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長孫無忌——「和平錦鯉」
尉遲寶琪跑到酒樓後,牽上馬,將那三粒西瓜籽,珍重的貼身放好,便急匆匆的朝驪山而去。
子時過半,尉遲寶琪才趕到驪山。他將所有人攆出去後,一人蹲在溫泉旁,小心翼翼將西瓜籽外層處理乾淨後,摘種到一旁的瓦罐內。
第二天尉遲寶琪,日上三竿後才慢悠悠的轉醒。一旁的春桃一邊服侍他穿衣,一邊抱怨道:「郎君,長安城內都傳遍了,說……說……」
「說什麼?」
「說尉遲家的傻兒子又犯傻了。」
尉遲寶琪一聽這話,便知道昨天自己的事,鬧大了,以唐朝人愛看熱鬧的脾性,今天長安城內肯定是沸沸揚揚的,但他絕不後悔,於是他對春桃安慰道:「世人皆醉我獨醒。挺好,挺好。」
等尉遲寶琪從溫泉旁回來後,他振奮的心情才慢慢恢復下來。他不由疑惑著,這西瓜不是五代十國時期才傳到中原大地嗎?自己怎麼能提前200多年,便發現了西瓜籽了呢?
為什麼尉遲寶琪會如此振奮呢?尉遲寶琪也曾在善陽老家,他自己臥室內,自已一個人的時候,大喊過「系統」,但除了回音,什麼也沒有,於是他「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夢想便破裂了;他也想在穿越的時候,帶著土豆、紅薯、玉米的種子過來,為中原大地的農耕,書寫嶄新的一頁,並以此能封侯,但他是魂穿,身邊也沒有同行。於是尉遲寶琪便只能小心翼翼的活著。
這次他發現了西瓜籽,是不是就是一個信號呢?
尉遲寶琪想不通,只能將其定為,是神學的力量幫助了他,畢竟自己穿越過來,就是最大的BUG。
此時的李二陛下和長孫皇后,在甘露殿內聽著百騎李君羨的匯報,「涇陽男昨天日中時分到的天然居。酉時左右,長孫大郎、尉遲大郎等一眾人,到天然居飲宴。戌時,眾人出東市,去平康坊,涇陽男送雪玲郡主回河間郡王府。然後回酒樓,見信都縣男。將近亥時時分,寶琪用一錠金子從一雜胡手中,強買三粒黑色的籽。子時,寶琪回驪山,然後一個人進入溫泉地。」
「那三粒黑色的籽,是何用途?」
「不知。」
「好,你下去吧,密切關注尉遲寶琪。」
「諾。還有一事,昨晚尉遲寶琪為雪玲郡主寫了一首詩。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現在長安傳遍了,尉遲家的傻兒子還是個情種,這類流言。」
「呵,還是情詩。這個臭小子,還能不能幹點正事?韋家參與了嗎?」
「韋家並未參與,但韋家韋國清,見長安城內又開始稱呼涇陽男為尉遲家的傻兒子後,他開始推波助瀾了。」
李二陛下沉思片刻,朝著李君羨擺了擺手。李君羨便朝殿外走去。
等李君羨出了宮殿,長孫皇后的聲音才緩緩傳出,「尉遲寶琪,讓張達過了上元節,去驪山拿釀酒秘方。他還是不錯的。但,元家的手,伸的太長了。」
「長安的糧食生意,從宇文氏開始,便掌握在元氏手中。雖然隋朝楊氏,極力打壓元氏,但也僅僅是讓元氏回縮了擴張的步伐,元氏並沒有『傷筋動骨』。到現在,長安的糧食生意,元家獨占八成。我們提倡厲行節儉,才用官倉內的糧食將長安的糧價穩定下來。沒想到,元氏居然又看上酒的生意了。」
