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均田制
長孫皇后又坐了一會,便離開了。
尉遲寶琪送長孫皇后坐上馬車後,便朝著尉遲五說道:「五叔。家的原來的三個釀酒的院子,還是生產精品玉液酒,只給東、西市酒樓提供,剩下的就存起來。剛建好的那三個釀酒的院子,開始生產普通玉液酒。」
「郎君,那生產精品和普通的用料都差不多,我們為什麼不全部生產精品呢?」
「普通玉液酒,我會往裡面勾兌水的。」
尉遲五聽到尉遲寶琪這話,答應了一聲便朝酒院走去。
傍晚時分,夕陽映照著的甘露殿內,長孫皇后剛剛將今天尉遲寶琪的話,對李二陛下複述完。
李二陛下看著眼前那兩張秘方,不由感嘆道:「敬德、寶琳是面黑。但尉遲寶琪是心黑呀!這種主意他都能想出來?敬德那直爽、莽撞的性子,怎麼能生出心思如此剔透的兒子的?」
長孫皇后聽李二陛下說完,不由的輕打了一下李二陛下,「人家給你出了這麼好的主意,你還如此詆毀人家,這要是讓大臣知道,還不知道怎麼勸諫你呢?」
「百騎查了。尉遲寶琪在善陽,因墜馬,失憶了一會兒,接著記憶便恢復了。之後他便開竅了,難道其中有什麼隱情?」如果尉遲寶琪現在在這,一定會嚇出一身冷汗,李二陛下除了不知道他最大的秘密外,可以說將尉遲寶琪里里外外看了個通透。
「能有什麼隱情?如果真有隱情,尉遲敬德作為阿耶,他難道不清楚?他難道不會跟陛下說?」
「這倒也是。」
「我想的是,尉遲寶琪對承乾的評價。難道我們真的對他的要求太高了?還有,承乾喜歡那小馬,你就讓他多騎一會兒就是,為什麼要當著他的面,將那匹馬給殺了?」說著長孫皇后無名之火便燃燒起來,她又連著打了李二陛下兩下。
李二陛下假裝躲避,讓長孫皇后出了氣,才說道:「他小小年紀,不知勤奮學習,整天想著玩樂,要不是他成績不錯,我早就教訓他了。我、輔機、玄齡哪個少年時,不是勤奮苦讀,就連尉遲寶琪,現在在驪山,也是每天跑完,整個白天基本是手不釋卷。當臣子的都這樣了,他一個太子,難道這點苦都吃不了?國子監的學子們,很多拂曉時分,就起床讀書了,他以後要繼承皇位的,沒有足夠的學識,他如何治理國家,難道這點道理他都不知道?」
長孫皇后聽完李二陛下的良苦用心,也是嘆了口氣,然後說道:「我覺得尉遲寶琪說的也有道理。可以讓承乾他……」
「不行。」長孫皇后還未說完,李二陛下便打斷了她的話,「之後承乾肯定是要出去,體驗體驗民間疾苦的,但不是現在,他現在年齡太小。尉遲寶琪有一點說的很對,我們之前將他保護的太好了。這兩年先讓他慢慢了解民間,等他能識別善、惡了,也就到了他出去體查民間的時候。」
「還有,尉遲寶琪不是想到點荒山、土地嗎?這樣,將他府邸南邊的那座小山頭賜給他,然後在加上他府邸旁邊的五十畝地,也一併賜給他。功必賞嗎。」
「再給沖兒和尉遲寶琳賞點什麼吧,畢竟大兄和尉遲大將軍出征在外。」
「對,是該賞給他們點什麼。」李二陛下一聽長孫皇后的話,馬上認同道。
長孫皇后給李二陛下遞上一碗茶,便問道:「這次很多勛貴家的子弟,都進入了平叛軍中,你怎麼沒讓尉遲寶琪出征?」
「尉遲寶琪,還要磨一磨。他上一次奏對,我還是比較滿意的,他能透徹的看出很多問題,但他缺少了敬畏先賢的態度,居然有了一絲在隱士身上,才會有的出塵之氣。」李二陛下凝重的說道。
尉遲寶琪自己都沒有注意的細節,被李二陛下一語道破。古代對書籍、知識非常注重,但尉遲寶琪作為一個穿越眾,他原先生活在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各種知識、資料,隨便網上一搜,便能查到,可謂唾手可得。雖然尉遲寶琪極力隱藏自己,想讓自己完美的融入這個時代,但他和人交往,依舊會在不經意間,偶爾流露出不屬於這個時代的氣質。
