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敵眾我寡?劉封虎威震南陽(6k)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145章 敵眾我寡?劉封虎威震南陽(6k)

  丹水城外。

  五座營寨,依險而設。

  居高臨下,隔水為營。

  第一營由校尉寇安國、都尉華突通、北史那,率千人守衛。

  第二營由校尉李輔、鄧賢,率千人守衛。

  第三營由校尉劉慶之、劉長恭,率千人守衛。

  第四營由校尉劉文泰、劉顯達,率千人守衛,

  第五營由將軍王平、校尉劉道濟,率千人守衛。

  丹水城內,由劉封親率校尉田七、白壽、梅敷,都尉田忠、韓重、舒何力、屈仙芝等將校,率三千人守衛。

  第一營外。

  張部、郭淮、楊秋引萬人抵達。

  探得前方有漢軍依山險立寨,張不由心驚:,「漢軍的反應竟如此快,

  連丹水城都奪了?」

  自關中而來。

  張鄰倍道而行,就是為了能早日抵達南鄉城跟夏侯尚和徐晃合兵。

  不曾想大軍還未抵達南鄉城,南鄉城上游的丹水城就已經先丟了。

  征羌護軍郭淮仔細詢問了探子後,面色也變得凝重:「丹水城的守將極為謹慎,居高臨下,探子難以深入,目前已知前方山頭有兩座營寨為角之勢,彼此距離不到五里。

  山頭旌旗極少,應是怕我方探子探清虛實,故意為之。據圖所示,此地到丹水城,沿水山頭甚多,也可能不止兩座營寨。」

  聽得郭淮的分析,冠軍將軍楊秋頗為不屑:「劉封在新城的軍力不過萬餘,如今又分兵來丹水城,丹水守將所用之兵不會超過五千。

  既要守城,又要分兵於山險立寨,每寨守兵定然不多;不敢多立旌旗,

  不過是心虛罷了,我料這兩個山頭的駐兵不會超過千人。

  可選精卒,並攻一營。彼若不救,我必克矣;彼若相救,伏兵擊之。」

  雖然楊秋說得在理,但郭淮心中的擔憂並未消失:」「我軍遠來糧少不宜久戰;劉封不僅能在南鄉城外壓制夏侯將軍和徐將軍,還有餘力分兵奪取丹水城,其魔下必定多有驍勇之士為爪牙。

  若不能勝而令士氣受挫,想再突進就更難了,我以為,不如立寨蓄勢,

  等曹征西到了,再併力相攻,方可萬無一失。」

  楊秋大笑:「郭護軍,你太膽怯了。我軍數倍於敵,又豈會不勝?倘若等曹征西來了才出兵,還要我等先鋒作甚?

  左將軍,某願親率兩千精卒去破漢賊營寨,如不勝,請斬某頭!』

  郭淮沒有繼續跟楊秋爭執,而是看向張邰。

  楊秋只是副將,楊秋是否反對郭淮不在意;張才是先鋒主將,張邰的決定才是最重要的。

  張邰低頭沉思。

  如不拔寨,直接去打丹水城,後軍輻重就會受到侵擾。

  如去攻寨,又容易被拖成久戰,對於遠來糧少的張部而言,這是極為不利的。

  人的名,樹的影。

  劉封不是馬這等沒上過戰場的。

  正如郭淮所言:劉封不僅能在南鄉城外壓制夏侯將軍和徐將軍,還有餘力分兵奪取丹水城,其摩下必多驍勇之士。

  最重要的是:張來之前並不知道丹水城已經丟了,故而選擇輕裝倍道。目前隨軍所帶的糧草也就十日度用,十日內不能破丹水城,張邰就只能退兵去等曹真的後軍。

  郭淮所言「遠來糧少,不宜久戰」,也是這個原因。

  事實+

  一個字:拖。

  張不攻寨,就到不了丹水城。

  張部若攻寨,就會被消磨士氣,繼而拖延張部抵達丹水城的時間,

  思考良久。

  張部有了決定,下令道:「我等為先鋒,倘若遇寨而怯,征西將軍或會以為我等不盡心。就依楊將軍言,挑選精卒,並力攻寨;再暗伏一軍,以作策應。」

  楊秋大笑:「左將軍英明!就由某來攻寨,郭護軍去設伏,左將軍留守大營,只要郭護軍能擋住賊子援兵,某定可一戰破賊!」

  說完。


  楊秋還挑畔似的看向郭淮。

  意思不言而喻:膽怯之輩,別拖我後腿!

