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駙馬定,撫賞
永寧公主有些羞於出口,便走到案前,提筆寫了個名字。
好像這樣也挺羞人,永寧又將紙摺疊了幾下,才走到皇兄跟前,雙手呈上。
「皇兄,就是他吧!」永寧不敢看皇兄促狹調侃的眼神,微垂著頭撒嬌道:「我走了您才能看哈!」
朱翊鈞哈哈笑了起來,說道:「皇兄不看,給張鯨,讓他去給母后報喜。」
「嗯,這親事也得抓緊操辦。」朱翊鈞看向張鯨,吩咐道:「給禮部下旨,公主出嫁事宜,務必要盡心儘快辦好。」
張鯨臉上滿是諂媚的笑,躬身道:「奴婢遵旨。」
公主滿意,皇帝高興,這頭一件差使就辦得漂亮。
好啊,雜家只要讓萬歲龍顏大悅,馮保哪還有復起之望?
再想想馮保風光之時,文官武將都要恭恭敬敬,張居正也客客氣氣。
如今呢,歸家閒住,與圈禁無異。
可謂是門前冷落車馬稀,盡顯世態炎涼。
而且,這還沒完。
如果只是閉門自省,皇帝不會讓錦衣衛嚴加看管,不准財物流出。
「萬歲正缺錢呢,豈能放過馮保這塊大肥肉?」
張鯨知道馮保十有八九是完蛋了,萬歲不過在等時機。
若是沒有那巨額家財,皇帝說不定能放他一馬。
畢竟,馮保是皇帝從小時就陪在左右,關係甚是親近。
「何苦來哉,辛辛苦苦地斂財,最後啥也撈不著,為他人作嫁衣裳。」
「現在可好,自己受懲不說,還連累了弟弟侄子。」
張鯨暗自警醒,可別落得和馮保一樣的下場。
錢財不過是身外之物,再多也比不上聖眷長存。
如果遭到皇帝厭棄,家財頃刻而空,連善終都不可得。
張鯨也知道有的是宦官想往上爬,踩著他或許更方便。
東廠督公張宏比他資格老,萬歲最近對陳矩和田義也甚是讚賞。
就像馮保,離了他,波瀾不驚,至少宮中很平靜。
朱翊鈞與妹妹又說笑閒聊了一會兒,永寧告退,殿內又安靜下來。
張鯨趕忙打開疊著的紙,諂笑著稟奏道:「皇爺,公主殿下選的是李侯良。」
朱翊鈞點了點頭,並不意外。
看起來文質彬彬,稍顯文弱,或許就是那個時候女子心中憧憬的如意郎君吧!
「報與太后吧!」朱翊鈞揮了揮手,感覺輕鬆不少。
只要不是短命鬼,皇家公主的幸福也就那樣,反正不會受氣。
敢家暴的駙馬史上少見,就李侯良那個樣子,更不像脾氣暴躁的。
而且,公主住在公主府,什麼公公婆婆、七大姑八大姨,也接觸不到。
這既是皇家的體面,也是給駙馬家人的優待。
否則,公公婆婆見了兒媳還要施禮跪拜,實在是難堪,也有違孝道。
張鯨領命而去,在殿外正看到陳矩抱著一撂文卷匆匆而來。
陳矩恭敬地施禮,張鯨也含笑頜首,擦肩而過。
「這小子,最近挺勤快,也很得寵啊!」
張鯨的臉色沉了下來,感覺到了競爭帶來的威脅。
朱翊鈞確實對陳矩和田義挺讚賞,也不再專寵某一個兩個的宦官。
競爭機制很好嘛,捲起來才能優勝劣汰,才能讓人有危機感,不敢懈怠。
張宏、張鯨,還有陳矩和田義,以及其他的宦官內監。
朱翊鈞是能用則用,讓人才流動在皇家內部就開始。
捲起來,捲起來呀!
不管內廷外廷,都該如此。連朕都這麼殫精竭慮,你們怎麼敢不努力?
