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相府集議
叔孫通死活要跟著,在陳遠青身後默不作聲。
作為侍詔博士,來參與議論朝事也不是不行,類六國時上廟堂高論的門客。
不理他就行。
走進丞相府。
「兩位是一起來的嗎?」
坐在矮案前,王綰提著筆,緩緩抬頭,目光看著尉繚和陳遠青二人。
「有勞老丞相。」尉繚說道。
陳遠青尋一處角落坐下,九卿重要權位的人都來了,他們一一依次跽坐在門堂里,有蒙毅、王序等上卿,還有負責筆錄的太史令胡毋敬,陳遠青沒有說話,靜靜等待尉繚作聲。
王綰說道「諸卿都到了,那就開始吧!」
召集群臣集議,一定是有重要的事,只是他們不知道召集集議的人是尉繚,目光都紛紛落到他身上。
尉繚顯得很愧疚:「怎敢勞煩諸位前來。」
「尉公不必這樣作態,您到底想說什麼事?」一個叫旃的諫議大夫開口。
當年始皇帝想把上林苑一直向西擴大到陳倉,就是眼前這位說陛下這主意太好了,您多養點奇珍異獸,等敵軍從東面打過來,讓那些麋鹿用角去頂他們就夠了,始皇帝聽出反諷之意打消了這個念頭。
尉繚說道:「我想商議田畝授予的制度。「
眾卿聞言相互對視一眼。
旃蹙起眉頭:「尉公為何要做這樣的事?」
尉繚緩緩說道:「我奉王令,到咸陽和上郡的新道勘察路線,進入膚施,有機會經過上郡,路過很多縣鄉。諸位沒有離開過咸陽,我倒是能與諸位說一說,馳道兩旁是連綿千里不斷的土地,沒有耕種,這是很令人疑惑的。」
「我問郡縣的令官,郡里的縣官說,這些都是等待封賜授予的地。」
「回來時,我遇到三晉之地前往邊陲的魏人,他們說沒有宅和地,因遷移,而獲民爵一級。」
上卿們不明所以聽著尉繚講述。
尉繚繼續道:「六國和秦征戰,國君一定會對士卒作出承諾,可國家戰敗,他們的承諾沒有人來兌現,六國舊民中,沒有田和宅的很多,大秦的征戰越來越少,如果仍是授田制,土地如何獲得?」
秦統一天下已經三年,能察覺到這個變化的人還少,一來是百姓哪怕言苦也沒有向朝廷訴苦的道理,二來上卿很少離開咸陽,看不到那樣的景象。
「尉公談論這樣的事還早,蒙恬還在征討草原。」旃淡淡開口。
「難道要唇亡了,才考慮齒寒的事嗎?」
這位尉公,很擅長通過面相觀察人心。
他的出身很神秘,傳聞是魏國大梁人,不知道從哪裡拜的老師,出現在廟堂上時就能和群臣討論天下形勢,很善長制定攻戰的方略。
旃開口:「尉公說的有道理,可是……自古變制的事,可興可亡,這是很冒險的啊。」
尉繚大聲說道:「諸位隨陛下打天下,難道不希望大秦萬年,萬萬年?」
叔孫通想要起身附和。
卻被陳遠青一個眼神看了回去。
旃問:「尉公召集上卿,是想商議解決這件事嗎?」
尉繚搖搖頭:「我想與諸君說屯田制!」
「屯田制?」
上卿們面面相覷一眼,目光又看向尉繚。
剛建朝,朝堂上的公卿大臣未必懂得治國,但現在天下剛剛統一,誰都不懂怎麼治理,那麼對於這個新天下,他們都有自己的治式。
「像六國時,齊、楚、燕等國使用井田,沒有田地的黔首開耕公田,公田隸屬公卿士人,要繳納租賦。大秦有很多空餘的土地,國府將這些空餘的土地拿出來,作為公田,給沒有田畝的農戶耕種,租賦交給國府,是為屯田。」
「諸公,誰贊成呢?」
諸公聞言陷入沉思。
可以理解,和以往的井田制有類似之處,簡單來說,是將以往井田中的公田部分拿出來,作為如今的屯田制。
旃開口:「如果黔首都能這樣獲得田,那還如何使民疲憊呢?」
尉繚說道:「公田得到的糧食,一定是比私田少,想獲得更多糧食,就要想辦法獲得私田。
為什麼不施行呢?」
另一位上卿看向尉繚:「這是尉公想出來的?」
尉繚目光投向陳遠青,陳遠青如實:「尉公到我的宅落,說起勸諫陛下清點天下的畝數的事,我和尉公商量,這是我與尉公商議的結果。」
哪怕是商鞅變法也是先立木,這位上卿又說道:「尉公,您想要從哪裡開始施行呢?」
