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薊鎮戚繼光
有戚繼光在薊鎮,守得是固如金湯。不虞外敵,實施新政就沒有太大的顧慮。
又近京師,也肯定會派東廠或錦衣衛打探消息。
即便有了意外,皇帝也不至於反應不及。
再說,能有什麼意外呢?
那些侵吞軍屯的文官武將權貴士紳,還敢造反不成?
咦?張居正突然意識到,自己恐怕小瞧了萬歲。
宣召李成梁入京覲見,又詢問戚繼光的情況,恐怕背後另有深意。
「萬歲似乎喜歡書信溝通,又豈知沒給戚繼光寫過?」
「或許,會調一部邊軍來加強京師防衛;也或者,會整頓京營,安插萬歲心腹。」
張居正思慮著,筆也落了下去,陳述自己對新政的意見。
「已經沖了一把,還得再往前沖,這兩項新政也是張某所奏。」
「已經對某恨之入骨,還能怎樣?」
張居正咬了咬牙,也發了狠。
皇帝既要推進改革,勢必對那些反對派下手。
如此,也是他想干還不太敢幹的事情。
已經得罪死了,還不如讓萬歲徹底清除。
改革能夠持續,他的身後名也能得到保障。
其實,對於自己的下場,張居正也有過悲觀的估計。
在書信中,他曾對親信說:世事變遷,他日高台可平、詔令可毀,我怕是連葬身之地尚不可得,只是國事維艱,就讓我做霍光、宇文護吧!
歷史上,很不幸,他是一語成讖。
而張居正之所以能超越改革先輩楊炎、王安石,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
他曾說過「吾非相,乃攝也」。
所以,在封建的皇權社會,對於封建帝王萬曆來說,便絕對容不得張攝政。
幸好,朱翊鈞橫空出世,或許能夠改變這一切。
……………
薊鎮,又名薊州鎮,明朝九邊重鎮之一。
其設置目的,主要是牽制九邊其他邊鎮及京營,起到防備叛亂的作用。
同時,明統治者考慮到其餘邊鎮一字拉長,戍守防線長達數千公里,兵員分散。
因此,薊鎮還是抵禦蒙古入侵的預備防線,與京營起到相互照應的作用。
而薊鎮之重,首在於它的地理位置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包圍著京城。
號稱京師西大門的居庸關,距京城只有百餘里;
有京城鐵門之稱的古北口,也只有兩百餘里。
所以,薊鎮有險,則京城震悚;薊鎮穩固,則京城無虞。
特別是朱棣撤銷塞外的大寧衛以後,更增加了薊鎮的防衛負擔。
本來大寧衛是十分重要的,其範圍包括今遼寧西部、內蒙東南部、河北東北部。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從兀良哈三衛選精騎三千南下參戰,甚有功勞。
朱棣當上皇帝以後,封三衛的封建主以都督、指揮、千戶、百戶等職,把大寧及三衛地區送給了兀良哈。
北方的軍防重地大寧丟掉,開平衛(今多倫)孤存塞外,無法拒守。
宣德年間,便不得不移衛於獨石口,與開平策應的興和(今張北)也舍其防戍,原大寧地區築的城堡全部廢棄。
這樣一來,遼東鎮和宣府之間便聲援隔絕之勢。
京東、京北也失去了大片緩衝地帶,蒙古各部若逼到近邊,薊鎮所有關口便都成了前線。
而在兩千華里的防線上,大小隘口一百九十餘處,重要的關隘也有四十餘處。
歷來兵家必爭的險關要塞,就至少有東部的山海關,中部的喜峰口、潘家口,西部的古北口、居庸關。
