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山中飽食魚羹飯,南北依舊照清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趙川被老兵們想像的那些美食挑逗得口水直流,瞬間就忘記了什麼掃盲、科普那些不靠譜也不著急的想法,反正他們不識字兒也過了那麼多年了,不差這三天五天的。

  他餓了,前世今生關於美食的記憶浪潮奔涌而來。

  看看太陽,應該是午飯點了。這兩天趙川還沒好好吃過一頓飯。不是說咱大宋早就普及「一日三餐」制了嗎?大過年的,怎麼也得整點好吃的。

  按道理說,美食這點兒事,在咱大宋朝,那就不算個事兒。那本專門回憶大宋榮光的《東京夢華錄》里記載的菜餚面點就有二百八十多種,比如什麼煎魚、炒雞、炸蟹、燒臆子、糟姜,更形象的還有梅花包子、蓮花鴨簽、魚兜子、荔枝腰子。光麵食就有罨生軟羊面、寄爐面飯、桐皮熟燴麵、大燠面、菜面、三鮮面、鵝面,還有炒麵、煎麵、澆頭面等十幾種。

  到了當今趙官家時期,南北和議,大宋中興,君臣和睦,天下太平,多吃幾道好菜更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史載,趙構曾經到他忠誠的猛將張俊家裡吃過一頓飯。《武林舊事》里留存了當時的菜譜,其中光開胃菜就有104道,正式酒筵上一共68道菜餚。趙構這頓飯一共吃了172道菜餚,不得不夸一誇官家好胃口。

  當天還帶了秦檜、秦熺、楊存中等親貴大臣上千人,張俊按照等級高低予以款待,一共分為5等。其中規格最高的是秦檜,有燒羊一口、滴粥、燒餅、食十味、大碗百味羹、糕兒盤勸等,以及酒三十瓶。規格最低的隨從人員,也有食三味、酒一瓶。秦相公果然好酒量。

  這等筵席一般自是吃不到也看不到的,但是光聽一聽就有食慾,聽一聽就知道大宋有多麼的富裕,有多麼的祥和熱烈、上下一心、君臣相得。乃至於後人專門研究「大宋美食」都能寫出厚厚的專著。

  回憶歸回憶,想像歸想像,這些趙川通通吃不到。即便是在襄陽城裡那幾年最幸福的時光,能吃得很飽,就已經是最幸福的事之一了。

  因為在大宋朝,「有」與「普及」完全是兩件事。

  對於後世而言,絕大部分生活用品有了就會普及,昨天的新產品,明天就會一二三上連結,買家完全不用考慮加工、運輸那些瑣碎的環節,就像什麼都可以從雲里掉下來。而在大宋,有些事物不可能普及,官家有不代表人人都有,東京有不代表哪裡都有,比如東京州橋夜市的美食就不可能普及到太行山裡的軍營。

  何況如今,東京城裡的美食,連同那個豐亨豫大的東京城和住在城裡的官家,也早已消失了十五年。

  趙川恨自己穿不逢時、穿不逢地,只好去各隊的伙房踅摸些吃的。轉了好幾個隊裡伙房,都沒開飯,剩飯都沒有,這咋回事?一問才知道,哪來的一日三餐,一天只有兩頓好不好!一天三頓飯?你一個剩員什麼家庭?趙川哀嘆,又上當了,還是恢復原來的生活習慣吧……順著山丘小路,趙川來到了距離最近的李喜指揮駐地,也是一排石頭矮屋圍成院落,院中有一群人正圍著一盤石磨有說有笑,看樣子是在為年夜飯準備食材。

  看到趙川過來,正在推磨的壯漢叫道:

  「有甚好物快藏一藏,餓死鬼投胎的衙內來啦!」

  圍眾哄然起笑,頗有幾人用手護緊了竹籃、麻布袋,似乎趙川真的會撲上來搶食兒。

  也有人說:「這回得讓川哥兒吃飽一回,不然誰再去獵得虎肉狼肉給我等解饞?」

  附和者道:「是也是也,今日所得糧物,也是川哥兒的心思,該吃該吃。」

  聽到眾人的話,趙川心道這回可以吃到一手兒的食物了,快步走到石磨旁,卻看到石磨里正在一點點碾磨的,乃是樹皮。

  一層鋪在石磨盤上,還未完全粉化的乾枯的榆樹皮。

  作為大宋朝的軍隊,正常情況下,主食一般以穀物為主。米、麥是常見的軍糧,如大米會做成米飯供應士兵。麵粉則可製作成各種麵食,像饅頭、烙餅較為普遍,這些食物易於保存和攜帶,很適合行軍作戰。肉類也是軍糧的一部分。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士兵可以吃到醃肉,包括鹹豬肉、咸牛肉等。不過新鮮肉類相對較少,因為保存困難。此外,還有豆類。例如大豆,它可以做成豆豉用於調味,增加食物風味。在蔬菜方面,乾菜和醃菜比較常見,如醃蘿蔔等,這些能為士兵補充一定的維生素。

