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二章 失機陷深危
神京,北城郊外,火器監工坊。
自從火器工坊興建,在女真之戰中發揮重要作用,這裡已成神京軍務重地。
去年末後膛火槍開始研發,嘉昭帝就加派三百精銳禁軍,提升火器工坊的守衛防護。
工坊四周還搭建瞭望崗樓,工坊兩里之內城郊民居,都被祈年府遷移安置。
靠近工坊數里範圍,但凡有風吹草動,都會被瞭望崗樓發現。
工坊的內務管理,在賈琮的主持下,也變得日益嚴謹。
工坊所用各類工匠,都是火器監從各地遴選,不僅要技藝精湛,而且身家清白,從無劣行,直系家眷跟隨遷居神京。
工坊各式火器營造,都被賈琮按照不同技藝要求,分解成不同營造科房,各房工間營造互不串連。
所有火器配件的組裝,另有專人進行,分工十分明確細緻。
可以說工坊的工匠,人人都是業有專精,但他們只擅長營造火器的部分技藝,除了火器司監正賈琮例外。
這樣的人才統籌模式,最大限度防止工坊火器技藝泄露。
如果有人要盜取火器監的機密,就須把火器監各房工匠全部買通,這基本不可能實現。
此刻,火器工坊內部靶場,槍聲連續不斷。
兩名工坊工匠手持後膛槍樣槍,對著遠處木靶連續射擊,旁邊有人報數:「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
火器司監正賈琮、副監劉士振,管事郭槐、火藥師洪永泰、鑄鐵師陳然等工坊大匠,都在一邊觀看射擊效果。
等到報唱射擊次數的聲音,分別在三十四、三十七停下,兩個負責試射的工匠,臉上已被瀰漫的火藥煙氣熏得半黑。
之所以停止射擊,是因為兩把槍的撞針,在持續高強度射擊下,各自出現龜裂或變形等故障。
但是,槍聲停止之後,在場眾人個個神情欣喜,近半年以來的辛苦,總算有了比較圓滿的成果。
副監劉士振對賈琮說道:「大人,這批最新鍛造的撞針,連續發射三十彈,不出現使用故障,達到了大人提出的營造要求。」
賈琮微笑說道:「撞針可支撐三十次射擊無故障,就具備相當的實戰可用性。
而且實戰之時,很少會連續射擊三十發,其中有所停頓,槍管和撞針就能得到休憩冷卻,實際可支撐彈數,還會在三十發以上。
火槍兵出戰之時,每人多攜帶幾根撞針作為更換,後膛槍持續火力就能保證。
到了這個階段,後膛槍就算營造成功,我昨日就已擬定好奏章,會儘快上呈聖上,為各位請功!」
……
賈琮話音剛落,現場工匠一片歡騰,他都親眼目睹後膛槍的威力,能做出這等犀利火器,朝廷肯定是要厚賞的。
賈琮又對劉士振說道:「如今大同邊鎮軍情頻發,殘蒙襲擾日深,兵部多番加重九邊軍備。
現在後膛槍營造成功,消息上奏宮中,聖上多半會對此寄予厚望,我們火器工坊可是輕鬆不了。
定型撞針要加緊鍛造以作儲備,品質不能低於今日使用批次。
根據樣槍組裝磨合規制,後膛槍組件也要開始大批量營造。
劉副監測算所需各類原料數量,我會向工部和聖上交涉稟告,儘快能落成此事。」
劉士振微笑應道:「大人儘管放心,我明日就會整理出原料數量,部件營造也會即刻安排。
我聽說十五日就要殿試張榜,大人摘得春闈頭名會元,殿試多半要名入一甲,說不得還有奪魁天下之榮,下官先行恭賀。」
賈琮笑道:「劉兄太過譽了,我雖僥倖得了會元,狀元之名不敢奢望,進士及第於願足矣。」
兩人又閒聊幾句,賈琮的火器研發之能,別出心抒,發前人之未想,宛如天外神工,一向讓劉士振欽佩之極。
因此賈琮初任火器監監正,只是個舉人,劉士振不僅年長他許多,還是正經科甲進士,卻對他心悅誠服,甘心為其下屬。
如今見他下場春闈,糊名謄卷之下,還能奪得會元之名,靠得可是實打實的才華。
原先自己舉業上還領先一步,如今他在科舉上成就已遠勝自己,當真是能人所不能。
好在劉士振早見慣賈琮種種奇異之處,只能感嘆天生奇才,不能以常理度之。
賈琮雖有一身絕才,但毫無官僚習氣,面對下屬同僚,都是待之以誠,讓劉士振覺得有這樣的上官,官場也算難得福緣。
……
神京,推事院衙門。
楊宏斌帶著兩名隨從,急匆匆趕到推事院衙門。
他自己精於刑訊之法,知道一個時辰時間,刑房之中可發生許多事,足夠周君興導引大局,大理寺因此失去主動。
舉子吳梁不僅上了都察院彈劾奏章,驚動聖聽,今早還被人舉告,已經蹈入死地,只怕再難挽回。
