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錯過了一家上市公司
回來以後,免不了要拜年問好,拜年的吉利話在北方幾乎都是「過年好」,而廣州人見面的第一句話幾乎都是「恭喜發財」。
同事上班第一次見面,更是要相互問候「恭喜發財」,而且老闆要給員工「派利市」,也就是發紅包。長輩對晚輩、結了婚的對單身的,也要派利市,50元不多、5元不少,這就是個傳統,討個吉利而已。
後來,隨著人員流動和交流的擴展,派利市的風俗與北方的壓歲錢奇妙地結合起來,成了「恭喜發財,紅包拿來」的新風俗,而且價格也水漲船高、變了味,甚至成了變相灰色收入的渠道。
回來後上班的第一天,李越專門去向領導們問候,當面道一聲「恭喜發財」,鄭世真派發的利市裡面放著一張嶄新的50元面值的新錢,副局長也給了一個20元的,就連財務主管居然也給了一個10元的,其實她跟大家很少見面,每個月只在月底做帳報銷的時候來幾天,所以大概以為李越還是單身。
聯盟也聚了一次。見了面除了相互問候、發完紅包,幾個人免不了講講各自家鄉過年的習俗,以及這次回去的趣聞軼事。
幾個人正說得興起,突然聽到陳曦突然歇斯底里地拍著桌子大喊了一聲:「都別說了!」
李越這才明白,陳曦沒有回去過年,她年前本來說是要回去的,但不知道為什麼最終卻沒有回去,一個人留在廣州過的年。
幾個人被嚇了一跳,一時間不知道怎麼回事,沉默了好一會兒,也不知道該說什麼好。場面變得有些索然,剛才歡樂的氣氛,被陳曦突如其來的一聲大喊給破壞了。
陳曦也意識到了自己的異常,用手背擦掉了湧出來的眼淚,站起來跟大家說了一聲對不起,把杯子裡的酒一飲而盡。
幾個人勸慰了陳曦幾句,李越說春節太忙亂,來來往往的人也多,確實會讓人心煩,不如正月十六回去一趟,回去看看,對她自己和老人都好,估計老人也會不計較以前的事。
陳曦答應了,但又說還是過陣子再說吧。李越覺得她還是沒有想好,回去後怎麼面對父母和家人,心裡準備不夠,過一陣子也好。
過年再熱鬧,也總要過去,平淡的日子才是最真實的日常。節日的氣氛漸漸散去,人們又恢復了日復一日、重複而單調的生活。
正月里似乎總不如平時忙,醫院也是如此,很多人正月里都不願意去醫院,有什麼不舒服的能忍就忍,不行就自己憑經驗吃點藥,實在沒辦法的才會去醫院。
轉眼的功夫,半個多月過去了,感覺才吃完了湯圓不久,就到了二月二,龍抬頭的日子,北方的風俗是正月不理髮,要過了二月二才行。李越去理了個發,回來的路上接到房偉的傳呼,讓他過去商量點事。
見了面,李越才知道,房偉要跟他商量的還真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一件很多醫藥代表夢寐以求的好事。
原來,有一家來自西南某省的中藥廠,生產一種骨傷科的中藥膠囊,在當地賣得很火。他們現在打算開拓廣州市場,目前他們還沒有地區總代理,正在通過各種途徑尋找。
有一位跟房偉比較要好的醫院領導,也被委託幫忙找代理,他就把這件事告訴了房偉,讓他去先跟對方見個面,了解一下具體情況,合適的話就聊聊,如果有前途的話,就多找幾個人一起做。
房偉今天已經跟對方約好了,要見面詳談一下,讓李越陪他一起去,也可以幫忙參謀參謀。李越非常感激,這真的是一個難得的大好機會,老大哥在這樣的時候能想到自己,實在是很令人感動。
李越建議先擬一個提綱,把需要向對方了解的問題羅列出來,而且儘量要有文字資料,以便核實與印證。
