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各方心思
錢貫這一行人來的不算少,攏共八個人,只錢貫人跟著賈川回了宅子用飯,其他人自然是崔有志和李順在縣衙接待了。
二人回到宅子的時候,董樹本和順子剛起身,考慮到東廂房內此刻的氣味,賈川帶著錢貫去了西廂房,自有下人伺候茶水糕點,二人聊著閒天等著飯菜。
董樹本和順子躲在東廂房,就沒敢出來。
賈川跟錢貫也聊不了別的什麼話題,便從關心工作上下嘴,多嘴的問了問太監的工資待遇,退休金什麼的。
聽了錢貫的回話,賈川有種被騙的感覺,被上一世的影視劇騙了。
在明朝,不是所有斷了子孫根入宮的人都可稱為『太監』,他們的級別很多,連升三級也到不了太監的位置。
剛進宮的時候只能當典薄、長隨、奉御,如果表現良好就能升任監丞,監丞在往上是少監,少監的頂頭上司才是大名鼎鼎的『太監』。
錢貫現在就是少監。
賈川聽得有點蒙,錢貫還未住嘴,在他看來能找個賈川喜歡的話題可不容易,這一般人誰願意聽他們那些事?而京城那些官員早就對他們了解的透透的,甚至比他還在以上。
而對於賈川這位比較神秘的人物,錢貫的理解是:必須伺候好了!
能這麼年輕便坐到少監的位置,錢貫的理解力,洞察力都錯不了,他從海壽的表情和言語中能感知到這位賈經承可是太子來日身邊的紅人,將他伺候好了,師父自然歡喜,師父高興了,他才能高興。
於是,錢貫又講了講宦官機構的組織框架,各部門專屬職責,哪幾個部門是個好去處等等,讓賈川聽得像是他要入職了,人事在給他介紹工作崗位。
當賈川聽到『東廠』二字的時候,眼睛不自覺瞪大了,他一直以為東廠西廠這些組織是明朝中後期才有的產物,今日才知朱棣晚年便已經設立了東廠,大胖設立了鎮守太監!
這都是重用宦官的表現。
朱瞻基會做什麼?這種事必然是要有承上啟下的人,才能『發揚光大』。
可這個問題,賈川不能問,問了也沒用,還未發生的事他問誰?
知道此時已經有東廠的存在了,賈川心裡開始憂國憂民了,錦衣衛也一下子可愛了很多。
錢貫專長就是伺候人,最是擅長察言觀色,他見賈川面色有異便知這個話題該停了。
於是,錢貫轉了轉腦子,想著岔開話題前做個小總結,便說了讓賈川掉下巴的話。
「現下不少人未經允許自行閹割,而後跑到北京想要入宮,可這也是憑運氣的事,不是誰都能留下的,奴婢也是運氣好,如今能伺候在師父身邊……」
錢貫不敢說下去了,他見到賈川不僅下巴要掉了,且眼珠子也快瞪出眼眶了。
「你是說,不是誰都有資格……閹割?」
錢貫忙解釋道:「入宮也是需要挑選的。」
錢貫說完納悶的看著賈川,想問『這不是都知道的嗎?』但他想了想,沒有問。
「自行閹割?」賈川小聲重複了一句,只覺著汗毛都豎起來了,緊跟著他又嘟囔了一句:「這必然是沒有活路了。」
錢貫忙擺手說:「另一條仕途罷了。」
賈川更蒙了,錢貫忙解釋了一番。
賈川翻譯過來便是:朱棣晚年突發奇想,各地從事教育工作的官員,若是長期工作表現不佳,可調任到京城工作,工作就是『淨身入宮訓女官輩』。
這可不是練葵花寶典啊!