以周君興的嚴酷跋扈,可不會有刑不上士大夫的顧忌。
手無縛雞之力的舉子,什麼時候吃過苦頭,只要大刑臨身,還有什麼口供拿不到的。
他剛進入推事院正堂,推事院主事鄭英權聞訊趕來。
楊宏斌說道:「本官大理寺寺正楊宏斌,依照聖上口諭及大理寺所命,協同推事院偵稽會試舞弊之案。
今早本官受大理寺卿之命,拿問舞弊案嫌犯吳梁,聽說已被你們推事院拿走,所以特來詢問,吳梁如今人在何處!」
鄭英權聽楊宏斌話語清冷,頗有咄咄逼人之勢,心中微微一凜。
大理寺正楊宏斌的名頭,他多少也有耳聞,此人在大理寺頗有威名,不是個好糊弄的人物。
鄭英說道:「嫌犯吳梁今早被今科舉子舉告,如今人在推事院刑房,周大人正親自審訊。」
楊宏斌臉色微變,說道:「奉聖諭,大理寺與推事院共辦此案,本官要入刑房聽審,請帶路!」
……
推事院衙門,刑房。
房間裡陰暗潮濕,瀰漫著發霉和焦臭混雜的怪味,還有揮之不去的血腥味……
因為已落了供狀畫押,吳梁已被從刑架上放下來,神情萎頓的癱坐在椅子上。
他衣裳破碎,渾身都是凌亂的鞭痕血跡,但是腰背處兩處嚴重的烙傷,已經被隨意敷上傷藥。
周君興雖然對他動了大刑,但吳梁是此次舞弊案的要犯,他必須活著。
吳梁在酷刑之下,被逼招供畫押,但他並沒有因此解脫,周君興沒給他喘息之機,要從他身上挖出更多東西。
會試之前,因市面上出現藍皮冊子,赴考舉子相互串聯,往來拜謁考官候選,蔚然成風,其中自然可做文章。
吳梁和徐亮雄已陷入科場舞弊,但與他們相關的考生官員不知凡幾。
在周君興看來,一場舞弊大案,只有兩名主犯,不僅不合情理,也不合局勢,更不合推事院震撼朝野的赫赫之功……
……
吳梁聽周君興突然提到林兆和,心中嚇了一跳,他心中清楚,即便自己科舉有取巧之弊,但和林兆和全無關聯。
周君興話意明顯想要牽連林兆和,自己和林兆和入京不過數日,林兆就搬去了堂兄別苑。
林兆和因閉門苦讀,之後吳梁和他走動極少,他又沒在旁人面前宣揚兩人的關係。
所以,兩人同為杭州府舉子,並且是同窗莫逆,知道的人並不多,這周君興怎麼能一下說破?
吳梁心中清楚,自己落到這種田地,多半已難以善了,何必還連累自己的好友。
他連忙說道:「林兆和雖是我的同窗,但到神京之後,我們並沒怎麼來往,他與此事毫無干係。」
周君興冷笑道:「你是不見棺材不掉淚,有人舉報,當日你去拜謁徐亮雄之時,曾邀請林兆和同行。
之後林兆和雖搬出鴻翔客棧,會試下場之前,你二人曾在春華樓聚席飲宴,你便乘機向他透露徐亮雄的擬題。
林兆和與你同出一轍,通過事先揣摩徐亮雄擬題,提前熟悉會試策論制題題旨,所以你二人才都會榜高中!」
吳梁一聽這話,覺得背心發涼,這推事院的酷吏,難道鬼魅附體,怎麼對自己底細,知道得如此詳細……
自己和林兆和在春華樓飲宴,當時只有他們二人,旁人並不知曉,為何這人會如此清楚?
而且他剛才一番話,幾乎說出當時一半事實。
那次他和林兆和在春華樓吃酒,他的確向林兆和展示收集的擬題,其中就有徐亮雄的擬題。
當時林兆和只是草草瀏覽一遍,似乎不太當回事,自己讓他謄抄一份,好拿回去揣摩推敲,也被他婉言謝絕。
林兆和甚至還勸說他,不要過於沉迷這些擬題,臨考前多在書經上刻苦,方為不敗之道。
吳梁想起前事,心中無比懊悔,如今才覺得林兆和的話語,實在大有道理。
林兆和面對擬題之事,那種異樣的冷靜和謹慎,更讓他自嘆不如……
他想到自己也曾在浙省鄉試高中,一身才華也非泛泛,即便不依靠擬題便利,未必就不能會試上榜。
就是因有了取巧之心,才有今日之禍,事到如今,何必還要牽連同窗至交。
說道:「這位大人,林兆和並沒與我單獨飲宴,他也從不知徐亮雄的擬題,你可不要冤枉了他。
舉告之人定是隨意栽贓,不可輕易相信。」
周君興冷冷一笑,說道:「吳梁,事到如今,你還要妄言狡辯,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
此時,推事院主事鄭英權走進刑房,看了一眼滿臉恐懼彷徨的吳梁。
說道:「大人,大理寺正楊宏斌奉大理寺卿之命,參與協查此案,他要入刑房聽審查,如今在刑房外候著。
我們安排在鴻翔客棧的眼線回報,楊宏斌曾帶人入客棧,意圖拿問吳梁,只是人早已被我們帶走。」
周君興不屑一笑,說道:「我知道韋觀繇必有所動,他的動作倒是挺快,只是快不過我們!