於是,就由房偉口述,李越記錄並補充,共同擬定了一個資料目錄,包括企業的各種資質文件、主要藥品的介紹,以及相關的學術資料等等。
見面的地點在一家大企業的小會議室里,接待他們的人不是藥廠的,而是在這家大型國企的一位領導,他老家是西南人,名字叫龍穗生,布依族,是一位老紅軍的後代。
當年紅軍經過他們老家的時候,曾經在當地「擴紅」,老人家就跟紅軍走了,離開了自己的家鄉,踏上了漫漫長征之路,從此南征北戰,足跡踏遍了大半個中國,解放後在廣州紮根落戶了。
龍穗生是老人家最小的小兒子,是在他進駐廣州城以後出生的,所以起了這麼個非常具有時代特徵的名字,就像有人叫「太行」、「魯豫」、「莒生」、「湘北」一樣,寄託了老一輩革命家對自己戰鬥生涯的紀念。
龍總已經五十出頭,人長得高高大大,跟印象里的西南地區的人很不一樣,如果不開口說話,單憑外表,打眼一看簡直就是個北方人,而且脾氣也十分豪爽大方。
坐下來自我介紹的時候,他哈哈大笑著說,他的長相、性格更像自己的母親,也是一位老革命,東北吉林人,因為從小受到母親的薰陶,他自己也非常認可自己的北方人特點,並引以為自豪。
相互介紹之後,龍總拿出了廠家提供給他的一些資料。李越他們才明白事情的來龍去脈。
原來,當地有一個老中醫,家裡已經五代行醫,有一個祖傳的接骨秘方,已經傳了好幾代人,用自己上山采的草藥熬製成藥膏,不僅能接骨正骨,而且還能治療頸肩腰腿痛,靈驗得很,方圓幾十里的人都知道他們家有這樣祖傳的手藝,很多人有了骨傷科的病,都會慕名而來找他診治。
機緣巧合,一位領導因為早年受過傷,腿腳不太靈便,遇到陰雨天還會疼。經人介紹,請老中醫幫他治療,三個月以後明顯好轉,第二年基本痊癒,領導很高興,指示縣上的領導,要發揚光大這門祖傳的手藝,不要埋沒了。
於是,縣裡把他們家現在的兩代傳人請到了中醫院,成為醫院的正式職工。他們父子也把家裡祖傳的秘方無償地獻給了國家,在當地就成立了這家小中藥廠,專門生產一種藥,靈芝鮑菇膠囊,用於治療各種骨病。
這種藥已經在當地用了十幾、二十年,據說效果非常好,當地政府為了尋找一個發展經濟的突破口,也為了造福更多的骨病患者,更是為了幫助當地人脫貧致富,決定走出西南,擴大銷路,派出了多路人馬,到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宣傳推銷他們的藥品。
由於龍老先生與老家一直都保持著聯繫,還幫助當地解決過很多實際困難,因此當地政府就派人專門找到了龍老先生。但老人家已經離休,最終就把這件事委託給了龍穗生這位紅二代。
龍總對這件事很重視,通過自己的資源多方打聽,既向醫藥公司、物資供應站等流通領域求助,也向各大醫院打聽。那位院長便向他推薦了房偉,所以才有了今天的會面。
房偉和李越認真地看了一下廠家提供的資料,發現對方雖然資質是齊全的,但關於其藥品的學術資料卻非常有限,現有的材料主要是一些對於組方中部分藥材藥性的描述,引用的都是古代醫學典籍的理論,另外就是用這種藥已經在當地治好了多少病人等等,但並沒有按照臨床試驗的標準路徑進行實驗設計和統計分析,沒有完整的臨床試驗數據,也沒有哪怕一篇正式發表的論文。
這讓他們兩人很是猶豫,因為從藥品的說明書來看,這簡直就是一個全能藥,也可以說就是個「萬金油」,凡是骨科疾病,無論是骨折、骨裂,還是骨腫瘤、腰腿疼,都可以用,而且都能治好。
