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2章 服裝產業的期望
第582章 服裝產業的期望
與巴菲特的合作,在二人一頓午餐的時間中,就談妥了,本身這也只是一種簡單的金融投資,未來或許能夠獲利豐厚,但眼下涉及的資金並不多,雙方也只是先嘗試合作一下罷了。
不過對於楊文東來說,自己在美國的資金能夠跟隨著巴菲特投資,也算是可以的,在80年代之後,他的金手指先知效應才能發揮最大成果,前提還是美國商業歷史沒有因為他的蝴蝶效應而改變,這其實是很有可能的;
加上70年代他也不算很熟悉美國股市,那將美國多的資金部分交給巴菲特這個金融高手來管理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甚至自己的其他資金,也可以在未來跟隨著他的投資方向走。
二人午餐結束後,楊文東安排了一輛勞斯萊斯,將巴菲特送回酒店,自己則回到公司,叫來了負責金融業務的方先名,並告知了他這件事。
方先名回道:「楊生,巴菲特這個人在華爾街也算是有點名氣,我們真的就這麼相信他?」
「談不上多相信,先拿幾百萬試試吧,合作的好我們再加大投資。」楊文東無所謂說道。
雖然他知曉未來,對於自己的投資也很有自信,可做事情也得有邏輯、流程、合理性等等,畢竟一家大公司,必須要靠規則來限制行為。
對於手下就算不需要解釋太多,但也得給一個說的上話的理由,這樣一來,以後自己不關注某個事情的時候,屬下也會知道自己該有的行為是否滿意老闆的需求。
「這樣也行,美國那邊的資金也越來越多了,長久考慮,是要投資一部分。」方先名點點頭,說道:「那我這就聯繫林生,讓他準備好資金,然後與巴菲特的公司談各方面的細節。」
500萬對於自家老闆來說,算不了什麼,但對於其他人來說,也是一筆巨款了,這麼大的資金,肯定是需要各種謹慎處理的。
楊文東道:「行,細節確定好了之後,將內容發給我。」
這種細節的談判,他自然不會參與,除非有什麼實在無法妥協的矛盾,那雙方老闆才會參與;
不然涉及到這種級別投資的項目太多了,每個都參與,他一個人也忙不過來。
伯克希爾那邊的投資也很果斷,協議簽訂後,合資公司立刻向港府提出申請,要在紅磡申請一塊面積為50萬尺的工業用地,用於建廠生產紡織品。
這麼大的面積也讓港府嚇了一跳,連忙拒絕,而負責地產業務的鄭志傑則是親自來到了港府地政署,與負責人陳局長協商。
明白鄭志傑的來意,陳局長道:「鄭生,貴集團要在香港任何一個地方投資工廠,我們都很樂意批地,可你們這次要的面積也太大了,50萬尺,太誇張了點吧?」
其實明眼人都知道長興集團這是藉機囤地,不過香港政府乃至商界也已經默認了這個行為,前提是你得真心的投資工廠,帶動就業、稅收、出口等等;
只要能夠給港府帶來好處,那適當囤地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這種也只有工廠主才能這麼玩,其他地產公司申請工業用地幾乎不可能,必須要有真實的項目才行。
但長興集團這家巨頭是例外,其地產規模全港第二,但工業則是穩穩的全港第一,甚至比之後第二到第九加起來還要大,這種規模之下,長期發展過程中擁有的工業用地數量是驚人的;
受限於默契的規則,港府也不是很在意,以前的給了已經給了,不可能強行收回,只是以後再申請,那肯定就有一些限制了。
鄭志傑搖搖頭說道:「不多的,我們這次引進的美國最先進的紡織技術,除了開始的化纖製作,之後的織造、印染都是在這裡;
這些涉及的設備是沒辦法放在二樓之上的,只能放在一樓,且我們也需要考慮環境,所以需要大一點的地皮,在中間做點綠化。」
自己的目的對方也知道,對方也知道自己知道,這一切不過就是找個合適的理由罷了,港府這邊走流程,也是需要台階的;
陳局長想了想道:「這方面我也知道,可即使如此,你們的投資只有150萬美元,那也不可能需要這麼大的地吧?」
鄭志傑則不慌不忙的解釋道:「目前的確不需要,但不管是我長興集團還是美國的伯克希爾,都是總資產上億美元的大公司,而這次合作也是兩個大集團之間的戰略合作。
