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羅藝謀反
第二天,尉遲寶琪起床後,便沿著莊子跑步。
莊子外村莊裡很多人,此時已經吃過飯,正準備往長安走去。沿路便看見一個身著富貴的少年,唇紅齒白的,在沿著皇莊跑著,後面還跟著兩位護衛。
「少年郎,千萬別進皇莊,裡面的杜管事,很可惡。」
「這是誰家的少年郎?快回去吧。」
「一會兒杜管事出來,你就走不了了。」……
尉遲寶琪聽到這些聲音後,便止住腳步,微微將氣喘勻後,朝著左右的人們,抱拳行了一禮,才說道:「我是尉遲寶琪,開國涇陽縣男。這莊子,現在是我的,以後父老鄉親有什麼事,儘管來找我。」
說完,尉遲寶琪便在他們驚訝的目光里,朝著遠方跑去。
「當家的,他說這莊子成他的了?」
「大兄,這涇陽縣男,是爵位嗎?」
「看著這少年的樣子,應該不會是杜管事那樣的惡人。」……
尉遲寶琪跑完步,洗漱完吃過早飯後,便一頭扎進了莊子上的書房內。他在書房將原有的藏書,看了看,發現只有幾本《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便吩咐田鳴,以後給自己多找些農書、史書來,當然有儒家經典,也別放過,反正多多益善。
田鳴領命後,不禁疑惑,就算自家家主出身尉遲府,但現在也差不多算分家了。家主剛來兩天,就花出去了海量的錢財,這不會是個「敗家子」吧?
而此時,內侍張達的奏疏,已經安靜地躺在長孫皇后的御案上。
「妖孽呀。尉遲寶琪,我們都被你表現出來的老實和木訥騙了。果然如二郎所說,你是個極其聰慧的人。一年200萬貫,你到是找的好時機,朝我伸手。」想到這,長孫皇后便不由的微微發怒,問題是你尉遲寶琪提出來的,那你就應該解決,現在解決辦法開始施行了,為什麼跟宮裡伸手要酒樓?難道尉遲家沒有嗎?河間郡王府沒有嗎?
想到河間郡王,長孫皇后便不由的發出遺憾的感嘆聲,襄城已經定了蕭瑀的嫡長子,但剩下的公主年齡還是太小了,要不然絕對輪不到河間郡王家。
等到李二陛下進入甘露殿,就看見一幅唉聲怨嘆的美婦圖。「觀音婢,發生何事?這可不是我堅毅果敢的長孫皇后,會流露出的神態呀。」李二陛下朝著長孫皇后打趣道。
「還不是因為尉遲寶琪。給,張達的奏疏。」
李二陛下拿起張達的奏疏看了起來,剛看沒兩行,就說道:「皇莊是要好好管管了,一個區區管事,一年居然貪墨了2000多貫。」
然後李二陛下朝後看去,他越看越慢,「一年利潤200萬貫?尉遲寶琪他搶錢呀?」
「渭水秋天白,驪山晚照紅。不錯,寫的我都想幸驪山了。」看完張達的奏疏,李二陛下不禁問道,「上面寫的都是好事呀,抓出了蛀蟲,一年200萬貫利潤,怎麼觀音婢,你卻唉聲嘆氣呢?」
「尉遲寶琪跟我伸手,要兩座東、西市的酒樓。」長孫皇后咬牙說道。
「給他就是,什麼酒樓能年入200萬貫?」
「臣妾就是不甘心,您說,尉遲家沒有酒樓嗎?河間郡王府沒有酒樓嗎?」
看著小女兒態的長孫皇后,李二陛下大笑道:「哈哈。觀音婢,你是讓尉遲寶琪的那番奏對,嚇住了。我們不是問過太醫令了嗎?短時間內,不會有事的。何況我們正當年,承乾他們也搬到了南邊的宮殿,遠離御花園內的湖水了,他們的宮殿內,火爐更是加了一倍。」
長孫皇后聽李二陛下說完,慢慢恢復過來,「臣妾確實是被嚇住了。」然後她撫了撫額頭上的頭髮,然後說道:「好,就賜他兩座酒樓。我倒要看看,他是如何經營的。」