還有就是「磨一磨」,這三個字是很多打工人,深惡痛絕的三個字。但它之前的意思,是領導想要通過一定的考驗和鍛鍊來培養和發展人才的能力,是領導看好一個人才,讓他歷練成長,適應和融合自己的團隊,並且減少其不必要的損耗,才說出的話。現在呢?「磨一磨」,成了壓制人才的藉口,很多人已經達到晉升標準,就因為這三個字,被各種拖延、推諉。
第二天下午,尉遲寶琪便迎來了封賞旨意。
尉遲寶琪謝過恩後,尉遲五便領著內侍出去了。尉遲寶琪看著手中的聖旨,不由的眉頭緊鎖。尉遲寶琪得到了賞賜,他怎麼會眉頭緊鎖呢?這就要說一下唐朝的府兵制和均田制了。
唐初,因全國人口銳減,造成大量土地成為荒田,迫使朝廷不得不實行均田制。均田制規定:丁男及中男受田百畝,其中20畝為永業田,可傳子孫;80畝為口分田,死後還官。老男、殘疾者授田40畝;寡妻妾授田30畝,若為戶主者再增20畝永業田。凡道士、和尚給田30畝,冠、尼20畝。官戶受田等於良丁之半,工商業者和官戶相同。有封爵貴族和五品以上官吏可授永業田500—1000畝。因戰功受勛者,按勛級授田600—3000畝。各級官吏有職分田2頃至12頃,以為薪俸。各級官府有公廨田1頃至26頃,以為辦公經費。
唐貞觀年間勛官分十二級,分別是:正二品的上柱國,從二品的柱國,正三品的上護軍,從三品的護軍,正四品上的上輕車都尉,從四品上的輕車都尉,正五品上的上騎都尉,從五品上的騎都尉,正六品上的驍騎尉和從六品上的飛騎尉,正七品上雲騎尉和從七品上武騎尉。
勛官和散官是不同的。散官,又稱散階、散品,沒有實際職權,只是一種表示身份地位的榮譽稱號。唐朝將文武散官分為兩個系統,文散官包括開府儀同三司、特進至文林郎、將仕郎等二十八階;武散官則包括驃騎大將軍、輔國大將軍、鎮軍大將軍至陪戎校尉、陪戎副尉等共四十五名號三十一階,其中有16個散官名號是專門授給歸附的少數民族酋長的。唐朝貞觀年間,勛官是用以酬軍功的,等到唐朝後期,由於授勳太濫,勛官含金量日益降低,但在貞觀年間,它的含金量還是很高的。
唐朝初年,為什麼各家勛貴在長安周邊都有自己的莊子?拿尉遲家舉例,尉遲敬德為現在為右武侯大將軍,吳國公,柱國。他一人擁有的土地,便有3000多畝,再加上尉遲府內部曲、護衛全部上過戰場,基本都有勛官職位,那尉遲府的土地就相當的可觀,尉遲敬德作為大將軍,朝廷分配尉遲府的土地便比較集中,所以尉遲府在長安城外,有座莊子。
均田制的實施取得了開墾荒地、增加戶口,穩定兵源等效果,使唐初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的恢復和發展。
我們再說府兵制。府兵制最重要的特點,是兵農合一,平時為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農民分得了土地,他們上戰場能不玩命嗎?更何況,他們上戰場立了功,是有勛轉的,這是直接和土地掛鉤的。
唐朝均田制的實行,讓府兵爆發出極強的戰力,這也是初唐時期,唐朝軍隊可以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原因之一。
到了唐玄宗天寶年間(742-755),均田制已經名存實亡,這也導致了李隆基居然將府兵制停廢了。李隆基迷醉在所謂的「開元盛世」之內,不重視土地兼併、貴族擴張等問題,造成世家大族占據了全國的大部分肥沃的土地,這可能也是他廢除府兵制的原因之一,畢竟沒有多少土地分給府兵了。於是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沒有了曾經擊敗突厥、吐谷渾、高句麗的府兵,唐朝募集的軍隊,居然沒有守住長安,至使「安史之亂」達八年之久。當然,「安史之亂」,能演變成巨大的災難,原因有很多,也很複雜,但唐朝朝廷的直屬軍隊,戰力銳減,是不爭的事實。
