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中老年朋友
賈川聽了老鄭頭的話愣了一下,升官?考驗結束了?
「我自己都不知道,你哪聽說的?消息可靠嗎?」賈川急急的問。
老鄭頭也愣住了,納悶的問:「不是說讓你們仨先留在縣衙?」
「這叫升官?」
「縣尊可是愁壞了,不知將你安排在哪個位置上最佳。」
「既然旨意未到,我頂多是個吏員,他愁什麼?隨便掛個名便是了。」
「吏員也有分別,你看啊,知縣,縣丞,主薄,正學官,副學官,這些是官,但他們不直接操辦公務,誰來做?下面便是六房,吏房,戶房,禮房,兵房,刑房,工房,每一房設立一個頭目,叫經承,副頭目叫管年,這些人整日待在屋中,風吹不到,雨淋不到,誰跑腿?衙役,衙役又分三班與雜役,三班便是皂班,就是在堂上站班行刑,打威武棍的那些人,壯班,都是些壯夫,跑腿用他們,再有便是快班,就是捕快,除了三班外,還有我們這些人,仵作,禁卒,門子……」
「你跟我說這些作甚?」
老鄭頭笑道:「我還惦記著將你弄到這個小院裡來,如今看,你非池中之物……」
「你像是讀過些書啊。」
「有何用?我爹是仵作,我便也只能是仵作。」
「所以你不成家?」
老鄭頭擺手說:「到我這兒結束吧。」
賈川想了想說:「若是,若是我能升官,便想法子將你調去……」
「去哪也是仵作,還是待在這個小院吧,至少熟悉,且知縣也算……善,只是你呀,年紀輕輕便得遇天顏,來日或許不可限量,只是……我怕你承受不住天恩啊。」
賈川垂下頭沒有說話。
「你年輕,人也機靈,又有一技之長,人之所長總要被他人認可,才可說是所長,而認可你的人偏又是這天下最大的,若是過了這一關,來日身邊必定少不得阿諛奉承之人,誰不願意聽好聽的?聽的時間長了便將假話當真話,真以為自己如何了不得,便也容易得罪人……」
「我知道。」
「你知道有啥用?知道那是南牆,撞的人少嗎?誰不是覺著自己有天佑,不會出事?」老鄭頭壓低聲音說:「歷朝歷代,你看皇帝身邊的人,哪有幾個善終的?皇帝不是人?要命的是,一個皇帝一個脾氣,沒有重樣的,等你揣摩明白當今聖上的脾氣,你離死也就不遠了。」
賈川剛要辯解,老鄭頭又低聲說道:
「別的咱不說,只說我知道的,永樂年間,永樂帝四定安南,五征蒙古,六下西洋,順帶還將都城遷到北京……」
賈川聽到這句腦子裡頓時亮出一個名字,鄭和!他不由自主的眼睛亮了亮。
老鄭頭以為賈川喜歡聽他說這些,便將自己知道的盡數講了出來。
「……所謂洪武之治,永樂盛世,哪裡離得開嚴刑酷法,不聽話就……」老鄭頭比劃了一個殺頭的手勢:「覺著你有問題也是死,那錦衣衛為何如此張狂?手中握著百官性命啊!永樂帝如此頻繁征戰,國庫還能有銀子?多虧了當時的太子,就是先帝,先帝仁厚啊,可有啥用?今年才洪熙元年,人便沒了,天下才消停了一年不到,誰知道太子繼位後是個啥章程?」
賈川邊聽邊在腦子裡理清楚誰是誰爹,誰是爺爺,誰是孫子。