「我之前沒想到酒,居然這麼賺錢,看來玉液酒的出現,讓很多人開始坐不住了。朕,倒要看看,還會有哪家,出手。」
上元節,過去了。羅藝謀反的消息,也傳回了長安。李二陛下迅速調配大軍,令長孫無忌、尉遲敬德領軍平叛。
李二陛下對這次叛亂不重視嗎?居然派長孫無忌平叛,這不就是給他刷軍功嗎?其實不然,李二陛下對此次叛亂,還是很重視的,要不然他不會派出自己心腹中的心腹,長孫無忌和尉遲敬德,領兵平判。
尉遲敬德能打,眾所周知。但長孫無忌也不是什麼泛泛之輩。長孫無忌少年喪父,然後他的異母兄長孫安業,將長孫無忌、長孫皇后及他們的母親,一起趕出家門,最後是他舅舅高士廉,將他撫養長大。長孫無忌生性聰慧,勤奮好學,博通文史,而且頗有計謀,他在年少的時候,便於李二陛下的關係甚好。長孫皇后十三歲嫁給十六歲(周歲十五)的李二陛下,二十一歲的長孫無忌與李世民成為郎舅。
李唐晉陽起兵,長孫無忌便被任命為渭北道行軍典簽,輔佐秦王。然後,長孫無忌追隨還是秦王的李二陛下東征西討,累遷至比部郎中,封上黨縣公,成為李二陛下天策府重要成員。難道這時期的長孫無忌,會沒有軍功?
後面,長孫無忌被人戲稱為「和平錦鯉」。因為武德九年,突厥犯邊,長孫無忌奉命至豳州,以斷突厥後路,但結果是:簽訂了「渭水之盟」仗沒打成;然後貞觀元年,長孫無忌為豳州道行軍總管,領兵平叛,但長孫無忌都沒看見羅藝,羅藝已經是兵敗如山倒,其最後更是被自己的部下所殺,長孫無忌又沒撈到仗打;最後便是長孫無忌跟隨李二陛下,討伐高句麗,最後結果是:班師。
還有就是,長孫無忌出去平叛回來後,貞觀元年七月,被李二陛下拜為尚書右僕射。所以很多人都說,李二陛下雄才偉略,得到消息後就知道羅藝的反叛成不了事,這次軍事行動,就是給長孫無忌刷軍功的。簡直是「無稽之談」。李二陛下不管歷史評價有多高,他是人,不是「神」。尤其是貞觀元年正月,就發生叛亂,他豈能不重視。
還有李二陛下成為皇帝後,「為尊者諱」,他擔任的過的「天策上將」、「尚書令」、「秦王」等,整個唐朝再也沒有人擔任,唯獨他的「趙國公」,在貞觀年間封給了長孫無忌,這才有李唐貞觀後,有那18位大臣,被封趙國公。
還有就是,長孫無忌成為尚書右僕射後,有人進密表,認為長孫無忌權寵過盛。李二陛下將密表給長孫無忌觀看,用以表明君臣無猜,又召集群臣,表示對長孫無忌的信任。但長孫無忌擔心富貴至極,會帶來災禍,一再懇請辭去相位,長孫皇后也為之極力勸說。李二陛下無奈,只得改任長孫無忌為開府儀同三司。這裡就能看出長孫無忌的朝堂智慧,及長遠的眼光。
得知尉遲福和尉遲壽也會跟著尉遲敬德出兵,尉遲祿還難過了一陣子。尉遲寶琪看著這位「戰爭狂人」,安慰道:「三叔,這種小仗,有什麼意思?咱們要上戰場,就要打大仗。」
「你說的到輕鬆,還大仗?朝廷現在有錢打大仗嗎?」尉遲祿鄙夷的望著尉遲寶琪,他心裡想著:你個沒及冠的娃娃,上了幾天戰場,居然在三叔這胡說八道。
尉遲寶琪一看這情況,扭頭便走。我是來安慰你的,不是讓你「插心窩子」的。
溫泉邊,兩株幼小的嫩芽,已經破土而出。翠綠的葉子,在陽光下,閃爍著生機勃勃的亮光。三顆西瓜籽,培育出兩株嫩苗,尉遲寶琪睡著的時候都能笑醒。因為天氣寒冷,尉遲寶琪只在中午無風的時候,才會將它們請出來,曬太陽。
