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相聚
人生何處不相逢,相逢渴望能相聚。人只有在一起才能體會,相聚的意義。瑩瑩的忙碌有了許多意義,為更好的自己。她積極參與學校的教研活動,報名參與資助貧困地區教師項目,參與「閱讀擔當者」活動。她很快成為學校語文組的骨幹教師,年輕有為,一位英語老師成為語文骨幹教師。資助項目她能去沿海地區參與一兩個月的體驗式培訓;「擔當者」讓她讀更多的書,並惠及學生,指導學生閱讀課外書籍。
瑩瑩在馬不停蹄的工作、學習、教學。卻放不下安寧的心,生活太緊湊,需要沉靜與傾聽。志雲不離不棄的噓寒問暖,無私分享,一次次觸動她浮躁的心。一個「已婚」可以阻隔美妙至極,泯滅心潮澎湃,淋熄愛的火苗。她一次次在關愛和心靈相通里被感動,內心激起無限愛意。又一次次自我打壓,胎死腹中。但愛源於自發,流淌於無意識之間,無聲不息。
當志雲在一個周末邀請他見面時,她感到無盡的欣喜。按捺住激動的心,她小心翼翼地在心裡策謀著。她藉故去昭通城裡的住房看看來到昭通,事實上也該來看看。房子一直擺著,只有寒暑假住一段時間,並未出租出去,每一次進屋都是灰塵堆積,時過境遷之感。志雲想了很多個兩人相聚的地方,最後決定在一家KTV見面。雖只是初秋,有「秋城」之譽的昭通仍早晚充滿涼意。瑩瑩做城際客運麵包車到來時,已經夜色降臨。她顧不得吃東西,在車上就一直收到志雲的焦急等待信息。宜良譽昭通相距100多公里車程,一路風塵,比預想到都會晚到。瑩瑩看著志雲發的KTV圖片,找到了地點。進入小小的包房,他倆有些陌生感,是新奇和激動,但只一瞬間便不再矜持。志雲將瑩瑩拉入懷中擁抱,瑩瑩掙脫坐在休閒沙發上,志雲隨即將自己新買的薄夾克披在瑩瑩身上,瑩瑩沒有拒絕。她似乎在接受,接受長時間以來無盡的相思。自建房簽合同見面以來,他們都是信息交流,接收過彼此的一兩張照片,從未謀面。一晃眼,時光已經一年有餘。志雲點了幾首兩人都能唱的歌曲,瑩瑩無心唱歌,她的心在遊走,在忐忑不安和激動不已中遊走。一種不該得來的東西,讓她欣喜而不安。志雲自顧唱了兩首歌,不是最好的發揮。一樣,他也在興奮中帶著點點擔憂。雖然他們只有禮節的擁抱和握手,但相聚意味著彼此的相知相屬。在不知情的人看來,他們就是情侶,知情人看來他們什麼也不能是。相聚為何短暫,因為心裡無法平靜。志雲讓瑩瑩吃點包房裡的點心,瑩瑩無心吃東西,她連一口水都不想喝。兩個小時的車程本就有些眩暈的她,此事依然雲裡霧裡。她只知道和志雲坐在一起,一個沒人看見的地方,他們的身體靠得很近,卻心猿意馬。她想著得儘快離去,又糾結相見的不易。半個多小時瞬間即逝,瑩瑩說:「我得走了,等下他打電話來!」志雲明白瑩瑩擔心丈夫打視頻電話。志雲沒有挽留,他遲疑片刻後將瑩瑩從沙發上拉了起來,再次擁入懷中,然後推她出門。他留在原處。像是完成任務似的,把茶吧上剩餘的水果點心不自主地往嘴裡塞。包間裡似乎還有瑩瑩的體溫和清新的氣息,他坐立不安,帶著憂傷在此坐在瑩瑩剛離去的坐痕上。他心裡頓時明白,他和瑩瑩的相聚註定是短暫而提心弔膽的,註定是肝腸寸斷,無力回天。他們註定要遙望對方在自己的家庭里,繼續不痛不癢地前行,半死不活,猶豫不決。瑩瑩十分鐘後發信息「我到家了」,志雲一聲長嘆起立離開KTV。直到又一學期的暑假他們再次短暫相聚。
