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風住塵香花已盡 物是人非事事休
感言:
夕陽西下幾時回?
兜兜轉轉,轉轉兜兜。
人間已晚,山河已秋。
好像什麼都變了,又好像什麼都沒變。
風住塵香花已盡,物是人非事事休。
第二天是星期天,邱波在班冠男那裡打打下手,兩個人時不時夠上去搭句話,就這樣圍繞著小攤在火葬場門前轉悠了一天。蹭了兩頓飯,又扎進班冠男的窩裡擠了一大覺。
就在邱波擠在彌散著大肉麵味道的窩裡睡的正香的時候。出租屋裡的爺爺邱夢德把夾了老花鏡的《張遷碑帖》合上,貼著牆放在圓桌的邊緣。「這孩子就是改不了丟三落四的毛病。」嘴裡數略著順手拿過來邱波遺落的手包,手包很小,一隻完全伸張的手掌,稍微一努力就可以夠到它的四個邊角,小的喪失了不少傳統意義上包的功能,小可能就是它最大的時尚。烏黑帶著新亮的包面上印著一枚黃色的團徽,團徽的上方半包圍著「馮城鎮第二屆團代會紀念」幾個宋體字。
邱孟德緩緩的拉開拉鏈,就像打開孫子的書包又要檢查他的作業一樣,可此時非彼時,老年喪子的爺爺再也沒有乖巧的邱波黏膝時的心境了。
手包裡面除了幾張皺巴巴的零碎角幣,還有一張五寸的富士彩照,上面燙著「張書記調離紀念」六個金字。
邱老一眼就找到了孫子,但他無法發現邱波的臉上細微的變化,雖然邱波剛剛步入社會,但他的臉上曾經飛揚的笑,已經隱於步入社會的催熟並籠罩面對現實的無奈的的背後,摻雜著他這個年齡不該有的淡淡的鬱郁里。
邱老的目光選擇性的從角落裡浮著滿臉酸笑的邱波,轉而直直的盯著親密在調離領導張書記身旁的朱秘書
邱老一愣:「這個——!姓朱!」
邱孟德又重新戴上老花鏡,朱廖凱那眼神,是從骨子裡透露出來的,是一般人不可能有的眼神,太熟悉啦,真是太熟悉了,真是……,真是他爹朱從政的兒子,還有他那家族特有的齙牙。
突然邱孟德,被一浪高似一浪的聲浪差點推倒。
邱老老花鏡前兩根浸著淡淡墨跡的指肚捏著的照片,活化成了學校的操場,人頭攢動,照片裡朱廖凱大背頭變成了草綠的軍帽;加了雜線的灰色毛料西裝,瞬間變成了半舊的綠軍裝;酒紅的肉腮,收縮成貼著高顴骨菜色的皮,照片裡的朱廖凱變成了他的父親朱從政。
邱夢德被反剪著,被不斷高漲的聲浪吞沒了。
是這張臉,這張朱老虎朱首長的臉。
是這張臉,是絕非浪有虛名的紅辣椒的臉,他嘴裡地,地里長出來的芋頭,一根芋頭巴子就打了兩合門(一合門兩扇)而且還剩三塊板。
是這張臉,當年吐沫星子以足掀起三尺浪的臉;
也正是這張臉讓自己一次又一次的活下來。
自己加入國黨,被關進了日本人的南都大牢,就是他的臉面,把自己撈出來的。
散盡了小半個家當。
加入GC黨,又被關進了國黨的大牢,還是那座南都的大牢。還真是多虧了這位老兄「QX救國人士」的身份。
幾乎散盡家財,成了一介布衣。
俗話說的好,布衣一身輕。
秋涼過後。又被關進了小將的大牢。
站在自己對面的邱孟德,眼睛模糊了,看不清刮的是什麼風,更猜不透將要行的是什麼雨。
邱夢德崩潰了。
崩潰的邱夢德安靜下來。
