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百年來政治史
在腦子裡過了片刻,李建成再次看向兩個弟弟:
「不只如此,我要你們二人學《春秋》,不只是為了這一個故事,更是希望你們學到,《春秋》的政治原理。」
「更要弄懂五百年來的基本政治原理。」
李大郎覺得,應該給兩個弟弟,講講這個時代的政治規則了。
「春秋時代,與現如今一樣,都是封建政治,都遵循封建政治的基本規則,那就是世卿世祿。」
「所以,你們在《春秋》中,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可以運用在現實中。」
「但兩個時代也有不同。春秋的封建政治,乃是貴族封建。現如今的封建政治,乃是士族封建。」
這番奇特的發言,引起了張後胤的好奇:
「封建與郡縣之爭,古已有之。敢問長公子,這貴族封建與士族封建,有何不同?」
李建成興致大發,當著張先生和兩個弟弟,開始高談闊論起來。
「先秦時期,貴族封建是自上而下的,天子主動放權給各級貴族,封邦建國,天子大權不下諸侯。」
「而現如今,士族封建是自下而上的,因為士族掌控了大量土地和人口,平日裡驅使他們耕作,戰時驅使他們作戰。」
「這些依附人口,可以叫做賓客、部曲、家奴、家僮、奴客、仆隸等等,都是依附於封建主的依附人口。」
「士族們掌握了大量封建人口,下可刻剝庶民百姓,上可威脅皇權,爭奪天子大位。」
看到兩個弟弟懵了,李建成簡單解釋道:
「你們兩個聽不懂也沒關係。但你們必須知道,在士族封建制度下,形成了幾項政治制度,和幾種政治形態。」
「制度上,我稱之為宗王典兵制、諸王師友制、都督行台制。政治形態,我稱之為親貴政治、文武合一、兩宮之爭。」
「這些制度的開創者,是魏武帝曹操。」
終結者,是唐武帝李淵。
有一說一,曹操和李淵,肯定是中國歷史上最像的兩個君主。
這兩人,都是德字輩(孟德和叔德),都諡號武帝,都當過丞相,都搞過挾天子以令諸侯,都是本朝的開國之君。
兩人箭術都很好,都喜歡射鳥雀,都愛好打獵,都親自格殺過猛虎。
而且兩人都愛好人妻。曹操魏武遺風,世人皆知。
李淵也不遑多讓,打進長安城後,很快就霸占了昔日同僚辛處儉的妻子。
李淵:夫人,你也不想你的丈夫失去生命吧?
當然,這些是小節。曹操和李淵真正一致的東西,是政治路線和制度設計。
這是當時的社會形態決定的。
曹操和李淵,兩人身處士族封建時代的一頭一尾,註定兩人的開國制度和路線是高度相似的。
「宗王典兵制,就是皇帝任用同姓親戚掌握兵權。」
「曹操任用曹氏和夏侯氏,晉武帝司馬炎分封諸王,南北朝有宗王出鎮地方,隋文帝任用諸子領兵。」
李元吉主動開口:「大哥,任用自己親戚,豈不是天經地義,有什麼奇怪的呢?」
「自古以來,宗王領兵之後,篡奪皇位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自秦漢以來,宗室就很少領兵了。」
「但東漢以來,士族坐大,皇帝任用親戚,正是因為無人可用。」
「士族掌控了大量人口,斷絕底層人的上升渠道,自己大權獨攬,威脅皇權,迫使皇族只能大規模任用宗室子弟,對抗士族。」
李元吉和李智雲聽了,若有所思。
現如今,李淵任用建成、世民兩個兒子,分別充任左右領軍大都督,就是這一制度的體現。
將來元吉、智雲兩個齊王、楚王,也會繼承這個悠久傳統,領兵出征。
「宗王師友制,就是為諸位宗王選擇師傅和友朋,輔佐教導宗王。而這些人,往往出自大士族。」
這個制度是皇權和士族結合的重要橋樑,從魏晉一直延續到了初唐。
史書上說,李建成與李世民、李元吉相爭,「爭致名臣以自助」,就是這一制度的延續。
李世民帳下,有大名鼎鼎的「十八學士」。就連李元吉,也有張後胤、袁朗這樣的齊王府文學。
甚至到了李世民的兒子這一輩,也延續了這套制度。
李泰開文學館,聘請文人雅士,修撰《括地誌》,籠絡士族人心,邁出奪嫡的關鍵一步。
李承乾也針鋒相對,拉攏顏師古修撰了《漢書注》。
「地方都督制,就是在地方搞軍政合一。」
「這也是因為士族掌控了地方政權和兵權。皇帝只能任命都督,總攬軍政大權,與士族爭奪兵權。」
地方都督制的集大成者就是李世民。
看看他身上掛著的頭銜吧,這個行台、那個都督的,都是這套制度的體現。
其實李淵想過扶持李元吉來對抗李世民,這兩兄弟的官職,甚至是高度對應的。
