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淡淡的鄉愁 (14)我的外祖父外祖母
我的外祖父外祖母
我出生時,他們就有六十多歲。六十以前的事,我所知甚少。我只知曉外祖父是位少爺,在家排行老二,上有大姐,下有小妹。
而外祖母是外村人,她出生馬落橋,與本村相隔約十里。如今,他們都已不在人世。偶爾想起,不禁潛然。
外祖父姓劉,名嗣和,與紅廟村劉姓家族同屬一脈。嗣有接續、繼承、子孫之意。他謹遵祖訓,開枝散葉,還算家庭殷實,養活了七位兒女。
如此多的人口,不是一般家庭能承受的。他常年平頭,且滿頭白髮。他很消瘦,兩眼深陷,顴骨突出,身無二兩肉。他背微駝,走路有點彎腰,但兩眼有神。
他的本名,我只在燒包上見過。每年暑假,外祖父會和本村另一位劉姓老人,組團去南嶽燒包。燒包是長寬約十厘米且摺疊好的黃紙。裡面裝有硬黃紙及三根香。包上寫有各位神靈及自己的名字。字是用毛筆,蘸了墨汁,一筆一划寫上去的。外祖父寫的非常虔誠。
我八歲時,出了車禍,在醫院搶救四天四夜才醒。母親本不信佛,但怕我長不大,讓外祖父帶我去南嶽,求神靈護佑。
外祖父居然同意了。他曾定下規矩,不許村民私自帶小孩去南嶽。我還是出了半價,並成為唯一享受此待遇的人。
我第一次見外祖父寫毛筆字,落款有三個烏黑的字:劉嗣和,劉是劉的繁體字。我貌似對這三個字格外有感情。我看了字,又看了外祖父。看了外祖父,又看了字。
外祖父讀過私塾。他是村里少有的文化人。他的毛筆字是有名的,且相當有功力。他沒能考取更高功名,大概是終身遺憾的。
按照古代算法,他應該算是秀才,因我哥和我考上高中,他常說不錯,不錯,家裡又有兩位秀才了。他很樂於施展他的毛筆字。
每年暑假,村里大約有三十人去南嶽。村里大多文盲,會寫字的很少。燒包上的字,大多由他代寫,並分文不收。我的三次南嶽之行,燒包也是外祖父代寫。他每次落款,會在我的名字加有「寶」字,不知是啥意思?
身為獨苗,外祖父應該繼承不少家業。當時狀況,沒有一定家底,是難養活七位兒女,而母親出生在六二年,正是全國鬧饑荒,最困難時期。那年出生的小孩,少有活下來的。母親活下來了。可見,外祖父的家底是不錯的。
外祖父有不少山,具體多少,我不清楚,也不敢詢問。但我知道,肯定不少。
九十年代,他就賣了好幾座山給黃金公司。蓮花寨開採黃金,外祖父的山是他們的必經之路。外祖父還托關係,把大舅二舅都安排在黃金公司上班。
對二舅來說,不知是福是禍?前幾年,他很風光,還當了小頭目,負責雷管炸藥。但他膽大包天,沒有安全意識,最後把手廢了。
這幾座山,外祖父賣了二三十萬。這數字在當時是非常大的。生活條件好了,但外祖父生活簡樸,自奉甚薄。他只需一點開支,用來買旱菸,煙味極辛辣。
當時也有包裝煙,憑外祖父的條件,可以買更好的煙。每年過節或過年,兒子女婿也會給他買包裝煙。但他還是抽旱菸,並把好煙收藏,送親戚或賣了。
他的飯食簡單。哪怕一個白菜,他也能吃一碗飯。穿衣簡樸。布滿補丁,但乾淨整潔,實在不能穿,直到被子女說,才換。
快八十歲了,他還扛著鋤頭,去河邊開墾荒地。我親眼所見,他把河邊刺棚燒了,把地重新翻了過來,挖了不少刺根,應該是某種中藥,味道甘甜,外祖母用來燉雞了。我也吃了,鮮美無比。
