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宵禁
唐朝的宵禁制度其實很嚴格,尤其是初唐時期。長安因為實行的是里坊制度,坊門是有專人看守的,如果過了時間,沒有回到自己的坊市,那麼你就需要自求多福了。
古人一般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唐朝外廓城的宵禁,一般是從傍晚時分開始敲閉門鼓,二更時分(晚9點到晚11點)各坊門就緊閉了。然後,冬夜五更三點,夏夜五更二點(古代將一夜分為五更,一更又分為五點),太極宮正門承天門的城樓上,第一聲報曉鼓敲響,各條南北向大街上的鼓樓依次跟進。隨著鼓聲從長安由北及南,響起,皇宮的各大門、皇城的各大門和各個裡坊的坊門,依次開啟。
因為這一情況,導致長安城北貴南賤。參加朝會的大臣,必須拂曉前趕到太極殿,所以一般大臣府邸,都坐落在長安北城。
唐朝的左右金吾衛,就是來負責宵禁的執行和管理的。二更時分,是宵禁最嚴的時候,左右金吾衛會騎著馬一隊一隊的到處巡邏抓人,還有處於暗處的武侯,也會抓人。過了二更,到了三更及以後時分,雖然宵禁仍然有效,但相對寬鬆。
《唐律疏議》上,明確記載著:「犯夜者,笞二十。」也就是違反宵禁的人,將會被鞭撻20下。當然,像碰到尉遲寶琪這類人,左右金吾衛和武侯,就會睜隻眼閉隻眼。但如果御史得知這一情況,那彈劾,就免不了了。
六街鼓歇行人絕,九衢茫茫空有月。說的便是唐朝宵禁後,長安城內的情況,長安宵禁後,整個長安顯得空蕩蕩的,再配合著呼嘯而過的金吾衛巡邏人員,便跟身處邊境的軍鎮一般。
但你要是認為唐朝人沒有夜生活了,那就大錯特錯了。唐朝宵禁,是禁止人在大街上停留,但在自己坊內,是可以行動的。坊內有很多的「蒼蠅小館」,完全能滿足你的需求。
唐朝長安城,一年都是這樣嗎?不,有特殊的時候,就是上元節的時候。史載,「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後各一日以看燈。」,意思就是上元節的前後三天,宵禁制度鬆弛,人們可以整夜在城中遊玩,整個長安便成了一座不夜城。這也是唐朝詩詞中,一提到上元節,便往往會和夜色、夜景聯繫到一起的原因。
上元節的時候,約束了人們一整年的宵禁,放開了。人們爆發出極大的熱情,尋親喚友,一起領略這巍峨的長安城。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這首唐詩人蘇味道,著名的《正月十五夜》,描述的便是唐朝上元節的盛景。
尉遲寶琪回到長安尉遲家府邸,洗漱完後,便躺下修息了。
這時,甘露殿殿內,張達正在朝長孫皇后匯報著,「東市酒樓,今日入帳二萬五千餘貫,西市酒樓稍微差點,但也入帳一萬五千餘貫。」
「怎麼會這麼多?以前這兩座酒樓,一個月,也不會入帳這麼吧?四萬貫呀。」
「是。老奴聽涇陽縣男說,我們之前的酒樓,做的……做的……」
「說。我到要聽聽從他嘴裡,能吐出什麼歪理。」
「諾。他說我們之前做的如更衣(古代屎的雅稱)一般。臭不可聞。」張達說完,低著的頭沒聽見其它聲音,便大著膽子繼續說道:「涇陽縣男說,做酒樓,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精』這樣酒樓才能脫穎而出。而且,酒樓外等待入席的食客,也會讓東市的其它食客,跟著想進入我們的酒樓。涇陽縣男說,這是人們的『從眾心理』,就像只要有熱鬧,外面就會圍著一群人一樣。」
「還有,涇陽縣男,說我們以前沒有目標群體。像他這樣,一開始便選定官宦子弟出身的國子監學子,是因為科考馬上降臨,長安很多人都在關注著他們,且他們有的身價不菲,還有就是他們年輕,能接受新鮮事物,『玉液』酒原來只在大臣們的口中傳播,但明天一定會名滿長安。」
