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公聽聽怎麼樣呢?
胡毋敬問道:「僕射認為,還有時令嗎?」
陳遠青說道:「我認為,有,公聽說過重耳的事嗎?」
「先秦的時候,晉國的大臣介子推,保護晉國的大公子重耳出逃,在饑寒交迫之際,為了不讓重耳餓死,把自己的大腿肉割下來給重耳吃。」
僕從喜上前給兩人添茶,在碗裡倒了麥茶,隨後退到一邊。
陳遠青繼續說道:
「重耳當上晉國的大王,要給介子推封官,介子推不肯做官,隱居到大山里。」
「晉公放火燒山,結果火燒了好多天,介子推依然沒有出來,等火熄滅後,介子推的屍體被庶人找到,重耳後悔不已,把這一天定為寒食。」
胡毋敬端起茶喝了一口:「這有什麼關係呢?」
「先前小子告訴公,十五日為一個時令,春分之後的十五日,是寒食。」
廊下,胡毋敬用手指沾了沾茶水,在矮案上算了算。
「你是怎麼知道的呢?」
陳遠青說道:「周朝時,把洛邑當成天下之中的位置,定為中土,所以得到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的時令,寒食不也是這樣的道理嗎?」
看不出,此子在博士宮裡的名聲不高,讀的書卻很多。
跽坐在矮案前,胡毋敬點點頭:「聽說過周朝的土圭論,可這是為什麼呢?」
「是景長變化的道理。」
桑樹鬱鬱蔥蔥,翠綠的庭院中,陳遠青和胡毋敬相對而坐。
陳遠青說道:「春分之後的十五日,為寒食,寒食之後的十五日,雨水滋潤,穀物開始生長,為穀雨;穀雨之後如禮記,螻蟈鳴,蚯蚓出,立字解見春,夏也,為立夏;立夏之後十五日,穀物生長至此,漸盈滿,為小滿,小滿之後算算日子,便是芒種,芒種之後腐草為螢,大雨時行,為大暑,大暑之後歷秋冬,冬至之後十五日,寒氣始動,初寒尚小,為小寒,小寒之後十五日積雪不化,冰最堅,為大寒。」
還有這麼多時令嗎?
胡毋敬問道:「你是從景長變化看出來的?」
陳遠青說道:「嗯!公為什麼不親自到洛邑看一看呢?」
先秦觀測天文的工具是圭,根據地球圍繞太陽轉,在每個位置產生的影長都不一樣,去洛邑看,也能看出來。
胡毋敬說道:「君上的氅換成深衣?」
「這不是從齊地到穎川的緣故,是時令變化的緣故。」
胡毋敬站起身來,對著陳遠青說道:「君上命令我修補日書,如果不是你,我還不知道該如何修改。」
「我也是遵循前人的道理,能有什麼本事呢?」
胡毋敬拱著手,「我回去把這些時令寫出來!」
第二天清晨。
胡毋敬再次來到府中拜訪,只是多了兩個太史府的屬官。
兩個屬官抬著兩籮筐的竹簡,竹簡泛青,看樣子是新買回來的簡。
陳遠青跽坐在廊下。
來到矮案前,胡毋敬把竹簡一件一件放在矮案上。
「你看,修的怎麼樣?」
陳遠青說道:「公是否認為,缺了什麼?」
胡毋敬把竹簡拿起來:「缺漏?」
「沒有對應耕種穀物的農時,是沒有用的。」
胡毋敬點點頭。
陳遠青說道:「我有一個想法,公聽聽怎麼樣呢?」
胡毋敬說道:「你說。」
「公是天下司農之首,以現在三十六郡的糧食來計算。
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在北地郡,李信率二十萬大軍在隴西,王賁率三十萬大軍在百越,修建天下馳道五十多萬,咸陽城擴建幾十萬人。
三十六郡的耕地,想要供養如此龐大的工程和軍隊是不可能的。」陳遠青說道。
胡毋敬說道:「僕射認為呢?」
「如果在大暑之後,再耕種稻和黍如何呢?」
秦很落後,
沒有一年種植兩季的說法。
因為日書里沒有寫。
一歲再種,要等到漢朝異物志的時候。
胡毋敬說道:「你說大暑之後耕種?」
