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清明節
在滴水崖蜿蜒的河道兩旁,曾經長滿了密集的柳樹。
這條不知名的小河,隨著季節的變化,總會展現出不同的狀態的來。
雨季則咆哮奔涌,旱季則小河潺潺。
如果不是長期在此生活,很難會發覺這小河如同人和事物一樣,充滿了兩面性。
在洪水奔騰的時候,河岸稍微低洼一點的地方會被淹沒沖平,待到河水退去,就留下了平坦無比的沙地。
被太陽暴曬幾天後,乾燥的沙子會透出一股淺淺的粉色,這個時候的沙地,是最適合游完泳之後,帶著渾身的涼意躺在上面曬太陽的,待到太陽曬得渾身燥熱,我們又會把沾染了密密沙粒的身體,撲通一聲拋入河裡,繼續暢享陰涼。
樂在其中。
這些光禿禿的沙地,可不止是我們的樂園,頑強的野草會在其中一點點的萌芽,或結成淺淺的綠茵場,或長成高大的茅草叢。
嫩草餵牛羊,老草墊豬圈,有時候運氣好,還能在草叢裡掏出幾個麻雀窩來,當然,作為慣例,草深的地方往往能遇到幾根長蟲,必然又是心臟砰砰亂跳的一場雞飛狗跳。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在清明節的時候,就變成了寶藏之地。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樣詩句的描寫對於我的家鄉來說,即不應景也不應情。
我們清明節很少去掛紙拜祭,天氣也是晴朗之極,大家都在籌備一場極為有趣的集體活動——清明飯。
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戶外野餐。
從我記事開始,每年的清明節都是一場歡喜無比的聚會。
村里上百戶人,自然是有遠近親疏的,往往在清明節到來之前就呼朋喚友提前統籌,一旦約好幾家一起聚會,那便是輕易不能改變。
到了清明節的早上,匆匆吃過早飯,還是孩子的我們便慌慌忙忙的背上背簍出發了。
背簍里是昨晚上母親就已經準備好了的傢伙什,諸如油鹽醬醋啦、砧板菜刀啦、鋤頭鍋鏟啦之類的。
重一些的任務交給哥哥背,我個子小一些,往往是讓我背家裡的銅火鍋,剩下的還有一些麻煩和更重的東西,自然有父母收尾。
河邊雖然寶地眾多,但是畢竟數量有限,大家對這些地方可以說是了如指掌,歡喜的節日,大多不願意另起事端,自然只能先到先得。
所以哥哥和我自然是積極得不得了。
在那白色的大公雞在父親的手上竭力掙扎之時,我和哥哥已經走出家門,沒走幾步,就聽到天不亮就打鳴,讓人討厭而又心心念的大公雞嘶了半聲,自此再無聲息,兄弟兩人相視一笑,都知道清明飯的硬菜已經到位了。
我們早已經選定了位置,最受歡迎的自然是滴水崖下的空地了,但是距離有點遠,考慮父母也要背著東西過來,所以我們選擇了梨樹邊。
梨樹邊,其實不是個地名,或者可以這麼說,這個地名是我們一家的專屬記憶。
那是河邊彎道沖刷出的一塊沙地,河裡有個淺淺的水潭,有兩塊大石頭立在河道里,潭邊的石頭隊堆里,有一塊藍色的石頭特別明顯,像個只能容一人落座的椅子,旁邊還有一條小小的小溪,從山上流下匯入這裡,小溪里有很多花姬和石蛙,夏天的時候呱呱亂叫,在提醒我們——大王,來抓我呀。
