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父子揣測
朱翊鈞也不是空頭許諾,而是確實要把「軍功封爵」重拾起來,以激勵將士。
為了建立起自己不吝封賞的信譽,他已經有了計劃,今年就會給戚繼光封伯。
「但願海波平,封侯非我願。」
看似忠肝義膽,其實從人的本心來看,戚爺爺未嘗不是在無奈地慨嘆。
出生入死封爵難,而外戚倒是白撿。
也不知是啥時出來的規矩,皇后的老爹要封爵,最低也是個伯爵。
還有太后的老爸也要封爵,比如李太后的父親,武清伯李偉。
這個泥瓦匠,靠賣女兒發跡,實在令人不齒。
要知道,當今太后李彩鳳,當初可是被賣進裕人府作都人(宮女)的。
要不是運氣好,主要是長得好,估計和那些悲慘的宮女是一樣的命運。
反正,朱翊鈞對於這些亂七八糟的親戚,是既沒感情,又很鄙夷。
君臣又敘談了近半個時辰,朱翊鈞露出疲態,方才結束了召見。
他的戰略構想,必須讓李成梁知道,或者是遼東的鎮將明白。
只有如此,才能貫徹執行。
打仗,朱翊鈞不遙控指揮。但大略方針,卻必須有框架,有目標。
至少,讓李成梁父子知道皇帝雄心勃勃,安定遼東也不是最後的目標。
奴兒干都司,皇帝也覬覦,想使其成為移民之地。
乍聽起來,有些過於狂妄。
但大明若真的振興,恢復到太祖成祖時的強大,倒也不是不可能。
真正的軍人不怕打仗,反倒是怕沒仗可打。
和平就意味著沒有軍功,只能苦熬資歷來升遷。
這也就是很多將領,會擅啟邊釁的主要原因。
李成梁父子出宮回館驛,一路上多是沉默,或者是思索不語。
信息量太大,對於皇帝的觀感也是一言難盡。
「找個清靜地方用飯,也好說話。」李成梁勒住了戰馬。
李如松贊成,打發了其他的親兵,只帶了兩個最信任的心腹。
找了一家較大的飯館,李氏父子看了雅間,覺得還算隱秘。
兩人便坐了進去,連心腹都留在外面用餐。
「萬萬沒有想到,竟是如此性格行事?」
李如松向紫禁城方向拱了拱手,說的極為隱諱。
李成梁笑了笑,表情很怪異,慨嘆道:「英主之象啊,不愧張閣老悉心教授。」
「那以後——」李如松有些擔心地欲言又止。
李成梁垂下眼帘,轉著手中的茶杯,思索半晌,才緩緩開口。
「英主不可欺,也萬不能欺。否則,便是自取其禍,馮保就是例子。」
「而且,朝堂恐有大動盪。張閣老與之相比,魄力都嫌不足。」
李如松點著頭,低聲問道:「那我等該如何?」
「效忠萬歲,別無他法。」
李成梁沉聲說道:「萬歲已在遼東設軍情部,搜集北虜、女真和朝鮮的情報,焉知不是在監視遼東的文官武將?」
「清屯充餉未必是由張閣老所奏,倒像是聖上的主意。」
李成梁皺緊眉頭,思索著說道:「漲俸祿,又有退休金可拿,像不像是先雨露再雷霆?」
李如松猜測著說道:「萬歲以仁厚待臣下,臣子卻辜恩不忠,殺之亦可絕眾口。」
「是啊!」李成梁苦笑了一下,說道:「雷霆雨露俱是君恩,更何況又名正言順。」
「萬歲親抓清屯充餉,不殺一儆佰,如何能成功?」
「占了軍屯之地的,又豈會是白丁?」
「萬歲親政已成定局,可欲樹威嚴,馮保一個家奴,還不夠分量。」
「所以,那些沒有眉眼高低的貪婪之輩,或正好祭刀。」
李如松露出恍然神情,連連點頭,說道:「召海瑞入京,怕是要用以為刀。」
「未必就只是一個海瑞。」李成梁想了想,說道:「海瑞年事已高,萬歲應還在選人。」
「父親說得透徹,萬歲確有立威之舉。」李如松輕嘆了口氣,「就看誰不長眼,往刀口上撞了。」