  郭淮呼吸平穩,沒有理會楊秋的挑畔,再次看向了張邰。

  那一副「老子懶得理睬你個棒槌玩意兒」的神態,看得楊秋一陣火大。

  郭淮出身門閥士族,曾祖父光祿大夫,祖父大司農,父親雁門太守,郭淮目身又被舉孝廉,妥妥的一個豪門子弟。

  而楊秋,關中軍閥之一,曾跟著馬超韓遂起兵反曹操,兵敗後投降曹操,雖然官爵都比郭淮高,但在郭淮眼中楊秋依舊只是個不入流的貨色。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

  別看郭淮現在只是個征羌護軍,史載上的成就是遷官車騎將軍、儀同三司、封陽曲侯,死後追贈大將軍,諡號為貞。

  郭淮的上限是楊秋永遠無法企及的,

  京都的豪門子弟看不起關中的地頭蛇也是很正常的。

  張頜不欲兩人相爭,遂採納了楊秋的請命:「既如此,就由楊將軍引精卒攻寨,郭護軍,你引一軍前往漢賊兩寨之間埋伏,斷其聯繫,我也會從旁策應。」

  比起徐晃的長驅直入、張遼的八百破陣、樂進的陷陣先登,張邰的用兵風格偏向於用謀和驅將。

  除非不得已,張是不會親自上陣的。

  張部能熬死漢末三國一堆名將,靠的就是一個字:穩。

  若非被司馬懿強行要求去追諸葛亮,以張頜的穩字心態,再活個十餘年跟程昱一樣壽八十都不成問題。

  楊秋要搶著去攻寨,張邰自然是樂得如此。

  從內心上講。

  這次來南鄉城,張邰是不情願的。

  魏軍自關中到南鄉,路途遙遠。

  遠道而援,利在急戰。

  一旦漢軍固守要塞,長久對峙,魏軍就會因物資匱乏而無功而返。

  畢竟。

  大軍南征和大軍馳援,是有本質不同的。

  大軍南征,有充足的時間去準備物資。

  大軍馳援,沒有足夠的時間準備物資。

  倘若南鄉的是個如孟達一般的,張也能來個克日斬孟達。

  然而南鄉的是威名日盛的劉封,不僅在荊州力挽狂瀾的將孫權及其魔下諸將揍得鼻青臉腫,還在南鄉將夏侯尚和徐晃壓得抬不起頭。

  夏侯尚且不提。

  徐晃是誰?

  長驅直入破四冢解了樊城之圍,關羽都一度避其鋒銳,曹操甚至都在一篇令中夸徐晃「以將軍之功,勝過孫武、田苴。」

  結果。

  徐晃在南鄉城硬是在劉封手上討不到便宜!