他們先機已失,既然想要聽審,就讓他進來聽。」
鄭英權出去片刻,楊宏斌帶著兩個隨從快步進了刑室,他看到渾身傷痕血跡的吳梁,臉色微微一變,心情瞬間變得沉重。
說道:「周大人好手段,奉天殿散朝不過一個時辰,科舉舞弊疑犯就已落網,連大刑都動了,在下著實佩服!」
周君興對楊宏斌語帶諷刺,好似茫然不覺。
陰森一笑:「楊大人客氣了,科舉舞弊人神共憤,本官還未下朝,就有人向推事院舉報吳梁舞弊之事。
推事院既然得知此事,自然不能坐視不理,依舉告訴狀將吳梁拿問,本官下朝之後,立即親自審問。」
周君興將手中幾張案牘,遞給楊宏斌,神情透著運籌帷幄的冷厲。
說道:「此乃舉告文牘,吳梁畫押供狀,楊大人過目,回衙之後也好向韋寺卿稟告。」
楊宏斌看過吳梁的供狀,心中嘆息,供狀之上諸事明白,邏輯縝密,找不到什麼破綻。
其中敘述吳梁考前拜謁徐亮雄,得其擬題點撥,得知徐亮雄繼任主考官,研讀劉吉川《退思記》,通過擬題鬻題應考。
供狀諸般內容,竟和御史孫守正彈劾奏本極其吻合,其中細節比彈劾奏本更詳盡。
楊宏斌心中震撼,那位御史孫守正頗不簡單,靠著旁證推斷,就將事情揣摩得分毫不差。
推事院的手段就更加凌厲,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寺卿大人對他早有防範,反應不可謂不迅捷,還是慢了對方一大步。
到底是周君興太過高明,還是此事另有蹊蹺,楊宏斌心中雖有懷疑,但根本找不出其中痛腳。
……
周君興說道:「本官雖對吳梁用刑,但卻不是屈打成招,供狀上諸事極易找到旁證,楊大人是稽案高手,一見便知。」
楊宏斌聽了周君興之言,默默不語。
他是精通偵緝刑訊之人,知道這份供狀極具份量,毫無錯漏,難以反駁。
他看了眼神情驚恐不定的吳梁,心中有些惋惜,這位新科貢士已經完了。
楊宏斌又仔細閱讀舉告文牘,神情有些陰沉。
周君興神情揶揄,說道:「舉告之人為今科落榜舉子,吳梁的好友周嚴!」
楊宏斌心中凜然,舉告者自己落榜,心生嫉恨難消,戕害上榜好友,雖然人品卑鄙,因果動機卻算確鑿……
一旁吳梁聽到周嚴的名字,臉色一片死灰,目光中湧起無盡的恐懼和憤怒。
「葆坤兄為何舉告我,我以至交待他,他為何要害我,為何要害我!」
周君興冷冷笑道:「如今你該知道人心叵測,何必還要苦苦支撐,把你該說的都說出去,不僅少受皮肉之苦,還能保住性命!」
一旁的楊宏斌目光發冷,他也是刑訊高手,知道周君興故意透露舉報人姓名,乃玩弄人心之術。
他是想完全擊跨吳梁的心防,藉此從他口中挖出更多隱秘,牽連更多的人……
周嚴對獄卒說道:「將他押回牢房,嚴加看守!」
吳梁被獄卒架著拖走,口中還癲狂般叫嚷不停,一時無法接受,竟被好友舉告陷入絕境……
……
等到吳梁被押走,周君興說道:「楊大人,你也看過供狀,此次舞弊大案牽連不小。
拜謁徐亮雄的舉子,除了吳梁和周嚴之外,還有另外五人,他們都有舞弊之嫌。
另外,杭州府舉子林兆和與吳梁關係密切,下場之前,兩人曾有過私會,此人今科高中會榜第三,難逃舞弊之嫌。
科舉掄才,國之大禮,不容玷污,這些人都需拿問審訊。
因嫌犯人數不少,大理寺要與推事院協查此案,還請分擔其責。
林兆和就由楊大人負責拿問,其餘人由推事院緝拿,楊大人意下如何?」
楊宏斌知道周君興已占儘先機,雖緝拿疑犯的舉動,已有明顯牽連意圖,但卻還在緝案常理之內。
眼下他也只能靜觀其變,伺機再動……
……
神京城東,漢承街。
賈琮的馬車從城外工坊返回,經過城東返回伯爵府。
因後膛槍新制撞針通過可靠測試,延續近半年的後膛槍營造,就此功德圓滿。
賈琮心中了結一樁大事,又將後續事宜做了安排,便提前返城回府。
因五月十五是殿試放榜之期,他準備回府養足精神,明日一早便去禮部南院看榜。
雖劉士振提前賀喜,還言他有一甲之資,但賈琮對此倒並不執著。
因他心中十分清楚,今科貢士之中,他的身份十分特殊,不僅已是官身,還是當朝世襲罔替勛貴,很多事不能以常理度之。
不過他是今科會元,即便不入一甲,朝廷也會顧及臉面,至少也能排在二甲前列,入翰林之資怎麼都少不了。
對賈琮來說,眼下數件大事都十分順遂,因此今日離開火器工坊時,他心情十分舒暢。
只是等到入城之後,發現城中氣氛有些異樣,馬車一路駛來,看到推事院緝事校尉四處活動,行動舉止氣勢洶洶。
等馬車經過城東漢承街,賈琮又看到許多衙差在街口出沒,心中愈發奇怪,便讓江流停靠馬車,讓他去街面上打聽消息。
沒過一會兒,江流便回來說道:「三爺,那些衙差是大理寺的人,我向附近店家街坊打聽,說他們來抓一個舉子。
這進士姓林,是一位綢緞鋪老闆的兄弟,還考了會榜第三,衙差說此人涉及科舉舞弊,所以要拿問審訊。」
賈琮聽了心中一驚,姓林的進士,還考了會榜第三,那豈不是林兆和,此人是杭州府解元,怎麼會涉及舞弊?