「安史之亂」讓唐朝5200多萬人口,一下子便去了3600多萬,只剩下1600多萬人口。李唐幾代君主勵精圖治,積攢的家業,被唐玄宗敗了個精光。
而現在,尉遲寶琪拿著封賞聖旨,仿佛已經看到了均田制的瓦解。但他又無能為力,他作為貴族,是既得利益體,他不會背叛自己的階級。那麼農民嚮往土地有錯嗎?也沒有,他們也是為了讓自己活的更好,更滋潤。更何況,唐朝初年,正是鼓勵開荒的時代。
尉遲寶琪會上奏稟明這件事嗎?答案是不會。尉遲寶琪就一俗人,他可不會做這種得罪天下所有人的事情。更何況是未來才會發生的事,他怎麼能明見未來?這個問題,尉遲寶琪就回答不了。要說這事有辦法解決嗎?這問題在古代,因為古代這這落後的生產力,這問題基本無解,只能通過「開邊」、大力發展農業等手段,讓這些政策持續的時間,長一點。
之後,尉遲寶琪過上了穩定的、規律的生活。他每天早起跑步,上午看書,日中時分陪西瓜苗曬曬太陽,下午有時看書,有時去賞賜的土地邊上看看,規劃著名等到農忙時節,自己該種什麼農作物。
期間,李孝義過來了兩趟,看著尉遲寶琪悠然的過著田園生活,他是怒其不爭,然後就是吃飯的時候,又多吃了一碗。
李崇義回到府上,跟阿耶李孝恭,說了此事。李孝恭卻對尉遲寶琪的做法,大加讚賞,還囑咐李崇義:「你要和寶琪多學學。以後有什麼事拿不準,多問問寶琪。」
李孝恭現在對尉遲寶琪是越看越滿意。「明事理、知進退。」尉遲寶琪小小年紀,就明白了處世的道理。現在皇家玉液酒的生意越做越大,長孫皇后又從元氏手中,拿到了長安、洛陽等地的一部分糧食生意,李氏皇族內大量的庶子、邊緣子弟有了營生。尉遲寶琪在皇族內部,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
但就是因為酒水是暴利,且元氏已經在大規模生產和售賣。很多人一看這情況,便坐不住了,我是想讓你元氏和皇室「打擂台」,不是讓你們同流合污的。所以朝堂現在已經有御史建議封禁玉液酒,他們的理由,不外乎就是什麼「與民爭利」,什麼「損耗糧食太多」等等。尉遲寶琪現在,便處於這個朝堂的小「旋渦」內。
而尉遲寶琪呢?他卻守在驪山不出來,讓御史們一拳打在棉花上,而李二陛下,他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沒有召尉遲寶琪進宮和御史奏對的意思。他清楚的知道,這些御史不過是世家大族的「馬前卒」。
古代彈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朝,在唐朝,彈劾制度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制定了具體的監察法規,如《巡察六條》和《風俗廉察四十八條》,這些法規不僅是具體監察工作的法律依據,也是整個朝代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唐朝的官員基本是世家大族出身,就算有寒門子弟冒頭了,世家也會寄出「請客、斬首、收下當狗。」等一系列手段,將其納入府內,最直接的手段,便有:聯姻,舉薦等。寒門學子,從社會底層一躍而入成為朝廷命官,這不僅改變了其個人命運,在重視血緣姻親的古代,這更是對整個家族地位的提升。正所謂「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些寒門學子便成為世家大族的「幫凶」。