  雖然有徐晃年邁的原因在,但也不能因此而小靚劉封的本事。

  跟這樣的對手對陣,張部是不願親身涉險的。

  在安營紮寨後。

  張部又派人去後方給曹真送信。

  信中具言了丹水城已被劉封攻陷,劉封在丹水城外又依山險立寨,急切難進。

  若單輪軍職,張部是優於曹真的。

  不過軍中的地位是以職務含權量來界定的。

  曹真雖然只是征西將軍,但假黃鉞,可節制張。

  張部也是個識趣的。

  亦或者說,張部巴不得被曹真節制。

  贏了,混點小功勞,累積軍功升遷。

  輸了,責任不在張邰,在曹真。

  只要對曹真保持「謙遜」,事事給曹真稟報就不會被追責。

  郭淮的分析張部其實也是認同的。

  就如徐晃破四家前,也是等到殷署、朱蓋十二營到了後有足夠的把握才進兵的。

  然而。

  正如張邰那句「我等為先鋒,倘若遇寨而怯,征西將軍或會以為我等不盡心」一般,很多時候行軍作戰的決策不取決於這個決策對不對,而取決於主將認為這個決策對不對。

  給曹真去信。

  就是在告訴曹真:我這個先鋒是盡心了的。然而丹水城丟得太早,我遠來疲憊又缺糧,又很難取勝。


  功勞先不提,責任先推掉。

  背黑鍋的事,張部是不乾的。

  上回有個叫郭圖的想讓張部背黑鍋,張部轉頭就投了曹操。

  對張部而言。

  活得久的才能加官進爵。

  活得不久的人早成黃土一抓了。

  昔日投降曹操的袁氏悍將,現在還活著的除了張邰也沒幾個了,即便活著的也沒人比張爬得更高。

  相較於張頜的心態平穩,請命攻寨的冠軍將軍楊秋,鬥志昂揚,亦有不念。

  郭淮那舉手投足流露出來的豪門子弟優越感,令楊秋很不爽。

  京都豪門跟邊地武人相互間的鄙視鏈就如同刻在骨子裡一般,董卓時期如此,楊秋時期也如此。

  「待我破寨,看郭淮那廝還敢小我否!」

  罵歸罵。

  楊秋也沒真的驕矜大意。

  昔日跟著馬超韓遂起兵的關中軍閥大部分都死了,楊秋不僅活著還能被曹操拜將封侯,更是在《魏公卿將軍上尊號奏》中排名第八位,也是有幾分真本事的。

  而此時。

  丹水第一營的山頭。

  校尉寇安國早已靜候多時。

  作為劉封原宗寇氏中的傑出青年,寇安國雖然驍勇智計不如劉封,但也跟著劉封征戰十年了。

  十年的時間,只要不荒廢度日,哪怕是只狗也能變專家狗了。

  在眾將請命劉封駐守丹水城後,寇安國就主動請命要在第一營駐兵。

  第一營也是最危險的一營!

  看著逐漸靠近山頭的魏軍,寇安國舔了舔被寒風吹得有些乾裂的嘴唇,

  對山頭的軍士喊話壯士氣。

  「自古有雲,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殿下平日裡就厚待我等以及我等家眷,如今怕我等不敵魏狗,又只給了我等兩日乾糧,且允許我等隨時都可以撤回第二營。

  我等既受殿下大恩,又豈能不報?倘若見賊而怯,不發一箭就撤回第二營,我深以為恥!

