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四、起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次日清晨,全軍整肅,唐軍甲士三萬,出太原城。

  在太原城郊原野,軍容整肅、盔明甲亮,唐國公、大將軍李淵仗武王伐紂之白旗,發布了討賊檄文!

  這篇由溫大雅執筆的檄文,文筆華麗,用典豐贍,氣力充沛、言辭峻厲。

  檄文首先亮明了尊隋的立場,旗幟鮮明地表達了對隋朝和隋文帝的讚賞。

  「上天眷命,屬乎隋室」,隋文帝「豹變陝左、龍飛漢東」,最終完成了統一大業,「齊六合為一家,等黔黎於赤子。」

  古往今來盛世景象,莫過於隋朝仁壽年間!

  隨後,李淵把矛頭指向了當今皇帝楊廣!

  隋朝沒有錯,錯的只是楊廣。

  隋文帝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在太子問題上犯下了大錯,「廢守器之長,立不才之庶。」

  當今皇帝上台之後,「巡幸無度、窮兵極武」「遼水屢征,殲丁壯於億兆;伊谷轉輸,斃老幼於百萬!」

  現如今的形勢是「十分天下,九分盜賊」,所以我李淵,身為關隴勛貴,自當起兵勤王,為了天下江山,「廢昏立明」!

  今日起兵,正欲「放後主於江都,復先帝之鴻績」!

  不過溫大雅引經據典寫就的華美檄文,是給一路的地方官和士族豪門看的。

  普通兵士當然是聽不懂的。

  在這個世界上,對大多數人來說,最有吸引力的無非三件事:講壞話、看熱鬧和搶財寶。

  在軍中散播楊廣的傳言,是講壞話。

  在起兵前搞祥瑞,是看熱鬧。

  而李淵又在眾人面前宣布:大興城裡皇帝積攢一輩子的金銀財寶,打下長安之後,必定分給義軍將士。

  有一說,李淵這人是真仗義。歷史上他打下長安後,真的把所有財貨全都分下去!

  李淵自己都沒留,搞得後來自己沒錢了,找手下人出主意,把隋朝皇宮禁苑裡的樹全給砍了,賣給長安富戶百姓,大賺一筆。

  把長安皇宮裡所有財寶布帛都分下去,自己淪落到賣柴火,李淵真夠意思的!

  對比一下,洛陽城下,某位義軍領袖,要拿糧食換布匹,搞得軍心不安,李淵這邊可是太慷慨了!

  李密:能不能不要再提我了!

  李淵的許諾傳下去,自然是群情振奮,人人爭先恐後。

  白天想,夜裡哭,做夢都想去首都!

  誓師之後,兵髮長安!

  在行軍的過程中,李大李二哥倆,在不斷積累各種各樣的軍旅經驗。

  軍隊招募和組織是一回事,平日裡訓練演習是一回事,拉出來行軍又是一回事,一路上會遇到各種各樣複雜的情形。

  五十多歲的李淵,一改以往的沉著老練,容光煥發、精力充沛,每遇到事,都是事必躬親、親自操辦。

  接下來的數日行軍,李淵都保持著事必躬親的態度,李大李二則是左右旁聽。

  每日的軍務,有論功請賞的、有告狀申冤的、有爭鬥要裁決的,千頭萬緒,李淵都保持著旺盛的精力,一一親自裁斷。

  李淵:我要把精力,放在軍事上面!