一個夜深人靜的日子,半睡半醒間的邱孟德,穿越到年輕時代,清晰地回到他的母校中央大學,中央大學空無一人,南都空無一人,突然,在他的耳邊縈繞著不知何處傳來的聖歌,他迫切地四處尋找著,突然在霞光萬丈里,仰望著看到了,他多次側目的聖歌迴蕩的莫愁大教堂,他飛身而起,進了進教堂,他擲地有聲地走來走去,腳步聲把他和空蕩蕩的教堂渾然一體。他驚恐地環視,教堂空無一人,聖歌從四面傳來,突然隨著聖歌飄忽出修女,眼前的修女越來越模糊,耳邊的聖歌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嘹亮,邱孟德被驚醒,聖歌仍在耳,邱孟德幡然醒悟,提筆良久,在聖歌里,在雪白的宣紙上第一次寫下了「耶和華賜予我們食物……。」這是他人生的又一個第一次,但,這是他人生的,第一個第一次,最重要的升華。
邱孟德眼前一亮,眼前再無風雨。
運動結束了。
黨組織為鬚髮花白的邱孟德安排的縣高官的職務,正在落實政策,黨籍還沒來得及恢復。
少小離家的邱孟德,已經返回到朦朧在一層陌生里的熟悉的故鄉。
泥土芬芳,沁人心脾,他腳踩堅實的大地,仰望飛鳥相與還的藍天,瞭望山氣日夕佳的四野。邱孟德驛動的心平靜下來。
安安靜靜的做了一名小學老師;安安靜靜的,直至離休。
安安靜靜的過上了結廬在農村的生活。這也正是龍的中國盛世文人由來追求的田園生活。
他在閒暇里務農,務農的閒暇里,痴迷於書法,終於達到了力可透紙的筆力,邱波看他寫字,仿佛已經不是在紙上,而是在自己的耳膜上,發出「呲」「呲」的摩擦聲——刺耳。
更令邱波驚訝的,他覺得爺爺這個就像李白剃了鬍子的農村小老頭寫字用的不是毛筆,而是用的堅硬的小木棍划來划去,稍微把握不當就會把那白紙和白紙下三條腿的桌面一起捅破。
不止於此,邱孟德還貢獻性地把沿襲千年的漢隸豎起,整體布局縱看成列,橫看不成行,寬長相對,大小錯落,疏密相間,所謂「亂石鋪街」,上下左右互相響應,遠近聞名。
漸漸的經常有吉普車停靠在自家的小屋,車上載著求字的書法愛好者,附庸風雅的權貴,和慕名遠道而來,登門切磋的當代大家,他那低矮,簡樸,一塵不染的寒舍,突然變得熱鬧起來。
書法讓邱孟德獲得了新生。但是邱孟德心裡清楚自己能在監獄裡安度還是這位老兄幫的大忙,
邱孟德把老花鏡摘下來,壓在《張遷碑帖》的封皮上。
右手捏著鼻樑揉了揉,「哎」輕嘆一聲,也不知道這位老兄妥妥的土匪生涯,怎麼就和游擊隊扯上了關係,成了妥妥的迎接解放軍進城的民主進步人士。
此時的朱從政正背對著低矮的油漆斑脫的玻璃店門,臨街坐在人行道破舊的小馬紮上,他的腳邊和身後擺著一片新上的茉莉,暗紅色的塑料花盆還沾著新鮮的泥土,朱老頭戴一頂窄邊的小圓帽,他年輕時曾經彪壯的足以滾蠅子的身軀,不知道什麼時候消瘦了下來,臉更長了,而且變得稜角更加分明,就像皮與核完好但肉已經沒的桃。
他的手裡同樣握著這張照片:「這個小孩姓邱!」看著照片裡邱波他一下子愣住了。年輕時那犀利的目光,經過時光的沉澱,已經變得溫和而充滿善意。長得太像他爺爺邱孟德了。
邱夢德真是一個稱點鹽都會生蛆蟲的傢伙。
掃把星,小將們非要查你,是怎麼兩次能活著從大牢里活著出來的。差點把我也拐進去。為了曲線自救,我幾乎拼盡了資本。
