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這能怨我?
尉遲寶琪今天只跑了一會兒,便回府了。不是他不想跑,而是張家管事過來沒多長時間,程家、秦家、牛家的管家、管事便找了過來。最後,李崇義騎馬,也從長安往驪山趕了過來。
李崇義在路上看見尉遲寶琪,便下馬,和他一同往府邸走去。「你府上,還有新犁沒有?」
尉遲寶琪見又是問新犁的,苦笑了一聲,「張家、程家、秦家、牛家的管家、管事現在正在府上呢。你說,能剩下嗎?」
李崇義懊惱的拍了怕腦袋,「緊趕慢趕,還是慢了一步。」
尉遲寶琪仔細思量了一會兒,才疑惑的問道:「圖紙都明發了,將作監、工部一天應該能造出好幾千架新犁吧?各家都有工匠,怎麼還用借?我家老管家來問,我還理解,畢竟長安尉遲府內的工匠,基本上都來驪山了,但你們家有工匠呀,怎麼也不夠用?」
李崇義煩躁的將路上的小石塊,踢了到一邊,幽怨的開口了,「誰能想到新犁效率這麼高,比房相說的還要高兩成。之前因為人少,很多地都荒著,現在各家不但是在翻新原來的土地,還在開荒呀。」
「還有,長安城裡現在已經找不到手藝好的工匠了,全讓朝廷徵調了。你之前,因為釀酒,召了多少工匠?其他各家府邸,工匠不多。而且你這兒的工匠都熟練了,肯定快。其他各家工匠,有的現在還沒造出一架呢。你說,能不找你借嗎?」
尉遲寶琪聽著李孝義的抱怨,微微搖了搖了頭,這事還能怪我嘍?「不對呀,朝廷造的新犁呢?你就沒去工部問問?」
一聽尉遲寶琪這話,李孝義的臉色馬上變黑了,他恨恨的說道:「工部、將作監都讓『五姓七望』、各世家大族的管家給圍了。他們之前還高喊什麼,皇室不能與民爭利。那是真喊得震耳欲聾、振聾發聵呀,但現在發現好東西了,一個個恨不得多生兩條腿,生怕跑的慢,被別人搶了先。一個個都是道貌岸然的偽君子。」
「他們各家的土地不是都在老家,不在長安嗎?他們湊什麼熱鬧?發回去圖紙不就行了?」
李崇義冷笑了兩聲,「發回去圖紙,也是要時間呀。他們又不能用軍遞,都是派心腹的人,往回趕。但時間不等人呀。一千架新犁,一天能開荒三千多畝,他們能不眼紅嗎?」
唐朝建國之後,李二陛下借鑑隋朝的失敗經驗,實行以民為本、休養生息的政策。為刺激農業生產發展,在全國實行均田制以鼓勵百姓拓荒開墾。為減輕百姓賦稅負擔,在實行租庸調製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採用折變之策。
從武德七年開始,「武德七年,始定律令。以度田之制:五尺為步,步二百四十為畝,畝百為頃。丁男、中男給一頃,篤疾、廢疾給四十畝,寡妻妾三十畝。若為戶者加二十畝。所授之田,十分之二為世業,八為口分。世業之田,身死則承戶者便授之;口分,則收人官,更以給人。」,但執行並不徹底。等到了李二陛下登基,李二陛下大力推行均田制,使其落地。但因為生產力低下,很多農戶種自己的田,都累的要死。根本沒有時間墾荒了。但隨著曲轅犁的出現,這一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租庸調製,是唐朝初期實行的賦稅制度,以徵收穀物、布匹或者為政府服役為主。租,即田租,每年要納粟二石;庸則是力役,每年替政府服勞役二十日,也可用物品折抵役期;調是戶調,男丁隨鄉土所產而納。此制規定,凡是均田人戶,不論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繳納定額的賦稅並服一定的徭役。
按丁繳納呀,種的地多,但賦稅不變,這些「五姓七望」、各世家大族不瘋才怪。李二陛下登基後,還鼓勵農民遷往荒地較多的「寬鄉」,對移民墾荒的實行減免租稅的獎勵。正因為減稅政策,各個有能力的家族,都是大力墾荒的。
唐朝初年,因為地廣人稀,很多在隋朝時期是良田,但到了唐初,便成為了荒地。隨著曲轅犁的出現,李二陛下和各世家大族的眼睛,都瞄向了這些土地。
李崇義發現,尉遲寶琪仰頭望天,出神了,他惱羞成怒的拍了尉遲寶琪一下,「我跟你說話呢。你發什麼呆呀。」
「還有,你怎麼不早點,改造出曲轅犁?正月底才弄出來,二月就該翻地,進入農忙了,你是不是故意的?」
尉遲寶琪剛剛回神,就聽見了李崇義的埋怨。他聽到李崇義這樣說,也是相當的無語,這都能怨我?
