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章 產業升級的意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583章 產業升級的意義

  待鄭志傑離開後,楊文東說道:「依依,除了我們自己的產業,你也要嘗試在香港做服裝代工,雖然看起來低端了點,但有了代工,才能夠養更多的人,還有優化自己的技術質量,降低成本;

  也只有這樣,未來我們自己做品牌的時候,才會更得心應手。」

  「我明白,香港最擅長的就是代工了,哪怕是合資工廠,也不能只依賴美國那邊,不然我們就全部被拿捏了。」蘇依依點點頭說道。

  楊文東笑道:「對,雖然是合資工廠,但也有我們的一部分,想要話語權,就得有訂單才行;

  另外,合資工廠做的規模越大,留在香港的產業鏈規模也就越大,這是我們需要的。」

  蘇依依又問道:「那我們朝著什麼方向去呢?衣服的種類有很多呢?」

  楊文東想了想問:「伯克希爾的主要服裝是什麼?先從他們擅長的開始,這樣給其他品牌代工這種商品,我們也更有底氣,風險也小很多。」

  這做生意,自然要從自己最擅長的下手,然後再逐步蔓延到周邊;

  長興集團的多款產品,除了少數,大部分都是遵守這個邏輯的,甚至還是先有渠道再生產的。

  只是對於伯克希爾的具體情況,他也沒怎麼了解,而蘇依依負責長興集團的服裝產業,算半個業內人了,這段時間也是她與伯克希爾溝通的。

  蘇依依道:「伯克希爾擅長的紡織類還是很多的,不過這次在香港的工廠主要是生產西裝、短袖、牛仔褲以及冬衣羽絨服的。」

  「4種,倒是挺多的啊。」楊文東笑了笑說道。

  蘇依依道:「對於伯克希爾這種大公司來說,四種算不了什麼,反正渠道方面他都有,而且我們也有亞洲渠道,還有就是可能進軍大英國協市場。」

  楊文東點點頭道:「倒也是,我也沒什麼好辦法,這方面還是得你們自己想辦法,不過我覺得西裝可以嘗試進軍日本市場,那裡的人可是非常喜歡西裝的。」

  說起七八十年代,全球最喜歡西裝的不是歐美這些西裝誕生國,而是日本;

  日本的整個職場,在這幾十年甚至以後,都是以西裝為主,哪怕冬天寒冷也是一樣,特別是女生,還得穿個短裙,凍的要死,但也必須執行;

  這可能也是幕強文化帶來的結果,實際上前世內地也發生過這種事,但後來隨著國家實力逐步發展,這種風氣逐步散去,可日本雖然曾經在經濟上差點挑戰美國,可其他方面就是被一巴掌摁住,然後經濟上升勢頭也廢了。

  「日本市場?倒是也可以。」蘇依依問道:「東哥,我記得你以前說過,你也同樣看好日本的地產市場,那我們如果去開店,是自營還是加盟?」

  「加盟吧?日本的買房成本還是太高了,太耽誤資金,沒必要。」楊文東搖搖頭說道:「我們在日本投資的核心,還是各自的產業,比如我的院線,核心是電影相關業務,不是等著地皮升值。」

  日本未來的地皮價格自然高,甚至一個東京能夠買下半個美國,也不算誇張;

  但其房價真正高度上漲是在80年前後,再迭加廣場危機導致的貨幣暴漲,幾年時間就翻了十倍,而在80年代之前,漲幅的確有,但不算很多,單論程度是遠比不過香港的,那自然沒必要現在投資。

  「好,那這樣也就方便多了。」蘇依依笑說道。

  楊文東道:「那就這樣了,後面我們的紡織產業以及伯克希爾,都看未來的發展情況了。

  如果可以,我們說不定是可以做出多個規模非常大的產業的。」

  紡織業、服裝業之所以一直被說成是夕陽行業,不是因為其規模不夠大,而是進入門檻太低了,任何人都可以進來,如同服務行業之中的飯店、小超市一樣。

  雖然很多人發展不好,甚至到了最後破產了,可無數人前仆後繼的湧入進來,導致了競爭非常激烈,最終所有人都賺不了多少。

  不過這麼多人、資本湧入進來的原因,正是因為其市場非常大,一年一萬億美元也毫不誇張,僅次於石油汽車地產糧食等核心商品。

  而整個行業中,再難競爭,也是會有多個頂級企業誕生的,比如前世的阿迪達斯、耐克、優衣庫、ZARA、古馳、北面等等。

  如果自己布局夠早,或許也能成為了其中之一。

  不過相比於那些抓住時間風口的行業,這種傳統行業,他也是沒有把握的,只能說儘量以資本推動,藉助一些機遇,看看能不能成長起來了。


  蘇依依點點頭道:「我知道,發展成世界級別的我不敢說,但在亞洲肯定能夠獲得一定市場的。」

  「哈哈,要有點野心。」楊文東笑了笑,也沒再多說什麼。

  實際上,如果沒有未來內地改革開放後的大量人口紅利以及其巨大的內部市場,想在服裝業做大還真的不容易,因為這種行業跟零售超市一樣,得有個基本盤。

  沒有基本盤,只是靠著不斷的在海外國家發展,那也是很困難的。

  而內地,就是香港資本的最佳資本盤。

  ……

  時間很快到了5月,伯克希爾與長興集團的合資公司:長伯紡織集團正式成立;

