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第六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有極度專注的能力,但說實話,這種能力並不是想有就能有的,要不然怎麼說它是稀缺能力呢?造就專注品質,涉及一個人的生活環境、興趣匹配、自身動力、學識背景、習慣積累等各種因素。那麼,缺少這些條件的普通大眾又該如何獲取極度專注的能力呢?

  一個簡單又通用的方法正是前文說的主動培養「極度專注+主動休息」的行為模式。具體的做法就是:只要開始學習或工作,就儘量保持極度專注的狀態,哪怕保持專注的時間很短也是有意義的;一旦發現自己開始因為精力不足而分心走神,就主動停下來調整片刻。

  當然輔助工具也是有的。在時間管理領域,有一個著名的番茄工作法,它由義大利人弗朗西斯科·西里洛創立於1992年,其核心就是:先極其專注地工作25分鐘,然後休息5分鐘,如此循環往復。這種工作法有點類似於高強度間歇性訓練。

  其實我很早之前就知道這個番茄工作法,但一直對它帶有偏見:一是認為這種嚴卡時間的做法太死板,我們總不能在做得正起勁的時候主動停下來吧?二是實際應用中肯定會有各種干擾,定時工作的做法不太現實。然而,就在我想通「主動休息」這個原理的瞬間,腦海里第一個閃過的念頭竟是番茄工作法,因為它符合學霸模式的所有特徵:極度專注、主動休息、循環往復。

  為了了解這部分內容,我特意學習了國內時間管理達人李參博客中介紹的方法,還購買了她推薦的專業番茄鍾來實踐體驗。說實話,這個方法和工具真的很棒!每次開始閱讀和寫作時,我只要按下計時鍵就不再管時間,讓自己完全專注地投入其中,直至25分鐘過去後提示音響起,中途除非有極特殊的事情需要中斷,否則我會將其餘事情全放到一邊,等專注時間結束後再處理。時間一到,我會立即合上書本或讓雙手馬上離開鍵盤,然後開始5分鐘的休息計時。在這5分鐘裡,我會做與閱讀或寫作無關的事情,比如:看看窗外、收收衣服、拆拆包裹,等等,但刷手機、玩遊戲這些被動使用注意力的事情我不推薦,因為它們仍然是消耗精力的。

  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我發現自己的學習耐力比原先高了很多,工作和學習的效能也有顯著的提升,關鍵是到了晚間,我也能積極地安排時間,很少沉迷於娛樂信息。

  當然,25分鐘只是一個參考標準,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思維耐力來設定工作時段,有的人可以集中精力半小時,而有的人也許只能集中15分鐘,只要到達了自己的疲勞邊緣,就可以主動停下來。而且這個「主動停止」的動作一定要堅決。很多人在一開始的時候,由於精力分散得還不明顯,就不願意主動停下來,但這往往會得不償失。主動休息猶如主動喝水,當感到很渴的時候再喝水,其實已經晚了,你想讓精力保持高位,就要學會主動停下來,這甚至可以作為一個關鍵點。

  另外,很多人在學習和工作中都不具備不受打擾的理想條件,但只要堅持「極度專注+主動休息」的模式,效果也會讓你滿意。不管你能工作幾分鐘,只要開始了,就盡力保持專注,把無關的事情都放在一邊。