另一個上卿說道:「不確定的政令,怎麼能施行在眼睛看不見的地方,先京畿之地,再在郡縣施行?」
尉繚說道:「咸陽是大秦的都城,孝公以來,秦人素因變法獲得了地,京畿之外郡縣的人就無法獲得土地了。」
需要公田的地方,不在京畿,而在地方。
諸卿只是看了尉繚一眼。
他們心裡都清楚,誠然尉公說的是實話,既然要做,就將荒地作為公田交到沒有田地的黔首手中,地方的荒地一定是比咸陽多的。
寫律於租,訾粟而稅,主持集議的王綰說:「今日還有最後一件事要議,租賦怎麼算呢?」
「禹貢把天下的土壤分為黃壤、白壤、塗泥、青黎等不同級別,如果按固定比例向不同條件的農戶收租,顯然會造成不公。」先前的上卿開口。
尉繚說道:「租是定期徵收,賦是臨時攤派。租是固定收取的數額,一戶四石四斗五升,賦是按口賦,一人四十錢。不如,公田者,租減半,賦不變!」
旃開口:「尉公只是公卿,並不在朝中擔任官職,為什麼要諫言這樣的事呢!」
尉繚說道:「大秦可有律法,公卿不能應詔言疏!」
贊成的和反對的,全都記錄下來,胡毋敬看向王綰。
王綰說道:「今日的集議,到此為止,等我寫好簡書,再向陛下廷議!」
咸陽宮。
沉沉大殿肅然無聲,謁者們都在躬身屏息靜默著,
始皇帝在看奏,這些疏奏主要來源於國家的倉庫、郡縣的刑法訴訟、邊郡戍務、以及郡縣想稟告的事,他的手指,不時在竹簡上翻動一下。
這時謁者躬身碎步走上前,輕聲說道:
「陛下公卿大臣求諫!」
「為什麼來?」始皇帝偏頭。
「丞相府舉行了集議。」
臣下動議,君主發其上書於官署令議之,各署將議決對策正式呈報君王,若君臣所議一致,則君主可不行朝會而決斷。若群臣不一致,則君主必得行朝會決斷。
九卿舉行了集議,並且結果不一致。
始皇帝緩緩開口:「令他們進來!」
公卿大臣魚貫進入咸陽殿。
「拜見陛下!」
「清點田畝的事,臣還沒有說完。」
「天下沒有田畝的庶民還很多,不如連屯田制的王書,一起下發下去!」
尉繚行禮拜見。
說著雙手捧起,謁者把其書送來,始皇帝看完,群臣很想從始皇帝臉上看出半點情緒,奈何始皇帝也只是把竹簡捲起來。
如果說,最先察覺授田制這種變化的,毫無疑問是始皇帝。
他每日看從各個郡縣上傳到廟堂的疏奏,成年人、老人、徭役、國家賦稅、田畝等等各種數據的變化,都在減少。
在最需要時,屯田制出現的時機再合適不過。
始皇帝看完緩緩開口:
「諫議大夫何以反對?」
旃舉起雙袖,高於頭頂,說道:「回稟君上!
「民強國強,民弱國強,治國之道,首在弱民,這並不符合商君書中疲民的政策啊!」
尉繚說道:「商鞅弱民,在於民不敢觸犯法律,在於不敢恣罪妄為,在於聽眾役使,在於民不怠惰,諫議大夫的疲民之策,意義何在呢?」
「這……」
旃疑惑抬頭,目光透過袖縫看向始皇帝。
「丞相。」
「有奏否?」
王綰躬身說道:「沒有地的庶民,也有田開耕,一番聽下來,不產生任何損失,只是把沒人耕種的荒地拿出來,讓沒有地的庶民耕種。」
始皇皇緩緩說道:「這是可以施行的!」
尉繚長鬆了一口氣。
話音還在咸陽殿中繞樑,咸陽宮兩個人不約而同抬起筆,一個是胡毋敬,一個是主爵中尉王序,胡毋敬是把這件史事記錄下來,王序則是記錄這次尉繚和陳遠青商議的事,若日後能使國庫昌盛,則會被記錄為政績。
一旁的陳遠青靜默站著。
四海一之後,天下的制度仍然按先秦時變法沿襲,很多制度和禮序並不完善,眼下有了一條新的土地制度。
這條土地制度,
適合眼下六國歸一的情況,它既然不超前,又符合秦如今剛統一天下的形勢。
彌補授田制的不足。
「君上,租賦?」
「仍按授田制的租賦。」
這意味著尉繚的諫言沒有被採納,一畝一石五,這個數額的田租將會攤派到每個租種公田的庶人頭上。
從某種意義上說,又是絕對公平,私田和公田相同。
「公田有多少?」
「十二萬戶舊族遷移來咸陽,遺留舊地還沒有清算,都作公田。」
