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0章 鹽與鐵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至正四年,十月,豐收。

  李家的軍戶們迎來了一波超乎預期的豐收,僅輪作不同的農作物,就讓過去積攢的單性向肥力爆發出來,曾經種豆子的地塊改種麥子豐收了,曾經長草的地方改種苜蓿,能夠供養更多的牲畜了。

  軍戶們體驗到了生產的喜悅,土地產出的大幅提高,使得他們在僱傭佃戶的情況下收穫的更多,這又實際提升了咸興平原整體的人口承載力。

  元軍戶四頃以上的土地需要部分納糧,像雙城這樣的邊地,由千戶統一代繳,那就是沒有軍戶土地可過四頃。至於上繳馬匹,沒有減產,就是最大的政績。

  軍戶們按比例留下的收成,相較過去不僅能吃飽,在家裡人丁猛長前,甚至開始有餘力考慮吃的好。收繳上來的多餘產出集中到李子春手裡,使得李家有物力支撐更多的行動。

  泥河棱堡內,父子談話。

  「一千戶山東鹽戶基本安置妥當了。」李成桂向李子春匯報到。回到雙城的一個多月,李成桂的工作中心都放到了鹽戶身上,畢竟能幫李家多賺多少銀子,李子春就會下放多大的權利給到李成桂。

  難民遭災體弱,海運過程中,即便船隊高頻率的停靠港灣給難民休整,也還是被自然淘汰了一些人。在萬知事主觀能動性的加持下,送上船的難民人數是超計劃的,這就保證活著來到雙城的難民超過了兩千人。

  總有一部分鹽戶是有家屬倖存的,對於那些較為體壯的優質難民,船隊也是網開一面打包帶回了雙城,這就是最終的兩千人、一千戶的由來。

  泥河棱堡,在建造時李成桂就考慮到了下水道問題,試製的水泥也多半用在了排水系統上。泥河棱堡是一個拓殖使命大於軍事防禦的堡壘,再加上李家現階段火炮數量有限,真實的防禦火力主要還是依賴弓箭手,那麼內部的軍營就要考慮更多的生活屬性。堡壘內部空間一頃有餘,日常來當差的軍戶也就三百來人,遠少於三千人的理論容納極限。寬敞的生活空間有利於空氣流通,減少傳染病的發生。

  堡內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民居,生活在外牆的技術人員同樣住在整齊規劃的宿舍里,與軍戶、皂班類同。在李家財政寬裕起來後,李成桂建議父親逐步將木板房改建成以石條為主體的磚石房子。官方理由是防備攻堡方的火攻,私下的說法則是防備趙家人放火。拆下來的木板毫不浪費,直接拿去安置難民,還不夠用。

  堡內的水源來自從泥河引入的河水,李成桂指導工匠設計了一座沉澱池。用水泥刷砌一個見方的大池子,在沉澱池內設置多層過濾層,沙子、礫石、木炭等。

  「船隊出發前,是按照一千人規劃的集體村落,結果實際帶回來的人數番了一倍,增建木板房就花費了不少時間,此前都是讓鹽戶兩戶人家擠一間房勉力住的。」李成桂繼續說道。

  「實際上鹽戶開始煮鹽增產的粗鹽,用來兌換漁民的海貨,再補助一部分粟米,前期供養鹽戶的支出與產鹽的收益就做到平衡了。」

  「現在制約鹽場產能的最後瓶頸就是煮鹽的鐵盤有很大的缺口,永興灣海濱的蘆葦過去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燃料反而勿需多慮。」

  「山東鹽場徹底被洪水沖毀了,孩兒在山東以及回來的路上,收集到的鐵器有限。」李成桂講出了當前最為制約李家發展的點——鐵。

  鹽場,李家築堡在海邊就好控制。至於鐵礦,李家手底下沒有私礦,雙城以及合蘭府官面上的小鐵礦都由府州的文官管理,李家的勢力還滲透不到,可以賄賂採買,但是數量受限。

  「短時間看來也只能從北邊的女真人那裡交易原礦了,另外就是從周邊的小鐵礦持續採買了。」李子春沉吟道。合蘭府北青州地區蔓延至惠山地區,赴戰嶺山脈、摩天嶺山脈(端州)、長白山脈重疊地區,有著大儲量的赤鐵礦、銅礦、鉛鋅礦、菱鎂礦等。這些地區如今散居著諸女真部落,相較於後世,此時還是存在著地表礦脈的。

