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火鍋之味
馬上快要春節了,稻城的天氣一天比一天冷。
城邊的小河已經結冰了,估摸著凍得厚的地方,已經能在上面走人。
早上去上班,那冷冽的空氣讓人的手指和耳朵陣陣生疼,得烤很久的電爐才能舒緩過來。
街道上的行人越來越少,開著的店子也越來越少,對於留守的人來說,吃飯已經成了個大問題。
一個人煮確實是煮一頓吃三天,外面吃已經沒有過多的選擇,進了飯館就是不停的和熟人打招呼。
稻城,這個高原小城,似乎也要一同進入冬眠的階段了。
還好,妻子陪著我。
還好,我們還能買到一點菜。
還好,因為四樓水小,我們索性不煮飯了。
但是,我們最愛吃的那家火鍋店,老闆和店員們回家過年去了。
妻子是重慶人,是教科書一樣的辣妹崽,嘴上兇惡無比說話直來直往從來不會夾子音,但是絕對的刀子嘴豆腐心的妹兒。她的性格就像是重慶火鍋一般,香辣、混合、醇厚、包容。
在我們都不忙的時候,妻子會到菜市場買一些血旺、鮮氂牛肉、毛肚、豬腦花和各色時蔬等等,回家炒料,煮上一鍋香辣的火鍋。
我會喝上二兩,妻子則破例喝一杯無糖可樂,當電磁爐的鍋咕嘟咕嘟作響,食材在湯里翻滾,雲霧和香味繚繞之時,夫妻二人舉杯對飲,所有的忙碌和疲憊都煙消雲散。
我們要吃肉,但是鍋里從來不缺山珍,那是我們在山上找到的松茸、牛肝菌、雞蛋菌、刷把菌等等。
偶爾我們兩口子也會搞一點浪漫,半夜去野外看星星,然後去吃火鍋,火鍋店的店員們往往都已經開始洗碗了,卻沒想到來兩個客人——這兩個客人不僅菜點的不多,就連酒也不喝。
他們難道不知道晚上十一點之後吃東西要長胖嗎?
有時候,我也會在家裡做一做涼山州會東縣的火鍋。
說起會東的火鍋,傳統意義上來說,應該先從形具說起。
君子比德於器,會東的火鍋發展到今天,已經兩極分化為最為出名的銅火鍋和已經越來越少的土陶火鍋。
會東銅火鍋和會理銅火鍋本就一家,因為盛產銅礦,所以紫銅火鍋的製作也有幾百年的歷史了。
火鍋渾身紫紅髮亮,通體遍布均勻美觀的亮點,那是匠人們用錘子一點點敲擊出來的,左右兩個把手,整體圓潤,一個好火鍋讓人一看就會生出不動如山,宰相肚裡能撐船的直觀感受來。
如果說銅火鍋看上去端莊大氣,又能上下拆卸的話,土陶火鍋卻又是另外一個極端,土陶是一種青黑之色,構造和銅火鍋一樣,但是只有提蓋能打開,上下不能拆卸,同時由於土陶沒有銅那麼導熱,往往銅火鍋的都開始加菜了,土陶火鍋還沒有燒開,但是土陶有一個銅火鍋不具備的優勢,那就是燉湯一流,無論是雞肉還是豬肉,燉出的湯都非常的鮮香,在我的印象里,當時整個村子,就我們家有土陶火鍋。
每次家裡招待客人用火鍋的時候,兩個銅火鍋和一個土陶火鍋一字擺開,客人圍坐,大家邊吃邊聊,氣氛極為融洽和熱烈。
所以銅火鍋是往往是家裡保值的器具,企業改制,父親下崗後,曾經因為一時過不去的學費,父母把家裡的銅火鍋和土陶火鍋賣掉了一個,剩下的那個銅火鍋,一直用到現在,每次回鄉當家裡人圍坐在火鍋前的時候,我總會想起那兩個火鍋。
不知它們現在在那裡,主人對它們愛不愛惜。
形具確實會東火鍋里極為重要的一環,但是如果沒有那個條件,咱們也不去一味的拔高,現有條件現有操作,無論怎樣也得吃上一口家鄉味。
選家裡年前做的香腸,要肥一些的,家鄉的臘肉香腸是不需要熏制的,就是掛在屋檐下,用高原小城的天氣一點點風乾。
香腸切成片,必須是黑骨頭的土雞剁塊,在火鍋里放下菜油燒開,丟上幾片姜,香腸煸出油,放入雞塊爆炒收掉水汽,然後一次性把水加夠,蓋上蓋子慢慢燜煮,用火鍋炒肉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爐芯高溫,鍋鏟操作不當就容易被燙傷。
在雞肉被煮熟的這段時間,還要做幾個肉丸子,中途鋪在雞肉上,甚為點綴和美味。最後一定要配上胡辣椒蘸水。
相比重慶火鍋,會東火鍋堪稱清淡,前者是山珍海味共煮一爐,後者確是關鍵在於一個鮮,以肉湯的鮮美來涮新鮮時蔬。
尤其是百吃不厭的豌豆尖尖,是的朋友們,我說的是尖尖,不是豌豆尖,因為作為農村長大的孩子,自家有著大片的豌豆地,我們真的只吃最尖尖那一點點,城裡賣的充其量只能稱之為豌豆尖。
豌豆尖的花語是「老的不要」,有時候我們還會在火鍋里煮上折耳根,煮熟的折耳根軟糯爽口,花語是「家花沒有野花香」,啊哈,老祖先真的是充滿智慧啊。
吃會東火鍋的時候,妻子會笑意盈盈的夸:「哇,老公好好吃······」
雖然她不怎麼動筷子,大部分時間是給我夾菜看我吃,但是情緒價值已經拉滿了。
一鄉一味,那是我們最初最早就嘗到的味道,這些味道會影響我們的一生,我清醒的知道,地域和民族的習慣,肯定不會讓我和妻子在口味上達到百分之百的契合,但是她煮的我認真吃,我煮的她也吃一點,這不就是最完美的生活嗎?