幾位女婿實在看不下去,每到他忙時,就放下手中活,過來幫忙。或許長期養成的習慣,他不喜歡買,想吃什麼,就自己種。太多的不可思議,發生在這位近八十歲的老人身上。
其實他並不摳,也有捨得花錢的時候。方圓百里的庵堂,都有他的捐款。九十年代,他花大幾千,請人到家施法。從父親的角度,他是高尚的,一切為了小舅。小舅瘋了。他是結婚受了刺激,妻子跑了而瘋的。外祖父愛子心切,魔障了。
從另一角度,外祖父是愚昧的。他幼讀孔孟之書,思想基礎當然是儒家。後因小舅,開始信佛,變得迷信,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家裡常有《金剛經》或《南無妙法蓮華經》之類,沒事常去庵堂吃齋念佛。家人反對無效,甚至不惜與大舅二舅交惡。賣山所得的錢,在幾年內,就被他們捐了。外祖母常說,還有人比她捐的更多。
外祖父八十三歲,得了小感冒。家裡人送他去醫院。他拒絕治療,直言壽命將至,算命先生也說他只有八十三歲,他不想續命了,想走了。說出來眼淚縱橫。
不知該說他愚昧無知還是佛性超然。或許他真的累了。八十三歲的高齡,本該頤養天年,為了小舅,卻還辛勤勞作。外祖父或許也絕望了,這麼多年,錢花了,小舅依舊未好。如今勞動更加困難,衣食住行要仰人鼻息,看人臉色了。
這是一種屈辱,一種悲哀,還不如直接離去。
父親照顧了外祖父一段時間。只要空閒,就去餵飯、擦身、把尿。外祖父很感激父親。留遺言時,把父親放在了第一位。家鄉有留遺言的風俗。第一位一般是長子,越靠前,越靈驗。可見父親在外祖父心中的位置。
外祖母深受封建思想影響。她和母親關係不好。前面談及,母親想飛上枝頭變鳳凰,好不容易熬到高中畢業。外祖母斷了她的戀想,逼她結婚。
沒書讀了,母親想外出闖蕩,正遇改革開放,外祖母又橫加干涉,甚至放出狠話。
我考上高中,哥正讀大學,家裡經濟拮据。母親向外祖母借錢。軟磨硬泡,外祖母才答應借一千。在母親病重住院時,外祖母並未伸出援手,反而催促母親還帳。
母親談及,總是淚流滿面。我實在想不通,外祖母是怎麼想的,都是身上掉下的肉,待遇卻如此天壤之別。
其實外祖母的心並不壞,甚至還很善良。為何卻又有如此舉動?只因她的封建思想作怪。她總認為嫁出去的女兒如潑出去的水,始終不如兒。她的心思全在她的幾個兒子身上,特別是她的小兒。
外祖母是個很勤勞的人,一年四季不閒著。種地。外祖母家裡的地很多,從不空閒。家裡吃的東西,都不到外面去買。別人家種的,她都種。別人家不種的,她也種。她會種很多紅薯。紅薯由幾位女婿來挖。每年至少有上千斤紅薯。
外祖母還會餵豬。每天天微亮,就外出扯豬草。多餘的紅薯,年底用來給豬催肥。外祖父家每年會殺年豬。年豬大部分用來醃臘肉,改善來年的生活。
醃鹹菜。鹹菜是青菜醃的。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把青菜從地里砍來,洗淨、晾乾、下缸。一層菜,一層鹽,碼實。醃白蘿蔔。酸蘿蔔炒肥腸是很好吃的。醃萵筍。萵筍入味,即可生吃,脆,酸。
醃製生薑剁辣椒。生薑選老薑,與剁辣椒同拌,十分開胃。做霉豆腐。豆腐靜放幾天,至豆腐表層長了二寸長的白色的絨毛。放大量辣椒粉和薑絲。味道濃醇。用筷子夾入壇,封存。