尉遲寶琪送長孫皇后坐上馬車後,便朝著尉遲五說道:「五叔。家的原來的三個釀酒的院子,還是生產精品玉液酒,只給東、西市酒樓提供,剩下的就存起來。剛建好的那三個釀酒的院子,開始生產普通玉液酒。」
「郎君,那生產精品和普通的用料都差不多,我們為什麼不全部生產精品呢?」
「普通玉液酒,我會往裡面勾兌水的。」
尉遲五聽到尉遲寶琪這話,答應了一聲便朝酒院走去。
傍晚時分,夕陽映照著的甘露殿內,長孫皇后剛剛將今天尉遲寶琪的話,對李二陛下複述完。
李二陛下看著眼前那兩張秘方,不由感嘆道:「敬德、寶琳是面黑。但尉遲寶琪是心黑呀!這種主意他都能想出來?敬德那直爽、莽撞的性子,怎麼能生出心思如此剔透的兒子的?」
長孫皇后聽李二陛下說完,不由的輕打了一下李二陛下,「人家給你出了這麼好的主意,你還如此詆毀人家,這要是讓大臣知道,還不知道怎麼勸諫你呢?」
「百騎查了。尉遲寶琪在善陽,因墜馬,失憶了一會兒,接著記憶便恢復了。之後他便開竅了,難道其中有什麼隱情?」如果尉遲寶琪現在在這,一定會嚇出一身冷汗,李二陛下除了不知道他最大的秘密外,可以說將尉遲寶琪里里外外看了個通透。
「能有什麼隱情?如果真有隱情,尉遲敬德作為阿耶,他難道不清楚?他難道不會跟陛下說?」
「這倒也是。」
「我想的是,尉遲寶琪對承乾的評價。難道我們真的對他的要求太高了?還有,承乾喜歡那小馬,你就讓他多騎一會兒就是,為什麼要當著他的面,將那匹馬給殺了?」說著長孫皇后無名之火便燃燒起來,她又連著打了李二陛下兩下。
李二陛下假裝躲避,讓長孫皇后出了氣,才說道:「他小小年紀,不知勤奮學習,整天想著玩樂,要不是他成績不錯,我早就教訓他了。我、輔機、玄齡哪個少年時,不是勤奮苦讀,就連尉遲寶琪,現在在驪山,也是每天跑完,整個白天基本是手不釋卷。當臣子的都這樣了,他一個太子,難道這點苦都吃不了?國子監的學子們,很多拂曉時分,就起床讀書了,他以後要繼承皇位的,沒有足夠的學識,他如何治理國家,難道這點道理他都不知道?」
長孫皇后聽完李二陛下的良苦用心,也是嘆了口氣,然後說道:「我覺得尉遲寶琪說的也有道理。可以讓承乾他……」
「不行。」長孫皇后還未說完,李二陛下便打斷了她的話,「之後承乾肯定是要出去,體驗體驗民間疾苦的,但不是現在,他現在年齡太小。尉遲寶琪有一點說的很對,我們之前將他保護的太好了。這兩年先讓他慢慢了解民間,等他能識別善、惡了,也就到了他出去體查民間的時候。」
「還有,尉遲寶琪不是想到點荒山、土地嗎?這樣,將他府邸南邊的那座小山頭賜給他,然後在加上他府邸旁邊的五十畝地,也一併賜給他。功必賞嗎。」
「再給沖兒和尉遲寶琳賞點什麼吧,畢竟大兄和尉遲大將軍出征在外。」
「對,是該賞給他們點什麼。」李二陛下一聽長孫皇后的話,馬上認同道。
長孫皇后給李二陛下遞上一碗茶,便問道:「這次很多勛貴家的子弟,都進入了平叛軍中,你怎麼沒讓尉遲寶琪出征?」
「尉遲寶琪,還要磨一磨。他上一次奏對,我還是比較滿意的,他能透徹的看出很多問題,但他缺少了敬畏先賢的態度,居然有了一絲在隱士身上,才會有的出塵之氣。」李二陛下凝重的說道。
尉遲寶琪自己都沒有注意的細節,被李二陛下一語道破。古代對書籍、知識非常注重,但尉遲寶琪作為一個穿越眾,他原先生活在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各種知識、資料,隨便網上一搜,便能查到,可謂唾手可得。雖然尉遲寶琪極力隱藏自己,想讓自己完美的融入這個時代,但他和人交往,依舊會在不經意間,偶爾流露出不屬於這個時代的氣質。
