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因糧、清屯充餉(除夕快樂)
但這個可能性不算太大,即便在西方,透明玻璃也屬於高檔新型商品。
厲害的玻璃工匠,好像都集中在威尼斯。特別是制鏡技術,更是嚴加保密。
當然,對於朱翊鈞來說,汞錫齊制鏡法很low,有毒還不夠清晰。
他只需要造出透明玻璃,就能搞出銀鏡法,把狗屁的威尼斯打個落花流水。
「嗯,嗯,想到壟斷和賺大錢,朕可就不困了。」
朱翊鈞靜下心來,刷刷點點,字字珠磯,散發出銀子的香甜氣息。
……………
張府。
管家游七正在給張居正講述著京師的變化,帶著新奇和疑惑。
「修了公廁,數量很多;道路亦平整修繕。臨鋪這邊留出人行道,與車輛分開行走。」
「垃圾往外清運,排水溝也疏浚,等到完工,定會極為乾淨。」
「對了,什剎海也開始整治,還立了告示牌,畫著整治後的規劃圖樣兒。」
張居正含笑聽著,仿佛能看到所描述的景象,以及熱火朝天的場面。
游七呵呵笑著,說道:「圖樣兒畫得漂亮,景色好,地段好,建起的商鋪府宅能賣上價。」
「老爺,這房還沒蓋呢,就有人花錢買啦!」
張居正點了點頭,說道:「既是規劃得好,旺鋪自然是先買先得。」
「定能生意興隆。」游七試探著問道:「老爺,若是能買下來,傳承後代,可為子孫之基業。」
張居正搖了搖頭,說道:「此乃萬歲之籌劃,本相不便插手。」
朱翊鈞的設想規劃通過書信,已經與張居正進行了溝通。
整治京師環境,再加上什剎海和朝門關廂的開發,啟動資金就需要二十萬兩。
朱翊鈞湊了一半,另一半從戶部借取。
這一次,老張思慮過後,並未加以阻止。
首先是他也看好開發之後的收益,其次則在儘量樹立皇帝的權威。
雖然皇帝親自下場,行商賈之事,有些好聽不好說。
但有白手套啊,且皇家和戶部二五分帳,都有利可圖,皆大歡喜。
「能賺錢,總比只會花錢要好啊!」
張居正覺得皇帝很有進步,以前是伸手干要,現在自謀財路了。
而受益的還不只是兩個投資方,工程一起,老百姓也有活兒干,能掙錢。
張居正也不得不承認,皇帝的智慧令人驚訝且欽佩。
新的宗藩條例已經足夠驚艷,如果嚴格推行實施的話。
不說根除宗藩之弊,也能極大緩解大明不堪重負的財政。
現在又整治京師,既能從中獲利豐厚,還不傷民害民,奇思妙想令人驚嘆。
「關鍵是萬歲還沒懈怠朝政,對於邊防更是極為關注,且有些獨到的見解。」
張居正閱看著全部批紅照準的奏疏和題本,輕鬆和沉重的心情矛盾交織。
皇帝一言九鼎,馮保倒了,可張居正仍然大權在握,批紅權仿佛成了擺設。
張鯨比馮保還配合,簡直就是個人形圖章,還根本不用像對馮保那般巴結討好,。
張居正當然知道這是萬歲的意旨,但要說皇帝沒有主見,他是萬萬不敢作此想。
甩開雜亂的思緒,張居正鋪紙提筆,準備給皇帝寫信。
但思慮所至,卻遲遲不能落筆。
朱翊鈞要深化改革的決心是堅定不移的,又拿出了「因糧」和「清屯充餉」兩大新政。
所謂的因糧,就是對富人進行賦稅上的加征。
比如繳納賦稅在幾兩以下的農戶,不加征;
而對納稅超過這個標準的富戶,則進行不同程度的加征糧稅。
按照朱翊鈞的想法,個人所得稅還劃分檔次呢,百姓和富豪怎麼能一樣?
哦,你身家都上億了,還跟我個打工仔交一樣的稅,要臉不?
