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邀請尉繚
扶蘇也不置氣。
老師征討匈奴後大秦新設三座縣城,這是一件可以格的事,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
是叔孫通硬拉著他來的。
聽到謁者稟報,轉身離開了。
叔孫通見狀,也只好趕忙跟上,離開了宮殿。
謁者回來稟告:「陛下,長公子走了。」
始皇帝未應答,只是翻了一下竹簡,蒙毅不經意間觀察始皇帝臉色,只見其全情投入仿佛未被打擾,左邊的籮筐已經空了一大半,右手邊籮筐則是堆得滿滿當當。
花了一年半的時間,才把銷鋒偃武的農具全部打造完成,把最後一批鍛造的農具送去上郡以外,曼柏、武都三座新設立的縣城。
「陛下,渭水南岸的冶煉橐龠爐,已經沒有可以鍛造的兵器。」
蒙毅說道。
長達十餘里的冶煉大營,六萬多座橐龠爐,把兵器全都鍛造成農具後,六國最後一把兵器也被熔鑄了。
渭水南岸的冶煉大營很壯觀,有工匠約四十餘萬。
農具損毀後,還可以送回咸陽到咸陽重新鍛造,朝廷將鐵器的鍛造掌握在手中,六萬橐龠爐要拆除嗎?拆了有點可惜。
拆除還要徵發大量的役。
「留熔斷之用。」
和往常一樣,未問明原因,仍然捧著竹簡的始皇帝就已經給出了蒙毅答案,後者應是然後寫在竹簡上。
沒過多久,謁者又進來稟告:
「陛下,尉繚回來了。」
瘦削的袍服,顯得風塵僕僕的樣子,顯然,他還沒有回到府邸就來了咸陽宮。
事實上,尉繚的馬車也正停在司馬門外。
片刻,尉繚面色恭敬,脫了鞋走進大殿中,拜倒。
「陛下,臣回來了!」
「過來坐吧!」
在始皇帝下方,挨著蒙毅不遠處跽坐下來,尉繚說道。
「臣這一趟,最遠到了膚施縣。」
戰國時魏國設上郡,治所在高奴,秦奪取魏上郡後仍以高奴為治所,到了秦昭襄王三年,秦取趙國西北境榆林一帶,為統御西北把上郡治所由高奴遷移到了膚施。
「上郡是匈奴進入三晉之地的重要屏障。」
「所以修建直道是必須的啊!」
「上郡是怎樣一番景象?」
始皇帝捧著沒有看完的竹簡,捨不得放下,看向尉繚的目光卻是極其認真的,出了上郡就是河南地,匈奴人的地盤,他很想知道上郡的情況。
「臣到了上郡。」
「險要的關隘固口都有強將手持弓箭把守,郡縣有縣官治理農桑,從中原徵發到邊郡的三千徭役已經抵達,在原來雲陽通往九原的道路修建出兩丈寬的直道,長十餘里。」
「回來時。」
「遇見了從咸陽出發,最後一批運輸農具的車隊。」
「前往新置的曼柏、武都縣。」
始皇帝問道:「天下的武器都已熔鑄成農具,分發到郡縣手中,現在要做什麼呢?」
尉繚說道:「臣認為,該清點天下田畝。」
從咸陽殿出來,一步一步走下階梯,弟子王敖問道:「老師擅長的是治軍,您寫的兵談、攻權、守權、將理都沒有說到農事,為什麼要跟陛下說治農的事呢?」
上郡的陽周縣道路上,遇到從咸陽城出發運輸農具的車隊,如果不說陛下是不知道的。
「你看過商君書嗎?」
「人亡政未息,弟子怎麼會不拜讀。」
「商君說,庶人耕種,是根本聚糧之道,軍隊交戰,能決定勝負的一定是糧草,廟堂將糧食集中起來支援軍隊,治軍的人怎麼能一點都不知道農事呢?」
………
博士宮。
陳遠青在整理竹簡。
叔孫通來到博士宮,坐在陳遠青身前,述說長公子扶蘇可能被陛下疏遠的事,始皇帝是不會疏遠扶蘇的。
叔孫通這個人,晾著他就行。
下值時,在廊道里看到兩道人影,陳遠青故意等了等,對來人見禮:
「我聽您去了一趟上郡?」
尉繚雖然沒有官職,在大秦的地位等同於王綰,先秦時高爵者能在國君面前商議國家大事,現在並沒有廢除這樣的制度。
「這就是你的宅落?」
乘坐尉繚的馬車回到家中,尉繚站在宅院前看了看,隨即,一起在廊道前的桑樹下坐下來。
僕從喜端來用廋肉、青菜和粟米熬煮爛的肉粥。
尉繚端起來:「這是什麼?」
尉繚是很孝順的人,每逢盛夏酷暑,為了讓母親納涼,他命人修築了一方高台搭建草屋,親自背著母親到高台上消暑。
看到這樣的食物,
下意識的想到,家裡牙口已經不好的老母親也能吃。
「用稷米和肉熬煮成的靡粥。」
「稷米很堅硬,能熬煮成這樣很不容易,我的母親常常因為吞咽不下,而吃很少的食物。」
到了尉繚這樣的地位,還能親自堅守孝道,怎麼能不讓人佩服?