這時李二陛下從殿後,走了出來。示意張達不用行禮了,繼續說。
「老奴聽錢順說,涇陽縣男的那副上聯,根本不是他喝了酒之後做的。涇陽縣男之後喝了酒,老奴等他送完各家子弟,問過他。他說,那上聯就是個噱頭,為了多賣酒,搞出來的噱頭。」
「噗呲。」長孫皇后看了一眼,臉色變差的李二陛下,趕緊將頭扭到一邊。李二陛下為什麼已經過了子時了,還未休息?還不是從下午百騎那得知,尉遲寶琪以文會友,出了一個上聯,「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李二陛下自詡也是「學富五車」之人,他便忍不住,想要對出下聯。
當張達說出,自己想了一個晚上,沒有想出下聯的上聯,是尉遲寶琪僅僅為了賣酒,而搞出的噱頭後,他的心情能好,才是「真見鬼」。
等張達下去後,李二陛下已經恢復過來,他輕聲、溫柔的對長孫皇后說道:「觀音婢,苦了你了。」李二陛下明白,現在這個錙銖必較的長孫皇后,是生生讓自己逼的。李二陛下在軍中威望為什麼那麼高?不僅是因為他確實能打勝仗,還因為他將賞賜全部給了麾下的將軍和士兵,他還定期的給之前因跟隨自己而受傷、犧牲的府兵家內,賞賜;而且他作為隴西李氏的大家長,還需要照顧族人;現在又有新的宮殿要建。這些大大小小的事,都是需要花錢的,而李二陛下僅朝廷的事,就讓他忙的焦頭爛額,所以後宮的大大小小事情,全部落在長孫皇后頭上。
貞觀初年,太極宮內放歸了3000宮女,李二陛下令之「任求伉儷」。意思就是三千人宮女一起被遣送出宮,讓其自行婚配,聖旨下達之日,朝野為之震動,宮女們及其親人無不山呼萬歲,視為曠古未有之善舉。
「三千怨女放出宮,四百死囚來歸獄。」貞觀四年,全國判處死刑的囚犯只有9人。而到了貞觀六年,死刑犯增至390人。這一年的歲末,唐太宗李世民准許他們回家辦理後事,秋天再回來服刑。
由於經過隋末的動盪,全國人口銳減。李二陛下勵精圖治,是非常注重死刑的批覆的。對於執行死刑的日期,李二陛下規定:陰雨天、下雪天不能殺,冬天春天夏天不能殺,只有在秋後才能對犯人執行死刑。每年秋後,在死刑犯即將命赴黃泉之前,他還會親自去獄中看望死囚,凡喊冤的案件必須重審,這樣,也就避免了許多冤假錯案的產生。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貞觀七年九月,390名囚犯全部回還,無一逃亡。刑部官員上奏李二陛下,李二陛下大喜,「並皆赦之」。這件事記錄在《資治通鑑》的第197卷,「帝親錄繫囚,見應死者,閔之,縱使歸家,期以來秋來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縱遣,使至期來詣京師。」
李二陛下能光耀千古、名留史冊,從這兩件事上,可見一斑。
這兩件事,就連身處現代的我們,也覺得是李二陛下做的確實是善舉。但大文學家歐陽修他不同意,他曾寫過一篇有名的史論文章《縱囚論》,他說,唐太宗釋放囚犯的做法,有悖人情,違反法度,是沽名釣譽的一種手段。所謂「是可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為常者,其聖人之法乎?是以堯、舜、三王之治,必本於人情,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
其實歐陽修這麼貶低這件事,我也能理解。北宋「崇文抑武」,他作為文壇領袖,是絕對不會讓武將發展起來的,而「盛唐」的萬邦來朝,是武將們滅突厥、滅吐谷渾、滅高句麗等等,生生打出來的。你說他怎麼可能不抹黑李二陛下呢?