外祖母的針線很好。外祖父和小舅的衣裳鞋襪都是她縫製的。六十多歲了,還給外祖父制棉布鞋。後幾年,眼睛實在老花,看不清了,才去市場上買。
外祖母對外祖父照料得非常周到。外祖父沒有幾顆牙,想吃點甜的。外祖母就常在柴火堆煨幾個紅薯。紅薯甜而不膩,美味無比。
有時外祖母就弄糯米粑。房前有座石錐,呈圓錐形。糯米粑就是靠外祖母,一腳一腳踩在石槌碾碎而成。
外祖母每年還會做壇甜酒,專門給外祖父過過酒癮。外祖父想吃麵食。外祖母就去磨麥粉。有些做成麵條,還留有一袋麥粉,夏天時,與四季豆同煮,滋味難比。
她沒有休息的時候。沒事就納鞋底,或扯豬草,或煮豬食,或在地里除草,總有忙不完的事情。哪怕空閒,沒有農活,她就準備禮品,去庵堂吃齋念佛。方圓百里,沒有她不熟悉的庵堂。為了小舅,她是操碎了心。
從某方面講,他們又是偉大的。近八十的高齡,為了小舅,他們還自食其力。這種魄力,有幾人能做?
外祖母對我很好。我們住在同村。有好吃的,她就會想到我。或許她對母親還有份愧疚。每到周末,我去後山砍柴,都會在外祖父家吃完飯再回去。外祖母總會做道葷菜。有時是新鮮豬肉湯;有時是臘肉;有時是鹹菜粉蒸肉。我記不清多少次了。
外祖父去世,我因在外求學,未能回去。外祖母去世,我因小孩無人照顧,未能前往。心中難以釋懷。他們受了太多的苦。外祖父八十三,外祖母八十九,都算高齡了,去另一世界,或許也是解脫。願他們一路走好。下輩子好好享福,不要再為了小舅,勞累一生。
我出生時,他們就有六十多歲。六十以前的事,我所知甚少。我只知曉外祖父是位少爺,在家排行老二,上有大姐,下有小妹。
而外祖母是外村人,她出生馬落橋,與本村相隔約十里。如今,他們都已不在人世。偶爾想起,不禁潛然。
外祖父姓劉,名嗣和,與紅廟村劉姓家族同屬一脈。嗣有接續、繼承、子孫之意。他謹遵祖訓,開枝散葉,還算家庭殷實,養活了七位兒女。
如此多的人口,不是一般家庭能承受的。他常年平頭,且滿頭白髮。他很消瘦,兩眼深陷,顴骨突出,身無二兩肉。他背微駝,走路有點彎腰,但兩眼有神。
他的本名,我只在燒包上見過。每年暑假,外祖父會和本村另一位劉姓老人,組團去南嶽燒包。燒包是長寬約十厘米且摺疊好的黃紙。裡面裝有硬黃紙及三根香。包上寫有各位神靈及自己的名字。字是用毛筆,蘸了墨汁,一筆一划寫上去的。外祖父寫的非常虔誠。
我八歲時,出了車禍,在醫院搶救四天四夜才醒。母親本不信佛,但怕我長不大,讓外祖父帶我去南嶽,求神靈護佑。
外祖父居然同意了。他曾定下規矩,不許村民私自帶小孩去南嶽。我還是出了半價,並成為唯一享受此待遇的人。
我第一次見外祖父寫毛筆字,落款有三個烏黑的字:劉嗣和,劉是劉的繁體字。我貌似對這三個字格外有感情。我看了字,又看了外祖父。看了外祖父,又看了字。
外祖父讀過私塾。他是村里少有的文化人。他的毛筆字是有名的,且相當有功力。他沒能考取更高功名,大概是終身遺憾的。
按照古代算法,他應該算是秀才,因我哥和我考上高中,他常說不錯,不錯,家裡又有兩位秀才了。他很樂於施展他的毛筆字。
每年暑假,村里大約有三十人去南嶽。村里大多文盲,會寫字的很少。燒包上的字,大多由他代寫,並分文不收。我的三次南嶽之行,燒包也是外祖父代寫。他每次落款,會在我的名字加有「寶」字,不知是啥意思?