  刻苦,是一種宏觀態度,輕鬆,是一種微觀智慧。在學習這件事上,普通人的策略往往是「天賦不夠,刻苦來湊」。好在我們已經知道學習的秘密不完全在於刻苦,還在於「會玩」,希望你在今後的學習成長中也能玩出水平,玩出風格,成為他人眼中的學霸。說明白些,就是別人的勢力範圍,換句話說,只要你受這勢力的保護,那麼你就在別人的屋檐下了。別人能容納你已是不錯了,你就得遵守人家的規矩,就會受到很多有意無意地排斥和限制,以及不知從何而來的壓力,這種情形任何人都會碰到,特別是想干成一番事業的人更會碰到。所以,在人屋檐下的心態就有必要調整了。回頭路不好走,是有意識地主動消隱一個階段。借這一階段來了解各方面的情況,消除各方面的隱患,積蓄自己的力量為將來的大舉行動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人在屋檐下不要說不得不而是告訴自己一定要低頭當然頭不能白低而是在低頭的時候創造機會一個人暫時處於劣勢靠著別人生活還要飛揚跋扈豈不貽笑大方見什麼人說什麼話沒錢寸步難行真的是這樣嗎我倒覺得心術不正的動作才是真正的寸步難行不怕你拐彎抹角就怕你直來直往了解別人的需求是什麼然後理解對方最在乎的是什麼然後成人之美再然後為我所用落井下石是這個世界的本性煽風點火直接遠離必須一聲不吭的黑名單素質不行直接拉黑沒有第二次機會也無法容忍,可我不會跟你開玩笑你理解了我就危險了所以你理解不了即使理解了也是多餘的沒條件的行動不叫善良而是愚蠢允許你計帳是不正常的不允許你計帳才是正常的以為你很重要嗎雞毛蒜皮的小事我舍的很啊可以保護你的只有你自己因為失去利用價值他就不保護了所以只有自己的錢包最可靠堅持咬咬牙邁著六親不認的步伐聽話聽自己的低頭不要反抗等到完全戒菸再計劃賺錢,如果只是說說而已就是一文不值必須直接拉黑老闆我現在已經陷入死循環感覺一點辦法都沒有您能不能傾囊相授我真的很累相信我我保證您不會失望的千真萬確,想好了嗎做不了假滴再說了根本就做不了詐騙即使做的了也不喜歡尤其是虛偽所以我很討厭弄虛作假而且嗤之以鼻恨之入骨,我也不想要要挾你我要是要挾你豈不是給自己找個威脅所以我的就是你的但是前提需要您把我扶起來把我扶起來您有什麼好處呢好處可多了不僅鈔票數都數不完再說了你連最基本的禮貌也沒有我們又何談言必出行必果呢是吧也許有些錯別字或者不夠完整的地方所以希望您多多體諒也希望您可以遷就一下我的意見,以後我也不會再威脅你了你也不用看見我的信息就假裝沒看見,也許是我太在乎你了受不了你的一丁點敷衍與冷漠既然如此我又何必妄自菲薄呢是吧老闆得了便宜還賣乖您就慢慢沉默吧再見有些事有些人不需要認可也不值得認可因為心術不正的人根本就不值一提而且一文不值等就等這麼客氣幹嘛跪下也要把煙給戒了所以我跪下也要繼續等到完全把煙給戒了再開始計劃賺錢老是走回頭路以為你沒地方可去了落井下石都是自己人拆台使壞也是自己人所以必須遠離自己人我才會更加安全,除了生活費停止行動該我算計了,並且寫下來包括備份自己的手機裡面的筆記,沒了好處也就是價值的意思肯定會馬上人走茶涼而且侮辱還有拋棄包括跪下所以不可以相信別人的只能相信自己老婆也不例外包括兒子別人的工作幫別人賺錢什麼時候干不動了也就沒價值了沒價值了也就直接拋棄了這是不可改變的現實所以只有自己的事業才是真的死了也就是別人的了存款也是別人的了所以對自己好一點也現實一點沒了存款吃白粥都吃不起也沒地方睡覺更別說治病了所以看見可憐的人聽見可憐的話直接遠離必須黑名單記住了一切以價值為導向一次心術不正永遠拉黑記住了記住了這是刻進骨子裡的原則也是不可改變的事實包括現實人不能自私表面為你好結果還是錢最重要精神控制見招拆招呃還趕我即使你跪下來求我我也不願意再回去滾涉及錢肯定會有人表里不一沒關係誰敢表里不一誰就拒之門外而且必須拉黑你信不信我成為網紅不信是吧其實我也不信告訴你是把柄不告訴你就是個笑柄我不信你還能沉的住氣別裝了啥意思啊還啥意思你越阻礙我就越強你不糾結我反倒不舒服了您說呢你不說我也不說我這不是正在免費說嗎還說不說呢咋滴你還想讓我倒立憋回去嗎怎麼樣劣根性爆出來了吧沒有明明就是還說沒有不幫你才是正常的幫你是不正常的這還用知道嗎不用知道了三次沒結果直接拉黑就算他不害你他那個氣場跑到你的眼睛裡難免栽贓陷害所以只要影響到利益就直接斷開記住了不要落下把柄然後全身而退只要不是收入都是浪費時間而且是腦力收入畫面我都有了是吧老闆深度理解怎麼樣證明了什麼感到威脅嗎為什麼好