  很多人對李淵有一個誤解,以為李淵只是個糟老頭子,武力值不高。

  但史書記載過,李淵當了皇帝之後,領人打獵,親自格殺過猛虎。

  一個五十多歲的皇帝,還能有如此武力值,如此旺盛的精力,還能踏上造反開國的道路,李淵的人生還是很勵志的。

  李淵:五十二歲,正是闖的年紀。

  大軍一日行進四十里,當天駐紮清源。

  大軍紮營有很多講究,李淵帶著兩個兒子言傳身教。

  首先要選擇地勢較高、地形安全、水源充足之地下營,然後要安置戰馬和駝驢。

  軍隊駐紮之後,派出部分精銳斥候巡查四周,大部分戰鬥兵員立營休息,體力較弱一些的輔兵則出營,採伐柴薪造飯。

  要是在交戰期間,軍營的建設也是重中之重。建設營柵、挖掘壕溝、建造防禦工事,都是非常勞累又非常必要的活。

  因為偷懶,沒有好好建設防禦工事,結果被人偷襲打敗的例子數不勝數。


  薛世雄、劉文靜、李密等人,都有沒認真修防禦工事,結果被人偷襲大敗的經歷。

  紮營之後,李淵帶著兩個兒子,和一眾精銳家僮保護,巡視營帳。

  李淵的巡營是真的做到了事必躬親,詳細考察了武器鎧甲的情況、兵員營帳飲食、米糧發放的情形。

  甚至李淵還過問了戰馬駝驢的飲食如何、消耗大不大。

  也就是軍營里不養豬,不然老李高低要上手,來一套母豬的產後護理。

  鑑於是剛開始行軍,遇到不合規範的地方,李淵都是直接讓人改正,也不責罰辦事人。

  溫大雅跟在一邊,邊看邊記。

  巡營結束,李淵帶著倆兒子,騎馬上山,瞰望軍營。

  望著營帳林立、軍旗飄揚,黃昏殘陽,李淵有感而發,對著兩個兒子開口:

  「天下神器,聖人大寶,不是天命所歸,大功濟世,不可妄居。當初堯舜禹禪讓之時,都要反覆考驗,以功勞折服世人。」

  李淵看向兩個兒子:

  「啟基創業,未有無功而得帝王者也!」

  李大李二都有所觸動。

  李大心裡在想,歷史上李唐剛一建國,李建成就被冊立為皇太子。

  照麼說,在李淵心裡,李建成的功績,是完全當得起這個皇太子的。

  其實,李淵要是心裡猶豫,在兩個兒子之間搖擺不定,完全可以不立太子的。

  但他晉封唐王、登基稱帝後,都是第一時間冊立太子的。

  李二心裡,則是把「啟基創業,未有無功而得帝王者」這句話,牢牢記在了心裡。

  反過來說,是不是只要有功勞,就能問鼎那個至尊大位了呢?

  李淵不知道兩個兒子心裡的想法,只是自顧自回憶著自己的人生。

  「孤生於深宮,長於勛貴之家,前半生順風順水,出任各地郡守,終究順遂平安,歡娛之極。百姓饑寒困苦,雖然見過不少,自身卻從未親歷。」

  「現如今,孤領兵南下,開創基業,一定要遍嘗艱難險阻,若不能事必躬親,恐有違天意。你們跟著我,切不可懈怠。」

  回顧完自己的生平,李淵給兩個兒子交代了現如今的局勢。

  「當初漢高祖起兵,依靠豐沛子弟。蕭何、曹參、樊噲等人,本是刀筆吏、屠狗戶,但是跟隨漢高祖啟基創業,流芳百世。」

  「我和漢高祖不一樣,他在豐沛多年,多識豪傑、極得人心,故而一朝起兵,豪傑景從,同生共死,絕無怨言。」

  「而我來晉陽不過數月,人心雖然歸附,但畢竟不牢靠。他們可以說是同心之人,但絕非效死之士。」

  李建成看著李淵,感受著他事必躬親之後,是對時局人心的把握,對麾下將士能否堅持南下,憂心忡忡。

  正是擔心將士們留戀鄉土,李淵才要事必躬親。

  「好在我還有你們」,李淵笑著拍了拍兩個兒子。

  「漢高祖有蕭何曹參,卻沒有我這麼優秀的兩個兒子,老天是公平的。」

  「我之所以任命你們兩個做左右統軍,正是希望能靠你們,同心協力,把隊伍帶到關中去!」

  三日後,大軍抵達西河郡(汾陽),投袂麾下、奉謁轅門者,日以千計。

  在當地,李淵大力開展了統一戰線工作,把重點放在安撫老者、豪族和富商身上。

  尊老可以博得名聲,安撫世家豪族可以穩定政權,善待富商可以保障後勤,這都是新生政權非常需要的。

  而李淵所需要付出的,完全是空頭支票,封官許願。

  在這方面,李淵事必躬親,官職大小都親自簽字定奪。最多的時候,一天之內親自冊封上千名官員。

  當然,李淵沒有瘋狂到賣官鬻爵的地步。他給出的官職,絕大部分都是散官和勛官。

  這種所謂官職,其實就是某種榮譽稱號,沒有實際執掌和行政權力,但是可以提高社會地位。

  對很多家產豐厚但地位低下的商人來說,掏錢贊助李唐集團,換一個榮譽稱號,提高社會地位,還是很值當的。

  看著李淵瘋狂簽字,李建成一旁莫名感慨。

  子婿統軍、親信領兵、事必躬親、招降納叛、廣施恩義、統一戰線,李淵靠著這幾件法寶,終於能先人一步,入主關中。

  李密:能不能別提這茬兒了?

  李淵已經老了,但歲月賜予了他高卓的眼光、老辣的手段和豐富的經驗,每一步,都走得謹慎而堅實。

  註:本章參考盧亞輝:《墓葬所見唐建國元從及其後裔》,《唐宋歷史評論》第四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