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九章 益王自縊,嘉靖嚴審士大夫!
嘉靖七年六月。
江西巡按御史程啟充向朱厚熜遞交了請罪辭官疏,言自己輕信罪證,不顧大局,而擅自彈劾封疆大吏,不適合做官,所以請辭,且開始為王陽明辨析,認為其沒有在這個時候助叛賊謀逆的動機。
朱厚熜准了他的辭官奏疏。
而給事中汪應軫也奉旨來了江西調查,且在調查後出具了被黜知縣章立梅供詞說:「逆濠私書,有詔焚毀。如今私書乃章立梅偽造,而巡按御史程啟充輕信被黜知縣章立梅捃摭之辭,才有此奏。」
接著,吏部主事陸澄也為王陽明奏辨。
朱厚熜便確定此事不再更議,而令王陽明繼續負責平叛之事,同時逮拿章立梅,進京受審。
程啟充在辭官後,沒有立即離開江西,而是去了廬山暫住,順便打探叛軍的消息。
他冒著官也做不了的代價,也要及時上奏涉及王陽明謀反的狀告,本就是為了幫一下叛軍。
不過,程啟充沒想到的是,在他剛到廬山暫住不久,就收到了叛亂被平定,撫州、建昌、邵武、建寧、廣信諸府被收復的消息。
這是因為王陽明雖然被停職,但江西巡撫陳洪謨和福建巡撫樊繼祖還是按照王陽明的建議,率兵在平洋山伏擊了落入官軍圈套的叛軍主力。
方淮和房梁因此被生擒。
而留在建昌府的益王則選擇了自縊。
對此,程啟充氣得拍案而起:「子寧無能!」
接著,程啟充就蹲地抱頭痛哭了起來。
因為,這意味著他心裡最後的一點恢復他們這類清流政治理想的希望,都沒了。
朝中心向叛軍的大臣也自然為此傷心不已。
「到底還是被平定了。」
新任刑部尚書許贊就在沒人的時候,因為知道這消息,而仰面望天地感嘆了起來。
當次日上朝,左都御史周倫看見他惆悵的神色後,也知道為何惆悵。
但周倫也沒有明言,只對許贊說:「楊新都走了,叛亂也平了,這一下子,陛下當更安心地施展自己的鴻圖遠略了,可喜可賀啊!」
「沒錯,可喜可賀!」
許贊訕笑了笑。
朱厚熜現在確實歡喜的很。
這不僅僅是因為叛亂到底是在一年內被平定,而再次證明,由士大夫為主導的造反就很難成功,他們沒法另起爐灶。
更因為,朱厚熜收到了第一批對倭火器出售的利潤收入,合計達五百餘萬兩。
歸入內帑的就有兩百餘萬兩。
恰巧,王鏊在臨終時,上了一道一本,而本著天子當勤學的目的,而請天子在西苑建避暑別苑,如此可以做到暑天也能篤學聽講。
朱厚熜如今又有更多收入,便下旨在西苑建避暑殿宇。
與此同時,因為如今叛亂已平,楊廷和到死也沒有再表達不同意見,天子獨治已經成定居。
於是,便有諂媚之臣,如上林苑監何淵,上疏建議天子遷睿皇帝神位於太廟,方符合孝道大禮,同時請天子南巡,祭睿皇帝,而請神位回京。
因為皇帝不能每年太廟祭祖都沒有皇考之神位。
朱厚熜對此下旨廷議,最終廷議後認為,睿皇帝只是追封不宜放太廟,而一直認為可以另建別廟,既全孝道,也全忠道。
朱厚熜對此予以准允,且讓工部部議沿途建造行宮事宜,意在明年帶聖母回鍾祥祭皇考而請神位。
朱厚熜在禮部尚書朱希周廷推為戶部尚書後,就特簡起復了夏言為禮部尚書,讓其負責這些事的具體典禮流程。
於是,夏言沒致仕多久,就又回到了朝堂,而且官升一級,位列七卿。
朝臣們都知道夏言遲早會回來,所謂勒令致仕不過是略作薄懲而言,本就沒有斷絕其政治生命的意思。
但這是朝臣們廷鞫後一致決議的,所以,也沒有哪個朝臣好明著多說什麼,最多暗地裡惋惜一下被夏言殺死的幾個翰林。
……
……
「哎!」
「為父就不該還對清流們心存幻想,而想著可以跟他們緩和一下關係,進而利於大局。」
「否則的話,現在為大宗伯說不定就是為父,而不是他夏言了。」
嚴嵩對夏言成為禮部尚書的事也非常耿耿於懷。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他知道,天子肯定對他之前的行為不滿,才選擇了讓夏言做禮部尚書。