還有就是「磨一磨」,這三個字是很多打工人,深惡痛絕的三個字。但它之前的意思,是領導想要通過一定的考驗和鍛鍊來培養和發展人才的能力,是領導看好一個人才,讓他歷練成長,適應和融合自己的團隊,並且減少其不必要的損耗,才說出的話。現在呢?「磨一磨」,成了壓制人才的藉口,很多人已經達到晉升標準,就因為這三個字,被各種拖延、推諉。
第二天下午,尉遲寶琪便迎來了封賞旨意。
尉遲寶琪謝過恩後,尉遲五便領著內侍出去了。尉遲寶琪看著手中的聖旨,不由的眉頭緊鎖。尉遲寶琪得到了賞賜,他怎麼會眉頭緊鎖呢?這就要說一下唐朝的府兵制和均田制了。
唐初,因全國人口銳減,造成大量土地成為荒田,迫使朝廷不得不實行均田制。均田制規定:丁男及中男受田百畝,其中20畝為永業田,可傳子孫;80畝為口分田,死後還官。老男、殘疾者授田40畝;寡妻妾授田30畝,若為戶主者再增20畝永業田。凡道士、和尚給田30畝,冠、尼20畝。官戶受田等於良丁之半,工商業者和官戶相同。有封爵貴族和五品以上官吏可授永業田500—1000畝。因戰功受勛者,按勛級授田600—3000畝。各級官吏有職分田2頃至12頃,以為薪俸。各級官府有公廨田1頃至26頃,以為辦公經費。
唐貞觀年間勛官分十二級,分別是:正二品的上柱國,從二品的柱國,正三品的上護軍,從三品的護軍,正四品上的上輕車都尉,從四品上的輕車都尉,正五品上的上騎都尉,從五品上的騎都尉,正六品上的驍騎尉和從六品上的飛騎尉,正七品上雲騎尉和從七品上武騎尉。
勛官和散官是不同的。散官,又稱散階、散品,沒有實際職權,只是一種表示身份地位的榮譽稱號。唐朝將文武散官分為兩個系統,文散官包括開府儀同三司、特進至文林郎、將仕郎等二十八階;武散官則包括驃騎大將軍、輔國大將軍、鎮軍大將軍至陪戎校尉、陪戎副尉等共四十五名號三十一階,其中有16個散官名號是專門授給歸附的少數民族酋長的。唐朝貞觀年間,勛官是用以酬軍功的,等到唐朝後期,由於授勳太濫,勛官含金量日益降低,但在貞觀年間,它的含金量還是很高的。
唐朝初年,為什麼各家勛貴在長安周邊都有自己的莊子?拿尉遲家舉例,尉遲敬德為現在為右武侯大將軍,吳國公,柱國。他一人擁有的土地,便有3000多畝,再加上尉遲府內部曲、護衛全部上過戰場,基本都有勛官職位,那尉遲府的土地就相當的可觀,尉遲敬德作為大將軍,朝廷分配尉遲府的土地便比較集中,所以尉遲府在長安城外,有座莊子。
均田制的實施取得了開墾荒地、增加戶口,穩定兵源等效果,使唐初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的恢復和發展。
我們再說府兵制。府兵制最重要的特點,是兵農合一,平時為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農民分得了土地,他們上戰場能不玩命嗎?更何況,他們上戰場立了功,是有勛轉的,這是直接和土地掛鉤的。
唐朝均田制的實行,讓府兵爆發出極強的戰力,這也是初唐時期,唐朝軍隊可以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原因之一。
到了唐玄宗天寶年間(742-755),均田制已經名存實亡,這也導致了李隆基居然將府兵制停廢了。李隆基迷醉在所謂的「開元盛世」之內,不重視土地兼併、貴族擴張等問題,造成世家大族占據了全國的大部分肥沃的土地,這可能也是他廢除府兵制的原因之一,畢竟沒有多少土地分給府兵了。於是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沒有了曾經擊敗突厥、吐谷渾、高句麗的府兵,唐朝募集的軍隊,居然沒有守住長安,至使「安史之亂」達八年之久。當然,「安史之亂」,能演變成巨大的災難,原因有很多,也很複雜,但唐朝朝廷的直屬軍隊,戰力銳減,是不爭的事實。