快到日中時分,尉遲府護衛,護送著老管家和一百架新犁,去往尉遲家的莊子。其他各家管家、管事,紛紛在給工匠許諾好處,讓工匠們加班加點干。
日中過後,尉遲寶琪和李崇義剛吃完飯,田鳴便急匆匆跑了過來。
「郎君,長安城內木材價格漲了。府里的木材,只夠工匠們干三天了。」
「讓河間王府,送一批就是。」李孝義滿不在乎的說道。
田鳴的眼睛看著尉遲寶琪,等他的決定。
「等一等吧。木材貴點,沒什麼的,繼續買就是了。你跟五叔對好帳,就行。」
聽尉遲寶琪說完,田鳴又說到:「崔家、盧家、鄭家、王家、還有……」說著,田鳴看了李孝義一眼,見沒人打斷自己,他便繼續說道:「他們家的管家都找了我,想買一批新犁。」
尉遲寶琪聽完,還沒說話。「啪」地一聲,李崇義拍案而起,「做夢。這群口是心非的國家蛀蟲,他們居然想從驪山買新犁,簡直是做夢。」
李崇義說的不錯,這些「五姓七望」敢買,但尉遲寶琪不敢賣呀。如果今天賣給「五姓七望」一把新犁,那張阿難可能連夜就會來驪山,然後李二陛下就會讓尉遲寶琪知道,什麼是君威難測。
尉遲寶琪僅僅思量一下,便對著田鳴說道:「跟那些家族管家說,驪山沒有富餘的。還有,你去工匠那,讓各家管家、管事回去,將他們家的工匠帶來驪山來,既然他們家工匠造的慢,那就我們這的工匠來。讓各家的工匠,給我們的工匠備料、打下手,這樣也能快點。」
「這個主意好,讓他們也去河間王府說一聲,將王府的管家也送來。然後,記得讓跟王府說,給驪山送批木材來。」
尉遲寶琪等李孝義說完後,見田鳴沒走,而是一臉糾結、欲言又止的模樣,不禁開口問道:「這是還有什麼事?」
「郎君,您的食邑滿了嗎?我想……我想……」
「想來,就去找五叔。食邑還有。」
聽完尉遲寶琪的話,田鳴朝著尉遲寶琪躬身行了一禮,便匆匆走了出去。
為什麼驪山尉遲府的部曲、護衛和田鳴,急著想成為尉遲寶琪的食邑呢?首先,成為食邑,好處多多;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尉遲寶琪本身,尉遲寶琪從爵封縣男,到爵封縣子,只用了短短几個月時間,都沒到半年。其發展勢頭之猛,所有人都看的見。尉遲五便不止一次的感嘆道,幸虧當初聽了尉遲祿的話,要不自己,哪有現在的風光?