他想到一路上都有推事院校尉活動,心中似乎有些明白……
此時,他看到街口一個熟悉的人影,連忙跳下馬車迎上去。
「楊兄,好久不見!」
楊宏斌回頭見是賈琮,神情有些意外:「原來是玉章,今日怎麼會路過這裡?」
賈琮笑道:「我每次從城外工坊回城,從這裡經過回府最近。
方才我路過聽路人閒話,大理寺拿問今科貢士林兆和,因此人涉嫌科場舞弊?」
楊宏斌知道推事院大張旗鼓拿人人,就是要宣揚事態,借勢行事。
此事不用多久,就會全城皆知,賈琮身為朝廷命官,遲早會深知事情根由,所以沒必要隱瞞。
說道:「玉章有所不知,今日早朝御史孫守正上本彈劾,會試主考官徐亮雄,勾結今科舉子吳梁,行鬻題舞弊之事。
聖上龍顏大怒,責令推事院和大理寺偵緝此案,舉子吳梁已被推事院拿問,並且已經招供畫押。
因有人舉告,林兆和與吳梁乃是同窗莫逆,會試之前來往密切,難逃舞弊嫌疑,所以要拿他回去問詢。
但方才上門鎖人,他的堂兄說昨日林兆和去鄰縣訪友,明日才會返回看榜,算是撲了空。」
……
聽了楊宏斌這番話,賈琮心中震驚莫名,自從會試開考之後,在他眼裡都是風平浪靜。
如今殿試揭榜在即,竟爆出科舉舞弊之事。
賈琮日常得柳靜庵教誨,曾聽他說過科舉風險,但凡爆出舞弊大案,多半要掀起血雨腥風,牽連甚廣。
柳靜庵是歷經風波之人,為讓最器重少年弟子,風平浪靜度過春闈,防患於未然,才讓賈琮下場前閉門讀書,少做招惹。
賈琮沒想到本次春闈,在殿試放榜之前,真就爆出舞弊大案,如今想來柳靜庵當真有先見之明……
「楊兄,科舉舞弊,自然要嚴查到底,但周君興此人名聲不善,他主持稽查案件,只怕多有不虞。
大理寺乃三法司正溯,楊兄也是清正嚴明之人,遇到這等大案,多有匡正,才可免牽連無辜。」
楊宏斌殿頭說道:「我明白玉章的意思,你我心意相同,我必定會謹慎從事。
玉章此次春闈乃頭名會元,林兆和緊跟其後,名列第三,玉章可認識此人?」
賈琮說道:「我和林兆和在殿試出場之時,曾有過一面之緣,彼此聊過幾句。
雖然相識不深,但此人氣度淡定從容,不是泛泛之輩。
杭州府是江南科舉隆興之地,林兆和能為杭州府解元,其才華橫溢自不必說,只怕放眼天下,都是可數的舉業驕子。
這樣的人物取進士之資,並不是難事,他實在沒必要行舞弊之事,拿自己的前程名望冒險,這不合常理。」
楊宏斌點頭說道:「玉章此言甚為有理,眼下有人舉報吳梁,才將他牽連其中,我會跟進此案,儘量從中斡旋,免傷無辜。」
賈琮看著楊宏斌離去的背影,心情變得異常沉重,原本還以為最近諸事順遂,轉眼就發生這等大事。
朝廷原定明日殿試開榜,如今發生科場舞弊大案,一名主考官涉案其中,明日放榜必定要被中止。
接下去一段時間,只怕是風雨欲來,不知有多少官員和舉子,會因此受到牽連戕害……(本章完)
自從火器工坊興建,在女真之戰中發揮重要作用,這裡已成神京軍務重地。
去年末後膛火槍開始研發,嘉昭帝就加派三百精銳禁軍,提升火器工坊的守衛防護。
工坊四周還搭建瞭望崗樓,工坊兩里之內城郊民居,都被祈年府遷移安置。
靠近工坊數里範圍,但凡有風吹草動,都會被瞭望崗樓發現。
工坊的內務管理,在賈琮的主持下,也變得日益嚴謹。
工坊所用各類工匠,都是火器監從各地遴選,不僅要技藝精湛,而且身家清白,從無劣行,直系家眷跟隨遷居神京。
工坊各式火器營造,都被賈琮按照不同技藝要求,分解成不同營造科房,各房工間營造互不串連。
所有火器配件的組裝,另有專人進行,分工十分明確細緻。
可以說工坊的工匠,人人都是業有專精,但他們只擅長營造火器的部分技藝,除了火器司監正賈琮例外。
這樣的人才統籌模式,最大限度防止工坊火器技藝泄露。
如果有人要盜取火器監的機密,就須把火器監各房工匠全部買通,這基本不可能實現。
