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不相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瑩瑩並沒有搬到學校居住,她只是把這裡當做自己休養生息的地方。任何時候,有個只屬於自己的空間,都是必要的。更何況每天面對倆孩子的吵鬧,婆婆的不理解,丈夫的忽略。

  二寶兩歲多時婆婆離開了瑩瑩,她獨自帶著倆孩子。上課,帶孩子,等待忙完的丈夫。別人對自己的期望越高,壓力越大,瑩瑩對於教學就是這樣。她如饑似渴地學習提升,與學校的名師一起探討,積極實踐。她把每一次的檢測和公開課,當做對自己的監測。將每個白天安排得緊湊,毫無縫隙,學生、孩子成了生活的全部。拿起一本自己喜愛的愛,常常是倆孩子睡下後。她讀的書,讓她看到內心的自我,看到世間的美好,反省當下一天天忙碌而無人理喻的日子。她被工作和生活推著往前擠,擠出時間來給心靈慰藉。然後,擠出來的點滴時光何以慰藉乾涸的心田?

  季林老家正在徵集建房,錯過申請期限自建房將很難再去申請。季林父親讓他回去和建房承包方簽訂《建房合同》,老人家雖識字,但簽合同不敢大意。季林哪有時間張羅,於是讓瑩瑩前往老家找父親。瑩瑩早到了老家修建房屋留下的一間臨時小屋,老房子已經拆除。小屋裡建房老闆,季林父親和瑩瑩正等待簽訂合同,志雲走進小屋。他也是來簽訂合同的,季林和志雲家的房子承包給同一個私人老闆修建。季林父親熟悉志雲,忙介紹到:「這個是志雲。」他示意瑩瑩「你們是同行喲!「志雲一進門便看見瑩瑩,知覺眼前一亮。瑩瑩藍色的牛仔上衣,格外清新颯爽。志雲只覺得,小屋蓬地生輝。只隨意一眼,便能感覺瑩瑩身上散發了一股清香,幾乎脫俗。瑩瑩微笑回應:「哦,你也是老師!」志雲忙答:「嗯,我在四小上課!」各自與承包方簽訂完合同後,季林父親與對方細談建房事宜。志雲被一股力量推波助瀾,他沒有離去,回過頭與瑩瑩交談。同行話題多,他們很快得知對方的大概,迅速留下了微信。

  瑩瑩回校後,一如既往上課、帶孩子。他收到志雲發來的信息,無非是問候「到家沒有?」「在做什麼呢?」瑩瑩一一回復。婚後瑩瑩極少與男人有交流,只有家人和學校同事,其它都是熟悉的陌生人,點頭示意而過。志雲身上有一股熱情和親和力吸引著他,特別是志雲在短暫的相遇中對教育的情懷和一語中的,她仍殘留心間。然一面之緣,瑩瑩並未在意,畢竟時間好的東西太多,稍縱即逝,怎麼去抓住?過眼雲煙,有何必留念?志雲發來的信息,多了起來,廢話極少。沒有討好,只要問候和關懷,好像他們彼此已經相識很久。「你一天怎麼在校度過的?」「可有閱讀?看了哪些書?」「孩子都是你帶著?他呢!帶著孩子怎麼上課?」一句句走進心裡,每次回復都令瑩瑩深深吸一口氣,再鄭重其事去回答。越是難以回答的現狀,越敲擊心靈。五六年來,她生孩子,帶孩子,上課,從未認真想過自己的生活是怎樣的。季林待遇優渥,卻極少走進她的內心,即使偶爾帶帶孩子也就是換換手。對於孩子的教育,自己的教學的困惑,對書籍的理解,他關注極少,也不感興趣。人多時候更寂寞,笑容也寂寥。瑩瑩愛笑,在辦公室與其他老師談笑風生;在教室極少罵學生。但回到家裡或自己的宿舍,她身心疲憊,無人能解。大寶在校讀一年級,二寶送到附近讀幼兒園。一切看似安排妥當,當心裡反而無處寄託。幸福的婚姻是別人眼中的,真正的的婚姻是活著心裡的。瑩瑩隱約感覺到自己不能一直在盼河待下去,一輩子在一個鄉鎮,一個學校。她想過考回自己的家鄉昭通,家鄉的太多情節,是異鄉的舒適與安穩無法抹去的。