到了下午酉時,李孝義和尉遲寶琪跑完溫泉,走了出來。仔細看了看馬車上裝著的新犁,然後自家護衛也拎著食盒出來了,便對尉遲寶琪抱了抱拳,騎馬往長安趕去。
尉遲寶琪正準備去書房,田鳴又急匆匆過來了,「郎君,新豐縣縣令杜清,拜帖送到。」
尉遲寶琪接過封套,看著用精美的紙張和裝飾做的拜帖,尉遲寶琪微微一愣,這新豐縣比較小,但這縣令的門第,應該不小。要不然他找不到這麼精美的紙。
尉遲寶琪將拜帖取出,看了眼上面的內容,都是客氣的話,在最後,表明想明天來驪山尉遲府,希望尉遲寶琪可以撥冗一見。
尉遲寶琪思量一會兒,便對田鳴吩咐道:「你去跟送貼的人說,如果是新犁的事情,請新豐令明天帶著材料和工匠一起過來,跟著我們府的工匠一起造新犁。還有,去查查這縣令是什麼地方的人,一會兒你來書房取回貼。」
原來古代下拜帖,有四個流程。首先,是寫貼,就是需要撰寫拜帖的內容。拜帖的內容通常包括爵位、職位、籍貫、姓名、敬語等;其次,便是封套,寫好拜帖後,需要將其放入專門的封套中。這個封套往往是用精美的紙張和裝飾做成的;再次,便是投遞,將封好的拜帖投遞給對方。在古代,離得近,拜帖通常是通過專人遞送的;最後,便是等待回帖。投遞拜帖後,需要等待對方的回帖。回帖中通常會表明對方是否接受邀請,或回應其請求。
拜帖在古代不僅是介紹和預約的工具,還具有一定的禮儀和文化意義。例如,尉遲寶琪想宴請李崇義,李崇義作為尉遲寶琪未來的大舅兄,那是相當尊貴的客人。那麼尉遲寶琪必須在宴客前,需要給李崇義送三道帖,第一道帖在三天前送到,第二道帖在宴會當天遞上,第三道帖在開宴前一個時辰送上。當然,李崇義往往是「不請自到」。
尉遲寶琪寫完回帖,一會兒田鳴便敲門走了進來,他拿到回帖後,朝尉遲寶琪稟告道:「新豐縣令,是京兆杜氏出身,是杜相的遠房堂侄。」
居然出身「城南韋杜」的杜家,那應該就是杜構的堂兄了,尉遲寶琪想著。見田鳴還在一旁等吩咐,他便擺了擺手。
田鳴行了一禮,便出去了。
半個時辰後,新豐縣衙。縣令杜清身穿圓領常服,手中拿著尉遲寶琪的回帖,聽著一旁遞貼的人轉述,尉遲寶琪的話,不由點了點頭。看來尉遲寶琪確實是心思剔透之人,文建(杜構的字)所言不虛。
唐朝官員的下班時間因官職等級和具體情況而有所不同。總體來說,唐朝官員的作息時間有嚴格的規定。日出時分,各級官員開始上班,處理公務。中午12點到下午1點左右,官員們會下班休息。低階官吏,一般照此執行,但需要上朝的重臣,時間往往不固定。部分官員如宰相,由於工作繁重,下班時間可能會稍晚一些,一般要到下午2點半左右才能下班。下午5點到7點,是唐朝官員的第二次辦公時間,這一時間段也是他們的下班時間,但如果有未完成的工作,他們可能需要繼續工作,就是「加班」。
唐朝尚書省政務繁重,每天之上半天班,很多政務處理不完,再說萬一遇見緊急政務要處理,尚書省不能沒有人呀。於是,尚書省的每一個官署,都會有一個人留下來加班,留下的這個人要在下午獨自處理政務,他的工作時間也就是從日出開始,一直工作到日落(宵禁開始)。這樣的官員被稱為「宿直官」,宿直官並不是特定的官職,沒有特定的人選,往往都是官署內部輪流來做的。
唐朝地方上的官員,大多要工作一整天,分為早衙和晚衙,早衙的工作時間與長安官員一致。但會食過後,官員便要開始晚衙,繼續上午的工作直到夜晚。
會食,是唐朝長安官員,在中午下班之前,聚集在官署內,一起吃一頓飯。這些飯菜是朝廷準備的,並不用官員掏錢。
當然,「廊下食」也不用官員自己掏錢,它是參加完朝會的人,才能擁有的。
之後,經過「安史之亂」,朝廷越來越窮,官員們的食物,也越來越粗劣,有些上朝的官員,就找各種理由,出去吃。就為了這,朝廷專門下詔,硬性規定朝臣必須參加「廊下食」。
唐朝官員,用公款這麼大吃大喝,沒有人管嗎?還真有人提出這問題,想把這塊費用消減一些。但隨後,便被便被各級官員群起攻之,其中有這麼一種說法:朝廷撥出這麼多款項,用在官吏身上,是為了優待人才,希望各官吏踏實勤干,將國家治理好。你提出消減費用,不是「沽名釣譽」是什麼?何況省了這頓飯錢,對財政也起不到一點作用。官員努力工作,處理好每一件事,這才是造福百姓,那吃點好的,有什麼過分的?