此刻,火器工坊內部靶場,槍聲連續不斷。
兩名工坊工匠手持後膛槍樣槍,對著遠處木靶連續射擊,旁邊有人報數:「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
火器司監正賈琮、副監劉士振,管事郭槐、火藥師洪永泰、鑄鐵師陳然等工坊大匠,都在一邊觀看射擊效果。
等到報唱射擊次數的聲音,分別在三十四、三十七停下,兩個負責試射的工匠,臉上已被瀰漫的火藥煙氣熏得半黑。
之所以停止射擊,是因為兩把槍的撞針,在持續高強度射擊下,各自出現龜裂或變形等故障。
但是,槍聲停止之後,在場眾人個個神情欣喜,近半年以來的辛苦,總算有了比較圓滿的成果。
副監劉士振對賈琮說道:「大人,這批最新鍛造的撞針,連續發射三十彈,不出現使用故障,達到了大人提出的營造要求。」
賈琮微笑說道:「撞針可支撐三十次射擊無故障,就具備相當的實戰可用性。
而且實戰之時,很少會連續射擊三十發,其中有所停頓,槍管和撞針就能得到休憩冷卻,實際可支撐彈數,還會在三十發以上。
火槍兵出戰之時,每人多攜帶幾根撞針作為更換,後膛槍持續火力就能保證。
到了這個階段,後膛槍就算營造成功,我昨日就已擬定好奏章,會儘快上呈聖上,為各位請功!」
……
賈琮話音剛落,現場工匠一片歡騰,他都親眼目睹後膛槍的威力,能做出這等犀利火器,朝廷肯定是要厚賞的。
賈琮又對劉士振說道:「如今大同邊鎮軍情頻發,殘蒙襲擾日深,兵部多番加重九邊軍備。
現在後膛槍營造成功,消息上奏宮中,聖上多半會對此寄予厚望,我們火器工坊可是輕鬆不了。
定型撞針要加緊鍛造以作儲備,品質不能低於今日使用批次。
根據樣槍組裝磨合規制,後膛槍組件也要開始大批量營造。
劉副監測算所需各類原料數量,我會向工部和聖上交涉稟告,儘快能落成此事。」
劉士振微笑應道:「大人儘管放心,我明日就會整理出原料數量,部件營造也會即刻安排。
我聽說十五日就要殿試張榜,大人摘得春闈頭名會元,殿試多半要名入一甲,說不得還有奪魁天下之榮,下官先行恭賀。」
賈琮笑道:「劉兄太過譽了,我雖僥倖得了會元,狀元之名不敢奢望,進士及第於願足矣。」
兩人又閒聊幾句,賈琮的火器研發之能,別出心抒,發前人之未想,宛如天外神工,一向讓劉士振欽佩之極。
因此賈琮初任火器監監正,只是個舉人,劉士振不僅年長他許多,還是正經科甲進士,卻對他心悅誠服,甘心為其下屬。
如今見他下場春闈,糊名謄卷之下,還能奪得會元之名,靠得可是實打實的才華。
原先自己舉業上還領先一步,如今他在科舉上成就已遠勝自己,當真是能人所不能。
好在劉士振早見慣賈琮種種奇異之處,只能感嘆天生奇才,不能以常理度之。
賈琮雖有一身絕才,但毫無官僚習氣,面對下屬同僚,都是待之以誠,讓劉士振覺得有這樣的上官,官場也算難得福緣。
……
神京,推事院衙門。
楊宏斌帶著兩名隨從,急匆匆趕到推事院衙門。
他自己精於刑訊之法,知道一個時辰時間,刑房之中可發生許多事,足夠周君興導引大局,大理寺因此失去主動。
舉子吳梁不僅上了都察院彈劾奏章,驚動聖聽,今早還被人舉告,已經蹈入死地,只怕再難挽回。
以周君興的嚴酷跋扈,可不會有刑不上士大夫的顧忌。
手無縛雞之力的舉子,什麼時候吃過苦頭,只要大刑臨身,還有什麼口供拿不到的。
他剛進入推事院正堂,推事院主事鄭英權聞訊趕來。
楊宏斌說道:「本官大理寺寺正楊宏斌,依照聖上口諭及大理寺所命,協同推事院偵稽會試舞弊之案。
今早本官受大理寺卿之命,拿問舞弊案嫌犯吳梁,聽說已被你們推事院拿走,所以特來詢問,吳梁如今人在何處!」
鄭英權聽楊宏斌話語清冷,頗有咄咄逼人之勢,心中微微一凜。
大理寺正楊宏斌的名頭,他多少也有耳聞,此人在大理寺頗有威名,不是個好糊弄的人物。