「按理說你也應該是有耳聞的,永樂年間動輒便會有株連全族的案子,當然沒有洪武年間的多,但也十分嚇人,先帝去年繼位後接連頒布政令,廢止不少嚴酷刑罰,嚴禁法外施刑,並禁止隨意牽連無辜,且死刑案件必須經過多次覆核,五府、六部、通政司、六科以及三法司需共同參與案件會審,就是怕有冤假錯案。」
賈川頻頻點頭。
「你也算是太子的人,來日太子若是效仿永樂帝,你便是爪牙,待將異己收拾的差不多了,為了平息百官之怒,殺你泄憤再平常不過了,所以我對你是真不放心。」
「我不會去錦衣衛。」
「那是你想不去便可不去的?」
「萬一……太子像他爹呢?」
老鄭頭哼了一聲說:「太子騎馬長大的,你查查先帝騎過幾次馬?」
賈川想到朱瞻基跟他說過跟著爺爺打仗的事,嘆了口氣,跟誰長大便會隨誰吧?但他沒有印象宣德年間如同朱元璋和朱棣那般如何百官。
「我今日也算是豁出去了,我與你投緣,這些話我也是沒事跟自己嘮嗑的時候才會說,你若是能聽進去最好,若是不能,唉,各安天命吧。」
「聽進去了,只是有時候不得已罷了,我儘量避免不得已。」
老鄭頭拍了拍賈川肩膀說:「若是旁人有你這機會,怕是高興的要去上墳,但他們不懂福之禍所依,你在朝中沒有根基,升的快落的便慢不了,我擔心來日無人在你身邊提醒一二,你走錯一步便是……深淵啊。」
「我先把眼前這關過去,說不準這一關都過不去,巡檢司里有內奸,這事兒要看太子怎麼想,若是往壞處想,我們三個誰都逃不掉,救過太子性命也無用。」
「你能想明白這一點已經算是難得了。」
賈川納悶的看了看老鄭頭,問:「你天天躲在這裡竟還關心著天下大事,沒事還做做總結?」
老鄭頭苦笑道:「若是有一日,你也沒了盼頭,便學我這般,莫要想著自身那點事,想想外邊,想想跟自己像是無關,卻又有關的事,便不覺著日子難捱了。」
「你是想著自己若是皇上……」
老鄭頭趕緊捂住賈川的嘴,急道:「這是能說的?!」
賈川趕緊點頭表示自己知道錯了,老鄭頭鬆開手,狠狠瞪了賈川一眼說:「能偷偷想想自己做個縣尊便已是極好了。」
賈川笑了笑說:「剛才來的時候,高雲天找我說想跟著去剿匪,他不是本來就應該跟著去嗎?這種事莫非不讓衙役參與?哦對,這是去東光縣……」
「按理說去哪找這些山匪,他都得跟著,你莫忘了是因為黃蘆嶺的案子,那些兵刃,弓箭,還有那個內奸,可都在山匪窩裡,他不去能行?」
「那……」
「這是縣尊不想讓他去冒險,跟你說過了,高雲天他舅跟縣尊關係極好,縣尊也是將高雲天當做子侄一般看待,我聽說這次是要真動手的,既然不是去做樣子,便會有危險……」
「那高雲天為何非要去?」
「他本就是個心高氣傲的,沒他啥事還要往自己臉上貼金呢,更何況這麼大的事,他一直覺得自己有能耐,偏衙門裡眾人背後都說他是因為他舅,他自然想尋個機會證明不是,這小子也是一根筋,好好的日子,做做樣子,傻乎乎的活著便是了,非要爭個高低。」
賈川笑著搖頭,爭強好勝這事他早早的就知道沒用。
他本性比較溫和,父母整天也是溫言細語的,從沒跟他發過脾氣,可心眼這東西好像是與生俱來的,三年級的時候他便覺著同學們很幼稚,有人說去過法國,另一個便說去過德國,幾句話之後便是去過月球和火星了,他覺得有鬥嘴的工夫,背倆單詞不好嗎?