嚴世藩則安慰著嚴嵩:「父親也不必氣惱,將來的日子還長著呢,夏言雖說敢為陛下殺人,但其實不是真為了陛下,所以,未來還會不會一直得聖眷也難說!」
嚴嵩點了點頭:「你說的沒錯啊!無論如何,為父不能再犯傻了,要事君以誠,不能再自作聰明!如今陛下乃明睿之君,在他面前耍小心眼,沒有好處!」
嚴嵩雖然嘴上說著自己不會犯之前的錯誤,但內心還是有些失落。
當方淮、房梁、夏良勝、廖道南等被押到京師後,朱厚熜下旨對這些人廷鞫。
朱厚熜也親自出席。
「方淮、夏良勝、廖道南,你們是文臣,孔孟子弟,為何也造反?」
朱厚熜而也廷鞫時,先問起方淮這些人來。
方淮苦笑起來,接著就道:「物不平則鳴,陛下與民奪利太甚,我等不得不反!」
「胡說!」
朱厚熜當即申飭了一句,就道:「朕一沒加賦,二沒派內宦出宮大肆採辦,三沒大開皇店,朕何時奪利於民?」
方淮知道他已經沒有任何退路,也就乾脆繼續實話實說道:「陛下改革漕運,開啟皇商貿易,又設供銷鋪,還欺凌外邦,豈不是與民爭利?」
「改革漕運,是招標民間商賈承擔漕運,而不再以官軍掌控漕運,分明是讓利於民,哪裡是奪利於民。」
「皇商貿易,更談不上是奪利於民,畢竟本朝眼下還是禁海,允許部分商賈替朝廷出海通商,只能說是在適當的讓利於民,哪裡談得上是奪利於民?」
「設供銷鋪是為平抑糧價,如地方常平倉,非皇店,何談與民爭利?」
「至於欺凌外邦,無論是割地還是賠款,皆是外邦自己同意,哪裡談得上是欺凌,再說,也更加與奪利於民談不上關係,總不至於與外邦勾結走私之賊算是民吧?」
「方淮,要顛倒黑白,也不能像你這麼顛倒黑白,朕即位以來,本就一直在做讓利於民的事,比如撤各地鎮守太監,永免竹木抽分,減鈔關稅,廢賤籍,允許允許宗室自謀出路,對軍戶免役。」
「難道在你眼裡,這些匠戶、軍戶乃至本是賤籍和普通商販的百姓們,不是民,不是人嗎?」
朱厚熜問到這裡看向其他人:「你們說,這些百姓是不是人?」(本章完)
江西巡按御史程啟充向朱厚熜遞交了請罪辭官疏,言自己輕信罪證,不顧大局,而擅自彈劾封疆大吏,不適合做官,所以請辭,且開始為王陽明辨析,認為其沒有在這個時候助叛賊謀逆的動機。
朱厚熜准了他的辭官奏疏。
而給事中汪應軫也奉旨來了江西調查,且在調查後出具了被黜知縣章立梅供詞說:「逆濠私書,有詔焚毀。如今私書乃章立梅偽造,而巡按御史程啟充輕信被黜知縣章立梅捃摭之辭,才有此奏。」
接著,吏部主事陸澄也為王陽明奏辨。
朱厚熜便確定此事不再更議,而令王陽明繼續負責平叛之事,同時逮拿章立梅,進京受審。
程啟充在辭官後,沒有立即離開江西,而是去了廬山暫住,順便打探叛軍的消息。
他冒著官也做不了的代價,也要及時上奏涉及王陽明謀反的狀告,本就是為了幫一下叛軍。
不過,程啟充沒想到的是,在他剛到廬山暫住不久,就收到了叛亂被平定,撫州、建昌、邵武、建寧、廣信諸府被收復的消息。
這是因為王陽明雖然被停職,但江西巡撫陳洪謨和福建巡撫樊繼祖還是按照王陽明的建議,率兵在平洋山伏擊了落入官軍圈套的叛軍主力。
方淮和房梁因此被生擒。
而留在建昌府的益王則選擇了自縊。
對此,程啟充氣得拍案而起:「子寧無能!」
接著,程啟充就蹲地抱頭痛哭了起來。
因為,這意味著他心裡最後的一點恢復他們這類清流政治理想的希望,都沒了。
朝中心向叛軍的大臣也自然為此傷心不已。
「到底還是被平定了。」
新任刑部尚書許贊就在沒人的時候,因為知道這消息,而仰面望天地感嘆了起來。
當次日上朝,左都御史周倫看見他惆悵的神色後,也知道為何惆悵。
但周倫也沒有明言,只對許贊說:「楊新都走了,叛亂也平了,這一下子,陛下當更安心地施展自己的鴻圖遠略了,可喜可賀啊!」
「沒錯,可喜可賀!」
許贊訕笑了笑。
朱厚熜現在確實歡喜的很。
這不僅僅是因為叛亂到底是在一年內被平定,而再次證明,由士大夫為主導的造反就很難成功,他們沒法另起爐灶。
