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被搶
李孝恭和李道宗進入尉遲寶琪所在的包廂後,便看見尉遲寶琪正端著一個海碗,身體前方一步左右的距離,放著一隻火爐子,火爐上還放著一個罐子,那股異香一直從罐口冒出,而尉遲寶琪右手最順手的地方,還放著一壺酒。
「哎呦,寶琪呀。你挺會享受呀。」
「就是,寶琪。生活的不錯嘛。」
李孝恭和李道宗剛進包廂,看著在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尉遲寶琪,不禁出言打趣道。
尉遲寶琪,見兩位郡王聯袂而來,連忙起身行禮,「見過河間郡王、見過江夏郡王。小侄這不是忙裡偷閒,吃頓飯嘛。」
李孝恭看著耍著無賴、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的尉遲寶琪,不由笑著說道:「你忙?你這算是忙?那皇城裡各衙門的官吏,是不是都是在嘔心瀝血呀?」
「老韓,韓淳。各兩位郡王拿碗筷呀。」
天然居酒樓內,一眾學子們,看著兩位三十左右的貴人,直接進了尉遲寶琪的包廂,不由抱怨道:「他們是誰呀?對出下聯了嗎?就進去那包廂了。」
一旁見過兩位郡王的人,趕緊跟旁邊的人說道:「別抱怨。剛剛進去的是河間郡王和江夏郡王。河間郡王是涇陽縣男的准岳丈,江夏郡王是涇陽縣男的舉主。」
等李孝恭和李道宗開始品嘗「佛跳牆」的時候,包廂的門又被打開了。
尉遲寶琪一眼便看見,面頭黑線、一臉鐵青的李君羨,走了進來。
「李世叔,這麼巧,你也來天然居吃飯?趕緊,坐這。」說著,尉遲寶琪便將自己座位讓了出來,準備去搬旁邊的矮凳。
李君羨進來後,才發現河間郡王和江夏郡王,居然也在。他走到包廂中央,對著尉遲寶琪說道:「尉遲寶琪,聖人口諭,寶琪你這臭小子,給我安份點。」原來李君羨去東宮和李二陛下,匯報了國子監學子的舉動後,李二陛下便下旨百騎來東市,維持現場秩序。
等李君羨剛剛復旨,東宮便傳來一陣若有若無的異香。李君羨正準備出去調查,一陣南風吹過,異香撲鼻。
因為尉遲寶琪的奏對,李二陛下讓子女儘量住在皇宮的南邊宮殿。東宮又處在太極宮的最東邊,從東宮東門出來,沿著街往南走,走過永興坊和崇仁坊,便走到了平康坊北門。當然,這是理論上的路線,實際是不可能,想要出宮,必須要經過宮門。說這麼多,意思就是東宮其實離著東市不遠,直線距離不會超過三里。
而尉遲寶琪選擇在酒樓的二層「放毒」,又有風的加持,在加上「佛跳牆」本身確實,香飄好幾里,所以處在東宮的李二陛下便聞到這股異香。
封建王朝歷代皇帝,都非常重視自身安全。而他們身邊的保鏢,對皇帝周圍的一切,都以「刺客」對待。李君羨聞道這股異香,他首先想到的,絕對不是什麼真香呀?什麼什麼東西怎麼這麼香?這類問題,他首先想到的絕對是,這股異香有毒沒有?萬一以後刺客也這麼下毒,百騎應該怎麼做呢?