對於學西醫的人來說,很難理解這種什麼病都能治的藥,「什麼病都可以用」跟「什麼病都不用」幾乎是一個意思。他們甚至擔心,這個藥很可能是當地為了發展經濟包裝出來的。
龍總也提供不出其它更多的資料,對兩個人提出的擔憂也很能理解,並表示自己也不懂醫,不如再談談商業上的條件。
廠家給出的條件還算優惠,他們希望有人做廣州區域總代理,收入按照市場通行的比例分配。要求代理商最好有自己現成的銷售渠道和網絡,一開始可以不去註冊專門的公司,走物資供應站的票據,賺到錢再註冊公司,並逐步向下邊的地、市、縣擴張,如果做得好,就可以擴大到更多的區域,成為華南、甚至華東地區總代理。
這種合作的方式其實是有先例的,在當時的廣州,公開資料顯示的醫藥公司就有一千多家,還有很多其他渠道的,其中就包括這種走別人公司票據的,他們幹著公司的買賣,但沒有註冊公司,有些走單子的公司,僅僅靠開票每年就能賺很多錢。
房偉和李越兩個人對於商業條件沒有什麼意見,這在市場上也幾乎是公開的,但對於產品本身仍缺乏信心,甚至還存有比較大的疑惑,畢竟他們都是醫學院臨床專業出身的,更加注重藥物的療效確切與否。
另外,他們也覺得,像這樣一家在縣城裡開辦的小藥廠,各方面的實力恐怕也不夠,產品過於單一,而且他們是國營企業,無論在生產還是銷售上,所受到的管轄和限制比較多,因此按照市場規則辦事的阻力也會比較大。於是兩個人推說回去再找幾個人商量一下,沒有當場表態。
回來以後,房偉和李越又討論了一下,覺得自己畢竟不是學中醫的,思維上有明顯的差異,甚至有難以逾越的鴻溝。再說他們還不是純粹的商人,兩人都幹過五、六年臨床醫生,仍然會首先考慮療效問題,然後才是銷售渠道和利益問題。
當然,他們其實也都知道,對於一個好的銷售人員,產品的作用和品質並不是第一位的。評價一個藥的好壞,醫生看療效,藥商看利潤,但他們還是過不了自己這一關。
同時,作為八十年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人,他們身上山東人的性格特點仍然很明顯,遇事還是會首先想道德、道理、道義這些傳統的決定因素。做一件事情,總要給自己找個恰當合理的根據或者理由,不會只為了錢就去做一件事。
最終兩個人決定,還是算了,既然自己不太能接受,而且現在也有比較穩定的收入,不需要冒險去做一件自己不認可、也沒有把握的事情。
再說廠家肯定也同時找了其他人,不如早點告訴人家,我們不是中醫專業,也不是當地人,不太有把握做好,讓人家另請高明,別耽誤了人家的事兒。
房偉也向介紹這件事的院長做了匯報,院長也比較贊成他們的意見。於是,房偉第二天上午就打電話給龍穗生說了他們的決定,並祝他們早點找到合適的人。龍總也很乾脆,只說了一句「希望有機會再合作」。
這件事本來就像一段很短的插曲,以後的日子裡他們既沒有見到那家藥廠的銷售人員,也沒有再跟龍總聯繫,所以這件事很快就被李越給忘記了,估計房偉也沒怎麼放在心上。
二十年以後,李越進入了醫療行業投融資行業,正好負責這個省的業務,在當地的業務人員提供的醫藥行業上市公司名單里,看到了一個很眼熟的名字,問了一下並翻閱了廠家的資料,才突然想起來,這就是當初在廣州遇到的那家生產骨科中藥膠囊的公司,如今已經搬到了省會,產品有好幾個系列,而且還上市了。
當初一個簡簡單單的決定,居然讓他們錯過了一家上市公司。仔細想想也對,這些年很多類似的藥的銷路都很好,並不是因為這種藥單獨用的療效好,而是因為幾乎所有的病人都可以用,醫生願意開,反正用中西醫結合的辦法治病,沒什麼錯。