更因為,朱厚熜收到了第一批對倭火器出售的利潤收入,合計達五百餘萬兩。
歸入內帑的就有兩百餘萬兩。
恰巧,王鏊在臨終時,上了一道一本,而本著天子當勤學的目的,而請天子在西苑建避暑別苑,如此可以做到暑天也能篤學聽講。
朱厚熜如今又有更多收入,便下旨在西苑建避暑殿宇。
與此同時,因為如今叛亂已平,楊廷和到死也沒有再表達不同意見,天子獨治已經成定居。
於是,便有諂媚之臣,如上林苑監何淵,上疏建議天子遷睿皇帝神位於太廟,方符合孝道大禮,同時請天子南巡,祭睿皇帝,而請神位回京。
因為皇帝不能每年太廟祭祖都沒有皇考之神位。
朱厚熜對此下旨廷議,最終廷議後認為,睿皇帝只是追封不宜放太廟,而一直認為可以另建別廟,既全孝道,也全忠道。
朱厚熜對此予以准允,且讓工部部議沿途建造行宮事宜,意在明年帶聖母回鍾祥祭皇考而請神位。
朱厚熜在禮部尚書朱希周廷推為戶部尚書後,就特簡起復了夏言為禮部尚書,讓其負責這些事的具體典禮流程。
於是,夏言沒致仕多久,就又回到了朝堂,而且官升一級,位列七卿。
朝臣們都知道夏言遲早會回來,所謂勒令致仕不過是略作薄懲而言,本就沒有斷絕其政治生命的意思。
但這是朝臣們廷鞫後一致決議的,所以,也沒有哪個朝臣好明著多說什麼,最多暗地裡惋惜一下被夏言殺死的幾個翰林。
……
……
「哎!」
「為父就不該還對清流們心存幻想,而想著可以跟他們緩和一下關係,進而利於大局。」
「否則的話,現在為大宗伯說不定就是為父,而不是他夏言了。」
嚴嵩對夏言成為禮部尚書的事也非常耿耿於懷。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他知道,天子肯定對他之前的行為不滿,才選擇了讓夏言做禮部尚書。
嚴世藩則安慰著嚴嵩:「父親也不必氣惱,將來的日子還長著呢,夏言雖說敢為陛下殺人,但其實不是真為了陛下,所以,未來還會不會一直得聖眷也難說!」
嚴嵩點了點頭:「你說的沒錯啊!無論如何,為父不能再犯傻了,要事君以誠,不能再自作聰明!如今陛下乃明睿之君,在他面前耍小心眼,沒有好處!」
嚴嵩雖然嘴上說著自己不會犯之前的錯誤,但內心還是有些失落。
當方淮、房梁、夏良勝、廖道南等被押到京師後,朱厚熜下旨對這些人廷鞫。
朱厚熜也親自出席。
「方淮、夏良勝、廖道南,你們是文臣,孔孟子弟,為何也造反?」
朱厚熜而也廷鞫時,先問起方淮這些人來。
方淮苦笑起來,接著就道:「物不平則鳴,陛下與民奪利太甚,我等不得不反!」
「胡說!」
朱厚熜當即申飭了一句,就道:「朕一沒加賦,二沒派內宦出宮大肆採辦,三沒大開皇店,朕何時奪利於民?」
方淮知道他已經沒有任何退路,也就乾脆繼續實話實說道:「陛下改革漕運,開啟皇商貿易,又設供銷鋪,還欺凌外邦,豈不是與民爭利?」
「改革漕運,是招標民間商賈承擔漕運,而不再以官軍掌控漕運,分明是讓利於民,哪裡是奪利於民。」
「皇商貿易,更談不上是奪利於民,畢竟本朝眼下還是禁海,允許部分商賈替朝廷出海通商,只能說是在適當的讓利於民,哪裡談得上是奪利於民?」
「設供銷鋪是為平抑糧價,如地方常平倉,非皇店,何談與民爭利?」
「至於欺凌外邦,無論是割地還是賠款,皆是外邦自己同意,哪裡談得上是欺凌,再說,也更加與奪利於民談不上關係,總不至於與外邦勾結走私之賊算是民吧?」
「方淮,要顛倒黑白,也不能像你這麼顛倒黑白,朕即位以來,本就一直在做讓利於民的事,比如撤各地鎮守太監,永免竹木抽分,減鈔關稅,廢賤籍,允許允許宗室自謀出路,對軍戶免役。」
「難道在你眼裡,這些匠戶、軍戶乃至本是賤籍和普通商販的百姓們,不是民,不是人嗎?」
朱厚熜問到這裡看向其他人:「你們說,這些百姓是不是人?」(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