當江旺跑過來匯報,這股異香是出自尉遲寶琪做的一道菜後。李二陛下也發現了這點隱患。於是李君羨就過來了。
聽到是聖諭後,尉遲寶琪連忙正了正衣冠,躬身朝著李君羨回道:「臣,領旨。」
而李孝恭和李道宗,聽著聖人如對待自家子侄的口諭,相視一笑。
「看來,這尉遲寶琪,也是簡在帝心呀。堂兄的眼光,還是那麼毒辣呀。」李道宗在心裡不由想著,這要是我女婿,該多好。
見尉遲寶琪領了旨,李君羨馬上朝站立著身子,聽自己宣旨的李孝恭和李道宗行禮。李孝恭一邊往下坐,一邊朝著李君羨說道:「遵禮呀,這旨也宣了,過來一起吃點?」
「不敢。稟河間郡王,聖人還等著我復旨呢。」說完,李君羨環視包廂一圈,看著有三個罐子,並沒有人用,但罐口冒著濃烈的葷香,便朝門外喊道:「來人,將這三個罐子,帶回宮中。」
尉遲寶琪一看這情況,馬上說道:「李世叔,你這是幹什麼?怎麼能搶呢?」
李君羨淡然的望著尉遲寶琪。尉遲寶琪明白了,他知道自己守不住了,他委屈的喊道:「韓淳,給罐子封了口。你們也搭把手。」
「還有,給我將錢順叫上來。」
一會兒,錢順就一路小跑趕了過來。
一見錢順,尉遲寶琪便問道:「現在賣出去多少了?」
「一萬五千貫。」
還沒等尉遲寶琪說話,三道聲音異口同聲響起,「多少?」
錢順馬上扭頭,對著兩位郡王和李君羨回答道:「一萬五千三百七十多貫。這是老奴,剛剛查帳的數字。」
三人被驚的,一時說不出話來。
這時尉遲寶琪開口了,「錢掌柜,你倒一碗『佛跳牆』,然後出去吃。」
聽到尉遲寶琪這話,錢順馬上從懷裡掏出一個大海碗,趕緊倒「佛跳牆」去了。
這時尉遲寶琪的聲音又響了起來,「讓那些已經待了一個時辰的人,趕快出去。外面還有很多人,沒吃到菜呢。如果他們不走,就告訴他們,想一直待在酒樓,也可以,但必須加錢。」
「加多少?」
「一人十貫。讓他們看看酒樓外的人群,然後再問他們,加不加?」
李君羨出去復旨了,但酒樓的學子看著他們抬著三個罐子,走出了包廂,有人不由不忿道:「這又是誰啊?怎麼連吃帶拿的?」
旁邊的人詫異的看了他一眼,悠悠的問道:「剛來長安的?」
「你怎麼知道?」
「連百騎都不認識,你能不是剛來長安?」
「原來那些人是百騎呀!」
還沒等他感嘆完,錢順便端著一大海碗濃郁葷香的菜,從他們身邊經過。眾學子聞著身邊飄過的葷香,再看看二樓最大包廂緊閉的門,又想想尉遲寶琪出的上聯,很多人嘆了一口氣,便將手邊的酒碗拿起,然後一飲而盡。
過了一刻鐘後,時間已經進入戌時了。李孝恭和李道宗吃飽喝足後,便提出告辭。尉遲寶琪將兩位郡王送到酒樓門口,看著兩位郡王在護衛的保護下,搖搖晃晃朝遠方走去。
尉遲寶琪站站在酒樓門口,朝著南方望去,只見整個東市,每家店鋪都是燈火通明,有的建築上,還掛著花燈,有的是店鋪門口,擺放著花燈。東風夜放花千樹,好一派繁華景象。
「上元節了呀。」尉遲寶琪又抬眼望向天空中掛著的白玉盤。其實元日的時候,尉遲寶琪就想將煙花鼓搗出來,但他好好想了想,最後沒做。為什麼呢?一是,在長安放煙花,煙花的聲響,會把馬驚了。長安各家勛貴、世家大族還有一些衙門、富戶,都是有馬的,而這些馬並沒有聽過煙花的爆炸聲,煙花只要一響,那便是後果難料。二是,煙花的材料,硫磺、硝石和炭混合便是火藥的配方,但是想要得到硫磺、硝石,尉遲寶琪便需要將用途講出來,要不就需要找道觀。這都不是尉遲寶琪想要的。