鄭英說道:「嫌犯吳梁今早被今科舉子舉告,如今人在推事院刑房,周大人正親自審訊。」
楊宏斌臉色微變,說道:「奉聖諭,大理寺與推事院共辦此案,本官要入刑房聽審,請帶路!」
……
推事院衙門,刑房。
房間裡陰暗潮濕,瀰漫著發霉和焦臭混雜的怪味,還有揮之不去的血腥味……
因為已落了供狀畫押,吳梁已被從刑架上放下來,神情萎頓的癱坐在椅子上。
他衣裳破碎,渾身都是凌亂的鞭痕血跡,但是腰背處兩處嚴重的烙傷,已經被隨意敷上傷藥。
周君興雖然對他動了大刑,但吳梁是此次舞弊案的要犯,他必須活著。
吳梁在酷刑之下,被逼招供畫押,但他並沒有因此解脫,周君興沒給他喘息之機,要從他身上挖出更多東西。
會試之前,因市面上出現藍皮冊子,赴考舉子相互串聯,往來拜謁考官候選,蔚然成風,其中自然可做文章。
吳梁和徐亮雄已陷入科場舞弊,但與他們相關的考生官員不知凡幾。
在周君興看來,一場舞弊大案,只有兩名主犯,不僅不合情理,也不合局勢,更不合推事院震撼朝野的赫赫之功……
……
吳梁聽周君興突然提到林兆和,心中嚇了一跳,他心中清楚,即便自己科舉有取巧之弊,但和林兆和全無關聯。
周君興話意明顯想要牽連林兆和,自己和林兆和入京不過數日,林兆就搬去了堂兄別苑。
林兆和因閉門苦讀,之後吳梁和他走動極少,他又沒在旁人面前宣揚兩人的關係。
所以,兩人同為杭州府舉子,並且是同窗莫逆,知道的人並不多,這周君興怎麼能一下說破?
吳梁心中清楚,自己落到這種田地,多半已難以善了,何必還連累自己的好友。
他連忙說道:「林兆和雖是我的同窗,但到神京之後,我們並沒怎麼來往,他與此事毫無干係。」
周君興冷笑道:「你是不見棺材不掉淚,有人舉報,當日你去拜謁徐亮雄之時,曾邀請林兆和同行。
之後林兆和雖搬出鴻翔客棧,會試下場之前,你二人曾在春華樓聚席飲宴,你便乘機向他透露徐亮雄的擬題。
林兆和與你同出一轍,通過事先揣摩徐亮雄擬題,提前熟悉會試策論制題題旨,所以你二人才都會榜高中!」
吳梁一聽這話,覺得背心發涼,這推事院的酷吏,難道鬼魅附體,怎麼對自己底細,知道得如此詳細……
自己和林兆和在春華樓飲宴,當時只有他們二人,旁人並不知曉,為何這人會如此清楚?
而且他剛才一番話,幾乎說出當時一半事實。
那次他和林兆和在春華樓吃酒,他的確向林兆和展示收集的擬題,其中就有徐亮雄的擬題。
當時林兆和只是草草瀏覽一遍,似乎不太當回事,自己讓他謄抄一份,好拿回去揣摩推敲,也被他婉言謝絕。
林兆和甚至還勸說他,不要過於沉迷這些擬題,臨考前多在書經上刻苦,方為不敗之道。
吳梁想起前事,心中無比懊悔,如今才覺得林兆和的話語,實在大有道理。
林兆和面對擬題之事,那種異樣的冷靜和謹慎,更讓他自嘆不如……
他想到自己也曾在浙省鄉試高中,一身才華也非泛泛,即便不依靠擬題便利,未必就不能會試上榜。
就是因有了取巧之心,才有今日之禍,事到如今,何必還要牽連同窗至交。
說道:「這位大人,林兆和並沒與我單獨飲宴,他也從不知徐亮雄的擬題,你可不要冤枉了他。
舉告之人定是隨意栽贓,不可輕易相信。」
周君興冷冷一笑,說道:「吳梁,事到如今,你還要妄言狡辯,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
此時,推事院主事鄭英權走進刑房,看了一眼滿臉恐懼彷徨的吳梁。
說道:「大人,大理寺正楊宏斌奉大理寺卿之命,參與協查此案,他要入刑房聽審查,如今在刑房外候著。
我們安排在鴻翔客棧的眼線回報,楊宏斌曾帶人入客棧,意圖拿問吳梁,只是人早已被我們帶走。」
周君興不屑一笑,說道:「我知道韋觀繇必有所動,他的動作倒是挺快,只是快不過我們!
