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曹丕發狠,劉備父子立國戰(7K)
第144章 曹丕發狠,劉備父子立國戰(7K)
「仲達,何事尋朕?」曹丕按捺內心的煩躁。
不論是奪嗣之爭還是稱帝後對朝野內外的掌控,司馬懿都出力頗多,曹丕對司馬懿有足夠的忍耐和信任。
因此。
即便心情很煩躁,曹丕也選擇了按捺。
不同於高平陵之變時期「寧我負人,人勿負我」的權臣心態,也不同於曹操時期終日在曹操淫威下的謹慎戰慄。
如今的司馬懿,對曹丕是有足夠的忠心的。
跟著曹操的時候,不僅沒能進入權力的中心,還要時常遭到曹操的敲打,每日都戰戰兢兢的活著。
跟著曹丕的時候,先是丞相長史,然後是尚書,不久轉任督軍、御史中丞,封安國鄉侯,現在又升任侍中,權力地位待遇相較於曹操時期都有了顯著的提升。
曹操是很懂權術的。
敲打司馬懿,是在磨平司馬懿出身於世家大族的清高和身具大才的傲慢。
再由繼承基業的曹丕去施恩司馬懿,就能讓司馬懿這頭猛虎在曹丕面前變得溫順。
掃了一眼神態疲憊的曹丕,司馬懿謙恭而稟:「孫權派遣使者趙咨,稱有意向陛下稱臣,請陛下封孫權為吳王。」
曹丕冷笑:「先皇在時,孫權卑躬屈膝的向先皇稱臣;先皇逝後,孫權又轉頭去跟劉備示好;如今又派使者來向朕稱臣,反覆之輩,朕要之何用?」
孫權的心思,曹丕心知肚明。
不外乎受到了劉備的威脅,想轉頭再擁抱曹丕這棵大樹來當避風港。
「話雖如此,但孫權示好,於陛下有利。」司馬懿沒有附和曹丕對孫權的鄙夷,而是鄭重的道出了對孫權稱臣的判斷:
「劉備需要一個討伐孫權的理由,陛下需要時間來安撫朝野內外,正好孫權有意替陛下抵擋劉備,何樂而不為呢?」
曹丕沉吟片刻,又想起了去歲曹仁的請呈,道:「既如此,不如放棄襄陽和樊城,退守宛城。」
司馬懿諫道:「襄陽水陸之沖,禦寇要害,不可輕棄。」
曹丕蹙眉:「襄陽的重要性,朕也知道。然而朕在襄陽並無能與劉備爭鋒的水軍,留兵襄陽,年年受擾,軍民也會疲憊不堪。
棄襄陽而守宛城,再多調驍騎入宛城,車騎將軍就可借驍騎之利南下侵擾,讓劉備即便得了襄陽也過不了漢水。
豈不更美?」
南船北馬。
在漢水以南豐水之地,曹魏的優勢被極限壓制。
雖然都戲稱曹仁被打成了防守將軍,但實際上最核心的因素是曹仁最擅長的騎兵在南方施展不開。
讓曹仁退守宛城,再增添驍騎,則可利用南陽的平坦地勢發揮北方騎兵來去如風的優勢,將漢水以北牢牢控制。
曹丕放棄襄陽的策略,並非心懼劉備,也並非不知道襄陽的重要性,而是綜合考慮了漢魏雙方的優劣來揚長避短。
如今劉備勢力逐漸變強,想在劉備的荊州主場打出優勢,曹丕目前的水軍並不足用。
司馬懿沉吟片刻,斟酌了用詞:「劉備取襄陽,既是為了構築漢水防線,亦是為了重鑄漢室聲威。若陛下此刻放棄襄陽,恐會令北方朝野更加不穩。
臣以為,即便要放棄襄陽也得先跟劉備打上一場。自古以來,強者生弱者亡,唯有向劉備彰顯軍威,方可震懾劉備令其不敢輕易北上,也可趁機宣威於朝野令朝野中有二心者不敢輕易生亂。」
曹丕考慮的是軍事利弊,司馬懿考慮的是政治利弊,單從出發點來講,二人的分析都符合當前的局勢。
空氣似乎也變得安靜。
司馬懿沒有再去驚擾沉思的曹丕。
似用兵這等國家大事,要考慮的因數太多,是不能頭腦一熱就能決定的。
司馬懿雖然多智,但目前沒有掌過軍的司馬懿對於戰事的理解也僅次於出謀劃策的階段,具體要不要調兵跟劉備打一場以及如何調兵,依舊得曹丕來決斷。
不知過了多久,曹丕緊蹙的眉頭才舒展開來。
「仲達所慮,也不無道理,劉備素有野心,若讓其輕易得了襄陽,於朕威望不利。」
曹丕有了決斷。
雖然文武權謀皆不如曹操,但曹丕也是曹操自諸多子嗣中挑選出來的繼承人,論文論武也非常人能及。
要比,也得看跟誰比。
隨即。
曹丕召來小黃門,令其記錄詔令。
如:令使前往汝南,拜曹休為征東將軍,假黃鉞,督前將軍張遼、鎮東將軍臧霸、豫州刺史賈逵、兗州刺史王凌等諸州郡二十三營,奔赴襄陽、石陽等地。
如:令使前往關中,拜曹真為征西將軍,假黃鉞,督左將軍張郃、征羌護軍郭淮、冠軍將軍楊秋等關中十七營,奔赴南鄉、上庸等地。
如:令使前往許縣,拜曹洪為驃騎將軍,假黃鉞,督輕車將軍王忠、輔國將軍劉若、虎牙將軍鮮于輔等京畿十二營,奔赴宛城、南鄉、襄陽等地。
如:令使者前往南鄉,拜夏侯尚為征南將軍,假黃鉞,遷徐晃為右將軍,配合曹真擊退劉封。
如:令使者前往石陽,拜文聘為後將軍,假黃鉞,遷于禁為鎮南將軍,配合曹休、孫權擊退關羽。
在派往三處的詔命中,又都寫明了「拜曹仁為大將軍、督外諸軍、假節鉞,」,三處任何一處跟曹仁碰頭,都要傳達此詔令。
用意不言而喻。
曹丕要以重賞來安撫前線諸將之心。
按曹魏的建制,一營千餘人。
為了跟劉備在漢水三路打一場,曹丕直接就近調了六萬人增援。
同時。
曹丕在正殿隆重接見了孫權的使者趙咨,派太常邢貞持節隨趙咨返回鄂城,賜孫權九錫,冊封孫權為吳王、鎮西將軍、領揚州牧,節督揚、交二州諸軍事,且令孫權起兵攻打夏口。
一時之間。
漢水三路除了曹仁、滿寵、趙儼、呂常、夏侯尚、徐晃、于禁、文聘等曹魏諸將統率的五萬大軍外,又增加了曹休、張遼、臧霸、賈逵、王凌、曹真、張郃、郭淮、楊秋、曹洪、王忠、劉若、鮮于輔等曹魏諸將統率的六萬大軍,以及向曹丕稱臣的孫權在武昌郡統率的六萬大軍。
累計加起來已有了恐怖的十七萬!