錢貫見賈川仍是一副不可置信的表情,忙又解釋一通,賈川理解便是:這行有前途啊,錦衣衛囂張嗎?遇見東廠的人,也需禮遇,三寶太監更是六下西洋,帶回奇珍異寶無數,內閣厲害嗎?那也要看太監臉色……
讓賈川冷靜下來的不是錢貫的,而是下人們準備好的飯菜上桌了。
賈川餓了。
錢貫本能的想要起身伺候著,賈川忙將他按到椅子上,說:「這裡沒有規矩,只有朋友!」
……
賈川在驚訝的時候,李順的內心在翻滾。
錢貫給他的信是徐恭寫的,大致意思就是:凡事多與賈川商議,以賈川的意思為主。
李順想過京城的消息會如何,不過兩種,一種賈川無事,一種賈川有事。
可他沒想過沒事成這個樣子,且這次剿匪,錦衣衛只算是從旁監察,監察什麼?自然是監察誰辦差不利,這次衛所調兵,布政使撥款,兩個縣衙出衙役,衛所指揮使親自指揮,還有個副指揮使,若是沒能將山匪一網打盡,又或者沒能留下活口,能是誰的錯?
錦衣衛行事向來是以皇上的思慮為主,皇上正看他順眼呢,你偏上前說他不好,結果會如何?
最後一點拿捏賈川的法子都沒有了,李順心裡能不翻騰?
好在翻騰一會兒便也就想明白了,鬥不過便認慫,只要是對升遷有幫助的,都不叫受委屈。
崔有志的情緒也不穩定。
只聽旨意的意思,經承和副指揮使怎能同時出現?這是要提拔還是要敲打?
崔有志有些把握不住,而眼下剿匪之事也很難辦,若是有什麼閃失,……萬事都因黃蘆嶺巡檢司而起,這地界偏就隸屬東照縣,小東山還就與黃蘆嶺挨著,要說之前的事他還能撇一撇關係,剿匪這事兒若是最終跑了幾個山匪,還是從黃蘆嶺跑的,那他是否還能全身而退?
崔有志覺著有必要開個小會,好好商議一番。
衛所之前參會的人已經快馬回去請指揮使了,這位指揮使知道旨意之後,怕是也會寢食難安。
不怕有差事,就怕要結果。
一道旨意,最開心的或許便是賈川。
……
用過飯後,賈川便被叫回縣衙開不知道第幾次會議了。
錢貫自然有衙役們送去驛站歇息,雖說不著急回,也只是不著急即刻回,歇一晚上後,他們會在各級官員的歡送中離去。
賈川在整個會議期間表現得相當自若,看不出有任何情緒上的變化,哪怕中間衛所指揮使韓鎮趕到,與他寒暄,他也沒有什麼表情上的變化,這給在場所有人都留下了一個『城府極深』的評語。
沒人知道這一晚賈川如坐針氈一般的焦慮,所有人都從旨意中看到了朱瞻基對他的信任,他一開始也這麼認為的,可隨著雀躍的心情慢慢沉靜下來,他品出了不一樣的味道。
賈川在上一世養成了開會走神的毛病,除了重要的案情分析會,其他的會,不走神沒辦法堅持著不睡著,所以會議開始之後,賈川便開始走神,開始品味旨意背後深層的意思。
韓鎮到的時候,賈川正好想明白經承和副指揮使同時出現的含義,仿佛朱瞻基就站在他面前,指著他說:「想做哪個?你最好想清楚!若是查出你有意誤導,有所隱瞞,小小的經承對你都是奢望。」
他怎有心情熱情寒暄?
可剿匪這事兒,他是真不懂啊,這也是上一世養成的臭毛病,膽小嘛,自己不擅長的總要學會了才肯張嘴說兩句,對於他這種無根基,無背景,無依靠的三無人員來說,試錯的機會太少了,他不敢。
在這裡也一樣,所有人都想聽聽他的意見,他能想到眼下他說什麼可能就會按照他說的去執行,別看只是個副職,他怎敢輕易開口?
可賈川心裡明白,剿匪成功與否關係著他的前途,甚至性命!