「就交由你掌管了。」
「臣遵詔!」
作為侍詔博士,來參與議論朝事也不是不行,類六國時上廟堂高論的門客。
不理他就行。
走進丞相府。
「兩位是一起來的嗎?」
坐在矮案前,王綰提著筆,緩緩抬頭,目光看著尉繚和陳遠青二人。
「有勞老丞相。」尉繚說道。
陳遠青尋一處角落坐下,九卿重要權位的人都來了,他們一一依次跽坐在門堂里,有蒙毅、王序等上卿,還有負責筆錄的太史令胡毋敬,陳遠青沒有說話,靜靜等待尉繚作聲。
王綰說道「諸卿都到了,那就開始吧!」
召集群臣集議,一定是有重要的事,只是他們不知道召集集議的人是尉繚,目光都紛紛落到他身上。
尉繚顯得很愧疚:「怎敢勞煩諸位前來。」
「尉公不必這樣作態,您到底想說什麼事?」一個叫旃的諫議大夫開口。
當年始皇帝想把上林苑一直向西擴大到陳倉,就是眼前這位說陛下這主意太好了,您多養點奇珍異獸,等敵軍從東面打過來,讓那些麋鹿用角去頂他們就夠了,始皇帝聽出反諷之意打消了這個念頭。
尉繚說道:「我想商議田畝授予的制度。「
眾卿聞言相互對視一眼。
旃蹙起眉頭:「尉公為何要做這樣的事?」
尉繚緩緩說道:「我奉王令,到咸陽和上郡的新道勘察路線,進入膚施,有機會經過上郡,路過很多縣鄉。諸位沒有離開過咸陽,我倒是能與諸位說一說,馳道兩旁是連綿千里不斷的土地,沒有耕種,這是很令人疑惑的。」
「我問郡縣的令官,郡里的縣官說,這些都是等待封賜授予的地。」
「回來時,我遇到三晉之地前往邊陲的魏人,他們說沒有宅和地,因遷移,而獲民爵一級。」
上卿們不明所以聽著尉繚講述。
尉繚繼續道:「六國和秦征戰,國君一定會對士卒作出承諾,可國家戰敗,他們的承諾沒有人來兌現,六國舊民中,沒有田和宅的很多,大秦的征戰越來越少,如果仍是授田制,土地如何獲得?」
秦統一天下已經三年,能察覺到這個變化的人還少,一來是百姓哪怕言苦也沒有向朝廷訴苦的道理,二來上卿很少離開咸陽,看不到那樣的景象。
「尉公談論這樣的事還早,蒙恬還在征討草原。」旃淡淡開口。
「難道要唇亡了,才考慮齒寒的事嗎?」
這位尉公,很擅長通過面相觀察人心。
他的出身很神秘,傳聞是魏國大梁人,不知道從哪裡拜的老師,出現在廟堂上時就能和群臣討論天下形勢,很善長制定攻戰的方略。
旃開口:「尉公說的有道理,可是……自古變制的事,可興可亡,這是很冒險的啊。」
尉繚大聲說道:「諸位隨陛下打天下,難道不希望大秦萬年,萬萬年?」
叔孫通想要起身附和。
卻被陳遠青一個眼神看了回去。
旃問:「尉公召集上卿,是想商議解決這件事嗎?」
尉繚搖搖頭:「我想與諸君說屯田制!」
「屯田制?」
上卿們面面相覷一眼,目光又看向尉繚。
剛建朝,朝堂上的公卿大臣未必懂得治國,但現在天下剛剛統一,誰都不懂怎麼治理,那麼對於這個新天下,他們都有自己的治式。
「像六國時,齊、楚、燕等國使用井田,沒有田地的黔首開耕公田,公田隸屬公卿士人,要繳納租賦。大秦有很多空餘的土地,國府將這些空餘的土地拿出來,作為公田,給沒有田畝的農戶耕種,租賦交給國府,是為屯田。」
「諸公,誰贊成呢?」
諸公聞言陷入沉思。
可以理解,和以往的井田制有類似之處,簡單來說,是將以往井田中的公田部分拿出來,作為如今的屯田制。
旃開口:「如果黔首都能這樣獲得田,那還如何使民疲憊呢?」
尉繚說道:「公田得到的糧食,一定是比私田少,想獲得更多糧食,就要想辦法獲得私田。
為什麼不施行呢?」
另一位上卿看向尉繚:「這是尉公想出來的?」
尉繚目光投向陳遠青,陳遠青如實:「尉公到我的宅落,說起勸諫陛下清點天下的畝數的事,我和尉公商量,這是我與尉公商議的結果。」
哪怕是商鞅變法也是先立木,這位上卿又說道:「尉公,您想要從哪裡開始施行呢?」
另一個上卿說道:「不確定的政令,怎麼能施行在眼睛看不見的地方,先京畿之地,再在郡縣施行?」