兩個老頭透過照片回到了幾十年前。
看到了年輕時的彼此,看到了年輕時的自己。
邱夢德自然想起了一個縈繞了自己幾十年的一個問題:老朱啊!不,現在得叫你朱老了。
你走曲線救國的路子我能勉強理解。你是怎麼能夠搖身一變又一變的呢?一搖身,就!參加革命了呢?你是怎麼打進人民內部的。
一陣清風不自量力的撼動著道旁粗笨的法桐樹。樹葉發出「嘩啦啦」、「嘩啦啦」的笑聲,葉隙間光影,篩落在、在朱從政的身上,背上,花白的頭髮上滑來滑去。
一切看似風情雲淡。在朱從政的內心。掩蓋這一段無法示人的秘密。
自己原本是化妝成老百姓的潰軍。本想趁著黑燈瞎火逃竄城。誤打誤撞夾雜進了執行任務的游擊隊伍里。稀里糊塗的跟著打開了城門。成了迎接解放軍進城的民主進步人士。
想到這裡,朱從政摘掉帽子,攏了攏頭髮。他那灰白稀疏的頭髮已經無法掩藏他的手指。自己坐的時間有點太久了,屁股有點酸痛。朱從政站起身來,使勁撥了撥腰!
這時一股怪風裹挾著沙塵迎面襲來,吹打的朱從政有點睜不開眼,天空中開始密布烏雲,個大的雨點已經率先砸了下來。朱從政不敢怠慢,收起照片,趕緊往店鋪里騰挪盆花。
此時火葬場門前,班冠男的小吃攤更加熱鬧,兩個人本想搭個防雨棚,但是風不讓,爭扯了半天,未能成功,兩個人只好把整個小攤連同班冠男的窩一股腦的蓋在了大塊的防雨布下,邱波給防雨布的四角壓好最後一塊磚頭,迎著風,扯開嗓子:「班冠男,我得走了!有時間再來找你。」班冠男抬起頭看了看天上的不測風雲回答道:「你在路上可要小心啊,真不行,就趕緊回來!」
「知道了!」做完這一切邱波趕緊驅車離開了。
邱波奮力的頂著風,他想起了麥可傑克遜的太空步,如果老邁在太空騎自行車是不是也和自己一樣?
走出沒多遠,挪開雲的風居然漸漸的舒緩下來,邱波的身心頓感舒爽了許多。
當他懶散散的回到爺爺、奶奶租住的土坯房。天已向晚。
晚飯沒有可口的飯菜,邱波也不餓,簡簡單單的對付了幾口,便離開餐桌,默默的走出屋門。
靜悄悄的來自己的「書房」,這裡是爸爸在世時候,用竹杆和蘆席,搭建的倉庫,爸爸去世後,原本堆積的產品和原材料已經處理給了廢品收購站,裡面已經變的黑洞洞的,不過邱波的課座凳還在,疊放在最顯眼的中間位子。「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邱波感傷著伸手拉亮了電燈。
彎彎曲曲的白熾燈泡的燈絲透過席孔鋪滿整個院子,夏夜的清風,掃過星空之下平房之上,黑浚浚的樹冠,發出「沙、啦啦」的喜悅聲,邱波的奶奶和另一位老太太,坐在堂屋門前梯形的燈影里一邊搖著芭蕉扇,一邊嘮嗑,一邊逆襲著室內昏黃的白熾燈光,眼瞅著正在播放的黑白電視節目。老太太是她「鄉里的」姐姐。
奶奶腦後擰著大丸子形的髮髻,
上身是一件鴨蛋青的短袖大襟衫,兩層大襟重疊,偏襟上,從左肩到腋下順勢排著一組、用擰縫成細細的布條綰成的布疙瘩紐扣,是那種寬、大、肥、丑的乾隆版的女款唐裝。改成短袖,漏出胳膊已經算是,他們這個年齡的人與時俱進的巨大開放了。
下身穿一條白疊腰、青棉布的大襠褲,肥大的褲襠幾乎垂到膝蓋(白色的桶狀疊腰褲,大概是用來提醒他的主人要保持乾淨)。
