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海鹽生意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咱家的鹽貨,主要是海邊鹽池裡煮出來的鹽,還有些鹹魚干之類的貨物。」朱雷好奇的看了看兒子道,「阿戒,看你平時光顧著玩,今天怎麼關心起家裡的生意了?」

  「孩兒就是好奇嘛,這鹽不是隨處都有嗎,也能是值錢的貨物?」朱戒笑嘻嘻回應道。

  「鹽可不是隨處都有的啊!」朱雷被這傻兒子逗笑道,「說起來你今年也8歲了,也該了解一下自家的生意了。」說罷換了個舒服的坐姿,也不管朱戒聽得懂聽不懂,便滔滔不絕的講起來。

  話說這時候吳郡的範圍,大致包括現在的蘇州、杭州、上海、無錫、常州、鎮江、湖州這一大片的範圍,郡治在吳縣(蘇州市姑蘇區)。吳郡的鹽田,主要集中在杭州灣沿岸,尤其是人口較多的杭州灣北岸。

  這鹽田,說白了就是建造在海邊的大池子,我國古人在新石器時期就學會了利用潮汐來引海水入鹽田,再通過日曬蒸發獲得濃縮滷水的方式。通過長年累月的經驗積累和技術進步,到了東漢時期,鹽田已經發展到劃分功能區域,比如蒸發區、結晶區、煮鹽區等。在煮鹽過程中通過控制水溫,來實現更高濃度的鹽結晶析出提純後,再通過晾曬風乾,就是這個年代最常見的可食用海鹽。

  而吳郡的鹽田生意,主要掌握在四個姓氏大家族手中,也就是顧、陸、朱、張。這四家要麼祖上出過二千石的高官,要麼每代人都在吳郡郡府內,或所轄縣府上長期擁有官職,再加上家族多年積累的土地和商貿,以及四大家互相之間的聯姻和家族聯盟,已然是吳郡此地的龐然巨物一般。

  其中,張家在鹽田方面實力最強,海鹽的產出量也最大。

  吳郡由於地處沿海,本身就是全國鹽的主要產地之一,本地銷售的海鹽,大概每斗15錢左右(按糧食購買力換算,海鹽差不多每千克 3.5元)。這樣來看,就算是產鹽地,這海鹽也不便宜,畢竟此時的力氣活工種,月薪大概 300錢。

  「當然了,咱們四家這麼鹽田和海鹽的產出,不可能一股腦的只賣給吳郡百姓的。」朱雷侃侃而談道,「畢竟咱們吳郡,乃至整個揚州地區,人口都很少,遠沒北方那些州郡的人口多。而且,北方很多州郡離海遠,自己地盤上如果也沒鹽井鹽池的話,那鹽的價格可就貴了去了。」

  「比如京師洛陽,咱們吳郡產的海鹽因為純度高,口感好,能賣到每斗50錢!」一講到這裡,朱雷便兩眼放光道,「那可是三倍利都不止啊,而且京師東邊的兗州、南邊的豫州、北邊的冀州,都是咱家海鹽的主要銷路,也能賣個每斗30到40錢呢!」

  老朱同志越講越激動,站起來指著北邊道「咱們吳郡的海鹽,還有個便利優勢,就是從吳縣出發,一直到京師洛陽,全程都可以走水路,節約的運輸成本,讓那些北方山裡的鹽井鹽池根本沒法比!」

  這點倒確實是此時貨運的一大特徵。

  東漢時期,長江南岸地區,如吳郡和丹陽郡,可以通過大型貨運船隻「舸」(大型木質帆船),將本地產物或更南邊的會稽郡,甚至交州(廣東廣西和越南北部)的產物,順江(長江)去北岸,再通過中瀆水等連接江淮的河道,進入淮河。然後再從淮河轉入汴河,一直向西北方向航行,進入大河(黃河)。此時,如果要去京師洛陽,便西行轉入洛水即可抵達。

  往返航速平攤下來,單程大概30天左右。走陸路的話,全程趕著馬車步行,單程至少50天。更別說,陸運人均可管理的裝載量和船運根本沒法比了。

  「所以啊,咱們吳郡的鹽商,真正致富手段,就是往北邊那些缺鹽的州郡賣鹽。」朱雷又緩緩坐下,得意的向兒子朱戒吹噓道,「咱家最大的兩個產業,便是這海鹽北售,以及吳縣和北邊婁縣(崑山市)的田地產出了。」

  「朱郎,阿戒還小,家裡的事還是慢慢的讓他熟悉吧」顧氏聽著丈夫越講越遠,擔心兒子的小腦瓜一下子裝不下了,急忙打斷道,「你也累了一天了,趕緊先擦臉歇歇吧。我讓廚下早點準備晚飯。」

  「是啊,阿父先歇歇。」朱戒也隨聲附和道,「我這會兒也吃飽了,正好在院子裡玩耍一陣,等吃晚飯的時候再喊我!」說罷,便急沖沖的跑向院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