  在戰時或特殊情況下,還會有乾糧。「糗」,就是一種古老的乾糧。它是炒熟的米、麥等穀物磨粉製成,方便士兵攜帶,食用時用水沖泡或直接吃都可以。這種古老的軍糧一直用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那時人們叫它「炒麵」。

  而此時的義軍,顯然無法吃到標準的大宋軍糧,炒麵也稀有。


  所以,樹皮是一種珍貴的糧食。

  一般認為,只有到了災荒之年,古人才會吃樹皮,大災吃土,再大吃人,史書也是按這個標準記載的。事實上,吃樹皮是古代窮人的日常操作,即便在無災之年,野外的大小榆樹也要明確歸誰所吃,定期採集,維持秩序,不得爭搶偷盜,不得提前超采,把榆樹采死可吃啥!只是沒有聽說哪個文人會懷念吃過的樹皮而把這事兒記載下來罷了,而吃樹皮的人要麼不識字兒,要麼沒空或者沒力氣去寫。

  樹皮有三種吃法,生吃、煮著吃和烤乾研磨。生吃,要將樹皮嚼碎,咽下汁液,吐掉纖維渣。這種方法簡單快捷,但需要較強的咀嚼能力,牙好胃口才好,適合大災之年青壯之人爭搶所用。煮著吃,即將樹皮切成類似麵條的形狀,高溫沸煮,分解堅硬的纖維後直接食用。這種方法可以軟化樹皮,使其更容易消化,適合有鍋有灶有時間者品嘗。而使用效率最高、口味最好的,莫過於烤乾研磨,先將樹皮烤乾曬乾,再用石磨研磨成粉,或者直接用石頭砸碎,然後將樹皮粉與其他食物混合食用。這種方法可以極大增加樹皮的口感和消化性,富含植物纖維,實乃上品佳肴。

  從藺氏搞到的谷、麥等高級慰問品,分到各隊,只不過是樹皮麵粉里的口味添加劑,沒有哪個押隊會捨得用麥直接磨麵做成食物。

  最富裕大方的隊裡,除夕年夜飯,可以吃到干榆皮三分之一、麥三分之一、其他雜樹皮三分之一磨成的混合面兒烤餅子,再喝一口狼骨頭湯,就算是皆大歡喜、普天同慶了。

  趙川頗為失望,於是上前對那推磨的壯漢說:「壯哥兒,我有美味好物與你交換。」

  推磨大漢名為李壯,李喜之子,體格高大,體力頗壯,善使鐵錘,比趙川略大幾歲,早已一副壯漢模樣,他爹把隊裡體力活兒都派給他。李壯道:

  「你有好物會捨不得吃與我交換?我不信。」

  「我那好物還沒收割,長在野外,你要能讓我吃點好的,我就把野外好物全由你收割。」

  「休要誆我,冬天有何物可收,為何不找別人?」李壯又不傻。

  「我那好物是剛發現的,只有壯哥兒你可以收割,別個不行,我也不給。」壯哥兒,那是你專屬的喲。

  「你先帶我收割你那好物,我再與你吃個飽。」面對食物的誘惑,李壯答應了。

  「好!且持你鐵錘,帶上三五兄弟,持了網子、袋子,與我同去。」

  趙川帶李壯一行借了快馬,來到了三五里外冰面鋪雪的淇河邊。

  他要鑿冰捕魚,幹這活兒必須得找勁兒大的人來。

  這鑿冰捕魚之術,本自遼人,非極寒之地不用。先要除雪、破冰,用鐵器在冰面上鑿出一個「冰眼」,深一尺多,露出水面。然後在冰眼處下網,漁網的一端固定在冰眼處,另一端延伸到水域的另一端。然後就是快樂的攪水驅魚,即在冰眼處攪動水面,使空氣進入水中,提高含氧量,吸引冰下魚類聚集到下網區域,最後就是等魚、撈魚。