下午,尉遲寶琪便接到賞賜的旨意。
尉遲寶琪謝完旨後,對著身邊府內的頭頭感嘆道:「皇后娘娘就是大氣。我原想借兩座酒樓使使,沒想到,皇后娘娘直接賞賜給我兩座酒樓,我決定,這兩年內,這兩座酒樓賺到的錢,全部送往宮內。」
半個時辰後,內侍將尉遲寶琪謝恩後說的話,轉述給了正在甘露殿看奏摺的李二陛下。「哈哈哈哈」聽完內侍的轉述,李二陛下便大笑出聲,好不容易平靜下來,李二陛下無意間又看到在旁邊生悶氣的長孫皇后,然後又忍不住大笑出聲,「哈哈哈哈」。
這時的田鳴,已經進入東市御賜的酒樓,醉然居。他一進酒樓,便發現這座酒樓的位置,不是很好,在東市的西北角,旁邊東、南、北三個方向,酒樓環伺。生意也是很不好,他都進來快一刻鐘了,一個客人都沒有。這座酒樓唯一的好處,便是大,且還是雙層結構,一層大廳內,就能擺放50張桌子,二層還有二十多個包廂。
田鳴將自己看到的,默默記在心裡,然後又去西市看了御賜的酒樓,發現跟東市的差不多,也是位置不好,但面積很大。便匆匆回了驪山,向尉遲寶琪匯報。
尉遲寶琪等田鳴說完,思索片刻,便讓人將張內侍請過來,然後他對著兩人吩咐道:「將兩座酒樓關停幾天。請工匠將兩座酒樓,修繕加固,然後讓府內廚娘去酒樓後廚幫忙,並請匠人在酒樓後廚,砌好灶台,以後這兩座酒樓就以做尉遲家宴為主。」
「初步決定,正月十四兩座酒樓重新開業。正月十五上元節,金吾不禁夜,我要在這天,打響天然居的名頭。」天然居,就是醉然居,尉遲寶琪改的名字。
「還有,張內侍。麻煩催一催裝酒的罈子,一定要按我說的那樣,讓人一看就覺得『高端、大氣、上檔次』。還有,讓宮裡查一查這兩座酒樓,這幾年我不會往酒樓里派人,酒樓所得利潤全部送往皇宮。」
尉遲寶琪吩咐後,兩人連忙答應下來,然後便匆匆去忙了。
日子一天天的過去,轉眼便到了正月十四。
這天一大早,尉遲寶琪便領著十餘護衛,騎快馬朝長安而來。等尉遲寶琪剛剛進入長安城,便聽見遠處一道聲音傳來:「尉遲家小子。」
尉遲寶琪勒馬觀瞧,就見一位身穿大將軍制式常服的大汗,騎馬過來。尉遲寶琪馬上下馬,朝著面容堅毅,國字臉,滿臉絡腮鬍的左驍衛將軍劉師立見禮,「小侄,見過劉世叔。」
「你小子不在驪山,怎麼今天回來了?」
「酒樓中午開業,小侄過來看看。」
「行,知道你在幫聖人呢。等有時間了,去我府上,我府內藏書可不少。」
「好。等有閒,小侄一定登門叨擾。」
劉師立是個孝子,請尉遲寶琪過府,是想請他為家中老母,專門做頓飯。這裡面的內情,尉遲寶琪知道,但尉遲寶琪還是決定不去。為什麼呢?劉師立可是李二陛下的心腹,玄武門功臣。
這就要說道貞觀元年正月十七,燕郡王、天節軍將羅藝(也就是李藝)謀反了。羅藝謀反就像是一場玩鬧,羅藝原先是隋末群雄之一,唐朝建立後,便歸順了李唐,武德二年(619年)十月,朝廷賜以李姓,封為燕郡王。武德八年,領天節將軍,鎮守涇州。羅藝在李二陛下和李建成的明爭暗鬥中,選擇了中立,兩不相幫。
史書中記載羅藝謀反的原因,直接記載了兩條:一是,羅藝在武德年間曾經毆打李二陛下的部下,與李二陛下有嫌隙。《舊唐書》內有載「太宗左右嘗至其營,藝無故毆擊之」,但李淵已經為李二陛下出氣了,《舊唐書》記載「高祖怒,以屬吏,久而乃釋,待之如初。」意思就是,李淵得知此事後,大怒,嚴厲的懲處了羅藝,都把他下獄了,過了好長一段時間,才將他釋放。二是,羅藝之妻孟氏,慫恿羅藝謀反。這種掉腦袋的事情,是慫恿就能做的嗎?