  「父親,孩兒以為我們確實應該加大與女真獵戶的交易力度。」

  「但我們更應當加強與女真千戶的關係。」

  「三散千戶亦里不花、禿魯兀千戶佟參哈,他們駐地所處的青州、端州地區,多有鐵礦石、鉛礦石發現,我們應該支持他們開礦。」女真地界自治度更高,元政府無力深入治理。

  「缺礦工,就送倭寇俘虜、高麗奴婢過去。」

  「缺糧食,我們就組織漁民捕魚支持。」

  「以上這些都可以用鹽、鐵器、糧食、耕牛來交易,孩兒試築的高爐也開始出鐵了。」

  眼見李子春還在遲疑,李成桂加了一把火。


  「父親,端州東北面的三海陽達魯花赤金方卦可是孩兒的姑父。」

  原來,雙城趙家把二祖母趙姜與祖父李椿的女兒,也就是李成桂的小姑,嫁給了女真千戶金方卦。因為李子興、那海的先後身亡,趙、李兩家持續交惡,制衡趙家的盟友,對於李子春來說,比經濟發展更為重要。

  李子春手掌拍在高麗雲杉的桌面上,「就這麼辦。」

  ……

  雙城,也就是後世的朝鮮咸鏡南道地區,盛產煙煤,是煉焦的優質煤。煙煤揮發分含量高,煉成的焦炭強度較高。但使用煤炭煉鐵,煤中的硫會使得鐵變脆,產出的鐵不適合做兵器,但是可以用來做鐵犁、鐵鋤、鐵鐮、鐵斧、鐵鍋等民用工具。

  古代追求低硫鐵的做法就是大範圍砍樹木燒木炭,用以煉製軍工鐵。

  好消息是,合蘭府以北北青地區盛產的是品位較高的赤鐵礦,焦炭煉鐵的底線有保障。

  此前李家已在泥河附近尋得露天煤礦一座,整個雙城轄區人樹資源寬鬆(大半平原養馬去了),居民能搞到木材取暖,燃燒伴有大量菸灰的煙煤在雙城並不討喜。李家在產煤地與河邊洗煤場之間鋪設了木軌,方便運輸原煤。

  土法煉焦的第一步是洗煤,用水力碎石機將採好的原煤敲碎成小塊,再用篩子篩去較大的矸石和雜物,得到大小均勻的煤粒。

  再把原煤倒入河邊的洗煤槽,引水沖洗,煤工攪拌煤漿,精煤會浮在水層上面,雜質沉底,二者分離。最後將精煤撈出,攤放到晾曬場晾乾(煤是千百年前吸收太陽能的樹木,烘乾煤的熱光源同樣是太陽能)。

  第二步,將成煤放入砌好的窯洞內,坑底預設好火道,分設燃燒室與碳化室,引燃窖底火道燃料,通過焦煤燃燒放熱使得碳化室焦煤黏結焦化,少則四五天,多則十數天,以燒至煙盡為度,微水浸熄即成焦塊。

  最後用江船將焦塊運送至下游煉鐵場。

  元朝主要採用豎爐煉鐵法,李成桂嘴裡說的高爐,就是比現行爐子壘的更高的爐子。首先使用半島特產的藍晶石與黏土、滑石粉等材料燒制耐火磚,砌成高爐。將鐵礦石、焦塊、石灰石、菱鎂礦等粉塊從高爐上方料口倒入,經過反應,生鐵從下方出鐵口流出。整個過程都在李子春從官辦鐵場「挖」來的師傅輔助下完成。

  鐵水流出後倒入炒剛池中,撒入鐵礦粉使用鐵棍攪拌,得到低碳鋼或熟鐵。

  鐵場安置在泥河棱堡下游附近,同樣築外牆隔絕外界窺伺。李家原有的,以及萬知事送來的鐵匠們則安置於兩堡之間的打鐵場,生產鐵器。生產的鐵箭頭作為拳頭產品與女真部落交換原礦石實現產業循環。

  李家沒有鑄甲師,但是布面甲無疑可以簡化甲片工序,大量的鐵片使得白甲兵成為了可能。

  鹽與鐵,在元庭秩序逐步崩壞的當下,李氏家族儼然成為了邊疆的小政府。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