同事上班第一次見面,更是要相互問候「恭喜發財」,而且老闆要給員工「派利市」,也就是發紅包。長輩對晚輩、結了婚的對單身的,也要派利市,50元不多、5元不少,這就是個傳統,討個吉利而已。
後來,隨著人員流動和交流的擴展,派利市的風俗與北方的壓歲錢奇妙地結合起來,成了「恭喜發財,紅包拿來」的新風俗,而且價格也水漲船高、變了味,甚至成了變相灰色收入的渠道。
回來後上班的第一天,李越專門去向領導們問候,當面道一聲「恭喜發財」,鄭世真派發的利市裡面放著一張嶄新的50元面值的新錢,副局長也給了一個20元的,就連財務主管居然也給了一個10元的,其實她跟大家很少見面,每個月只在月底做帳報銷的時候來幾天,所以大概以為李越還是單身。
聯盟也聚了一次。見了面除了相互問候、發完紅包,幾個人免不了講講各自家鄉過年的習俗,以及這次回去的趣聞軼事。
幾個人正說得興起,突然聽到陳曦突然歇斯底里地拍著桌子大喊了一聲:「都別說了!」
李越這才明白,陳曦沒有回去過年,她年前本來說是要回去的,但不知道為什麼最終卻沒有回去,一個人留在廣州過的年。
幾個人被嚇了一跳,一時間不知道怎麼回事,沉默了好一會兒,也不知道該說什麼好。場面變得有些索然,剛才歡樂的氣氛,被陳曦突如其來的一聲大喊給破壞了。
陳曦也意識到了自己的異常,用手背擦掉了湧出來的眼淚,站起來跟大家說了一聲對不起,把杯子裡的酒一飲而盡。
幾個人勸慰了陳曦幾句,李越說春節太忙亂,來來往往的人也多,確實會讓人心煩,不如正月十六回去一趟,回去看看,對她自己和老人都好,估計老人也會不計較以前的事。
陳曦答應了,但又說還是過陣子再說吧。李越覺得她還是沒有想好,回去後怎麼面對父母和家人,心裡準備不夠,過一陣子也好。
過年再熱鬧,也總要過去,平淡的日子才是最真實的日常。節日的氣氛漸漸散去,人們又恢復了日復一日、重複而單調的生活。
正月里似乎總不如平時忙,醫院也是如此,很多人正月里都不願意去醫院,有什麼不舒服的能忍就忍,不行就自己憑經驗吃點藥,實在沒辦法的才會去醫院。
轉眼的功夫,半個多月過去了,感覺才吃完了湯圓不久,就到了二月二,龍抬頭的日子,北方的風俗是正月不理髮,要過了二月二才行。李越去理了個發,回來的路上接到房偉的傳呼,讓他過去商量點事。
見了面,李越才知道,房偉要跟他商量的還真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一件很多醫藥代表夢寐以求的好事。
原來,有一家來自西南某省的中藥廠,生產一種骨傷科的中藥膠囊,在當地賣得很火。他們現在打算開拓廣州市場,目前他們還沒有地區總代理,正在通過各種途徑尋找。
有一位跟房偉比較要好的醫院領導,也被委託幫忙找代理,他就把這件事告訴了房偉,讓他去先跟對方見個面,了解一下具體情況,合適的話就聊聊,如果有前途的話,就多找幾個人一起做。
房偉今天已經跟對方約好了,要見面詳談一下,讓李越陪他一起去,也可以幫忙參謀參謀。李越非常感激,這真的是一個難得的大好機會,老大哥在這樣的時候能想到自己,實在是很令人感動。
李越建議先擬一個提綱,把需要向對方了解的問題羅列出來,而且儘量要有文字資料,以便核實與印證。
於是,就由房偉口述,李越記錄並補充,共同擬定了一個資料目錄,包括企業的各種資質文件、主要藥品的介紹,以及相關的學術資料等等。