還有就是,歐陽修早年,被宋仁宗趙禎任命監修《新唐書》時,他是反對佛教的,甚至經常誹謗佛教。而在唐朝,佛教卻是得到了大力發展,這也是為什麼,《新唐書》內,一代高僧辯機,會成了一個淫僧。歐陽修在編撰《新唐書》時,完全是以個人之好惡替代歷史的真相,是典型的夾帶私貨的表現。從他居然評價千古一帝李二陛下,是「中材庸主之常為」,便可見一斑。
而歐陽修晚年,他卻開始崇佛了,他甚至皈依了佛門,潛心學佛參禪,因佛門戒律而屏卻酒色,還自號「六一居士」,將自己書集取名為《居士集》。這個時期的他,開始修撰《新五代史》了,後周世宗柴榮的滅佛運動,被他一筆帶過。而柴榮作為五代十國最英明的皇帝,他滅佛是因為此時的寺院擁有不需要繳納各種稅收、不需要服兵役和徭役等政策特權,而導致各地紛紛私立寺廟,大量的銅錢被鑄成佛像,寺廟更是囤積了大量的土地,有些寺廟居然私藏犯人,給民間帶來了極大的災難。
柴榮滅佛,在佛教內部被稱為「法難」。私立的三萬餘所佛教寺院被拆除,大量沒有度牒的僧人還俗,大量的銅製佛像和祭祀器物,被柴榮下令鑄錢,用以充實國庫。柴榮也因此,和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一併被稱為「三武一宗」。
如此重大的歷史事件,歐陽修僅僅一句,「甲戌,大毀佛寺,禁民親無侍養而為僧尼及私自度者。」便一筆帶過。所以歐陽修文學家之名很大,但史學家之名,很少有人知道,他可是修撰了《新唐書》、《新五代史》等一系列史書的。
貞觀初年,李二陛下修養生息,實行「仁」政,放出了3000宮女,但這也是他的無奈之舉。宮中的內庫,確實是沒有多少積蓄了。
長孫皇后她的能力再怎麼突出,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所以,長孫皇后是真的為李二陛下付出了很多。
第二天,尉遲寶琪迎著從東方天際噴薄而出的朝陽,在尉遲府內跑步。
等尉遲寶琪坐下吃早飯的時候,尉遲寶琳便神色匆匆的,進入到尉遲寶琪的小院。
「二郎,今天平康坊聚會,你也來唄?」尉遲寶琳剛走進大廳,便朝著坐在桌子旁矮凳上的尉遲寶琪說道。
「不去。我要去看著酒樓。」尉遲寶琪剛喝一口粥,被尉遲寶琳這突然的說話聲,嚇的差點嗆著,於是他沒好氣的回答道。
「那酒樓昨天你不是已經告訴他們怎麼做了嗎?你還用一直看著?你要學會用人呀。」
「大兄。你說這麼多,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去平康坊?以前你可不是這樣。」
一聽這話,尉遲寶琳就知道,自己急了,應該先和寶琪聊會兒天,再將自己真實意圖說出,得,自己又被自家二郎上了一課。
他便「破罐子破摔」道:「平康坊南曲有位都知,眾人都入門不得,所以……」
「不去,我的詩都是有感而發。」尉遲寶琪說得理(臭)直(不)氣(要)壯(臉)。「還有,我有那麼大名氣嗎?這時間的平康坊都知,不是非『蟾宮折桂』者,不可入嗎?」
尉遲寶琳看著一臉疑惑,問出這問題的尉遲寶琪,不由無語,真是「旱的旱死、澇的澇死」,自己還在為出文名而努力,而尉遲寶琪這位名滿長安的卻不知道自己到底闖下了多大名聲。尉遲寶琪在國子監的言論,經過虞世南潤色後,那是極為出彩,尉遲敬德得到虞世南的手稿後,可是專門大開祠堂,在祠堂內待了良久。
於是尉遲寶琳將長安城內對尉遲寶琪的評價一一說出。尉遲寶琪越聽越驚訝,不是,我本來想「初啼黃鶯試新聲」,怎麼到了最後,反而成了「一石激起千層浪」了呢?