這種說法,居然得到了很多人(尤其是文人)的認同。
李崇義在路上看見尉遲寶琪,便下馬,和他一同往府邸走去。「你府上,還有新犁沒有?」
尉遲寶琪見又是問新犁的,苦笑了一聲,「張家、程家、秦家、牛家的管家、管事現在正在府上呢。你說,能剩下嗎?」
李崇義懊惱的拍了怕腦袋,「緊趕慢趕,還是慢了一步。」
尉遲寶琪仔細思量了一會兒,才疑惑的問道:「圖紙都明發了,將作監、工部一天應該能造出好幾千架新犁吧?各家都有工匠,怎麼還用借?我家老管家來問,我還理解,畢竟長安尉遲府內的工匠,基本上都來驪山了,但你們家有工匠呀,怎麼也不夠用?」
李崇義煩躁的將路上的小石塊,踢了到一邊,幽怨的開口了,「誰能想到新犁效率這麼高,比房相說的還要高兩成。之前因為人少,很多地都荒著,現在各家不但是在翻新原來的土地,還在開荒呀。」
「還有,長安城裡現在已經找不到手藝好的工匠了,全讓朝廷徵調了。你之前,因為釀酒,召了多少工匠?其他各家府邸,工匠不多。而且你這兒的工匠都熟練了,肯定快。其他各家工匠,有的現在還沒造出一架呢。你說,能不找你借嗎?」
尉遲寶琪聽著李孝義的抱怨,微微搖了搖了頭,這事還能怪我嘍?「不對呀,朝廷造的新犁呢?你就沒去工部問問?」
一聽尉遲寶琪這話,李孝義的臉色馬上變黑了,他恨恨的說道:「工部、將作監都讓『五姓七望』、各世家大族的管家給圍了。他們之前還高喊什麼,皇室不能與民爭利。那是真喊得震耳欲聾、振聾發聵呀,但現在發現好東西了,一個個恨不得多生兩條腿,生怕跑的慢,被別人搶了先。一個個都是道貌岸然的偽君子。」
「他們各家的土地不是都在老家,不在長安嗎?他們湊什麼熱鬧?發回去圖紙不就行了?」
李崇義冷笑了兩聲,「發回去圖紙,也是要時間呀。他們又不能用軍遞,都是派心腹的人,往回趕。但時間不等人呀。一千架新犁,一天能開荒三千多畝,他們能不眼紅嗎?」
唐朝建國之後,李二陛下借鑑隋朝的失敗經驗,實行以民為本、休養生息的政策。為刺激農業生產發展,在全國實行均田制以鼓勵百姓拓荒開墾。為減輕百姓賦稅負擔,在實行租庸調製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採用折變之策。
從武德七年開始,「武德七年,始定律令。以度田之制:五尺為步,步二百四十為畝,畝百為頃。丁男、中男給一頃,篤疾、廢疾給四十畝,寡妻妾三十畝。若為戶者加二十畝。所授之田,十分之二為世業,八為口分。世業之田,身死則承戶者便授之;口分,則收人官,更以給人。」,但執行並不徹底。等到了李二陛下登基,李二陛下大力推行均田制,使其落地。但因為生產力低下,很多農戶種自己的田,都累的要死。根本沒有時間墾荒了。但隨著曲轅犁的出現,這一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租庸調製,是唐朝初期實行的賦稅制度,以徵收穀物、布匹或者為政府服役為主。租,即田租,每年要納粟二石;庸則是力役,每年替政府服勞役二十日,也可用物品折抵役期;調是戶調,男丁隨鄉土所產而納。此制規定,凡是均田人戶,不論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繳納定額的賦稅並服一定的徭役。
按丁繳納呀,種的地多,但賦稅不變,這些「五姓七望」、各世家大族不瘋才怪。李二陛下登基後,還鼓勵農民遷往荒地較多的「寬鄉」,對移民墾荒的實行減免租稅的獎勵。正因為減稅政策,各個有能力的家族,都是大力墾荒的。
唐朝初年,因為地廣人稀,很多在隋朝時期是良田,但到了唐初,便成為了荒地。隨著曲轅犁的出現,李二陛下和各世家大族的眼睛,都瞄向了這些土地。
李崇義發現,尉遲寶琪仰頭望天,出神了,他惱羞成怒的拍了尉遲寶琪一下,「我跟你說話呢。你發什麼呆呀。」
「還有,你怎麼不早點,改造出曲轅犁?正月底才弄出來,二月就該翻地,進入農忙了,你是不是故意的?」
尉遲寶琪剛剛回神,就聽見了李崇義的埋怨。他聽到李崇義這樣說,也是相當的無語,這都能怨我?
