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小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邱波要去的是一座小鎮。小的只有一條東西街,一條南北路,一盞紅綠燈;而且瀕臨著湖泊因而鎮內河網坑塘密布。

  小鎮歷史悠久,但斷斷續續,這裡的文明被黃淮水患一把又一把地抹平,又一岔接一岔地冒出來這裡幾乎沒有老房子,即使年齡稍微大點的房子也建在運河大堤上,這裡的人文也正是靠著大運河一點一點拾綴起來的。

  小鎮是以當年赫赫有名的王家大院,為核心發展起來的,淮海戰役前作為敵產沒收時的大院四進,形同兩個大小不等的「回」字,同心的疊套在一起。這裡最初是解放軍的軍需糧倉,由於用途的改變,開在東南方向的「坎宅巽門」,高高的門檻被鋸掉,兩側的石鼓被翹碎,五層的青石台階被改造成三十度的斜坡。大門洞裡,迎門那道,瓦頂、磚基,四周裝飾著磚雕的山水影壁,在一陣號子聲中轟然倒地,四處崩裂,影壁的底部,那叢盤根錯節的古藤,被連根刨起,經過一口氣的改造,這座凝聚數代人的物質和文化財富的院落,該拔的拔了,該拆的拆了,大院開始告別它的往世,在「最後一把米,用來做軍糧,......。」的歌謠里,迎來它的新生。

  大院,里里外外呈現出車水馬龍的繁忙景象。大車、獨輪車,在無數條路涌動,微山湖區的大米、滕西平原的包穀、驛城山區的瓜干,從四面八方匯過來,又散出去,門前的路也在不知不覺中加寬,伸長,路上踏過大大小小的腳,形形色色的鞋,它一頭連著大後方,一頭連著炮火連天的戰場,隨著鋪展的紅旗,穿過了平原、越過了高山、跨過了長江,通向天安門。

  路,最終修成了公路。

  在門前的小廣場上,歷盡滄桑的農民用顫抖的手領取了世世代代嚮往的土地;大門上懸掛了頭戴軍帽的毛主席頭像,大門兩邊的牆壁粉發一新,白底紅字,斗大的宋體紅字向兩邊輻射:「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人萬歲」!

  1953年公路上來了軍綠的「北京吉普」,大院裡住進了蘇聯的地質專家,大院上空迴旋著「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周圍發現了煤田,附近建起了煤礦。王家大院開始在另一意義上,成為一個地方的中心。

  大院上空的高音喇叭放大的激情,劃破長空,籠蓋四野。一個個腰扎皮帶身穿軍裝的青年,腳踩著高音喇叭的節奏,進出出。大門內立起了一個高大的照壁,照壁的兩邊是三面紅旗,中間是偉大領袖毛主席,身穿軍裝,頭戴軍帽,左手漢白玉的欄杆,微笑著輕輕的向大家揮動著右手。

  一個雨過天晴的日子,幾個灰舊的中山裝認真拭去了「人民公社」上的灰塵,替下「革委會」的牌子,興之百年不足的大院,也幾經改建。成了「興之百年不足,毀於一旦有餘」現實寫照。

  改革開放後,已經冒出了一座面南背北的「品」字型鎮政府辦公樓,樓頂的旗杆上,國旗負雪。辦公樓的一樓,是政府部門,二樓是黨委部門,「品」字型高出的三樓是鎮廣播站。藍灰色水磨石對稱的樓體,辦公樓的中間部分是四間門廳,門廳是比東西兩邊上下高出一層,前後寬出一倍的框架結構,幾乎沒有牆,安裝著高大的「雄獅」鋼窗,寬敞明亮。占據著門廳的整個北半部的樓梯,左右對稱和政府大門在同一條中軸線上,樓梯的倆邊是一間接一間的辦公室,棗紅色的木製玻璃門窗,右左一體,門窗中間公共的框柱上,固定著「T」形的白木牌,牌子上用鮮紅的宋體字,標明了各辦公室的分工。

  樓體的西頭頂著公共廁所,東頭是茶水房,院子的西邊是和餐廳廚房分工不太明確的伙房,伙房連接著職工宿舍,宿舍連接著廁所,院子的東邊是50年代建起的磚石土木結構的大瓦房,是人民公社時代的禮堂,禮堂面西,他的南山掛著一個高高抬起的放映閣樓。

  政府大院的整體布局莊嚴而穩健,就像一個人向著敞開的政府大門展臂相擁。大門的兩側緊閉著對稱的臨街的青磚大瓦房,是人民公社時期的剃頭鋪,和食品站。

  嚴峻的現實生活之路在他的腳下才剛剛開始。對於十七歲的邱波來說在這裡要生活多久,憑他的經驗還無法預知,今後的生活還要面臨什麼樣的艱辛。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