我們都知道彼此,當家鄉的味道縈繞舌尖的時候,重要的已經不是「吃」,而是思念,思念給我留下味蕾印記的地方和親人。
所以除了各自家鄉味的火鍋,我們也會嘗試著做一些家鄉之外的火鍋。
比如說貴州的豆豉火鍋,肥肉片和豆豉充分融合,煮菜涮肉。
又比如說老北京涮羊肉,湯里就丟幾片薑片大蔥和蝦皮,用麻醬蘸水,那叫一個地道。
難得假期到稻城的駱康康小朋友自然成了我們的首席品嘗師。
「媽媽NO.1!」
「爸爸OUT!」
「兒子,你真棒!」
「駱康康,你敢這麼說你老漢,明天我們吃坨坨肉和坨坨雞!正宗那種!」
「啊,爸爸,我錯了,饒了我吧。」
······
我想很多年後,駱康康一定會突然想起來這快樂的時光,他的鄉愁之中,稻城也會是其中的重要一環吧。
城邊的小河已經結冰了,估摸著凍得厚的地方,已經能在上面走人。
早上去上班,那冷冽的空氣讓人的手指和耳朵陣陣生疼,得烤很久的電爐才能舒緩過來。
街道上的行人越來越少,開著的店子也越來越少,對於留守的人來說,吃飯已經成了個大問題。
一個人煮確實是煮一頓吃三天,外面吃已經沒有過多的選擇,進了飯館就是不停的和熟人打招呼。
稻城,這個高原小城,似乎也要一同進入冬眠的階段了。
還好,妻子陪著我。
還好,我們還能買到一點菜。
還好,因為四樓水小,我們索性不煮飯了。
但是,我們最愛吃的那家火鍋店,老闆和店員們回家過年去了。
妻子是重慶人,是教科書一樣的辣妹崽,嘴上兇惡無比說話直來直往從來不會夾子音,但是絕對的刀子嘴豆腐心的妹兒。她的性格就像是重慶火鍋一般,香辣、混合、醇厚、包容。
在我們都不忙的時候,妻子會到菜市場買一些血旺、鮮氂牛肉、毛肚、豬腦花和各色時蔬等等,回家炒料,煮上一鍋香辣的火鍋。
我會喝上二兩,妻子則破例喝一杯無糖可樂,當電磁爐的鍋咕嘟咕嘟作響,食材在湯里翻滾,雲霧和香味繚繞之時,夫妻二人舉杯對飲,所有的忙碌和疲憊都煙消雲散。
我們要吃肉,但是鍋里從來不缺山珍,那是我們在山上找到的松茸、牛肝菌、雞蛋菌、刷把菌等等。
偶爾我們兩口子也會搞一點浪漫,半夜去野外看星星,然後去吃火鍋,火鍋店的店員們往往都已經開始洗碗了,卻沒想到來兩個客人——這兩個客人不僅菜點的不多,就連酒也不喝。
他們難道不知道晚上十一點之後吃東西要長胖嗎?