腳穿一雙尖頭闊口布鞋,腳裸處扎著綁腿,很容易的讓人聯想到魯迅先生筆下的圓規。
「鄉里的」姐姐臉上洋溢著慈祥溫厚的笑容。與妹妹一樣的髮型,一樣的青布褲子、鞋襪,同款的白色上衣。
她從鄉下趕來小住的,她蹣跚著步履用盔狀的白色柳條硬殼圜子,提著土雞蛋來的,那是她給妹妹、妹夫,帶來的一份心意,遠離農耕生活雖然短暫,比初來乍到時還是白淨紅潤多了。
「五八年,我出去要飯,把碗給摔了!」「鄉里的」姐姐「咯、咯、咯」的笑起來打斷了自己「要飯的打碗,傾家蕩產!」
「哈、哈、哈」這是奶奶的笑聲。
「咯、咯、咯」「裝著喝粥,偷一個碗,粥沒喝完,就把碗掖褲腰裡了」
「咯、咯、咯」
「哈、哈、哈」
含淚的說笑突然終止了,話題轉向了她們探討已久糾結已久的問題「姐,你看電視裡的人是真的,還是假的?」「誰知道,我看不出來?你看這麼久了也不知道?」「沒有,和皮影差不多,但是比起皮影真多了。」「真!是不是也是皮影?」「哎!再能,能不過人!」「我看看!」她所謂的看看就是近距離的「研究、研究」,當姐的說著話便站起身來,趔趔趄趄地跨過一尺高的門檻向堂屋深處走去,她來到電視機前,前後左右的觀察著,沒有什麼重大發現,上邊更是一目了然,下邊也只是普通的寫字檯啊?二姐安靜下來,為了小腳站得更穩一些,她雙手按住寫字檯的一頭,駝背自然的彎曲到身高,恰好可以專注的從左上角盯著螢屏的高度,電視上正每天兩集,曠日持久的熱播著二百集墨西哥電視連續劇《卞卡》。「三妹」她突然有了重大發現「是假的,鼻子大,裡邊的人男的女的鼻子都大!」。
「哈、哈、哈」她們的談話引的邱波經不住失聲大笑。
兩個出生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大時代人,必定從未做過火車,出閣前從未邁出過家門,出閣後雖為了討飯,用小腳丈量著進行過長途跋涉,範圍可想而知的有限,最遠也就是乘汽車來過這座傳說中的小縣城吧。
但是樸素的探討精神總是讓她們用樸素的觀點來認知身外的世界!
「天天跟我做,每天五分鐘。健康又美麗。延年又益壽!」「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健身教練馬華。
電視機前的姐姐一愣,瞪大了昏花的雙眼。
到了「聞雞起舞」的節目。
邱波的全身的每一個細胞都跟著馬華的「1、2、3、4」韻動!荷爾蒙立馬飆升。
邱波的奶奶湊過去看了看,立馬像吃了酸葡萄似的,五觀捏到了一塊。
之間螢屏里的馬華人高馬大,頭上緊緊勒著一條馬尾辮子,衣服穿的很少,只是把該蓋上的地方蓋上了。而且很瘦。瘦的不穿大概也就是這個樣子,貼身得衣服就像施了人體彩繪繪。
奶奶看著馬華開始蹦躂,嘴一撇喃喃地說「她!——是不是沒娘!」
邱孟德再也看不下去了:「怎麼放這些東西!」說著摘掉他的老花鏡:「螢屏上的東西到了小小孩子的眼裡那可都是正常的啊!」
夜裡,雨還是不依不饒的下來了。
時令很己經到了立秋,秋水滂沱而至。
第二天一大早,雨還是沒見小,邱波就著鹹菜扒拉了幾口泡飯,便平明孤客般的趕著上班走了。
夕陽西下幾時回?