因為學習成績優異,他一直顯得不太合群,憋了一天,回家找門口曬太陽的老頭聊上半個鐘頭算是發泄一下子。
賈川也很納悶自己的早熟是因為什麼,反正到了上大學他才開始跟同齡人交朋友,這一交便不可收拾。
沒想到他到了這一世,最先交的朋友又是個中老年人。
「他們都說你膽大,可我看著你是個膽小的。」老鄭頭笑呵呵的說。
賈川愣了一下,他自認為將自己這個毛病隱藏的很好,不論上一世還是這一世,只不怕死屍這一項,便幾乎將所有人蒙蔽了,他怎會想到一個窩在小院中的老仵作,接觸沒幾日便看了出來。
「膽小好呀,膽小便不會惹事,膽小便會知道想後果,膽小便不會妄生貪念,偷著想想罷了。」
賈川深吸一口氣,朝老鄭頭抱了抱拳,說:「你也是膽小之人啊。」
老鄭頭哈哈一笑說:「咱倆若是與旁人說咱們膽小,怕是都沒人信。」
……
中午,倆人在小院中用了飯,賈川心裡知道,能清淨的時間不多了。
果然,二人吃完後剛收拾妥當,崔有志便來了。
崔有志的意思是,下午還有一個會,賈川無論如何都要參加。
賈川笑道:「還是等旨意到了再說吧。」
賈川的意思是,你們研究你們的,至於我,等等再說。
按照賈川和李順的預計,今日即便沒有旨意,也會有京中的消息傳來。
崔有志想想也對,便沒做停留,走了。
賈川心中開始不安,他當然怕朱瞻基是個疑心重的,可他也怕萬一將他調到錦衣衛或者軍中任職,他可怎麼活?
這時候的賈川更加堅定的認為錦衣衛就是皇帝的狗,不分青紅皂白,皇帝讓咬誰就咬誰,甚至為了得到青睞,主動的製造冤案,賈川是有底線的,有些事能做,為了活著嘛,但有些事,他做不來,打死都做不來。
而進入軍中,那得吃多少苦?他除了跑得快,上肢能力比較欠缺,去軍中只有吃虧的份,想想都覺得苦不堪言,但朱瞻基確實說過讓他去軍中歷練一番,況鍾還曾為他說情,若朱瞻基執意如此,誰的話又能管用?
賈川忐忑的等來了李順。
李順倒是對這個小院沒有任何牴觸,坐在賈川身邊嘮叨著幾次會議的內容,像是在匯報工作。
賈川一直聽著,沒有說話。
老鄭頭自從李順進了院子,便蹲到旮旯去了。
這讓賈川有點心疼,卻也知道即便強行將老鄭頭叫過來,老鄭頭自己也不舒坦。
李順說了半天,說了個寂寞,賈川始終沒有吭聲。
「這事兒因你推斷而起,理應……」
「我沒有這個推斷,山匪便可留了?」
「那便與我無關。」
賈川站起身說:「你應該比誰都明白,眼下我要等的是京城的消息。」
李順也起身,說:「總要做兩手準備……」
「那是你的事,我沒這心情。」
說罷,賈川轉身想走,正好看到急匆匆跑來的衙役,他一顆心頓時提溜到嗓子眼。
……
賈川有過很多預估,但哪個也沒中。
京城來的是旨意,旨意中大部分說的是對剿匪的安排和要求,哪幾個部門合作,何人指揮,帶兵多少,幾日完成,要做到哪幾點,不接受什麼樣的結果都一一說了,還說了些賈川完全聽不懂的話,最後才是對賈川的處理意見:調任東照縣刑房經承,任剿匪副指揮使。
旨意中沒有提到董樹本和順子的名字,這還好理解,經承與副指揮使,這是能放下一個人身上的頭銜?
來宣旨的是一位年輕的太監,若不然也無法這麼快到,他不僅帶來了旨意,還帶來兩封信,一封是給賈川的,一封是給李順的。
給李順的,給完就完了,可給賈川的,這位年輕的公公是將賈川親手扶起之後,帶到無人的角落,將信雙手奉上,口中還恭敬的說:「海壽公公是奴婢的師父,師父臨行前一再叮囑奴婢,讓奴婢見到賈經承的時候,一定要囑咐,辦差的時候保住性命最要緊,來日的富貴等著呢。」
賈川看著眼前這位白白淨淨的年輕人,只反應了一下便知海壽這是告訴他,朱瞻基對他還是信任的,他想學著電視中的樣子掏出點啥塞進這年輕人手裡,可他下意識的摸了摸兜,又摸了摸胸前,平坦得能摸到身上的骨頭。
賈川尷尬的輕咳了一聲,問:「公公如何稱呼?」
「賈經承只管叫奴婢錢貫。」