吧再見再見你不要想歪了可能你會這樣想我還沒有完全好起來的時候我的還是我的你的還是你的但是我徹底好起來了我的未必是我的你的也未必是你的我再次強調一下我的就是你的你的還是你的但前提我們需要互幫互助您覺得呢您放心就好不會給自己找個威脅的所以我們並肩作戰橫掃四方又何樂不為呢我們需要等待背後的全貌而不是面子工程也不是空口白條影響利益對方就會想方設法除掉你所以我沒有感情也沒有良心只有利益也只有利益想要過普通人的生活的人請過來報名謝謝不要被生氣蒙蔽了我的眼睛也不要被焦慮影響我的心情其實這也不能完全怪你甚至都不是你的錯因為那時候您處於無意識狀態所以根本就不是你的問題病在腳下禍在手指真的一點想法都沒有你確定其實我也不確定那更好了謝謝你的沉默是金再見不閒聊做自己,我們只教自願改變的人當面揭穿人家會很沒面子所以不要冷嘲熱諷也不要挑撥離間更不要煽風點火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別讓行動毀掉你的身體不懷好意的人特別多不要被表面蒙蔽你的眼睛嚴重侮辱而且這些人嚴重有問題這麼處心積慮幹什麼還有啊我沒有精神控制你覺得你還能打水飄嗎到底傻還是不傻呢你才傻呢這麼好的資源您卻不以為然換作是我視而不見跟同流合污有什麼區別呢不經詐騙永天真實在人做實在事您就不要拐彎抹角了我根本就不會給時間你演戲也不會浪費時間陪你演戲多麼諷刺呀您明目張胆的搶而且光明正大的說別人是盜墓賤真卑鄙而且很無恥很多時候連親情都是假的打比方總是算計你的人他知道你的所有行動並了解你的軌跡你會怎麼想這還不是最要緊的,要命的是他還知道你怎麼回事也知道你是什麼狀態你會怎麼想想想得有多骯髒啊也污辱甚至恥辱他為什麼聽我的因為是我養他的所以沒有利益往來他就會人走茶涼也就是勢利眼的意思所以啊我們是沒有感情的也沒有良心更不可能有而且除了價值也只有利益低頭看實力抬頭看本事計劃了才有錢而不是有錢了再計劃必須要有兩個手機兩個號碼包括兩個手機號碼的筆記如果一個手機包括手機號碼萬一掉了怎麼辦或者被人偷了不就什麼都沒有了嗎所以啊要備份銀行卡包括現金,他們不旦不會失望恨不得整死你所以我們不應該難受也不應該難過壞人不可怕假好人也不例外你們肯定以為我很傻這麼輕而易舉的告訴你沒有好處就算了反倒里外不是人啥意思啊把走路的時間停下來寫筆記包括戒菸被人拆穿了也不知道遠離然後是解脫劣根性萬一累垮了愚人隨波逐流所以停下來跪下也要戒菸不是地方有問題而是裡面的人有問題所以再試兩次如果沒有回應馬上遠離必須拉黑然後繼續自己的計劃跟時間沒有關係試試就知道是什麼玩意啦先照顧三天再試探比如錢,總之所有吸菸的人劣根性肯定還存在對待行為不正常的人選擇一聲不吭的離開我說叫您幫我買車票畢竟咱倆剛認識您拒絕也是情有可原的因為沒有好處也沒有利益所以您委婉的拒絕也是正常的謝謝你的麵包祝您身體健康事業有成我也不能白白的送給你必須付出代價比如吃大餐不是別人瞎是你傻不傻嗎不傻為什麼總是反覆的焦澡走路呢記住了三次之內沒有結果馬上拉黑而且永不接受必須遠離你怎麼對我是你的事我怎麼對你是我的事陷害過你的人他就會再次陷害你所以你確定敢跟他住在一個地區嗎總之我肯定不願意也不接受而且死也不做吃力不討好的錢為什麼呢因為是詐騙所以必須拒絕也必須拉黑我禁止你演戲你怎麼還演啊神經病或者說我禁止你吃香喝辣的你怎麼還是吃好的喝好的直接一聲不吭遠離心術不正的人連利用價值都沒有包括肉體總之感覺精神控制就遠離必須拉黑表面是假的只有結果才是真的所以結果不會陪我演戲也就是錢的意思開車把人撞死這輩子不就完蛋了嗎現在開始注意危險不是高速公路就開慢一點小心旁觀者謀財害命不要相信絕處逢生的話跟你說絕處逢生的人是想致你於死地所以你要換環境但是前提你必須得行意思是你必須要胸有成竹還有一個問題也需要注意一下那就是如果裡面的人影響到你或者裡面的人實在有問題也就是不正常的意思那你也需要考慮換地方了我始終相信只有待在好的環境包括對的人才能產生正確的結果也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業享受進化的好處也要承受進化帶來的痛苦,不過也無須擔心,因為部分智者早已有意無意地跳出了這種限制,他們採用一種極為有效的行為模式,讓自己的情緒和能力經常處於平和與高效的狀態。如果進化是一把雙刃劍,那這些人就相當於找到並抓住了雙刃劍的安全劍柄。當眾人還在懵懂中拿著刀刃劈物傷己時,他們已經學會手握劍柄披荊斬棘了。