兜兜轉轉,轉轉兜兜。
人間已晚,山河已秋。
好像什麼都變了,又好像什麼都沒變。
風住塵香花已盡,物是人非事事休。
第二天是星期天,邱波在班冠男那裡打打下手,兩個人時不時夠上去搭句話,就這樣圍繞著小攤在火葬場門前轉悠了一天。蹭了兩頓飯,又扎進班冠男的窩裡擠了一大覺。
就在邱波擠在彌散著大肉麵味道的窩裡睡的正香的時候。出租屋裡的爺爺邱夢德把夾了老花鏡的《張遷碑帖》合上,貼著牆放在圓桌的邊緣。「這孩子就是改不了丟三落四的毛病。」嘴裡數略著順手拿過來邱波遺落的手包,手包很小,一隻完全伸張的手掌,稍微一努力就可以夠到它的四個邊角,小的喪失了不少傳統意義上包的功能,小可能就是它最大的時尚。烏黑帶著新亮的包面上印著一枚黃色的團徽,團徽的上方半包圍著「馮城鎮第二屆團代會紀念」幾個宋體字。
邱孟德緩緩的拉開拉鏈,就像打開孫子的書包又要檢查他的作業一樣,可此時非彼時,老年喪子的爺爺再也沒有乖巧的邱波黏膝時的心境了。
手包裡面除了幾張皺巴巴的零碎角幣,還有一張五寸的富士彩照,上面燙著「張書記調離紀念」六個金字。
邱老一眼就找到了孫子,但他無法發現邱波的臉上細微的變化,雖然邱波剛剛步入社會,但他的臉上曾經飛揚的笑,已經隱於步入社會的催熟並籠罩面對現實的無奈的的背後,摻雜著他這個年齡不該有的淡淡的鬱郁里。
邱老的目光選擇性的從角落裡浮著滿臉酸笑的邱波,轉而直直的盯著親密在調離領導張書記身旁的朱秘書
邱老一愣:「這個——!姓朱!」
邱孟德又重新戴上老花鏡,朱廖凱那眼神,是從骨子裡透露出來的,是一般人不可能有的眼神,太熟悉啦,真是太熟悉了,真是……,真是他爹朱從政的兒子,還有他那家族特有的齙牙。
突然邱孟德,被一浪高似一浪的聲浪差點推倒。
邱老老花鏡前兩根浸著淡淡墨跡的指肚捏著的照片,活化成了學校的操場,人頭攢動,照片裡朱廖凱大背頭變成了草綠的軍帽;加了雜線的灰色毛料西裝,瞬間變成了半舊的綠軍裝;酒紅的肉腮,收縮成貼著高顴骨菜色的皮,照片裡的朱廖凱變成了他的父親朱從政。
邱夢德被反剪著,被不斷高漲的聲浪吞沒了。
是這張臉,這張朱老虎朱首長的臉。
是這張臉,是絕非浪有虛名的紅辣椒的臉,他嘴裡地,地里長出來的芋頭,一根芋頭巴子就打了兩合門(一合門兩扇)而且還剩三塊板。
是這張臉,當年吐沫星子以足掀起三尺浪的臉;
也正是這張臉讓自己一次又一次的活下來。
自己加入國黨,被關進了日本人的南都大牢,就是他的臉面,把自己撈出來的。
散盡了小半個家當。
加入GC黨,又被關進了國黨的大牢,還是那座南都的大牢。還真是多虧了這位老兄「QX救國人士」的身份。
幾乎散盡家財,成了一介布衣。
俗話說的好,布衣一身輕。
秋涼過後。又被關進了小將的大牢。
站在自己對面的邱孟德,眼睛模糊了,看不清刮的是什麼風,更猜不透將要行的是什麼雨。
邱夢德崩潰了。
崩潰的邱夢德安靜下來。
