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武舉掩滯,軍校
「沒有李成梁的縱容,老奴想崛起是不可能的。」
「而統一建州女真,是老奴崛起的第一步。」
「明朝對女真人的策略就是分化瓦解,與蒙古人一樣,不使其統一。」
「但李成梁卻任由老奴坐大,養寇自重的結果就是養虎為患。」
朱翊鈞不知道李成梁現在是否已經有了這樣的心思。
但遼東要引入其他鎮將,不使李成梁一家獨大,卻是他已經做出的謀劃。
「希望戚繼光能為朕推薦強將,改變遼東的戰爭格局。」
朱翊鈞一直工作了近兩個時辰,才把遼東情況基本搞清記住。
如此一來,明日宣召李成梁父子,便能言之有物,直指要點。
「有點亂,還是自己不太熟悉這段歷史。但詢問李成梁父子,應該就能搞清楚。」
朱翊鈞已經準備用十年時間,將遼東打造成穩固的基地,以應對抗倭援朝。
如果李成梁只是戰功卓著,但卻不能完成這個目標,也不會得到重用。
甚至於,朱翊鈞已經有了調離李成梁,另委大將前往遼東坐鎮的想法。
久鎮一方的弊端就是容易形成山頭主義,朱翊鈞對於歷史上出現的遼東將門軍頭是深懷警惕。
其實,明朝出現將門是不可避免,皆來自於軍戶制和武官世職制的痼疾,造成了階級的固化。
什麼軍戶、匠戶、倡優等等,幾乎都是世襲的職業,能夠在後天加以改變的人不多。
所以,祖輩從軍,自己在軍中還能得到照顧和提拔,代代傳承,將門自然也就應運而生。
比如李成梁家族,還有與李家並稱的「東李西麻」的麻家,出色人物是麻貴。
還有武將聯姻,就又形成了另一種依存的關係。
比如麻家,聯姻對象就是馬芳家族。
馬芳家族也是將門,馬芳是嘉靖年間明軍第一高手,有「勇不過馬」的讚譽。
而且,大明內部名將排名譜,馬芳的名聲還在「俞龍戚虎」之上。
因為祖上傳承,以及聯姻而成為將門的。
以後還會有祖家和吳家,代表人物則是祖大壽和吳三桂。
所以,朱翊鈞現在只能是暫時承認現狀,並通過不斷的改革,來逐漸杜絕根源。
「武舉也是選拔軍官將領的一個途徑,只不過,在軍隊中沒有根基和人脈,很難冒頭出彩兒。」
「而且,如果沒有退出機制,也沒那麼多官職可授。」
朱翊鈞在越來越了解大明軍政財經吏治的種種弊端後,惱得直撓頭。
明朝實行武舉制度,本來是為了收民間遺才。
所謂「延攬英雄,廣儲將帥」,內可平定叛亂,外則抵禦外侮。
但從武舉產生之日起,武舉的選將功能就並不顯著。
武舉出身者不僅授職低卑,且常常淹滯,其推用之途頗為不暢。
而且,明朝對武舉的授職不規範,低級武官出身的武進士一般只授予幕職及守堡等職。
三科武舉的推用更不待言,而武舉人例不授職。
所以,武舉群體的社會地位並不高,影響力相當低微。
嘉靖間,武舉仕途停滯的現象就開始增多,大量武舉候缺待職。
而武舉三年一行,舊科還未推盡,新科已開始淹滯。
以至於,「武科謁選者往往淹滯至一二十年」。
萬曆八年,兵部就指出了武舉停滯,難以推用的現狀。
當年僅執籍待推者就達一百八十餘,武舉的停滯狀況由此可見一斑。
武舉設科本以取將,若只選不用,武舉也便失去了其設立的意義。
而武舉推用艱難,許多出身武舉之士待補京師,經濟負擔沉重。
因為在武官的推用中,明朝尤其重視對世職的推補。
武官推補的原則一般為「首重世職,次及武科,原不濫及白徒」。
但明朝又開納級之例,而內官、戚畹等常常奏討、乞升、恩蔭其子侄等親屬為武官,
到了正德年間,武官人數已增長到了十萬。此後,基本維持在這一水平。
所以,朱翊鈞認為必須形成退出機制,使新舊交替正常進行。
這樣才會不斷有新鮮血液補充,也不使無能之輩尸位素餐,占著坑不拉屎。