李二是太尉,李四是司徒;李二是尚書令,李四是侍中;李二是陝東道大行台尚書令,雍州牧,李四是并州大都督、稷州刺史。
當然,絕不是說李四能與李二對抗。而是表明,宗王兼領各種都督,是一種制度安排。
說了這麼多,李建成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分析他的對手李世民,並且是放在五百年來的政治史下來分析。
李世民是宗王典兵制、諸王師友制、地方都督制三大制度的集大成者。
同理,李世民身上,也鮮明地體現出了文武合一、親貴政治和兩宮之爭。
李世民本人就是文武合一的最好例子。
士族把控了基層人口、掌握了教育資源、縮窄了上升渠道,教育資源和軍事力量,都集中在士族手中,自然會形成文武合一。
這一時期的文武全才,是制度性的,而不是偶然的。
當然,也有很多完全不懂軍事的人,為了追求文武合一,結果領兵翻車的。
親貴政治也不必多說,這一點,李淵和李世民真不愧是父子,都很偏愛親貴。
李淵偏愛的是裴寂,李世民偏愛的是長孫無忌,這兩人還都負責修撰律令的工作。
李世民登基後封賞群臣,裴寂和長孫無忌,是層次最高的那一批。
兩宮之爭,那就更是典中典了。
魏晉到唐初的太子之爭,之所以格外激烈,就是因為各大士族往往會在太子之爭上下注。
因此,太子之爭往往演變為士族集團之間的鬥爭,甚至是國策路線的鬥爭。
曹丕和曹植之間的鬥爭,背後站著河北崔氏的崔琰,和弘農楊氏的楊修。
孫權晚年的兩宮之爭,就導致了江東士族的極大分裂。
隋文帝晚年,太子楊勇和晉王楊廣的鬥爭,本質上就是關隴集團的楊素和山東士族高熲的鬥爭。
而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的鬥爭,也有類似的影子。
李世民麾下,頗多關東人士。而李建成東宮中,則以關隴人為主體。
李世民本人就是從太子之爭中搏殺出來的,卻完全沒有吸取教訓,最後也陷入了太子之爭,讓李承乾和李泰兩個兒子鬥了個兩敗俱傷。
宗王典兵、諸王師友、地方都督、文武合一、親貴政治、兩宮之爭,封建政治的要素,在李世民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不只如此,我要你們二人學《春秋》,不只是為了這一個故事,更是希望你們學到,《春秋》的政治原理。」
「更要弄懂五百年來的基本政治原理。」
李大郎覺得,應該給兩個弟弟,講講這個時代的政治規則了。
「春秋時代,與現如今一樣,都是封建政治,都遵循封建政治的基本規則,那就是世卿世祿。」
「所以,你們在《春秋》中,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可以運用在現實中。」
「但兩個時代也有不同。春秋的封建政治,乃是貴族封建。現如今的封建政治,乃是士族封建。」
這番奇特的發言,引起了張後胤的好奇:
「封建與郡縣之爭,古已有之。敢問長公子,這貴族封建與士族封建,有何不同?」
李建成興致大發,當著張先生和兩個弟弟,開始高談闊論起來。
「先秦時期,貴族封建是自上而下的,天子主動放權給各級貴族,封邦建國,天子大權不下諸侯。」
「而現如今,士族封建是自下而上的,因為士族掌控了大量土地和人口,平日裡驅使他們耕作,戰時驅使他們作戰。」
「這些依附人口,可以叫做賓客、部曲、家奴、家僮、奴客、仆隸等等,都是依附於封建主的依附人口。」
「士族們掌握了大量封建人口,下可刻剝庶民百姓,上可威脅皇權,爭奪天子大位。」
看到兩個弟弟懵了,李建成簡單解釋道:
「你們兩個聽不懂也沒關係。但你們必須知道,在士族封建制度下,形成了幾項政治制度,和幾種政治形態。」
「制度上,我稱之為宗王典兵制、諸王師友制、都督行台制。政治形態,我稱之為親貴政治、文武合一、兩宮之爭。」
「這些制度的開創者,是魏武帝曹操。」
終結者,是唐武帝李淵。
有一說一,曹操和李淵,肯定是中國歷史上最像的兩個君主。
這兩人,都是德字輩(孟德和叔德),都諡號武帝,都當過丞相,都搞過挾天子以令諸侯,都是本朝的開國之君。
兩人箭術都很好,都喜歡射鳥雀,都愛好打獵,都親自格殺過猛虎。
而且兩人都愛好人妻。曹操魏武遺風,世人皆知。
李淵也不遑多讓,打進長安城後,很快就霸占了昔日同僚辛處儉的妻子。
李淵:夫人,你也不想你的丈夫失去生命吧?