  人類情緒和能力優劣的根本差異

  為了更好地理解,我們還是先從「主動選擇信息的能力」開始談起吧,因為人類情緒和能力的優劣差異來自於對自身注意力關注方式的差異。比如冥想者相比其他注意力不集中的人,更能夠主動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和感受上,屏蔽其他雜念。

  在情緒上如此,在能力上也如此。能力弱者極易分心,他們必須在一個理想的環境中才能學習,任何風吹草動都會讓他們心神不寧;他們總是忍不住想做點更有趣的事情,一條熱點新聞、一段有趣的閒聊都能把他們的注意力從重要的事情上移開。能力強者則正好相反,他們的優勢就在於能夠主動屏蔽干擾,選擇需要的信息並沉浸其中,為此他們甚至會主動練習,比如有人會故意在聲音嘈雜的地方鍛鍊專注力,這使他擁有了隨時隨地進入深度閱讀和思考狀態的能力。

  因沉浸能力的不同,人類最終處在了不同的層次。從大範圍看,沉浸能力強的人時常處於支配層,沉浸能力弱的人時常處於被支配層。如果我們希望從人群中脫穎而出,就一定要刻意磨鍊這種品質,或許這正是改變你我命運的金鑰匙。擇信息的人不一定能沉浸其中,所以很多人雖然能放下手機、拿起書本,能放棄娛樂、磨鍊技能,甚至能大量練習,努力到感動自己,但他們就是無法讓自己變得卓越。這感覺就像是明明找到了雙刃劍的安全劍柄,卻不知道如何抓取,讓人無比揪心。

  這世上能聚焦的人很多,但卓越的人很少,其原因之一就是大多數人都缺乏深度沉浸的能力。然而獲取深度沉浸的能力不能僅靠熱情,它更是一項技術,是有方法論的。可惜很多成就斐然的前輩雖然擁有深度沉浸的能力,卻很少有人能說清楚這能力到底是什麼、應該怎麼獲取。幸運的是刻意練習這本書給了我們大致的答案。所謂天才,其實並不神秘,其本質是「正確的方法」加上「大量的練習」。換言之,我們沒有變得像天才般卓越是因為方法不對或練習不夠。