而劉備在漢水三路,加起來動用的兵力只有八萬!
劉備賭上的是荊、益二州的大半兵力,只為奪下襄樊,向天下昭示漢室尚在!
孫權堵上的是揚、交二州的大半兵力,只為阻止劉備奪下襄樊,向揚、交二州昭示孫氏仍在。
曹丕堵上的是黃河以南諸州郡大半兵力,只為在放棄襄樊前跟劉備打一場,向天下昭示大魏正統。
三方都有各自的利益述求。
沒有對錯,只有立場。
一時之間。
中原大地上,旌旗入雲,大量的軍士役夫車馬牛羊,向南鄉、襄陽、石陽三個主戰地聚集。
南鄉城外。
塢堡。
劉封立在塢堡城頭,注目眺望南鄉城。
自劉備圍襄樊後,劉封就抽調了陰縣、酇縣和筑陽三縣的兵力,相繼攻破了南鄉城後方的順陽、析縣和丹水三城,掠其庫中錢糧而返。
南鄉諸城,如今也只剩南鄉城還未攻破。
自荊州之戰和平南中之戰後,劉封用兵越來越老練了。
兩年前剛入上庸的劉封,勉強稱之為二流中上;而如今的劉封,已經以實打實的戰績躋身於當世一流良將。
能當良將的,不僅僅是自身驍勇善戰,還要善於選賢任能為爪牙羽翼。
劉封麾下。
目前最驍勇善戰的,以將軍李平和將軍王平為先,軍中戲稱為「二平」將軍,稱得上劉封的左膀右臂。
有功曹鄧范、五官掾虞翻、督郵馬玉、主簿杜普、書佐樊成、水衡都尉董恢、少府糜威、房陵令鄧輔、西城令申儒、上庸令申耽以及諸吏各曹為羽翼。
有十校尉田七、寇安國、方月、潘風、俞射、穆舜、李輔、鄧賢、白壽、梅敷;十都尉田忠、韓重、王當、羅信、單雄、裴慶、羋突通、北史那、舒何力、屈仙芝;飛軍新銳五校尉「賜漢姓」劉慶之、劉長恭、劉文泰、劉顯達、劉道濟;等軍中校尉都尉軍侯及諸伍同為爪牙。
文武兼備,自成一方。
雖說青史留名的不多,但不意味著不能青史留名的就不如人。
活得久的能人,才有機會青史留名。
死得早的能人,大部分都黃土一抔。
劉封右側。
書佐樊成正在向劉封匯報最新的情報。
其中有襄樊方向傳來的,也有新城方向傳來的,還有關中方向傳來的。
聽到關中方向的情報,劉封微微側頭。
取過樊城手中的情報竹簡快速掃了一眼,劉封的嘴角泛起笑意:「曹丕還真看得起我,連張郃都派到南鄉來了。」
張郃先從袁紹後從曹操,從征四方,多有勝績,戰陣經驗十分的豐富,也是五子良將中最善於巧變的一個。
劉封低頭沉思。
南鄉城中,有夏侯尚和徐晃兩萬餘人。
雖然不知道張郃及其後續兵馬有多少人,但劉封估計來的兵馬也不會低於一萬,更可能會接近兩萬人。
換而言之。
劉封即將面對包括徐晃和張郃在內的曹魏四萬兵馬,而劉封如今在南鄉城外能調控的兵力只有萬餘人。
以寡敵眾,優勢在誰?
下意識的。
劉封又想到了史載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的街亭之戰,同樣是張郃為先鋒去救隴右。
那一戰,不僅將馬謖釘在了恥辱柱上,還讓諸葛亮的北伐大業受到重創,即便之後諸葛亮屢屢北伐也改變不了大勢。
而如今。
雖然時間不同地點不同人物不同,但大勢卻頗為相似。
諸葛亮北伐取隴右,劉備北伐取襄樊,都是至關重要的一戰。
贏了,可以為今後的北伐取得先機。
輸了,數十年都不能翻身直到死亡。
馬謖守街亭,是要給隴右的諸葛亮爭取時間;劉封鎮南鄉,同樣是要給襄陽的劉備爭取時間。
故而。
劉封是絕對不能在南鄉被擊退的!
一旦被擊退,南鄉城內的夏侯尚和徐晃以及關中來的張郃等眾,就會順漢水南下襄陽,然後以軍力優勢去碾壓劉備。
劉封肩上擔負的壓力,是劉備三路伐魏中最大的,面臨的困難比荊州之戰對陣孫權時更大!