至於「清屯充餉」,則是將軍隊屯田全部收回來,將屯田所得充作軍隊的糧餉。
要知道,朱八八創立衛所制,採取軍屯的方式,解決了朝廷軍隊的糧餉支出問題。
老朱曾拍著胸脯,驕傲地自誇「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但到了明朝中後期,軍屯的田地被文官武將權貴豪紳侵吞大半。
衛所士兵們無田可耕,或是淪為佃戶,生活極為困窘,衛所制也就走向了崩潰。
朱翊鈞要廢除衛所制,就要安置衛所官兵及其家眷。
分給田地,改籍為良,是最好的辦法。
但上哪找那麼多的田地,移民遼東也不是一時半會能實現的。
所以,朱翊鈞把目光盯上了原本應該存在的軍屯田地。
數量應該是足夠的,只看你能不能收回來。
「地不容失一畝,糧不容失一粒」,張居正看著皇帝的豪言壯語,不禁伸手輕撫額頭。
魄力是足夠大,比他強多了。
可侵占軍屯的本就不是一般人,年代久遠,這些人又往往牽扯著錯綜複雜的關係。
「萬歲有些操切啦!」張居正不否認這兩項都是好政策,當然是對老百姓而言。
但準備不足,如雷霆暴雨,對於穩定大局,很可能造成危害。
改革大業,萬里征程,這剛走幾步,就要奔跑向前,以後還不得飛起呀?
而且,這兩項牽扯太廣太深。
非有大魄力的高層,以及鐵面無私、不懼毀謗的執行官吏,而不能成功。
好在皇帝雖是個急性子,可還知道點輕重。
寫信過來,就是請教,先從哪個省開始,什麼時候開始較好。
一個省一個省地實施推進,確實是穩妥之策。
比如邊疆省份,為了保證外敵無可趁之機,可以暫緩。
在其他地方先試行完,等到積累了相當的經驗,鍛鍊出一批干臣,再推而廣之。
「海剛峰倒是啥也不怕,可七十多歲的老頭兒,還能折騰幾年?」
張居正對自己的想法感到羞愧,得罪人的事都讓他去干,啥就可著一個人坑呢?
可要是海瑞的身體情況真就允許,張居正突然皺起了眉頭。
他約摸猜到皇帝的意思了,怪不得幾次詢問過戚繼光的情況。
「攤丁入畝和清丈田畝,將在北直隸試行,用的可能就是海剛峰。」
「難道,萬歲要從北直隸下手,來個多政同時施行?」
這樣一想,倒也大有可能。
厲害的玻璃工匠,好像都集中在威尼斯。特別是制鏡技術,更是嚴加保密。
當然,對於朱翊鈞來說,汞錫齊制鏡法很low,有毒還不夠清晰。
他只需要造出透明玻璃,就能搞出銀鏡法,把狗屁的威尼斯打個落花流水。
「嗯,嗯,想到壟斷和賺大錢,朕可就不困了。」
朱翊鈞靜下心來,刷刷點點,字字珠磯,散發出銀子的香甜氣息。
……………
張府。
管家游七正在給張居正講述著京師的變化,帶著新奇和疑惑。
「修了公廁,數量很多;道路亦平整修繕。臨鋪這邊留出人行道,與車輛分開行走。」
「垃圾往外清運,排水溝也疏浚,等到完工,定會極為乾淨。」
「對了,什剎海也開始整治,還立了告示牌,畫著整治後的規劃圖樣兒。」
張居正含笑聽著,仿佛能看到所描述的景象,以及熱火朝天的場面。
游七呵呵笑著,說道:「圖樣兒畫得漂亮,景色好,地段好,建起的商鋪府宅能賣上價。」
「老爺,這房還沒蓋呢,就有人花錢買啦!」
張居正點了點頭,說道:「既是規劃得好,旺鋪自然是先買先得。」
「定能生意興隆。」游七試探著問道:「老爺,若是能買下來,傳承後代,可為子孫之基業。」
張居正搖了搖頭,說道:「此乃萬歲之籌劃,本相不便插手。」
朱翊鈞的設想規劃通過書信,已經與張居正進行了溝通。
整治京師環境,再加上什剎海和朝門關廂的開發,啟動資金就需要二十萬兩。
朱翊鈞湊了一半,另一半從戶部借取。
這一次,老張思慮過後,並未加以阻止。
首先是他也看好開發之後的收益,其次則在儘量樹立皇帝的權威。
雖然皇帝親自下場,行商賈之事,有些好聽不好說。
