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戚繼光的猜測
且不說李成梁在晚年有養寇自重的行為,導致老奴坐大難制。
就是論保境安民這一項標準,李成梁也遠不如戚繼光做得好。
你是砍了很多人頭,可大明百姓又死傷多少,損失多少財產?
戚繼光鎮守薊鎮,是沒有太耀眼的戰功。
但境內百姓生活安定,不受戰亂之苦。
三屯營,薊鎮的鎮治之所。
戚繼光謙恭地送走欽使,吩咐人好生招待安排。
然後,他便迫不及待地回到書房,展開萬歲的書信閱覽。
說是欽使,也不妥當。
既無詔書,也無聖旨,就是兩個送信的東廠番子。
但戚繼光哪敢怠慢,淨面洗手,畢恭畢敬地拜了三拜,才帶著忐忑和疑惑的心情打開閱看。
說實話,戚繼光對皇帝的印象並不深。
關鍵是沒見過幾回,朝堂上也一直是張居正把持,皇帝存在感很低。
此時,戚繼光仿佛才驀然發現,皇帝已經二十歲,登基十年了。
「張先生病重居家,萬歲罷馮保,這是要親政了?」
「是啊,二十歲的皇帝,早該親政了。」
戚繼光猜測著,仔細地閱看起來。
書信寫得很長,皇帝想了解得很多。
但戚繼光也看出來,皇帝對於薊鎮,對於守軍情況,並不是一無所知。
至少,皇帝是查過資料,看過很多相關的奏疏題本。
「萬歲問薊鎮有何困難,需擴充多少人馬,耗費多少錢糧,才具備主動出擊的實力?」
「萬歲要調千名精兵,數名干將,前往京營任職。」
「萬歲還要某推薦可任一方鎮將的優秀將領?」
「萬歲詢問戚某若離開薊鎮改任他地,可有人能代,依然能守得固若金湯?」
戚繼光放下書信,沉吟著,半晌無語。
對於萬歲的真實意圖,戚繼光還揣摩不透。
但總的來說,從字裡行間還是能看出對於薊鎮防禦的滿意。
否則,不會有固若金湯之語。
而且,抽調精兵強將加入京營,這本身也是一種褒揚和讚賞。
至於調離薊鎮,戚繼光不知道要任職哪方。
但既要他推薦繼任者,還是表現出了皇帝的信任。
思來想去,戚繼光並沒有召集親信進行商議。而是按信中所問,一一作答。
皇帝既直白地詢問,那就如實答覆。
而撇開正常渠道送來書信,皇帝肯定不想太多人知道。
所以,戚繼光也要體察聖意,只有自己知道就行了。
「樓大有、陳文良隨微臣征戰多年,於薊鎮亦有修城牆、統兵殲敵之功,可堪萬歲驅馳。」
「吳惟忠,性聰慧,志剛勇,好習史書,精於韜略,可代微臣守衛薊鎮。」
戚繼光沉吟片刻,終是沒把自己弟弟戚繼美的名字寫進書信。
他推薦的這三人都是既有抗倭經驗,又有北地拒守之功的。
其中,吳惟忠最為他讚賞看重,視為衣缽傳人。
戚繼光起身在屋內踱步,考慮著最難回復的問題。
「萬歲要出邊牆擊韃靼,卻非兵力多少、錢糧多寡的問題。若是時機不對,恐遭慘敗。」
戚繼光還真怕皇帝年輕氣盛,再搞出個御駕親征。
現在薊鎮的總兵力已增加到十二萬餘人,主要駐紮在薊州、永平、昌平和密雲。
馬匹也增加到四萬多匹,比永樂時期的初定數,增加了近一倍。
而其他八鎮,在兵力和馬匹上,卻都有所縮減。
可即便如此,戚繼光也不敢輕言出邊浪戰。
打的話,薊鎮軍隊火器裝備率較高,肯定能擊敗數量相當,或者更多的蒙古人。
但草原廣闊,蒙古人避戰遊動的話,明軍攜帶的糧草物資有限,難以堅持長久。
蒙古諸部慣用的戰術便是暫避鋒芒,等待明軍糧草將盡。
然後,再利用遊牧民族的機動優勢,從四面八方象狼一般圍攏過來。
太祖開國後數次北伐,永樂帝也北征多次,想犁庭掃穴,一勞永逸。
但都難以達到目的,反倒有勝有敗。
「唉,實話實說,希望忠心之言能讓萬歲冷靜下來。」
戚繼光做出決定,再次回到桌案,提筆疾書。
……………
「御駕親征?朕有自知之明,可不是什麼戰神。」
「如果打仗都要皇帝上陣,那還要武將做什麼?」
如果朱翊鈞知道戚繼光的胡思亂想,肯定要連番吐槽。
當然,他現在也想不到,正忙著選妹夫呢!