這第一期只是雙方嘗試一下,獲取信任,美方那邊也不是很相信香港的投資環境,而一旦確定了沒問題,那後續必然會加碼投資,翻個十倍乃至幾十倍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我們的工廠自然需要先準備足夠的地皮,這樣就可以就近建設,不然以後工廠不在一起,不能發揮最大的效率,美方那邊可能就會有意見了。」
「原來是這樣。」陳局長也明白這個理由倒也可以,隨即問道:「那我們先給你們一塊小一點的地皮,後續你們建新廠了,港府再將其他地皮給你,如何?」
「陳局長,在商言商,我們是不同意的,要是這樣,以後這價格還不得你們漫天要價?」鄭志傑也是聰明人,怎麼可能看不出這裡面的問題。
陳局長笑道:「那如果我們將地給了你們,你們後續又不投資,那怎麼辦?」
「這個好說,我們先買地,如果三年後沒有後續投資,那這塊地港府原價回收,如何?」鄭志傑回道。
其實就算是極端情況,美國那邊不投資了,自己也不會虧,且港府可能不會回收了,因為自己工廠附近的地皮,除了自己其他人不一定會要。
陳局長想了想說道:「那這樣,我這邊內部協商一下,你也知道,這種事我不能一個說了算。」
「行,還請儘快,美方那邊與我的老闆可都是很看重這個項目的,你也知道,這個項目涉及到楊家夫人。」鄭志傑提醒說道。
區區150萬美元的項目,楊文東這種級別一般是不會在意的,頂多月底或者年底看資料的時候會問一下;
但整個項目涉及到楊夫人的服裝連鎖店,也是楊夫人親自推動參與的,那性質就完全不一樣了,手下人可是比老闆看重的項目還要重視,畢竟老闆看重的項目很多、且風險較低,這個可就不一樣了。
也因為出於對地產市場未來的看好,那自然要囤地多一點,這樣即使工廠不賺錢或者少賺錢,下面的地皮也能賺.
回到公司之後,鄭志傑立刻將事情告知了楊文東與蘇依依。
楊文東道:「港府那邊問題應該不大,就算最終沒有50萬尺,那也差不多會是這個數量級,一家美國大資本的投資,他們還是很重視的,現在的港府也在希望能夠引進外資。」
在原先的歷史上,香港雖然也有外資投資,但一般金額都不大,畢竟這裡只是一個城市,如果不是因為大英國協的關係,那幾乎沒有外資會感興趣;但後續很多企業都逐步轉向加拿大了,因為那裡除了人工,其他各方面都比香港划算。
不過如今隨著楊文東將香港的部分產業鏈完善,外加強大資本的注入,除了楊文東引入的幾家外資電器品牌,也有其他行業的外資進入香港,共同引導香港產業鏈的優化;
而這個過程中,港府也深受好處,可以說,全球的任何正常地方,沒有一個不歡迎沒有污染的外資。
鄭志傑笑道:「是的,紅磡如今還沒什麼大的工業,我們去了正好也合適,而我之前也在紅磡收購了很多物業,等哪一天紡織業做大,那也會反饋到房價上面去。」
「對,算是額外的好處了。」楊文東看向蘇依依道:「不過核心還是要將紡織業給做起來,這一點更重要。」
縱然地皮可能更賺錢,但對於長興集團或者楊文東本人來說,這個產業是更重要的;
不僅僅是能夠在香港帶來幾千乃至上萬的就業,還能促進自己在海外布局,完成在服裝銷售產業的零售掌控,甚至可能再造一個類似前世的優衣庫或者ZARA。
當然,等內地改開之後,這些也能成為第一批進入國內的產業,受益於國內的低人工成本,絕對可以在國際市場上再占有很大份額,然後反向再幫助內地相關產業做大,形成一舉多得的模式。
蘇依依點點頭道:「我知道,如今有了自己的紡織配套企業,我準備專門進行設計方面的改革,讓我們的服裝同時滿足性價比與潮流的結合。」
「好。」楊文東也說道:「老鄭,在物業方面配合好,特別是東南亞那邊,在每個國家建好旗艦店,然後引導當地資本進行加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在量上儘快突破。」
服裝這種產業,不可能終端全部自持,真這樣管理成本得上天,且也極容易出問題;
搞加盟才是正路,通過加盟可以節省資金快速擴張,然後大量的銷量可以反饋工廠,品牌這邊只需要抓住宣發、工廠、技術質量等等即可。
除非是特殊情況,必然自己知曉未來的區域,如內地大城市與香港,這些地方可以自己運營,但核心並不是這些地方適合,而是自己通過物業利潤,來彌補了自己經營造成的問題。
鄭志傑連忙答應道:「好的,我這就安排去東南亞的核心城市購買或者租賃物業。」
「行。」楊文東點點頭。
對於紡織業與服裝業,他不算很感興趣,但市場如此之大,參與一點也沒壞處,特別是未來的內地市場,還是非常大的。