火藥有極大的用途,尤其是製作「土炸彈」。尉遲寶琪絕不會拿火藥,來考驗人性。因為人性是經不起考驗的,如果你拿出利益,考驗一個人的人性,那麼你必須做好他隨時背叛的準備。剩下的道觀,也不是一個好選擇,李唐皇室雖然尊老子李耳為祖,皇宮內更是有三清觀,但李唐皇朝卻是崇揚佛教。道教,從東漢末年,張角喊出那句,「貧道張角,請大漢赴死。」斷了大漢的氣數後,歷朝歷代都是任由道家發展,卻沒有一個朝代崇揚道教。且入道教,門檻極高,這就使道教的人員並不多,導致道教,一直是不溫不火。
李唐皇朝對佛教管理嚴格,對道教管理更嚴格。尉遲寶琪除了想見見那位「神醫」孫思邈以外,並不打算和道教有過多的瓜葛。
在尉遲寶琪出神的時候,程家兄弟和李崇義等人,興致勃勃的跑了過來。
「寶琪,聞到這股香味,我就知道是你回來了。」
「回來也不說一聲,還是兄弟嗎?」……
聽著他們的話,尉遲寶琪也開口問道:「我這下午這麼大的熱鬧,你們都沒來,你們幹什麼呢?」
「哎。還不是因為長孫大郎。他想為長孫皇后獵幾頭鹿,補補身體。我們全被他叫去了。」
「你們腦子有病嗎?什麼時候?什麼天氣,你們去獵鹿?」
眾人說著話,便走進了酒樓。
「今天下午,我錯過了什麼?怎麼酒樓有這麼多人?」
「就是。好熱鬧。」
尉遲寶琪沒理會他們的大驚小怪,朝著過來的錢順便問道:「錢掌柜,二樓那個包廂,他們就不上去了。給我們找幾張桌子。」
「爵爺,咱們酒樓有後院。雖然不大,但勝在幽靜。」
一聽有後院,尉遲寶琪馬上讓錢順帶著他們過去。
等尉遲寶琪一群人開始推杯換盞,觥籌交錯的時候。李二陛下正和長孫皇后在甘露殿內,陪著一群皇子、皇女在用飯。
「尉遲寶琪這小子,不說其它,就憑這飯食,在長安的名聲就不會小。」李二陛下感嘆完,發現居然每人附和自己,環視一圈,才發現孩子們正抱著自己的小碗,吃的香甜,就連長孫皇后進食的頻率,也比之前快了不少。
看著一家人,其樂融融,李二陛下笑著說道:「承乾、青雀慢點吃。這有兩罐呢,夠我們吃的。」李君羨不是拿回來三罐嗎?還有一罐送到太上皇李淵的宮殿內了。
李二陛下吃完一碗飯,侍女正給他添飯的時候,他無意間掃到仍然站在殿門口的李君羨,欲言又止的模樣。不由微微皺了下眉頭,然後開口,「遵禮,又發生何事?」
「稟聖人,小臣從東市酒樓出來的時候,錢順說,酒樓今天已經賺到了一萬五千貫有餘。」
「什麼?」一聽這話,長孫皇后抬頭,目光直視李君羨。
「稟皇后娘娘,東市酒樓今天已經進帳,一萬五千貫有餘。」李君羨將語速放慢,說道。
長孫皇后馬上就覺得飯菜不香了。這東市酒樓之前可是皇家的呀,還有之前尉遲寶琪是想借酒樓,但張達奏報上來,卻說是要酒樓。長孫皇后一時不察,就賜了出去,現在下金蛋的雞,成了一座金礦,長孫皇后開始後悔了。
李二陛下看著長孫皇后一臉懊惱的表情,便明白自己「枕邊人」的想法,他趕緊岔開話題,「遵禮,派人去守著。」
「對。晚上就將錢運進宮。」
「諾。」
晚上子時左右,這群沒怎么喝過白酒的勛二代,已經全部躺下了,尉遲寶琪囑咐過各家護衛後,他們自家抬著自家的郎君,出了酒樓。
尉遲寶琪剛從酒樓外送人回來,看著已經空曠了不少的大廳,耳邊還隱約還傳來二樓普通包廂,熱鬧的打趣聲,他不由露出了笑容。正當他欣賞這幅景象時,便看見張達在指揮著一隊人,從櫃檯內鑽出。尉遲寶琪定睛一看,才發現原來是在搬銅錢。
「張內侍,這是做什麼?」
「爵爺。今天酒樓盈利超過二萬五千貫,讓他們將錢送進宮裡,我去朝皇后娘娘報喜。」