正月二十,日中。尉遲寶琪正看護著西瓜幼苗的時候,尉遲五匆匆走了過來,「郎君,長孫皇后駕到。」
尉遲寶琪馬上彈射起身,一邊整衣冠,一邊問道:「怎麼之前沒有消息?娘娘現在到什麼地方了?」
「娘娘已經到府門口了。你快點吧。」
「讓人給我看著幼苗,萬一起風了,就趕緊搬回去。」尉遲寶琪快速吩咐完,便急匆匆朝府門趕去。
到了前院,長孫皇后已經進府了,她今天身穿一見素雅長裙,頭上挽著一個簡單的髮髻,一根簡單的玉料插在髮髻內。
「臣,尉遲寶琪,見過皇后娘娘。」尉遲寶琪到了前院,馬上過來行禮。
長孫皇后看見尉遲寶琪後,擺手讓他免禮,然後朝尉遲寶琪問道:「涇陽男,這宅院還是原來的樣子呀,你沒有修葺嗎?」
「稟娘娘,小臣囊中羞澀。想著過了秋,再修葺這宅院。」
「你囊中羞澀?這些天,玉液酒雖然沒有上元節賣的那麼好,但入帳依舊可觀,你怎麼會囊中羞澀?」
「稟娘娘,臣想將周圍的山地買下來。還需要在驪山附近,買上一些肥沃的土地,給部曲、護衛。」
說著話,尉遲寶琪將長孫皇后迎進大堂,然後便朝著尉遲五吩咐上飯食。沒看見,剛剛日中嗎?
我們現代飯點做客,是會被主人家嫌棄的。雖然古代也是這樣,但你得分客人是誰。貴客臨門,那不管什麼時間臨門,都必須招待好貴客,尤其是像皇后這種貴客中的貴客,那是請都請不來的。
陪著長孫皇后用完飯後,長孫皇后說出了自己來的目的,「寶琪呀,大軍出征,本來不是我這婦人能置喙的,但是現在國庫空虛,內庫更是空虛,你有什麼辦法嗎?」
尉遲寶琪一聽是這個問題,自己這些天也正為元氏的事情發愁,想到個主意也不敢給李二陛下上奏疏,但看著長孫皇后,他覺得可以試一試,於是便說道:「娘娘,其實可以將釀酒的秘方拿出來,和元氏換糧草。」
「這個主意我也想過,但內庫也很缺錢。將秘方拿出來,能解決眼前的問題,但以後呢?元氏控制著糧食生意,官倉內的存糧又是不能動的,不能只顧眼前,不顧以後呀。」
「娘娘明見萬里。我這還有兩張釀酒的秘方,是這些天琢磨出來的。」說著,尉遲寶琪朝著長孫皇后告了罪,從自己書房內,拿出兩頁紙遞給了長孫皇后一旁的胡嬤嬤。
「娘娘,這兩張秘方,是普通的玉液酒和劣質的玉液酒秘方。」
長孫皇后聽著尉遲寶琪這話,然後拿過秘方看了看,不解的問道:「不應該是越精越好嗎,你怎麼還弄出劣質的了?」
「娘娘,您可以拿出這兩張秘方,讓元氏提供糧草。還有玉液酒銷售的大頭,在長安、在洛陽、在太原、在西域、在突厥。尤其是西域和突厥,它們的地方比較寒冷,而玉液酒是可以驅寒的,而且這些地方比較富裕,哪怕是劣質玉液酒,也能賣出高價。」
「您還可以和元氏約定,長安、洛陽等城,元氏不能賣玉液酒,但其它地方,隨便他元氏。畢竟,釀酒會消耗大量的糧食,像我這種勛貴,是不會缺糧食的,但府外那些村落里的百姓,他們肯定缺糧食。陛下也不會允許,大唐境內的糧食,全部釀了酒。」
「還算是個懂事的。」長孫皇后聽完尉遲寶琪的建議,越想越覺得是個好主意,不但能從元氏手中搶下一塊糧食生意,還能極大消耗元氏的儲存糧食,這是能削減元氏底蘊的好辦法呀。還有就是,還能保證內庫的收入,畢竟內庫的存糧,也供應不起整個大唐,對玉液酒的消耗。
長孫皇后越想,越覺得這是個好主意。她望向尉遲寶琪,然後心裡嘆了口氣,多好的駙馬人選呀,怎麼就便宜河間郡王了?