怎麼又跟性命扯上了?好像從土地廟那一夜,他就一直在保命,以為送走了朱瞻基這座瘟神,他便長出飛翼,可以起飛了,哪知只是噩夢的開始。
只是那把能要命的刀換了人握罷了。
賈川在會議期間表現的冷靜和謙遜,讓韓鎮有些捉摸不透,幾次詢問賈川意見,賈川的回答都是:「我不懂,聽你們的。」
幾次下來,與會人員又統一的有了同樣的結論:這是只想要功勞,不想擔責呀。
這也算是讓韓鎮舒了一口氣,他來的路上便知道東照縣突然出現了一位太子身邊的人,官職很低,卻領了剿匪副指揮使的頭銜,他最怕這麼個棒槌瞎指揮,眼見賈川這般識趣,別管目的是什麼,倒是正合他意。
會議開到後半夜,賈川迷迷糊糊的聽著好像是定好了日子,但是旨意里提過日子,算是限期,他們不定這一日也不行。
賈川又稀里糊塗的聽到布政使,按察使,好像剿匪這事兒沒有他們倆全力配合還不行,布政使得給錢,按察使專管大案要案……
韓鎮的意思衛所出力沒問題,但也不能亂了規矩,如今時間緊任務重,更要三司全力配合方可。
賈川聽得迷糊,崔有志何嘗不是?只不過迷糊的點不同,賈川是對這些幹部的稱謂不了解,而崔有志一個小小知縣,他不明白韓鎮跟他說這些有何用?有這工夫還不快馬加鞭的將文書送去直隸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
這時候的崔有志忘了旨意中說了要秘密行事,這案子本就牽扯漢王,一旦各衙門口都收到消息,漢王能不做準備?
朱瞻基是想要漢王儘快動手,但也不能快到他還沒登基,還沒穩住朝局就……真說這時候撕破臉,誰贏誰輸可不是定論,那龍椅可還沒坐上呢。
說起來賈川的一些焦慮源於對這一世的不甚了解,源於對朱瞻基的不夠了解。
若是讓他與朱瞻基多待上些時日,有些事便不會想歪了。
朱瞻基自幼被朱棣帶在身邊,除了征戰,也去過一些地方,他對地方管理者的能力和潛規則多少還是有點數的,為官者對政務了解未必多過各部門吏員,說白了,真正努力工作的是吏員,這也是朱元璋會從吏員中選官的原因。
賈川僅是名司吏,若是一片忠心,又有能力,朱瞻基給顆甜棗,這名吏員必定豁出性命完成差事,這與常年在官場上打拼的官員是本質區別。
為官奸猾者,酸腐者居多。
朱瞻基要的是真實的,有效的,且快速的結果,但這個過程需要跟他的需要合拍,絕不是現在。
所以賈川有了個穩定的工作——縣衙經承。
同時也通過副指揮使告訴旁人賈川的新身份——太子的人。
朱瞻基是信任賈川的,在他極之狼狽危險的時候,但凡是誰伸過手,這份信任都會在朱瞻基心裡發芽,只看後面有沒有機會繼續澆水了,若是沒有,剛發出來的芽便會枯萎,好在賈川澆水了,他如實的將推斷上報,便是帶著肥料的水,讓朱瞻基對他更添幾分信任。
自古歷代君王對忠誠的定義是不同的。
朱瞻基的邏輯是,內奸之事若不是賈川心思單純,絕不會出現在他眼前的密信中。
賈川的命至少目前在朱瞻基心中是穩穩的,但是,一旦剿匪之事傳出,漢王必定會知道有個司吏在此次行動中擔任了要職,且這名司吏還是讓他悔斷腸的黃蘆嶺巡檢司活下來之人,以漢王的脾氣,殺不了朱瞻基還殺不了一名司吏?
賈川確實應該擔心性命,只是他現在還沒有想明白應該擔心誰,殺,他。
……
會議終於是說到前期準備工作了,韓鎮工作安排的很細緻,所有與會人員除了賈川都領了差事,大會開完了,他們每個人還要開小會,尤其是東光縣那位白鬍子知縣,需要連夜趕回縣城,繼續開會布置任務。
崔有志也舒坦不了,明日便要帶著工作組趕赴黃蘆嶺巡檢司,韓鎮將指揮部安排在密林中的巡檢司,這地方出了這麼大的事,有官兵前來不會引人懷疑,而這地方距離小東山相對比較近,且有密道通往小東山,才使得每次剿匪都無功而返。
找到密道是這次剿匪的關鍵!