小河兩旁都是中等的田,小麥和水稻應季種植,隨時都能看到風吹麥浪,稻穗躬身。
兩棵梨樹就長在田埂邊。
樹身不高,枝葉不密,果兒不甜,樹皮皸裂,路過的農人,大都會感嘆,可惜可惜,這樹沒有嫁接好啊。
因為結不出好果,主人家又因為地遠懶得照顧,兩棵樹反而因禍得福,每年少受些頑童偷果而導致枝葉折斷的苦楚。
時間久了,粗一些的那棵樹中心已經空了,不知道是哪個調皮鬼在樹洞裡點過火,很多年之後,都還能看到樹心裡黑炭的殘存,經此一劫,梨樹並沒有死去,仍然堅強的活了下來,多了的,是樹身上的歷史的滄桑和頑童留下的傑作。
我們去得早了,自然有人來晚了,路過的叔叔伯伯們笑著說:「啊呀呀,好早好早,兩個小娃來吃個果果啊。」
鄰里鄉親總是有一種難言的親近的,哥哥和我也不拘禮,大大方方的上前去拿個吃的,大聲的說謝謝,然後叔叔伯伯各自去找寶地了。
父母這個時候因為地里和家裡的活還沒有忙完,是不會這麼早就到河邊的,這個時間段也就是我們兄弟的自由活動時間,要不了多久,我的那幾個老表弟兄也會過來一起幫忙。
哥哥和我先把背簍里的東西放好,然後拿著柴刀去砍柴了,河邊被洪水衝來的木頭在無聲提醒我們,小河可不是個好脾氣的傢伙。
把柴火堆好,我們拿著撮箕開始禍害水裡的小魚了,這個時候我的老表們也來了,於是一場捉魚變成了戲水,就算是衣服被打濕也不怕,正好燒火烘烤衣服,當然烘烤我們會小心翼翼的,要是衣服被燒壞了,那可就慘了。所以我們大都選擇把濕掉的衣服擰乾,然後攤在大石頭上暴曬,我們繼續在水裡狗刨。
河水清涼,但是露在水面上的腦袋會感覺曬的刺痛冒煙,所以我們得做一些防曬的準備,老是折藕田裡的荷葉,會影響產量,那是會被大人罵的。
而清明節正是柳樹正好的時候,把長長的垂柳枝折下來,就能編一頂楊柳帽。
做法簡單極了,長長的枝葉比著自己的腦袋,圈上兩圈,就算是成型了,後腦勺可以留一截尾巴,如果感覺帽子薄了那就再加兩根柳樹枝,反之亦然,我還會找兩根長長的節節草插在帽子的左右兩邊,戴著楊柳帽,每一個呼吸都是柳樹的清香,走路的時候節節草顫顫悠悠,能把聞著汗味飛來的毒蚊子都趕跑了。
中午的時候,母親和小舅小嬢來了,他們背著在家裡就洗好處理好的食材,除非沒得選擇,不然我們不會在河裡洗菜。
銅火鍋拿出來架好,夾起已經燒出來的木炭放進火鍋爐芯里作為火源,然後從小到大放入由青槓樹燒制的鋼炭,把火門對著風向,風一吹,就有零星的煙和火星飛出來。
再加上水,把切好的排骨、臘肉之類的放進去蓋上蓋子開始煮,同時還要放上花椒、辣椒、薑片和兩把蔥蒜葉,蓋上鍋蓋慢慢煮。
隨著火鍋里咕嚕咕嚕的聲音響起來,肉香越飄越遠,饞的我們幾個孩子直咽口水。
飲料和啤酒已經放在了河水裡冰著,小舅帶著我們去抓石蛙,母親和小嬢開始準備下午的米飯和佐料。
淘好的米用吊鍋煮起來,火鍋里雖然放了鹽巴,但是在燉湯的時候絕對不能放夠,要給大家按照自己的口味打蘸水留下餘地。
把鮮嫩翠綠的小蔥和芫荽切碎,在火炭里燒好香辣的胡辣椒和花椒一起搗碎備用,當小舅手把手的教我怎麼收拾石蛙,怎麼烤的時候,我的父親也到了。
之所以姍姍來遲,是因為父親手裡提著的那口錫鍋走得小心翼翼。