賈川只覺著這個稱呼聽著像是在喊『假正經』,但他又不能不讓喊,只能裝作聽不到,說:「呃,好名字!你可著急回京?」
「來時未曾下馬,回去是不急的。」
「那便好,你與我一起回住處,別的我現在沒有,請你吃上一頓還是能做到的。」
自然是能做到,又不用他採買烹飪。
……
「我自己都不知道,你哪聽說的?消息可靠嗎?」賈川急急的問。
老鄭頭也愣住了,納悶的問:「不是說讓你們仨先留在縣衙?」
「這叫升官?」
「縣尊可是愁壞了,不知將你安排在哪個位置上最佳。」
「既然旨意未到,我頂多是個吏員,他愁什麼?隨便掛個名便是了。」
「吏員也有分別,你看啊,知縣,縣丞,主薄,正學官,副學官,這些是官,但他們不直接操辦公務,誰來做?下面便是六房,吏房,戶房,禮房,兵房,刑房,工房,每一房設立一個頭目,叫經承,副頭目叫管年,這些人整日待在屋中,風吹不到,雨淋不到,誰跑腿?衙役,衙役又分三班與雜役,三班便是皂班,就是在堂上站班行刑,打威武棍的那些人,壯班,都是些壯夫,跑腿用他們,再有便是快班,就是捕快,除了三班外,還有我們這些人,仵作,禁卒,門子……」
「你跟我說這些作甚?」
老鄭頭笑道:「我還惦記著將你弄到這個小院裡來,如今看,你非池中之物……」
「你像是讀過些書啊。」
「有何用?我爹是仵作,我便也只能是仵作。」
「所以你不成家?」
老鄭頭擺手說:「到我這兒結束吧。」
賈川想了想說:「若是,若是我能升官,便想法子將你調去……」
「去哪也是仵作,還是待在這個小院吧,至少熟悉,且知縣也算……善,只是你呀,年紀輕輕便得遇天顏,來日或許不可限量,只是……我怕你承受不住天恩啊。」
賈川垂下頭沒有說話。
「你年輕,人也機靈,又有一技之長,人之所長總要被他人認可,才可說是所長,而認可你的人偏又是這天下最大的,若是過了這一關,來日身邊必定少不得阿諛奉承之人,誰不願意聽好聽的?聽的時間長了便將假話當真話,真以為自己如何了不得,便也容易得罪人……」
「我知道。」
「你知道有啥用?知道那是南牆,撞的人少嗎?誰不是覺著自己有天佑,不會出事?」老鄭頭壓低聲音說:「歷朝歷代,你看皇帝身邊的人,哪有幾個善終的?皇帝不是人?要命的是,一個皇帝一個脾氣,沒有重樣的,等你揣摩明白當今聖上的脾氣,你離死也就不遠了。」
賈川剛要辯解,老鄭頭又低聲說道:
「別的咱不說,只說我知道的,永樂年間,永樂帝四定安南,五征蒙古,六下西洋,順帶還將都城遷到北京……」
賈川聽到這句腦子裡頓時亮出一個名字,鄭和!他不由自主的眼睛亮了亮。
老鄭頭以為賈川喜歡聽他說這些,便將自己知道的盡數講了出來。
「……所謂洪武之治,永樂盛世,哪裡離得開嚴刑酷法,不聽話就……」老鄭頭比劃了一個殺頭的手勢:「覺著你有問題也是死,那錦衣衛為何如此張狂?手中握著百官性命啊!永樂帝如此頻繁征戰,國庫還能有銀子?多虧了當時的太子,就是先帝,先帝仁厚啊,可有啥用?今年才洪熙元年,人便沒了,天下才消停了一年不到,誰知道太子繼位後是個啥章程?」
賈川邊聽邊在腦子裡理清楚誰是誰爹,誰是爺爺,誰是孫子。
「按理說你也應該是有耳聞的,永樂年間動輒便會有株連全族的案子,當然沒有洪武年間的多,但也十分嚇人,先帝去年繼位後接連頒布政令,廢止不少嚴酷刑罰,嚴禁法外施刑,並禁止隨意牽連無辜,且死刑案件必須經過多次覆核,五府、六部、通政司、六科以及三法司需共同參與案件會審,就是怕有冤假錯案。」
賈川頻頻點頭。
「你也算是太子的人,來日太子若是效仿永樂帝,你便是爪牙,待將異己收拾的差不多了,為了平息百官之怒,殺你泄憤再平常不過了,所以我對你是真不放心。」
「我不會去錦衣衛。」
「那是你想不去便可不去的?」
「萬一……太子像他爹呢?」
老鄭頭哼了一聲說:「太子騎馬長大的,你查查先帝騎過幾次馬?」
