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14號地下城
軒宸出生於一個戰前建設的人防工程地下城醫院裡。假如沒有兩年前那場地震,估計他現在還跟著父親出入跑商,做著電池生意。
父子倆利用地下城裡富餘的電力給一塊塊空的電池充電,運到其他聚居點,換些錢幣或食物,或者其他什麼物資,順便再把一些耗盡電量的電池帶回來,能修的修能賣的賣,還有的則循環利用,再次充滿電後用於下一次交易。所得利潤按照與地下城簽訂的協議,上繳了應付部分之後,多餘的可為個人支配。
之所以能有富裕的電力用於售賣,得益於這座地下建築最初是為保障戰時人員與物資掩蔽、戰鬥指揮、醫療救護等目的而單獨修建的地下防護建築,設計建造時在地下第五層區域安裝了整套聚變發電機組,並完整的保存了下來沒有受到戰爭的影響。
大興人防工程建築項目源於當時中央政府的決策層為了吸取大混亂時期的教訓,統一了舉國思想,力求在戰略打擊武器來襲時,為國民提供足夠的庇護,為尚未發生的戰爭做先期準備,也為戰後快速恢復儲備力量等等目的在各地加急推進建設的項目。
當時人防工程項目有的是利用城市廢墟里的那些還可以使用的地下停車庫實施建設,有的是加固山體洞穴進行再改造等等,而軒宸自小生活的這個地下人防建築則是因為靠近河床,據說具備便於開挖,便於引水,靠近地底溶洞便於利用什麼的種種優勢,在基礎設備、物資存儲等配置上,比起其他那些工期更短或在舊有建築基礎上簡單改造的那些人防工程建築更齊備。
因地處原省會城市,所以14號地下城項目在可研階段便將其定為可行使區域管理職能的行政中心,同時考慮到周邊同時開建的人防項目較多,為了日後便於聯動,14號地下城的規模按中型人防工程來進行規劃設計。也幸好如此,令整體人防工程的建設工期不至於需要花費太長時間才能完工,萬一是大型人防工程的話,整體建設必定會被突然來襲的戰爭打斷。
假如沒有戰亂,以當年的生產力,沒準14號地下城建設項目完成之後,當地官員還能有餘力清理一下大混亂時代造成的城市廢墟,並逐漸恢復區域內的繁榮……
但是……世間大多數事情終避免不了「但是」兩字。
從未聽說過會有哪個敵人等著我們準備好了再來鬧,絕大多數時候,即便那些牲口自己討不到好,也總想著不能讓我們好。
即便各國勢力主觀上不太願意輕易開啟爭端,但是在某些知小禮而無大義國家狗急跳牆的瘋狂下,戰亂還是來到了。
或許應該感謝大混亂時代已經削減了世界各國的部分人口,倒是沒有發生過幾場必須靠海量人命去填的大規模戰鬥,因此全球戰亂其實也沒持續多少年——大約4~5年的樣子。
原本各方勢力在彼此互毆,打了幾年大概死了有幾百萬人,在核武最開始洗地那會兒倒是沒啥法子統計死了多少人,可大範圍核爆以及打紅了眼之後濫用的大型能量武器最終導致了核冬季,溫度一降死亡人口便開始以億來計算。這下啥戰也不用打了,許多勢力整個兒連活人都沒剩幾個了。還活著的勢力都在精疲力竭之中感到再打下去估計就要文明斷層了,各自開始有意識的主動縮起來舔舐傷口,聚集剩餘的資源開始修生養息。
往好的方向理解便是至少整個人類世界破而後立。各方在大混亂時代之前一直宣揚但苦求而不得的所謂「全球一體化」、所謂「地球一家親」的目標,反倒在戰亂之後的現時隱隱有了實現的可能,顯而易見的一個理由是大混亂時代的影響及隨後的戰亂把地球上的人口基數狠狠控制了一下——人少當然比人多容易一體化。不過真要「全球一體化」或者「地球一家親」那估計也是很多年之後才能完全的事情,畢竟現在活下去才是各勢力的首要目標。