見面的地點在一家大企業的小會議室里,接待他們的人不是藥廠的,而是在這家大型國企的一位領導,他老家是西南人,名字叫龍穗生,布依族,是一位老紅軍的後代。
當年紅軍經過他們老家的時候,曾經在當地「擴紅」,老人家就跟紅軍走了,離開了自己的家鄉,踏上了漫漫長征之路,從此南征北戰,足跡踏遍了大半個中國,解放後在廣州紮根落戶了。
龍穗生是老人家最小的小兒子,是在他進駐廣州城以後出生的,所以起了這麼個非常具有時代特徵的名字,就像有人叫「太行」、「魯豫」、「莒生」、「湘北」一樣,寄託了老一輩革命家對自己戰鬥生涯的紀念。
龍總已經五十出頭,人長得高高大大,跟印象里的西南地區的人很不一樣,如果不開口說話,單憑外表,打眼一看簡直就是個北方人,而且脾氣也十分豪爽大方。
坐下來自我介紹的時候,他哈哈大笑著說,他的長相、性格更像自己的母親,也是一位老革命,東北吉林人,因為從小受到母親的薰陶,他自己也非常認可自己的北方人特點,並引以為自豪。
相互介紹之後,龍總拿出了廠家提供給他的一些資料。李越他們才明白事情的來龍去脈。
原來,當地有一個老中醫,家裡已經五代行醫,有一個祖傳的接骨秘方,已經傳了好幾代人,用自己上山采的草藥熬製成藥膏,不僅能接骨正骨,而且還能治療頸肩腰腿痛,靈驗得很,方圓幾十里的人都知道他們家有這樣祖傳的手藝,很多人有了骨傷科的病,都會慕名而來找他診治。
機緣巧合,一位領導因為早年受過傷,腿腳不太靈便,遇到陰雨天還會疼。經人介紹,請老中醫幫他治療,三個月以後明顯好轉,第二年基本痊癒,領導很高興,指示縣上的領導,要發揚光大這門祖傳的手藝,不要埋沒了。
於是,縣裡把他們家現在的兩代傳人請到了中醫院,成為醫院的正式職工。他們父子也把家裡祖傳的秘方無償地獻給了國家,在當地就成立了這家小中藥廠,專門生產一種藥,靈芝鮑菇膠囊,用於治療各種骨病。
這種藥已經在當地用了十幾、二十年,據說效果非常好,當地政府為了尋找一個發展經濟的突破口,也為了造福更多的骨病患者,更是為了幫助當地人脫貧致富,決定走出西南,擴大銷路,派出了多路人馬,到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宣傳推銷他們的藥品。
由於龍老先生與老家一直都保持著聯繫,還幫助當地解決過很多實際困難,因此當地政府就派人專門找到了龍老先生。但老人家已經離休,最終就把這件事委託給了龍穗生這位紅二代。
龍總對這件事很重視,通過自己的資源多方打聽,既向醫藥公司、物資供應站等流通領域求助,也向各大醫院打聽。那位院長便向他推薦了房偉,所以才有了今天的會面。
房偉和李越認真地看了一下廠家提供的資料,發現對方雖然資質是齊全的,但關於其藥品的學術資料卻非常有限,現有的材料主要是一些對於組方中部分藥材藥性的描述,引用的都是古代醫學典籍的理論,另外就是用這種藥已經在當地治好了多少病人等等,但並沒有按照臨床試驗的標準路徑進行實驗設計和統計分析,沒有完整的臨床試驗數據,也沒有哪怕一篇正式發表的論文。
這讓他們兩人很是猶豫,因為從藥品的說明書來看,這簡直就是一個全能藥,也可以說就是個「萬金油」,凡是骨科疾病,無論是骨折、骨裂,還是骨腫瘤、腰腿疼,都可以用,而且都能治好。
對於學西醫的人來說,很難理解這種什麼病都能治的藥,「什麼病都可以用」跟「什麼病都不用」幾乎是一個意思。他們甚至擔心,這個藥很可能是當地為了發展經濟包裝出來的。