「不是,皇后娘娘有這麼缺錢嗎?」
聽到尉遲寶琪這樣問,張達先是詫異的望了尉遲寶琪一眼,然後才反應過來,尉遲寶琪作為尉遲家的郎君,雖然是庶子,但也是錦衣玉食長大的,沒有缺過用度。
「爵爺呀。宮內元日,皇子殿下和皇女殿下,每個人只做了兩身新衣服。」張達說完這句,便準備去拿帳冊。
「張內侍,將明天的菜、米和面的錢留下。還有,明天一早記得催驪山那邊,送酒過來。」
「諾。」張內侍扭頭答應下來後,便拿上帳冊,匆匆而去。
尉遲寶琪一見這情況,馬上喊來自己護衛,一行人朝著長安尉遲府趕去。
走在回家的路上,尉遲寶琪看著街道上的行人,仍然絡繹不絕,街道兩邊掛著密密麻麻的花燈,就連街旁的榆樹、槐樹上,也掛著燈籠。很多父母,正領著孩子在遊玩;也有很多新婚的小夫妻,把臂同游。
「哎呦,寶琪呀。你挺會享受呀。」
「就是,寶琪。生活的不錯嘛。」
李孝恭和李道宗剛進包廂,看著在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尉遲寶琪,不禁出言打趣道。
尉遲寶琪,見兩位郡王聯袂而來,連忙起身行禮,「見過河間郡王、見過江夏郡王。小侄這不是忙裡偷閒,吃頓飯嘛。」
李孝恭看著耍著無賴、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的尉遲寶琪,不由笑著說道:「你忙?你這算是忙?那皇城裡各衙門的官吏,是不是都是在嘔心瀝血呀?」
「老韓,韓淳。各兩位郡王拿碗筷呀。」
天然居酒樓內,一眾學子們,看著兩位三十左右的貴人,直接進了尉遲寶琪的包廂,不由抱怨道:「他們是誰呀?對出下聯了嗎?就進去那包廂了。」
一旁見過兩位郡王的人,趕緊跟旁邊的人說道:「別抱怨。剛剛進去的是河間郡王和江夏郡王。河間郡王是涇陽縣男的准岳丈,江夏郡王是涇陽縣男的舉主。」
等李孝恭和李道宗開始品嘗「佛跳牆」的時候,包廂的門又被打開了。
尉遲寶琪一眼便看見,面頭黑線、一臉鐵青的李君羨,走了進來。
「李世叔,這麼巧,你也來天然居吃飯?趕緊,坐這。」說著,尉遲寶琪便將自己座位讓了出來,準備去搬旁邊的矮凳。
李君羨進來後,才發現河間郡王和江夏郡王,居然也在。他走到包廂中央,對著尉遲寶琪說道:「尉遲寶琪,聖人口諭,寶琪你這臭小子,給我安份點。」原來李君羨去東宮和李二陛下,匯報了國子監學子的舉動後,李二陛下便下旨百騎來東市,維持現場秩序。
等李君羨剛剛復旨,東宮便傳來一陣若有若無的異香。李君羨正準備出去調查,一陣南風吹過,異香撲鼻。
因為尉遲寶琪的奏對,李二陛下讓子女儘量住在皇宮的南邊宮殿。東宮又處在太極宮的最東邊,從東宮東門出來,沿著街往南走,走過永興坊和崇仁坊,便走到了平康坊北門。當然,這是理論上的路線,實際是不可能,想要出宮,必須要經過宮門。說這麼多,意思就是東宮其實離著東市不遠,直線距離不會超過三里。
而尉遲寶琪選擇在酒樓的二層「放毒」,又有風的加持,在加上「佛跳牆」本身確實,香飄好幾里,所以處在東宮的李二陛下便聞到這股異香。
封建王朝歷代皇帝,都非常重視自身安全。而他們身邊的保鏢,對皇帝周圍的一切,都以「刺客」對待。李君羨聞道這股異香,他首先想到的,絕對不是什麼真香呀?什麼什麼東西怎麼這麼香?這類問題,他首先想到的絕對是,這股異香有毒沒有?萬一以後刺客也這麼下毒,百騎應該怎麼做呢?
