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遼東分鎮,賜劍忠勇
李成梁父子心中一凜,李成梁撲通跪倒,以頭觸地,「微臣萬不敢有此私心,請萬歲明察。」
「現在沒有,以後也絕不能有。」朱翊鈞稍微放緩了語氣,說道:「平身。朕是告誡警醒,不必過於惶恐。」
李成梁父子再次起身,姿態更加恭謹。
朱翊鈞笑了笑,說道:「遼東局勢事關重大,十年之後,或將有驚天大戰。」
「這也是汝等武將建功立業之時,封侯拜相,也未嘗不可得。」
「朕不吝封侯之賞,亦將文武並重,此亦在改革計劃之中。」
李成梁現出感激之色,躬身道:「萬歲英明,微臣等之福。」
朱翊鈞擺了擺手,好象表示這馬屁太膚淺,沒有啥技術含量。
「李卿,你不知道朕之所想,亦不知道改革所要推進到何等深度。」
朱翊鈞微皺眉頭,緩緩說道:「清丈田畝、清屯充餉,歸根結底,還是大明人口不斷增長,土地卻是定數。」
「流民逐漸增多,衛所制已腐壞難挽,社會要穩定,就需有足夠的土地來安置他們。」
「遼東若無戰亂,朝廷便可移民實邊。可是——」
朱翊鈞搖了搖頭,現出失望之色,聲音也低沉下去。
「微臣無能。」李成梁再次跪倒請罪,「雖有薄功,卻不能禦敵於邊牆之外。」
李如松也有些無奈,跟著跪倒,陳述道:「微臣有罪,不能保境安民。」
朱翊鈞居高臨下,用審視的目光打量著李氏父子,半晌無語。
都說李成梁善攻不善守,但朱翊鈞仔細研究過他的戰例,發現這個評價不全對。
李成梁採取的戰術打法是只守重城要地,集中機動兵力,窺機行「搗巢」之舉。
有點類似於斬首戰法,確實有效,但卻並不讓朱翊鈞滿意。
而九邊重鎮中,遼東鎮的駐軍在永樂時期,兵力員額達到了二十三萬人。
明朝中期的時候,駐軍兵力在七萬至九萬之間。
到了萬曆後期,老奴崛起,薩爾滸慘敗後,遼東鎮才再度擴充,直至最高的二十六萬人。
說是二十六萬,刨去空額,估計也就二十來萬。
就算是十來萬,若是精兵強將,也能壓死建奴。
所以,兵力多少還是次要,戰力強弱才是關鍵。
或許,在李成梁父子看來,七八萬軍隊,守衛全長兩千多里的遼東邊牆。
再除去各城池的駐防軍,機動兵力也抽調不出太多。
但薊鎮也是差不多的情況,為何戚繼光能禦敵於外?
當然,要按照薊鎮的防禦體系,大修遼東邊牆,耗資也太過巨大。
朱翊鈞暗自嘆了口氣,要是有錢,砸也把北虜韃虜全都乾死了。
「起來吧!」從語氣中,李成梁父子就聽出皇帝的興致缺缺,不由心中忐忑。
朱翊鈞垂下眼帘,看著御案上的小紙條,也穩了穩情緒。
想要一勞永逸地解決邊患,被動防守是肯定做不到的。
沒有戰事,也要維持大量的守軍。
這本身也是浪費,對朝廷財政的沉重負擔。
「朕準備在遼東劃分戰區,分為遼西遼東,遼南則加大開發力度,儘量提供糧草物資。」
「為了更加方便節省,以後遼東之餉糧將試走海路運輸。」
「旅順、錦州等地建港,還有覺華島,將是遼西戰區的後勤基地。」
朱翊鈞習慣性地叩擊御椅扶手,思索著說道:「不能老是被動迎敵,還是要儘量主動出擊,削弱北虜……」
抬頭看向李成梁,他用徵詢的口氣問道:「李卿,你覺得如何?」
李成梁躬身道:「遼西連通關內,至為重要。若有精兵強將駐防,微臣壓力頓減。」
皇帝這麼說出來,李成梁以為要在遼東制衡他,不使他一家獨大。
所以,他痛快地應承,不使皇帝有所疑慮。
朱翊鈞點了點頭,說道:「李卿專注遼東,遼西朕自會增兵選將。」
說著,他看向李如松,微笑道:「虎父無犬子,李如松,朕要整頓京營,便任命你為五軍營右副將。」
「微臣叩謝萬歲。」李如松跪倒叩頭謝恩。
京營分為三大營,初時一為神機營,二為五軍營,三為三千營。