然後她又想起一見煩心事,便開口說道:「寶琪,你覺得太子如何?」
尉遲寶琪一聽這話,就知道太子李承乾闖禍了,但當著長孫皇后的面,自己又不好說什麼,於是便回答道:「太子殿下,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又有您和陛下的言傳身教,以後一定是位賢明的聖人。」
長孫皇后聽完尉遲寶琪的話,望了他一眼,「你就不能說點實話嗎?我記得你第一次去秦王府,便看到了太子的頑劣。今天,我想聽聽實話。」
尉遲寶琪聽到這話,知道自己今天逃不掉,微微嘆口氣,然後說道:「太子殿下,還未滿十歲。您不能拿您和陛下年少時的樣子,來要求殿下。陛下和您,年少是都是吃過苦的,這讓陛下和您都是百折不撓的性子,但殿下呢?」
「還有,陛下和您將殿下保護的太好了。陛下是刀山血海里闖出來的,經過多少危險?才能走到今天。但殿下呢?不說戰場,就說挫折,他都沒有遇見過。他每天都是在死讀書,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能了解民間疾苦的聖人,才能成為一個好皇帝。」
尉遲寶琪盡力了,如果以後李承乾還是『爛泥扶不上牆』,那便就是他的命,尉遲寶琪對他是「仁至義盡」了。
子時過半,尉遲寶琪才趕到驪山。他將所有人攆出去後,一人蹲在溫泉旁,小心翼翼將西瓜籽外層處理乾淨後,摘種到一旁的瓦罐內。
第二天尉遲寶琪,日上三竿後才慢悠悠的轉醒。一旁的春桃一邊服侍他穿衣,一邊抱怨道:「郎君,長安城內都傳遍了,說……說……」
「說什麼?」
「說尉遲家的傻兒子又犯傻了。」
尉遲寶琪一聽這話,便知道昨天自己的事,鬧大了,以唐朝人愛看熱鬧的脾性,今天長安城內肯定是沸沸揚揚的,但他絕不後悔,於是他對春桃安慰道:「世人皆醉我獨醒。挺好,挺好。」
等尉遲寶琪從溫泉旁回來後,他振奮的心情才慢慢恢復下來。他不由疑惑著,這西瓜不是五代十國時期才傳到中原大地嗎?自己怎麼能提前200多年,便發現了西瓜籽了呢?
為什麼尉遲寶琪會如此振奮呢?尉遲寶琪也曾在善陽老家,他自己臥室內,自已一個人的時候,大喊過「系統」,但除了回音,什麼也沒有,於是他「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夢想便破裂了;他也想在穿越的時候,帶著土豆、紅薯、玉米的種子過來,為中原大地的農耕,書寫嶄新的一頁,並以此能封侯,但他是魂穿,身邊也沒有同行。於是尉遲寶琪便只能小心翼翼的活著。
這次他發現了西瓜籽,是不是就是一個信號呢?
