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君獨不見長城下,七雄戈戟亂如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趙雲帶著義軍大部忙於「筒車換糧」當包工頭這段時間,趙川也沒閒著。他被燕石拽著每天到處跑,踏雪破冰,順著侯兆川的邊緣把山山水水走了好幾遍,看樣子燕石特別想把趙川培養為一名合格的硬探隊員。

  燕石這支硬探隊有四十七人,基本滿編,是義軍中是最精幹的部分。即便義軍到了吃不飽飯的關頭,趙雲等人還是把最寶貴的糧食、飼料優先保障硬探隊的人馬。義軍眾人都知道,硬探隊是義軍的眼睛、耳朵,也是保障義軍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入山以來義軍大部沒什麼作戰任務,但硬探隊始終保持高度警惕,日夜巡查。硬探隊轄九個伍,其中兩個布置在侯兆川南側的十八盤,兩個布置在北側的淇河口鹿兒嶺。南北兩處均易守難攻,只要有這十餘人控制了關隘,百餘金賊都不會輕易突入侯兆川。即便有大規模金賊來圍攻,硬探隊也能迅速把消息傳回主寨,義軍可以從容向西撤入抱犢寨或向深山退卻。

  整個侯兆川防禦弱點主要是長城一線。

  沒錯,長城。

  侯兆川的東山上,有一段綿延百里、矗立千年的古長城。

  有人說這是戰國時期的趙長城,始建於趙肅侯時期。當時趙國剛從中牟移都邯鄲,魏國勢力強大,頻繁叩擊趙國南部的邊關。為防止魏軍北犯,趙國連接漳水、滏水的堤防,修築了趙國的南長城,也稱漳滏長城,其中包括侯兆川東山這一段。

  也有人說這是魏長城。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魏國遷都大梁以避秦國東進的鋒芒,這是黃河邊上這座城市成為一國都城的開始。此時作為魏國西北屏障的河內、共、汲等地就成了關係到魏都大梁安危的關鍵所在。為防備秦國東侵確保大梁的安全,魏派將軍龍賈修陽池、築長城、寨陽固,在太行山余脈鳳凰山上修築了長城,北接趙國南長城。

  趙魏古長城多為石砌。眼下那些烽燧早已坍塌,城牆也只剩不足半人高,亂石堆積,早已喪失了防禦功能,但仍能順著山勢,看得出走向,隱約可見當年的蜿蜒雄壯。

  七雄戰火如夢,長城痕脈猶存。

  據說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由於侯兆川的東山相對低矮、平緩,自西向東漸成丘陵,而丘陵東端、平原西端又是金國漢兒軍韓常的主力駐軍之地,距侯兆川僅百里。如有一支千人規模的隊伍順丘陵潛行而來,義軍危矣,所以義軍主要的防範精力放在東山之上,硬探隊五個伍的人員全都在此日夜巡查盯守,他們用古長城的石塊又重新搭建了十來座哨所、烽燧,讓倒下的長城又站起來了一些。

  近日山丘上的積雪已開始融化,燕石帶著趙川和一眾隊員,沿著古長城的脊背走來。

  燕石問:「川哥兒,此類石城,於地圖之上如何標示?」

  趙川回答:「以我之見,用虛線標示即可,也可單獨做一類似女牆的圖例專門代表長城。」

  這幾天二人探討最多的,就是關於地圖的測繪。自從趙川給押隊們講解時畫了一幅「養雞示意圖」,又在木板上標註河流、筒車,就激發了燕石強烈的地圖興趣。

  自古以來,行軍之術被稱為兵家之密,其中包括軍事地圖的測繪和使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最早的駐軍圖、地形圖、城防圖。對於燕石這樣的義軍硬探頭目來講,既無家學,也無師承,只有戰場上真刀真槍拼出來的實戰經驗,他知道地圖的重要性,卻苦於缺乏系統的理論知識。當他看到趙川隨意在地上、木板上所劃的山川走勢、筒車位置,不由心想:若把各處山川城社繪於一圖,豈不是我也能如岳帥那樣運籌帷幄?又想,這川哥兒能把大山大河隨手繪於腳下,畫幾座小山小城豈不更加簡單?所以這幾天他一直拉著趙川跑來跑去,目的是從趙川那裡學得繪圖之術。趙川被搞得筋疲力盡,也只好絞盡腦汁把自己知道、當前可用的地圖知識告訴燕石等人。

