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9章 技術難民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元山東鹽運司下轄鹽場十九所,是元庭重要的鹽產地。山東鹽場主要採用煮鹽法,鹽工們將過濾後的滷水引入鐵盤中熬煮,過程中刮出硝鹼,不斷加入滷水,鹽滿則停火。

  煎鹽所使用的鐵盤稱為「官鍋」,長方形,平底,大者八九尺、小者四五尺。大盤每鍋出鹽上百斤,小盤每鍋出鹽二三十斤。

  煮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鹽場附近居民皆淪為灶戶。鹽戶因分工,也被稱呼為鹵丁、火丁,有專門的戶籍,由鹽運司管理,世代不得改業。

  至正四年,七月,大雨。

  李崔兩家聯合船隊躲在高麗尚慶道蔚山港內避雨。得益於香水、香皂產量的增長,崔家的商路開始向高麗東南岸拓展,附庸風雅的高麗南方土地貴族,為新興的奢侈品提供了可觀的消費力。

  高麗的兩百萬人口,主要集中在南面楊廣、全羅、尚慶三道。太白山脈縱向占據半島的東面,只留下沿海小片線性平原,鹽鹼地貧瘠,沿岸居民主要依靠捕魚、曬鹽為生。

  『高麗的鹽奴婢真是活在人間地獄啊。』

  沿途的景象使得李想內心感慨道。鹽戶本就疾苦,缺乏防護工具,長期泡在鹽滷中,日曬煙燻,身形黑瘦。灶丁多眼疾、鹵丁手腳枯黑乾癟。落在高麗大族手中,遠不如五百年後在北美種棉花的黑叔叔。

  此次出海,崔李船隊主要是為了趕往山東半島,接收被洪水沖毀的濱州、利津鹽場流出的難民。

  ……

  沿著後世朝鮮半島海岸線航行,在主要港口補給,順便把香水、香皂、毛皮、藥材等貨物兌換成大麥、小麥、粟米等穀物以備招攬難民。途經全羅道,購置當地特產青瓷,小瓶留用,精品轉賣山東兌換黃金。

  為了防備可能遇到的倭寇,李子春將雙城境內的火炮集中起來,主要安放到泥河棱堡。本次出海,四艘千石大船每船臨時安置兩門火炮,十名專門訓練的火銃手,專打葡萄彈。火銃手是李子春見證李成桂擒獲那海一戰後,主動編練的。囿於火藥的產量、三眼銃的造價,只選步兵軍戶五十人組成一隊,一次性捨得派出四十人,鹽利動人心。

  葡萄彈對於喜歡跳幫作戰的倭寇來說,有著完美的針對性。

  船隊官面上的領隊是李成桂的族叔李平。李平原是實領五十人的中百戶,在李子春上位後,安排他編練火銃手,升為實領七十人的火銃兵上百戶。編練過程中免不了與始作俑者的族侄李成桂交流,兩人已是熟識。

  高麗西海道海州是船隊跨黃海去往山東的最後一站。「成桂啊,你和叔父提過一嘴,這火藥咱們也有自製的法子。」

  「近來李家手下養的人手翻著番的往上竄,你搗鼓風車給鹽場多賺的那些銀子都拿去平帳了。」

  「叔父我也不好多張嘴。」

  「這次親自陪著你來山東撈人,就是聽你說這煮鹽能快速變出銀子,煮鹽廢人,咱就來山東搶,反正發了水,地界上少不了沒飯吃的。」

  李正臉薄的搓搓手,「就是希望有了人,多賺錢,賢侄你可以把火藥供應起來。」

  「火銃不抵弓箭,弟兄們平日裡可惜著那點兒火藥,偶爾聽個響兒,根本練不成兵。」

  想我李家勛貴如此有上進心,圖銀子竟然不是為了喝花酒,而是拿去練兵,這能不支持?

  「叔父放心,此次山東之行,無論搞到多少鹽戶,侄兒都會給你部供應一部分火藥。」李成桂承諾道。

  僱傭好領航員,船隊西行前往山東半島,兩地相隔四百餘里。

  幾日後,「叔父快看!前方的船隊恐怕是倭寇!」李成桂將手中無色水晶磨製的望遠鏡遞給李平。

  李平接過望遠鏡,在鏡像中看到武士領隊的七十幾艘小船向著己方的大船搖來。「果然是倭寇。」

  李平隨即命令親兵打旗語通知其餘三艘友船準備戰鬥,火銃手陰燃火繩,船倉中休息的水手、弓步兵紛紛出倉整理好裝備,船長指揮船員調整帆向,向落單的小船迎去。

  「弓箭手等對面靠近了再射。」

  「火銃手等賊人爬上船再放。」

  十夫長自會管帶好手下。

  眼見小船劃近,對面的倭寇已經開始拋射襲擾,李平命人調整好了火炮的方向,「放!」

  「砰~砰~」

  兩聲炮響,在海面上激起一片水花,啪啪,有鉛彈打到了小船的船板上,飛濺的木刺扎中了一名浪人的大腿,「八嘎!」


  眼見有效果,李平命炮手繼續裝藥。

  「砰~坪~」

  倭寇這次學聰明了,俯身趴在船上,這一輪沒有傷亡,不過這也導致對面的弓手沒有機會還射。

  兩船側舷相撞,眾倭寇拋出勾爪就要登船,「弓箭手,放!」

  「嗖~嗖~」

  「呀!」

  即便船身搖晃,精銳的弓手們還是給對面造成了殺傷。

  李成桂瞄準倭寇中疑似首領之人,瞄的是胸口,咻的一箭,結果正中面門!