自大學畢業前琪琪給老師發過一條去大連上班的信息後,他們沒再聯繫。琪琪不想讓自己窘迫的生活,出現在老師的感知里。大一的第二學期琪琪給他發了一條信息:她覺得老師給她寄的書讓她感到壓力很大,她不想和任何人來往,這一習慣自高中便形成。大意是,她不想和任何人聯絡,只想自我治癒。老師表示理解。瑩瑩更是連老師微信都沒有。雖然他們都記住班主任的電話,但撥出去是多麼艱難的舉動。
班主任如今已是中老年的老教師,他進城任教後送走了三屆小學畢業生。教師就像那擺渡的艄公,看著學生畢業,又得撥轉船頭去擺渡新一屆學子。他們陪伴著學子成長,為他們操心歡喜,卻極少知道他們的去向。大多學生是無法忘懷小學老師的,但能在高中、大學、工作後再次聯繫的卻極少。班主任對琪琪和瑩瑩的映象極深,他沒有忘記這兩學生。從畢業後與他聯繫或來看望他的同學口裡,他零星知道她們的消息。當初建的QQ群,已不知何時解散。許多許多散步在各地角落,沒有人想去聚攏。小學時立下的誓言早已更改,當初的志向在父母的執拗和現實中不斷改弦更張。他們的生活與想像的差距很大,有的舒適,有的迷茫,更多的是勉強度日。
班主任一直任教語文,他帶著赤子之心對待每一個坐在教室里的稚子。每一屆都那麼可愛無邪。他引領他們走進課外書的大世界,在課堂沒有機會便給他們講課外書的重要性,他總說:「我們在課本學學的東西,就是一個小圓,但課外書是圓外的無限世界。」說著在黑板上畫出一個小圓,在裡面寫上課內,圓外寫上大大的課外書。他認為,學生的閱讀是可以通過老師的影響,極好普及的。只要少布置一點作業,給孩子閱讀的時間,他怎能不讀呢?低年級他幫助孩子們選擇適合的書籍,中高年級便是推薦閱讀參考目錄,讓孩子們自主選擇,讀自己喜歡的書。最難是是家長的閱讀,他藉助「全民閱讀」的契機建了一個家長閱讀群,如今在群人數近一千人。在群里他不遺餘力地宣傳閱讀的價值,以身示範將自己閱讀的每一本書的心得發在群里。儘管大多家長潛水,不言語,但幾乎外無人退群。成人閱讀本是是難題,他卻要去不斷推廣。他們要麼不想讀書,要不都說沒時間。其實,人都這樣:不觸及自身利益的事,那樣自覺自愿的?很多的不閱讀是沒有體會到書的價值,而善於閱讀者極少有人出來大呼小叫。於是,不讀書的人一直不讀,愛閱讀的人一直在默默地閱讀。他建立校園廣播,帶領有廣播愛好和特長的學生,從申請領導到邀請每日的指導教師,再到每日廣播內容到話筒設備,一一籌建,摸索著開播不間斷。
班主任人偏瘦,中等個子。做事有熱情,堅定執著。他遇事易衝動,但動機良好。與他一起選調到城裡的老師,大多已經是高級教師(副高級),他還是一級教師。級別決定工資待遇,他因此每月相差人家七八百。他因此氣餒不平衡,但依然如故,按照自己的信念教學:學生的童年是難得的,與其為了成績苦了孩子,不如讓自己名譽利益受損。他激進不止,不斷給每一個新任的領導提建議。大概內容是:教師的考評不能只看成績,那樣老師只能整成績;過多的作業,數不完的試卷;上課拖堂,提前到校,肆意延遲學生的學習時間。每次的建議長篇大論,領導看似感激,實則無動於衷。是呀,哪位校領導喜歡老師對他的管理指手畫腳呢?即使說得有理,也不會就此採納。他們喜歡完全處於自己意志的注意和管理方式,他們喜歡老師們從大局出發,不要有過多個人的想法。學生成績不僅是考核老師的標誌,也是上級評價學校最重要的額標準。除此之外,還有什麼能比學生成績分數更易操作,更客觀公正呢?校領導的無奈老師們大多能理解,於是「不管黑貓白貓,整出成績的便是好貓」成了大家的共識。即使有部分老師感嘆:我也不想一天只是整成績呀,可是考核只看成績,能有什麼辦法!