身為獨苗,外祖父應該繼承不少家業。當時狀況,沒有一定家底,是難養活七位兒女,而母親出生在六二年,正是全國鬧饑荒,最困難時期。那年出生的小孩,少有活下來的。母親活下來了。可見,外祖父的家底是不錯的。
外祖父有不少山,具體多少,我不清楚,也不敢詢問。但我知道,肯定不少。
九十年代,他就賣了好幾座山給黃金公司。蓮花寨開採黃金,外祖父的山是他們的必經之路。外祖父還托關係,把大舅二舅都安排在黃金公司上班。
對二舅來說,不知是福是禍?前幾年,他很風光,還當了小頭目,負責雷管炸藥。但他膽大包天,沒有安全意識,最後把手廢了。
這幾座山,外祖父賣了二三十萬。這數字在當時是非常大的。生活條件好了,但外祖父生活簡樸,自奉甚薄。他只需一點開支,用來買旱菸,煙味極辛辣。
當時也有包裝煙,憑外祖父的條件,可以買更好的煙。每年過節或過年,兒子女婿也會給他買包裝煙。但他還是抽旱菸,並把好煙收藏,送親戚或賣了。
他的飯食簡單。哪怕一個白菜,他也能吃一碗飯。穿衣簡樸。布滿補丁,但乾淨整潔,實在不能穿,直到被子女說,才換。
快八十歲了,他還扛著鋤頭,去河邊開墾荒地。我親眼所見,他把河邊刺棚燒了,把地重新翻了過來,挖了不少刺根,應該是某種中藥,味道甘甜,外祖母用來燉雞了。我也吃了,鮮美無比。
幾位女婿實在看不下去,每到他忙時,就放下手中活,過來幫忙。或許長期養成的習慣,他不喜歡買,想吃什麼,就自己種。太多的不可思議,發生在這位近八十歲的老人身上。
其實他並不摳,也有捨得花錢的時候。方圓百里的庵堂,都有他的捐款。九十年代,他花大幾千,請人到家施法。從父親的角度,他是高尚的,一切為了小舅。小舅瘋了。他是結婚受了刺激,妻子跑了而瘋的。外祖父愛子心切,魔障了。
從另一角度,外祖父是愚昧的。他幼讀孔孟之書,思想基礎當然是儒家。後因小舅,開始信佛,變得迷信,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家裡常有《金剛經》或《南無妙法蓮華經》之類,沒事常去庵堂吃齋念佛。家人反對無效,甚至不惜與大舅二舅交惡。賣山所得的錢,在幾年內,就被他們捐了。外祖母常說,還有人比她捐的更多。
外祖父八十三歲,得了小感冒。家裡人送他去醫院。他拒絕治療,直言壽命將至,算命先生也說他只有八十三歲,他不想續命了,想走了。說出來眼淚縱橫。
不知該說他愚昧無知還是佛性超然。或許他真的累了。八十三歲的高齡,本該頤養天年,為了小舅,卻還辛勤勞作。外祖父或許也絕望了,這麼多年,錢花了,小舅依舊未好。如今勞動更加困難,衣食住行要仰人鼻息,看人臉色了。
這是一種屈辱,一種悲哀,還不如直接離去。
父親照顧了外祖父一段時間。只要空閒,就去餵飯、擦身、把尿。外祖父很感激父親。留遺言時,把父親放在了第一位。家鄉有留遺言的風俗。第一位一般是長子,越靠前,越靈驗。可見父親在外祖父心中的位置。
外祖母深受封建思想影響。她和母親關係不好。前面談及,母親想飛上枝頭變鳳凰,好不容易熬到高中畢業。外祖母斷了她的戀想,逼她結婚。