當江旺跑過來匯報,這股異香是出自尉遲寶琪做的一道菜後。李二陛下也發現了這點隱患。於是李君羨就過來了。
聽到是聖諭後,尉遲寶琪連忙正了正衣冠,躬身朝著李君羨回道:「臣,領旨。」
而李孝恭和李道宗,聽著聖人如對待自家子侄的口諭,相視一笑。
「看來,這尉遲寶琪,也是簡在帝心呀。堂兄的眼光,還是那麼毒辣呀。」李道宗在心裡不由想著,這要是我女婿,該多好。
見尉遲寶琪領了旨,李君羨馬上朝站立著身子,聽自己宣旨的李孝恭和李道宗行禮。李孝恭一邊往下坐,一邊朝著李君羨說道:「遵禮呀,這旨也宣了,過來一起吃點?」
「不敢。稟河間郡王,聖人還等著我復旨呢。」說完,李君羨環視包廂一圈,看著有三個罐子,並沒有人用,但罐口冒著濃烈的葷香,便朝門外喊道:「來人,將這三個罐子,帶回宮中。」
尉遲寶琪一看這情況,馬上說道:「李世叔,你這是幹什麼?怎麼能搶呢?」
李君羨淡然的望著尉遲寶琪。尉遲寶琪明白了,他知道自己守不住了,他委屈的喊道:「韓淳,給罐子封了口。你們也搭把手。」
「還有,給我將錢順叫上來。」
一會兒,錢順就一路小跑趕了過來。
一見錢順,尉遲寶琪便問道:「現在賣出去多少了?」
「一萬五千貫。」
還沒等尉遲寶琪說話,三道聲音異口同聲響起,「多少?」
錢順馬上扭頭,對著兩位郡王和李君羨回答道:「一萬五千三百七十多貫。這是老奴,剛剛查帳的數字。」
三人被驚的,一時說不出話來。
這時尉遲寶琪開口了,「錢掌柜,你倒一碗『佛跳牆』,然後出去吃。」
聽到尉遲寶琪這話,錢順馬上從懷裡掏出一個大海碗,趕緊倒「佛跳牆」去了。
這時尉遲寶琪的聲音又響了起來,「讓那些已經待了一個時辰的人,趕快出去。外面還有很多人,沒吃到菜呢。如果他們不走,就告訴他們,想一直待在酒樓,也可以,但必須加錢。」
「加多少?」
「一人十貫。讓他們看看酒樓外的人群,然後再問他們,加不加?」
李君羨出去復旨了,但酒樓的學子看著他們抬著三個罐子,走出了包廂,有人不由不忿道:「這又是誰啊?怎麼連吃帶拿的?」
旁邊的人詫異的看了他一眼,悠悠的問道:「剛來長安的?」
「你怎麼知道?」
「連百騎都不認識,你能不是剛來長安?」
「原來那些人是百騎呀!」
還沒等他感嘆完,錢順便端著一大海碗濃郁葷香的菜,從他們身邊經過。眾學子聞著身邊飄過的葷香,再看看二樓最大包廂緊閉的門,又想想尉遲寶琪出的上聯,很多人嘆了一口氣,便將手邊的酒碗拿起,然後一飲而盡。
過了一刻鐘後,時間已經進入戌時了。李孝恭和李道宗吃飽喝足後,便提出告辭。尉遲寶琪將兩位郡王送到酒樓門口,看著兩位郡王在護衛的保護下,搖搖晃晃朝遠方走去。
尉遲寶琪站站在酒樓門口,朝著南方望去,只見整個東市,每家店鋪都是燈火通明,有的建築上,還掛著花燈,有的是店鋪門口,擺放著花燈。東風夜放花千樹,好一派繁華景象。
「上元節了呀。」尉遲寶琪又抬眼望向天空中掛著的白玉盤。其實元日的時候,尉遲寶琪就想將煙花鼓搗出來,但他好好想了想,最後沒做。為什麼呢?一是,在長安放煙花,煙花的聲響,會把馬驚了。長安各家勛貴、世家大族還有一些衙門、富戶,都是有馬的,而這些馬並沒有聽過煙花的爆炸聲,煙花只要一響,那便是後果難料。二是,煙花的材料,硫磺、硝石和炭混合便是火藥的配方,但是想要得到硫磺、硝石,尉遲寶琪便需要將用途講出來,要不就需要找道觀。這都不是尉遲寶琪想要的。
火藥有極大的用途,尤其是製作「土炸彈」。尉遲寶琪絕不會拿火藥,來考驗人性。因為人性是經不起考驗的,如果你拿出利益,考驗一個人的人性,那麼你必須做好他隨時背叛的準備。剩下的道觀,也不是一個好選擇,李唐皇室雖然尊老子李耳為祖,皇宮內更是有三清觀,但李唐皇朝卻是崇揚佛教。道教,從東漢末年,張角喊出那句,「貧道張角,請大漢赴死。」斷了大漢的氣數後,歷朝歷代都是任由道家發展,卻沒有一個朝代崇揚道教。且入道教,門檻極高,這就使道教的人員並不多,導致道教,一直是不溫不火。