  港府那邊最終審批了40.6萬尺地皮,長興集團也是很爽快的一次性支付,隨即各種基建工作開始準備,一百多名香港懂英語的技術人員前往美國進行學習,美方那邊也開始拆除位於紐約州的一處工廠車間設備,準備遷移到香港;

  一切都按計劃進行後,楊文東也就沒在意了,預估半年後,紅磡的紡織工廠將會開工,為香港本身就已經很大的紡織產業,走向「強」的路線,因為目前香港的紡織出口,都是以低端為主。

  時間進入70年代後,香港華人的「卷」,已經開始影響世界,各種出口額哪怕初期基數再低,但只要每年百分之十幾甚至幾十的往上漲,那十幾二十年下來,也會變成一個非常可怕的數字。

  紡織、塑膠(塑膠花、玩具)、鐘錶加工,都已經成為了全球小有名氣的加工基地,甚至有些國家還對香港的部分產業實行了制裁,這本身也是產業強大的證明。

  不過從60年代開始,亞洲很多國家也開始正常發展,逐步的在走香港50年代曾經走過的路線,這些國家雖然有很多缺點,但人數夠多、人工更便宜,那自然也會逐步爭奪香港的一些生意。

  這不是香港的獨有遭遇,而是任何發展過的國家必然會遭到後發國家的追趕,加上資本也是跟水一樣往低處流的,沒有任何方法能夠阻止,想要避免產業空心化,唯一的辦法就是產業升級。

  在70年代,最佳的產業升級方法,那就是即將爆發的電子工業,為此,楊文東也特意在香港港島的北角,籌劃了一個電子產業園區。

  5月6日,天空良好,楊文東來到了北角長興電子產業園區;

  坐在車裡的白玉姍看著周圍的廠房,問道:「東哥,這裡也有很多不是長興集團的企業啊?」

  「對,很多都是其他工廠,榮耀在這邊將產業鏈構建之後,又建了很多物業,港府、恒生銀行也配合引導企業集中,然後很多電子工廠就來了。」楊文東笑了笑說道:「這樣一來,大家都方便,成本也能降很多。」

  這裡雖然掛名長興,但其實也有很多其他電子工廠,特別是做收音機的,非常多;

  在電子產業中,榮耀在原材料端也有不少產業,比如電機、電線、電晶體等等,這些作為電子產品的核心零部件,集中起來後,加上政策、金融的配合,自然也就都來了。

  而終端,榮耀電子也有很多家電工廠,比如彩電、黑白電視機、微波爐、電飯煲、電風扇等等,這些企業的零部件工廠自然更聽甲方爸爸的話,跑過來建廠房了。

  白玉姍又問道:「那這個廠區現在多大面積?」

  楊文東回憶了下,說道:「應該是900萬尺,差不多一平方公里了。」

  「好大了啊。」白玉姍心中立刻有了數。

  楊文東笑道:「其實還不算大,如果是在灣灣這種面積很大的地方,那這種園區面積再翻三五倍都沒問題;

  香港這邊平整土地太少了,特別這裡還是港島,就只能讓很多工廠建工業樓,然後再多層分攤出來開工廠,不然面積根本不夠。」

  就現在榮耀電子的規模,就不是一平方公里能夠搞定全產業鏈的,本身這個時代,也沒有自動化,全部靠人,占地也大。

  這也是香港工業發展到後來行不通的原因,沒有土地,水也不是很多,所以即使旁邊沒有改開,香港工業也很難維持下去,哪怕楊文東刻意控制,也只能稍微留下一點點產業。

  不過對於幾百萬人口的香港來說,未來抓住了金融,加上內地政府的特意照顧,自己再留幾個產業也足夠了。

  白玉姍又問道:「電子產業的產出價值應該都很高吧?」

  「當然,就這個園區,去年一年的出口額度超過6個億,遠超過了長興實業在觀塘的產業園。」楊文東笑說道:「雖然這邊的人沒有那邊多,但單個產品價值高多了。」


  這就是高端產業與地段產業的區別,低端的做出一個貨櫃,可能都比不上幾個高端產品的價值;

  比如一貨櫃塑料玩具,如果沒有版權費用,給別人代工的,那價格還真比不上幾台RCA的彩電。

  「是啊,難怪那些西方人的日子都過的那麼好,我們香港人累死了一個月都買不起一台電視,他們壞了卻直接扔掉。」白玉姍搖搖頭說道。

  她也是多次去過海外的,自然知道香港與海外發達國家人們的差距。

  楊文東點點頭道:「正常的,人家也是以前祖輩拼過來的,而且還曾經QJ過全球的財富,我們現在是追趕,自然要過很多年,才能有那樣的生活;

  而且最重要的要產業升級成功,只有掌握了高端產業,普通人的日子才能過的很好。」

  香港其實還好,沒多少人,前世的內地14億人想要過好日子,那才是地獄模式的難度;

  當年有統計,哪怕國內吃下所有的全球高端產業,那也只能讓14億華人過上年均2萬美元GDP的生活;離發達國家還有點差距,不過其實也是可以對向奔赴的。

  不過這種事也不能只看GDP數字,物價控制的水平也很重要,物價控制的低,那收入低也一樣能過上不錯的生活質量。

  而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要進行高端產業升級,這才是大國之間最後的競爭。

  PS:求月票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