  就方法而言,絕大多數人缺乏指導下的努力都屬於「天真的練習」,即反覆做某件事情,並指望只靠那種反覆改善表現、提高水平。這種只靠重複的「埋頭干」和「正確的方法」相去甚遠。「正確的方法」通常具有以下四個特徵。

  第一,有定義明確的目標。比如你要練琴,那就告訴自己:「連續三次不犯任何錯誤、以適當的速度彈奏完曲子。」而不是「我要練琴半小時」這樣寬泛的目標。目標定義越明確,注意力的感知精度就會越高,精力越集中,技能越精進。如果目標太大,那就將它分解成小目標,這樣做也是為了使目標更具體、精細。

  第二,練習時極度專注。誰都知道專注的重要性,但沉浸的關鍵是要做到「極度」專注,也就是說,在短時間內投入100%的精力比長時間投入70%的精力好,因為專注的真正動力並不是毅力和耐心,而是不斷發現技巧上的微妙差異和持續存在的關注點,精力越集中則感知越細微。極度專注不僅是學習的關鍵,也是靈感的來源。大腦在學習的時候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意識」的專注模式,另一種是「潛意識」的發散模式。所謂專注模式,就是當我們專注於某件事的時候,前額葉皮層就會自動沿著神經通路傳遞信號,這些信息會奔向與我們思考內容相關的各個腦區,將它們連起來。在這種模式下,我們可能找到答案,也可能找不到答案,因為真正的答案不一定在我們意識關注的腦區。此時就需要潛意識的發散模式來幫助我們,它能夠讓大腦跳出原來的工作區域,讓神經元隨機地和不相關的區域進行連接,從而得到也許能解決問題的答案。

  不過,想讓潛意識工作必須滿足一個條件,就是徹底關閉清醒的「意識」,即徹底忘掉原來那件事。兩種模式好比手電筒里打出來的光:專注模式下光束緊密,穿透力強,徑直打在一小塊區域上;如果撥到發散模式,光柱就會散開,雖然光的強度會降低,但照亮的範圍更廣。要注意的是,一個手電筒不能同時照出兩種光。

  所以變聰明的秘訣就是:先保持極度專注,想不出答案時再將注意力轉換到另一件與此毫不相干的事情上。即事前聚精會神,讓意識極度投入;事後完全忘記,讓意識徹底撒手。這樣,靈感和答案就會大概率地出現。

  阿基米德就是因為絞盡腦汁也沒有想出鑑定皇冠真假的辦法,所以準備去公共浴室徹底放鬆一下,但在他的身體進入澡盤的那一瞬間,溢出的水就給他帶來了靈感。很多例子都表明,科學發現或其他智力上的突破都是在當事人毫無期待、正在想別的事情的時候出現的。

  可見,好的學習模式是,在做A的時候徹底關注A,在做B的時候徹底關注B,A和B兩件事情之間有非常清晰的界線。如果在做A的時候想著B,在做B的時候又想著A,那麼意識工作的深度不夠,潛意識也無法順利開啟,這種邊界不清的習慣對能力提升傷害很大。李大釗也說過:「要學就學個踏實,要玩就玩個痛快!」說明界線分明的習慣對人性情和能力的培養都很有好處。第三,能獲得有效的反饋。一般而言,不論做什麼事情我們都需要反饋來準確識別自己在哪些方面還存在不足,以及為什麼會存在不足。缺少反饋,我們既容易出錯,又容易走神,而且很難快速提升個人能力。因此,有教練指導是極好的事,有老師批評也是好的,閉門造車式的練習不僅容易讓人分心走神,也會讓自己長期在低水平層面徘徊。所以,想方設法得到及時、有效的指導和反饋是不斷精進的重要條件。如果條件有限,反饋也可以通過書籍影像、與他人交流或者自我反思來獲取。


