第012章 中華書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中華書院,從原崔家下屬的習字院剝離出來,專門教導李崔兩家手下的少年人、管理人員學習簡體字,學說普通話,讀數,算數的讀寫數算學院。

  既然稱呼為書院,也不是一本書也沒有,教科書暫定為:《三字經》、《九九乘法表》、《音標表》、《符號表》等,參考書暫定為:《九章算術》、《齊民要術》、《周髀算經》、《授時曆》等。

  以上皆由李想翻譯成了白話簡體字,未來畢業的學生可以稱呼李成桂一聲「校長」了。

  「中華」對於書院稱呼的由來,在於咸興平原是一個多民族大雜燴:漢、蒙、女真、高麗、契丹、渤海等。更恐怖的則是口音問題,不到一百萬人口的後世滿洲地區,礙於地理分隔,多語言多方言並存。

  即便一個小小高麗,也可分為尚慶道方言、全羅道方言、平安道方言、咸鏡道方言,小地方更是還有細分。

  故,同文同音,可謂中華。

  學習漢字對於李家來說絕不是大逆不道的問題,因為在1443年朝鮮世宗大王頒布《訓民正音》,創製朝鮮字前,高麗上層使用的就是漢字。乃至民間利用漢字的音和義記錄高麗語的方法,被稱為吏讀文。可以類比用漢字打字白話,外地人看不懂的窘境。

  在古代,能統一的只有收買讀書人科舉的「官字」,其他廣大群眾被束縛在出生地,一生只聞鄉音。

  書院不大,位於崔家參田麻田洞,環境宜人。磚石水泥青瓦結構,除了承重柱,儘量減少木質材料,防火又防潮。

  李成桂站在講台前,在半面黑板上用粉筆書寫簡體字的三字經,另一半面則寫著九九乘法表口訣對照著阿拉伯數字。此時正值冬季,氣溫寒冷,屋內烤著爐子,但為了保障光線可以充分照亮黑板,前門、前窗大開,倒也避免了一氧化碳中毒。

  黑漆刷木板為黑板,石膏磨細粉加水攪拌成糊狀,倒入模具成型,乾燥即為粉筆,都沒有技術難度,卻也是在後世十九世紀中期才開始普及。

  內卷時代,誰又沒當過補習老師呢?在三名已習得簡體字的原夥計頭輔助下,幾十名年齡、漢語掌握程度不一的少年人、成年人,被粗略分為小班、中班、大班。三名原夥計頭如今換了身份,授予教習資格,分別教學三班學生。

  元朝細分的時間周期為旬,一個月分為上、中、下三旬,每旬十天,亦有大小閏月之分。

  李成桂每旬最後三天,分別給三班學生主講半天,監督教學成果。

  今日乃是至正五年正月二十八,輪到李成桂給大班上課。

  「酉乾不花,你來背誦七至八的九九乘法表。」

  酉乾不花腦子混沌成了麻瓜,『要是考一至二就好了。』

  整個書院教學節奏、教學進度緩慢,除了三名教習是領工錢的半全職(閒暇時回到崔家幫忙),學生全部都不是脫產生。囿於生產力的限制,學生也基本都是在農閒時才來上課。

  例如酉乾不花,大部分時間被李成桂安排於崔家醫館做外科手術,空閒下來也需要解刨兔子,護理牲畜。其憑藉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才被分到了大班。

  大元小學生,任重而道遠。

  ……

  冬季,是漁事合作社業務旺季,海貨對於咸興平原的居民來說,是冬季食物來源的有力補充。但此季西北風盛行,風浪大,對應魚越貴。除了儘量靠近沿海捕魚外,在合作社船廠翻修加固船體,也是降低傾沒風險的有效手段。

  曬鹽場到了冬天,持續改進的風車反而進入了高風能的工作季,低氣溫使得鹽在滷水中結晶緩慢,產出了更高品質的鹽,經過工坊用活性炭精加工,深受兩宮貴人的喜愛。

  煮鹽場受限於蘆葦等燃料在冬季的短缺,工時進入低潮期。李成桂帶領鹽戶在白天溫暖時段,加厚木板房,挖掘冰窖,貯藏冰塊,農業社會不養閒人。

  鹽為國寶溯流長,地產區分百廿霜。

  場匭開徵催灶戶,牢盆綰利屬蘆商。

  海塘淡水乘時取,陸地咸鹺趕集忙。

  好是乖崖宥私鬻,農田猶未接青黃。

  ……

  高麗千里長城,西起鴨綠江入海口,東至合蘭府海濱,全長約八百餘里。以石磚築牆,高兩丈八尺,寬兩丈五尺,於合蘭府境內分出兩岔,包裹府轄。

  李成桂牽馬步行在長城上,身邊跟著李崔兩家聯合商隊,隊伍用牛車馱運著大批貨物。高麗長城在歷史上面對遼國,蒙古的入侵都是形同虛設,絲毫沒有起到抵禦外敵的作用。如今西段長城部分處於遼陽行省東寧路轄內,其餘部分作為元廷與高麗的邊界,東段更是全部處於開元路境內。


  高麗長城失去了軍事功能,卻是極好的山區商道,李崔兩家打著皇商的旗號,在長城沿途做起了生意,城垛的守牆官兵更是主要貿易對象。一趟商路折返下來,不僅賺取了利潤,更是與鴨綠江南岸、江南山脈、妙香山脈地區的女真、高麗勢力建立了聯繫。

  「邊區多山林,沿途百姓貧飢,交通閉塞,反而這依為屏障的城牆,成就了我等往來此間的坦途。」大舅崔哲賢感嘆。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李成桂接話。

  「主要還是我李崔兩家是武裝皇商,換做旁人,此路也是做不得生意。」

  窮山惡水出刁民,能零元購,自然就能放下淳樸的外衣。牛車既是貨車也是盾車,在經歷了多次弓、銃、槍、騎的溝通協商後,長城南北兩界的良民們開始喜迎王商,友好交流。

  「不過這半島地界,人口、實物產出有限,想要做大做強還是要開通南方的商路。」李成桂的心思飄往了中國南方,元長江以南囊括了六千餘萬人口,是當之無愧的經貿中心。

  「外甥我雖然向高麗訂購了棉布,然此事遙遙無期,緩不救急,短量採購還是要靠前宋東南沿海地區。」

  崔哲賢面露愁容,「雖我崔李兩家有上好的毛皮、藥材、香露、香皂、寶石以供貿易,但相比江浙豪商可以提供大量的棉布、糧食、茶葉,貨值上還是入超了,若以金銀抵扣,買賣做不長久。」

  「所以我開始嘗試組織漁戶捕撈、養殖珍珠了,聊勝於無。」

  「哦?聽說宋人就有養殖珍珠的先例了,成桂可是在此之上又有改進?」李成桂將李崔兩家長輩的期待值養高了。

  「外甥嘗試將蚌的外套膜植入另一活蚌的體內,刺激其產出珍珠。」

  「畢竟珍珠是蚌的眼淚,沒事多哭一哭,也許珍珠就多起來了。」

  崔哲賢茅塞頓開,「成桂的想法可行!」

  「另外,《齊民要術》中有提及養鹿之法,黃草嶺正適合養鹿取茸。」李成桂接著說,

  大舅崔哲賢愁眉舒展,「圈養牲畜乃是小事,勿需請示你外祖父,大舅便可做主。」

  李想已將腦海中高溢價的產品都推了出來,不免暢想:

  『一千布甲可稱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