「回府議事。」
劉封收起情報竹簡,轉身走下城樓。
不多時。
臨時的燕王府內。
李平、王平等諸將校相繼抵達。
「參見燕王殿下!」
鏗鏘有力的見禮聲響起,仿若高掛的艷陽一般,充滿了熱情昂揚的鬥志。
劉封簡要的向諸將校陳述了當前的局勢變化。
聽得關中有援軍到來,將軍李平率先請命:「張郃雖勇,但關中兵馬遠來疲憊其勢已衰,末將請命前往丹水城駐守。」
丹水城在南鄉城西北,沿著丹水而建。
張郃要入南鄉城,丹水城是必經之地。
在丹水城設防,可阻止張郃與南鄉城取得聯繫。
將軍王平,亦是不甘落後。
飛軍成立的時間雖然不長,但被挑選入飛軍的都是南中勁卒和青羌勇士,大部分都是老兵。
再加上有既知漢人禮儀又知夷人脾性的王平統率,飛軍在修築塢堡、交鋒夏侯尚徐晃、以及攻破順陽、析縣和丹水三城中的局部戰場上都有不錯的表現。
最重要的是。
劉封從未因王平是降將就對王平低看一眼,反而還給王平委派了幾個文吏,專門負責給王平念書。
漢代的文字大部分都費澀難懂,如果不是從小學習,很難識字和寫字。
以王平如今的職務,也沒太多的時間去練習識字和寫字,配備文吏負責給王平念書是最適合王平的。
遇上王平聽不懂的大義,劉封就讓文吏給王平翻譯成大白話,偶爾也會聚眾講兵。
有如此恩情和信任在,王平心中想得最多的就是為劉封統兵克敵。
眾校尉都尉見李平和王平相繼請命,皆是欲言又止。
有「二平」將軍請命,哪輪得到眾校尉都尉爭功?
李平見王平爭功,爭道:「王將軍,丹水城乃門戶之地,不容有失。張郃驍勇,也非飛軍能敵。
我昔日跟著燕王殿下先戰西川、後討漢中、又在荊州大破孫權,麾下軍士皆能以一當十,抵擋張郃,非我莫屬!」
王平不甘示弱:「我曾在偽魏為校,深諳偽魏軍制,又曾親眼見過張郃,識得張郃面貌,也略知張郃用兵之法。
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你之驍勇,張郃已知,我之驍勇,張郃不知。
更何況,塢堡乃我軍立足之基,更不容有失,理當由李將軍守塢堡,由我去丹水阻擋張郃。」
李平來了火氣:「塢堡有燕王殿下鎮守,再有王將軍引飛軍協助,又豈會有失?王將軍,你當真要跟我搶?」
王平也瞪著牛眼似的雙眸:「燕王殿下早有言,軍中諸將校皆要以立功為先,我豈能落後?我若不搶,我以及麾下諸校尉如何立功?」
一句「軍中諸將校皆要以立功為先」,直接如炸鍋一般,讓本不準備言語的諸校尉都尉紛紛高呼請命。
不論是飛軍新銳五校尉「賜漢姓」劉慶之、劉長恭、劉文泰、劉顯達、劉道濟五人;還是寇安國、方月、潘風、俞射、穆舜、李輔、鄧賢、白壽、梅敷九人;都爭先恐後。
就連王當、羅信、單雄、裴慶、羋突通、北史那、舒何力、屈仙芝幾個都尉也不甘示弱。
能不能被安排去守丹水城不重要,不能落後於人最重要!
一時之間。
呼聲不絕。
李平和王平的聲音反而被淹沒了。
就連王平本人都沒想到,那句「軍中諸將校皆要以立功為先」竟然會引得眾校尉都尉爭相請命。
好歹尊重下我們兩個將軍啊!
劉封沒有喝止眾人,而是靜靜的聽著眾人的相爭。
軍中需要銳氣!
劉封不怕眾人不相爭,就怕眾人不敢爭。
倘若聽到張郃來了一個個都畏懼不前,想抵擋張郃就是痴人說夢。
而現在。
哪怕是一個小小的都尉,都敢請命去丹水城抵擋張郃。
若是張郃能看見聽見,估計臉都能氣黑:我堂堂一個大魏左將軍,連個小小的都尉都敢妄言拒我?
良久。
待眾人聲音變小,劉封才徐徐開口:「諸君皆乃大漢勇士,不論誰去丹水城,都不會弱於張郃,有如此氣勢,孤很欣慰。」
劉封的肯定,聽得眾人皆是心情澎湃。
頓了頓。
劉封話鋒一轉:「然而三軍不可無主,去丹水城為主將的,也只能有一人。」
眾校尉都尉或是看向王平或是看向李平。
氣勢歸氣勢。
眾校尉都尉也都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這主將不可能輪到自己。
李平和王平則是屏住呼吸,希冀的看向劉封。
眾人反應,劉封盡收眼底。
「樊書佐,你記一下,孤做如下部署調整」
「令:將軍李平,校尉方月、潘風、俞射、穆舜,都尉王當、羅信、單雄、裴慶,引三千軍守塢堡。無令不得出戰!」
話音一落。
李平的臉上浮現失落。
雖然沒有如願的去丹水城,但李平也沒再多言,而是直接抱拳領命。
劉封既然有了決定,那就不是旁人能更改的,李平久隨劉封,自然也知道劉封的脾性。
王平的呼吸則是變得急促,有掩飾不住的緊張。
劉封嘴角泛起笑意,繼續開口。
「令:將軍王平,校尉劉慶之、劉長恭、劉文泰、劉顯達、劉道濟,引五部飛軍,攜帶三日乾糧,入丹水城布防,細查城中水源、柴木,不可疏忽大意。」
王平大喜領命,嘴角也泛起了笑意。
李平哼了哼:「別高興太早,殿下只讓你攜帶三日乾糧,你也不會是主將。」
眾人紛紛反應過來。
李平留守塢堡,王平帶五部飛軍和三日乾糧先往丹水城,那主將會是誰?