晚食還在做,尉繚並不很喜歡這樣的食物,僕從把食物撤了下去。
放下碗時,尉繚突然說道:「我在上郡周人開拓的古道,看見押送農具的車隊,特意下了馬車,檢查他們押送的農具,向他們打聽放發了農具的縣,跟隨縣令到農戶家中,詢問他們的情況。」
看來今日不是單純的拜訪。
「尉公為什麼這樣做呢?」
「你知道曼柏郡和武都郡嗎?雖然蒙恬將這兩縣收歸大秦疆域。」
「但這兩個縣,曾經是虜人聚集的區域,中原的庶人很少,所以徵發了數千戶人前往邊郡,和虜人雜居。」
「我聽說,你命匠人鑄造的農具很堅硬,能將很深的土石翻起來,虜人以遊獵為生存,哪裡耕種過土地,塞外的土地土石很多,遷移到邊陲的黔首,哪裡知道打獵,只能以耕為生。」
「所以回來,我特意向陛下稟告先清點田畝。」
陳遠青說道:「尉公只是負責督修馳道,卻能關心遷移到邊縣的黔首,朝中很少有像您這樣的。」這是誇讚。
「我認為,尉公的思慮已經很周全了,黔首在邊縣定居,而築建起抵禦虜人的城邦,可是土地又如何獲得呢?」
「耕戰制度是相匹配的。
秦國已經實行了一次變法,將井田制改為授田制。
耕和戰相輔相成,耕種收穫糧食支援前線,前線打仗立下軍功,再封賜土地,以獲得更多糧食。
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少了,沒有封賞的渠道,黔首如何獲得土地?」
授田制的土地所有權屬於國家,不允許賣賣。
院落中的氣氛沉寂下來。
氣氛仍在沉寂。
當年秦征戰六國,每年封賞大量的土地,現在每年封賞的土地越來越少,按商鞅的律法,大量的土地將會掌握在國家手中。
尉繚站起來,然後說道:「老夫怎麼能想不到這樣的事。
「秦很早就實行了變法,使庶人獲得土地,齊地和楚地則不用這樣的制度,我在上郡詢問農戶的情況,他們原來是三晉魏人,因為遷移而獲得土地,你說的是有道理的。」
繼續說道:
「這是很艱難的,若不施行授田制,連軍功爵制也會遭到毀壞。」
陳遠青說道:「也不是沒有方略,尉公聽聽,屯田制如何?」
「屯田制?」
屯田制,開始施行於西漢漢武帝時期。
陳遠青點點頭,說道:「國家拿出一部分田畝,交給沒有田畝的黔首,土地之權仍國家所有,與井田制不同的是,屯田制不必受到諸侯、卿、大夫、士等各級貴族層層剝削,租賦直接繳納廟堂。」
除了不能名義上擁有土地,和授予的田畝沒有不同。
尉繚想了想,說道:「這件事想要施行,並不容易辦到,這是需要召集群臣集議的。」
老師征討匈奴後大秦新設三座縣城,這是一件可以格的事,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
是叔孫通硬拉著他來的。
聽到謁者稟報,轉身離開了。
叔孫通見狀,也只好趕忙跟上,離開了宮殿。
謁者回來稟告:「陛下,長公子走了。」
始皇帝未應答,只是翻了一下竹簡,蒙毅不經意間觀察始皇帝臉色,只見其全情投入仿佛未被打擾,左邊的籮筐已經空了一大半,右手邊籮筐則是堆得滿滿當當。
花了一年半的時間,才把銷鋒偃武的農具全部打造完成,把最後一批鍛造的農具送去上郡以外,曼柏、武都三座新設立的縣城。
「陛下,渭水南岸的冶煉橐龠爐,已經沒有可以鍛造的兵器。」
蒙毅說道。
長達十餘里的冶煉大營,六萬多座橐龠爐,把兵器全都鍛造成農具後,六國最後一把兵器也被熔鑄了。