他們先機已失,既然想要聽審,就讓他進來聽。」
鄭英權出去片刻,楊宏斌帶著兩個隨從快步進了刑室,他看到渾身傷痕血跡的吳梁,臉色微微一變,心情瞬間變得沉重。
說道:「周大人好手段,奉天殿散朝不過一個時辰,科舉舞弊疑犯就已落網,連大刑都動了,在下著實佩服!」
周君興對楊宏斌語帶諷刺,好似茫然不覺。
陰森一笑:「楊大人客氣了,科舉舞弊人神共憤,本官還未下朝,就有人向推事院舉報吳梁舞弊之事。
推事院既然得知此事,自然不能坐視不理,依舉告訴狀將吳梁拿問,本官下朝之後,立即親自審問。」
周君興將手中幾張案牘,遞給楊宏斌,神情透著運籌帷幄的冷厲。
說道:「此乃舉告文牘,吳梁畫押供狀,楊大人過目,回衙之後也好向韋寺卿稟告。」
楊宏斌看過吳梁的供狀,心中嘆息,供狀之上諸事明白,邏輯縝密,找不到什麼破綻。
其中敘述吳梁考前拜謁徐亮雄,得其擬題點撥,得知徐亮雄繼任主考官,研讀劉吉川《退思記》,通過擬題鬻題應考。
供狀諸般內容,竟和御史孫守正彈劾奏本極其吻合,其中細節比彈劾奏本更詳盡。
楊宏斌心中震撼,那位御史孫守正頗不簡單,靠著旁證推斷,就將事情揣摩得分毫不差。
推事院的手段就更加凌厲,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寺卿大人對他早有防範,反應不可謂不迅捷,還是慢了對方一大步。
到底是周君興太過高明,還是此事另有蹊蹺,楊宏斌心中雖有懷疑,但根本找不出其中痛腳。
……
周君興說道:「本官雖對吳梁用刑,但卻不是屈打成招,供狀上諸事極易找到旁證,楊大人是稽案高手,一見便知。」
楊宏斌聽了周君興之言,默默不語。
他是精通偵緝刑訊之人,知道這份供狀極具份量,毫無錯漏,難以反駁。
他看了眼神情驚恐不定的吳梁,心中有些惋惜,這位新科貢士已經完了。
楊宏斌又仔細閱讀舉告文牘,神情有些陰沉。
周君興神情揶揄,說道:「舉告之人為今科落榜舉子,吳梁的好友周嚴!」
楊宏斌心中凜然,舉告者自己落榜,心生嫉恨難消,戕害上榜好友,雖然人品卑鄙,因果動機卻算確鑿……
一旁吳梁聽到周嚴的名字,臉色一片死灰,目光中湧起無盡的恐懼和憤怒。
「葆坤兄為何舉告我,我以至交待他,他為何要害我,為何要害我!」
周君興冷冷笑道:「如今你該知道人心叵測,何必還要苦苦支撐,把你該說的都說出去,不僅少受皮肉之苦,還能保住性命!」
一旁的楊宏斌目光發冷,他也是刑訊高手,知道周君興故意透露舉報人姓名,乃玩弄人心之術。
他是想完全擊跨吳梁的心防,藉此從他口中挖出更多隱秘,牽連更多的人……
周嚴對獄卒說道:「將他押回牢房,嚴加看守!」
吳梁被獄卒架著拖走,口中還癲狂般叫嚷不停,一時無法接受,竟被好友舉告陷入絕境……
……
等到吳梁被押走,周君興說道:「楊大人,你也看過供狀,此次舞弊大案牽連不小。
拜謁徐亮雄的舉子,除了吳梁和周嚴之外,還有另外五人,他們都有舞弊之嫌。
另外,杭州府舉子林兆和與吳梁關係密切,下場之前,兩人曾有過私會,此人今科高中會榜第三,難逃舞弊之嫌。
科舉掄才,國之大禮,不容玷污,這些人都需拿問審訊。
因嫌犯人數不少,大理寺要與推事院協查此案,還請分擔其責。
林兆和就由楊大人負責拿問,其餘人由推事院緝拿,楊大人意下如何?」
楊宏斌知道周君興已占儘先機,雖緝拿疑犯的舉動,已有明顯牽連意圖,但卻還在緝案常理之內。
眼下他也只能靜觀其變,伺機再動……
……
神京城東,漢承街。
賈琮的馬車從城外工坊返回,經過城東返回伯爵府。
因後膛槍新制撞針通過可靠測試,延續近半年的後膛槍營造,就此功德圓滿。
賈琮心中了結一樁大事,又將後續事宜做了安排,便提前返城回府。
因五月十五是殿試放榜之期,他準備回府養足精神,明日一早便去禮部南院看榜。
雖劉士振提前賀喜,還言他有一甲之資,但賈琮對此倒並不執著。
因他心中十分清楚,今科貢士之中,他的身份十分特殊,不僅已是官身,還是當朝世襲罔替勛貴,很多事不能以常理度之。
不過他是今科會元,即便不入一甲,朝廷也會顧及臉面,至少也能排在二甲前列,入翰林之資怎麼都少不了。
對賈琮來說,眼下數件大事都十分順遂,因此今日離開火器工坊時,他心情十分舒暢。
只是等到入城之後,發現城中氣氛有些異樣,馬車一路駛來,看到推事院緝事校尉四處活動,行動舉止氣勢洶洶。
等馬車經過城東漢承街,賈琮又看到許多衙差在街口出沒,心中愈發奇怪,便讓江流停靠馬車,讓他去街面上打聽消息。
沒過一會兒,江流便回來說道:「三爺,那些衙差是大理寺的人,我向附近店家街坊打聽,說他們來抓一個舉子。
這進士姓林,是一位綢緞鋪老闆的兄弟,還考了會榜第三,衙差說此人涉及科舉舞弊,所以要拿問審訊。」
賈琮聽了心中一驚,姓林的進士,還考了會榜第三,那豈不是林兆和,此人是杭州府解元,怎麼會涉及舞弊?