不用猜,那口鍋里的,自然是讓我們又討厭又嘴饞的白公雞了,父親忙完地里的活就開始煮這一鍋雞,因為白雞是用來祭祀祖先所用,肉煮好之後,還要在神龕上獻祭祖先,燒紙點香倒酒禱告,一系列的工作做完,祖先也先用完餐之後,這鍋雞我們才吃得。
終於能吃飯了,我們早就餓得肚子咕咕叫,銅火鍋蓋子一打開,熱氣翻騰,把煮好的雞肉舀進去,這個時候雞肉香、臘肉香、香腸香、排骨香混在一起,提前放下去的藕片和土豆都已經煨熟,讓人食指大動。
剩下來的雞湯飄著金黃的油光,放在一旁用來加湯或者泡飯。
按照各自口味打好蘸水,舀出吊鍋里燜得香噴噴的米飯,等待大人們喝了第一杯酒,我們就開動了,肉塊爽口、雞肉噴香、洋芋軟糯,胡辣椒蘸水越吃越辣,越辣越香。
大筲箕里放著今天才鮮摘的豌豆尖,隨著等待著共煮一爐,這可是真真正正豌豆尖,而不是城市裡硬到塞牙步入中年的豌豆老尖。
再加上從河裡撈起來的啤酒飲料涼人心脾。
歡聲笑語和殷切的祝福。
這是農人在田間地頭操勞良久之後的難得放鬆。
這也是小孩子們盼望已久大口吃肉的難得機會。
大人們相互敬酒,我們小孩子也不遑多讓,拿著啤酒飲料敬大人、敬老表弟兄。
這已然是極為完美的一天,非到日落星稀,肉罷酒幹才能結束。
一覺天明,新的一天開始了。
遊子離鄉,雖在他鄉,卻總是思鄉,不記得有多久沒有回去過清明節,吃清明飯了,但料想現在條件發展得如此之好,三十年好似天翻地覆一般,清明飯肯定也會被年輕一代發揚光大,所以每逢清明,總是要問問父母在哪裡過節開心與否。
父母總是高高興興的給我描述今天的所見所聞,偶爾會嘆口氣說半句:「可惜······」,然後慌忙打住,大家默契的繞開這個話題,繼續聊一些歡快的事情。
哎。
這條不知名的小河,隨著季節的變化,總會展現出不同的狀態的來。
雨季則咆哮奔涌,旱季則小河潺潺。
如果不是長期在此生活,很難會發覺這小河如同人和事物一樣,充滿了兩面性。
在洪水奔騰的時候,河岸稍微低洼一點的地方會被淹沒沖平,待到河水退去,就留下了平坦無比的沙地。
被太陽暴曬幾天後,乾燥的沙子會透出一股淺淺的粉色,這個時候的沙地,是最適合游完泳之後,帶著渾身的涼意躺在上面曬太陽的,待到太陽曬得渾身燥熱,我們又會把沾染了密密沙粒的身體,撲通一聲拋入河裡,繼續暢享陰涼。
樂在其中。
這些光禿禿的沙地,可不止是我們的樂園,頑強的野草會在其中一點點的萌芽,或結成淺淺的綠茵場,或長成高大的茅草叢。
嫩草餵牛羊,老草墊豬圈,有時候運氣好,還能在草叢裡掏出幾個麻雀窩來,當然,作為慣例,草深的地方往往能遇到幾根長蟲,必然又是心臟砰砰亂跳的一場雞飛狗跳。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在清明節的時候,就變成了寶藏之地。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樣詩句的描寫對於我的家鄉來說,即不應景也不應情。
我們清明節很少去掛紙拜祭,天氣也是晴朗之極,大家都在籌備一場極為有趣的集體活動——清明飯。
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戶外野餐。
從我記事開始,每年的清明節都是一場歡喜無比的聚會。
