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這餅它又大又圓又亮
「兩位愛卿,對清屯充餉如何看?」朱翊鈞微笑著說道:「遼東乃衛所軍戶制,恐怕政策不好推行吧?」
李成梁趕忙說道:「萬歲放心,微臣定嚴加督促,手下部將有侵吞者,嚴懲不貸。」
朱翊鈞搖了搖頭,說道:「只要將侵吞之地退還,朕便不追究。」
「文官武將為國效命,朝廷亦將使其無後顧之憂。」
「所以,朕準備實施退仕退役保障制。也就是朝廷將繼續發放俸祿,直到終老。」
李成梁和李如松對視一眼,有震驚,也有感激之色。
「萬歲仁厚。」李成梁躬身道:「如此,就更無侵吞軍屯之地的藉口。若不退還,嚴懲亦是自招。」
朱翊鈞頜首,說道:「告訴那些部將,莫要盯著那點軍屯,眼皮子太淺。」
「大明立國兩百餘載,人口滋生,疆域卻無增長,人地矛盾已是不得不解決的大問題。」
「朕決意開疆拓土,十年後,爾等武將便不虞無用武之地,建功之時。」
「仁宣之時,棄交趾,棄大寧,棄河套,棄奴兒干都司,朕每思之,心甚痛。」
李成梁躬身拱手道:「微臣願效犬馬之力,為吾皇萬歲重開萬里疆哉,重振皇明之赫赫國威。」
「朕對李卿寄予厚望,望卿不要辜負。」
朱翊鈞不掩讚賞,說道:「十年哪,遼東必須安定,興兵大戰方無後顧之憂。」
「但這十年,不僅李卿要努力,朕亦要勤勉。朝廷為錢糧所困,泱泱大明,本不該如此。」
朱翊鈞微皺起眉頭,甚是苦惱鬱悶。
說著說著,把自己給代入進去了。
就是因為缺錢,多少大事都做不了。
來個東巡南巡,攜美遊覽,欣賞一下大明壯麗的山河,都是奢望。
一想起那些從他兜里偷搶銀子的貪官污吏奸商,朱翊鈞又忍不住磨牙。
不,以後該磨刀。豬都養肥了,也該宰了過大年了。
李成梁和兒子交換眼色,心中凜然。
這皇帝好像在咬牙切齒,雖然動作很輕微。
「微臣惶恐,不能為萬歲分憂。」李成梁只好公式化地躬身請罪。
朱翊鈞自失地笑了一下,說道:「非是李卿之過。」
頓了頓,朱翊鈞又隨口問道:「可去探望過張先生了?」
李成梁趕忙說道:「皇命在身,不敢私行。」
朱翊鈞輕輕頜首,說道:「先生最器重的武將便是李戚二卿,離京前去探望一下吧!」
「是,微臣遵旨。」
朱翊鈞揮了下手,又有內官捧著托盤過來。
卻沒遞給李成梁,而是將托盤上的官衣官帽向他展示。
《明史·輿服志》:「侯七梁,籠巾貂蟬,立筆四折,四柱,香草四段,前後金蟬。」
「伯七梁,籠巾貂蟬,立筆二折,四柱,香草二段,前後玳瑁蟬。俱插雉尾。」
李成梁已封寧遠伯,立時便看出乃是侯爵輿服,不由得心跳加劇。
貂蟬籠巾七梁冠,絕勝人間萬戶侯。
想當年,李成梁為了能封爵,走了多少門路,送了多少錢財。
現在,萬戶侯就在眼前,怎能不激動?
皇帝清朗的聲音響了起來,「此乃朕為李卿所備,待到遼東大定,奏凱京師,朕當親授之。」
我去,就是過個眼癮啊!
李成梁雖有失望,卻也有振奮。
起身跪倒,慷慨陳辭道:「萬歲隆恩,微臣必竭忠效命,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朱翊鈞頜首微笑,說道:「朕相信李卿,定能了卻君王天下事。」
大餅畫出來啦,它又大又圓又亮,還散發著香甜的誘人氣息。
能不能吃到,就看你的忠心和本事兒啦!