而且,朱翊鈞並不只是想擴大武舉來多方面選才,而是要建立軍校,武舉就是第一批學員。
當然,他得是校長,給軍校學生加個「天子門生」的頭銜,在軍隊中也能好混一些。
這還是開始,以後要不斷地抽調各地的軍中將領,到軍校進修。
一是學習和進步,跟上世界軍事發展的潮流;
其次則是畢業後的調劑分派,儘量打破山頭主義。
陸軍軍校是第一步,以後還要建立海軍軍校,推動大明軍隊向正規化、近代化的轉變。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啊!」朱翊鈞命陳矩退下,慨嘆著又拿起工部的奏疏。
在京城搞房地產也不能全部面向商賈和富豪,也要照顧到低收入群體。
沒錯,朱翊鈞要工部調查京城內的貧民窟,要進行棚戶區改造。
簡單地說,他想蓋屋建房,作為廉租房來惠及百姓。
在洪武年間,太祖曾在南京建屋兩百多間,用來給無家可歸者居住。
後來,太祖又下令全國推廣。
曾經要過飯,太祖對乞丐的苦,深有體驗。
但建國之初,百廢待興,巨大的開銷使得地方叫苦不堪。
因為可行性不高,最終不了了之。
到了永樂遷都,為了遷徙人口,使北京儘快繁華起來,才算是正式推出了「廉租房」制度。
當時稱之為「廊房」,在京城按照所處區域分為大中小三個檔次。
「大房」蓋在北安門、宣武門、海子橋、鐘鼓樓附近,共有四百四十三間;
「中房」蓋在西直門內,共有二十九間;
「小房」蓋在安定門、德勝門、西直門、阜成門附近,共有三百二十九間。
可以看出,「大房」都蓋在繁華區域,「小房」在偏僻區域,而「中房」介於二者之間。
租者三月交一次房租,租金也分三個標準。
如果換算成後世的貨幣,「大房」月租一百七十四元,「中房」一百二十元,「小房」一百一十六元。
便宜不?若是在後世,那些北漂族不得樂瘋啊!
「而統一建州女真,是老奴崛起的第一步。」
「明朝對女真人的策略就是分化瓦解,與蒙古人一樣,不使其統一。」
「但李成梁卻任由老奴坐大,養寇自重的結果就是養虎為患。」
朱翊鈞不知道李成梁現在是否已經有了這樣的心思。
但遼東要引入其他鎮將,不使李成梁一家獨大,卻是他已經做出的謀劃。
「希望戚繼光能為朕推薦強將,改變遼東的戰爭格局。」
朱翊鈞一直工作了近兩個時辰,才把遼東情況基本搞清記住。
如此一來,明日宣召李成梁父子,便能言之有物,直指要點。
「有點亂,還是自己不太熟悉這段歷史。但詢問李成梁父子,應該就能搞清楚。」
朱翊鈞已經準備用十年時間,將遼東打造成穩固的基地,以應對抗倭援朝。
如果李成梁只是戰功卓著,但卻不能完成這個目標,也不會得到重用。
甚至於,朱翊鈞已經有了調離李成梁,另委大將前往遼東坐鎮的想法。
久鎮一方的弊端就是容易形成山頭主義,朱翊鈞對於歷史上出現的遼東將門軍頭是深懷警惕。
其實,明朝出現將門是不可避免,皆來自於軍戶制和武官世職制的痼疾,造成了階級的固化。
什麼軍戶、匠戶、倡優等等,幾乎都是世襲的職業,能夠在後天加以改變的人不多。
所以,祖輩從軍,自己在軍中還能得到照顧和提拔,代代傳承,將門自然也就應運而生。
比如李成梁家族,還有與李家並稱的「東李西麻」的麻家,出色人物是麻貴。
還有武將聯姻,就又形成了另一種依存的關係。
比如麻家,聯姻對象就是馬芳家族。
馬芳家族也是將門,馬芳是嘉靖年間明軍第一高手,有「勇不過馬」的讚譽。
而且,大明內部名將排名譜,馬芳的名聲還在「俞龍戚虎」之上。
因為祖上傳承,以及聯姻而成為將門的。
以後還會有祖家和吳家,代表人物則是祖大壽和吳三桂。
所以,朱翊鈞現在只能是暫時承認現狀,並通過不斷的改革,來逐漸杜絕根源。