  如今,魏狗尚未完成合圍,若有要撤回第二營的,可以站出來,我絕不阻攔!」

  跟著劉封的時間久了。

  寇安國這喊話壯士氣的水平也與日俱增。

  劉封的軍士本就悍勇,被寇安國的話一激,眾軍士的士氣更盛。

  「又不是沒殺過魏狗,我又豈會畏懼魏狗?」

  「寇校尉何故小我等,我手頭殺的魏狗也有好幾個了,又何懼山下的魏狗。」

  「我等受燕王殿下的厚恩,正愁無以為報,今日就多殺幾個魏狗,為燕王殿下賀喜。」

  「魏狗也非刀槍不入,我一刀砍下去,也得給我倒下,有何可懼!」

  「燕王殿下曾有言:狹路相逢勇者勝!區區魏狗,有何可懼!」

  3

  一時之間,群聲激盪,士氣如虹。

  寇安國大笑,遂將軍士分為三部。

  一部交給都尉半突通,一部交給都尉北史那,一部由寇安國親率。

  「兵法有云:居高臨下,勢如破竹!就讓魏狗見識我等厲害!」

  寇安國大呼一聲,山頭的一千漢軍迅速分開,各就各位。

  第一營的交鋒,也引起了第二營李輔和鄧賢的覺察。

  鄧賢聞訊就要引兵去救。

  李輔攔住道:「第二營糧草甚多,不可輕動,小心魏狗設伏。」

  劉封在城外五營中儲存的糧食數目是不同的。

  臨近張頜的第一營,只有兩日乾糧。

  並非是劉封不願意多提供糧食給第一營,而是劉封很清楚第一營是守不住的。

  與其將糧草留給張邰,不如給第一營更強的機動性。

  能打就打,不能打就撤。

  不論勝敗,兩日內第一營都會撤回第二營。

  相較於第一營,第二營的糧食就多了。

  第二營留了兩千人五日的糧食,這是第一營能安然撤退的保障。


  若是第二營堅持到糧盡,就會撤回第三營。

  第三營的糧食又比第二營更多,足夠三千人吃上七日。

  若是第三營堅持到糧盡,又會撤回第四營。

  第四營的糧食又比第三營更多,足夠四千人吃上十日。

  倘若第四營堅持到糧盡,就會撤回到王平的第五營。

  第五營的糧食,足夠五千人吃上二十日。

  如此部署,旨在於拖。

  更有田忌賽馬之意。

  在張軍的士氣最盛時用最少的兵力去廝殺,廝殺不過就跑路。

  張部軍的士氣會在拔寨的過程中不斷被消耗,而劉封軍的士氣會因人數不斷疊加而逐漸高漲。

  此長彼消,就能形成士氣上的優勢。

  讓本就遠來疲的張部軍,陷入士氣不斷被消耗的低迷狀態。

  諸營的任務,劉封在委派諸校尉前就仔細叮囑。

  包括張到了第一營可能會採取哪些方式來攻寨,劉封都一一向眾將分析過。

  就概率而言。

  第一營由劉封親自駐守才是最穩妥的。

  不論是劉封的勇武還是智計,都不是寇安國能比的。

  一方面是眾將校極力勸阻不肯讓劉封涉險,一方面是劉封也存有磨礪寇安國以及眾將校的用意。

  隨著劉封的地位越來越高以及執掌的權柄越來越大,親臨前線的機會也會越來越少。

  若魔下能獨當一面的將校太少,劉封的用兵和調度也會變得不夠協調。

  因此。

  在仔細權衡後,劉封最終選擇了坐守丹水城,將城外五營分給魔下將校。

  又將最危險的第一營交給了寇安國,

  除了寇安國是主動請命外,更有寇安國姓寇的原因在。

  劉封將原宗族弟都派到了最危險的位置,其餘將士又怎會不盡心?