  宋代大型地圖的測繪方法仍然沿用晉代裴秀髮明的「製圖六體」,主要是「計里畫方」,即通過在地圖上繪製方格坐標網來控制地圖上各要素的方位和距離,以達到縮小尺寸的正確比例,「華夷圖」、「禹跡圖」就是用這種方法繪製。在一些小型軍事地圖中,已出現了三角測量方法的使用,諸如水準測量等更精確的測量法主要用於城池、河防、建築等精細施工之中,較少用於地圖測繪。由沈括主持編制的《天下州縣圖》(《守令圖》)是北宋地圖集大成者,歷經十二年完成,全套地圖共二十幅,包括全國總圖和各地區分圖,比例為九十萬分之一,除了行政區劃、標示山川外,精細程度已可用於軍事戰略部署。一些西北地方官員和將領還留下了《河西隴右圖》、《祥符山川城寨圖》《涇原、懷慶兩路州軍山川城寨圖》等局部軍事地圖,只可惜圖存土失。

  義軍一行人連畫圖的紙都沒有,只能用木炭、磚石在木板、石板上寫寫畫畫,就這樣開始了軍事地圖繪製的探索。幾天下來,趙川教會了燕石和幾名有些文化底子的隊員知道什麼是經緯線、比例尺、等高線、三角測高法、圖例的概念。由於數學、儀器、人力諸多條件的限制,把三角測高法、等高線引入局部軍事地圖測繪,已經算是很大的突破了。貪多嚼不爛,保護興趣比灌輸知識更重要。幾天下來,幾名隊員結合自己行軍作戰積累的經驗,寫寫畫畫、拼拼湊湊,已經能從「地圖」上看出侯兆川及周邊的輪廓了,他們自己看得懂就行。

  正月十五上元節,是年後第一個重要節日。吃,永遠是華夏傳統節日的主題,尤其在食物短缺的情況下,節日就是吃飽,吃飽就是快樂,所以節日就是快樂,快樂如此簡單。在筒車加工場勞作的義軍由於工作勤奮、進度很快,難得吃到了藺老社首再次贈予的加餐,營地里未參加勞動的義軍也拿出積蓄,改善了伙食,節日氣氛不亞於過年。小小侯兆川里,平羅社過著平羅社的上元節,義軍寨過著義軍寨的上元節,抱犢寨過著抱犢寨的上元節。估計侯兆川以外,也是北國過著北國的上元節,江南過著江南的上元節,一切看上去如此平和。臨安城裡那幾塊由軍使舉著巡迴展出的「岳案」鏤板未能沖淡濃烈的節日氣息。「岳案」?已是去年的事了,陳年舊事,誰會刻意記得。

  飯後無事,燕石專門在木板上畫了一幅地圖,拿到趙雲等人跟前顯擺一遭。松明火把之下,燕石一邊展示一邊解釋自己畫的「侯兆川簡易軍事地圖」,趙雲連聽帶看,明白了個七七八八,邊俊、李喜只剩大眼兒瞪小眼兒,趙川看著那塊塗改得黑不溜秋的木板,只能安慰自己:軍事地圖學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兒,慢慢來吧。

  趙川想給趙雲繼續打預防針、脫敏針,乾脆就借著地圖給他們一起上一節時政課吧。

  「兄長,這幾日燕押隊帶我沿古長城一帶巡查,所學頗多,亦有感悟,今有一疑問,想請兄長和邊叔、李叔指教。」

  邊俊道:「這川哥兒愈發有些書生樣子。有甚疑問需要俺這黑老邊指教的?」

  「我想問,如今天下,究竟是甚麼樣子的?」

  邊俊霍然道:「汝這天大的問題,哪個能指教。」

  趙川道:「我在襄陽街頭,聽人講天下大勢,說甚麼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到我大宋戰方休。聽其所言,我大宋乃是當今一統天下之正朔大國,其餘均為番邦蠻族,旬月可滅,不足道也。」

  「然又聽有人道,如今天下,南為宋北為金,重現五百年前南北二朝對峙。今後百年南北不得安寧矣,只等再有風雲際會之大英雄現世,才能南北混一,天下一統。」

  趙川口中說著,手在木板上畫著什麼。幾人聽得蠻新鮮,沒想到對天下大勢的說法還各不相同,又覺得各有道理,甚是有趣兒。不知何時,門口除了剛才幾名硬探,又多了幾名押隊來聽。