李唐皇朝對佛教管理嚴格,對道教管理更嚴格。尉遲寶琪除了想見見那位「神醫」孫思邈以外,並不打算和道教有過多的瓜葛。
在尉遲寶琪出神的時候,程家兄弟和李崇義等人,興致勃勃的跑了過來。
「寶琪,聞到這股香味,我就知道是你回來了。」
「回來也不說一聲,還是兄弟嗎?」……
聽著他們的話,尉遲寶琪也開口問道:「我這下午這麼大的熱鬧,你們都沒來,你們幹什麼呢?」
「哎。還不是因為長孫大郎。他想為長孫皇后獵幾頭鹿,補補身體。我們全被他叫去了。」
「你們腦子有病嗎?什麼時候?什麼天氣,你們去獵鹿?」
眾人說著話,便走進了酒樓。
「今天下午,我錯過了什麼?怎麼酒樓有這麼多人?」
「就是。好熱鬧。」
尉遲寶琪沒理會他們的大驚小怪,朝著過來的錢順便問道:「錢掌柜,二樓那個包廂,他們就不上去了。給我們找幾張桌子。」
「爵爺,咱們酒樓有後院。雖然不大,但勝在幽靜。」
一聽有後院,尉遲寶琪馬上讓錢順帶著他們過去。
等尉遲寶琪一群人開始推杯換盞,觥籌交錯的時候。李二陛下正和長孫皇后在甘露殿內,陪著一群皇子、皇女在用飯。
「尉遲寶琪這小子,不說其它,就憑這飯食,在長安的名聲就不會小。」李二陛下感嘆完,發現居然每人附和自己,環視一圈,才發現孩子們正抱著自己的小碗,吃的香甜,就連長孫皇后進食的頻率,也比之前快了不少。
看著一家人,其樂融融,李二陛下笑著說道:「承乾、青雀慢點吃。這有兩罐呢,夠我們吃的。」李君羨不是拿回來三罐嗎?還有一罐送到太上皇李淵的宮殿內了。
李二陛下吃完一碗飯,侍女正給他添飯的時候,他無意間掃到仍然站在殿門口的李君羨,欲言又止的模樣。不由微微皺了下眉頭,然後開口,「遵禮,又發生何事?」
「稟聖人,小臣從東市酒樓出來的時候,錢順說,酒樓今天已經賺到了一萬五千貫有餘。」
「什麼?」一聽這話,長孫皇后抬頭,目光直視李君羨。
「稟皇后娘娘,東市酒樓今天已經進帳,一萬五千貫有餘。」李君羨將語速放慢,說道。
長孫皇后馬上就覺得飯菜不香了。這東市酒樓之前可是皇家的呀,還有之前尉遲寶琪是想借酒樓,但張達奏報上來,卻說是要酒樓。長孫皇后一時不察,就賜了出去,現在下金蛋的雞,成了一座金礦,長孫皇后開始後悔了。
李二陛下看著長孫皇后一臉懊惱的表情,便明白自己「枕邊人」的想法,他趕緊岔開話題,「遵禮,派人去守著。」
「對。晚上就將錢運進宮。」
「諾。」
晚上子時左右,這群沒怎么喝過白酒的勛二代,已經全部躺下了,尉遲寶琪囑咐過各家護衛後,他們自家抬著自家的郎君,出了酒樓。
尉遲寶琪剛從酒樓外送人回來,看著已經空曠了不少的大廳,耳邊還隱約還傳來二樓普通包廂,熱鬧的打趣聲,他不由露出了笑容。正當他欣賞這幅景象時,便看見張達在指揮著一隊人,從櫃檯內鑽出。尉遲寶琪定睛一看,才發現原來是在搬銅錢。
「張內侍,這是做什麼?」
「爵爺。今天酒樓盈利超過二萬五千貫,讓他們將錢送進宮裡,我去朝皇后娘娘報喜。」
「不是,皇后娘娘有這麼缺錢嗎?」
聽到尉遲寶琪這樣問,張達先是詫異的望了尉遲寶琪一眼,然後才反應過來,尉遲寶琪作為尉遲家的郎君,雖然是庶子,但也是錦衣玉食長大的,沒有缺過用度。
「爵爺呀。宮內元日,皇子殿下和皇女殿下,每個人只做了兩身新衣服。」張達說完這句,便準備去拿帳冊。
「張內侍,將明天的菜、米和面的錢留下。還有,明天一早記得催驪山那邊,送酒過來。」
「諾。」張內侍扭頭答應下來後,便拿上帳冊,匆匆而去。
尉遲寶琪一見這情況,馬上喊來自己護衛,一行人朝著長安尉遲府趕去。
走在回家的路上,尉遲寶琪看著街道上的行人,仍然絡繹不絕,街道兩邊掛著密密麻麻的花燈,就連街旁的榆樹、槐樹上,也掛著燈籠。很多父母,正領著孩子在遊玩;也有很多新婚的小夫妻,把臂同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