或許當年項目立項初期政府對各個地下人防工程有起個正式的名稱,現在反正軒宸只記得大伙兒一直稱這裡叫14號地下城,他一直感覺名稱很是老土。
雖然這裡有著完備的聚變發電設備,懂得維護的技術人員也還不算稀缺,且地下城也很重視人才培養,高等學校也有重點開設相關的培訓課程,但是除了電力供應和原先已經建設好的東西外,14號地下城可用的儲備金屬原料、管線材料啥的,什麼都缺的,工業再生產能力比較受限。
截止到兩年前地震那一年的元旦,14號地下城的統計在冊人口還不足一萬,電能的產出量遠高於日常生活的需求量。既然官方受制於材料不足的原因無法將供電線路鋪設出去直供售賣,民間便催生了一門新的行當——利用現有的設備給電池充電來賣循環電池,各種體積的循環電池及其衍生的生意都有人在做,畢竟地面很多聚居點的用電需求還是很大的,相應的發電設備在地面可沒有地下那麼扛得住戰爭的破壞以及流民事後的掠奪。
其實最開始時,14號地下城的人口還是蠻多的,人口數量遠超其設計容納的標準。因為核武來襲的警報響得比較突然,計劃書中的儲備物資無法準備得充足,且湧進避難的人也有點多。過量的人口直接影響到日用物資的消耗,尤其是食物的消耗速度非常快,而地下環境種植糧食的產出量有限,根本趕不上消耗用量。
在派出幾批探索隊伍,聽取了綜合探索報告並研究後,14號地下城的管理層便匆匆通過了一項決議,同意開啟地下城的防護門,派出一部分志願者前往地面,打算抓緊時間把周邊的一些區域收拾出來,趕緊種植點什麼以應對已經越來越嚴重的糧食危機。
核冬季持續時間其實沒幾年,雖然地表溫度早已開始逐漸恢復,但最初那段時間裡地表的氣溫還是太低了,不用溫室種植的辦法植物將無法生長,同時14號地下城除了可用以果腹的糧食外還嚴重缺乏蔬菜類的食物,這已經影響到了人們的健康。
清理出種植區域後,居民們打算先用豆芽來解決這個問題,豆芽生長迅速,一兩天時間就可以長出來,甚至急的話等其生長几天的時間便可以拿來食用。不過據說最初種子不夠多,而滿足近萬人的日常需求需要擴大種植規模,而初期在種子培育準備工作方面耽誤了一些時間。
同樣的,管理層還打算種植其他的速生蔬菜,並儘可能派人員清理更多的廢墟以便開墾荒地,蓋建很多很多的溫室。按照14號地下城發展會議規劃的工作部署,未來開墾用於地面種植的面積將會非常大。
打開地下城滑升門最初的那幾個月情況尚還好,各項工作計劃均能按部就班的落實。可惜在新清理出一片區域準備播種時,一夥在各個城市廢墟遊蕩的匪徒來到了這裡。那群瘋子估計急著想占領14號地下城作為他們的基地,也很可能被烈日灼傻了腦子,匪徒們甚至事先偵察一下的動作都沒有就打算莽一波殺進來搞掂14號地下城。
14號地下城畢竟是按照中型人防工程規劃設計建設,基本的武器裝備和軍事管理人員還是有的,何況其管理層也不全是庸人。在匪徒造成最初的損失後沒多久,14號地下城便從慌亂中穩住了陣腳,緊急擴充了居民自衛隊,依靠儲備的能量武器以及充足電能的彈藥保障,最終全殲了這伙匪徒。可惜與匪徒對抗的戰鬥依舊導致了大量居民傷亡,同時不但大部分開墾的耕地被毀,還令14號地下城錯失了當年重新播種的合適時期——嚴冬沒多久就趕來了,這又令一部分人沒能熬過去。雖然人口驟減讓糧食危機得到暫時緩解,但現在14號地下城僅剩餘有萬餘的人口是個令人悲傷的事兒。