古人一般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唐朝外廓城的宵禁,一般是從傍晚時分開始敲閉門鼓,二更時分(晚9點到晚11點)各坊門就緊閉了。然後,冬夜五更三點,夏夜五更二點(古代將一夜分為五更,一更又分為五點),太極宮正門承天門的城樓上,第一聲報曉鼓敲響,各條南北向大街上的鼓樓依次跟進。隨著鼓聲從長安由北及南,響起,皇宮的各大門、皇城的各大門和各個裡坊的坊門,依次開啟。
因為這一情況,導致長安城北貴南賤。參加朝會的大臣,必須拂曉前趕到太極殿,所以一般大臣府邸,都坐落在長安北城。
唐朝的左右金吾衛,就是來負責宵禁的執行和管理的。二更時分,是宵禁最嚴的時候,左右金吾衛會騎著馬一隊一隊的到處巡邏抓人,還有處於暗處的武侯,也會抓人。過了二更,到了三更及以後時分,雖然宵禁仍然有效,但相對寬鬆。
《唐律疏議》上,明確記載著:「犯夜者,笞二十。」也就是違反宵禁的人,將會被鞭撻20下。當然,像碰到尉遲寶琪這類人,左右金吾衛和武侯,就會睜隻眼閉隻眼。但如果御史得知這一情況,那彈劾,就免不了了。
六街鼓歇行人絕,九衢茫茫空有月。說的便是唐朝宵禁後,長安城內的情況,長安宵禁後,整個長安顯得空蕩蕩的,再配合著呼嘯而過的金吾衛巡邏人員,便跟身處邊境的軍鎮一般。
但你要是認為唐朝人沒有夜生活了,那就大錯特錯了。唐朝宵禁,是禁止人在大街上停留,但在自己坊內,是可以行動的。坊內有很多的「蒼蠅小館」,完全能滿足你的需求。
唐朝長安城,一年都是這樣嗎?不,有特殊的時候,就是上元節的時候。史載,「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後各一日以看燈。」,意思就是上元節的前後三天,宵禁制度鬆弛,人們可以整夜在城中遊玩,整個長安便成了一座不夜城。這也是唐朝詩詞中,一提到上元節,便往往會和夜色、夜景聯繫到一起的原因。
上元節的時候,約束了人們一整年的宵禁,放開了。人們爆發出極大的熱情,尋親喚友,一起領略這巍峨的長安城。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這首唐詩人蘇味道,著名的《正月十五夜》,描述的便是唐朝上元節的盛景。
尉遲寶琪回到長安尉遲家府邸,洗漱完後,便躺下修息了。
這時,甘露殿殿內,張達正在朝長孫皇后匯報著,「東市酒樓,今日入帳二萬五千餘貫,西市酒樓稍微差點,但也入帳一萬五千餘貫。」
「怎麼會這麼多?以前這兩座酒樓,一個月,也不會入帳這麼吧?四萬貫呀。」
「是。老奴聽涇陽縣男說,我們之前的酒樓,做的……做的……」
「說。我到要聽聽從他嘴裡,能吐出什麼歪理。」
「諾。他說我們之前做的如更衣(古代屎的雅稱)一般。臭不可聞。」張達說完,低著的頭沒聽見其它聲音,便大著膽子繼續說道:「涇陽縣男說,做酒樓,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精』這樣酒樓才能脫穎而出。而且,酒樓外等待入席的食客,也會讓東市的其它食客,跟著想進入我們的酒樓。涇陽縣男說,這是人們的『從眾心理』,就像只要有熱鬧,外面就會圍著一群人一樣。」
「還有,涇陽縣男,說我們以前沒有目標群體。像他這樣,一開始便選定官宦子弟出身的國子監學子,是因為科考馬上降臨,長安很多人都在關注著他們,且他們有的身價不菲,還有就是他們年輕,能接受新鮮事物,『玉液』酒原來只在大臣們的口中傳播,但明天一定會名滿長安。」
這時李二陛下從殿後,走了出來。示意張達不用行禮了,繼續說。