  第四,始終在拉伸區練習。一味重複已經掌握的事情是沒有意義的,但挑戰太難的任務也會讓自己感到挫敗當人們對當前的活動感到厭倦時,說明應該提高難度;當人們對當前的活動感到焦慮時,說明應該保持這個水平專注練習,如此反覆交替就可以讓自己進入心流通道,沉浸其中。我們每個人都必定有過這樣的經歷:因喜歡一件事而沉醉其中,忘記時間,不知疲倦,不管這件事是娛樂消遣還是學習研究,這種沉浸都是可遇不可求的自發狀態。但若想在某方面有所成就,就不能依賴這種不穩定的自發狀態,必須建立穩固可靠的行為模式。因為我們面對的不僅僅是興趣,還有讓人心生畏懼的核心困難。

  也就是說,我們每天都要做那些讓自己感到有些困難但又可以通過努力來完成的事情,即跳出舒適區,避開困難區,處在拉伸區。好在我們可以依據上述四點建立主動沉浸的行為模式(見圖4-4),時常練習則能將其固化為深度沉浸的底層能力,從而輻射生活的方方面面。學完刻意練習這個理論的當天,我就開始了實踐。

  以前女兒練鋼琴時,她媽媽會要求她把新學的曲子彈10遍,只要次數夠了,任務就完成了,現在我用刻意練習的原則改變了練琴方法。

  我先聽她彈一遍,發現有很多不熟練、易出錯的地方,於是我要求她今天只練第一節,後面的先不練(把大目標拆分成小目標),然後只練剛才彈錯的地方(在拉伸區練習),只要能連續流暢地彈3遍不出錯就算完成(目標具體清晰)。練習過程中,我會及時糾正她的指法和按鍵錯誤,這樣,很快進入了專注狀態(沉浸其中)不一會兒就把第一節彈得很好了。從現在開始,好好地審視自己吧。

  ·審視自己的注意力——是被動吸引還是主動選擇?

  ·審視自己的沉浸度——是分心走神還是極度專注?

  ·審視自己的練習量——是淺嘗輒止還是大量投入?

  前人的智慧足以使我們走向卓越,只要用心拾取,我們一定能在進化的大潮中成就自己,造福他人。我在前一章描述的深度沉浸其實並非刻意練習的真正核心,其真正核心在於難易匹配上。

  匹配」這個關鍵詞很可能被大眾忽略了,但稍加研究我們就會發現,只要掌握了匹配原則,我們就可以掌握一個適用於萬物的方法論。這麼說還真不是誇張,因為匹配原則的適用範圍實在太廣了。其他運動也是如此,比如很多人都想通過跑步來減肥,但有的人很刻苦,上來就猛衝,以為那種痛苦感就是努力的證據,其實不然,專業教練給出的方法看上去更像是一種偷懶的做法。比如教練會建議你先慢跑,到稍微氣喘的時候就改為快走,等氣勻了再改為慢跑,如此反覆,運動半個小時。因為就減肥而言,有氧運動前20分鐘消耗的主要是身體裡的糖,30分鐘之後消耗脂肪的比例才會有較大幅度的上升。所以我們只需每次到舒適區的邊緣堅持一下,然後回到舒適區停留一下,調整好了再到舒適區邊緣……如此反覆。在接下來的10~15分鐘,如果體力允許,就儘量快跑,或者強度至少比前30分鐘再大一點,以便消耗更多的脂肪,因為此時身體已經適應了一定的強度,可以離舒適區邊緣再遠一些。

  再說閱讀。很多人喜歡向能人索要書單,認為能人們推薦的書肯定很好。他們按照書單興沖沖地買一大堆回家,讀的時候才發現那些書根本沒能人們說的那麼好,有些書晦澀、難懂、根本讀不下去,沒過幾天,他們的興趣就消失了。這是因為每個人的知識背景不同,同樣一本書,能人們讀起來可能剛好在拉伸區,但我們讀起來則在困難區。所以,這個時候,不妨先把這本書放一放,去看那些自己感興趣、又剛好能讀懂的書,讓興趣、難度、需求同時匹配到舒適區邊緣,這樣的書肯定會讓你讀得津津有味。

  再說說學習。成績不好的同學想要奮起直追,想到的第一件事往往是努力比拼,於是他們也和成績好的同學一樣去做那些比較難的題目,結果人家學得挺輕鬆,自己卻學得很痛苦,差距越拉越大。因為學習同樣的內容,成績好的同學可能剛好在拉伸區,但自己可能在困難區。此時,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沉住氣,主動降低學習難度。