尉遲寶琪想不通,只能將其定為,是神學的力量幫助了他,畢竟自己穿越過來,就是最大的BUG。
此時的李二陛下和長孫皇后,在甘露殿內聽著百騎李君羨的匯報,「涇陽男昨天日中時分到的天然居。酉時左右,長孫大郎、尉遲大郎等一眾人,到天然居飲宴。戌時,眾人出東市,去平康坊,涇陽男送雪玲郡主回河間郡王府。然後回酒樓,見信都縣男。將近亥時時分,寶琪用一錠金子從一雜胡手中,強買三粒黑色的籽。子時,寶琪回驪山,然後一個人進入溫泉地。」
「那三粒黑色的籽,是何用途?」
「不知。」
「好,你下去吧,密切關注尉遲寶琪。」
「諾。還有一事,昨晚尉遲寶琪為雪玲郡主寫了一首詩。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現在長安傳遍了,尉遲家的傻兒子還是個情種,這類流言。」
「呵,還是情詩。這個臭小子,還能不能幹點正事?韋家參與了嗎?」
「韋家並未參與,但韋家韋國清,見長安城內又開始稱呼涇陽男為尉遲家的傻兒子後,他開始推波助瀾了。」
李二陛下沉思片刻,朝著李君羨擺了擺手。李君羨便朝殿外走去。
等李君羨出了宮殿,長孫皇后的聲音才緩緩傳出,「尉遲寶琪,讓張達過了上元節,去驪山拿釀酒秘方。他還是不錯的。但,元家的手,伸的太長了。」
「長安的糧食生意,從宇文氏開始,便掌握在元氏手中。雖然隋朝楊氏,極力打壓元氏,但也僅僅是讓元氏回縮了擴張的步伐,元氏並沒有『傷筋動骨』。到現在,長安的糧食生意,元家獨占八成。我們提倡厲行節儉,才用官倉內的糧食將長安的糧價穩定下來。沒想到,元氏居然又看上酒的生意了。」
「我之前沒想到酒,居然這麼賺錢,看來玉液酒的出現,讓很多人開始坐不住了。朕,倒要看看,還會有哪家,出手。」
上元節,過去了。羅藝謀反的消息,也傳回了長安。李二陛下迅速調配大軍,令長孫無忌、尉遲敬德領軍平叛。
李二陛下對這次叛亂不重視嗎?居然派長孫無忌平叛,這不就是給他刷軍功嗎?其實不然,李二陛下對此次叛亂,還是很重視的,要不然他不會派出自己心腹中的心腹,長孫無忌和尉遲敬德,領兵平判。
尉遲敬德能打,眾所周知。但長孫無忌也不是什麼泛泛之輩。長孫無忌少年喪父,然後他的異母兄長孫安業,將長孫無忌、長孫皇后及他們的母親,一起趕出家門,最後是他舅舅高士廉,將他撫養長大。長孫無忌生性聰慧,勤奮好學,博通文史,而且頗有計謀,他在年少的時候,便於李二陛下的關係甚好。長孫皇后十三歲嫁給十六歲(周歲十五)的李二陛下,二十一歲的長孫無忌與李世民成為郎舅。
李唐晉陽起兵,長孫無忌便被任命為渭北道行軍典簽,輔佐秦王。然後,長孫無忌追隨還是秦王的李二陛下東征西討,累遷至比部郎中,封上黨縣公,成為李二陛下天策府重要成員。難道這時期的長孫無忌,會沒有軍功?