下意識的。
眾人的目光看向了劉封。
而劉封也下達了第三道軍令。
「令:治粟都尉韓重準備八千人一月度用,由校尉寇安國、李輔、鄧賢、白壽、梅敷,都尉羋突通、北史那、舒何力、屈仙芝,引兩千軍押送糧草入丹水城。
其餘諸人,隨孤同往。」
眾人皆驚。
殿下竟然要親往丹水城!
李平此刻也顧不得失落了,高呼勸諫:「殿下若不在塢堡,倘若徐晃來攻,末將如何能擋?不如由末將和王將軍同往丹水城,定可擋住張郃。」
王平也忙諫道:「殿下千金之軀,豈能輕涉險地?末將願與李將軍同守丹水城,絕不爭功!」
眾校尉都尉也紛紛進言相勸,生怕劉封去丹水城犯險。
劉封大笑:「諸君莫非以為孤當了燕王,就變得膽怯惜身了嗎?」
見眾將校面有不安,劉封又斂容肅聲:「孤深知諸君之意,不欲孤以千金之軀犯險。
然而,將士肯為孤效命,並非孤有大德,實為將士不願被偽魏奴役,又堅信孤能覆滅偽魏,故而從孤。
自古以來,君臣肉食者位居廟堂之高,身處匹夫之上,享盡了榮華富貴;可每每遇到有逆臣賊子易姓改號時,就要讓匹夫之賤為其賣命。
孤以為不妥。
保大漢者,當由大漢君臣肉食者謀之,豈能令匹夫之賤與有責焉?
戰場之上,無分貴賤,將士中箭會死,孤中箭也會死,孤的命是命,將士的命也是命。孤若不能身先士卒,將士又如何肯為孤盡心效命?
孤意已決,此事不必再議!」
不論是虞翻還是費詩都不在塢堡,也沒人能勸得了劉封。
李平只能私下裡囑咐王平道:「王將軍,殿下如今貴為燕王,身份已經不同往日了。萬不可令殿下輕易上陣,若殿下有失,我等皆是死罪!」
王平也深知個中重要,道:「李將軍放心,我不會讓殿下輕涉險地的。」
塢堡距離南鄉城極近。
劉封的調兵,想瞞過南鄉城的夏侯尚和徐晃並不容易。
尤其是夏侯尚和徐晃已經得到了曹丕的詔命,也知道拜曹真為征西將軍,假黃鉞,督左將軍張郃、征羌護軍郭淮、冠軍將軍楊秋等關中十七營,正奔赴南鄉而來。
「城頭督將來報:劉封的塢堡有大軍往丹水城而走,定是去抵擋曹征西的關中兵了。劉封分兵,是自尋死路,不如徐將軍與我去取塢堡,生擒劉封,以泄數月被圍之恨!」
夏侯尚語氣忿忿。
被劉封堵在南鄉城,讓夏侯尚感到極為的羞憤。
這是恥辱!
尤其是順陽、析縣和丹水三城被攻破,城中倉庫的錢糧被劫掠一空後,夏侯尚就更是怒氣難耐。
然而屢屢去打劉封的塢堡,最終都是無功而返。
被劉封貼臉開大的羞辱,換個姓夏侯的都得吐血膽裂了。
相對於夏侯尚的急躁,徐晃更顯沉穩。
劉封分兵的情報雖然對南鄉城是利好,但徐晃也不敢疏忽大意,提出了假設:「倘若劉封明著分兵,實則是誘我等出城呢?
若是事順,我等還能回城;若是事不順,我等就得敗回城中,嚴重一點還可能丟了南鄉城;屆時征西將軍又遠來疲敝,豈不就被劉封各個擊破了?
不如派遣斥候多加探查,然後等征西將軍大軍到了,再前後夾擊,或能擊潰劉封。」
徐晃的話如同一盆冷水一般澆在熱血上頭的夏侯尚身上。
夏侯尚不由打了個冷顫,又感到不甘:「可如此一來,你我就無大功了。」
是借著曹真來援劉封分兵的機會拿下塢堡生擒劉封,還是等著曹真來了再前後夾擊,這兩者的功勞大小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徐晃謹慎道:「小心無大錯。陛下雖然冊封孫權為吳王,又調了三路大軍來與劉備爭襄陽,其中最關鍵的一路就是南鄉。
南鄉若丟,劉備在襄陽就會士氣大增,樊口的孫權見勢不妙或許又會再降劉備反攻石陽,甚至還可能趁機出兵去搶合肥。」
夏侯尚忿忿:「孫權小兒,他若敢再背叛陛下,我定要親取其首!」
雖然很想立個大功勞,但夏侯尚也不是個聽不進意見的。
更何況。
徐晃的話也在理。
劉封善於奇計,不能只看到劉封分兵就篤定有機可乘。
再加上孫權的反覆無常也的確令人擔憂。
今日能反劉備,明日難道不能反曹丕?
信孫權能真心投降,不如信母豬能上樹。
而事實上。
徐晃的擔心也猜中了事實。
劉封之所以要親自去丹水城,是判斷李平或王平單獨去丹水城都無法同時面對關中來的援兵以及南鄉城的夏侯尚和徐晃。
畢竟劉封在南鄉城只是對峙,而非將南鄉城包圍。
劉封能派兵去丹水城,夏侯尚和徐晃同樣也能派兵趁虛去打塢堡。
只有劉封親自在塢堡外,才能及時調度李平和王平兩支兵馬。
劉封早想好了部署。
倘若夏侯尚和徐晃真的去打塢堡了,劉封就會反向夾擊,若能在張郃來丹水城前將夏侯尚和徐晃打殘或打死,劉封在南鄉就能立於不敗之地。
「有徐公明在,還真是不好騙!」
見不能騙南鄉城守軍出城去打塢堡,劉封也只能暫時放棄這個計劃,轉而將精力放在關中的曹魏援軍上。
張郃的先鋒,距離丹水城已不到百里!