看著陳矩抱來的遼東資料,朱翊鈞打起精神,又開始了勤勉工作。
李成梁和李如松已經到了京師,不日即將召見。
朱翊鈞要惡補一番,以便召對時言之有物,起碼不能令人小瞧。
至於戰略方面的改變,現在他還不好確定。
陳矩已經分門別類地歸納好,便先介紹現在的大敵——左翼蒙古諸部。
漠南蒙古與大明接壤,也一直與大明為敵。
右翼蒙古以俺答汗為首,自封貢後,領著大明的撫賞,開著馬市,活得挺滋潤,基本上能夠保持與大明的和平狀態。
左翼蒙古以察哈爾部為尊,現在的圖們汗是後來的林丹汗,又名虎墩兔子的爺爺。
明廷對漠南蒙古實施的是分化瓦解之策,便給予了不同的待遇。
左翼蒙古諸部,又被稱為土蠻部,便經常犯邊,要求撫賞和互市。
說白了,就是要爭取平等的待遇,通過撫賞和互市,把日子過得好一點。
「蒙古有戰馬耕牛等畜產,大明有糧食、布匹、綢緞等商品,公平交易,互取所需,似乎並不需要兵戎相見。」
朱翊鈞不知道大明區別對待的分化瓦解之策,到底有多大的作用。
反正,他倒是覺得暫時與蒙古諸部停戰,專心對付女真人,更加有利。
「這也算是穿越者的思維吧,按照實力,現在分崩離析的女真人,威脅不大。蒙古諸部才是大敵,需要全力應對。」
朱翊鈞思索著,隨口問道:「對右翼蒙古的撫賞是多少?」
陳矩想都沒想,便躬身答道:「啟奏萬歲,撫賞並無定額,時多時少。此為奴婢整理的薊鎮在萬曆年間的撫賞記錄。」
所謂的撫賞,一般分為兩部分。
除了每年固定的幾千兩銀子外,還包括大明向韃虜買牛馬等畜產時,需再給予一些額外的費用。
說是鼓勵獎賞來交易的蒙古人也好,歸為牛馬稅也罷,反正就是「加錢」。
比如大同得勝堡,某某年官市買了馬匹一千三百多匹,私市又交易牛馬騾驢羊六千。
這些總共花費了兩萬多兩銀子,還要再加上撫賞銀九百多兩。
以薊鎮為例,萬曆元年發太僕寺馬價銀七千兩備加添撫賞支用;
萬曆二年是五千六百兩;萬曆四年是七千兩;
萬曆五年是七千,萬曆九年則是二萬七千六百兩。
撫賞費不少,但相比於連年戰亂導致的軍費激增,人財大量被擄掠,明朝還是少輸當贏。
朱翊鈞摸著下巴,腦筋急速運轉起來。
雖然撫賞和馬市贏得了部分邊境的和平,但弊端也很大。
撫賞銀越來越多,會成為大明財政的負擔;
邊關守軍在和平環境下,也會衰弱腐朽,戰力下降。
好像這樣也挺羞人,永寧又將紙摺疊了幾下,才走到皇兄跟前,雙手呈上。
「皇兄,就是他吧!」永寧不敢看皇兄促狹調侃的眼神,微垂著頭撒嬌道:「我走了您才能看哈!」
朱翊鈞哈哈笑了起來,說道:「皇兄不看,給張鯨,讓他去給母后報喜。」
「嗯,這親事也得抓緊操辦。」朱翊鈞看向張鯨,吩咐道:「給禮部下旨,公主出嫁事宜,務必要盡心儘快辦好。」
張鯨臉上滿是諂媚的笑,躬身道:「奴婢遵旨。」
公主滿意,皇帝高興,這頭一件差使就辦得漂亮。
好啊,雜家只要讓萬歲龍顏大悅,馮保哪還有復起之望?
再想想馮保風光之時,文官武將都要恭恭敬敬,張居正也客客氣氣。
如今呢,歸家閒住,與圈禁無異。
可謂是門前冷落車馬稀,盡顯世態炎涼。
而且,這還沒完。
如果只是閉門自省,皇帝不會讓錦衣衛嚴加看管,不准財物流出。
「萬歲正缺錢呢,豈能放過馮保這塊大肥肉?」
張鯨知道馮保十有八九是完蛋了,萬歲不過在等時機。
若是沒有那巨額家財,皇帝說不定能放他一馬。
畢竟,馮保是皇帝從小時就陪在左右,關係甚是親近。
「何苦來哉,辛辛苦苦地斂財,最後啥也撈不著,為他人作嫁衣裳。」
「現在可好,自己受懲不說,還連累了弟弟侄子。」
張鯨暗自警醒,可別落得和馮保一樣的下場。
錢財不過是身外之物,再多也比不上聖眷長存。
如果遭到皇帝厭棄,家財頃刻而空,連善終都不可得。
張鯨也知道有的是宦官想往上爬,踩著他或許更方便。
東廠督公張宏比他資格老,萬歲最近對陳矩和田義也甚是讚賞。
就像馮保,離了他,波瀾不驚,至少宮中很平靜。
朱翊鈞與妹妹又說笑閒聊了一會兒,永寧告退,殿內又安靜下來。
張鯨趕忙打開疊著的紙,諂笑著稟奏道:「皇爺,公主殿下選的是李侯良。」
朱翊鈞點了點頭,並不意外。
看起來文質彬彬,稍顯文弱,或許就是那個時候女子心中憧憬的如意郎君吧!