後面,長孫無忌被人戲稱為「和平錦鯉」。因為武德九年,突厥犯邊,長孫無忌奉命至豳州,以斷突厥後路,但結果是:簽訂了「渭水之盟」仗沒打成;然後貞觀元年,長孫無忌為豳州道行軍總管,領兵平叛,但長孫無忌都沒看見羅藝,羅藝已經是兵敗如山倒,其最後更是被自己的部下所殺,長孫無忌又沒撈到仗打;最後便是長孫無忌跟隨李二陛下,討伐高句麗,最後結果是:班師。
還有就是,長孫無忌出去平叛回來後,貞觀元年七月,被李二陛下拜為尚書右僕射。所以很多人都說,李二陛下雄才偉略,得到消息後就知道羅藝的反叛成不了事,這次軍事行動,就是給長孫無忌刷軍功的。簡直是「無稽之談」。李二陛下不管歷史評價有多高,他是人,不是「神」。尤其是貞觀元年正月,就發生叛亂,他豈能不重視。
還有李二陛下成為皇帝後,「為尊者諱」,他擔任的過的「天策上將」、「尚書令」、「秦王」等,整個唐朝再也沒有人擔任,唯獨他的「趙國公」,在貞觀年間封給了長孫無忌,這才有李唐貞觀後,有那18位大臣,被封趙國公。
還有就是,長孫無忌成為尚書右僕射後,有人進密表,認為長孫無忌權寵過盛。李二陛下將密表給長孫無忌觀看,用以表明君臣無猜,又召集群臣,表示對長孫無忌的信任。但長孫無忌擔心富貴至極,會帶來災禍,一再懇請辭去相位,長孫皇后也為之極力勸說。李二陛下無奈,只得改任長孫無忌為開府儀同三司。這裡就能看出長孫無忌的朝堂智慧,及長遠的眼光。
得知尉遲福和尉遲壽也會跟著尉遲敬德出兵,尉遲祿還難過了一陣子。尉遲寶琪看著這位「戰爭狂人」,安慰道:「三叔,這種小仗,有什麼意思?咱們要上戰場,就要打大仗。」
「你說的到輕鬆,還大仗?朝廷現在有錢打大仗嗎?」尉遲祿鄙夷的望著尉遲寶琪,他心裡想著:你個沒及冠的娃娃,上了幾天戰場,居然在三叔這胡說八道。
尉遲寶琪一看這情況,扭頭便走。我是來安慰你的,不是讓你「插心窩子」的。
溫泉邊,兩株幼小的嫩芽,已經破土而出。翠綠的葉子,在陽光下,閃爍著生機勃勃的亮光。三顆西瓜籽,培育出兩株嫩苗,尉遲寶琪睡著的時候都能笑醒。因為天氣寒冷,尉遲寶琪只在中午無風的時候,才會將它們請出來,曬太陽。
正月二十,日中。尉遲寶琪正看護著西瓜幼苗的時候,尉遲五匆匆走了過來,「郎君,長孫皇后駕到。」
尉遲寶琪馬上彈射起身,一邊整衣冠,一邊問道:「怎麼之前沒有消息?娘娘現在到什麼地方了?」
「娘娘已經到府門口了。你快點吧。」
「讓人給我看著幼苗,萬一起風了,就趕緊搬回去。」尉遲寶琪快速吩咐完,便急匆匆朝府門趕去。
到了前院,長孫皇后已經進府了,她今天身穿一見素雅長裙,頭上挽著一個簡單的髮髻,一根簡單的玉料插在髮髻內。
「臣,尉遲寶琪,見過皇后娘娘。」尉遲寶琪到了前院,馬上過來行禮。
長孫皇后看見尉遲寶琪後,擺手讓他免禮,然後朝尉遲寶琪問道:「涇陽男,這宅院還是原來的樣子呀,你沒有修葺嗎?」
「稟娘娘,小臣囊中羞澀。想著過了秋,再修葺這宅院。」
「你囊中羞澀?這些天,玉液酒雖然沒有上元節賣的那麼好,但入帳依舊可觀,你怎麼會囊中羞澀?」
「稟娘娘,臣想將周圍的山地買下來。還需要在驪山附近,買上一些肥沃的土地,給部曲、護衛。」
說著話,尉遲寶琪將長孫皇后迎進大堂,然後便朝著尉遲五吩咐上飯食。沒看見,剛剛日中嗎?