快到日中時分,尉遲府護衛,護送著老管家和一百架新犁,去往尉遲家的莊子。其他各家管家、管事,紛紛在給工匠許諾好處,讓工匠們加班加點干。
日中過後,尉遲寶琪和李崇義剛吃完飯,田鳴便急匆匆跑了過來。
「郎君,長安城內木材價格漲了。府里的木材,只夠工匠們干三天了。」
「讓河間王府,送一批就是。」李孝義滿不在乎的說道。
田鳴的眼睛看著尉遲寶琪,等他的決定。
「等一等吧。木材貴點,沒什麼的,繼續買就是了。你跟五叔對好帳,就行。」
聽尉遲寶琪說完,田鳴又說到:「崔家、盧家、鄭家、王家、還有……」說著,田鳴看了李孝義一眼,見沒人打斷自己,他便繼續說道:「他們家的管家都找了我,想買一批新犁。」
尉遲寶琪聽完,還沒說話。「啪」地一聲,李崇義拍案而起,「做夢。這群口是心非的國家蛀蟲,他們居然想從驪山買新犁,簡直是做夢。」
李崇義說的不錯,這些「五姓七望」敢買,但尉遲寶琪不敢賣呀。如果今天賣給「五姓七望」一把新犁,那張阿難可能連夜就會來驪山,然後李二陛下就會讓尉遲寶琪知道,什麼是君威難測。
尉遲寶琪僅僅思量一下,便對著田鳴說道:「跟那些家族管家說,驪山沒有富餘的。還有,你去工匠那,讓各家管家、管事回去,將他們家的工匠帶來驪山來,既然他們家工匠造的慢,那就我們這的工匠來。讓各家的工匠,給我們的工匠備料、打下手,這樣也能快點。」
「這個主意好,讓他們也去河間王府說一聲,將王府的管家也送來。然後,記得讓跟王府說,給驪山送批木材來。」
尉遲寶琪等李孝義說完後,見田鳴沒走,而是一臉糾結、欲言又止的模樣,不禁開口問道:「這是還有什麼事?」
「郎君,您的食邑滿了嗎?我想……我想……」
「想來,就去找五叔。食邑還有。」
聽完尉遲寶琪的話,田鳴朝著尉遲寶琪躬身行了一禮,便匆匆走了出去。
為什麼驪山尉遲府的部曲、護衛和田鳴,急著想成為尉遲寶琪的食邑呢?首先,成為食邑,好處多多;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尉遲寶琪本身,尉遲寶琪從爵封縣男,到爵封縣子,只用了短短几個月時間,都沒到半年。其發展勢頭之猛,所有人都看的見。尉遲五便不止一次的感嘆道,幸虧當初聽了尉遲祿的話,要不自己,哪有現在的風光?