永寧公主糾結數天,還是按時到了乾清宮,含羞帶怯地躲起來偷偷相看。
朱翊鈞打量著陸宗英,露出饒有興致的神情。
要說相貌,不算太突出。但這特長,倒是讓他感覺挺有意思。
「明說自己喜愛百工之藝,並且擅長打磨寶石玉器。」朱翊鈞在心中有了些許的猜測。
這位從本心來講,估計是不想娶公主做駙馬的。
報名參選應該是家裡的意思,拗不過父母,就只好硬著頭皮上。
如果被淘汰了,家裡人也不會再說什麼,他不就自由啦!
朱翊鈞淡淡地微笑著,並不在意。
反正是妹子自己相看,都到了終選,條件也都差不多,選哪個就看她的觀感和心意了。
不過,朱翊鈞還是記住了這個陸宗英。
「諸位都是俊傑,朕甚是滿意,望諸位都能一展所長,為國效力。現下,可回去等消息!」
朱翊鈞得到暗號,便微笑著稱讚了幾句,各有賞賜,便讓他們退下。
人走了,永寧公主才從屏風後裊裊走出。
前所未有的體驗,讓十五歲的少女臉現羞赧,好像還有那麼幾分興奮。
「嗯,這就是自己的夫君,自己選的呢!真是做夢也想不到。」
「好吧,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皇家公主也是一樣。若是個不堪之輩,那也只怪自己眼瞎。」
朱翊鈞看著皇妹,呵呵笑著打趣道:「沒看花眼吧,朕覺得陸宗英不錯,能給皇妹打磨珠玉。」
永寧輕輕撇了下小嘴,表示不同的意見。
朱翊鈞聳了聳肩膀,早知道會是這樣。
要磨珠玉自有工匠,還用得著駙馬爺親自動手?
這個時候的審美觀哪,還真是與自己迥然不同。
就是論保境安民這一項標準,李成梁也遠不如戚繼光做得好。
你是砍了很多人頭,可大明百姓又死傷多少,損失多少財產?
戚繼光鎮守薊鎮,是沒有太耀眼的戰功。
但境內百姓生活安定,不受戰亂之苦。
三屯營,薊鎮的鎮治之所。
戚繼光謙恭地送走欽使,吩咐人好生招待安排。
然後,他便迫不及待地回到書房,展開萬歲的書信閱覽。
說是欽使,也不妥當。
既無詔書,也無聖旨,就是兩個送信的東廠番子。
但戚繼光哪敢怠慢,淨面洗手,畢恭畢敬地拜了三拜,才帶著忐忑和疑惑的心情打開閱看。
說實話,戚繼光對皇帝的印象並不深。
關鍵是沒見過幾回,朝堂上也一直是張居正把持,皇帝存在感很低。
此時,戚繼光仿佛才驀然發現,皇帝已經二十歲,登基十年了。
「張先生病重居家,萬歲罷馮保,這是要親政了?」
「是啊,二十歲的皇帝,早該親政了。」
戚繼光猜測著,仔細地閱看起來。
書信寫得很長,皇帝想了解得很多。
但戚繼光也看出來,皇帝對於薊鎮,對於守軍情況,並不是一無所知。
至少,皇帝是查過資料,看過很多相關的奏疏題本。
「萬歲問薊鎮有何困難,需擴充多少人馬,耗費多少錢糧,才具備主動出擊的實力?」
「萬歲要調千名精兵,數名干將,前往京營任職。」
「萬歲還要某推薦可任一方鎮將的優秀將領?」
「萬歲詢問戚某若離開薊鎮改任他地,可有人能代,依然能守得固若金湯?」
戚繼光放下書信,沉吟著,半晌無語。
對於萬歲的真實意圖,戚繼光還揣摩不透。
但總的來說,從字裡行間還是能看出對於薊鎮防禦的滿意。
否則,不會有固若金湯之語。
而且,抽調精兵強將加入京營,這本身也是一種褒揚和讚賞。
至於調離薊鎮,戚繼光不知道要任職哪方。
但既要他推薦繼任者,還是表現出了皇帝的信任。
思來想去,戚繼光並沒有召集親信進行商議。而是按信中所問,一一作答。
皇帝既直白地詢問,那就如實答覆。