(本章完)
「仲達,何事尋朕?」曹丕按捺內心的煩躁。
不論是奪嗣之爭還是稱帝後對朝野內外的掌控,司馬懿都出力頗多,曹丕對司馬懿有足夠的忍耐和信任。
因此。
即便心情很煩躁,曹丕也選擇了按捺。
不同於高平陵之變時期「寧我負人,人勿負我」的權臣心態,也不同於曹操時期終日在曹操淫威下的謹慎戰慄。
如今的司馬懿,對曹丕是有足夠的忠心的。
跟著曹操的時候,不僅沒能進入權力的中心,還要時常遭到曹操的敲打,每日都戰戰兢兢的活著。
跟著曹丕的時候,先是丞相長史,然後是尚書,不久轉任督軍、御史中丞,封安國鄉侯,現在又升任侍中,權力地位待遇相較於曹操時期都有了顯著的提升。
曹操是很懂權術的。
敲打司馬懿,是在磨平司馬懿出身於世家大族的清高和身具大才的傲慢。
再由繼承基業的曹丕去施恩司馬懿,就能讓司馬懿這頭猛虎在曹丕面前變得溫順。
掃了一眼神態疲憊的曹丕,司馬懿謙恭而稟:「孫權派遣使者趙咨,稱有意向陛下稱臣,請陛下封孫權為吳王。」
曹丕冷笑:「先皇在時,孫權卑躬屈膝的向先皇稱臣;先皇逝後,孫權又轉頭去跟劉備示好;如今又派使者來向朕稱臣,反覆之輩,朕要之何用?」
孫權的心思,曹丕心知肚明。
不外乎受到了劉備的威脅,想轉頭再擁抱曹丕這棵大樹來當避風港。
「話雖如此,但孫權示好,於陛下有利。」司馬懿沒有附和曹丕對孫權的鄙夷,而是鄭重的道出了對孫權稱臣的判斷:
「劉備需要一個討伐孫權的理由,陛下需要時間來安撫朝野內外,正好孫權有意替陛下抵擋劉備,何樂而不為呢?」
曹丕沉吟片刻,又想起了去歲曹仁的請呈,道:「既如此,不如放棄襄陽和樊城,退守宛城。」
司馬懿諫道:「襄陽水陸之沖,禦寇要害,不可輕棄。」
曹丕蹙眉:「襄陽的重要性,朕也知道。然而朕在襄陽並無能與劉備爭鋒的水軍,留兵襄陽,年年受擾,軍民也會疲憊不堪。
棄襄陽而守宛城,再多調驍騎入宛城,車騎將軍就可借驍騎之利南下侵擾,讓劉備即便得了襄陽也過不了漢水。
豈不更美?」
南船北馬。
在漢水以南豐水之地,曹魏的優勢被極限壓制。
雖然都戲稱曹仁被打成了防守將軍,但實際上最核心的因素是曹仁最擅長的騎兵在南方施展不開。
讓曹仁退守宛城,再增添驍騎,則可利用南陽的平坦地勢發揮北方騎兵來去如風的優勢,將漢水以北牢牢控制。
曹丕放棄襄陽的策略,並非心懼劉備,也並非不知道襄陽的重要性,而是綜合考慮了漢魏雙方的優劣來揚長避短。
如今劉備勢力逐漸變強,想在劉備的荊州主場打出優勢,曹丕目前的水軍並不足用。
司馬懿沉吟片刻,斟酌了用詞:「劉備取襄陽,既是為了構築漢水防線,亦是為了重鑄漢室聲威。若陛下此刻放棄襄陽,恐會令北方朝野更加不穩。
臣以為,即便要放棄襄陽也得先跟劉備打上一場。自古以來,強者生弱者亡,唯有向劉備彰顯軍威,方可震懾劉備令其不敢輕易北上,也可趁機宣威於朝野令朝野中有二心者不敢輕易生亂。」
曹丕考慮的是軍事利弊,司馬懿考慮的是政治利弊,單從出發點來講,二人的分析都符合當前的局勢。
空氣似乎也變得安靜。
司馬懿沒有再去驚擾沉思的曹丕。
似用兵這等國家大事,要考慮的因數太多,是不能頭腦一熱就能決定的。
司馬懿雖然多智,但目前沒有掌過軍的司馬懿對於戰事的理解也僅次於出謀劃策的階段,具體要不要調兵跟劉備打一場以及如何調兵,依舊得曹丕來決斷。
不知過了多久,曹丕緊蹙的眉頭才舒展開來。
「仲達所慮,也不無道理,劉備素有野心,若讓其輕易得了襄陽,於朕威望不利。」
曹丕有了決斷。
雖然文武權謀皆不如曹操,但曹丕也是曹操自諸多子嗣中挑選出來的繼承人,論文論武也非常人能及。
要比,也得看跟誰比。
隨即。
曹丕召來小黃門,令其記錄詔令。
如:令使前往汝南,拜曹休為征東將軍,假黃鉞,督前將軍張遼、鎮東將軍臧霸、豫州刺史賈逵、兗州刺史王凌等諸州郡二十三營,奔赴襄陽、石陽等地。
如:令使前往關中,拜曹真為征西將軍,假黃鉞,督左將軍張郃、征羌護軍郭淮、冠軍將軍楊秋等關中十七營,奔赴南鄉、上庸等地。
如:令使前往許縣,拜曹洪為驃騎將軍,假黃鉞,督輕車將軍王忠、輔國將軍劉若、虎牙將軍鮮于輔等京畿十二營,奔赴宛城、南鄉、襄陽等地。
如:令使者前往南鄉,拜夏侯尚為征南將軍,假黃鉞,遷徐晃為右將軍,配合曹真擊退劉封。
如:令使者前往石陽,拜文聘為後將軍,假黃鉞,遷于禁為鎮南將軍,配合曹休、孫權擊退關羽。
在派往三處的詔命中,又都寫明了「拜曹仁為大將軍、督外諸軍、假節鉞,」,三處任何一處跟曹仁碰頭,都要傳達此詔令。
用意不言而喻。
曹丕要以重賞來安撫前線諸將之心。
按曹魏的建制,一營千餘人。
為了跟劉備在漢水三路打一場,曹丕直接就近調了六萬人增援。
同時。
曹丕在正殿隆重接見了孫權的使者趙咨,派太常邢貞持節隨趙咨返回鄂城,賜孫權九錫,冊封孫權為吳王、鎮西將軍、領揚州牧,節督揚、交二州諸軍事,且令孫權起兵攻打夏口。
一時之間。
漢水三路除了曹仁、滿寵、趙儼、呂常、夏侯尚、徐晃、于禁、文聘等曹魏諸將統率的五萬大軍外,又增加了曹休、張遼、臧霸、賈逵、王凌、曹真、張郃、郭淮、楊秋、曹洪、王忠、劉若、鮮于輔等曹魏諸將統率的六萬大軍,以及向曹丕稱臣的孫權在武昌郡統率的六萬大軍。
累計加起來已有了恐怖的十七萬!