一個夜深人靜的日子,半睡半醒間的邱孟德,穿越到年輕時代,清晰地回到他的母校中央大學,中央大學空無一人,南都空無一人,突然,在他的耳邊縈繞著不知何處傳來的聖歌,他迫切地四處尋找著,突然在霞光萬丈里,仰望著看到了,他多次側目的聖歌迴蕩的莫愁大教堂,他飛身而起,進了進教堂,他擲地有聲地走來走去,腳步聲把他和空蕩蕩的教堂渾然一體。他驚恐地環視,教堂空無一人,聖歌從四面傳來,突然隨著聖歌飄忽出修女,眼前的修女越來越模糊,耳邊的聖歌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嘹亮,邱孟德被驚醒,聖歌仍在耳,邱孟德幡然醒悟,提筆良久,在聖歌里,在雪白的宣紙上第一次寫下了「耶和華賜予我們食物……。」這是他人生的又一個第一次,但,這是他人生的,第一個第一次,最重要的升華。
邱孟德眼前一亮,眼前再無風雨。
運動結束了。
黨組織為鬚髮花白的邱孟德安排的縣高官的職務,正在落實政策,黨籍還沒來得及恢復。
少小離家的邱孟德,已經返回到朦朧在一層陌生里的熟悉的故鄉。
泥土芬芳,沁人心脾,他腳踩堅實的大地,仰望飛鳥相與還的藍天,瞭望山氣日夕佳的四野。邱孟德驛動的心平靜下來。
安安靜靜的做了一名小學老師;安安靜靜的,直至離休。
安安靜靜的過上了結廬在農村的生活。這也正是龍的中國盛世文人由來追求的田園生活。
他在閒暇里務農,務農的閒暇里,痴迷於書法,終於達到了力可透紙的筆力,邱波看他寫字,仿佛已經不是在紙上,而是在自己的耳膜上,發出「呲」「呲」的摩擦聲——刺耳。
更令邱波驚訝的,他覺得爺爺這個就像李白剃了鬍子的農村小老頭寫字用的不是毛筆,而是用的堅硬的小木棍划來划去,稍微把握不當就會把那白紙和白紙下三條腿的桌面一起捅破。
不止於此,邱孟德還貢獻性地把沿襲千年的漢隸豎起,整體布局縱看成列,橫看不成行,寬長相對,大小錯落,疏密相間,所謂「亂石鋪街」,上下左右互相響應,遠近聞名。
漸漸的經常有吉普車停靠在自家的小屋,車上載著求字的書法愛好者,附庸風雅的權貴,和慕名遠道而來,登門切磋的當代大家,他那低矮,簡樸,一塵不染的寒舍,突然變得熱鬧起來。
書法讓邱孟德獲得了新生。但是邱孟德心裡清楚自己能在監獄裡安度還是這位老兄幫的大忙,
邱孟德把老花鏡摘下來,壓在《張遷碑帖》的封皮上。
右手捏著鼻樑揉了揉,「哎」輕嘆一聲,也不知道這位老兄妥妥的土匪生涯,怎麼就和游擊隊扯上了關係,成了妥妥的迎接解放軍進城的民主進步人士。
此時的朱從政正背對著低矮的油漆斑脫的玻璃店門,臨街坐在人行道破舊的小馬紮上,他的腳邊和身後擺著一片新上的茉莉,暗紅色的塑料花盆還沾著新鮮的泥土,朱老頭戴一頂窄邊的小圓帽,他年輕時曾經彪壯的足以滾蠅子的身軀,不知道什麼時候消瘦了下來,臉更長了,而且變得稜角更加分明,就像皮與核完好但肉已經沒的桃。
他的手裡同樣握著這張照片:「這個小孩姓邱!」看著照片裡邱波他一下子愣住了。年輕時那犀利的目光,經過時光的沉澱,已經變得溫和而充滿善意。長得太像他爺爺邱孟德了。
邱夢德真是一個稱點鹽都會生蛆蟲的傢伙。
掃把星,小將們非要查你,是怎麼兩次能活著從大牢里活著出來的。差點把我也拐進去。為了曲線自救,我幾乎拼盡了資本。
兩個老頭透過照片回到了幾十年前。
看到了年輕時的彼此,看到了年輕時的自己。