賈川只記得明早要重回巡檢司,還要帶上董樹本和順子,他們三個是僅存的原住民,雖不知密道在何處,卻是唯三有機率找到密道的人,至於其他的,賈川腦袋發脹,都沒記住。
二人回到宅子的時候,董樹本和順子剛起身,考慮到東廂房內此刻的氣味,賈川帶著錢貫去了西廂房,自有下人伺候茶水糕點,二人聊著閒天等著飯菜。
董樹本和順子躲在東廂房,就沒敢出來。
賈川跟錢貫也聊不了別的什麼話題,便從關心工作上下嘴,多嘴的問了問太監的工資待遇,退休金什麼的。
聽了錢貫的回話,賈川有種被騙的感覺,被上一世的影視劇騙了。
在明朝,不是所有斷了子孫根入宮的人都可稱為『太監』,他們的級別很多,連升三級也到不了太監的位置。
剛進宮的時候只能當典薄、長隨、奉御,如果表現良好就能升任監丞,監丞在往上是少監,少監的頂頭上司才是大名鼎鼎的『太監』。
錢貫現在就是少監。
賈川聽得有點蒙,錢貫還未住嘴,在他看來能找個賈川喜歡的話題可不容易,這一般人誰願意聽他們那些事?而京城那些官員早就對他們了解的透透的,甚至比他還在以上。
而對於賈川這位比較神秘的人物,錢貫的理解是:必須伺候好了!
能這麼年輕便坐到少監的位置,錢貫的理解力,洞察力都錯不了,他從海壽的表情和言語中能感知到這位賈經承可是太子來日身邊的紅人,將他伺候好了,師父自然歡喜,師父高興了,他才能高興。
於是,錢貫又講了講宦官機構的組織框架,各部門專屬職責,哪幾個部門是個好去處等等,讓賈川聽得像是他要入職了,人事在給他介紹工作崗位。
當賈川聽到『東廠』二字的時候,眼睛不自覺瞪大了,他一直以為東廠西廠這些組織是明朝中後期才有的產物,今日才知朱棣晚年便已經設立了東廠,大胖設立了鎮守太監!
這都是重用宦官的表現。
朱瞻基會做什麼?這種事必然是要有承上啟下的人,才能『發揚光大』。
可這個問題,賈川不能問,問了也沒用,還未發生的事他問誰?
知道此時已經有東廠的存在了,賈川心裡開始憂國憂民了,錦衣衛也一下子可愛了很多。
錢貫專長就是伺候人,最是擅長察言觀色,他見賈川面色有異便知這個話題該停了。
於是,錢貫轉了轉腦子,想著岔開話題前做個小總結,便說了讓賈川掉下巴的話。
「現下不少人未經允許自行閹割,而後跑到北京想要入宮,可這也是憑運氣的事,不是誰都能留下的,奴婢也是運氣好,如今能伺候在師父身邊……」
錢貫不敢說下去了,他見到賈川不僅下巴要掉了,且眼珠子也快瞪出眼眶了。
「你是說,不是誰都有資格……閹割?」
錢貫忙解釋道:「入宮也是需要挑選的。」
錢貫說完納悶的看著賈川,想問『這不是都知道的嗎?』但他想了想,沒有問。
「自行閹割?」賈川小聲重複了一句,只覺著汗毛都豎起來了,緊跟著他又嘟囔了一句:「這必然是沒有活路了。」
錢貫忙擺手說:「另一條仕途罷了。」
賈川更蒙了,錢貫忙解釋了一番。
賈川翻譯過來便是:朱棣晚年突發奇想,各地從事教育工作的官員,若是長期工作表現不佳,可調任到京城工作,工作就是『淨身入宮訓女官輩』。
這可不是練葵花寶典啊!