五軍營乃是由大明各行省選調出來的精銳騎兵、步兵組成的野戰軍;
三千營最初以塞外降丁三千騎兵組成,嘉靖年間,改名神樞營。
神機營主管操練火器及隨駕護衛馬隊官兵,是皇帝直接指揮的戰略機動部隊。
京營的總兵力不斷變化,在朱棣遷都北京後,總兵力曾達到四十萬人。
現在的數量有所減少,總人數約為十八萬。
能入京營為武將,這是皇帝的信重。又升為副將,自是皇帝的提拔。
「此為朕特為功勳武將打造的短劍,李卿乃是獲劍第一將。」朱翊鈞擺手,內官捧著托盤上前。
一柄精美的帶鞘短劍呈現在李成梁眼前,劍柄鍍銀,上刻「萬曆帝賜」。
李成梁趕忙跪倒謝恩,雙手過頭,接過賞賜。
「李卿翻過來再看。」朱翊鈞微笑著說道。
李成梁有些迷惑,將短劍翻轉過來,才發現劍柄上另刻有「忠勇仁智」。
朱翊鈞出言解釋道:「為將者,忠勇自不必多說。仁,對將士,對百姓,也不可或缺。」
「古語云:一將功成萬骨枯,赫赫之功,亦有將士之效死賣命;」
「餉糧來自百姓,皆是民脂民膏,功成名就亦不可忘本。」
「智,既是謀略智慧,亦是修身自省。」
「文官彈劾攻訐,無理無據者,朕為卿擋之。但卿亦須反躬自省,有則改之,無則加免。」
李成梁手捧御賜短劍,聲音有些顫抖,或是發哽,「萬歲金語聖訓,微臣銘記於心,永不敢忘。」
朱翊鈞的心情似乎暢快起來,哈哈笑了兩聲,說道:「賜座,君臣際會,好好聊聊。」
李成梁父子有些受寵若驚,在內官搬來的繡墩上斜簽著身子坐下。
朱翊鈞還吩咐內官,給他們端上了茶水,更是少有的禮遇。
又敲打,又擼毛的,名將也服服帖帖。
朱翊鈞挺高興,覺得該談談理想,談談人生啦!
「現在沒有,以後也絕不能有。」朱翊鈞稍微放緩了語氣,說道:「平身。朕是告誡警醒,不必過於惶恐。」
李成梁父子再次起身,姿態更加恭謹。
朱翊鈞笑了笑,說道:「遼東局勢事關重大,十年之後,或將有驚天大戰。」
「這也是汝等武將建功立業之時,封侯拜相,也未嘗不可得。」
「朕不吝封侯之賞,亦將文武並重,此亦在改革計劃之中。」
李成梁現出感激之色,躬身道:「萬歲英明,微臣等之福。」
朱翊鈞擺了擺手,好象表示這馬屁太膚淺,沒有啥技術含量。
「李卿,你不知道朕之所想,亦不知道改革所要推進到何等深度。」
朱翊鈞微皺眉頭,緩緩說道:「清丈田畝、清屯充餉,歸根結底,還是大明人口不斷增長,土地卻是定數。」
「流民逐漸增多,衛所制已腐壞難挽,社會要穩定,就需有足夠的土地來安置他們。」
「遼東若無戰亂,朝廷便可移民實邊。可是——」
朱翊鈞搖了搖頭,現出失望之色,聲音也低沉下去。
「微臣無能。」李成梁再次跪倒請罪,「雖有薄功,卻不能禦敵於邊牆之外。」
李如松也有些無奈,跟著跪倒,陳述道:「微臣有罪,不能保境安民。」
朱翊鈞居高臨下,用審視的目光打量著李氏父子,半晌無語。
都說李成梁善攻不善守,但朱翊鈞仔細研究過他的戰例,發現這個評價不全對。
李成梁採取的戰術打法是只守重城要地,集中機動兵力,窺機行「搗巢」之舉。
有點類似於斬首戰法,確實有效,但卻並不讓朱翊鈞滿意。
而九邊重鎮中,遼東鎮的駐軍在永樂時期,兵力員額達到了二十三萬人。
明朝中期的時候,駐軍兵力在七萬至九萬之間。
到了萬曆後期,老奴崛起,薩爾滸慘敗後,遼東鎮才再度擴充,直至最高的二十六萬人。
說是二十六萬,刨去空額,估計也就二十來萬。
就算是十來萬,若是精兵強將,也能壓死建奴。
所以,兵力多少還是次要,戰力強弱才是關鍵。
或許,在李成梁父子看來,七八萬軍隊,守衛全長兩千多里的遼東邊牆。
再除去各城池的駐防軍,機動兵力也抽調不出太多。
但薊鎮也是差不多的情況,為何戚繼光能禦敵於外?