  知道了這個原理以後,我們就應該花大量的時間去梳理哪些內容處在自己的拉伸區,即梳理那些「會做但特別容易錯或不會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的內容,然後在這個區域內努力。如果你已經為人父母,那就應該花大量的時間探尋孩子的拉伸區,然後指導他們在舒適區的邊緣努力,而不是看到孩子考不好就一味衝著他們發脾氣,說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對標優等生,給孩子加學習量、加難度,這樣做往往會適得其反。

  另外,很多人說自己學習時經常分心走神、不夠專注,其實原因也是一樣的,因為他們可能並沒有刻意關注自己學習內容的難易程度、調整學習的快慢節奏。我的朋友宋鼎華是一名高級工程師,平日裡大家都叫他「宋兄」,他的孩子正在讀高中,學習成績始終名列前茅,可貴的是孩子從來不上課外興趣班,學習之餘還有不少玩遊戲的時間,是名副其實的「學霸」。在一次聚會中,我正好與宋兄臨座,於是試探地問:「你在孩子的學習上有沒有採取什麼特別的方法?」沒想到他乾脆地說:「有的!」我豎起耳朵繼續聽,他說:「就兩條,一是像對待考試一樣對待家庭作業;二是有問題只找主觀原因。」我聽後有些發懵,心想:這就是所謂學霸的秘密嗎?尤其是第一條,我竟然抓不到要領。後來才明白,「像對待考試一樣對待家庭作業」就是讓孩子保持合適的學習節奏。因為大多數孩子在家裡寫作業的時候都會因缺少限制而漫不經心,一會兒上廁所,一會兒喝水,遇到不會的就卡在原地發呆或馬上求助,這種狀態看起來像一直在學習,實際上是在舒適區內磨洋工,不僅效率低,還特別容易出錯。而要求像考試一樣,他們就必須逼迫自己集中注意力,在最短的時間內做最多的題,並且還要做正確,於是他們不自覺地把自己推到了舒適區的邊緣。在這種狀態下,孩子必然會極度專注,學習效率和成績自然會提升。


  距離太遠的,我們都把握不住

  面對上述需要努力的事情,我們需要遊走在舒適區邊緣,那麼,面對那些不需要努力,甚至是令人享受的事物時,我們又該如何呢?比如突然有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我想很多人肯定希望時間和金錢越多越好,不過我勸你一定要謹慎,因為距離我們太遠的事物,我們通常無法把握,無論它們是令人痛苦的還是令人享受的。

  2019年暑假,一位年輕的老師在向我提問的時候說:「別人羨慕我有寒暑假,但我一點也不喜歡,因為自己根本沒有能力掌控這些大量的空餘時間。不僅計劃一個沒實現,連作息時間也亂作一團。可以說,我對假期簡直一點控制力都沒有。」

  很多學生也經常給我留言,說上了大學之後,一下子沒有了高三時的那種緊張感,雖然剛開學的時候還算自律,但很快就開始變得懶散,宅在寢室里打遊戲、刷抖音,無法專心學習,尤其是獨處、時間由自己支配的時候,總是不自覺地選擇最舒適的娛樂活動。這其實就是自由時間超出了自己的掌控——他們失控了。

  千萬不要認為沒有管束的生活很美好,一旦進入完全自由的時間,雖然開始會很舒服,但很快,我們就會迷失在眾多選項中——做這個也行,做那個也行。做選擇是一件極為耗能的事情,如果沒有與之匹配的清醒和定力,絕大多數人最終都會被強大的天性支配,去選擇娛樂消遣。在有約束的環境下我們反而效率更高,生活更充實。