錢貫見賈川仍是一副不可置信的表情,忙又解釋一通,賈川理解便是:這行有前途啊,錦衣衛囂張嗎?遇見東廠的人,也需禮遇,三寶太監更是六下西洋,帶回奇珍異寶無數,內閣厲害嗎?那也要看太監臉色……
讓賈川冷靜下來的不是錢貫的,而是下人們準備好的飯菜上桌了。
賈川餓了。
錢貫本能的想要起身伺候著,賈川忙將他按到椅子上,說:「這裡沒有規矩,只有朋友!」
……
賈川在驚訝的時候,李順的內心在翻滾。
錢貫給他的信是徐恭寫的,大致意思就是:凡事多與賈川商議,以賈川的意思為主。
李順想過京城的消息會如何,不過兩種,一種賈川無事,一種賈川有事。
可他沒想過沒事成這個樣子,且這次剿匪,錦衣衛只算是從旁監察,監察什麼?自然是監察誰辦差不利,這次衛所調兵,布政使撥款,兩個縣衙出衙役,衛所指揮使親自指揮,還有個副指揮使,若是沒能將山匪一網打盡,又或者沒能留下活口,能是誰的錯?
錦衣衛行事向來是以皇上的思慮為主,皇上正看他順眼呢,你偏上前說他不好,結果會如何?
最後一點拿捏賈川的法子都沒有了,李順心裡能不翻騰?
好在翻騰一會兒便也就想明白了,鬥不過便認慫,只要是對升遷有幫助的,都不叫受委屈。
崔有志的情緒也不穩定。
只聽旨意的意思,經承和副指揮使怎能同時出現?這是要提拔還是要敲打?
崔有志有些把握不住,而眼下剿匪之事也很難辦,若是有什麼閃失,……萬事都因黃蘆嶺巡檢司而起,這地界偏就隸屬東照縣,小東山還就與黃蘆嶺挨著,要說之前的事他還能撇一撇關係,剿匪這事兒若是最終跑了幾個山匪,還是從黃蘆嶺跑的,那他是否還能全身而退?
崔有志覺著有必要開個小會,好好商議一番。
衛所之前參會的人已經快馬回去請指揮使了,這位指揮使知道旨意之後,怕是也會寢食難安。
不怕有差事,就怕要結果。
一道旨意,最開心的或許便是賈川。
……
用過飯後,賈川便被叫回縣衙開不知道第幾次會議了。
錢貫自然有衙役們送去驛站歇息,雖說不著急回,也只是不著急即刻回,歇一晚上後,他們會在各級官員的歡送中離去。
賈川在整個會議期間表現得相當自若,看不出有任何情緒上的變化,哪怕中間衛所指揮使韓鎮趕到,與他寒暄,他也沒有什麼表情上的變化,這給在場所有人都留下了一個『城府極深』的評語。
沒人知道這一晚賈川如坐針氈一般的焦慮,所有人都從旨意中看到了朱瞻基對他的信任,他一開始也這麼認為的,可隨著雀躍的心情慢慢沉靜下來,他品出了不一樣的味道。
賈川在上一世養成了開會走神的毛病,除了重要的案情分析會,其他的會,不走神沒辦法堅持著不睡著,所以會議開始之後,賈川便開始走神,開始品味旨意背後深層的意思。
韓鎮到的時候,賈川正好想明白經承和副指揮使同時出現的含義,仿佛朱瞻基就站在他面前,指著他說:「想做哪個?你最好想清楚!若是查出你有意誤導,有所隱瞞,小小的經承對你都是奢望。」
他怎有心情熱情寒暄?
可剿匪這事兒,他是真不懂啊,這也是上一世養成的臭毛病,膽小嘛,自己不擅長的總要學會了才肯張嘴說兩句,對於他這種無根基,無背景,無依靠的三無人員來說,試錯的機會太少了,他不敢。
在這裡也一樣,所有人都想聽聽他的意見,他能想到眼下他說什麼可能就會按照他說的去執行,別看只是個副職,他怎敢輕易開口?
可賈川心裡明白,剿匪成功與否關係著他的前途,甚至性命!