而劉備在漢水三路,加起來動用的兵力只有八萬!
劉備賭上的是荊、益二州的大半兵力,只為奪下襄樊,向天下昭示漢室尚在!
孫權堵上的是揚、交二州的大半兵力,只為阻止劉備奪下襄樊,向揚、交二州昭示孫氏仍在。
曹丕堵上的是黃河以南諸州郡大半兵力,只為在放棄襄樊前跟劉備打一場,向天下昭示大魏正統。
三方都有各自的利益述求。
沒有對錯,只有立場。
一時之間。
中原大地上,旌旗入雲,大量的軍士役夫車馬牛羊,向南鄉、襄陽、石陽三個主戰地聚集。
南鄉城外。
塢堡。
劉封立在塢堡城頭,注目眺望南鄉城。
自劉備圍襄樊後,劉封就抽調了陰縣、酇縣和筑陽三縣的兵力,相繼攻破了南鄉城後方的順陽、析縣和丹水三城,掠其庫中錢糧而返。
南鄉諸城,如今也只剩南鄉城還未攻破。
自荊州之戰和平南中之戰後,劉封用兵越來越老練了。
兩年前剛入上庸的劉封,勉強稱之為二流中上;而如今的劉封,已經以實打實的戰績躋身於當世一流良將。
能當良將的,不僅僅是自身驍勇善戰,還要善於選賢任能為爪牙羽翼。
劉封麾下。
目前最驍勇善戰的,以將軍李平和將軍王平為先,軍中戲稱為「二平」將軍,稱得上劉封的左膀右臂。
有功曹鄧范、五官掾虞翻、督郵馬玉、主簿杜普、書佐樊成、水衡都尉董恢、少府糜威、房陵令鄧輔、西城令申儒、上庸令申耽以及諸吏各曹為羽翼。
有十校尉田七、寇安國、方月、潘風、俞射、穆舜、李輔、鄧賢、白壽、梅敷;十都尉田忠、韓重、王當、羅信、單雄、裴慶、羋突通、北史那、舒何力、屈仙芝;飛軍新銳五校尉「賜漢姓」劉慶之、劉長恭、劉文泰、劉顯達、劉道濟;等軍中校尉都尉軍侯及諸伍同為爪牙。
文武兼備,自成一方。
雖說青史留名的不多,但不意味著不能青史留名的就不如人。
活得久的能人,才有機會青史留名。
死得早的能人,大部分都黃土一抔。
劉封右側。
書佐樊成正在向劉封匯報最新的情報。
其中有襄樊方向傳來的,也有新城方向傳來的,還有關中方向傳來的。
聽到關中方向的情報,劉封微微側頭。
取過樊城手中的情報竹簡快速掃了一眼,劉封的嘴角泛起笑意:「曹丕還真看得起我,連張郃都派到南鄉來了。」
張郃先從袁紹後從曹操,從征四方,多有勝績,戰陣經驗十分的豐富,也是五子良將中最善於巧變的一個。
劉封低頭沉思。
南鄉城中,有夏侯尚和徐晃兩萬餘人。
雖然不知道張郃及其後續兵馬有多少人,但劉封估計來的兵馬也不會低於一萬,更可能會接近兩萬人。
換而言之。
劉封即將面對包括徐晃和張郃在內的曹魏四萬兵馬,而劉封如今在南鄉城外能調控的兵力只有萬餘人。
以寡敵眾,優勢在誰?
下意識的。
劉封又想到了史載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的街亭之戰,同樣是張郃為先鋒去救隴右。
那一戰,不僅將馬謖釘在了恥辱柱上,還讓諸葛亮的北伐大業受到重創,即便之後諸葛亮屢屢北伐也改變不了大勢。
而如今。
雖然時間不同地點不同人物不同,但大勢卻頗為相似。
諸葛亮北伐取隴右,劉備北伐取襄樊,都是至關重要的一戰。
贏了,可以為今後的北伐取得先機。
輸了,數十年都不能翻身直到死亡。
馬謖守街亭,是要給隴右的諸葛亮爭取時間;劉封鎮南鄉,同樣是要給襄陽的劉備爭取時間。
故而。
劉封是絕對不能在南鄉被擊退的!
一旦被擊退,南鄉城內的夏侯尚和徐晃以及關中來的張郃等眾,就會順漢水南下襄陽,然後以軍力優勢去碾壓劉備。
劉封肩上擔負的壓力,是劉備三路伐魏中最大的,面臨的困難比荊州之戰對陣孫權時更大!
