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廊房,李成梁覲見
制度是好的,皇帝「斯民小康,朕方與民同樂」的願景也是真誠的。
但是——在初期的公平分配之後,隨著京城人口不斷增加,經濟不斷繁榮。
與任何好的制度一樣,時間長了,執行過程就變樣了。
甚至與原來的初衷背道而馳,令人嗟嘆惋惜,也是痛恨無奈。
現在的「廊房」可不再是低收入群體能住上的,基本上都成了官吏謀私獲利的手段。
想住「廊房」,你夠窮嘛?
你這衣服上沒補丁啊?
你長得胖乎乎,吃得不錯啊!
睡大街能不能將就呢?最好別給官府添麻煩。
好,你達到了貧窮的標準,經住了官吏的挑剔,那給你登上記,排著去吧!
至於啥時能住進去,呵呵,勸你不要抱什麼希望。
「廊房」里要麼是住著官吏的親屬朋友,要麼被高價轉租,從中獲利。
年代久遠,「廊房」已經成了一筆爛帳。
但朱翊鈞的眼裡可不揉沙子,又拿出了清屯充餉的狠勁兒。
清屯充餉是「地不容失一畝,糧不容失一顆」;
清查「廊房」則是「房不容失一間,租金不容失一文」。
關鍵是經過這麼多年,「廊房」作為廉租房已經不合時宜。
原來的繁華之地更繁華,偏僻之地的價值也是翻番的漲。
所以,這「廊房」清查完畢,租金肯定要漲。
這可都是錢兒哪,朱翊鈞現在只要能賺到錢,眼睛都綠了。
在他看來,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那就不是問題。
什麼災害賑恤,什麼缺餉兵變,還有糧餉充足,辣麼多的困難不都是錢鬧的嗎?
而現在偏僻所在修蓋起的房屋,才是他所定義的廉租房。
除了廉租房,還有更低檔的收容房,就建在北城貧民窟。
那些亂七八糟的棚房全部拆掉重建,挖出排水溝,增加公廁,全部納入市政衛生體系。
自然,既是為貧民服務,房屋都修得不大,但也有個做飯睡覺的地兒。
里外兩間的,每天十文房租;一間的六文。
還有十人一間的大通鋪,每晚一到兩文,乞丐好像也住得起。
到了數九寒冬,有個暖和屋子住,還有熱水喝,簡直是天堂般的享受。
嗯,那是窮人的天堂,朱翊鈞的天堂跟他們不一樣。
據載:當時在古代京城的冬天,最便宜的就是「雞毛店」,每晚一兩文錢。
何謂雞毛店,就是沒有燒火之類的取暖。
屁大點的屋子,最多就是擋個棉門帘,鋪了一地雞毛。
沒錯,很多乞丐晚上就是蜷縮著睡在那裡,捱過能凍死人的寒冬。
天氣暖和的季節就簡單了,有個擋雨的地方就成。
吹著晚風看星星,反正朱翊鈞是不想那麼的詩情畫意。
……………
京城裡熱鬧起來,修路建房蓋廁所,熱火朝天,也是暴土揚場。
朝堂上似乎還維持著平靜,或者是原樣兒。
張先生還是每奏必准,穩掌大權。
皇帝的想法也得到了張先生的全面支持貫徹,借錢給錢,干就完了。
當然,這是君臣二人的默契,不為外人所知。
大家都以為這是張居正在搞,卻不知道全是皇帝在練手。
司禮監田義被朱翊鈞委以重任,負責總監督。
工部不敢怠慢,順天府也全面配合,各項工程分頭進行,進展迅速。
沒辦法,不賣力不行啊!