只有班主任一意孤行,不去刻意追求高分。領導先是忽略他高大上的建議,進而不再看中他。你再有高見又如何,成績平平,家長怎能滿意?家長的滿意是辦教育的初衷。一次,校長在會上說了句:「我們是專業人才,不能被家長和社會風氣帶偏了。我們的學生不能『四肢無力,眼裡無光',成績不行的學生要想辦法開設更多的個性化課程,讓他們在其它地方找到自己的價值,讓他們在自己擅長的課程中找到自信!」班主任老師聽後,信心倍增,他想終於遇到一個真正懂教育,懂學生的校長,這下學生有救,學生們有福啦!誰想,一學期過去還是老樣子,沒啥改變,他坐不住了,又給校長寫了七八頁建議。建議從德育到教學,全面、實際。校長認真看完找他談話,首先表達了對他的感激,然後鄭重說道:「要改變如今的學校體制,需要一段時間,得一步步來,綜合考慮。我有信心!「又是一個學期過去,學校的管理還是集中在教師任教學科的成績,教師節對成績的追逐到了「形式多樣,不拘一格」的程度,與幾年前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班主任再次失望,他寫了申請想去山區支教。校長憤然道:去山區,你以為自己還年輕,熱血青年?多管管自己的孩子!」他不聽,依然說道:「我覺得山區可能更需要我,這裡有很多優秀的教師,少了我也沒什麼影響,何況我的成績一直也不好。」校長火氣上來:「行行行,要去哪裡我幫你安排,寫申請來我馬上批!」申請確實交上去了,不過他沒能如願去山區,因為教體局回復現在沒有支教政策。
瑩瑩在馬不停蹄的工作、學習、教學。卻放不下安寧的心,生活太緊湊,需要沉靜與傾聽。志雲不離不棄的噓寒問暖,無私分享,一次次觸動她浮躁的心。一個「已婚」可以阻隔美妙至極,泯滅心潮澎湃,淋熄愛的火苗。她一次次在關愛和心靈相通里被感動,內心激起無限愛意。又一次次自我打壓,胎死腹中。但愛源於自發,流淌於無意識之間,無聲不息。
當志雲在一個周末邀請他見面時,她感到無盡的欣喜。按捺住激動的心,她小心翼翼地在心裡策謀著。她藉故去昭通城裡的住房看看來到昭通,事實上也該來看看。房子一直擺著,只有寒暑假住一段時間,並未出租出去,每一次進屋都是灰塵堆積,時過境遷之感。志雲想了很多個兩人相聚的地方,最後決定在一家KTV見面。雖只是初秋,有「秋城」之譽的昭通仍早晚充滿涼意。瑩瑩做城際客運麵包車到來時,已經夜色降臨。她顧不得吃東西,在車上就一直收到志雲的焦急等待信息。宜良譽昭通相距100多公里車程,一路風塵,比預想到都會晚到。瑩瑩看著志雲發的KTV圖片,找到了地點。進入小小的包房,他倆有些陌生感,是新奇和激動,但只一瞬間便不再矜持。志雲將瑩瑩拉入懷中擁抱,瑩瑩掙脫坐在休閒沙發上,志雲隨即將自己新買的薄夾克披在瑩瑩身上,瑩瑩沒有拒絕。她似乎在接受,接受長時間以來無盡的相思。自建房簽合同見面以來,他們都是信息交流,接收過彼此的一兩張照片,從未謀面。一晃眼,時光已經一年有餘。志雲點了幾首兩人都能唱的歌曲,瑩瑩無心唱歌,她的心在遊走,在忐忑不安和激動不已中遊走。一種不該得來的東西,讓她欣喜而不安。志雲自顧唱了兩首歌,不是最好的發揮。一樣,他也在興奮中帶著點點擔憂。