怎麼又跟性命扯上了?好像從土地廟那一夜,他就一直在保命,以為送走了朱瞻基這座瘟神,他便長出飛翼,可以起飛了,哪知只是噩夢的開始。
只是那把能要命的刀換了人握罷了。
賈川在會議期間表現的冷靜和謙遜,讓韓鎮有些捉摸不透,幾次詢問賈川意見,賈川的回答都是:「我不懂,聽你們的。」
幾次下來,與會人員又統一的有了同樣的結論:這是只想要功勞,不想擔責呀。
這也算是讓韓鎮舒了一口氣,他來的路上便知道東照縣突然出現了一位太子身邊的人,官職很低,卻領了剿匪副指揮使的頭銜,他最怕這麼個棒槌瞎指揮,眼見賈川這般識趣,別管目的是什麼,倒是正合他意。
會議開到後半夜,賈川迷迷糊糊的聽著好像是定好了日子,但是旨意里提過日子,算是限期,他們不定這一日也不行。
賈川又稀里糊塗的聽到布政使,按察使,好像剿匪這事兒沒有他們倆全力配合還不行,布政使得給錢,按察使專管大案要案……
韓鎮的意思衛所出力沒問題,但也不能亂了規矩,如今時間緊任務重,更要三司全力配合方可。
賈川聽得迷糊,崔有志何嘗不是?只不過迷糊的點不同,賈川是對這些幹部的稱謂不了解,而崔有志一個小小知縣,他不明白韓鎮跟他說這些有何用?有這工夫還不快馬加鞭的將文書送去直隸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
這時候的崔有志忘了旨意中說了要秘密行事,這案子本就牽扯漢王,一旦各衙門口都收到消息,漢王能不做準備?
朱瞻基是想要漢王儘快動手,但也不能快到他還沒登基,還沒穩住朝局就……真說這時候撕破臉,誰贏誰輸可不是定論,那龍椅可還沒坐上呢。
說起來賈川的一些焦慮源於對這一世的不甚了解,源於對朱瞻基的不夠了解。
若是讓他與朱瞻基多待上些時日,有些事便不會想歪了。
朱瞻基自幼被朱棣帶在身邊,除了征戰,也去過一些地方,他對地方管理者的能力和潛規則多少還是有點數的,為官者對政務了解未必多過各部門吏員,說白了,真正努力工作的是吏員,這也是朱元璋會從吏員中選官的原因。
賈川僅是名司吏,若是一片忠心,又有能力,朱瞻基給顆甜棗,這名吏員必定豁出性命完成差事,這與常年在官場上打拼的官員是本質區別。
為官奸猾者,酸腐者居多。
朱瞻基要的是真實的,有效的,且快速的結果,但這個過程需要跟他的需要合拍,絕不是現在。
所以賈川有了個穩定的工作——縣衙經承。
同時也通過副指揮使告訴旁人賈川的新身份——太子的人。
朱瞻基是信任賈川的,在他極之狼狽危險的時候,但凡是誰伸過手,這份信任都會在朱瞻基心裡發芽,只看後面有沒有機會繼續澆水了,若是沒有,剛發出來的芽便會枯萎,好在賈川澆水了,他如實的將推斷上報,便是帶著肥料的水,讓朱瞻基對他更添幾分信任。
自古歷代君王對忠誠的定義是不同的。
朱瞻基的邏輯是,內奸之事若不是賈川心思單純,絕不會出現在他眼前的密信中。
賈川的命至少目前在朱瞻基心中是穩穩的,但是,一旦剿匪之事傳出,漢王必定會知道有個司吏在此次行動中擔任了要職,且這名司吏還是讓他悔斷腸的黃蘆嶺巡檢司活下來之人,以漢王的脾氣,殺不了朱瞻基還殺不了一名司吏?
賈川確實應該擔心性命,只是他現在還沒有想明白應該擔心誰,殺,他。
……
會議終於是說到前期準備工作了,韓鎮工作安排的很細緻,所有與會人員除了賈川都領了差事,大會開完了,他們每個人還要開小會,尤其是東光縣那位白鬍子知縣,需要連夜趕回縣城,繼續開會布置任務。
崔有志也舒坦不了,明日便要帶著工作組趕赴黃蘆嶺巡檢司,韓鎮將指揮部安排在密林中的巡檢司,這地方出了這麼大的事,有官兵前來不會引人懷疑,而這地方距離小東山相對比較近,且有密道通往小東山,才使得每次剿匪都無功而返。
找到密道是這次剿匪的關鍵!
賈川只記得明早要重回巡檢司,還要帶上董樹本和順子,他們三個是僅存的原住民,雖不知密道在何處,卻是唯三有機率找到密道的人,至於其他的,賈川腦袋發脹,都沒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