他繼續說道:「事關農令,先秦時期並沒有這樣的先例,我也未必敢寫進日書里,這樣的大事是需要相府集議的。」
「明日我召集公卿!」
胡毋敬這個人,像李斯,都是從吏變成如今的位置,很有才學。
總是能在正確的時候,做出最正確的選擇,所以才有今天的地位。
對於大暑之後耕種。
相信他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陳遠青微微躬身,目送胡毋敬從廊道離開。
到了第二日清晨。
陳遠青來到丞相府,看見謁者早早在宮門等候,便跟著他來到丞相府的正堂。
胡毋敬已經到了,還有同行的李斯、尉潦、蒙毅和旃等公卿跽坐在正堂中。
王綰坐在中央,公卿圍繞著他而坐。
旃問道:「太史把我們召來,是要商議什麼事呢?」
謁者把竹簡抬進來。
胡毋敬說道:「想請諸君看看,這些是否要寫進日書中?」
王綰手裡握著竹簡,是剛呈遞上來的,開口說道:「諸位看看吧。」
優旃說道:「多了九個時令?」
胡毋敬微微躬身說道:「我按照君上的旨意,將時令不同的緣故寫進書中。」
「細細一數,的確是九個。」
這些時令,比秦時所知道的還要多。
尉繚問道:「日書指導庶人耕種,太史是怎麼知道的呢?」
胡毋敬微微躬身說道:「先秦時的圭法!」
圭法,就是土圭法
尚書中有記載。
尉繚說道:「先秦時,所用圭法,得出時令也不過八時。」
胡毋敬微微點頭:「尉公所言的確是如此,可我觀察八個時令,的確有極大的差別,就如君上先前所說,在齊地和在穎川,這是時令變化八個之多的緣故。」
尉繚點點頭。
諸公看著手中的竹簡,出現一條從未見過制令:
「一歲再種?」
「這是什麼緣故?」
胡毋敬說道:「先秦時,仲春過了之後,就是仲夏,而後仲秋和仲冬,卻不知道歲還有返暑的時候,先人認為夏之後便是秋冬,所以一歲只種一稻。」
「現在,我把時令分割出來,哪怕是仲夏,到仲秋,也有許多個時令,而稻和谷的耕種,只需要三個時令而已,為何不試一試呢?」
王綰緩緩放下竹簡:「諸君誰贊成呢?」
陳遠青說道:「我認為,有,公聽說過重耳的事嗎?」
「先秦的時候,晉國的大臣介子推,保護晉國的大公子重耳出逃,在饑寒交迫之際,為了不讓重耳餓死,把自己的大腿肉割下來給重耳吃。」
僕從喜上前給兩人添茶,在碗裡倒了麥茶,隨後退到一邊。
陳遠青繼續說道:
「重耳當上晉國的大王,要給介子推封官,介子推不肯做官,隱居到大山里。」
「晉公放火燒山,結果火燒了好多天,介子推依然沒有出來,等火熄滅後,介子推的屍體被庶人找到,重耳後悔不已,把這一天定為寒食。」
胡毋敬端起茶喝了一口:「這有什麼關係呢?」
「先前小子告訴公,十五日為一個時令,春分之後的十五日,是寒食。」
廊下,胡毋敬用手指沾了沾茶水,在矮案上算了算。
「你是怎麼知道的呢?」
陳遠青說道:「周朝時,把洛邑當成天下之中的位置,定為中土,所以得到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的時令,寒食不也是這樣的道理嗎?」
看不出,此子在博士宮裡的名聲不高,讀的書卻很多。
跽坐在矮案前,胡毋敬點點頭:「聽說過周朝的土圭論,可這是為什麼呢?」
「是景長變化的道理。」
桑樹鬱鬱蔥蔥,翠綠的庭院中,陳遠青和胡毋敬相對而坐。
陳遠青說道:「春分之後的十五日,為寒食,寒食之後的十五日,雨水滋潤,穀物開始生長,為穀雨;穀雨之後如禮記,螻蟈鳴,蚯蚓出,立字解見春,夏也,為立夏;立夏之後十五日,穀物生長至此,漸盈滿,為小滿,小滿之後算算日子,便是芒種,芒種之後腐草為螢,大雨時行,為大暑,大暑之後歷秋冬,冬至之後十五日,寒氣始動,初寒尚小,為小寒,小寒之後十五日積雪不化,冰最堅,為大寒。」
還有這麼多時令嗎?