田義能直達天聽,有什麼問題皇帝立刻就知道。
因為懈怠和延誤,已經有數名官吏被罷黜,工部尚書也被下旨斥責。
皇帝已經嚴格限定了工期,冬季來臨前,今年的整治工程要全部完工。
定下期限的工程包括朝陽關廂、廉租房和收容房。
什剎海的湖面和道路整治要完成,房宅商鋪的修建先緊著商鋪,其餘的能完成多少是多少。
春耕已過,京師周邊的農民也能進城打工,再加上流民,勞力是不缺的。
資金方面,就要看商鋪的預售預租,是否順利,使資金鍊不斷。
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李成梁父子應召入宮,覲見萬歲。
李成梁之前還真沒見過萬曆(查資料所得,或有錯誤),此番入京覲見述職,也是他自認為的巨大榮耀。
紫禁城的堂皇壯觀,不僅令人讚嘆,更給人一種皇權威嚴的壓迫感。
李成梁身經百戰,可對於皇權,還和那個時代的人一樣,有著發自內心的敬畏。
平台,建極殿居中向後,高居三躔白玉石欄杆之上與乾清門相對者。
雲台門也,兩旁向後者。
東曰後左門,西曰後右門,即雲台左右門,亦名「平台」者也。
凡召對閣臣等官,或於平台,即後左門也。
總之,平台就是在內廷外朝之間的分隔。
而平台召對有單獨的,也有群體性的。
如果是群體性的,群臣肅立,皇帝坐在那裡。
遇到問題就點官員的名,官員上前跪在那裡答話。
遇到皇帝允准了,也可以站在那裡講。
單獨召對的話,就沒有其他官員在場,只有君臣二人的奏對。
朱翊鈞既有機密任務要交代,自然是選擇的單獨召對。
對李成梁父子來說,這既是信重恩寵,卻也意味著皇帝對遼東的關注。
「要小心奏對。」李成梁低聲提醒兒子,「萬歲師從張先生,必得精髓。」
李如松點頭,表示收到,心中亦是忐忑。
九五至尊,高高在上。一言可使你平步青雲,一怒也可讓你跌落深淵。
二人由內官引著,來到了後左門,恭謹地垂首等待。
直到一聲公鴨嗓響起,「萬歲駕到!」
兩人只依稀看到明黃色的人影出現,便趕忙跪倒,三呼萬歲。
朱翊鈞升座,穩定了下情緒,才沉聲道:「二卿免禮平身。」
「微臣謝萬歲隆恩。」
李成梁父子謝恩後,方才起身,依舊微垂著頭,不敢抬頭直視龍顏。
朱翊鈞微抿了下嘴角,溫言道:「二卿可仰首觀瞻,朕也想看看威鎮遼東的名將父子。」
李成梁父中心中稍寬,雖然抬起頭,卻眼神也不敢直盯盯瞅著。
但見一青年身穿龍袍,高坐於御椅之中,臉上是溫熙的神情。
但是——在初期的公平分配之後,隨著京城人口不斷增加,經濟不斷繁榮。
與任何好的制度一樣,時間長了,執行過程就變樣了。
甚至與原來的初衷背道而馳,令人嗟嘆惋惜,也是痛恨無奈。
現在的「廊房」可不再是低收入群體能住上的,基本上都成了官吏謀私獲利的手段。
想住「廊房」,你夠窮嘛?
你這衣服上沒補丁啊?
你長得胖乎乎,吃得不錯啊!
睡大街能不能將就呢?最好別給官府添麻煩。
好,你達到了貧窮的標準,經住了官吏的挑剔,那給你登上記,排著去吧!
至於啥時能住進去,呵呵,勸你不要抱什麼希望。
「廊房」里要麼是住著官吏的親屬朋友,要麼被高價轉租,從中獲利。
年代久遠,「廊房」已經成了一筆爛帳。
但朱翊鈞的眼裡可不揉沙子,又拿出了清屯充餉的狠勁兒。
清屯充餉是「地不容失一畝,糧不容失一顆」;
清查「廊房」則是「房不容失一間,租金不容失一文」。
關鍵是經過這麼多年,「廊房」作為廉租房已經不合時宜。
原來的繁華之地更繁華,偏僻之地的價值也是翻番的漲。
所以,這「廊房」清查完畢,租金肯定要漲。
這可都是錢兒哪,朱翊鈞現在只要能賺到錢,眼睛都綠了。
在他看來,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那就不是問題。
什麼災害賑恤,什麼缺餉兵變,還有糧餉充足,辣麼多的困難不都是錢鬧的嗎?