  一波射擊,小船上還有四個能喘氣的,李平指揮火銃手抵近齊射,一群未著甲的浪人儘是死絕了。

  清空了一艘自有下一船,待殺絕了五船,近前已沒有活著的倭人,方才有空觀察友方的狀況。

  戰況各有不同,李成桂望見就近的友船被多艘敵船圍攻,崔大膽擲出手中的魚叉,眼見釘死一人,隨即抽出手中長刀跳進一小船中胡亂劈砍。

  李平也觀察到了情況,命船長操舵支援友軍。「把火炮改換實心彈,瞄著敵船打上幾發也能分擔二舅的壓力!」崔哲倫正是友船領隊。

  二十餘艘小船載有浪人一百五十多人,面對單艘百十餘人的友船有人數優勢,但是友方有近戰神器,賊人屢次登船都未成功。

  一邊前去支援,一邊發射火炮,多輪炮射的石彈終有一顆落入敵群中,頓時將三五個賊人打落船去,鮮血四濺。

  崔李船隊,每船配有海員九十餘人,銃手十人,戰兵二十人,兩船夾擊倭寇,優勢在我!

  ……

  一番廝殺過後,船隊停泊於登州沙門島休整。「大人,傷亡統計出來了,水手死九人傷二十四人,我部死三人傷六人。」李平的親兵稟告道。

  「死者有兩人是掉到海里淹死的。」

  倭人是藉助小船漂洋的流寇,李平這邊海員只是兼職海盜,戰兵還有一半旱鴨子,雙方說是海戰,更接近海上械鬥。

  倭寇蜂擁而上圍堵大船,唯有大船調轉航向追求短時間內接觸較少的敵船,尚存些海戰的要素。

  李平臉色難說好看,出發前,應對小船圍堵還是演習過兩次的。畢竟是去難民窩撈人,眼冒綠光的災民干出什麼群體事件都有可能。

  「撫恤按照成例來,另外會從繳獲中再分出一份,傳下吧。」

  破落武士加實地農民的倭寇窮的叮噹響,戰前已是在山東沿海洗劫了一番,繳獲里什麼都有,金銀銅錢、綢緞、棉布、糧食、鐵器、瓷釉、鹽塊……

  裝滿戰利品的小船劃不快,撞見四艘海船,不甘心把收穫丟海里那就只能再搶一次,換個大船。

  想到戰利品,李平的臉色終於多雲轉晴,「發財了,這波倭寇不知洗劫了多少豪富,都便宜了咱們。」

  李平喜笑顏開的對李成桂說:「不用多,每年來上這麼一票,再養十個火銃隊都要得。」

  以跳幫作戰為主的海戰,每船配置的火銃兵發揮神勇,近距離不需要瞄準,一噴就是一片。本次總共擊殺了一百多名倭人,俘虜三十四人,其餘作鳥獸散,繳獲敵船二十二艘。

  ……

  元中書省濟南路濱州,一則『來至高麗的船隊前來買奴婢,主要接收獨身的鹽戶,鐵匠可以帶家屬,拿糧食抵』的消息不脛而走。留在本地的難民實際上不多了,早就吃光了餘糧禍害臨近的地區去了。即便沒有救災的能力,本地官員對於這種搶人口的行為也是遣人來警告,要不是海軍先一步派出去運糧,早就直接派兵來搶了。

  濱州外海某島,「本百戶明著告訴你吧,老子不是什麼高麗商人,我是奉奇皇后的仁慈前來救災的,就是方式是把災民運走。」李平對鹽運司衙門派來的知事說道。

  奇皇后在中書省販賣香露,萬知事哪怕慣貪鹽利,也是咬著牙才給自己新娶的小妾買了一瓶。李平自稱是李家人,專門給奇皇后生產香露的,這讓本以為只是面對普通商人的萬知事大感頭疼。

  「不過嘛,這多餘的糧食交給貴司也不是行不通。」

  李平話鋒一轉。

  「你要是願意的話,這麼著,只要每船裝滿五百難民,『買奴婢』的糧食就是鹽運司的了。」

  「我替你做主,你應付了上司,我也交了差。」李平支起大拇哥。

  「怎麼樣?」李平問。


  「哎,遭逢洪災,大人,下官的命好苦哇。」

  「大人要是如此安排,下官也好向上司交代了。」萬知事如蒙大赦。

  李平接著說:「只是具體的難民,我希望是手藝熟練的鹽戶,遭災淨戶的最好,打鐵的也要。」

  「萬知事是本地大族,又熟稔鹽務具體事宜。」

  「這具體運送哪些人就不用勞煩上司了,由萬知事你來挑人,本百戶這邊也派熟知鹽事的人來對接。」「萬知事送來的鹽戶手藝越純熟,我這邊的謝銀越厚。」

  「這如何使得?」姓萬的心動道。

  「就辛苦萬知事了。」李平肯定到。

  李平鄭重的拱手,「兩千名難民的性命,全賴萬知事搭救了。」

  「哎,萬某對錢不感興趣,只是這活人之事乃是聖人所訓,不敢辭也。」

  ……

  至正四年,雙城總管府秋收,兩千名山東難民落戶永興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