「老奴聽錢順說,涇陽縣男的那副上聯,根本不是他喝了酒之後做的。涇陽縣男之後喝了酒,老奴等他送完各家子弟,問過他。他說,那上聯就是個噱頭,為了多賣酒,搞出來的噱頭。」
「噗呲。」長孫皇后看了一眼,臉色變差的李二陛下,趕緊將頭扭到一邊。李二陛下為什麼已經過了子時了,還未休息?還不是從下午百騎那得知,尉遲寶琪以文會友,出了一個上聯,「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李二陛下自詡也是「學富五車」之人,他便忍不住,想要對出下聯。
當張達說出,自己想了一個晚上,沒有想出下聯的上聯,是尉遲寶琪僅僅為了賣酒,而搞出的噱頭後,他的心情能好,才是「真見鬼」。
等張達下去後,李二陛下已經恢復過來,他輕聲、溫柔的對長孫皇后說道:「觀音婢,苦了你了。」李二陛下明白,現在這個錙銖必較的長孫皇后,是生生讓自己逼的。李二陛下在軍中威望為什麼那麼高?不僅是因為他確實能打勝仗,還因為他將賞賜全部給了麾下的將軍和士兵,他還定期的給之前因跟隨自己而受傷、犧牲的府兵家內,賞賜;而且他作為隴西李氏的大家長,還需要照顧族人;現在又有新的宮殿要建。這些大大小小的事,都是需要花錢的,而李二陛下僅朝廷的事,就讓他忙的焦頭爛額,所以後宮的大大小小事情,全部落在長孫皇后頭上。
貞觀初年,太極宮內放歸了3000宮女,李二陛下令之「任求伉儷」。意思就是三千人宮女一起被遣送出宮,讓其自行婚配,聖旨下達之日,朝野為之震動,宮女們及其親人無不山呼萬歲,視為曠古未有之善舉。
「三千怨女放出宮,四百死囚來歸獄。」貞觀四年,全國判處死刑的囚犯只有9人。而到了貞觀六年,死刑犯增至390人。這一年的歲末,唐太宗李世民准許他們回家辦理後事,秋天再回來服刑。
由於經過隋末的動盪,全國人口銳減。李二陛下勵精圖治,是非常注重死刑的批覆的。對於執行死刑的日期,李二陛下規定:陰雨天、下雪天不能殺,冬天春天夏天不能殺,只有在秋後才能對犯人執行死刑。每年秋後,在死刑犯即將命赴黃泉之前,他還會親自去獄中看望死囚,凡喊冤的案件必須重審,這樣,也就避免了許多冤假錯案的產生。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貞觀七年九月,390名囚犯全部回還,無一逃亡。刑部官員上奏李二陛下,李二陛下大喜,「並皆赦之」。這件事記錄在《資治通鑑》的第197卷,「帝親錄繫囚,見應死者,閔之,縱使歸家,期以來秋來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縱遣,使至期來詣京師。」
李二陛下能光耀千古、名留史冊,從這兩件事上,可見一斑。
這兩件事,就連身處現代的我們,也覺得是李二陛下做的確實是善舉。但大文學家歐陽修他不同意,他曾寫過一篇有名的史論文章《縱囚論》,他說,唐太宗釋放囚犯的做法,有悖人情,違反法度,是沽名釣譽的一種手段。所謂「是可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為常者,其聖人之法乎?是以堯、舜、三王之治,必本於人情,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
其實歐陽修這麼貶低這件事,我也能理解。北宋「崇文抑武」,他作為文壇領袖,是絕對不會讓武將發展起來的,而「盛唐」的萬邦來朝,是武將們滅突厥、滅吐谷渾、滅高句麗等等,生生打出來的。你說他怎麼可能不抹黑李二陛下呢?