他想到一路上都有推事院校尉活動,心中似乎有些明白……
此時,他看到街口一個熟悉的人影,連忙跳下馬車迎上去。
「楊兄,好久不見!」
楊宏斌回頭見是賈琮,神情有些意外:「原來是玉章,今日怎麼會路過這裡?」
賈琮笑道:「我每次從城外工坊回城,從這裡經過回府最近。
方才我路過聽路人閒話,大理寺拿問今科貢士林兆和,因此人涉嫌科場舞弊?」
楊宏斌知道推事院大張旗鼓拿人人,就是要宣揚事態,借勢行事。
此事不用多久,就會全城皆知,賈琮身為朝廷命官,遲早會深知事情根由,所以沒必要隱瞞。
說道:「玉章有所不知,今日早朝御史孫守正上本彈劾,會試主考官徐亮雄,勾結今科舉子吳梁,行鬻題舞弊之事。
聖上龍顏大怒,責令推事院和大理寺偵緝此案,舉子吳梁已被推事院拿問,並且已經招供畫押。
因有人舉告,林兆和與吳梁乃是同窗莫逆,會試之前來往密切,難逃舞弊嫌疑,所以要拿他回去問詢。
但方才上門鎖人,他的堂兄說昨日林兆和去鄰縣訪友,明日才會返回看榜,算是撲了空。」
……
聽了楊宏斌這番話,賈琮心中震驚莫名,自從會試開考之後,在他眼裡都是風平浪靜。
如今殿試揭榜在即,竟爆出科舉舞弊之事。
賈琮日常得柳靜庵教誨,曾聽他說過科舉風險,但凡爆出舞弊大案,多半要掀起血雨腥風,牽連甚廣。
柳靜庵是歷經風波之人,為讓最器重少年弟子,風平浪靜度過春闈,防患於未然,才讓賈琮下場前閉門讀書,少做招惹。
賈琮沒想到本次春闈,在殿試放榜之前,真就爆出舞弊大案,如今想來柳靜庵當真有先見之明……
「楊兄,科舉舞弊,自然要嚴查到底,但周君興此人名聲不善,他主持稽查案件,只怕多有不虞。
大理寺乃三法司正溯,楊兄也是清正嚴明之人,遇到這等大案,多有匡正,才可免牽連無辜。」
楊宏斌殿頭說道:「我明白玉章的意思,你我心意相同,我必定會謹慎從事。
玉章此次春闈乃頭名會元,林兆和緊跟其後,名列第三,玉章可認識此人?」
賈琮說道:「我和林兆和在殿試出場之時,曾有過一面之緣,彼此聊過幾句。
雖然相識不深,但此人氣度淡定從容,不是泛泛之輩。
杭州府是江南科舉隆興之地,林兆和能為杭州府解元,其才華橫溢自不必說,只怕放眼天下,都是可數的舉業驕子。
這樣的人物取進士之資,並不是難事,他實在沒必要行舞弊之事,拿自己的前程名望冒險,這不合常理。」
楊宏斌點頭說道:「玉章此言甚為有理,眼下有人舉報吳梁,才將他牽連其中,我會跟進此案,儘量從中斡旋,免傷無辜。」
賈琮看著楊宏斌離去的背影,心情變得異常沉重,原本還以為最近諸事順遂,轉眼就發生這等大事。
朝廷原定明日殿試開榜,如今發生科場舞弊大案,一名主考官涉案其中,明日放榜必定要被中止。
接下去一段時間,只怕是風雨欲來,不知有多少官員和舉子,會因此受到牽連戕害……(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