縱觀明朝兩百多年,北邊烽警幾乎年年皆有。
尤其是北撤大寧棄開平,西棄哈密丟河套之後,幾無安枕之日。
因為朱棣的錯誤決策,造成的危及明政權命運的重大事變和戰爭,就有數次:
一是發生在宣府境內的「土木之變」,明軍五十萬大軍覆沒,英宗皇帝當了俘虜。
緊接著瓦剌部落挾持英宗進攻北京,發生了「京城保衛戰」,明政權幾乎傾覆;
二是發生在古北口的「庚戍之變」,韃靼部酋俺答率大軍從古北口而入。
蒙古軍隊乘勢破薊州,克懷柔,取昌平,下通州,縱兵四掠,直逼京師城下。
明廷震驚,戒嚴守城,急令各鎮入京救援。
俺答飽掠八日,才由古北口退出。
三是嘉靖三十八年的潘家口之戰,韃靼部的首領錫林阿,用聲東擊西的辦法攻破潘家口。
韃靼軍先抵三屯營,繼而西掠遵化、豐潤、玉田、薊州等地,又向東攻下遷安等地。
一番燒殺搶掠以後,韃靼軍由潘家口退出長城,此次入侵亦極大地震動了明朝。
等大明到了亡國勞模崇禎手中,後金又在崇禎二年和崇禎九年由薊鎮入寇。
韃虜直逼京師,縱橫飽掠,明軍難以抵擋,或觸之即潰,京畿百姓如陷水火。
所以,薊鎮之重,上下共識。官兵員額,馬匹數量,皆居九鎮之首。
隆慶元年,蒙古右翼土默特部俺答汗率軍攻破長城,劫掠山西沿邊邊民數萬人。
俺答汗的入寇,暴露了北方明軍戰力低下、守備糜爛的弊端。
為加強北方防務,在隆慶二年,隆慶帝提拔平定倭寇之亂的名將戚繼光為神機營副將。
同年五月,又以戚繼光總理薊鎮、昌平、保定練兵事務,受命節制以上三鎮所有明軍。
接到詔書後,戚繼光率領曾在浙江、福建沿海與倭寇作戰的三千精銳主力北上,駐防薊鎮。
戚繼光到達薊鎮後,發現當地明軍戰力低下、作風散漫。
於是,戚繼光以所帶來的三千戚家軍為模板,對薊鎮明軍進行整訓。
史載:浙兵(戚家軍)三千至,陳郊外。天大雨,自朝至日昃,植立不動,邊軍大駭,自是始知軍令。
在戚繼光的嚴厲治軍和訓練下,駐防薊鎮的明軍迅速脫胎換骨,戰鬥力大幅提升。
明朝自嘉靖二十九年「庚戌之變」後,對薊州防守越來越重視。
但「十七年間,易大將十人,率以罪去」,薊鎮的邊防並不鞏固。
自戚繼光鎮守薊州後,「在鎮十六年,邊備修飭,薊門宴然。繼之者踵其成法,數十年得無事」。
正因為如此功績,朱翊鈞才更看好戚繼光,而不是李成梁。
又近京師,也肯定會派東廠或錦衣衛打探消息。
即便有了意外,皇帝也不至於反應不及。
再說,能有什麼意外呢?
那些侵吞軍屯的文官武將權貴士紳,還敢造反不成?
咦?張居正突然意識到,自己恐怕小瞧了萬歲。
宣召李成梁入京覲見,又詢問戚繼光的情況,恐怕背後另有深意。
「萬歲似乎喜歡書信溝通,又豈知沒給戚繼光寫過?」
「或許,會調一部邊軍來加強京師防衛;也或者,會整頓京營,安插萬歲心腹。」
張居正思慮著,筆也落了下去,陳述自己對新政的意見。
「已經沖了一把,還得再往前沖,這兩項新政也是張某所奏。」
「已經對某恨之入骨,還能怎樣?」
張居正咬了咬牙,也發了狠。
皇帝既要推進改革,勢必對那些反對派下手。
如此,也是他想干還不太敢幹的事情。
已經得罪死了,還不如讓萬歲徹底清除。
改革能夠持續,他的身後名也能得到保障。
其實,對於自己的下場,張居正也有過悲觀的估計。
在書信中,他曾對親信說:世事變遷,他日高台可平、詔令可毀,我怕是連葬身之地尚不可得,只是國事維艱,就讓我做霍光、宇文護吧!