沒書讀了,母親想外出闖蕩,正遇改革開放,外祖母又橫加干涉,甚至放出狠話。
我考上高中,哥正讀大學,家裡經濟拮据。母親向外祖母借錢。軟磨硬泡,外祖母才答應借一千。在母親病重住院時,外祖母並未伸出援手,反而催促母親還帳。
母親談及,總是淚流滿面。我實在想不通,外祖母是怎麼想的,都是身上掉下的肉,待遇卻如此天壤之別。
其實外祖母的心並不壞,甚至還很善良。為何卻又有如此舉動?只因她的封建思想作怪。她總認為嫁出去的女兒如潑出去的水,始終不如兒。她的心思全在她的幾個兒子身上,特別是她的小兒。
外祖母是個很勤勞的人,一年四季不閒著。種地。外祖母家裡的地很多,從不空閒。家裡吃的東西,都不到外面去買。別人家種的,她都種。別人家不種的,她也種。她會種很多紅薯。紅薯由幾位女婿來挖。每年至少有上千斤紅薯。
外祖母還會餵豬。每天天微亮,就外出扯豬草。多餘的紅薯,年底用來給豬催肥。外祖父家每年會殺年豬。年豬大部分用來醃臘肉,改善來年的生活。
醃鹹菜。鹹菜是青菜醃的。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把青菜從地里砍來,洗淨、晾乾、下缸。一層菜,一層鹽,碼實。醃白蘿蔔。酸蘿蔔炒肥腸是很好吃的。醃萵筍。萵筍入味,即可生吃,脆,酸。
醃製生薑剁辣椒。生薑選老薑,與剁辣椒同拌,十分開胃。做霉豆腐。豆腐靜放幾天,至豆腐表層長了二寸長的白色的絨毛。放大量辣椒粉和薑絲。味道濃醇。用筷子夾入壇,封存。
外祖母的針線很好。外祖父和小舅的衣裳鞋襪都是她縫製的。六十多歲了,還給外祖父制棉布鞋。後幾年,眼睛實在老花,看不清了,才去市場上買。
外祖母對外祖父照料得非常周到。外祖父沒有幾顆牙,想吃點甜的。外祖母就常在柴火堆煨幾個紅薯。紅薯甜而不膩,美味無比。
有時外祖母就弄糯米粑。房前有座石錐,呈圓錐形。糯米粑就是靠外祖母,一腳一腳踩在石槌碾碎而成。
外祖母每年還會做壇甜酒,專門給外祖父過過酒癮。外祖父想吃麵食。外祖母就去磨麥粉。有些做成麵條,還留有一袋麥粉,夏天時,與四季豆同煮,滋味難比。
她沒有休息的時候。沒事就納鞋底,或扯豬草,或煮豬食,或在地里除草,總有忙不完的事情。哪怕空閒,沒有農活,她就準備禮品,去庵堂吃齋念佛。方圓百里,沒有她不熟悉的庵堂。為了小舅,她是操碎了心。
從某方面講,他們又是偉大的。近八十的高齡,為了小舅,他們還自食其力。這種魄力,有幾人能做?
外祖母對我很好。我們住在同村。有好吃的,她就會想到我。或許她對母親還有份愧疚。每到周末,我去後山砍柴,都會在外祖父家吃完飯再回去。外祖母總會做道葷菜。有時是新鮮豬肉湯;有時是臘肉;有時是鹹菜粉蒸肉。我記不清多少次了。
外祖父去世,我因在外求學,未能回去。外祖母去世,我因小孩無人照顧,未能前往。心中難以釋懷。他們受了太多的苦。外祖父八十三,外祖母八十九,都算高齡了,去另一世界,或許也是解脫。願他們一路走好。下輩子好好享福,不要再為了小舅,勞累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