有時候,我也會在家裡做一做涼山州會東縣的火鍋。
說起會東的火鍋,傳統意義上來說,應該先從形具說起。
君子比德於器,會東的火鍋發展到今天,已經兩極分化為最為出名的銅火鍋和已經越來越少的土陶火鍋。
會東銅火鍋和會理銅火鍋本就一家,因為盛產銅礦,所以紫銅火鍋的製作也有幾百年的歷史了。
火鍋渾身紫紅髮亮,通體遍布均勻美觀的亮點,那是匠人們用錘子一點點敲擊出來的,左右兩個把手,整體圓潤,一個好火鍋讓人一看就會生出不動如山,宰相肚裡能撐船的直觀感受來。
如果說銅火鍋看上去端莊大氣,又能上下拆卸的話,土陶火鍋卻又是另外一個極端,土陶是一種青黑之色,構造和銅火鍋一樣,但是只有提蓋能打開,上下不能拆卸,同時由於土陶沒有銅那麼導熱,往往銅火鍋的都開始加菜了,土陶火鍋還沒有燒開,但是土陶有一個銅火鍋不具備的優勢,那就是燉湯一流,無論是雞肉還是豬肉,燉出的湯都非常的鮮香,在我的印象里,當時整個村子,就我們家有土陶火鍋。
每次家裡招待客人用火鍋的時候,兩個銅火鍋和一個土陶火鍋一字擺開,客人圍坐,大家邊吃邊聊,氣氛極為融洽和熱烈。
所以銅火鍋是往往是家裡保值的器具,企業改制,父親下崗後,曾經因為一時過不去的學費,父母把家裡的銅火鍋和土陶火鍋賣掉了一個,剩下的那個銅火鍋,一直用到現在,每次回鄉當家裡人圍坐在火鍋前的時候,我總會想起那兩個火鍋。
不知它們現在在那裡,主人對它們愛不愛惜。
形具確實會東火鍋里極為重要的一環,但是如果沒有那個條件,咱們也不去一味的拔高,現有條件現有操作,無論怎樣也得吃上一口家鄉味。
選家裡年前做的香腸,要肥一些的,家鄉的臘肉香腸是不需要熏制的,就是掛在屋檐下,用高原小城的天氣一點點風乾。
香腸切成片,必須是黑骨頭的土雞剁塊,在火鍋里放下菜油燒開,丟上幾片姜,香腸煸出油,放入雞塊爆炒收掉水汽,然後一次性把水加夠,蓋上蓋子慢慢燜煮,用火鍋炒肉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爐芯高溫,鍋鏟操作不當就容易被燙傷。
在雞肉被煮熟的這段時間,還要做幾個肉丸子,中途鋪在雞肉上,甚為點綴和美味。最後一定要配上胡辣椒蘸水。
相比重慶火鍋,會東火鍋堪稱清淡,前者是山珍海味共煮一爐,後者確是關鍵在於一個鮮,以肉湯的鮮美來涮新鮮時蔬。
尤其是百吃不厭的豌豆尖尖,是的朋友們,我說的是尖尖,不是豌豆尖,因為作為農村長大的孩子,自家有著大片的豌豆地,我們真的只吃最尖尖那一點點,城裡賣的充其量只能稱之為豌豆尖。
豌豆尖的花語是「老的不要」,有時候我們還會在火鍋里煮上折耳根,煮熟的折耳根軟糯爽口,花語是「家花沒有野花香」,啊哈,老祖先真的是充滿智慧啊。
吃會東火鍋的時候,妻子會笑意盈盈的夸:「哇,老公好好吃······」
雖然她不怎麼動筷子,大部分時間是給我夾菜看我吃,但是情緒價值已經拉滿了。
一鄉一味,那是我們最初最早就嘗到的味道,這些味道會影響我們的一生,我清醒的知道,地域和民族的習慣,肯定不會讓我和妻子在口味上達到百分之百的契合,但是她煮的我認真吃,我煮的她也吃一點,這不就是最完美的生活嗎?
我們都知道彼此,當家鄉的味道縈繞舌尖的時候,重要的已經不是「吃」,而是思念,思念給我留下味蕾印記的地方和親人。
所以除了各自家鄉味的火鍋,我們也會嘗試著做一些家鄉之外的火鍋。
比如說貴州的豆豉火鍋,肥肉片和豆豉充分融合,煮菜涮肉。
又比如說老北京涮羊肉,湯里就丟幾片薑片大蔥和蝦皮,用麻醬蘸水,那叫一個地道。
難得假期到稻城的駱康康小朋友自然成了我們的首席品嘗師。
「媽媽NO.1!」
「爸爸OUT!」
「兒子,你真棒!」
「駱康康,你敢這麼說你老漢,明天我們吃坨坨肉和坨坨雞!正宗那種!」
「啊,爸爸,我錯了,饒了我吧。」
······
我想很多年後,駱康康一定會突然想起來這快樂的時光,他的鄉愁之中,稻城也會是其中的重要一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