李成梁神情有些沉重,說道:「為父回到遼東,便讓那些傢伙退還軍屯之地。」
「不要因小利而丟官喪命,萬歲反覆告誡警示,可不是虛言恫嚇。」
李如松抬頭旁視,閉上了嘴。
雅間門敲了敲,是夥計端上了酒菜。
夥計出去,門再次關上。
李如松才開口說道:「父親,劃分遼西遼東兩大戰區,是何用意?」
李成梁捋著鬍子,也是猜測著說道:「應該是增兵遼東,畢竟,只有遼東戰事較為頻繁。」
「萬歲曾問為父是否善攻不善守,依為父所見,遼西鎮帥當從薊鎮選將。」
李如松皺起眉頭,問道:「不會是戚繼光吧?」
李成梁輕輕搖頭,說道:「薊鎮事關京師安危,應還是戚老虎坐鎮。」
戚繼光的戰績和資歷足以與李成梁抗衡,欠缺的不過是個伯爵。
李家父子自然不希望戚繼光的牽制。
畢竟,遼東遼西分鎮,按理也應該有最高指揮官,以便協調統一行動。
父子二人沉默下來,吃菜喝酒,卻也心事重重。
要知道,李成梁在遼東經營多年,商民之利所獲甚多。
軍屯之地,李家也侵占了不少。
還有他的親信部將李平胡、秦得倚、李興等人,都是一城長官,也斂財不少。
清屯充餉斷了一條財路,誰能樂意?
儘管皇帝要推出退休保障金制度,但相比所獲的偏財,還是要少很多。
「留你在京營任職,或許亦有深意。」李成梁有些猜不透,只好提醒兒子,「勿要暴躁跋扈,謹慎小心方才安穩。」
李如松恭敬地應承,心裡也是如此想的。
實在是這次面聖,太超乎他們的想像,太出乎他們的意料了。
皇帝的一系列操作也把他們搞得有點懵。
這到底是信重呢,還是考驗,抑或是懷疑和防範?
朱翊鈞到底是穿越者的思維和舉止,與古代人有不少的區別。
相處時間長了,就能明顯看出不同。
首先,對於禮儀,他是比較寬鬆;
其次,說話更白一些,也希望臣子們別文縐縐。
當然,還有一些細節,也讓人感到怪異。
為了建立起自己不吝封賞的信譽,他已經有了計劃,今年就會給戚繼光封伯。
「但願海波平,封侯非我願。」
看似忠肝義膽,其實從人的本心來看,戚爺爺未嘗不是在無奈地慨嘆。
出生入死封爵難,而外戚倒是白撿。
也不知是啥時出來的規矩,皇后的老爹要封爵,最低也是個伯爵。
還有太后的老爸也要封爵,比如李太后的父親,武清伯李偉。
這個泥瓦匠,靠賣女兒發跡,實在令人不齒。
要知道,當今太后李彩鳳,當初可是被賣進裕人府作都人(宮女)的。
要不是運氣好,主要是長得好,估計和那些悲慘的宮女是一樣的命運。
反正,朱翊鈞對於這些亂七八糟的親戚,是既沒感情,又很鄙夷。
君臣又敘談了近半個時辰,朱翊鈞露出疲態,方才結束了召見。
他的戰略構想,必須讓李成梁知道,或者是遼東的鎮將明白。
只有如此,才能貫徹執行。
打仗,朱翊鈞不遙控指揮。但大略方針,卻必須有框架,有目標。
至少,讓李成梁父子知道皇帝雄心勃勃,安定遼東也不是最後的目標。
奴兒干都司,皇帝也覬覦,想使其成為移民之地。
乍聽起來,有些過於狂妄。
但大明若真的振興,恢復到太祖成祖時的強大,倒也不是不可能。
真正的軍人不怕打仗,反倒是怕沒仗可打。
和平就意味著沒有軍功,只能苦熬資歷來升遷。
這也就是很多將領,會擅啟邊釁的主要原因。
李成梁父子出宮回館驛,一路上多是沉默,或者是思索不語。
信息量太大,對於皇帝的觀感也是一言難盡。
「找個清靜地方用飯,也好說話。」李成梁勒住了戰馬。
李如松贊成,打發了其他的親兵,只帶了兩個最信任的心腹。
找了一家較大的飯館,李氏父子看了雅間,覺得還算隱秘。
兩人便坐了進去,連心腹都留在外面用餐。