其實羅藝和李二陛下的部下,也是有私交的。劉師立(不錯,就是尉遲寶琪剛見的那人。)就與羅藝的私交不錯,但他後來就是因為此事,而受了牽連,《舊唐書》記載「及藝平,憲司窮究黨與,師立坐與交通,遂除名。」
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尉遲寶琪好不容易有重活一世的機會,他才不會讓自己置身危險之中。何況尉遲寶琪也是什麼「救世主」。
再說羅藝,我覺的他會謀反,是因為自身利益受損。首先羅藝歸唐後,因他是隋末群雄之一,李唐對他不信任,武德六年,平定劉黑闥後,朝廷立即同意了羅藝入朝的請求,他離開了自己經營多年的河北之地,擔任左翊衛大將軍。直到「玄武門事變」前期,他擔任右武衛大將軍,同時,以本官,領關中十二軍之一的天節軍將,鎮守涇州。之後,李二陛下成功了。他在武德九年七月,還是太子的時候,就對軍隊進行大刀闊斧的調整,如:任命秦瓊為左(武)衛大將軍,程知節(程咬金)為右武衛大將軍,尉遲敬德為右武侯大將軍等等。這裡我們就看到,羅藝身上實職之一的右武衛大將軍,被拿掉了。李二陛下在武德九年八月,給羅藝加了一個「開府儀同三司」的從一品榮譽頭銜,這個官銜是個散官銜,並無具體職事。最後,就是李二陛下開始對李淵設置的關中十二軍動手了。
關中十二軍,是李淵與武德二年下令,分關中地區為十二道,每道設一軍府,置十二軍。武德三年,十二軍各立軍號:原萬年道(治今陝西臨潼)為參旗軍;長安道(治今陝西西安)為鼓旗軍;富平道(治今陝西富平)為玄戈軍;醴泉道(治今陝西醴泉)為井鉞軍;同州道(治今陝西大荔)為羽林軍;寧州道(治今甘肅寧縣)為折威軍;華州道(治今陝西華縣)為騎官軍;岐州道(治今陝西鳳翔)為嚴道軍;豳州道(治今陝西彬縣)為招搖軍;西麟州道(治今陝西麟遊)為苑游軍;涇州道(治今甘肅涇川)為天紀軍;宜州道(治今陝西宜川)為天節軍。
但貞觀元年後,關中十二軍軍號,幾乎再也沒有出現在歷史記載中。可見李二陛下改革的多麼徹底。
羅藝正是看到李二陛下的舉措,自己身上的實職右武衛大將軍已經被免,而僅剩的實職天節軍將,即將被免。這無疑損害了羅藝的切身利益,這才應該是他起兵謀反的主要原因。
那為什麼說他謀反就是一場玩鬧呢?羅藝貞觀元年正月十七,占據距離長安約490里的涇州造反。但造反過程中,羅藝欺騙其部下,是奉密詔進京。就這樣,羅藝率領大軍自涇州南下,進入了距長安300里的豳州,豳州治中趙慈皓,並不知道羅藝謀反,他出城謁見羅藝,羅藝趁機占領了豳州。
羅藝起兵造反的消息傳進長安,李二陛下迅速派兵,他派遣吏部尚書長孫無忌為豳州道行軍總管,尉遲敬德為涇州道行軍總管,率軍討伐羅藝。
但朝廷的兵馬還未到,豳州統軍楊岌在趙慈皓被羅藝抓捕,兩人密謀攻擊羅藝的計劃泄露後,仍然進攻城內的天節軍。請注意,楊岌只是統軍,他麾下兵馬最多千餘人,而且是在城外,攻擊可能有兩萬人之眾的天節軍,這不是以卵擊石嗎?可結果是,羅藝所部大崩潰。羅藝最後被自己部將所殺,傳首長安。他的妻子孟氏、李氏,還有當時為利州都督的弟弟羅壽,皆被斬殺。朝廷還剝奪了羅藝的賜姓,恢復其本姓羅。
在這裡,我們不難看出:李二陛下的手段是多麼厲害,在登基之初,就敢大刀闊斧的改革軍隊,而且貞觀初期的政局,也是十分穩固的,要不然李二陛下絕對不會動軍隊。從改革結果看來:關中十二軍整體裁撤,卻只有羅藝謀反,且很快便被鎮壓,其他將領均相安無事。這進一步表明,李二陛下對帝國的掌控力,有多麼強。