「武舉也是選拔軍官將領的一個途徑,只不過,在軍隊中沒有根基和人脈,很難冒頭出彩兒。」
「而且,如果沒有退出機制,也沒那麼多官職可授。」
朱翊鈞在越來越了解大明軍政財經吏治的種種弊端後,惱得直撓頭。
明朝實行武舉制度,本來是為了收民間遺才。
所謂「延攬英雄,廣儲將帥」,內可平定叛亂,外則抵禦外侮。
但從武舉產生之日起,武舉的選將功能就並不顯著。
武舉出身者不僅授職低卑,且常常淹滯,其推用之途頗為不暢。
而且,明朝對武舉的授職不規範,低級武官出身的武進士一般只授予幕職及守堡等職。
三科武舉的推用更不待言,而武舉人例不授職。
所以,武舉群體的社會地位並不高,影響力相當低微。
嘉靖間,武舉仕途停滯的現象就開始增多,大量武舉候缺待職。
而武舉三年一行,舊科還未推盡,新科已開始淹滯。
以至於,「武科謁選者往往淹滯至一二十年」。
萬曆八年,兵部就指出了武舉停滯,難以推用的現狀。
當年僅執籍待推者就達一百八十餘,武舉的停滯狀況由此可見一斑。
武舉設科本以取將,若只選不用,武舉也便失去了其設立的意義。
而武舉推用艱難,許多出身武舉之士待補京師,經濟負擔沉重。
因為在武官的推用中,明朝尤其重視對世職的推補。
武官推補的原則一般為「首重世職,次及武科,原不濫及白徒」。
但明朝又開納級之例,而內官、戚畹等常常奏討、乞升、恩蔭其子侄等親屬為武官,
到了正德年間,武官人數已增長到了十萬。此後,基本維持在這一水平。
所以,朱翊鈞認為必須形成退出機制,使新舊交替正常進行。
這樣才會不斷有新鮮血液補充,也不使無能之輩尸位素餐,占著坑不拉屎。
而且,朱翊鈞並不只是想擴大武舉來多方面選才,而是要建立軍校,武舉就是第一批學員。
當然,他得是校長,給軍校學生加個「天子門生」的頭銜,在軍隊中也能好混一些。
這還是開始,以後要不斷地抽調各地的軍中將領,到軍校進修。
一是學習和進步,跟上世界軍事發展的潮流;
其次則是畢業後的調劑分派,儘量打破山頭主義。
陸軍軍校是第一步,以後還要建立海軍軍校,推動大明軍隊向正規化、近代化的轉變。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啊!」朱翊鈞命陳矩退下,慨嘆著又拿起工部的奏疏。
在京城搞房地產也不能全部面向商賈和富豪,也要照顧到低收入群體。
沒錯,朱翊鈞要工部調查京城內的貧民窟,要進行棚戶區改造。
簡單地說,他想蓋屋建房,作為廉租房來惠及百姓。
在洪武年間,太祖曾在南京建屋兩百多間,用來給無家可歸者居住。
後來,太祖又下令全國推廣。
曾經要過飯,太祖對乞丐的苦,深有體驗。
但建國之初,百廢待興,巨大的開銷使得地方叫苦不堪。
因為可行性不高,最終不了了之。
到了永樂遷都,為了遷徙人口,使北京儘快繁華起來,才算是正式推出了「廉租房」制度。
當時稱之為「廊房」,在京城按照所處區域分為大中小三個檔次。
「大房」蓋在北安門、宣武門、海子橋、鐘鼓樓附近,共有四百四十三間;
「中房」蓋在西直門內,共有二十九間;
「小房」蓋在安定門、德勝門、西直門、阜成門附近,共有三百二十九間。
可以看出,「大房」都蓋在繁華區域,「小房」在偏僻區域,而「中房」介於二者之間。
租者三月交一次房租,租金也分三個標準。
如果換算成後世的貨幣,「大房」月租一百七十四元,「中房」一百二十元,「小房」一百一十六元。
便宜不?若是在後世,那些北漂族不得樂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