  在李輔的提醒下,鄧賢穩住了要匆匆去救第一營的想法。

  兩人合計後。

  決定先看寇安國的應對。

  如果寇安國選擇退守第二營,就立即前往接應。

  如果寇安國能夠堅守,那就按照原計劃的時間點去接應。

  第二營的按兵不動,讓山下埋伏的郭淮心中犯疑。

  「奇怪。劉封設雙營是為了互守,以其用人之能,應該也不會用有私怨的守將。如今前寨被攻,後寨竟然按兵不動?是另有打算,還是篤定前寨能守?」

  猜不到緣由。

  郭淮一面派人去將戰況告知張部,一面又派斥候去深入打探。

  對於楊秋斷定「劉封分到丹水城的兵馬不足五千,以及這兩個山頭的漢兵不會超過千人」,郭淮是不認可的。

  郭淮一開始的判斷就是「沿水山頭甚多,也可能不止兩座營寨」,只因斤候無法深入而不能探得虛實。

  此刻有伏兵在此,郭淮也能讓斥候更深入的探查了。

  隨著時間的流逝。

  郭淮的疑慮更甚了。

  不僅僅有劉封第二營按兵不動,還有楊秋沒能拿下劉封第一營的原因。

  雖然內心鄙夷楊秋的出身和無禮,但郭淮也是知道楊秋的本事的,狂人有狂人的資本,楊秋靠著心狠敢拼才有如今的地位。

  郭淮也沒有因為楊秋的無禮就去嘲諷楊秋,而再次派人去尋張邰,傳達心中的疑慮和猜想。

  信使離開不久。

  派出去的斥候匆匆返回,肩膀上還挨了一箭。

  郭淮心頭冒出不好的預感。

  「護軍,此山頭後,也有漢軍的營寨,同樣依山險而立,路口設有暗哨,我等來不及反應,死了兩個,就我逃回來了!」

  斥候又驚又懼。

  眨眼的瞬間,兩個同伴就被射殺。

  郭淮臉色一沉,深深的吸了一口氣:「傳令,急攻漢軍前寨!」

  副將聞言驚道:「護軍,我們現在去攻漢軍前寨,會惹惱冠軍將軍的。


  郭淮銳眼一瞪:「那不是你該關心的事,執行軍令!」

  呵斥間。

  郭淮又看向了劉封的第二營,眼神深邃不知道在想什麼。

  片刻後。

  郭淮又下達了一個軍令:豎起大旗、敲響鼓聲。

  魏軍的旗號和鼓聲,也驚動了第二營的李輔和鄧賢。

  鄧賢心中驚孩:「竟然真的有埋伏!若非李校尉你提醒,我必中魏狗奸計!」

  李輔的臉色卻變得難看:「別高興太早了,魏狗是故意的!若我猜得沒錯,魏狗這是要去打第一營了!不能再等了,你留守大營,我去接應第一營!」

  鄧賢疑惑:「「李校尉,眼下即將入夜,魏狗應該是撤兵回營了,你會不會多心了。」

  李輔緊了眉頭:(「入了夜,就更麻煩了!為防意外,再派兩路信使,

  一路去第三營,一路回丹水城。」

  鄧賢欲言又止,隨即按下了心中的疑惑。

  雖然都是校尉,但第二營是以李輔為主的,鄧賢這個校尉當初是靠著孟達的外甥才升上來的,跟李輔完全不能比。

  李輔的調兵,並未瞞過郭淮的探子。

  郭淮沒有改變軍令,依舊令魔下眾軍去協助楊秋攻打劉封的第一營。

  見到郭淮到來,楊秋瞬間怒了。

  「郭護軍,你這是何意!」

  看著楊秋氣急敗壞的模樣,郭淮也猜到了楊秋攻寨的不順。

  不過郭淮沒有給楊秋爭吵,只是淡淡的開口:「我派了三個斥候,死了兩個,逃回來一個。斥候探得漢軍還有第三營,楊將軍,你應該明白這意味著什麼。」

  楊秋怒氣瞬間凝滯兩千精卒攻寨卻半點便宜占不到,郭淮又說漢軍還有第三營。

  這意味看,漢軍的人數遠超楊秋的預估!

  只是看到郭淮那仿佛一切都在料算的模樣,楊秋又氣不打一處來:「有第三營又如何?再給我一天時間,我定能拿下此寨!讓你的兵退下,不要跟我搶功!」

  見楊秋明知故犯,郭淮眼神一沉,語氣也變得不善:「楊將軍,不要因私非公!此乃漢軍拖延之計,此寨今夜必須拿下!哪還有時間讓你再攻一口1」

  楊秋大怒:「郭淮,你一個小小的征羌護軍,怎敢教我用兵?」

  郭淮的眼神更陰沉了。

  就在此時。

  傳令兵策馬而來,持令高呼:「左將軍有令,征羌護軍郭淮,冠軍將軍楊秋,並力攻寨,今夜若不能破寨,皆罰!」

  楊秋更氣。

  看郭淮這模樣,必定是提前派人知會了張。

  「郭淮,不要以為左將軍偏信你,你就可以在我面前猖狂了,待破了此寨,我再跟你論!」楊秋忿忿離開。

  雖然很不滿郭淮來搶功,但楊秋也不敢違背張邰的軍令。

  山頭。

  華突通派人來報:「校尉,第二營下山了。」

  寇安國不由心驚。

  第二營提前下山,意味著山下出現了寇安國不知道的意外,而李輔斷定必須下山來接應。

  看著山下沒打算退兵的魏軍,寇安國也隱隱猜到了魏軍的意圖,

  「該死!竟連一日都守不住嗎?我愧對殿下的栽培!」

  寇安國將長矛狠狠的往地上一,這種不能完美達成劉封計劃的屈辱,

  讓寇安國感到十分的屈!

  深深的吸了一口氣,寇安國平復內心的焦躁,想到了劉封往日的教導:

  用兵不能感情用事,該撤的時候不能遲疑。

  「傳令,撤往第二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