但有白手套啊,且皇家和戶部二五分帳,都有利可圖,皆大歡喜。
「能賺錢,總比只會花錢要好啊!」
張居正覺得皇帝很有進步,以前是伸手干要,現在自謀財路了。
而受益的還不只是兩個投資方,工程一起,老百姓也有活兒干,能掙錢。
張居正也不得不承認,皇帝的智慧令人驚訝且欽佩。
新的宗藩條例已經足夠驚艷,如果嚴格推行實施的話。
不說根除宗藩之弊,也能極大緩解大明不堪重負的財政。
現在又整治京師,既能從中獲利豐厚,還不傷民害民,奇思妙想令人驚嘆。
「關鍵是萬歲還沒懈怠朝政,對於邊防更是極為關注,且有些獨到的見解。」
張居正閱看著全部批紅照準的奏疏和題本,輕鬆和沉重的心情矛盾交織。
皇帝一言九鼎,馮保倒了,可張居正仍然大權在握,批紅權仿佛成了擺設。
張鯨比馮保還配合,簡直就是個人形圖章,還根本不用像對馮保那般巴結討好,。
張居正當然知道這是萬歲的意旨,但要說皇帝沒有主見,他是萬萬不敢作此想。
甩開雜亂的思緒,張居正鋪紙提筆,準備給皇帝寫信。
但思慮所至,卻遲遲不能落筆。
朱翊鈞要深化改革的決心是堅定不移的,又拿出了「因糧」和「清屯充餉」兩大新政。
所謂的因糧,就是對富人進行賦稅上的加征。
比如繳納賦稅在幾兩以下的農戶,不加征;
而對納稅超過這個標準的富戶,則進行不同程度的加征糧稅。
按照朱翊鈞的想法,個人所得稅還劃分檔次呢,百姓和富豪怎麼能一樣?
哦,你身家都上億了,還跟我個打工仔交一樣的稅,要臉不?
至於「清屯充餉」,則是將軍隊屯田全部收回來,將屯田所得充作軍隊的糧餉。
要知道,朱八八創立衛所制,採取軍屯的方式,解決了朝廷軍隊的糧餉支出問題。
老朱曾拍著胸脯,驕傲地自誇「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但到了明朝中後期,軍屯的田地被文官武將權貴豪紳侵吞大半。
衛所士兵們無田可耕,或是淪為佃戶,生活極為困窘,衛所制也就走向了崩潰。
朱翊鈞要廢除衛所制,就要安置衛所官兵及其家眷。
分給田地,改籍為良,是最好的辦法。
但上哪找那麼多的田地,移民遼東也不是一時半會能實現的。
所以,朱翊鈞把目光盯上了原本應該存在的軍屯田地。
數量應該是足夠的,只看你能不能收回來。
「地不容失一畝,糧不容失一粒」,張居正看著皇帝的豪言壯語,不禁伸手輕撫額頭。
魄力是足夠大,比他強多了。
可侵占軍屯的本就不是一般人,年代久遠,這些人又往往牽扯著錯綜複雜的關係。
「萬歲有些操切啦!」張居正不否認這兩項都是好政策,當然是對老百姓而言。
但準備不足,如雷霆暴雨,對於穩定大局,很可能造成危害。
改革大業,萬里征程,這剛走幾步,就要奔跑向前,以後還不得飛起呀?
而且,這兩項牽扯太廣太深。
非有大魄力的高層,以及鐵面無私、不懼毀謗的執行官吏,而不能成功。
好在皇帝雖是個急性子,可還知道點輕重。
寫信過來,就是請教,先從哪個省開始,什麼時候開始較好。
一個省一個省地實施推進,確實是穩妥之策。
比如邊疆省份,為了保證外敵無可趁之機,可以暫緩。
在其他地方先試行完,等到積累了相當的經驗,鍛鍊出一批干臣,再推而廣之。
「海剛峰倒是啥也不怕,可七十多歲的老頭兒,還能折騰幾年?」
張居正對自己的想法感到羞愧,得罪人的事都讓他去干,啥就可著一個人坑呢?
可要是海瑞的身體情況真就允許,張居正突然皺起了眉頭。
他約摸猜到皇帝的意思了,怪不得幾次詢問過戚繼光的情況。
「攤丁入畝和清丈田畝,將在北直隸試行,用的可能就是海剛峰。」
「難道,萬歲要從北直隸下手,來個多政同時施行?」
這樣一想,倒也大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