雖然他們只有禮節的擁抱和握手,但相聚意味著彼此的相知相屬。在不知情的人看來,他們就是情侶,知情人看來他們什麼也不能是。相聚為何短暫,因為心裡無法平靜。志雲讓瑩瑩吃點包房裡的點心,瑩瑩無心吃東西,她連一口水都不想喝。兩個小時的車程本就有些眩暈的她,此事依然雲裡霧裡。她只知道和志雲坐在一起,一個沒人看見的地方,他們的身體靠得很近,卻心猿意馬。她想著得儘快離去,又糾結相見的不易。半個多小時瞬間即逝,瑩瑩說:「我得走了,等下他打電話來!」志雲明白瑩瑩擔心丈夫打視頻電話。志雲沒有挽留,他遲疑片刻後將瑩瑩從沙發上拉了起來,再次擁入懷中,然後推她出門。他留在原處。像是完成任務似的,把茶吧上剩餘的水果點心不自主地往嘴裡塞。包間裡似乎還有瑩瑩的體溫和清新的氣息,他坐立不安,帶著憂傷在此坐在瑩瑩剛離去的坐痕上。他心裡頓時明白,他和瑩瑩的相聚註定是短暫而提心弔膽的,註定是肝腸寸斷,無力回天。他們註定要遙望對方在自己的家庭里,繼續不痛不癢地前行,半死不活,猶豫不決。瑩瑩十分鐘後發信息「我到家了」,志雲一聲長嘆起立離開KTV。直到又一學期的暑假他們再次短暫相聚。
自大學畢業前琪琪給老師發過一條去大連上班的信息後,他們沒再聯繫。琪琪不想讓自己窘迫的生活,出現在老師的感知里。大一的第二學期琪琪給他發了一條信息:她覺得老師給她寄的書讓她感到壓力很大,她不想和任何人來往,這一習慣自高中便形成。大意是,她不想和任何人聯絡,只想自我治癒。老師表示理解。瑩瑩更是連老師微信都沒有。雖然他們都記住班主任的電話,但撥出去是多麼艱難的舉動。
班主任如今已是中老年的老教師,他進城任教後送走了三屆小學畢業生。教師就像那擺渡的艄公,看著學生畢業,又得撥轉船頭去擺渡新一屆學子。他們陪伴著學子成長,為他們操心歡喜,卻極少知道他們的去向。大多學生是無法忘懷小學老師的,但能在高中、大學、工作後再次聯繫的卻極少。班主任對琪琪和瑩瑩的映象極深,他沒有忘記這兩學生。從畢業後與他聯繫或來看望他的同學口裡,他零星知道她們的消息。當初建的QQ群,已不知何時解散。許多許多散步在各地角落,沒有人想去聚攏。小學時立下的誓言早已更改,當初的志向在父母的執拗和現實中不斷改弦更張。他們的生活與想像的差距很大,有的舒適,有的迷茫,更多的是勉強度日。
班主任一直任教語文,他帶著赤子之心對待每一個坐在教室里的稚子。每一屆都那麼可愛無邪。他引領他們走進課外書的大世界,在課堂沒有機會便給他們講課外書的重要性,他總說:「我們在課本學學的東西,就是一個小圓,但課外書是圓外的無限世界。」說著在黑板上畫出一個小圓,在裡面寫上課內,圓外寫上大大的課外書。他認為,學生的閱讀是可以通過老師的影響,極好普及的。只要少布置一點作業,給孩子閱讀的時間,他怎能不讀呢?低年級他幫助孩子們選擇適合的書籍,中高年級便是推薦閱讀參考目錄,讓孩子們自主選擇,讀自己喜歡的書。最難是是家長的閱讀,他藉助「全民閱讀」的契機建了一個家長閱讀群,如今在群人數近一千人。在群里他不遺餘力地宣傳閱讀的價值,以身示範將自己閱讀的每一本書的心得發在群里。儘管大多家長潛水,不言語,但幾乎外無人退群。成人閱讀本是是難題,他卻要去不斷推廣。他們要麼不想讀書,要不都說沒時間。其實,人都這樣:不觸及自身利益的事,那樣自覺自愿的?很多的不閱讀是沒有體會到書的價值,而善於閱讀者極少有人出來大呼小叫。於是,不讀書的人一直不讀,愛閱讀的人一直在默默地閱讀。他建立校園廣播,帶領有廣播愛好和特長的學生,從申請領導到邀請每日的指導教師,再到每日廣播內容到話筒設備,一一籌建,摸索著開播不間斷。