莊子外村莊裡很多人,此時已經吃過飯,正準備往長安走去。沿路便看見一個身著富貴的少年,唇紅齒白的,在沿著皇莊跑著,後面還跟著兩位護衛。
「少年郎,千萬別進皇莊,裡面的杜管事,很可惡。」
「這是誰家的少年郎?快回去吧。」
「一會兒杜管事出來,你就走不了了。」……
尉遲寶琪聽到這些聲音後,便止住腳步,微微將氣喘勻後,朝著左右的人們,抱拳行了一禮,才說道:「我是尉遲寶琪,開國涇陽縣男。這莊子,現在是我的,以後父老鄉親有什麼事,儘管來找我。」
說完,尉遲寶琪便在他們驚訝的目光里,朝著遠方跑去。
「當家的,他說這莊子成他的了?」
「大兄,這涇陽縣男,是爵位嗎?」
「看著這少年的樣子,應該不會是杜管事那樣的惡人。」……
尉遲寶琪跑完步,洗漱完吃過早飯後,便一頭扎進了莊子上的書房內。他在書房將原有的藏書,看了看,發現只有幾本《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便吩咐田鳴,以後給自己多找些農書、史書來,當然有儒家經典,也別放過,反正多多益善。
田鳴領命後,不禁疑惑,就算自家家主出身尉遲府,但現在也差不多算分家了。家主剛來兩天,就花出去了海量的錢財,這不會是個「敗家子」吧?
而此時,內侍張達的奏疏,已經安靜地躺在長孫皇后的御案上。
「妖孽呀。尉遲寶琪,我們都被你表現出來的老實和木訥騙了。果然如二郎所說,你是個極其聰慧的人。一年200萬貫,你到是找的好時機,朝我伸手。」想到這,長孫皇后便不由的微微發怒,問題是你尉遲寶琪提出來的,那你就應該解決,現在解決辦法開始施行了,為什麼跟宮裡伸手要酒樓?難道尉遲家沒有嗎?河間郡王府沒有嗎?
想到河間郡王,長孫皇后便不由的發出遺憾的感嘆聲,襄城已經定了蕭瑀的嫡長子,但剩下的公主年齡還是太小了,要不然絕對輪不到河間郡王家。
等到李二陛下進入甘露殿,就看見一幅唉聲怨嘆的美婦圖。「觀音婢,發生何事?這可不是我堅毅果敢的長孫皇后,會流露出的神態呀。」李二陛下朝著長孫皇后打趣道。
「還不是因為尉遲寶琪。給,張達的奏疏。」
李二陛下拿起張達的奏疏看了起來,剛看沒兩行,就說道:「皇莊是要好好管管了,一個區區管事,一年居然貪墨了2000多貫。」
然後李二陛下朝後看去,他越看越慢,「一年利潤200萬貫?尉遲寶琪他搶錢呀?」
「渭水秋天白,驪山晚照紅。不錯,寫的我都想幸驪山了。」看完張達的奏疏,李二陛下不禁問道,「上面寫的都是好事呀,抓出了蛀蟲,一年200萬貫利潤,怎麼觀音婢,你卻唉聲嘆氣呢?」
「尉遲寶琪跟我伸手,要兩座東、西市的酒樓。」長孫皇后咬牙說道。
「給他就是,什麼酒樓能年入200萬貫?」
「臣妾就是不甘心,您說,尉遲家沒有酒樓嗎?河間郡王府沒有酒樓嗎?」
看著小女兒態的長孫皇后,李二陛下大笑道:「哈哈。觀音婢,你是讓尉遲寶琪的那番奏對,嚇住了。我們不是問過太醫令了嗎?短時間內,不會有事的。何況我們正當年,承乾他們也搬到了南邊的宮殿,遠離御花園內的湖水了,他們的宮殿內,火爐更是加了一倍。」
長孫皇后聽李二陛下說完,慢慢恢復過來,「臣妾確實是被嚇住了。」然後她撫了撫額頭上的頭髮,然後說道:「好,就賜他兩座酒樓。我倒要看看,他是如何經營的。」
下午,尉遲寶琪便接到賞賜的旨意。