當然,要按照薊鎮的防禦體系,大修遼東邊牆,耗資也太過巨大。
朱翊鈞暗自嘆了口氣,要是有錢,砸也把北虜韃虜全都乾死了。
「起來吧!」從語氣中,李成梁父子就聽出皇帝的興致缺缺,不由心中忐忑。
朱翊鈞垂下眼帘,看著御案上的小紙條,也穩了穩情緒。
想要一勞永逸地解決邊患,被動防守是肯定做不到的。
沒有戰事,也要維持大量的守軍。
這本身也是浪費,對朝廷財政的沉重負擔。
「朕準備在遼東劃分戰區,分為遼西遼東,遼南則加大開發力度,儘量提供糧草物資。」
「為了更加方便節省,以後遼東之餉糧將試走海路運輸。」
「旅順、錦州等地建港,還有覺華島,將是遼西戰區的後勤基地。」
朱翊鈞習慣性地叩擊御椅扶手,思索著說道:「不能老是被動迎敵,還是要儘量主動出擊,削弱北虜……」
抬頭看向李成梁,他用徵詢的口氣問道:「李卿,你覺得如何?」
李成梁躬身道:「遼西連通關內,至為重要。若有精兵強將駐防,微臣壓力頓減。」
皇帝這麼說出來,李成梁以為要在遼東制衡他,不使他一家獨大。
所以,他痛快地應承,不使皇帝有所疑慮。
朱翊鈞點了點頭,說道:「李卿專注遼東,遼西朕自會增兵選將。」
說著,他看向李如松,微笑道:「虎父無犬子,李如松,朕要整頓京營,便任命你為五軍營右副將。」
「微臣叩謝萬歲。」李如松跪倒叩頭謝恩。
京營分為三大營,初時一為神機營,二為五軍營,三為三千營。
五軍營乃是由大明各行省選調出來的精銳騎兵、步兵組成的野戰軍;
三千營最初以塞外降丁三千騎兵組成,嘉靖年間,改名神樞營。
神機營主管操練火器及隨駕護衛馬隊官兵,是皇帝直接指揮的戰略機動部隊。
京營的總兵力不斷變化,在朱棣遷都北京後,總兵力曾達到四十萬人。
現在的數量有所減少,總人數約為十八萬。
能入京營為武將,這是皇帝的信重。又升為副將,自是皇帝的提拔。
「此為朕特為功勳武將打造的短劍,李卿乃是獲劍第一將。」朱翊鈞擺手,內官捧著托盤上前。
一柄精美的帶鞘短劍呈現在李成梁眼前,劍柄鍍銀,上刻「萬曆帝賜」。
李成梁趕忙跪倒謝恩,雙手過頭,接過賞賜。
「李卿翻過來再看。」朱翊鈞微笑著說道。
李成梁有些迷惑,將短劍翻轉過來,才發現劍柄上另刻有「忠勇仁智」。
朱翊鈞出言解釋道:「為將者,忠勇自不必多說。仁,對將士,對百姓,也不可或缺。」
「古語云:一將功成萬骨枯,赫赫之功,亦有將士之效死賣命;」
「餉糧來自百姓,皆是民脂民膏,功成名就亦不可忘本。」
「智,既是謀略智慧,亦是修身自省。」
「文官彈劾攻訐,無理無據者,朕為卿擋之。但卿亦須反躬自省,有則改之,無則加免。」
李成梁手捧御賜短劍,聲音有些顫抖,或是發哽,「萬歲金語聖訓,微臣銘記於心,永不敢忘。」
朱翊鈞的心情似乎暢快起來,哈哈笑了兩聲,說道:「賜座,君臣際會,好好聊聊。」
李成梁父子有些受寵若驚,在內官搬來的繡墩上斜簽著身子坐下。
朱翊鈞還吩咐內官,給他們端上了茶水,更是少有的禮遇。
又敲打,又擼毛的,名將也服服帖帖。
朱翊鈞挺高興,覺得該談談理想,談談人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