賈川想到朱瞻基跟他說過跟著爺爺打仗的事,嘆了口氣,跟誰長大便會隨誰吧?但他沒有印象宣德年間如同朱元璋和朱棣那般如何百官。
「我今日也算是豁出去了,我與你投緣,這些話我也是沒事跟自己嘮嗑的時候才會說,你若是能聽進去最好,若是不能,唉,各安天命吧。」
「聽進去了,只是有時候不得已罷了,我儘量避免不得已。」
老鄭頭拍了拍賈川肩膀說:「若是旁人有你這機會,怕是高興的要去上墳,但他們不懂福之禍所依,你在朝中沒有根基,升的快落的便慢不了,我擔心來日無人在你身邊提醒一二,你走錯一步便是……深淵啊。」
「我先把眼前這關過去,說不準這一關都過不去,巡檢司里有內奸,這事兒要看太子怎麼想,若是往壞處想,我們三個誰都逃不掉,救過太子性命也無用。」
「你能想明白這一點已經算是難得了。」
賈川納悶的看了看老鄭頭,問:「你天天躲在這裡竟還關心著天下大事,沒事還做做總結?」
老鄭頭苦笑道:「若是有一日,你也沒了盼頭,便學我這般,莫要想著自身那點事,想想外邊,想想跟自己像是無關,卻又有關的事,便不覺著日子難捱了。」
「你是想著自己若是皇上……」
老鄭頭趕緊捂住賈川的嘴,急道:「這是能說的?!」
賈川趕緊點頭表示自己知道錯了,老鄭頭鬆開手,狠狠瞪了賈川一眼說:「能偷偷想想自己做個縣尊便已是極好了。」
賈川笑了笑說:「剛才來的時候,高雲天找我說想跟著去剿匪,他不是本來就應該跟著去嗎?這種事莫非不讓衙役參與?哦對,這是去東光縣……」
「按理說去哪找這些山匪,他都得跟著,你莫忘了是因為黃蘆嶺的案子,那些兵刃,弓箭,還有那個內奸,可都在山匪窩裡,他不去能行?」
「那……」
「這是縣尊不想讓他去冒險,跟你說過了,高雲天他舅跟縣尊關係極好,縣尊也是將高雲天當做子侄一般看待,我聽說這次是要真動手的,既然不是去做樣子,便會有危險……」
「那高雲天為何非要去?」
「他本就是個心高氣傲的,沒他啥事還要往自己臉上貼金呢,更何況這麼大的事,他一直覺得自己有能耐,偏衙門裡眾人背後都說他是因為他舅,他自然想尋個機會證明不是,這小子也是一根筋,好好的日子,做做樣子,傻乎乎的活著便是了,非要爭個高低。」
賈川笑著搖頭,爭強好勝這事他早早的就知道沒用。
他本性比較溫和,父母整天也是溫言細語的,從沒跟他發過脾氣,可心眼這東西好像是與生俱來的,三年級的時候他便覺著同學們很幼稚,有人說去過法國,另一個便說去過德國,幾句話之後便是去過月球和火星了,他覺得有鬥嘴的工夫,背倆單詞不好嗎?
因為學習成績優異,他一直顯得不太合群,憋了一天,回家找門口曬太陽的老頭聊上半個鐘頭算是發泄一下子。
賈川也很納悶自己的早熟是因為什麼,反正到了上大學他才開始跟同齡人交朋友,這一交便不可收拾。
沒想到他到了這一世,最先交的朋友又是個中老年人。
「他們都說你膽大,可我看著你是個膽小的。」老鄭頭笑呵呵的說。
賈川愣了一下,他自認為將自己這個毛病隱藏的很好,不論上一世還是這一世,只不怕死屍這一項,便幾乎將所有人蒙蔽了,他怎會想到一個窩在小院中的老仵作,接觸沒幾日便看了出來。
「膽小好呀,膽小便不會惹事,膽小便會知道想後果,膽小便不會妄生貪念,偷著想想罷了。」
賈川深吸一口氣,朝老鄭頭抱了抱拳,說:「你也是膽小之人啊。」
老鄭頭哈哈一笑說:「咱倆若是與旁人說咱們膽小,怕是都沒人信。」
……
中午,倆人在小院中用了飯,賈川心裡知道,能清淨的時間不多了。
果然,二人吃完後剛收拾妥當,崔有志便來了。
崔有志的意思是,下午還有一個會,賈川無論如何都要參加。
賈川笑道:「還是等旨意到了再說吧。」
賈川的意思是,你們研究你們的,至於我,等等再說。
按照賈川和李順的預計,今日即便沒有旨意,也會有京中的消息傳來。
崔有志想想也對,便沒做停留,走了。
賈川心中開始不安,他當然怕朱瞻基是個疑心重的,可他也怕萬一將他調到錦衣衛或者軍中任職,他可怎麼活?