邱夢德自然想起了一個縈繞了自己幾十年的一個問題:老朱啊!不,現在得叫你朱老了。
你走曲線救國的路子我能勉強理解。你是怎麼能夠搖身一變又一變的呢?一搖身,就!參加革命了呢?你是怎麼打進人民內部的。
一陣清風不自量力的撼動著道旁粗笨的法桐樹。樹葉發出「嘩啦啦」、「嘩啦啦」的笑聲,葉隙間光影,篩落在、在朱從政的身上,背上,花白的頭髮上滑來滑去。
一切看似風情雲淡。在朱從政的內心。掩蓋這一段無法示人的秘密。
自己原本是化妝成老百姓的潰軍。本想趁著黑燈瞎火逃竄城。誤打誤撞夾雜進了執行任務的游擊隊伍里。稀里糊塗的跟著打開了城門。成了迎接解放軍進城的民主進步人士。
想到這裡,朱從政摘掉帽子,攏了攏頭髮。他那灰白稀疏的頭髮已經無法掩藏他的手指。自己坐的時間有點太久了,屁股有點酸痛。朱從政站起身來,使勁撥了撥腰!
這時一股怪風裹挾著沙塵迎面襲來,吹打的朱從政有點睜不開眼,天空中開始密布烏雲,個大的雨點已經率先砸了下來。朱從政不敢怠慢,收起照片,趕緊往店鋪里騰挪盆花。
此時火葬場門前,班冠男的小吃攤更加熱鬧,兩個人本想搭個防雨棚,但是風不讓,爭扯了半天,未能成功,兩個人只好把整個小攤連同班冠男的窩一股腦的蓋在了大塊的防雨布下,邱波給防雨布的四角壓好最後一塊磚頭,迎著風,扯開嗓子:「班冠男,我得走了!有時間再來找你。」班冠男抬起頭看了看天上的不測風雲回答道:「你在路上可要小心啊,真不行,就趕緊回來!」
「知道了!」做完這一切邱波趕緊驅車離開了。
邱波奮力的頂著風,他想起了麥可傑克遜的太空步,如果老邁在太空騎自行車是不是也和自己一樣?
走出沒多遠,挪開雲的風居然漸漸的舒緩下來,邱波的身心頓感舒爽了許多。
當他懶散散的回到爺爺、奶奶租住的土坯房。天已向晚。
晚飯沒有可口的飯菜,邱波也不餓,簡簡單單的對付了幾口,便離開餐桌,默默的走出屋門。
靜悄悄的來自己的「書房」,這裡是爸爸在世時候,用竹杆和蘆席,搭建的倉庫,爸爸去世後,原本堆積的產品和原材料已經處理給了廢品收購站,裡面已經變的黑洞洞的,不過邱波的課座凳還在,疊放在最顯眼的中間位子。「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邱波感傷著伸手拉亮了電燈。
彎彎曲曲的白熾燈泡的燈絲透過席孔鋪滿整個院子,夏夜的清風,掃過星空之下平房之上,黑浚浚的樹冠,發出「沙、啦啦」的喜悅聲,邱波的奶奶和另一位老太太,坐在堂屋門前梯形的燈影里一邊搖著芭蕉扇,一邊嘮嗑,一邊逆襲著室內昏黃的白熾燈光,眼瞅著正在播放的黑白電視節目。老太太是她「鄉里的」姐姐。
奶奶腦後擰著大丸子形的髮髻,
上身是一件鴨蛋青的短袖大襟衫,兩層大襟重疊,偏襟上,從左肩到腋下順勢排著一組、用擰縫成細細的布條綰成的布疙瘩紐扣,是那種寬、大、肥、丑的乾隆版的女款唐裝。改成短袖,漏出胳膊已經算是,他們這個年齡的人與時俱進的巨大開放了。
下身穿一條白疊腰、青棉布的大襠褲,肥大的褲襠幾乎垂到膝蓋(白色的桶狀疊腰褲,大概是用來提醒他的主人要保持乾淨)。
腳穿一雙尖頭闊口布鞋,腳裸處扎著綁腿,很容易的讓人聯想到魯迅先生筆下的圓規。