胡毋敬問道:「你是從景長變化看出來的?」
陳遠青說道:「嗯!公為什麼不親自到洛邑看一看呢?」
先秦觀測天文的工具是圭,根據地球圍繞太陽轉,在每個位置產生的影長都不一樣,去洛邑看,也能看出來。
胡毋敬說道:「君上的氅換成深衣?」
「這不是從齊地到穎川的緣故,是時令變化的緣故。」
胡毋敬站起身來,對著陳遠青說道:「君上命令我修補日書,如果不是你,我還不知道該如何修改。」
「我也是遵循前人的道理,能有什麼本事呢?」
胡毋敬拱著手,「我回去把這些時令寫出來!」
第二天清晨。
胡毋敬再次來到府中拜訪,只是多了兩個太史府的屬官。
兩個屬官抬著兩籮筐的竹簡,竹簡泛青,看樣子是新買回來的簡。
陳遠青跽坐在廊下。
來到矮案前,胡毋敬把竹簡一件一件放在矮案上。
「你看,修的怎麼樣?」
陳遠青說道:「公是否認為,缺了什麼?」
胡毋敬把竹簡拿起來:「缺漏?」
「沒有對應耕種穀物的農時,是沒有用的。」
胡毋敬點點頭。
陳遠青說道:「我有一個想法,公聽聽怎麼樣呢?」
胡毋敬說道:「你說。」
「公是天下司農之首,以現在三十六郡的糧食來計算。
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在北地郡,李信率二十萬大軍在隴西,王賁率三十萬大軍在百越,修建天下馳道五十多萬,咸陽城擴建幾十萬人。
三十六郡的耕地,想要供養如此龐大的工程和軍隊是不可能的。」陳遠青說道。
胡毋敬說道:「僕射認為呢?」
「如果在大暑之後,再耕種稻和黍如何呢?」
秦很落後,
沒有一年種植兩季的說法。
因為日書里沒有寫。
一歲再種,要等到漢朝異物志的時候。
胡毋敬說道:「你說大暑之後耕種?」
他繼續說道:「事關農令,先秦時期並沒有這樣的先例,我也未必敢寫進日書里,這樣的大事是需要相府集議的。」
「明日我召集公卿!」
胡毋敬這個人,像李斯,都是從吏變成如今的位置,很有才學。
總是能在正確的時候,做出最正確的選擇,所以才有今天的地位。
對於大暑之後耕種。
相信他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陳遠青微微躬身,目送胡毋敬從廊道離開。
到了第二日清晨。
陳遠青來到丞相府,看見謁者早早在宮門等候,便跟著他來到丞相府的正堂。
胡毋敬已經到了,還有同行的李斯、尉潦、蒙毅和旃等公卿跽坐在正堂中。
王綰坐在中央,公卿圍繞著他而坐。
旃問道:「太史把我們召來,是要商議什麼事呢?」
謁者把竹簡抬進來。
胡毋敬說道:「想請諸君看看,這些是否要寫進日書中?」
王綰手裡握著竹簡,是剛呈遞上來的,開口說道:「諸位看看吧。」
優旃說道:「多了九個時令?」
胡毋敬微微躬身說道:「我按照君上的旨意,將時令不同的緣故寫進書中。」
「細細一數,的確是九個。」
這些時令,比秦時所知道的還要多。
尉繚問道:「日書指導庶人耕種,太史是怎麼知道的呢?」
胡毋敬微微躬身說道:「先秦時的圭法!」
圭法,就是土圭法
尚書中有記載。
尉繚說道:「先秦時,所用圭法,得出時令也不過八時。」
胡毋敬微微點頭:「尉公所言的確是如此,可我觀察八個時令,的確有極大的差別,就如君上先前所說,在齊地和在穎川,這是時令變化八個之多的緣故。」
尉繚點點頭。
諸公看著手中的竹簡,出現一條從未見過制令:
「一歲再種?」
「這是什麼緣故?」
胡毋敬說道:「先秦時,仲春過了之後,就是仲夏,而後仲秋和仲冬,卻不知道歲還有返暑的時候,先人認為夏之後便是秋冬,所以一歲只種一稻。」
「現在,我把時令分割出來,哪怕是仲夏,到仲秋,也有許多個時令,而稻和谷的耕種,只需要三個時令而已,為何不試一試呢?」
王綰緩緩放下竹簡:「諸君誰贊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