「安史之亂」讓唐朝5200多萬人口,一下子便去了3600多萬,只剩下1600多萬人口。李唐幾代君主勵精圖治,積攢的家業,被唐玄宗敗了個精光。
而現在,尉遲寶琪拿著封賞聖旨,仿佛已經看到了均田制的瓦解。但他又無能為力,他作為貴族,是既得利益體,他不會背叛自己的階級。那麼農民嚮往土地有錯嗎?也沒有,他們也是為了讓自己活的更好,更滋潤。更何況,唐朝初年,正是鼓勵開荒的時代。
尉遲寶琪會上奏稟明這件事嗎?答案是不會。尉遲寶琪就一俗人,他可不會做這種得罪天下所有人的事情。更何況是未來才會發生的事,他怎麼能明見未來?這個問題,尉遲寶琪就回答不了。要說這事有辦法解決嗎?這問題在古代,因為古代這這落後的生產力,這問題基本無解,只能通過「開邊」、大力發展農業等手段,讓這些政策持續的時間,長一點。
之後,尉遲寶琪過上了穩定的、規律的生活。他每天早起跑步,上午看書,日中時分陪西瓜苗曬曬太陽,下午有時看書,有時去賞賜的土地邊上看看,規劃著名等到農忙時節,自己該種什麼農作物。
期間,李孝義過來了兩趟,看著尉遲寶琪悠然的過著田園生活,他是怒其不爭,然後就是吃飯的時候,又多吃了一碗。
李崇義回到府上,跟阿耶李孝恭,說了此事。李孝恭卻對尉遲寶琪的做法,大加讚賞,還囑咐李崇義:「你要和寶琪多學學。以後有什麼事拿不準,多問問寶琪。」
李孝恭現在對尉遲寶琪是越看越滿意。「明事理、知進退。」尉遲寶琪小小年紀,就明白了處世的道理。現在皇家玉液酒的生意越做越大,長孫皇后又從元氏手中,拿到了長安、洛陽等地的一部分糧食生意,李氏皇族內大量的庶子、邊緣子弟有了營生。尉遲寶琪在皇族內部,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
但就是因為酒水是暴利,且元氏已經在大規模生產和售賣。很多人一看這情況,便坐不住了,我是想讓你元氏和皇室「打擂台」,不是讓你們同流合污的。所以朝堂現在已經有御史建議封禁玉液酒,他們的理由,不外乎就是什麼「與民爭利」,什麼「損耗糧食太多」等等。尉遲寶琪現在,便處於這個朝堂的小「旋渦」內。
而尉遲寶琪呢?他卻守在驪山不出來,讓御史們一拳打在棉花上,而李二陛下,他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沒有召尉遲寶琪進宮和御史奏對的意思。他清楚的知道,這些御史不過是世家大族的「馬前卒」。
古代彈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朝,在唐朝,彈劾制度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制定了具體的監察法規,如《巡察六條》和《風俗廉察四十八條》,這些法規不僅是具體監察工作的法律依據,也是整個朝代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唐朝的官員基本是世家大族出身,就算有寒門子弟冒頭了,世家也會寄出「請客、斬首、收下當狗。」等一系列手段,將其納入府內,最直接的手段,便有:聯姻,舉薦等。寒門學子,從社會底層一躍而入成為朝廷命官,這不僅改變了其個人命運,在重視血緣姻親的古代,這更是對整個家族地位的提升。正所謂「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些寒門學子便成為世家大族的「幫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