  志雲的學校就在昭通城裡,是這裡的名校。於是他給瑩瑩的信息里,一再提及這裡的教學環境。他說:在哪裡都是教書,但平台不一樣我們的提升就會更快,見識更高!他一次次和瑩瑩暢談教育的問題,說自己哪怕身敗名裂也不會為了成績,毀了孩子們的童年。瑩瑩內心何其認同,教育只要分數的形勢逼得她和同事們一步步異化。「學生的成績就是教師的榮譽,分數就是教師優秀的標準。」這幾乎成了教師的座右銘。她心裡的教育是:和孩子們一起度過美好的童年,帶領他們一起探尋知識,去形成良好的習慣,薰染美好的品質!她的教育觀和志雲的極度相似。志雲用自己的教學行為,實踐著自己對教育的情懷;瑩瑩內心澄明,卻被裹挾著往前拽。志雲比他做得更好。

  瑩瑩及時將教學中的困惑發給志雲,志雲語重心長回復。學校都是相似的,但有太多的不同。鄉鎮學校學生乖巧聽話,但思維遲鈍些。成立學校的家庭富裕些,但抗挫能力低下。城裡的孩子眼見開闊些,但缺乏吃苦耐勞的習慣。他們交流著校園的信息,也互訴孩子出現的各種小問題。瑩瑩倆孩子與志雲的量孩子相差兩歲。更多時候志雲將自己讀到的好書分享給瑩瑩,瑩瑩本就愛書,苦於沒自律。這一點志雲是自律的,他把閱讀當做上課外,最重要的事情來對待。常常感慨:時不待我。志雲,一有時間就拿起書,專門背著一背包,裡面除了錢包、鑰匙外,一定有一本正在閱讀的書籍。他在世界名著和國學書籍里,不斷地閱讀,擔憂有生之年讀不到那些經典好書。其實,書籍對於我們個人的時光和精力而言,本就是無限的。他把寫作當作閱讀的檢視,給瑩瑩寫了一封封很長的信。這些信並未寄出去,而是直接從QQ文件發給了瑩瑩。文學與生活,正如遠方和當下,一次次激勵著瑩瑩波瀾不驚的池水。她蕩漾開來,記起小小的晶瑩浪花。

  瑩瑩與丈夫吵架的次數不算多,每次都是激烈爭論,然後各自療傷。丈夫吵架後外出警務,她回到學校繼續上課,走進教室便忘記悲憤。看到學生便升騰起希望,這些天真無邪的孩子,都在等待她的撫愛。她把不悅埋藏心裡,只在給志雲發信息時泄露,把微笑和注意力放在每一節課上。她的學生成績一直不錯,但同鄉教師的競爭讓她愛生探討。有的老師為了名次成績,肆意拖堂,布置大量作業,甚至教會學生應試的「技巧」!她看在眼裡,雖不跟風,但眼裡的沙怎麼忽視?她在對自己所在的學校,成績至上敢怒不敢言。找尋一種折中的辦法:儘量保證不被作業擠壓,能感受學習的快樂。注重學生道德品行的培養,也不能讓學生落下成績。折中是無奈,哪有兩全之事?要麼,品行行為至上,要麼成績說了算。注重天性,想給孩子帶來歡樂輕鬆的,註定成績不會名利前茅;一心鑽營分數的,必定想法增加作業量,擠壓孩子休息活動時間,德育往往被拋棄!

  對教育的彷徨和對文學書籍的熱愛,讓他們志同道合。一條條信息,好像一顆顆甘甜的果汁,滋潤著這兩位上進掙扎的有家之人。生不逢時,相見恨晚。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