「回府議事。」
劉封收起情報竹簡,轉身走下城樓。
不多時。
臨時的燕王府內。
李平、王平等諸將校相繼抵達。
「參見燕王殿下!」
鏗鏘有力的見禮聲響起,仿若高掛的艷陽一般,充滿了熱情昂揚的鬥志。
劉封簡要的向諸將校陳述了當前的局勢變化。
聽得關中有援軍到來,將軍李平率先請命:「張郃雖勇,但關中兵馬遠來疲憊其勢已衰,末將請命前往丹水城駐守。」
丹水城在南鄉城西北,沿著丹水而建。
張郃要入南鄉城,丹水城是必經之地。
在丹水城設防,可阻止張郃與南鄉城取得聯繫。
將軍王平,亦是不甘落後。
飛軍成立的時間雖然不長,但被挑選入飛軍的都是南中勁卒和青羌勇士,大部分都是老兵。
再加上有既知漢人禮儀又知夷人脾性的王平統率,飛軍在修築塢堡、交鋒夏侯尚徐晃、以及攻破順陽、析縣和丹水三城中的局部戰場上都有不錯的表現。
最重要的是。
劉封從未因王平是降將就對王平低看一眼,反而還給王平委派了幾個文吏,專門負責給王平念書。
漢代的文字大部分都費澀難懂,如果不是從小學習,很難識字和寫字。
以王平如今的職務,也沒太多的時間去練習識字和寫字,配備文吏負責給王平念書是最適合王平的。
遇上王平聽不懂的大義,劉封就讓文吏給王平翻譯成大白話,偶爾也會聚眾講兵。
有如此恩情和信任在,王平心中想得最多的就是為劉封統兵克敵。
眾校尉都尉見李平和王平相繼請命,皆是欲言又止。
有「二平」將軍請命,哪輪得到眾校尉都尉爭功?
李平見王平爭功,爭道:「王將軍,丹水城乃門戶之地,不容有失。張郃驍勇,也非飛軍能敵。
我昔日跟著燕王殿下先戰西川、後討漢中、又在荊州大破孫權,麾下軍士皆能以一當十,抵擋張郃,非我莫屬!」
王平不甘示弱:「我曾在偽魏為校,深諳偽魏軍制,又曾親眼見過張郃,識得張郃面貌,也略知張郃用兵之法。
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你之驍勇,張郃已知,我之驍勇,張郃不知。
更何況,塢堡乃我軍立足之基,更不容有失,理當由李將軍守塢堡,由我去丹水阻擋張郃。」
李平來了火氣:「塢堡有燕王殿下鎮守,再有王將軍引飛軍協助,又豈會有失?王將軍,你當真要跟我搶?」
王平也瞪著牛眼似的雙眸:「燕王殿下早有言,軍中諸將校皆要以立功為先,我豈能落後?我若不搶,我以及麾下諸校尉如何立功?」
一句「軍中諸將校皆要以立功為先」,直接如炸鍋一般,讓本不準備言語的諸校尉都尉紛紛高呼請命。
不論是飛軍新銳五校尉「賜漢姓」劉慶之、劉長恭、劉文泰、劉顯達、劉道濟五人;還是寇安國、方月、潘風、俞射、穆舜、李輔、鄧賢、白壽、梅敷九人;都爭先恐後。
就連王當、羅信、單雄、裴慶、羋突通、北史那、舒何力、屈仙芝幾個都尉也不甘示弱。
能不能被安排去守丹水城不重要,不能落後於人最重要!
一時之間。
呼聲不絕。
李平和王平的聲音反而被淹沒了。
就連王平本人都沒想到,那句「軍中諸將校皆要以立功為先」竟然會引得眾校尉都尉爭相請命。
好歹尊重下我們兩個將軍啊!
劉封沒有喝止眾人,而是靜靜的聽著眾人的相爭。
軍中需要銳氣!
劉封不怕眾人不相爭,就怕眾人不敢爭。
倘若聽到張郃來了一個個都畏懼不前,想抵擋張郃就是痴人說夢。
而現在。
哪怕是一個小小的都尉,都敢請命去丹水城抵擋張郃。
若是張郃能看見聽見,估計臉都能氣黑:我堂堂一個大魏左將軍,連個小小的都尉都敢妄言拒我?
良久。
待眾人聲音變小,劉封才徐徐開口:「諸君皆乃大漢勇士,不論誰去丹水城,都不會弱於張郃,有如此氣勢,孤很欣慰。」
劉封的肯定,聽得眾人皆是心情澎湃。
頓了頓。
劉封話鋒一轉:「然而三軍不可無主,去丹水城為主將的,也只能有一人。」
眾校尉都尉或是看向王平或是看向李平。
氣勢歸氣勢。
眾校尉都尉也都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這主將不可能輪到自己。
李平和王平則是屏住呼吸,希冀的看向劉封。
眾人反應,劉封盡收眼底。
「樊書佐,你記一下,孤做如下部署調整」
「令:將軍李平,校尉方月、潘風、俞射、穆舜,都尉王當、羅信、單雄、裴慶,引三千軍守塢堡。無令不得出戰!」
話音一落。
李平的臉上浮現失落。
雖然沒有如願的去丹水城,但李平也沒再多言,而是直接抱拳領命。
劉封既然有了決定,那就不是旁人能更改的,李平久隨劉封,自然也知道劉封的脾性。
王平的呼吸則是變得急促,有掩飾不住的緊張。
劉封嘴角泛起笑意,繼續開口。
「令:將軍王平,校尉劉慶之、劉長恭、劉文泰、劉顯達、劉道濟,引五部飛軍,攜帶三日乾糧,入丹水城布防,細查城中水源、柴木,不可疏忽大意。」
王平大喜領命,嘴角也泛起了笑意。
李平哼了哼:「別高興太早,殿下只讓你攜帶三日乾糧,你也不會是主將。」
眾人紛紛反應過來。
李平留守塢堡,王平帶五部飛軍和三日乾糧先往丹水城,那主將會是誰?