而撇開正常渠道送來書信,皇帝肯定不想太多人知道。
所以,戚繼光也要體察聖意,只有自己知道就行了。
「樓大有、陳文良隨微臣征戰多年,於薊鎮亦有修城牆、統兵殲敵之功,可堪萬歲驅馳。」
「吳惟忠,性聰慧,志剛勇,好習史書,精於韜略,可代微臣守衛薊鎮。」
戚繼光沉吟片刻,終是沒把自己弟弟戚繼美的名字寫進書信。
他推薦的這三人都是既有抗倭經驗,又有北地拒守之功的。
其中,吳惟忠最為他讚賞看重,視為衣缽傳人。
戚繼光起身在屋內踱步,考慮著最難回復的問題。
「萬歲要出邊牆擊韃靼,卻非兵力多少、錢糧多寡的問題。若是時機不對,恐遭慘敗。」
戚繼光還真怕皇帝年輕氣盛,再搞出個御駕親征。
現在薊鎮的總兵力已增加到十二萬餘人,主要駐紮在薊州、永平、昌平和密雲。
馬匹也增加到四萬多匹,比永樂時期的初定數,增加了近一倍。
而其他八鎮,在兵力和馬匹上,卻都有所縮減。
可即便如此,戚繼光也不敢輕言出邊浪戰。
打的話,薊鎮軍隊火器裝備率較高,肯定能擊敗數量相當,或者更多的蒙古人。
但草原廣闊,蒙古人避戰遊動的話,明軍攜帶的糧草物資有限,難以堅持長久。
蒙古諸部慣用的戰術便是暫避鋒芒,等待明軍糧草將盡。
然後,再利用遊牧民族的機動優勢,從四面八方象狼一般圍攏過來。
太祖開國後數次北伐,永樂帝也北征多次,想犁庭掃穴,一勞永逸。
但都難以達到目的,反倒有勝有敗。
「唉,實話實說,希望忠心之言能讓萬歲冷靜下來。」
戚繼光做出決定,再次回到桌案,提筆疾書。
……………
「御駕親征?朕有自知之明,可不是什麼戰神。」
「如果打仗都要皇帝上陣,那還要武將做什麼?」
如果朱翊鈞知道戚繼光的胡思亂想,肯定要連番吐槽。
當然,他現在也想不到,正忙著選妹夫呢!
永寧公主糾結數天,還是按時到了乾清宮,含羞帶怯地躲起來偷偷相看。
朱翊鈞打量著陸宗英,露出饒有興致的神情。
要說相貌,不算太突出。但這特長,倒是讓他感覺挺有意思。
「明說自己喜愛百工之藝,並且擅長打磨寶石玉器。」朱翊鈞在心中有了些許的猜測。
這位從本心來講,估計是不想娶公主做駙馬的。
報名參選應該是家裡的意思,拗不過父母,就只好硬著頭皮上。
如果被淘汰了,家裡人也不會再說什麼,他不就自由啦!
朱翊鈞淡淡地微笑著,並不在意。
反正是妹子自己相看,都到了終選,條件也都差不多,選哪個就看她的觀感和心意了。
不過,朱翊鈞還是記住了這個陸宗英。
「諸位都是俊傑,朕甚是滿意,望諸位都能一展所長,為國效力。現下,可回去等消息!」
朱翊鈞得到暗號,便微笑著稱讚了幾句,各有賞賜,便讓他們退下。
人走了,永寧公主才從屏風後裊裊走出。
前所未有的體驗,讓十五歲的少女臉現羞赧,好像還有那麼幾分興奮。
「嗯,這就是自己的夫君,自己選的呢!真是做夢也想不到。」
「好吧,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皇家公主也是一樣。若是個不堪之輩,那也只怪自己眼瞎。」
朱翊鈞看著皇妹,呵呵笑著打趣道:「沒看花眼吧,朕覺得陸宗英不錯,能給皇妹打磨珠玉。」
永寧輕輕撇了下小嘴,表示不同的意見。
朱翊鈞聳了聳肩膀,早知道會是這樣。
要磨珠玉自有工匠,還用得著駙馬爺親自動手?
這個時候的審美觀哪,還真是與自己迥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