到了下午酉時,李孝義和尉遲寶琪跑完溫泉,走了出來。仔細看了看馬車上裝著的新犁,然後自家護衛也拎著食盒出來了,便對尉遲寶琪抱了抱拳,騎馬往長安趕去。
尉遲寶琪正準備去書房,田鳴又急匆匆過來了,「郎君,新豐縣縣令杜清,拜帖送到。」
尉遲寶琪接過封套,看著用精美的紙張和裝飾做的拜帖,尉遲寶琪微微一愣,這新豐縣比較小,但這縣令的門第,應該不小。要不然他找不到這麼精美的紙。
尉遲寶琪將拜帖取出,看了眼上面的內容,都是客氣的話,在最後,表明想明天來驪山尉遲府,希望尉遲寶琪可以撥冗一見。
尉遲寶琪思量一會兒,便對田鳴吩咐道:「你去跟送貼的人說,如果是新犁的事情,請新豐令明天帶著材料和工匠一起過來,跟著我們府的工匠一起造新犁。還有,去查查這縣令是什麼地方的人,一會兒你來書房取回貼。」
原來古代下拜帖,有四個流程。首先,是寫貼,就是需要撰寫拜帖的內容。拜帖的內容通常包括爵位、職位、籍貫、姓名、敬語等;其次,便是封套,寫好拜帖後,需要將其放入專門的封套中。這個封套往往是用精美的紙張和裝飾做成的;再次,便是投遞,將封好的拜帖投遞給對方。在古代,離得近,拜帖通常是通過專人遞送的;最後,便是等待回帖。投遞拜帖後,需要等待對方的回帖。回帖中通常會表明對方是否接受邀請,或回應其請求。
拜帖在古代不僅是介紹和預約的工具,還具有一定的禮儀和文化意義。例如,尉遲寶琪想宴請李崇義,李崇義作為尉遲寶琪未來的大舅兄,那是相當尊貴的客人。那麼尉遲寶琪必須在宴客前,需要給李崇義送三道帖,第一道帖在三天前送到,第二道帖在宴會當天遞上,第三道帖在開宴前一個時辰送上。當然,李崇義往往是「不請自到」。
尉遲寶琪寫完回帖,一會兒田鳴便敲門走了進來,他拿到回帖後,朝尉遲寶琪稟告道:「新豐縣令,是京兆杜氏出身,是杜相的遠房堂侄。」
居然出身「城南韋杜」的杜家,那應該就是杜構的堂兄了,尉遲寶琪想著。見田鳴還在一旁等吩咐,他便擺了擺手。
田鳴行了一禮,便出去了。
半個時辰後,新豐縣衙。縣令杜清身穿圓領常服,手中拿著尉遲寶琪的回帖,聽著一旁遞貼的人轉述,尉遲寶琪的話,不由點了點頭。看來尉遲寶琪確實是心思剔透之人,文建(杜構的字)所言不虛。
唐朝官員的下班時間因官職等級和具體情況而有所不同。總體來說,唐朝官員的作息時間有嚴格的規定。日出時分,各級官員開始上班,處理公務。中午12點到下午1點左右,官員們會下班休息。低階官吏,一般照此執行,但需要上朝的重臣,時間往往不固定。部分官員如宰相,由於工作繁重,下班時間可能會稍晚一些,一般要到下午2點半左右才能下班。下午5點到7點,是唐朝官員的第二次辦公時間,這一時間段也是他們的下班時間,但如果有未完成的工作,他們可能需要繼續工作,就是「加班」。
唐朝尚書省政務繁重,每天之上半天班,很多政務處理不完,再說萬一遇見緊急政務要處理,尚書省不能沒有人呀。於是,尚書省的每一個官署,都會有一個人留下來加班,留下的這個人要在下午獨自處理政務,他的工作時間也就是從日出開始,一直工作到日落(宵禁開始)。這樣的官員被稱為「宿直官」,宿直官並不是特定的官職,沒有特定的人選,往往都是官署內部輪流來做的。
唐朝地方上的官員,大多要工作一整天,分為早衙和晚衙,早衙的工作時間與長安官員一致。但會食過後,官員便要開始晚衙,繼續上午的工作直到夜晚。
會食,是唐朝長安官員,在中午下班之前,聚集在官署內,一起吃一頓飯。這些飯菜是朝廷準備的,並不用官員掏錢。
當然,「廊下食」也不用官員自己掏錢,它是參加完朝會的人,才能擁有的。
之後,經過「安史之亂」,朝廷越來越窮,官員們的食物,也越來越粗劣,有些上朝的官員,就找各種理由,出去吃。就為了這,朝廷專門下詔,硬性規定朝臣必須參加「廊下食」。
唐朝官員,用公款這麼大吃大喝,沒有人管嗎?還真有人提出這問題,想把這塊費用消減一些。但隨後,便被便被各級官員群起攻之,其中有這麼一種說法:朝廷撥出這麼多款項,用在官吏身上,是為了優待人才,希望各官吏踏實勤干,將國家治理好。你提出消減費用,不是「沽名釣譽」是什麼?何況省了這頓飯錢,對財政也起不到一點作用。官員努力工作,處理好每一件事,這才是造福百姓,那吃點好的,有什麼過分的?
這種說法,居然得到了很多人(尤其是文人)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