(本章完)
與巴菲特的合作,在二人一頓午餐的時間中,就談妥了,本身這也只是一種簡單的金融投資,未來或許能夠獲利豐厚,但眼下涉及的資金並不多,雙方也只是先嘗試合作一下罷了。
不過對於楊文東來說,自己在美國的資金能夠跟隨著巴菲特投資,也算是可以的,在80年代之後,他的金手指先知效應才能發揮最大成果,前提還是美國商業歷史沒有因為他的蝴蝶效應而改變,這其實是很有可能的;
加上70年代他也不算很熟悉美國股市,那將美國多的資金部分交給巴菲特這個金融高手來管理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甚至自己的其他資金,也可以在未來跟隨著他的投資方向走。
二人午餐結束後,楊文東安排了一輛勞斯萊斯,將巴菲特送回酒店,自己則回到公司,叫來了負責金融業務的方先名,並告知了他這件事。
方先名回道:「楊生,巴菲特這個人在華爾街也算是有點名氣,我們真的就這麼相信他?」
「談不上多相信,先拿幾百萬試試吧,合作的好我們再加大投資。」楊文東無所謂說道。
雖然他知曉未來,對於自己的投資也很有自信,可做事情也得有邏輯、流程、合理性等等,畢竟一家大公司,必須要靠規則來限制行為。
對於手下就算不需要解釋太多,但也得給一個說的上話的理由,這樣一來,以後自己不關注某個事情的時候,屬下也會知道自己該有的行為是否滿意老闆的需求。
「這樣也行,美國那邊的資金也越來越多了,長久考慮,是要投資一部分。」方先名點點頭,說道:「那我這就聯繫林生,讓他準備好資金,然後與巴菲特的公司談各方面的細節。」
500萬對於自家老闆來說,算不了什麼,但對於其他人來說,也是一筆巨款了,這麼大的資金,肯定是需要各種謹慎處理的。
楊文東道:「行,細節確定好了之後,將內容發給我。」
這種細節的談判,他自然不會參與,除非有什麼實在無法妥協的矛盾,那雙方老闆才會參與;
不然涉及到這種級別投資的項目太多了,每個都參與,他一個人也忙不過來。
伯克希爾那邊的投資也很果斷,協議簽訂後,合資公司立刻向港府提出申請,要在紅磡申請一塊面積為50萬尺的工業用地,用於建廠生產紡織品。
這麼大的面積也讓港府嚇了一跳,連忙拒絕,而負責地產業務的鄭志傑則是親自來到了港府地政署,與負責人陳局長協商。
明白鄭志傑的來意,陳局長道:「鄭生,貴集團要在香港任何一個地方投資工廠,我們都很樂意批地,可你們這次要的面積也太大了,50萬尺,太誇張了點吧?」
其實明眼人都知道長興集團這是藉機囤地,不過香港政府乃至商界也已經默認了這個行為,前提是你得真心的投資工廠,帶動就業、稅收、出口等等;
只要能夠給港府帶來好處,那適當囤地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這種也只有工廠主才能這麼玩,其他地產公司申請工業用地幾乎不可能,必須要有真實的項目才行。
但長興集團這家巨頭是例外,其地產規模全港第二,但工業則是穩穩的全港第一,甚至比之後第二到第九加起來還要大,這種規模之下,長期發展過程中擁有的工業用地數量是驚人的;
受限於默契的規則,港府也不是很在意,以前的給了已經給了,不可能強行收回,只是以後再申請,那肯定就有一些限制了。
鄭志傑搖搖頭說道:「不多的,我們這次引進的美國最先進的紡織技術,除了開始的化纖製作,之後的織造、印染都是在這裡;
這些涉及的設備是沒辦法放在二樓之上的,只能放在一樓,且我們也需要考慮環境,所以需要大一點的地皮,在中間做點綠化。」
自己的目的對方也知道,對方也知道自己知道,這一切不過就是找個合適的理由罷了,港府這邊走流程,也是需要台階的;
陳局長想了想道:「這方面我也知道,可即使如此,你們的投資只有150萬美元,那也不可能需要這麼大的地吧?」
鄭志傑則不慌不忙的解釋道:「目前的確不需要,但不管是我長興集團還是美國的伯克希爾,都是總資產上億美元的大公司,而這次合作也是兩個大集團之間的戰略合作。
這第一期只是雙方嘗試一下,獲取信任,美方那邊也不是很相信香港的投資環境,而一旦確定了沒問題,那後續必然會加碼投資,翻個十倍乃至幾十倍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我們的工廠自然需要先準備足夠的地皮,這樣就可以就近建設,不然以後工廠不在一起,不能發揮最大的效率,美方那邊可能就會有意見了。」