渭水南岸的冶煉大營很壯觀,有工匠約四十餘萬。
農具損毀後,還可以送回咸陽到咸陽重新鍛造,朝廷將鐵器的鍛造掌握在手中,六萬橐龠爐要拆除嗎?拆了有點可惜。
拆除還要徵發大量的役。
「留熔斷之用。」
和往常一樣,未問明原因,仍然捧著竹簡的始皇帝就已經給出了蒙毅答案,後者應是然後寫在竹簡上。
沒過多久,謁者又進來稟告:
「陛下,尉繚回來了。」
瘦削的袍服,顯得風塵僕僕的樣子,顯然,他還沒有回到府邸就來了咸陽宮。
事實上,尉繚的馬車也正停在司馬門外。
片刻,尉繚面色恭敬,脫了鞋走進大殿中,拜倒。
「陛下,臣回來了!」
「過來坐吧!」
在始皇帝下方,挨著蒙毅不遠處跽坐下來,尉繚說道。
「臣這一趟,最遠到了膚施縣。」
戰國時魏國設上郡,治所在高奴,秦奪取魏上郡後仍以高奴為治所,到了秦昭襄王三年,秦取趙國西北境榆林一帶,為統御西北把上郡治所由高奴遷移到了膚施。
「上郡是匈奴進入三晉之地的重要屏障。」
「所以修建直道是必須的啊!」
「上郡是怎樣一番景象?」
始皇帝捧著沒有看完的竹簡,捨不得放下,看向尉繚的目光卻是極其認真的,出了上郡就是河南地,匈奴人的地盤,他很想知道上郡的情況。
「臣到了上郡。」
「險要的關隘固口都有強將手持弓箭把守,郡縣有縣官治理農桑,從中原徵發到邊郡的三千徭役已經抵達,在原來雲陽通往九原的道路修建出兩丈寬的直道,長十餘里。」
「回來時。」
「遇見了從咸陽出發,最後一批運輸農具的車隊。」
「前往新置的曼柏、武都縣。」
始皇帝問道:「天下的武器都已熔鑄成農具,分發到郡縣手中,現在要做什麼呢?」
尉繚說道:「臣認為,該清點天下田畝。」
從咸陽殿出來,一步一步走下階梯,弟子王敖問道:「老師擅長的是治軍,您寫的兵談、攻權、守權、將理都沒有說到農事,為什麼要跟陛下說治農的事呢?」
上郡的陽周縣道路上,遇到從咸陽城出發運輸農具的車隊,如果不說陛下是不知道的。
「你看過商君書嗎?」
「人亡政未息,弟子怎麼會不拜讀。」
「商君說,庶人耕種,是根本聚糧之道,軍隊交戰,能決定勝負的一定是糧草,廟堂將糧食集中起來支援軍隊,治軍的人怎麼能一點都不知道農事呢?」
………
博士宮。
陳遠青在整理竹簡。
叔孫通來到博士宮,坐在陳遠青身前,述說長公子扶蘇可能被陛下疏遠的事,始皇帝是不會疏遠扶蘇的。
叔孫通這個人,晾著他就行。
下值時,在廊道里看到兩道人影,陳遠青故意等了等,對來人見禮:
「我聽您去了一趟上郡?」
尉繚雖然沒有官職,在大秦的地位等同於王綰,先秦時高爵者能在國君面前商議國家大事,現在並沒有廢除這樣的制度。
「這就是你的宅落?」
乘坐尉繚的馬車回到家中,尉繚站在宅院前看了看,隨即,一起在廊道前的桑樹下坐下來。
僕從喜端來用廋肉、青菜和粟米熬煮爛的肉粥。
尉繚端起來:「這是什麼?」
尉繚是很孝順的人,每逢盛夏酷暑,為了讓母親納涼,他命人修築了一方高台搭建草屋,親自背著母親到高台上消暑。
看到這樣的食物,
下意識的想到,家裡牙口已經不好的老母親也能吃。
「用稷米和肉熬煮成的靡粥。」
「稷米很堅硬,能熬煮成這樣很不容易,我的母親常常因為吞咽不下,而吃很少的食物。」
到了尉繚這樣的地位,還能親自堅守孝道,怎麼能不讓人佩服?