  「還有第三個說法最為稀奇。據一說書人所言,當今天下,既不是大宋一家獨大,也不是南北二朝對峙,而是新一輪的七雄爭霸。」說著,趙川豎起木板,木板上赫然寫著「當今七雄圖」,分別畫出宋、金、夏、遼、吐蕃、大理各國的疆域輪廓、都城所在,識字不識字的,看著都有些不懂。

  「那說書人道,今日天下,除我大宋與金賊,還有西北的西夏國,西南之吐蕃國,南方之大理國,更西北還有遼人新國,這些都是強國、大國。天下如棋盤,大國各占一角,戰亂紛紛,如同千年之前的七雄爭霸,又要斗上百年不止。」

  李喜看木板上居然還有遼國,不禁問:「那遼國早已被女真所滅,何來新國?」

  趙川道:「據說,宣和六年(1124年)宋金聯合攻遼,遼國天祚帝的姑父耶律大石看敵強我弱,無法硬拼,便率領二百鐵騎連夜逃離,直奔西北重鎮可敦城,在此自稱遼王,積蓄力量。紹興元年(1131年),耶律大石率軍西進,西域一時無敵,萬里之地皆為其所有,隨即稱帝,沿用遼之國號,竟成西域大國。」

  趙川心道,去年(公元1141年),這位大石林牙還在卡特萬之戰中大敗塞爾柱帝國,以少勝多,贏得了西遼在中亞的霸主氣運。誰能想到,在河中地區屹立百年而抵禦新月彎刀東侵的,竟是東亞混戰中的失敗者。

  趙雲等人頗覺奇異,互相交流起來:「原來這契丹遼國氣運未滅,只是換了個地方,以前竟然不知。」

  「還有那吐蕃、大理,原只道是番邦蠻夷,未成想看圖才知道國土如此遼闊。那說書之人,見識非凡。」

  趙川接著道:「這說書人從陝西京兆府逃至襄陽,已然落魄。他路過驪山時,想起當年項羽縱火焚燒阿房宮之事,於是做了一首曲子,名曰《山坡羊》,曲中唱到:


  驪山四顧,阿房一炬,當時奢侈今何處?

  只見草蕭疏,水縈紆。

  至今遺恨迷煙樹,列國周齊秦漢楚。

  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

  趙川口中吟唱,曲調滄桑悲涼。

  「過了驪山,就是潼關,這人眼望雄關黃河,心懷古今,又做了一曲: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

  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這兩首小令,乃是元人張養浩所作,他既非逃民,也非說書人,而是元朝官員。元明宗天曆二年(1329),因關中旱災,張養浩被任命為陝西行台中丞以賑災民,途中作此二曲。如今,在趙川口中他變成了一個從陝西逃往襄陽的說書人,驪山懷古還在感嘆勝敗輸贏,到了潼關懷古,又升一境界,不論輸贏興亡,百姓最苦。曲中散發的千古興亡之嘆,讓這群義軍在山中冬夜感受到穿越時空的悠遠滄桑。

  眾人想到靖康以來十五年間,戰亂頻仍,家園毀滅,親人離散,各自心中湧起不少往事,臉色悽然。

  邊俊嘆道:「真未想到天底下有這許多國家、許多皇帝。兀那耶律大石,只因姓了個耶律,逃了出去,換個地方就還能做皇帝,朝廷沒了還能拉個朝廷,軍隊沒了還能拉來軍隊,可我等百姓,家沒了,人沒了,誰來與我換回這家,換回這人?山坡上這些羊兒,唱得真叫苦也!」

  眾人都從邊俊嘴裡聽出幾分苦澀,也知道他嘴裡罵的並非只有一個姓耶律的大石,恐怕還有那位泥馬渡黃河的大宋趙姓康王。

  李壯扒在門口邊聽邊看,頗為出神,心道這川哥兒在襄陽城莫非是遇了仙家高人,竟然學得這般本事,又能畫圖兒,又能唱曲兒,好生有趣兒,忽的他似乎發現了什麼更有趣的事,沖屋裡喊道:「哈哈哈!川哥兒你被那說書人騙了吧?明明是六雄,哪裡來的七雄?你自己數數看!」

  屋內外眾人被他一嗓子喊得耳邊一震,紛紛叫道:「壯哥兒你這嗓門,不去敵前叫陣真是可惜。」然後往木板上看去,數了一數,果然是只六個,便問趙川:「那當今第七雄,竟在何處?川哥兒你是數錯了還是畫錯了?」

  趙川心中苦澀,一時無語。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