尉遲寶琪謝完旨後,對著身邊府內的頭頭感嘆道:「皇后娘娘就是大氣。我原想借兩座酒樓使使,沒想到,皇后娘娘直接賞賜給我兩座酒樓,我決定,這兩年內,這兩座酒樓賺到的錢,全部送往宮內。」
半個時辰後,內侍將尉遲寶琪謝恩後說的話,轉述給了正在甘露殿看奏摺的李二陛下。「哈哈哈哈」聽完內侍的轉述,李二陛下便大笑出聲,好不容易平靜下來,李二陛下無意間又看到在旁邊生悶氣的長孫皇后,然後又忍不住大笑出聲,「哈哈哈哈」。
這時的田鳴,已經進入東市御賜的酒樓,醉然居。他一進酒樓,便發現這座酒樓的位置,不是很好,在東市的西北角,旁邊東、南、北三個方向,酒樓環伺。生意也是很不好,他都進來快一刻鐘了,一個客人都沒有。這座酒樓唯一的好處,便是大,且還是雙層結構,一層大廳內,就能擺放50張桌子,二層還有二十多個包廂。
田鳴將自己看到的,默默記在心裡,然後又去西市看了御賜的酒樓,發現跟東市的差不多,也是位置不好,但面積很大。便匆匆回了驪山,向尉遲寶琪匯報。
尉遲寶琪等田鳴說完,思索片刻,便讓人將張內侍請過來,然後他對著兩人吩咐道:「將兩座酒樓關停幾天。請工匠將兩座酒樓,修繕加固,然後讓府內廚娘去酒樓後廚幫忙,並請匠人在酒樓後廚,砌好灶台,以後這兩座酒樓就以做尉遲家宴為主。」
「初步決定,正月十四兩座酒樓重新開業。正月十五上元節,金吾不禁夜,我要在這天,打響天然居的名頭。」天然居,就是醉然居,尉遲寶琪改的名字。
「還有,張內侍。麻煩催一催裝酒的罈子,一定要按我說的那樣,讓人一看就覺得『高端、大氣、上檔次』。還有,讓宮裡查一查這兩座酒樓,這幾年我不會往酒樓里派人,酒樓所得利潤全部送往皇宮。」
尉遲寶琪吩咐後,兩人連忙答應下來,然後便匆匆去忙了。
日子一天天的過去,轉眼便到了正月十四。
這天一大早,尉遲寶琪便領著十餘護衛,騎快馬朝長安而來。等尉遲寶琪剛剛進入長安城,便聽見遠處一道聲音傳來:「尉遲家小子。」
尉遲寶琪勒馬觀瞧,就見一位身穿大將軍制式常服的大汗,騎馬過來。尉遲寶琪馬上下馬,朝著面容堅毅,國字臉,滿臉絡腮鬍的左驍衛將軍劉師立見禮,「小侄,見過劉世叔。」
「你小子不在驪山,怎麼今天回來了?」
「酒樓中午開業,小侄過來看看。」
「行,知道你在幫聖人呢。等有時間了,去我府上,我府內藏書可不少。」
「好。等有閒,小侄一定登門叨擾。」
劉師立是個孝子,請尉遲寶琪過府,是想請他為家中老母,專門做頓飯。這裡面的內情,尉遲寶琪知道,但尉遲寶琪還是決定不去。為什麼呢?劉師立可是李二陛下的心腹,玄武門功臣。
這就要說道貞觀元年正月十七,燕郡王、天節軍將羅藝(也就是李藝)謀反了。羅藝謀反就像是一場玩鬧,羅藝原先是隋末群雄之一,唐朝建立後,便歸順了李唐,武德二年(619年)十月,朝廷賜以李姓,封為燕郡王。武德八年,領天節將軍,鎮守涇州。羅藝在李二陛下和李建成的明爭暗鬥中,選擇了中立,兩不相幫。
史書中記載羅藝謀反的原因,直接記載了兩條:一是,羅藝在武德年間曾經毆打李二陛下的部下,與李二陛下有嫌隙。《舊唐書》內有載「太宗左右嘗至其營,藝無故毆擊之」,但李淵已經為李二陛下出氣了,《舊唐書》記載「高祖怒,以屬吏,久而乃釋,待之如初。」意思就是,李淵得知此事後,大怒,嚴厲的懲處了羅藝,都把他下獄了,過了好長一段時間,才將他釋放。二是,羅藝之妻孟氏,慫恿羅藝謀反。這種掉腦袋的事情,是慫恿就能做的嗎?