晚食還在做,尉繚並不很喜歡這樣的食物,僕從把食物撤了下去。
放下碗時,尉繚突然說道:「我在上郡周人開拓的古道,看見押送農具的車隊,特意下了馬車,檢查他們押送的農具,向他們打聽放發了農具的縣,跟隨縣令到農戶家中,詢問他們的情況。」
看來今日不是單純的拜訪。
「尉公為什麼這樣做呢?」
「你知道曼柏郡和武都郡嗎?雖然蒙恬將這兩縣收歸大秦疆域。」
「但這兩個縣,曾經是虜人聚集的區域,中原的庶人很少,所以徵發了數千戶人前往邊郡,和虜人雜居。」
「我聽說,你命匠人鑄造的農具很堅硬,能將很深的土石翻起來,虜人以遊獵為生存,哪裡耕種過土地,塞外的土地土石很多,遷移到邊陲的黔首,哪裡知道打獵,只能以耕為生。」
「所以回來,我特意向陛下稟告先清點田畝。」
陳遠青說道:「尉公只是負責督修馳道,卻能關心遷移到邊縣的黔首,朝中很少有像您這樣的。」這是誇讚。
「我認為,尉公的思慮已經很周全了,黔首在邊縣定居,而築建起抵禦虜人的城邦,可是土地又如何獲得呢?」
「耕戰制度是相匹配的。
秦國已經實行了一次變法,將井田制改為授田制。
耕和戰相輔相成,耕種收穫糧食支援前線,前線打仗立下軍功,再封賜土地,以獲得更多糧食。
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少了,沒有封賞的渠道,黔首如何獲得土地?」
授田制的土地所有權屬於國家,不允許賣賣。
院落中的氣氛沉寂下來。
氣氛仍在沉寂。
當年秦征戰六國,每年封賞大量的土地,現在每年封賞的土地越來越少,按商鞅的律法,大量的土地將會掌握在國家手中。
尉繚站起來,然後說道:「老夫怎麼能想不到這樣的事。
「秦很早就實行了變法,使庶人獲得土地,齊地和楚地則不用這樣的制度,我在上郡詢問農戶的情況,他們原來是三晉魏人,因為遷移而獲得土地,你說的是有道理的。」
繼續說道:
「這是很艱難的,若不施行授田制,連軍功爵制也會遭到毀壞。」
陳遠青說道:「也不是沒有方略,尉公聽聽,屯田制如何?」
「屯田制?」
屯田制,開始施行於西漢漢武帝時期。
陳遠青點點頭,說道:「國家拿出一部分田畝,交給沒有田畝的黔首,土地之權仍國家所有,與井田制不同的是,屯田制不必受到諸侯、卿、大夫、士等各級貴族層層剝削,租賦直接繳納廟堂。」
除了不能名義上擁有土地,和授予的田畝沒有不同。
尉繚想了想,說道:「這件事想要施行,並不容易辦到,這是需要召集群臣集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