當然,這些是小節。曹操和李淵真正一致的東西,是政治路線和制度設計。
這是當時的社會形態決定的。
曹操和李淵,兩人身處士族封建時代的一頭一尾,註定兩人的開國制度和路線是高度相似的。
「宗王典兵制,就是皇帝任用同姓親戚掌握兵權。」
「曹操任用曹氏和夏侯氏,晉武帝司馬炎分封諸王,南北朝有宗王出鎮地方,隋文帝任用諸子領兵。」
李元吉主動開口:「大哥,任用自己親戚,豈不是天經地義,有什麼奇怪的呢?」
「自古以來,宗王領兵之後,篡奪皇位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自秦漢以來,宗室就很少領兵了。」
「但東漢以來,士族坐大,皇帝任用親戚,正是因為無人可用。」
「士族掌控了大量人口,斷絕底層人的上升渠道,自己大權獨攬,威脅皇權,迫使皇族只能大規模任用宗室子弟,對抗士族。」
李元吉和李智雲聽了,若有所思。
現如今,李淵任用建成、世民兩個兒子,分別充任左右領軍大都督,就是這一制度的體現。
將來元吉、智雲兩個齊王、楚王,也會繼承這個悠久傳統,領兵出征。
「宗王師友制,就是為諸位宗王選擇師傅和友朋,輔佐教導宗王。而這些人,往往出自大士族。」
這個制度是皇權和士族結合的重要橋樑,從魏晉一直延續到了初唐。
史書上說,李建成與李世民、李元吉相爭,「爭致名臣以自助」,就是這一制度的延續。
李世民帳下,有大名鼎鼎的「十八學士」。就連李元吉,也有張後胤、袁朗這樣的齊王府文學。
甚至到了李世民的兒子這一輩,也延續了這套制度。
李泰開文學館,聘請文人雅士,修撰《括地誌》,籠絡士族人心,邁出奪嫡的關鍵一步。
李承乾也針鋒相對,拉攏顏師古修撰了《漢書注》。
「地方都督制,就是在地方搞軍政合一。」
「這也是因為士族掌控了地方政權和兵權。皇帝只能任命都督,總攬軍政大權,與士族爭奪兵權。」
地方都督制的集大成者就是李世民。
看看他身上掛著的頭銜吧,這個行台、那個都督的,都是這套制度的體現。
其實李淵想過扶持李元吉來對抗李世民,這兩兄弟的官職,甚至是高度對應的。
李二是太尉,李四是司徒;李二是尚書令,李四是侍中;李二是陝東道大行台尚書令,雍州牧,李四是并州大都督、稷州刺史。
當然,絕不是說李四能與李二對抗。而是表明,宗王兼領各種都督,是一種制度安排。
說了這麼多,李建成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分析他的對手李世民,並且是放在五百年來的政治史下來分析。
李世民是宗王典兵制、諸王師友制、地方都督制三大制度的集大成者。
同理,李世民身上,也鮮明地體現出了文武合一、親貴政治和兩宮之爭。
李世民本人就是文武合一的最好例子。
士族把控了基層人口、掌握了教育資源、縮窄了上升渠道,教育資源和軍事力量,都集中在士族手中,自然會形成文武合一。
這一時期的文武全才,是制度性的,而不是偶然的。
當然,也有很多完全不懂軍事的人,為了追求文武合一,結果領兵翻車的。
親貴政治也不必多說,這一點,李淵和李世民真不愧是父子,都很偏愛親貴。
李淵偏愛的是裴寂,李世民偏愛的是長孫無忌,這兩人還都負責修撰律令的工作。
李世民登基後封賞群臣,裴寂和長孫無忌,是層次最高的那一批。
兩宮之爭,那就更是典中典了。
魏晉到唐初的太子之爭,之所以格外激烈,就是因為各大士族往往會在太子之爭上下注。
因此,太子之爭往往演變為士族集團之間的鬥爭,甚至是國策路線的鬥爭。
曹丕和曹植之間的鬥爭,背後站著河北崔氏的崔琰,和弘農楊氏的楊修。
孫權晚年的兩宮之爭,就導致了江東士族的極大分裂。
隋文帝晚年,太子楊勇和晉王楊廣的鬥爭,本質上就是關隴集團的楊素和山東士族高熲的鬥爭。
而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的鬥爭,也有類似的影子。
李世民麾下,頗多關東人士。而李建成東宮中,則以關隴人為主體。
李世民本人就是從太子之爭中搏殺出來的,卻完全沒有吸取教訓,最後也陷入了太子之爭,讓李承乾和李泰兩個兒子鬥了個兩敗俱傷。
宗王典兵、諸王師友、地方都督、文武合一、親貴政治、兩宮之爭,封建政治的要素,在李世民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