在經歷了匪徒之亂後,14號地下城加強了武裝力量的建設,如今地面商路相對安全的狀況,以及城內秩序井然的狀況就是地下城武裝力量建設的工作成效。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力量保障秩序,秩序帶來安全,安全吸引商業,商業促進發展……在周邊那些步伐可及範圍內的其他地下城和聚居點眼中,即便大家目前主要任務依舊是恢復為主,保障自身內部生存需求,但也樂於往來14號地下城進行合作交流——雖然大家什麼都缺,但是不妨礙大家報團取暖的美好願望——各方倖存者們的商隊到底還是重新出現在了廢土之上。
可惜各大型地下城之間確實有些距離(小型的則大多未在地圖上標註,聯絡起來有點麻煩),交通工具的現存量和道路狀況嚴重影響著出行效率,加上遠程通訊經常斷路,現階段各地點暫時還是各自為政為主,更多的美好想法也許要等到彼此間的生產能力恢復到某程度之後再考慮了。
人員往來還有個問題不好解決,就是現階段在廢墟和荒野之間通行還比較危險,不僅僅是指到處流竄的匪徒,還有那場戰亂中能量武器的濫用導致了有些地方至今存在區域性的輻射,因各種輻射環境誘發變異的動物,以及各個實驗室逃出去的或是投放戰場上,存活下來一些生物兵器,在大自然的選擇下,遊蕩在舊城市廢墟與荒野之中,令那些即便是已經多次往來於荒野的老手,也不敢掉以輕心。
戰亂時代,有些瘋子使用科技武器改變了部分區域的地形,由此導致的氣候紊亂現在還沒有完全穩定下來,偶爾某些地方區域還會產生極端天氣。
就是這樣那樣的原因直接導致大家都沒法吃的太飽,也就沒辦法有額外的精力以及人手可以分出來著手處理除生存外的其他工作。
當然,無論現實多麼骨感,希望還是要有的,我們自小接受的教育不就是這樣說的麼——泱泱數千載文明傳承,終有一日燦爛耀九天。
父子倆利用地下城裡富餘的電力給一塊塊空的電池充電,運到其他聚居點,換些錢幣或食物,或者其他什麼物資,順便再把一些耗盡電量的電池帶回來,能修的修能賣的賣,還有的則循環利用,再次充滿電後用於下一次交易。所得利潤按照與地下城簽訂的協議,上繳了應付部分之後,多餘的可為個人支配。
之所以能有富裕的電力用於售賣,得益於這座地下建築最初是為保障戰時人員與物資掩蔽、戰鬥指揮、醫療救護等目的而單獨修建的地下防護建築,設計建造時在地下第五層區域安裝了整套聚變發電機組,並完整的保存了下來沒有受到戰爭的影響。
大興人防工程建築項目源於當時中央政府的決策層為了吸取大混亂時期的教訓,統一了舉國思想,力求在戰略打擊武器來襲時,為國民提供足夠的庇護,為尚未發生的戰爭做先期準備,也為戰後快速恢復儲備力量等等目的在各地加急推進建設的項目。
當時人防工程項目有的是利用城市廢墟里的那些還可以使用的地下停車庫實施建設,有的是加固山體洞穴進行再改造等等,而軒宸自小生活的這個地下人防建築則是因為靠近河床,據說具備便於開挖,便於引水,靠近地底溶洞便於利用什麼的種種優勢,在基礎設備、物資存儲等配置上,比起其他那些工期更短或在舊有建築基礎上簡單改造的那些人防工程建築更齊備。
因地處原省會城市,所以14號地下城項目在可研階段便將其定為可行使區域管理職能的行政中心,同時考慮到周邊同時開建的人防項目較多,為了日後便於聯動,14號地下城的規模按中型人防工程來進行規劃設計。也幸好如此,令整體人防工程的建設工期不至於需要花費太長時間才能完工,萬一是大型人防工程的話,整體建設必定會被突然來襲的戰爭打斷。