還有就是,歐陽修早年,被宋仁宗趙禎任命監修《新唐書》時,他是反對佛教的,甚至經常誹謗佛教。而在唐朝,佛教卻是得到了大力發展,這也是為什麼,《新唐書》內,一代高僧辯機,會成了一個淫僧。歐陽修在編撰《新唐書》時,完全是以個人之好惡替代歷史的真相,是典型的夾帶私貨的表現。從他居然評價千古一帝李二陛下,是「中材庸主之常為」,便可見一斑。
而歐陽修晚年,他卻開始崇佛了,他甚至皈依了佛門,潛心學佛參禪,因佛門戒律而屏卻酒色,還自號「六一居士」,將自己書集取名為《居士集》。這個時期的他,開始修撰《新五代史》了,後周世宗柴榮的滅佛運動,被他一筆帶過。而柴榮作為五代十國最英明的皇帝,他滅佛是因為此時的寺院擁有不需要繳納各種稅收、不需要服兵役和徭役等政策特權,而導致各地紛紛私立寺廟,大量的銅錢被鑄成佛像,寺廟更是囤積了大量的土地,有些寺廟居然私藏犯人,給民間帶來了極大的災難。
柴榮滅佛,在佛教內部被稱為「法難」。私立的三萬餘所佛教寺院被拆除,大量沒有度牒的僧人還俗,大量的銅製佛像和祭祀器物,被柴榮下令鑄錢,用以充實國庫。柴榮也因此,和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一併被稱為「三武一宗」。
如此重大的歷史事件,歐陽修僅僅一句,「甲戌,大毀佛寺,禁民親無侍養而為僧尼及私自度者。」便一筆帶過。所以歐陽修文學家之名很大,但史學家之名,很少有人知道,他可是修撰了《新唐書》、《新五代史》等一系列史書的。
貞觀初年,李二陛下修養生息,實行「仁」政,放出了3000宮女,但這也是他的無奈之舉。宮中的內庫,確實是沒有多少積蓄了。
長孫皇后她的能力再怎麼突出,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所以,長孫皇后是真的為李二陛下付出了很多。
第二天,尉遲寶琪迎著從東方天際噴薄而出的朝陽,在尉遲府內跑步。
等尉遲寶琪坐下吃早飯的時候,尉遲寶琳便神色匆匆的,進入到尉遲寶琪的小院。
「二郎,今天平康坊聚會,你也來唄?」尉遲寶琳剛走進大廳,便朝著坐在桌子旁矮凳上的尉遲寶琪說道。
「不去。我要去看著酒樓。」尉遲寶琪剛喝一口粥,被尉遲寶琳這突然的說話聲,嚇的差點嗆著,於是他沒好氣的回答道。
「那酒樓昨天你不是已經告訴他們怎麼做了嗎?你還用一直看著?你要學會用人呀。」
「大兄。你說這麼多,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去平康坊?以前你可不是這樣。」
一聽這話,尉遲寶琳就知道,自己急了,應該先和寶琪聊會兒天,再將自己真實意圖說出,得,自己又被自家二郎上了一課。
他便「破罐子破摔」道:「平康坊南曲有位都知,眾人都入門不得,所以……」
「不去,我的詩都是有感而發。」尉遲寶琪說得理(臭)直(不)氣(要)壯(臉)。「還有,我有那麼大名氣嗎?這時間的平康坊都知,不是非『蟾宮折桂』者,不可入嗎?」
尉遲寶琳看著一臉疑惑,問出這問題的尉遲寶琪,不由無語,真是「旱的旱死、澇的澇死」,自己還在為出文名而努力,而尉遲寶琪這位名滿長安的卻不知道自己到底闖下了多大名聲。尉遲寶琪在國子監的言論,經過虞世南潤色後,那是極為出彩,尉遲敬德得到虞世南的手稿後,可是專門大開祠堂,在祠堂內待了良久。
於是尉遲寶琳將長安城內對尉遲寶琪的評價一一說出。尉遲寶琪越聽越驚訝,不是,我本來想「初啼黃鶯試新聲」,怎麼到了最後,反而成了「一石激起千層浪」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