我們現代飯點做客,是會被主人家嫌棄的。雖然古代也是這樣,但你得分客人是誰。貴客臨門,那不管什麼時間臨門,都必須招待好貴客,尤其是像皇后這種貴客中的貴客,那是請都請不來的。
陪著長孫皇后用完飯後,長孫皇后說出了自己來的目的,「寶琪呀,大軍出征,本來不是我這婦人能置喙的,但是現在國庫空虛,內庫更是空虛,你有什麼辦法嗎?」
尉遲寶琪一聽是這個問題,自己這些天也正為元氏的事情發愁,想到個主意也不敢給李二陛下上奏疏,但看著長孫皇后,他覺得可以試一試,於是便說道:「娘娘,其實可以將釀酒的秘方拿出來,和元氏換糧草。」
「這個主意我也想過,但內庫也很缺錢。將秘方拿出來,能解決眼前的問題,但以後呢?元氏控制著糧食生意,官倉內的存糧又是不能動的,不能只顧眼前,不顧以後呀。」
「娘娘明見萬里。我這還有兩張釀酒的秘方,是這些天琢磨出來的。」說著,尉遲寶琪朝著長孫皇后告了罪,從自己書房內,拿出兩頁紙遞給了長孫皇后一旁的胡嬤嬤。
「娘娘,這兩張秘方,是普通的玉液酒和劣質的玉液酒秘方。」
長孫皇后聽著尉遲寶琪這話,然後拿過秘方看了看,不解的問道:「不應該是越精越好嗎,你怎麼還弄出劣質的了?」
「娘娘,您可以拿出這兩張秘方,讓元氏提供糧草。還有玉液酒銷售的大頭,在長安、在洛陽、在太原、在西域、在突厥。尤其是西域和突厥,它們的地方比較寒冷,而玉液酒是可以驅寒的,而且這些地方比較富裕,哪怕是劣質玉液酒,也能賣出高價。」
「您還可以和元氏約定,長安、洛陽等城,元氏不能賣玉液酒,但其它地方,隨便他元氏。畢竟,釀酒會消耗大量的糧食,像我這種勛貴,是不會缺糧食的,但府外那些村落里的百姓,他們肯定缺糧食。陛下也不會允許,大唐境內的糧食,全部釀了酒。」
「還算是個懂事的。」長孫皇后聽完尉遲寶琪的建議,越想越覺得是個好主意,不但能從元氏手中搶下一塊糧食生意,還能極大消耗元氏的儲存糧食,這是能削減元氏底蘊的好辦法呀。還有就是,還能保證內庫的收入,畢竟內庫的存糧,也供應不起整個大唐,對玉液酒的消耗。
長孫皇后越想,越覺得這是個好主意。她望向尉遲寶琪,然後心裡嘆了口氣,多好的駙馬人選呀,怎麼就便宜河間郡王了?
然後她又想起一見煩心事,便開口說道:「寶琪,你覺得太子如何?」
尉遲寶琪一聽這話,就知道太子李承乾闖禍了,但當著長孫皇后的面,自己又不好說什麼,於是便回答道:「太子殿下,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又有您和陛下的言傳身教,以後一定是位賢明的聖人。」
長孫皇后聽完尉遲寶琪的話,望了他一眼,「你就不能說點實話嗎?我記得你第一次去秦王府,便看到了太子的頑劣。今天,我想聽聽實話。」
尉遲寶琪聽到這話,知道自己今天逃不掉,微微嘆口氣,然後說道:「太子殿下,還未滿十歲。您不能拿您和陛下年少時的樣子,來要求殿下。陛下和您,年少是都是吃過苦的,這讓陛下和您都是百折不撓的性子,但殿下呢?」
「還有,陛下和您將殿下保護的太好了。陛下是刀山血海里闖出來的,經過多少危險?才能走到今天。但殿下呢?不說戰場,就說挫折,他都沒有遇見過。他每天都是在死讀書,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能了解民間疾苦的聖人,才能成為一個好皇帝。」
尉遲寶琪盡力了,如果以後李承乾還是『爛泥扶不上牆』,那便就是他的命,尉遲寶琪對他是「仁至義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