「萬萬沒有想到,竟是如此性格行事?」
李如松向紫禁城方向拱了拱手,說的極為隱諱。
李成梁笑了笑,表情很怪異,慨嘆道:「英主之象啊,不愧張閣老悉心教授。」
「那以後——」李如松有些擔心地欲言又止。
李成梁垂下眼帘,轉著手中的茶杯,思索半晌,才緩緩開口。
「英主不可欺,也萬不能欺。否則,便是自取其禍,馮保就是例子。」
「而且,朝堂恐有大動盪。張閣老與之相比,魄力都嫌不足。」
李如松點著頭,低聲問道:「那我等該如何?」
「效忠萬歲,別無他法。」
李成梁沉聲說道:「萬歲已在遼東設軍情部,搜集北虜、女真和朝鮮的情報,焉知不是在監視遼東的文官武將?」
「清屯充餉未必是由張閣老所奏,倒像是聖上的主意。」
李成梁皺緊眉頭,思索著說道:「漲俸祿,又有退休金可拿,像不像是先雨露再雷霆?」
李如松猜測著說道:「萬歲以仁厚待臣下,臣子卻辜恩不忠,殺之亦可絕眾口。」
「是啊!」李成梁苦笑了一下,說道:「雷霆雨露俱是君恩,更何況又名正言順。」
「萬歲親抓清屯充餉,不殺一儆佰,如何能成功?」
「占了軍屯之地的,又豈會是白丁?」
「萬歲親政已成定局,可欲樹威嚴,馮保一個家奴,還不夠分量。」
「所以,那些沒有眉眼高低的貪婪之輩,或正好祭刀。」
李如松露出恍然神情,連連點頭,說道:「召海瑞入京,怕是要用以為刀。」
「未必就只是一個海瑞。」李成梁想了想,說道:「海瑞年事已高,萬歲應還在選人。」
「父親說得透徹,萬歲確有立威之舉。」李如松輕嘆了口氣,「就看誰不長眼,往刀口上撞了。」
李成梁神情有些沉重,說道:「為父回到遼東,便讓那些傢伙退還軍屯之地。」
「不要因小利而丟官喪命,萬歲反覆告誡警示,可不是虛言恫嚇。」
李如松抬頭旁視,閉上了嘴。
雅間門敲了敲,是夥計端上了酒菜。
夥計出去,門再次關上。
李如松才開口說道:「父親,劃分遼西遼東兩大戰區,是何用意?」
李成梁捋著鬍子,也是猜測著說道:「應該是增兵遼東,畢竟,只有遼東戰事較為頻繁。」
「萬歲曾問為父是否善攻不善守,依為父所見,遼西鎮帥當從薊鎮選將。」
李如松皺起眉頭,問道:「不會是戚繼光吧?」
李成梁輕輕搖頭,說道:「薊鎮事關京師安危,應還是戚老虎坐鎮。」
戚繼光的戰績和資歷足以與李成梁抗衡,欠缺的不過是個伯爵。
李家父子自然不希望戚繼光的牽制。
畢竟,遼東遼西分鎮,按理也應該有最高指揮官,以便協調統一行動。
父子二人沉默下來,吃菜喝酒,卻也心事重重。
要知道,李成梁在遼東經營多年,商民之利所獲甚多。
軍屯之地,李家也侵占了不少。
還有他的親信部將李平胡、秦得倚、李興等人,都是一城長官,也斂財不少。
清屯充餉斷了一條財路,誰能樂意?
儘管皇帝要推出退休保障金制度,但相比所獲的偏財,還是要少很多。
「留你在京營任職,或許亦有深意。」李成梁有些猜不透,只好提醒兒子,「勿要暴躁跋扈,謹慎小心方才安穩。」
李如松恭敬地應承,心裡也是如此想的。
實在是這次面聖,太超乎他們的想像,太出乎他們的意料了。
皇帝的一系列操作也把他們搞得有點懵。
這到底是信重呢,還是考驗,抑或是懷疑和防範?
朱翊鈞到底是穿越者的思維和舉止,與古代人有不少的區別。
相處時間長了,就能明顯看出不同。
首先,對於禮儀,他是比較寬鬆;
其次,說話更白一些,也希望臣子們別文縐縐。
當然,還有一些細節,也讓人感到怪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