「鄉里的」姐姐臉上洋溢著慈祥溫厚的笑容。與妹妹一樣的髮型,一樣的青布褲子、鞋襪,同款的白色上衣。
她從鄉下趕來小住的,她蹣跚著步履用盔狀的白色柳條硬殼圜子,提著土雞蛋來的,那是她給妹妹、妹夫,帶來的一份心意,遠離農耕生活雖然短暫,比初來乍到時還是白淨紅潤多了。
「五八年,我出去要飯,把碗給摔了!」「鄉里的」姐姐「咯、咯、咯」的笑起來打斷了自己「要飯的打碗,傾家蕩產!」
「哈、哈、哈」這是奶奶的笑聲。
「咯、咯、咯」「裝著喝粥,偷一個碗,粥沒喝完,就把碗掖褲腰裡了」
「咯、咯、咯」
「哈、哈、哈」
含淚的說笑突然終止了,話題轉向了她們探討已久糾結已久的問題「姐,你看電視裡的人是真的,還是假的?」「誰知道,我看不出來?你看這麼久了也不知道?」「沒有,和皮影差不多,但是比起皮影真多了。」「真!是不是也是皮影?」「哎!再能,能不過人!」「我看看!」她所謂的看看就是近距離的「研究、研究」,當姐的說著話便站起身來,趔趔趄趄地跨過一尺高的門檻向堂屋深處走去,她來到電視機前,前後左右的觀察著,沒有什麼重大發現,上邊更是一目了然,下邊也只是普通的寫字檯啊?二姐安靜下來,為了小腳站得更穩一些,她雙手按住寫字檯的一頭,駝背自然的彎曲到身高,恰好可以專注的從左上角盯著螢屏的高度,電視上正每天兩集,曠日持久的熱播著二百集墨西哥電視連續劇《卞卡》。「三妹」她突然有了重大發現「是假的,鼻子大,裡邊的人男的女的鼻子都大!」。
「哈、哈、哈」她們的談話引的邱波經不住失聲大笑。
兩個出生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大時代人,必定從未做過火車,出閣前從未邁出過家門,出閣後雖為了討飯,用小腳丈量著進行過長途跋涉,範圍可想而知的有限,最遠也就是乘汽車來過這座傳說中的小縣城吧。
但是樸素的探討精神總是讓她們用樸素的觀點來認知身外的世界!
「天天跟我做,每天五分鐘。健康又美麗。延年又益壽!」「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健身教練馬華。
電視機前的姐姐一愣,瞪大了昏花的雙眼。
到了「聞雞起舞」的節目。
邱波的全身的每一個細胞都跟著馬華的「1、2、3、4」韻動!荷爾蒙立馬飆升。
邱波的奶奶湊過去看了看,立馬像吃了酸葡萄似的,五觀捏到了一塊。
之間螢屏里的馬華人高馬大,頭上緊緊勒著一條馬尾辮子,衣服穿的很少,只是把該蓋上的地方蓋上了。而且很瘦。瘦的不穿大概也就是這個樣子,貼身得衣服就像施了人體彩繪繪。
奶奶看著馬華開始蹦躂,嘴一撇喃喃地說「她!——是不是沒娘!」
邱孟德再也看不下去了:「怎麼放這些東西!」說著摘掉他的老花鏡:「螢屏上的東西到了小小孩子的眼裡那可都是正常的啊!」
夜裡,雨還是不依不饒的下來了。
時令很己經到了立秋,秋水滂沱而至。
第二天一大早,雨還是沒見小,邱波就著鹹菜扒拉了幾口泡飯,便平明孤客般的趕著上班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