下意識的。
眾人的目光看向了劉封。
而劉封也下達了第三道軍令。
「令:治粟都尉韓重準備八千人一月度用,由校尉寇安國、李輔、鄧賢、白壽、梅敷,都尉羋突通、北史那、舒何力、屈仙芝,引兩千軍押送糧草入丹水城。
其餘諸人,隨孤同往。」
眾人皆驚。
殿下竟然要親往丹水城!
李平此刻也顧不得失落了,高呼勸諫:「殿下若不在塢堡,倘若徐晃來攻,末將如何能擋?不如由末將和王將軍同往丹水城,定可擋住張郃。」
王平也忙諫道:「殿下千金之軀,豈能輕涉險地?末將願與李將軍同守丹水城,絕不爭功!」
眾校尉都尉也紛紛進言相勸,生怕劉封去丹水城犯險。
劉封大笑:「諸君莫非以為孤當了燕王,就變得膽怯惜身了嗎?」
見眾將校面有不安,劉封又斂容肅聲:「孤深知諸君之意,不欲孤以千金之軀犯險。
然而,將士肯為孤效命,並非孤有大德,實為將士不願被偽魏奴役,又堅信孤能覆滅偽魏,故而從孤。
自古以來,君臣肉食者位居廟堂之高,身處匹夫之上,享盡了榮華富貴;可每每遇到有逆臣賊子易姓改號時,就要讓匹夫之賤為其賣命。
孤以為不妥。
保大漢者,當由大漢君臣肉食者謀之,豈能令匹夫之賤與有責焉?
戰場之上,無分貴賤,將士中箭會死,孤中箭也會死,孤的命是命,將士的命也是命。孤若不能身先士卒,將士又如何肯為孤盡心效命?
孤意已決,此事不必再議!」
不論是虞翻還是費詩都不在塢堡,也沒人能勸得了劉封。
李平只能私下裡囑咐王平道:「王將軍,殿下如今貴為燕王,身份已經不同往日了。萬不可令殿下輕易上陣,若殿下有失,我等皆是死罪!」
王平也深知個中重要,道:「李將軍放心,我不會讓殿下輕涉險地的。」
塢堡距離南鄉城極近。
劉封的調兵,想瞞過南鄉城的夏侯尚和徐晃並不容易。
尤其是夏侯尚和徐晃已經得到了曹丕的詔命,也知道拜曹真為征西將軍,假黃鉞,督左將軍張郃、征羌護軍郭淮、冠軍將軍楊秋等關中十七營,正奔赴南鄉而來。
「城頭督將來報:劉封的塢堡有大軍往丹水城而走,定是去抵擋曹征西的關中兵了。劉封分兵,是自尋死路,不如徐將軍與我去取塢堡,生擒劉封,以泄數月被圍之恨!」
夏侯尚語氣忿忿。
被劉封堵在南鄉城,讓夏侯尚感到極為的羞憤。
這是恥辱!
尤其是順陽、析縣和丹水三城被攻破,城中倉庫的錢糧被劫掠一空後,夏侯尚就更是怒氣難耐。
然而屢屢去打劉封的塢堡,最終都是無功而返。
被劉封貼臉開大的羞辱,換個姓夏侯的都得吐血膽裂了。
相對於夏侯尚的急躁,徐晃更顯沉穩。
劉封分兵的情報雖然對南鄉城是利好,但徐晃也不敢疏忽大意,提出了假設:「倘若劉封明著分兵,實則是誘我等出城呢?
若是事順,我等還能回城;若是事不順,我等就得敗回城中,嚴重一點還可能丟了南鄉城;屆時征西將軍又遠來疲敝,豈不就被劉封各個擊破了?
不如派遣斥候多加探查,然後等征西將軍大軍到了,再前後夾擊,或能擊潰劉封。」
徐晃的話如同一盆冷水一般澆在熱血上頭的夏侯尚身上。
夏侯尚不由打了個冷顫,又感到不甘:「可如此一來,你我就無大功了。」
是借著曹真來援劉封分兵的機會拿下塢堡生擒劉封,還是等著曹真來了再前後夾擊,這兩者的功勞大小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徐晃謹慎道:「小心無大錯。陛下雖然冊封孫權為吳王,又調了三路大軍來與劉備爭襄陽,其中最關鍵的一路就是南鄉。
南鄉若丟,劉備在襄陽就會士氣大增,樊口的孫權見勢不妙或許又會再降劉備反攻石陽,甚至還可能趁機出兵去搶合肥。」
夏侯尚忿忿:「孫權小兒,他若敢再背叛陛下,我定要親取其首!」
雖然很想立個大功勞,但夏侯尚也不是個聽不進意見的。
更何況。
徐晃的話也在理。
劉封善於奇計,不能只看到劉封分兵就篤定有機可乘。
再加上孫權的反覆無常也的確令人擔憂。
今日能反劉備,明日難道不能反曹丕?
信孫權能真心投降,不如信母豬能上樹。
而事實上。
徐晃的擔心也猜中了事實。
劉封之所以要親自去丹水城,是判斷李平或王平單獨去丹水城都無法同時面對關中來的援兵以及南鄉城的夏侯尚和徐晃。
畢竟劉封在南鄉城只是對峙,而非將南鄉城包圍。
劉封能派兵去丹水城,夏侯尚和徐晃同樣也能派兵趁虛去打塢堡。
只有劉封親自在塢堡外,才能及時調度李平和王平兩支兵馬。
劉封早想好了部署。
倘若夏侯尚和徐晃真的去打塢堡了,劉封就會反向夾擊,若能在張郃來丹水城前將夏侯尚和徐晃打殘或打死,劉封在南鄉就能立於不敗之地。
「有徐公明在,還真是不好騙!」
見不能騙南鄉城守軍出城去打塢堡,劉封也只能暫時放棄這個計劃,轉而將精力放在關中的曹魏援軍上。
張郃的先鋒,距離丹水城已不到百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