「原來是這樣。」陳局長也明白這個理由倒也可以,隨即問道:「那我們先給你們一塊小一點的地皮,後續你們建新廠了,港府再將其他地皮給你,如何?」
「陳局長,在商言商,我們是不同意的,要是這樣,以後這價格還不得你們漫天要價?」鄭志傑也是聰明人,怎麼可能看不出這裡面的問題。
陳局長笑道:「那如果我們將地給了你們,你們後續又不投資,那怎麼辦?」
「這個好說,我們先買地,如果三年後沒有後續投資,那這塊地港府原價回收,如何?」鄭志傑回道。
其實就算是極端情況,美國那邊不投資了,自己也不會虧,且港府可能不會回收了,因為自己工廠附近的地皮,除了自己其他人不一定會要。
陳局長想了想說道:「那這樣,我這邊內部協商一下,你也知道,這種事我不能一個說了算。」
「行,還請儘快,美方那邊與我的老闆可都是很看重這個項目的,你也知道,這個項目涉及到楊家夫人。」鄭志傑提醒說道。
區區150萬美元的項目,楊文東這種級別一般是不會在意的,頂多月底或者年底看資料的時候會問一下;
但整個項目涉及到楊夫人的服裝連鎖店,也是楊夫人親自推動參與的,那性質就完全不一樣了,手下人可是比老闆看重的項目還要重視,畢竟老闆看重的項目很多、且風險較低,這個可就不一樣了。
也因為出於對地產市場未來的看好,那自然要囤地多一點,這樣即使工廠不賺錢或者少賺錢,下面的地皮也能賺.
回到公司之後,鄭志傑立刻將事情告知了楊文東與蘇依依。
楊文東道:「港府那邊問題應該不大,就算最終沒有50萬尺,那也差不多會是這個數量級,一家美國大資本的投資,他們還是很重視的,現在的港府也在希望能夠引進外資。」
在原先的歷史上,香港雖然也有外資投資,但一般金額都不大,畢竟這裡只是一個城市,如果不是因為大英國協的關係,那幾乎沒有外資會感興趣;但後續很多企業都逐步轉向加拿大了,因為那裡除了人工,其他各方面都比香港划算。
不過如今隨著楊文東將香港的部分產業鏈完善,外加強大資本的注入,除了楊文東引入的幾家外資電器品牌,也有其他行業的外資進入香港,共同引導香港產業鏈的優化;
而這個過程中,港府也深受好處,可以說,全球的任何正常地方,沒有一個不歡迎沒有污染的外資。
鄭志傑笑道:「是的,紅磡如今還沒什麼大的工業,我們去了正好也合適,而我之前也在紅磡收購了很多物業,等哪一天紡織業做大,那也會反饋到房價上面去。」
「對,算是額外的好處了。」楊文東看向蘇依依道:「不過核心還是要將紡織業給做起來,這一點更重要。」
縱然地皮可能更賺錢,但對於長興集團或者楊文東本人來說,這個產業是更重要的;
不僅僅是能夠在香港帶來幾千乃至上萬的就業,還能促進自己在海外布局,完成在服裝銷售產業的零售掌控,甚至可能再造一個類似前世的優衣庫或者ZARA。
當然,等內地改開之後,這些也能成為第一批進入國內的產業,受益於國內的低人工成本,絕對可以在國際市場上再占有很大份額,然後反向再幫助內地相關產業做大,形成一舉多得的模式。
蘇依依點點頭道:「我知道,如今有了自己的紡織配套企業,我準備專門進行設計方面的改革,讓我們的服裝同時滿足性價比與潮流的結合。」
「好。」楊文東也說道:「老鄭,在物業方面配合好,特別是東南亞那邊,在每個國家建好旗艦店,然後引導當地資本進行加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在量上儘快突破。」
服裝這種產業,不可能終端全部自持,真這樣管理成本得上天,且也極容易出問題;
搞加盟才是正路,通過加盟可以節省資金快速擴張,然後大量的銷量可以反饋工廠,品牌這邊只需要抓住宣發、工廠、技術質量等等即可。
除非是特殊情況,必然自己知曉未來的區域,如內地大城市與香港,這些地方可以自己運營,但核心並不是這些地方適合,而是自己通過物業利潤,來彌補了自己經營造成的問題。
鄭志傑連忙答應道:「好的,我這就安排去東南亞的核心城市購買或者租賃物業。」
「行。」楊文東點點頭。
對於紡織業與服裝業,他不算很感興趣,但市場如此之大,參與一點也沒壞處,特別是未來的內地市場,還是非常大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