龍總也提供不出其它更多的資料,對兩個人提出的擔憂也很能理解,並表示自己也不懂醫,不如再談談商業上的條件。
廠家給出的條件還算優惠,他們希望有人做廣州區域總代理,收入按照市場通行的比例分配。要求代理商最好有自己現成的銷售渠道和網絡,一開始可以不去註冊專門的公司,走物資供應站的票據,賺到錢再註冊公司,並逐步向下邊的地、市、縣擴張,如果做得好,就可以擴大到更多的區域,成為華南、甚至華東地區總代理。
這種合作的方式其實是有先例的,在當時的廣州,公開資料顯示的醫藥公司就有一千多家,還有很多其他渠道的,其中就包括這種走別人公司票據的,他們幹著公司的買賣,但沒有註冊公司,有些走單子的公司,僅僅靠開票每年就能賺很多錢。
房偉和李越兩個人對於商業條件沒有什麼意見,這在市場上也幾乎是公開的,但對於產品本身仍缺乏信心,甚至還存有比較大的疑惑,畢竟他們都是醫學院臨床專業出身的,更加注重藥物的療效確切與否。
另外,他們也覺得,像這樣一家在縣城裡開辦的小藥廠,各方面的實力恐怕也不夠,產品過於單一,而且他們是國營企業,無論在生產還是銷售上,所受到的管轄和限制比較多,因此按照市場規則辦事的阻力也會比較大。於是兩個人推說回去再找幾個人商量一下,沒有當場表態。
回來以後,房偉和李越又討論了一下,覺得自己畢竟不是學中醫的,思維上有明顯的差異,甚至有難以逾越的鴻溝。再說他們還不是純粹的商人,兩人都幹過五、六年臨床醫生,仍然會首先考慮療效問題,然後才是銷售渠道和利益問題。
當然,他們其實也都知道,對於一個好的銷售人員,產品的作用和品質並不是第一位的。評價一個藥的好壞,醫生看療效,藥商看利潤,但他們還是過不了自己這一關。
同時,作為八十年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人,他們身上山東人的性格特點仍然很明顯,遇事還是會首先想道德、道理、道義這些傳統的決定因素。做一件事情,總要給自己找個恰當合理的根據或者理由,不會只為了錢就去做一件事。
最終兩個人決定,還是算了,既然自己不太能接受,而且現在也有比較穩定的收入,不需要冒險去做一件自己不認可、也沒有把握的事情。
再說廠家肯定也同時找了其他人,不如早點告訴人家,我們不是中醫專業,也不是當地人,不太有把握做好,讓人家另請高明,別耽誤了人家的事兒。
房偉也向介紹這件事的院長做了匯報,院長也比較贊成他們的意見。於是,房偉第二天上午就打電話給龍穗生說了他們的決定,並祝他們早點找到合適的人。龍總也很乾脆,只說了一句「希望有機會再合作」。
這件事本來就像一段很短的插曲,以後的日子裡他們既沒有見到那家藥廠的銷售人員,也沒有再跟龍總聯繫,所以這件事很快就被李越給忘記了,估計房偉也沒怎麼放在心上。
二十年以後,李越進入了醫療行業投融資行業,正好負責這個省的業務,在當地的業務人員提供的醫藥行業上市公司名單里,看到了一個很眼熟的名字,問了一下並翻閱了廠家的資料,才突然想起來,這就是當初在廣州遇到的那家生產骨科中藥膠囊的公司,如今已經搬到了省會,產品有好幾個系列,而且還上市了。
當初一個簡簡單單的決定,居然讓他們錯過了一家上市公司。仔細想想也對,這些年很多類似的藥的銷路都很好,並不是因為這種藥單獨用的療效好,而是因為幾乎所有的病人都可以用,醫生願意開,反正用中西醫結合的辦法治病,沒什麼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