  趙川這種半吊子技術指導自然不知如何選擇合適的地域,本著安全第一的原則,先找地方試上一試。有了技術指導,對李壯等人而言沒難度,只是不知魚情如何。沒想到,他們是第一次撈魚,魚也是第一次被撈,雙方都很積極,魚獲意外豐富,不到半個時辰,十來條半斤八兩的鯉魚就撈了上來。李壯一行都是半大小子,有此收穫也極為興奮,大呼小叫,就有人持了魚獲,快馬回寨,不一會又來了十幾個人,學了法子就散在冰上鑿冰下網。

  一時間淇河冰面頗為熱鬧。

  趙川站在冰面,不停喃喃一句話:「要讓他們吃飽,要讓他們活下去。」

  紹興十一年最後一天的太陽快落山時,快樂的捕魚活動也告一段落。

  除夕夜,祭奠過先祖,各隊喝上了魚湯,再吃些混合面兒,就算過了一個幸福年。趙雲兄弟二人獲得了一大份魚羹,安伯說這寓意年年有餘,紹興十二年還有魚吃。

  燕石端了陶碗來湊一桌,邊吃邊說:「川哥兒,你這一跤摔得值,只道能吃些虎狼肉湯解解饞,未成想昨日賺了藺老頭兒,今日又喝上了魚湯。」

  趙川道:「明年今日,當吃百魚宴、百羊宴。」百雞宴就算了,聽著匪里匪氣的。「兄長們,無論如何須讓弟兄們有飯吃、活下去。」

  燕石邊吃邊說道:「只要你鬼點子不斷,這話我信。統制,讓川哥兒來我隊裡做硬探吧!」

  趙雲看了一眼倆人說:「他肩不能扛手不能提,騎馬都費勁,如何當硬探?去不得,不過你這兩天頗知用腦,也算長大了。」

  趙川道:「做硬探,我確實還差點,但今後必會全力輔佐諸位兄長,不能再遊手好閒了。」

  趙雲望著山中點點火焰道:「平常人家似你這年紀哪個不是遊手好閒?若無金賊肆虐,任你遊手好閒。只願早日北伐復土,早歸家園。」

  那火焰是營中軍士年關祭祖的焰火,缺少紙錢,燃些柴草也要聊表寸心。只要有人燒這一把火,就代表香火不滅,基因仍在賡續。

  無論如何,時光的腳步從不停止,紹興十一年的除夕夜就這樣過去了。侯兆川里這支沒有番號的義軍,有的在憧憬王師北伐的美夢中睡去,有的在擔心統帥能否渡過牢獄之災中輾轉反側。

  …………

  趙川並未參加紹興十二年正月初一下午在藺家大堂舉行的工作推進會,畢竟他曾以一名大宋官方特派員的身份出現,理論上不可能總是在山溝里待著的,既然藺氏一事調查結束,這時候的他應該在回京赴命的路上才對,所以一大早他換了普通義軍的裝扮,請求燕石帶了他和幾名硬探,順著淇河和橫穿侯兆川盆地的腰河查看了一番。

  趙雲、邊俊一行天黑時帶回了雙方談判的初步意見。藺茂誠提出,目前侯兆川里種植了不到三千畝的冬小麥,但由於缺乏灌溉設施,產量偏低,所以急於趁春灌之前抓緊修建幾部高轉筒車,至於開荒與水磨,這時節天寒地凍,倒不急於一時,等過了正月十五天氣回暖再說不遲,同時承諾,自工程開始之日,平羅社保證負責所有參與施工人員的食宿。在趙雲眼裡,藺茂誠的小心思昭然若揭,他這是藉助修幾部筒車這種科技工程來檢驗義軍的誠意和實力,同時由於修建數量不多,所需人員也不會太多,且大多是技術人員,所以食宿負擔不會太大,能省則省。但趙雲還是原則同意了這一方案,至於修建水車的具體數量和位置,需雙方共同踏勘以後再定。

  在這個年代,修建灌溉所用的木製筒車,的確是一項科技工程。筒車,是一種以水流作動力,可以自行提水的古老灌溉機械,發明於隋唐,盛行於宋。優勢是不需要其它動力,而且立輪愈大,所產生的驅動力矩也愈大;立輪重量愈小,動力性能愈好。因為結構簡單,造價低廉,且維修方便,到了大宋已廣泛流行於南方的河湖水邊,北方較少。缺點是水量偏小,位置固定,難以遷移。修建一部可以灌溉百畝以上的高轉筒車,除了需要準備磚石、木材等原料之外,還需要尋找合適的位置,木製部件加工、安裝共計二十天以上的工期。對於藺茂誠來說,趁著正月用義軍的力量多打造十來架筒車,到二月就可以用於春灌,多少澆點水而不必等待老天爺下雨,自然可以大大提高冬小麥的收成,這算是一個很大膽的地主之夢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