班主任人偏瘦,中等個子。做事有熱情,堅定執著。他遇事易衝動,但動機良好。與他一起選調到城裡的老師,大多已經是高級教師(副高級),他還是一級教師。級別決定工資待遇,他因此每月相差人家七八百。他因此氣餒不平衡,但依然如故,按照自己的信念教學:學生的童年是難得的,與其為了成績苦了孩子,不如讓自己名譽利益受損。他激進不止,不斷給每一個新任的領導提建議。大概內容是:教師的考評不能只看成績,那樣老師只能整成績;過多的作業,數不完的試卷;上課拖堂,提前到校,肆意延遲學生的學習時間。每次的建議長篇大論,領導看似感激,實則無動於衷。是呀,哪位校領導喜歡老師對他的管理指手畫腳呢?即使說得有理,也不會就此採納。他們喜歡完全處於自己意志的注意和管理方式,他們喜歡老師們從大局出發,不要有過多個人的想法。學生成績不僅是考核老師的標誌,也是上級評價學校最重要的額標準。除此之外,還有什麼能比學生成績分數更易操作,更客觀公正呢?校領導的無奈老師們大多能理解,於是「不管黑貓白貓,整出成績的便是好貓」成了大家的共識。即使有部分老師感嘆:我也不想一天只是整成績呀,可是考核只看成績,能有什麼辦法!
只有班主任一意孤行,不去刻意追求高分。領導先是忽略他高大上的建議,進而不再看中他。你再有高見又如何,成績平平,家長怎能滿意?家長的滿意是辦教育的初衷。一次,校長在會上說了句:「我們是專業人才,不能被家長和社會風氣帶偏了。我們的學生不能『四肢無力,眼裡無光',成績不行的學生要想辦法開設更多的個性化課程,讓他們在其它地方找到自己的價值,讓他們在自己擅長的課程中找到自信!」班主任老師聽後,信心倍增,他想終於遇到一個真正懂教育,懂學生的校長,這下學生有救,學生們有福啦!誰想,一學期過去還是老樣子,沒啥改變,他坐不住了,又給校長寫了七八頁建議。建議從德育到教學,全面、實際。校長認真看完找他談話,首先表達了對他的感激,然後鄭重說道:「要改變如今的學校體制,需要一段時間,得一步步來,綜合考慮。我有信心!「又是一個學期過去,學校的管理還是集中在教師任教學科的成績,教師節對成績的追逐到了「形式多樣,不拘一格」的程度,與幾年前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班主任再次失望,他寫了申請想去山區支教。校長憤然道:去山區,你以為自己還年輕,熱血青年?多管管自己的孩子!」他不聽,依然說道:「我覺得山區可能更需要我,這裡有很多優秀的教師,少了我也沒什麼影響,何況我的成績一直也不好。」校長火氣上來:「行行行,要去哪裡我幫你安排,寫申請來我馬上批!」申請確實交上去了,不過他沒能如願去山區,因為教體局回復現在沒有支教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