假如沒有戰亂,以當年的生產力,沒準14號地下城建設項目完成之後,當地官員還能有餘力清理一下大混亂時代造成的城市廢墟,並逐漸恢復區域內的繁榮……
但是……世間大多數事情終避免不了「但是」兩字。
從未聽說過會有哪個敵人等著我們準備好了再來鬧,絕大多數時候,即便那些牲口自己討不到好,也總想著不能讓我們好。
即便各國勢力主觀上不太願意輕易開啟爭端,但是在某些知小禮而無大義國家狗急跳牆的瘋狂下,戰亂還是來到了。
或許應該感謝大混亂時代已經削減了世界各國的部分人口,倒是沒有發生過幾場必須靠海量人命去填的大規模戰鬥,因此全球戰亂其實也沒持續多少年——大約4~5年的樣子。
原本各方勢力在彼此互毆,打了幾年大概死了有幾百萬人,在核武最開始洗地那會兒倒是沒啥法子統計死了多少人,可大範圍核爆以及打紅了眼之後濫用的大型能量武器最終導致了核冬季,溫度一降死亡人口便開始以億來計算。這下啥戰也不用打了,許多勢力整個兒連活人都沒剩幾個了。還活著的勢力都在精疲力竭之中感到再打下去估計就要文明斷層了,各自開始有意識的主動縮起來舔舐傷口,聚集剩餘的資源開始修生養息。
往好的方向理解便是至少整個人類世界破而後立。各方在大混亂時代之前一直宣揚但苦求而不得的所謂「全球一體化」、所謂「地球一家親」的目標,反倒在戰亂之後的現時隱隱有了實現的可能,顯而易見的一個理由是大混亂時代的影響及隨後的戰亂把地球上的人口基數狠狠控制了一下——人少當然比人多容易一體化。不過真要「全球一體化」或者「地球一家親」那估計也是很多年之後才能完全的事情,畢竟現在活下去才是各勢力的首要目標。
或許當年項目立項初期政府對各個地下人防工程有起個正式的名稱,現在反正軒宸只記得大伙兒一直稱這裡叫14號地下城,他一直感覺名稱很是老土。
雖然這裡有著完備的聚變發電設備,懂得維護的技術人員也還不算稀缺,且地下城也很重視人才培養,高等學校也有重點開設相關的培訓課程,但是除了電力供應和原先已經建設好的東西外,14號地下城可用的儲備金屬原料、管線材料啥的,什麼都缺的,工業再生產能力比較受限。
截止到兩年前地震那一年的元旦,14號地下城的統計在冊人口還不足一萬,電能的產出量遠高於日常生活的需求量。既然官方受制於材料不足的原因無法將供電線路鋪設出去直供售賣,民間便催生了一門新的行當——利用現有的設備給電池充電來賣循環電池,各種體積的循環電池及其衍生的生意都有人在做,畢竟地面很多聚居點的用電需求還是很大的,相應的發電設備在地面可沒有地下那麼扛得住戰爭的破壞以及流民事後的掠奪。
其實最開始時,14號地下城的人口還是蠻多的,人口數量遠超其設計容納的標準。因為核武來襲的警報響得比較突然,計劃書中的儲備物資無法準備得充足,且湧進避難的人也有點多。過量的人口直接影響到日用物資的消耗,尤其是食物的消耗速度非常快,而地下環境種植糧食的產出量有限,根本趕不上消耗用量。
在派出幾批探索隊伍,聽取了綜合探索報告並研究後,14號地下城的管理層便匆匆通過了一項決議,同意開啟地下城的防護門,派出一部分志願者前往地面,打算抓緊時間把周邊的一些區域收拾出來,趕緊種植點什麼以應對已經越來越嚴重的糧食危機。
核冬季持續時間其實沒幾年,雖然地表溫度早已開始逐漸恢復,但最初那段時間裡地表的氣溫還是太低了,不用溫室種植的辦法植物將無法生長,同時14號地下城除了可用以果腹的糧食外還嚴重缺乏蔬菜類的食物,這已經影響到了人們的健康。