歷史上,很不幸,他是一語成讖。
而張居正之所以能超越改革先輩楊炎、王安石,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
他曾說過「吾非相,乃攝也」。
所以,在封建的皇權社會,對於封建帝王萬曆來說,便絕對容不得張攝政。
幸好,朱翊鈞橫空出世,或許能夠改變這一切。
……………
薊鎮,又名薊州鎮,明朝九邊重鎮之一。
其設置目的,主要是牽制九邊其他邊鎮及京營,起到防備叛亂的作用。
同時,明統治者考慮到其餘邊鎮一字拉長,戍守防線長達數千公里,兵員分散。
因此,薊鎮還是抵禦蒙古入侵的預備防線,與京營起到相互照應的作用。
而薊鎮之重,首在於它的地理位置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包圍著京城。
號稱京師西大門的居庸關,距京城只有百餘里;
有京城鐵門之稱的古北口,也只有兩百餘里。
所以,薊鎮有險,則京城震悚;薊鎮穩固,則京城無虞。
特別是朱棣撤銷塞外的大寧衛以後,更增加了薊鎮的防衛負擔。
本來大寧衛是十分重要的,其範圍包括今遼寧西部、內蒙東南部、河北東北部。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從兀良哈三衛選精騎三千南下參戰,甚有功勞。
朱棣當上皇帝以後,封三衛的封建主以都督、指揮、千戶、百戶等職,把大寧及三衛地區送給了兀良哈。
北方的軍防重地大寧丟掉,開平衛(今多倫)孤存塞外,無法拒守。
宣德年間,便不得不移衛於獨石口,與開平策應的興和(今張北)也舍其防戍,原大寧地區築的城堡全部廢棄。
這樣一來,遼東鎮和宣府之間便聲援隔絕之勢。
京東、京北也失去了大片緩衝地帶,蒙古各部若逼到近邊,薊鎮所有關口便都成了前線。
而在兩千華里的防線上,大小隘口一百九十餘處,重要的關隘也有四十餘處。
歷來兵家必爭的險關要塞,就至少有東部的山海關,中部的喜峰口、潘家口,西部的古北口、居庸關。
縱觀明朝兩百多年,北邊烽警幾乎年年皆有。
尤其是北撤大寧棄開平,西棄哈密丟河套之後,幾無安枕之日。
因為朱棣的錯誤決策,造成的危及明政權命運的重大事變和戰爭,就有數次:
一是發生在宣府境內的「土木之變」,明軍五十萬大軍覆沒,英宗皇帝當了俘虜。
緊接著瓦剌部落挾持英宗進攻北京,發生了「京城保衛戰」,明政權幾乎傾覆;
二是發生在古北口的「庚戍之變」,韃靼部酋俺答率大軍從古北口而入。
蒙古軍隊乘勢破薊州,克懷柔,取昌平,下通州,縱兵四掠,直逼京師城下。
明廷震驚,戒嚴守城,急令各鎮入京救援。
俺答飽掠八日,才由古北口退出。
三是嘉靖三十八年的潘家口之戰,韃靼部的首領錫林阿,用聲東擊西的辦法攻破潘家口。
韃靼軍先抵三屯營,繼而西掠遵化、豐潤、玉田、薊州等地,又向東攻下遷安等地。
一番燒殺搶掠以後,韃靼軍由潘家口退出長城,此次入侵亦極大地震動了明朝。
等大明到了亡國勞模崇禎手中,後金又在崇禎二年和崇禎九年由薊鎮入寇。
韃虜直逼京師,縱橫飽掠,明軍難以抵擋,或觸之即潰,京畿百姓如陷水火。
所以,薊鎮之重,上下共識。官兵員額,馬匹數量,皆居九鎮之首。
隆慶元年,蒙古右翼土默特部俺答汗率軍攻破長城,劫掠山西沿邊邊民數萬人。
俺答汗的入寇,暴露了北方明軍戰力低下、守備糜爛的弊端。
為加強北方防務,在隆慶二年,隆慶帝提拔平定倭寇之亂的名將戚繼光為神機營副將。
同年五月,又以戚繼光總理薊鎮、昌平、保定練兵事務,受命節制以上三鎮所有明軍。
接到詔書後,戚繼光率領曾在浙江、福建沿海與倭寇作戰的三千精銳主力北上,駐防薊鎮。
戚繼光到達薊鎮後,發現當地明軍戰力低下、作風散漫。
於是,戚繼光以所帶來的三千戚家軍為模板,對薊鎮明軍進行整訓。
史載:浙兵(戚家軍)三千至,陳郊外。天大雨,自朝至日昃,植立不動,邊軍大駭,自是始知軍令。
在戚繼光的嚴厲治軍和訓練下,駐防薊鎮的明軍迅速脫胎換骨,戰鬥力大幅提升。
明朝自嘉靖二十九年「庚戌之變」後,對薊州防守越來越重視。
但「十七年間,易大將十人,率以罪去」,薊鎮的邊防並不鞏固。
自戚繼光鎮守薊州後,「在鎮十六年,邊備修飭,薊門宴然。繼之者踵其成法,數十年得無事」。
正因為如此功績,朱翊鈞才更看好戚繼光,而不是李成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