尉繚說道:「咸陽是大秦的都城,孝公以來,秦人素因變法獲得了地,京畿之外郡縣的人就無法獲得土地了。」
需要公田的地方,不在京畿,而在地方。
諸卿只是看了尉繚一眼。
他們心裡都清楚,誠然尉公說的是實話,既然要做,就將荒地作為公田交到沒有田地的黔首手中,地方的荒地一定是比咸陽多的。
寫律於租,訾粟而稅,主持集議的王綰說:「今日還有最後一件事要議,租賦怎麼算呢?」
「禹貢把天下的土壤分為黃壤、白壤、塗泥、青黎等不同級別,如果按固定比例向不同條件的農戶收租,顯然會造成不公。」先前的上卿開口。
尉繚說道:「租是定期徵收,賦是臨時攤派。租是固定收取的數額,一戶四石四斗五升,賦是按口賦,一人四十錢。不如,公田者,租減半,賦不變!」
旃開口:「尉公只是公卿,並不在朝中擔任官職,為什麼要諫言這樣的事呢!」
尉繚說道:「大秦可有律法,公卿不能應詔言疏!」
贊成的和反對的,全都記錄下來,胡毋敬看向王綰。
王綰說道:「今日的集議,到此為止,等我寫好簡書,再向陛下廷議!」
咸陽宮。
沉沉大殿肅然無聲,謁者們都在躬身屏息靜默著,
始皇帝在看奏,這些疏奏主要來源於國家的倉庫、郡縣的刑法訴訟、邊郡戍務、以及郡縣想稟告的事,他的手指,不時在竹簡上翻動一下。
這時謁者躬身碎步走上前,輕聲說道:
「陛下公卿大臣求諫!」
「為什麼來?」始皇帝偏頭。
「丞相府舉行了集議。」
臣下動議,君主發其上書於官署令議之,各署將議決對策正式呈報君王,若君臣所議一致,則君主可不行朝會而決斷。若群臣不一致,則君主必得行朝會決斷。
九卿舉行了集議,並且結果不一致。
始皇帝緩緩開口:「令他們進來!」
公卿大臣魚貫進入咸陽殿。
「拜見陛下!」
「清點田畝的事,臣還沒有說完。」
「天下沒有田畝的庶民還很多,不如連屯田制的王書,一起下發下去!」
尉繚行禮拜見。
說著雙手捧起,謁者把其書送來,始皇帝看完,群臣很想從始皇帝臉上看出半點情緒,奈何始皇帝也只是把竹簡捲起來。
如果說,最先察覺授田制這種變化的,毫無疑問是始皇帝。
他每日看從各個郡縣上傳到廟堂的疏奏,成年人、老人、徭役、國家賦稅、田畝等等各種數據的變化,都在減少。
在最需要時,屯田制出現的時機再合適不過。
始皇帝看完緩緩開口:
「諫議大夫何以反對?」
旃舉起雙袖,高於頭頂,說道:「回稟君上!
「民強國強,民弱國強,治國之道,首在弱民,這並不符合商君書中疲民的政策啊!」
尉繚說道:「商鞅弱民,在於民不敢觸犯法律,在於不敢恣罪妄為,在於聽眾役使,在於民不怠惰,諫議大夫的疲民之策,意義何在呢?」
「這……」
旃疑惑抬頭,目光透過袖縫看向始皇帝。
「丞相。」
「有奏否?」
王綰躬身說道:「沒有地的庶民,也有田開耕,一番聽下來,不產生任何損失,只是把沒人耕種的荒地拿出來,讓沒有地的庶民耕種。」
始皇皇緩緩說道:「這是可以施行的!」
尉繚長鬆了一口氣。
話音還在咸陽殿中繞樑,咸陽宮兩個人不約而同抬起筆,一個是胡毋敬,一個是主爵中尉王序,胡毋敬是把這件史事記錄下來,王序則是記錄這次尉繚和陳遠青商議的事,若日後能使國庫昌盛,則會被記錄為政績。
一旁的陳遠青靜默站著。
四海一之後,天下的制度仍然按先秦時變法沿襲,很多制度和禮序並不完善,眼下有了一條新的土地制度。
這條土地制度,
適合眼下六國歸一的情況,它既然不超前,又符合秦如今剛統一天下的形勢。
彌補授田制的不足。
「君上,租賦?」
「仍按授田制的租賦。」
這意味著尉繚的諫言沒有被採納,一畝一石五,這個數額的田租將會攤派到每個租種公田的庶人頭上。
從某種意義上說,又是絕對公平,私田和公田相同。
「公田有多少?」
「十二萬戶舊族遷移來咸陽,遺留舊地還沒有清算,都作公田。」
「就交由你掌管了。」
「臣遵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