其實羅藝和李二陛下的部下,也是有私交的。劉師立(不錯,就是尉遲寶琪剛見的那人。)就與羅藝的私交不錯,但他後來就是因為此事,而受了牽連,《舊唐書》記載「及藝平,憲司窮究黨與,師立坐與交通,遂除名。」
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尉遲寶琪好不容易有重活一世的機會,他才不會讓自己置身危險之中。何況尉遲寶琪也是什麼「救世主」。
再說羅藝,我覺的他會謀反,是因為自身利益受損。首先羅藝歸唐後,因他是隋末群雄之一,李唐對他不信任,武德六年,平定劉黑闥後,朝廷立即同意了羅藝入朝的請求,他離開了自己經營多年的河北之地,擔任左翊衛大將軍。直到「玄武門事變」前期,他擔任右武衛大將軍,同時,以本官,領關中十二軍之一的天節軍將,鎮守涇州。之後,李二陛下成功了。他在武德九年七月,還是太子的時候,就對軍隊進行大刀闊斧的調整,如:任命秦瓊為左(武)衛大將軍,程知節(程咬金)為右武衛大將軍,尉遲敬德為右武侯大將軍等等。這裡我們就看到,羅藝身上實職之一的右武衛大將軍,被拿掉了。李二陛下在武德九年八月,給羅藝加了一個「開府儀同三司」的從一品榮譽頭銜,這個官銜是個散官銜,並無具體職事。最後,就是李二陛下開始對李淵設置的關中十二軍動手了。
關中十二軍,是李淵與武德二年下令,分關中地區為十二道,每道設一軍府,置十二軍。武德三年,十二軍各立軍號:原萬年道(治今陝西臨潼)為參旗軍;長安道(治今陝西西安)為鼓旗軍;富平道(治今陝西富平)為玄戈軍;醴泉道(治今陝西醴泉)為井鉞軍;同州道(治今陝西大荔)為羽林軍;寧州道(治今甘肅寧縣)為折威軍;華州道(治今陝西華縣)為騎官軍;岐州道(治今陝西鳳翔)為嚴道軍;豳州道(治今陝西彬縣)為招搖軍;西麟州道(治今陝西麟遊)為苑游軍;涇州道(治今甘肅涇川)為天紀軍;宜州道(治今陝西宜川)為天節軍。
但貞觀元年後,關中十二軍軍號,幾乎再也沒有出現在歷史記載中。可見李二陛下改革的多麼徹底。
羅藝正是看到李二陛下的舉措,自己身上的實職右武衛大將軍已經被免,而僅剩的實職天節軍將,即將被免。這無疑損害了羅藝的切身利益,這才應該是他起兵謀反的主要原因。
那為什麼說他謀反就是一場玩鬧呢?羅藝貞觀元年正月十七,占據距離長安約490里的涇州造反。但造反過程中,羅藝欺騙其部下,是奉密詔進京。就這樣,羅藝率領大軍自涇州南下,進入了距長安300里的豳州,豳州治中趙慈皓,並不知道羅藝謀反,他出城謁見羅藝,羅藝趁機占領了豳州。
羅藝起兵造反的消息傳進長安,李二陛下迅速派兵,他派遣吏部尚書長孫無忌為豳州道行軍總管,尉遲敬德為涇州道行軍總管,率軍討伐羅藝。
但朝廷的兵馬還未到,豳州統軍楊岌在趙慈皓被羅藝抓捕,兩人密謀攻擊羅藝的計劃泄露後,仍然進攻城內的天節軍。請注意,楊岌只是統軍,他麾下兵馬最多千餘人,而且是在城外,攻擊可能有兩萬人之眾的天節軍,這不是以卵擊石嗎?可結果是,羅藝所部大崩潰。羅藝最後被自己部將所殺,傳首長安。他的妻子孟氏、李氏,還有當時為利州都督的弟弟羅壽,皆被斬殺。朝廷還剝奪了羅藝的賜姓,恢復其本姓羅。
在這裡,我們不難看出:李二陛下的手段是多麼厲害,在登基之初,就敢大刀闊斧的改革軍隊,而且貞觀初期的政局,也是十分穩固的,要不然李二陛下絕對不會動軍隊。從改革結果看來:關中十二軍整體裁撤,卻只有羅藝謀反,且很快便被鎮壓,其他將領均相安無事。這進一步表明,李二陛下對帝國的掌控力,有多麼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