「報與太后吧!」朱翊鈞揮了揮手,感覺輕鬆不少。
只要不是短命鬼,皇家公主的幸福也就那樣,反正不會受氣。
敢家暴的駙馬史上少見,就李侯良那個樣子,更不像脾氣暴躁的。
而且,公主住在公主府,什麼公公婆婆、七大姑八大姨,也接觸不到。
這既是皇家的體面,也是給駙馬家人的優待。
否則,公公婆婆見了兒媳還要施禮跪拜,實在是難堪,也有違孝道。
張鯨領命而去,在殿外正看到陳矩抱著一撂文卷匆匆而來。
陳矩恭敬地施禮,張鯨也含笑頜首,擦肩而過。
「這小子,最近挺勤快,也很得寵啊!」
張鯨的臉色沉了下來,感覺到了競爭帶來的威脅。
朱翊鈞確實對陳矩和田義挺讚賞,也不再專寵某一個兩個的宦官。
競爭機制很好嘛,捲起來才能優勝劣汰,才能讓人有危機感,不敢懈怠。
張宏、張鯨,還有陳矩和田義,以及其他的宦官內監。
朱翊鈞是能用則用,讓人才流動在皇家內部就開始。
捲起來,捲起來呀!
不管內廷外廷,都該如此。連朕都這麼殫精竭慮,你們怎麼敢不努力?
看著陳矩抱來的遼東資料,朱翊鈞打起精神,又開始了勤勉工作。
李成梁和李如松已經到了京師,不日即將召見。
朱翊鈞要惡補一番,以便召對時言之有物,起碼不能令人小瞧。
至於戰略方面的改變,現在他還不好確定。
陳矩已經分門別類地歸納好,便先介紹現在的大敵——左翼蒙古諸部。
漠南蒙古與大明接壤,也一直與大明為敵。
右翼蒙古以俺答汗為首,自封貢後,領著大明的撫賞,開著馬市,活得挺滋潤,基本上能夠保持與大明的和平狀態。
左翼蒙古以察哈爾部為尊,現在的圖們汗是後來的林丹汗,又名虎墩兔子的爺爺。
明廷對漠南蒙古實施的是分化瓦解之策,便給予了不同的待遇。
左翼蒙古諸部,又被稱為土蠻部,便經常犯邊,要求撫賞和互市。
說白了,就是要爭取平等的待遇,通過撫賞和互市,把日子過得好一點。
「蒙古有戰馬耕牛等畜產,大明有糧食、布匹、綢緞等商品,公平交易,互取所需,似乎並不需要兵戎相見。」
朱翊鈞不知道大明區別對待的分化瓦解之策,到底有多大的作用。
反正,他倒是覺得暫時與蒙古諸部停戰,專心對付女真人,更加有利。
「這也算是穿越者的思維吧,按照實力,現在分崩離析的女真人,威脅不大。蒙古諸部才是大敵,需要全力應對。」
朱翊鈞思索著,隨口問道:「對右翼蒙古的撫賞是多少?」
陳矩想都沒想,便躬身答道:「啟奏萬歲,撫賞並無定額,時多時少。此為奴婢整理的薊鎮在萬曆年間的撫賞記錄。」
所謂的撫賞,一般分為兩部分。
除了每年固定的幾千兩銀子外,還包括大明向韃虜買牛馬等畜產時,需再給予一些額外的費用。
說是鼓勵獎賞來交易的蒙古人也好,歸為牛馬稅也罷,反正就是「加錢」。
比如大同得勝堡,某某年官市買了馬匹一千三百多匹,私市又交易牛馬騾驢羊六千。
這些總共花費了兩萬多兩銀子,還要再加上撫賞銀九百多兩。
以薊鎮為例,萬曆元年發太僕寺馬價銀七千兩備加添撫賞支用;
萬曆二年是五千六百兩;萬曆四年是七千兩;
萬曆五年是七千,萬曆九年則是二萬七千六百兩。
撫賞費不少,但相比於連年戰亂導致的軍費激增,人財大量被擄掠,明朝還是少輸當贏。
朱翊鈞摸著下巴,腦筋急速運轉起來。
雖然撫賞和馬市贏得了部分邊境的和平,但弊端也很大。
撫賞銀越來越多,會成為大明財政的負擔;
邊關守軍在和平環境下,也會衰弱腐朽,戰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