這時候的賈川更加堅定的認為錦衣衛就是皇帝的狗,不分青紅皂白,皇帝讓咬誰就咬誰,甚至為了得到青睞,主動的製造冤案,賈川是有底線的,有些事能做,為了活著嘛,但有些事,他做不來,打死都做不來。
而進入軍中,那得吃多少苦?他除了跑得快,上肢能力比較欠缺,去軍中只有吃虧的份,想想都覺得苦不堪言,但朱瞻基確實說過讓他去軍中歷練一番,況鍾還曾為他說情,若朱瞻基執意如此,誰的話又能管用?
賈川忐忑的等來了李順。
李順倒是對這個小院沒有任何牴觸,坐在賈川身邊嘮叨著幾次會議的內容,像是在匯報工作。
賈川一直聽著,沒有說話。
老鄭頭自從李順進了院子,便蹲到旮旯去了。
這讓賈川有點心疼,卻也知道即便強行將老鄭頭叫過來,老鄭頭自己也不舒坦。
李順說了半天,說了個寂寞,賈川始終沒有吭聲。
「這事兒因你推斷而起,理應……」
「我沒有這個推斷,山匪便可留了?」
「那便與我無關。」
賈川站起身說:「你應該比誰都明白,眼下我要等的是京城的消息。」
李順也起身,說:「總要做兩手準備……」
「那是你的事,我沒這心情。」
說罷,賈川轉身想走,正好看到急匆匆跑來的衙役,他一顆心頓時提溜到嗓子眼。
……
賈川有過很多預估,但哪個也沒中。
京城來的是旨意,旨意中大部分說的是對剿匪的安排和要求,哪幾個部門合作,何人指揮,帶兵多少,幾日完成,要做到哪幾點,不接受什麼樣的結果都一一說了,還說了些賈川完全聽不懂的話,最後才是對賈川的處理意見:調任東照縣刑房經承,任剿匪副指揮使。
旨意中沒有提到董樹本和順子的名字,這還好理解,經承與副指揮使,這是能放下一個人身上的頭銜?
來宣旨的是一位年輕的太監,若不然也無法這麼快到,他不僅帶來了旨意,還帶來兩封信,一封是給賈川的,一封是給李順的。
給李順的,給完就完了,可給賈川的,這位年輕的公公是將賈川親手扶起之後,帶到無人的角落,將信雙手奉上,口中還恭敬的說:「海壽公公是奴婢的師父,師父臨行前一再叮囑奴婢,讓奴婢見到賈經承的時候,一定要囑咐,辦差的時候保住性命最要緊,來日的富貴等著呢。」
賈川看著眼前這位白白淨淨的年輕人,只反應了一下便知海壽這是告訴他,朱瞻基對他還是信任的,他想學著電視中的樣子掏出點啥塞進這年輕人手裡,可他下意識的摸了摸兜,又摸了摸胸前,平坦得能摸到身上的骨頭。
賈川尷尬的輕咳了一聲,問:「公公如何稱呼?」
「賈經承只管叫奴婢錢貫。」
賈川只覺著這個稱呼聽著像是在喊『假正經』,但他又不能不讓喊,只能裝作聽不到,說:「呃,好名字!你可著急回京?」
「來時未曾下馬,回去是不急的。」
「那便好,你與我一起回住處,別的我現在沒有,請你吃上一頓還是能做到的。」
自然是能做到,又不用他採買烹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