要知道,明朝中後期封爵很難,但這又不是十分準確。
應該說是「大功之臣難封爵,無功之人亂封賞。」
本來呢,明朝前期已經形成了「一大功」和「累小功」兩種模式為主的封爵制度。
其中「一大功」是在戰事中立下匡扶社稷的重大功勞,而被封爵;
「累小功」則是都督一級將領,因長期鎮守地方,積功而受封為爵。
兩者分別對應戰事與和平時期,互相補充,還是相對合理。
但正德時期,封賞了一大批外戚、內官子弟以及佞幸的武官,破壞了原有的封爵制度。
明世宗登基後,由於他與各外戚、佞幸武將關係疏遠,於是將他們視為潛在威脅。
為了集中權力鞏固統治,下詔裁革正德年間各類無功,而拔擢或冒封的官員與侯爵。
但封爵因此受到限制的,並非只有外戚、內官,還有一些真有戰功之人。
比如名將沈希儀,斬敵五千餘,鎮守貴州、宣大、廣西等地,而最高官職也只是都督。
貴州總兵右都督石邦憲斬敵兩千餘,鎮守貴州十多年,死後也才被加封為左都督。
長期擔任大同總兵的周尚文,升至武官最高品級左都督。
後來又以戰功被授予三公虛銜,可依然沒有封爵。
不封就不封吧,可最令人不齒的說了不算,算了不說。
嘉靖為激勵將士,搞了個「封爵黃榜」,設立懸賞,承諾賜爵。
象俺答、把都兒等北虜首領,還有勾結倭人的汪直,都榜上有名。
好嘛,胡宗憲當真兒了,真的擒殺了汪直。
嘉靖卻公然當自己說話是放屁,只升任其為太子太保。
為了狡辯,嘉靖聲稱胡宗憲能成功,是自己「默運玄功」,以天威相助。
不要臉到這種程度,也算是登峰造極了。
你有那道行,有那功力,咋不隔空降雷,把榜上的敵人都劈了呢?
對此,朱翊鈞是鄙視,鄙視,再鄙視。
「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呢,拉出屎還能坐回去,你練的就是這神功吧?」
正因為嘉靖出爾反爾,對後世造成極惡劣的影響,幾乎成了定例。
歷史上的萬曆,就學到了神功的精髓。
寧夏哮拜反叛,懸賞擒拿「哮拜」。哮拜自殺,他賴帳。
抗倭援朝,又是懸賞,依舊厚著臉皮不兌現。
播州楊應龍叛亂,又懸賞擒殺楊應龍父子者授予封爵,還是說話如同放屁。
而李成梁能封伯爵,固然是得到張居正的支持,且花費不菲。
但他也確實有戰功,既有「一大功」,又有「累小功」,不封也實在說不過去。
李成梁趕忙說道:「萬歲放心,微臣定嚴加督促,手下部將有侵吞者,嚴懲不貸。」
朱翊鈞搖了搖頭,說道:「只要將侵吞之地退還,朕便不追究。」
「文官武將為國效命,朝廷亦將使其無後顧之憂。」
「所以,朕準備實施退仕退役保障制。也就是朝廷將繼續發放俸祿,直到終老。」
李成梁和李如松對視一眼,有震驚,也有感激之色。
「萬歲仁厚。」李成梁躬身道:「如此,就更無侵吞軍屯之地的藉口。若不退還,嚴懲亦是自招。」
朱翊鈞頜首,說道:「告訴那些部將,莫要盯著那點軍屯,眼皮子太淺。」
「大明立國兩百餘載,人口滋生,疆域卻無增長,人地矛盾已是不得不解決的大問題。」
「朕決意開疆拓土,十年後,爾等武將便不虞無用武之地,建功之時。」
「仁宣之時,棄交趾,棄大寧,棄河套,棄奴兒干都司,朕每思之,心甚痛。」
李成梁躬身拱手道:「微臣願效犬馬之力,為吾皇萬歲重開萬里疆哉,重振皇明之赫赫國威。」
「朕對李卿寄予厚望,望卿不要辜負。」
朱翊鈞不掩讚賞,說道:「十年哪,遼東必須安定,興兵大戰方無後顧之憂。」
「但這十年,不僅李卿要努力,朕亦要勤勉。朝廷為錢糧所困,泱泱大明,本不該如此。」
朱翊鈞微皺起眉頭,甚是苦惱鬱悶。
說著說著,把自己給代入進去了。
就是因為缺錢,多少大事都做不了。
來個東巡南巡,攜美遊覽,欣賞一下大明壯麗的山河,都是奢望。
一想起那些從他兜里偷搶銀子的貪官污吏奸商,朱翊鈞又忍不住磨牙。
不,以後該磨刀。豬都養肥了,也該宰了過大年了。
李成梁和兒子交換眼色,心中凜然。
這皇帝好像在咬牙切齒,雖然動作很輕微。
「微臣惶恐,不能為萬歲分憂。」李成梁只好公式化地躬身請罪。
朱翊鈞自失地笑了一下,說道:「非是李卿之過。」
頓了頓,朱翊鈞又隨口問道:「可去探望過張先生了?」
李成梁趕忙說道:「皇命在身,不敢私行。」
朱翊鈞輕輕頜首,說道:「先生最器重的武將便是李戚二卿,離京前去探望一下吧!」
「是,微臣遵旨。」
朱翊鈞揮了下手,又有內官捧著托盤過來。
卻沒遞給李成梁,而是將托盤上的官衣官帽向他展示。
《明史·輿服志》:「侯七梁,籠巾貂蟬,立筆四折,四柱,香草四段,前後金蟬。」
「伯七梁,籠巾貂蟬,立筆二折,四柱,香草二段,前後玳瑁蟬。俱插雉尾。」
李成梁已封寧遠伯,立時便看出乃是侯爵輿服,不由得心跳加劇。
貂蟬籠巾七梁冠,絕勝人間萬戶侯。
想當年,李成梁為了能封爵,走了多少門路,送了多少錢財。
現在,萬戶侯就在眼前,怎能不激動?