村里上百戶人,自然是有遠近親疏的,往往在清明節到來之前就呼朋喚友提前統籌,一旦約好幾家一起聚會,那便是輕易不能改變。
到了清明節的早上,匆匆吃過早飯,還是孩子的我們便慌慌忙忙的背上背簍出發了。
背簍里是昨晚上母親就已經準備好了的傢伙什,諸如油鹽醬醋啦、砧板菜刀啦、鋤頭鍋鏟啦之類的。
重一些的任務交給哥哥背,我個子小一些,往往是讓我背家裡的銅火鍋,剩下的還有一些麻煩和更重的東西,自然有父母收尾。
河邊雖然寶地眾多,但是畢竟數量有限,大家對這些地方可以說是了如指掌,歡喜的節日,大多不願意另起事端,自然只能先到先得。
所以哥哥和我自然是積極得不得了。
在那白色的大公雞在父親的手上竭力掙扎之時,我和哥哥已經走出家門,沒走幾步,就聽到天不亮就打鳴,讓人討厭而又心心念的大公雞嘶了半聲,自此再無聲息,兄弟兩人相視一笑,都知道清明飯的硬菜已經到位了。
我們早已經選定了位置,最受歡迎的自然是滴水崖下的空地了,但是距離有點遠,考慮父母也要背著東西過來,所以我們選擇了梨樹邊。
梨樹邊,其實不是個地名,或者可以這麼說,這個地名是我們一家的專屬記憶。
那是河邊彎道沖刷出的一塊沙地,河裡有個淺淺的水潭,有兩塊大石頭立在河道里,潭邊的石頭隊堆里,有一塊藍色的石頭特別明顯,像個只能容一人落座的椅子,旁邊還有一條小小的小溪,從山上流下匯入這裡,小溪里有很多花姬和石蛙,夏天的時候呱呱亂叫,在提醒我們——大王,來抓我呀。
小河兩旁都是中等的田,小麥和水稻應季種植,隨時都能看到風吹麥浪,稻穗躬身。
兩棵梨樹就長在田埂邊。
樹身不高,枝葉不密,果兒不甜,樹皮皸裂,路過的農人,大都會感嘆,可惜可惜,這樹沒有嫁接好啊。
因為結不出好果,主人家又因為地遠懶得照顧,兩棵樹反而因禍得福,每年少受些頑童偷果而導致枝葉折斷的苦楚。
時間久了,粗一些的那棵樹中心已經空了,不知道是哪個調皮鬼在樹洞裡點過火,很多年之後,都還能看到樹心裡黑炭的殘存,經此一劫,梨樹並沒有死去,仍然堅強的活了下來,多了的,是樹身上的歷史的滄桑和頑童留下的傑作。
我們去得早了,自然有人來晚了,路過的叔叔伯伯們笑著說:「啊呀呀,好早好早,兩個小娃來吃個果果啊。」
鄰里鄉親總是有一種難言的親近的,哥哥和我也不拘禮,大大方方的上前去拿個吃的,大聲的說謝謝,然後叔叔伯伯各自去找寶地了。
父母這個時候因為地里和家裡的活還沒有忙完,是不會這麼早就到河邊的,這個時間段也就是我們兄弟的自由活動時間,要不了多久,我的那幾個老表弟兄也會過來一起幫忙。
哥哥和我先把背簍里的東西放好,然後拿著柴刀去砍柴了,河邊被洪水衝來的木頭在無聲提醒我們,小河可不是個好脾氣的傢伙。
把柴火堆好,我們拿著撮箕開始禍害水裡的小魚了,這個時候我的老表們也來了,於是一場捉魚變成了戲水,就算是衣服被打濕也不怕,正好燒火烘烤衣服,當然烘烤我們會小心翼翼的,要是衣服被燒壞了,那可就慘了。所以我們大都選擇把濕掉的衣服擰乾,然後攤在大石頭上暴曬,我們繼續在水裡狗刨。
河水清涼,但是露在水面上的腦袋會感覺曬的刺痛冒煙,所以我們得做一些防曬的準備,老是折藕田裡的荷葉,會影響產量,那是會被大人罵的。
而清明節正是柳樹正好的時候,把長長的垂柳枝折下來,就能編一頂楊柳帽。
