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政績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群臣離開丞相府,來到章台宮。

  王綰對著門前的謁者問:

  「君上在裡面嗎?」

  謁者點點頭。

  章台宮裡,始皇帝在看簡牘,這些簡牘並不是疏奏,而是商君書,遍閱群書也算是他的愛好之一。

  蒙毅肅著臉:「君上,丞相府舉行了集議。」

  「議什麼。」

  「編修日書的事。」

  「進來吧。」

  王綰、尉繚、李斯、胡毋敬和陳遠青神情嚴肅進入章台宮殿。

  幾人在大殿中微微躬身。

  「諸公坐吧!」

  謁者紛紛搬來矮案。

  王綰微微躬身:「君上,日書編修,丞相府舉行群臣集議。」

  群臣集議,就是有結論了。

  「陛下,簡!」

  謁者把竹簡呈遞上來。

  始皇帝手握著竹簡,挺拔魁梧的身軀坐在塌上,目光主要停留在竹簡。

  看完手中的竹簡,始皇帝緩緩抬起頭:

  「多了九個時令?」

  胡毋敬躬身說道:「這是臣與僕射商議的結果,周朝到先秦的時候,有八個時令,周朝用土圭的辦法來測量影長。」

  「如果按周朝的辦法,現在是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土圭所見的景長,也只有一丈三尺一寸而已。」

  光是這樣的話,是不足以讓人相信的。

  始皇帝緩緩開口:「蒙毅!」

  蒙毅躬身,緩緩退出章台宮,很快又回來說道,

  「君上,一丈三尺兩寸。」

  過了時間,景開始變化。

  始皇帝緩緩開口:「為何是九個?」

  胡毋敬躬身:「臣和僕射觀察,時令十五日會變化一次,從仲春開始,就是如此。」

  「左傳喜公五年,周朝曆法的正月初一,魯喜公在太廟聽政以後,就登上觀台望雲物,於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有了記載的雲物。」

  「這是像統一度量衡一樣的事。」

  始皇帝嗯了一聲,緩緩開口:「編修日書吧。」

  「唯!」

  胡毋敬躬身。

  主爵中尉王序提起筆,把陳遠青和胡毋敬的政績,記錄在竹簡上。

  王綰緩緩開口:「我聽說,地方的司農官常常因為時令很長,而無法確定具體的耕種日期。」

  「臣認為,應該命令博士宮諸生抄錄,三十六郡司農官吏,按日書執行農令。」

  始皇帝微微點頭。

  「丞相府集議何事?」

  「稟陛下,臣和公卿在商議一歲再種的事。」王綰說道。

  謁者把竹簡拿到始皇帝面前。

  緩緩打開,上面記載著丞相府群臣的諫議,在大暑之後命令黔首抓緊時令耕種。

  始皇帝望向胡毋敬:

  「一歲再種,何以得出這樣的農令?」

  胡毋敬不知道怎麼回答。

  下了值,

  胡毋敬帶著兩個屬官,沿著廊道來到陳家宅院的正堂,在廊下對坐。

  「我本來是櫟陽的吏,因為對律法熟悉,字體工整,承蒙廷尉的舉薦在朝中當了官,掌管太史這樣的司職。」

  陳遠青問道:「太史為何要跟我說這個呢?」

  胡毋敬唉了一聲,說道:「像我這樣賤吏出身的人,哪怕位列上卿,也是很容易受人鄙夷的。」

  這就是胡毋敬不如李斯的地方。

  李斯年輕時,在郡里擔任小吏,看到身處廁所和糧倉中的老鼠,由此想到自己處境,辭去吏職,前去蘭陵拜荀子為師,學習帝王治理天下的學問。

  此後,如同換了一個人般。

  先後到各地遊說,

  一封逐客令,令始皇帝收回遣散秦國客卿舍人的王令,自此天下聞名。


  胡毋敬卻還在擔心自己的出身。

  太在乎自己的名聲。

  胡毋敬繼續:「我在獄中時向先賢學習,但仍不擅長曆法,哪怕是觀察星象,得到的啟發也微乎其微,若不是僕射告訴我,我還沒發現這樣的規律。」

  他說著,從屬官哪裡拿出幾個竹筒。

  「這幾卷竹簡,是君上命我規範天下文字,所寫的博學篇,就贈予僕射了。」

  博學篇,天下小篆都按照這樣的字跡修撰,份量之重!

  陳遠青拿過來看,「怎麼能承受太史這樣的厚禮呢!」

  翌日。

  陳遠青來到扶蘇的宮殿。

  說起來,自己也是公子扶蘇的老師,博士宮肩負教導扶蘇的職責。

  走進扶蘇的宮殿,和往常一樣,扶蘇並沒有坐在榻上看書。

  「公子呢?」

  陳遠青詢問謁者。

  謁者微微躬身,隨後指了指銅柱後,扶蘇冥神苦思什麼。

  這樣整日在宮室中,哪怕能耐得住性子,身體也會損壞的。

  陳遠青說道:「公子,到廊道上走走?」

  「先生來了!」

  扶蘇看到陳遠青,有些意外,隨後站起來朝陳遠青微微躬身。

  往廊道中走去,

  咸陽宮之大,南北相距二百餘里,宮殿群落不計其數。

  哪怕扶蘇這座宮殿,也有很多相連的宮室。

  陳遠青問道:「公子在想什麼呢?」

  扶蘇說道:「扶蘇聽說,父皇從泰山巡狩回咸陽,命令太史令編修日書,是因為在齊地時披氅,在穎川時,卻著深衣。」

  陳遠青說道:「日書已經編修,下放到郡縣。」

  因為是先生提的,所以很關切。

  廊道中,扶蘇停下來:「扶蘇聽說,有一條農令未被編修入日書中。」

  「憑藉現在,北地老師率領的三十萬大軍,百越上將軍王賁率領的三十萬大軍,以及隴西李信二十大軍,所需要耗費的糧食和騶就不計其數,更何況還有各地的力役。」

  「先生說的是有道理的。」

  「地的產出是一定的,如果沒有增加的土地,只能增加土地產出的糧食,所以先生的主張是對的。」

  「為何沒有寫進農令中呢?」

  陳遠青想了想,「我聽說,史祿在東越的縣鄉擔任縣令,很擅長開鑿水渠,引導農事。」

  扶蘇想了想:「扶蘇明白了!」

  說著朝陳遠青微微躬手,來到章台宮,對著守門的謁者說道:

  「扶蘇求見父皇!」

  謁者聞言微微點頭,連忙去稟報。

  扶蘇走進時,始皇帝手裡握著竹簡,全神貫注似乎沒有注意到扶蘇進來一樣。

  「父皇。」

  始皇帝緩緩抬頭。

  「臣聽說,博士宮有一條一歲再種的農令,因為害怕耽誤農時而沒有推行。」

  「既然是這樣,為何不讓史祿試一試呢?」

  PS:大家新年快樂!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