皇帝清朗的聲音響了起來,「此乃朕為李卿所備,待到遼東大定,奏凱京師,朕當親授之。」
我去,就是過個眼癮啊!
李成梁雖有失望,卻也有振奮。
起身跪倒,慷慨陳辭道:「萬歲隆恩,微臣必竭忠效命,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朱翊鈞頜首微笑,說道:「朕相信李卿,定能了卻君王天下事。」
大餅畫出來啦,它又大又圓又亮,還散發著香甜的誘人氣息。
能不能吃到,就看你的忠心和本事兒啦!
要知道,明朝中後期封爵很難,但這又不是十分準確。
應該說是「大功之臣難封爵,無功之人亂封賞。」
本來呢,明朝前期已經形成了「一大功」和「累小功」兩種模式為主的封爵制度。
其中「一大功」是在戰事中立下匡扶社稷的重大功勞,而被封爵;
「累小功」則是都督一級將領,因長期鎮守地方,積功而受封為爵。
兩者分別對應戰事與和平時期,互相補充,還是相對合理。
但正德時期,封賞了一大批外戚、內官子弟以及佞幸的武官,破壞了原有的封爵制度。
明世宗登基後,由於他與各外戚、佞幸武將關係疏遠,於是將他們視為潛在威脅。
為了集中權力鞏固統治,下詔裁革正德年間各類無功,而拔擢或冒封的官員與侯爵。
但封爵因此受到限制的,並非只有外戚、內官,還有一些真有戰功之人。
比如名將沈希儀,斬敵五千餘,鎮守貴州、宣大、廣西等地,而最高官職也只是都督。
貴州總兵右都督石邦憲斬敵兩千餘,鎮守貴州十多年,死後也才被加封為左都督。
長期擔任大同總兵的周尚文,升至武官最高品級左都督。
後來又以戰功被授予三公虛銜,可依然沒有封爵。
不封就不封吧,可最令人不齒的說了不算,算了不說。
嘉靖為激勵將士,搞了個「封爵黃榜」,設立懸賞,承諾賜爵。
象俺答、把都兒等北虜首領,還有勾結倭人的汪直,都榜上有名。
好嘛,胡宗憲當真兒了,真的擒殺了汪直。
嘉靖卻公然當自己說話是放屁,只升任其為太子太保。
為了狡辯,嘉靖聲稱胡宗憲能成功,是自己「默運玄功」,以天威相助。
不要臉到這種程度,也算是登峰造極了。
你有那道行,有那功力,咋不隔空降雷,把榜上的敵人都劈了呢?
對此,朱翊鈞是鄙視,鄙視,再鄙視。
「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呢,拉出屎還能坐回去,你練的就是這神功吧?」
正因為嘉靖出爾反爾,對後世造成極惡劣的影響,幾乎成了定例。
歷史上的萬曆,就學到了神功的精髓。
寧夏哮拜反叛,懸賞擒拿「哮拜」。哮拜自殺,他賴帳。
抗倭援朝,又是懸賞,依舊厚著臉皮不兌現。
播州楊應龍叛亂,又懸賞擒殺楊應龍父子者授予封爵,還是說話如同放屁。
而李成梁能封伯爵,固然是得到張居正的支持,且花費不菲。
但他也確實有戰功,既有「一大功」,又有「累小功」,不封也實在說不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