做法簡單極了,長長的枝葉比著自己的腦袋,圈上兩圈,就算是成型了,後腦勺可以留一截尾巴,如果感覺帽子薄了那就再加兩根柳樹枝,反之亦然,我還會找兩根長長的節節草插在帽子的左右兩邊,戴著楊柳帽,每一個呼吸都是柳樹的清香,走路的時候節節草顫顫悠悠,能把聞著汗味飛來的毒蚊子都趕跑了。
中午的時候,母親和小舅小嬢來了,他們背著在家裡就洗好處理好的食材,除非沒得選擇,不然我們不會在河裡洗菜。
銅火鍋拿出來架好,夾起已經燒出來的木炭放進火鍋爐芯里作為火源,然後從小到大放入由青槓樹燒制的鋼炭,把火門對著風向,風一吹,就有零星的煙和火星飛出來。
再加上水,把切好的排骨、臘肉之類的放進去蓋上蓋子開始煮,同時還要放上花椒、辣椒、薑片和兩把蔥蒜葉,蓋上鍋蓋慢慢煮。
隨著火鍋里咕嚕咕嚕的聲音響起來,肉香越飄越遠,饞的我們幾個孩子直咽口水。
飲料和啤酒已經放在了河水裡冰著,小舅帶著我們去抓石蛙,母親和小嬢開始準備下午的米飯和佐料。
淘好的米用吊鍋煮起來,火鍋里雖然放了鹽巴,但是在燉湯的時候絕對不能放夠,要給大家按照自己的口味打蘸水留下餘地。
把鮮嫩翠綠的小蔥和芫荽切碎,在火炭里燒好香辣的胡辣椒和花椒一起搗碎備用,當小舅手把手的教我怎麼收拾石蛙,怎麼烤的時候,我的父親也到了。
之所以姍姍來遲,是因為父親手裡提著的那口錫鍋走得小心翼翼。
不用猜,那口鍋里的,自然是讓我們又討厭又嘴饞的白公雞了,父親忙完地里的活就開始煮這一鍋雞,因為白雞是用來祭祀祖先所用,肉煮好之後,還要在神龕上獻祭祖先,燒紙點香倒酒禱告,一系列的工作做完,祖先也先用完餐之後,這鍋雞我們才吃得。
終於能吃飯了,我們早就餓得肚子咕咕叫,銅火鍋蓋子一打開,熱氣翻騰,把煮好的雞肉舀進去,這個時候雞肉香、臘肉香、香腸香、排骨香混在一起,提前放下去的藕片和土豆都已經煨熟,讓人食指大動。
剩下來的雞湯飄著金黃的油光,放在一旁用來加湯或者泡飯。
按照各自口味打好蘸水,舀出吊鍋里燜得香噴噴的米飯,等待大人們喝了第一杯酒,我們就開動了,肉塊爽口、雞肉噴香、洋芋軟糯,胡辣椒蘸水越吃越辣,越辣越香。
大筲箕里放著今天才鮮摘的豌豆尖,隨著等待著共煮一爐,這可是真真正正豌豆尖,而不是城市裡硬到塞牙步入中年的豌豆老尖。
再加上從河裡撈起來的啤酒飲料涼人心脾。
歡聲笑語和殷切的祝福。
這是農人在田間地頭操勞良久之後的難得放鬆。
這也是小孩子們盼望已久大口吃肉的難得機會。
大人們相互敬酒,我們小孩子也不遑多讓,拿著啤酒飲料敬大人、敬老表弟兄。
這已然是極為完美的一天,非到日落星稀,肉罷酒幹才能結束。
一覺天明,新的一天開始了。
遊子離鄉,雖在他鄉,卻總是思鄉,不記得有多久沒有回去過清明節,吃清明飯了,但料想現在條件發展得如此之好,三十年好似天翻地覆一般,清明飯肯定也會被年輕一代發揚光大,所以每逢清明,總是要問問父母在哪裡過節開心與否。
父母總是高高興興的給我描述今天的所見所聞,偶爾會嘆口氣說半句:「可惜······」,然後慌忙打住,大家默契的繞開這個話題,繼續聊一些歡快的事情。
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