而現在偏僻所在修蓋起的房屋,才是他所定義的廉租房。
除了廉租房,還有更低檔的收容房,就建在北城貧民窟。
那些亂七八糟的棚房全部拆掉重建,挖出排水溝,增加公廁,全部納入市政衛生體系。
自然,既是為貧民服務,房屋都修得不大,但也有個做飯睡覺的地兒。
里外兩間的,每天十文房租;一間的六文。
還有十人一間的大通鋪,每晚一到兩文,乞丐好像也住得起。
到了數九寒冬,有個暖和屋子住,還有熱水喝,簡直是天堂般的享受。
嗯,那是窮人的天堂,朱翊鈞的天堂跟他們不一樣。
據載:當時在古代京城的冬天,最便宜的就是「雞毛店」,每晚一兩文錢。
何謂雞毛店,就是沒有燒火之類的取暖。
屁大點的屋子,最多就是擋個棉門帘,鋪了一地雞毛。
沒錯,很多乞丐晚上就是蜷縮著睡在那裡,捱過能凍死人的寒冬。
天氣暖和的季節就簡單了,有個擋雨的地方就成。
吹著晚風看星星,反正朱翊鈞是不想那麼的詩情畫意。
……………
京城裡熱鬧起來,修路建房蓋廁所,熱火朝天,也是暴土揚場。
朝堂上似乎還維持著平靜,或者是原樣兒。
張先生還是每奏必准,穩掌大權。
皇帝的想法也得到了張先生的全面支持貫徹,借錢給錢,干就完了。
當然,這是君臣二人的默契,不為外人所知。
大家都以為這是張居正在搞,卻不知道全是皇帝在練手。
司禮監田義被朱翊鈞委以重任,負責總監督。
工部不敢怠慢,順天府也全面配合,各項工程分頭進行,進展迅速。
沒辦法,不賣力不行啊!
田義能直達天聽,有什麼問題皇帝立刻就知道。
因為懈怠和延誤,已經有數名官吏被罷黜,工部尚書也被下旨斥責。
皇帝已經嚴格限定了工期,冬季來臨前,今年的整治工程要全部完工。
定下期限的工程包括朝陽關廂、廉租房和收容房。
什剎海的湖面和道路整治要完成,房宅商鋪的修建先緊著商鋪,其餘的能完成多少是多少。
春耕已過,京師周邊的農民也能進城打工,再加上流民,勞力是不缺的。
資金方面,就要看商鋪的預售預租,是否順利,使資金鍊不斷。
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李成梁父子應召入宮,覲見萬歲。
李成梁之前還真沒見過萬曆(查資料所得,或有錯誤),此番入京覲見述職,也是他自認為的巨大榮耀。
紫禁城的堂皇壯觀,不僅令人讚嘆,更給人一種皇權威嚴的壓迫感。
李成梁身經百戰,可對於皇權,還和那個時代的人一樣,有著發自內心的敬畏。
平台,建極殿居中向後,高居三躔白玉石欄杆之上與乾清門相對者。
雲台門也,兩旁向後者。
東曰後左門,西曰後右門,即雲台左右門,亦名「平台」者也。
凡召對閣臣等官,或於平台,即後左門也。
總之,平台就是在內廷外朝之間的分隔。
而平台召對有單獨的,也有群體性的。
如果是群體性的,群臣肅立,皇帝坐在那裡。
遇到問題就點官員的名,官員上前跪在那裡答話。
遇到皇帝允准了,也可以站在那裡講。
單獨召對的話,就沒有其他官員在場,只有君臣二人的奏對。
朱翊鈞既有機密任務要交代,自然是選擇的單獨召對。
對李成梁父子來說,這既是信重恩寵,卻也意味著皇帝對遼東的關注。
「要小心奏對。」李成梁低聲提醒兒子,「萬歲師從張先生,必得精髓。」
李如松點頭,表示收到,心中亦是忐忑。
九五至尊,高高在上。一言可使你平步青雲,一怒也可讓你跌落深淵。
二人由內官引著,來到了後左門,恭謹地垂首等待。
直到一聲公鴨嗓響起,「萬歲駕到!」
兩人只依稀看到明黃色的人影出現,便趕忙跪倒,三呼萬歲。
朱翊鈞升座,穩定了下情緒,才沉聲道:「二卿免禮平身。」
「微臣謝萬歲隆恩。」
李成梁父子謝恩後,方才起身,依舊微垂著頭,不敢抬頭直視龍顏。
朱翊鈞微抿了下嘴角,溫言道:「二卿可仰首觀瞻,朕也想看看威鎮遼東的名將父子。」
李成梁父中心中稍寬,雖然抬起頭,卻眼神也不敢直盯盯瞅著。
但見一青年身穿龍袍,高坐於御椅之中,臉上是溫熙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