清理出種植區域後,居民們打算先用豆芽來解決這個問題,豆芽生長迅速,一兩天時間就可以長出來,甚至急的話等其生長几天的時間便可以拿來食用。不過據說最初種子不夠多,而滿足近萬人的日常需求需要擴大種植規模,而初期在種子培育準備工作方面耽誤了一些時間。
同樣的,管理層還打算種植其他的速生蔬菜,並儘可能派人員清理更多的廢墟以便開墾荒地,蓋建很多很多的溫室。按照14號地下城發展會議規劃的工作部署,未來開墾用於地面種植的面積將會非常大。
打開地下城滑升門最初的那幾個月情況尚還好,各項工作計劃均能按部就班的落實。可惜在新清理出一片區域準備播種時,一夥在各個城市廢墟遊蕩的匪徒來到了這裡。那群瘋子估計急著想占領14號地下城作為他們的基地,也很可能被烈日灼傻了腦子,匪徒們甚至事先偵察一下的動作都沒有就打算莽一波殺進來搞掂14號地下城。
14號地下城畢竟是按照中型人防工程規劃設計建設,基本的武器裝備和軍事管理人員還是有的,何況其管理層也不全是庸人。在匪徒造成最初的損失後沒多久,14號地下城便從慌亂中穩住了陣腳,緊急擴充了居民自衛隊,依靠儲備的能量武器以及充足電能的彈藥保障,最終全殲了這伙匪徒。可惜與匪徒對抗的戰鬥依舊導致了大量居民傷亡,同時不但大部分開墾的耕地被毀,還令14號地下城錯失了當年重新播種的合適時期——嚴冬沒多久就趕來了,這又令一部分人沒能熬過去。雖然人口驟減讓糧食危機得到暫時緩解,但現在14號地下城僅剩餘有萬餘的人口是個令人悲傷的事兒。
在經歷了匪徒之亂後,14號地下城加強了武裝力量的建設,如今地面商路相對安全的狀況,以及城內秩序井然的狀況就是地下城武裝力量建設的工作成效。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力量保障秩序,秩序帶來安全,安全吸引商業,商業促進發展……在周邊那些步伐可及範圍內的其他地下城和聚居點眼中,即便大家目前主要任務依舊是恢復為主,保障自身內部生存需求,但也樂於往來14號地下城進行合作交流——雖然大家什麼都缺,但是不妨礙大家報團取暖的美好願望——各方倖存者們的商隊到底還是重新出現在了廢土之上。
可惜各大型地下城之間確實有些距離(小型的則大多未在地圖上標註,聯絡起來有點麻煩),交通工具的現存量和道路狀況嚴重影響著出行效率,加上遠程通訊經常斷路,現階段各地點暫時還是各自為政為主,更多的美好想法也許要等到彼此間的生產能力恢復到某程度之後再考慮了。
人員往來還有個問題不好解決,就是現階段在廢墟和荒野之間通行還比較危險,不僅僅是指到處流竄的匪徒,還有那場戰亂中能量武器的濫用導致了有些地方至今存在區域性的輻射,因各種輻射環境誘發變異的動物,以及各個實驗室逃出去的或是投放戰場上,存活下來一些生物兵器,在大自然的選擇下,遊蕩在舊城市廢墟與荒野之中,令那些即便是已經多次往來於荒野的老手,也不敢掉以輕心。
戰亂時代,有些瘋子使用科技武器改變了部分區域的地形,由此導致的氣候紊亂現在還沒有完全穩定下來,偶爾某些地方區域還會產生極端天氣。
就是這樣那樣的原因直接導致大家都沒法吃的太飽,也就沒辦法有額外的精力以及人手可以分出來著手處理除生存外的其他工作。
當然,無論現實多麼骨感,希望還是要有的,我們自小接受的教育不就是這樣說的麼——泱泱數千載文明傳承,終有一日燦爛耀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