  至於突然獲得巨額財富這種事,估計大多數人都很難有這樣的運氣,不過我們可以看看別人的經歷。2002年,英國男子卡羅爾中了970萬英鎊獎金,一夜之間從垃圾工成了超級富翁,然後他開始買豪宅、買名車、吸毒、賭博,7年後,其財富被揮霍一空,妻子離他而去,他不得不重做苦力,靠救濟金生活;2006年,英國女子溫迪·格雷厄姆中了100萬英鎊獎金,結果獎金在一年內被花光,該女子淪為窮光蛋。據統計,在美國,每年彩票中獎者的破產率高達75%。以此為戒,我們一定要保持清醒,認真審視自己控制欲望的能力,不要讓悲劇發生。理想的狀態是持續獲取與自己當前能力相匹配的財富或自由。這一點,做父母的應該有所啟示:我們要關注孩子當前對自由、財富的掌控程度,在適當的時候適當放權或鼓勵,這樣的父母才是真正明智的。那些溺愛孩子的父母,往往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他們很大的決策權,讓他們自己決定吃什麼、玩什麼、做什麼,但孩子根本沒有相應的掌控能力,最後變成了自以為是、自私自利的人,造成這些後果的原因正是我們缺少對匹配這個概念的認識。人們常說底層概念、底層規律,那到底什麼是底層呢?在我眼中,能解釋的現象越多,這個概念就越底層。所以你掌握了匹配原則之後,就可以自己解釋其他事情了,比如有人問你:「練習寫作是日更好還是周更好?」你可以這樣回答:「不管採用哪種方式,關鍵是你有沒有讓自己處在舒適區的邊緣進行練習。如果輸出的東西都是在舒適區隨便寫寫的,那寫再多也沒用。」這樣的回答既能給出開放的答案,又能抓住問題的本質。

  從這個底層概念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結論:不管做什麼,不管當前做得怎麼樣,只要讓自己處在舒適區的邊緣持續練習,你的舒適區就會不斷擴大,拉伸區也就會不斷擴展,原先的困難區也會慢慢變成拉伸區,甚至是舒適區,所以成長是必然的。我們也可以肯定速成是不可能的。因為能力圈只能一點一點擴大,所以只要我們遵循匹配規律,不斷在舒適區邊緣拓展自己,同時願意和時間做朋友,那麼我們註定可以持續成長,重塑自己。

  一切為了匹配刻意練習的四要素看上去各自獨立,實際上環環相扣、互連互通,而且它們最終都指向匹配。先說第一個要素「目標」,它能幫我們解決行動力中的大問題。比如,我們每次行動遇阻時都會一籌莫展,但只要細想就能發現,不管你遇到的是什麼問題,其根源都是一樣的,那就是:這個問題太大、太模糊。所以,你只要拆解目標——把大目標拆分為小目標,任務就會立即從困難區轉移到拉伸區,這樣你就願意行動了。不信的話,你可以細心觀察一下,幾乎所有的行動達人都是拆解任務的高手。

  掌握了這個原理,我們就能推導出從舒適區到拉伸區的策略:提煉目標。在舒適區內行動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動腦筋地重複,這種狀態下,人們憑習慣和感覺做事,沒有特別需要關注的東西,所以學習的時候分心走神,跑步的時候分心走神,睡覺的時候也分心走神,這樣,做什麼事都不會有太大的長進。目標清晰了之後,「極度專注」也自然能做到了,然後通過自我測試、反思、錯題本這些方式獲得反饋,這樣做能不斷優化自己關注的要點和小目標。

  學習不只是一味地努力,成長也不只需要「打雞血」、拼意志力。只要站在舒適區邊緣,一點一點往外走,同時和時間做朋友,你肯定會在不經意間發生蛻變。

  第二節深度:深度學習,人生為數不多的好出路

  胡適的英語老師、出版家王雲五先生是這樣自學英語寫作的:找一篇英文的名家佳作,熟讀幾次以後,把它翻譯成中文;一星期之後,再將中文反過來翻譯成英文,翻譯期間絕不查閱英語原文;翻譯好後再與原文比對,找出自己翻譯的錯誤、失誤和不夠精良之處。

  如此反覆練習,王雲五先生積累了紮實的英文功底,為日後從事英語教學和出版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那個科技、信息遠不如今天發達的年代,有限的學習條件迫使人們靜下心來深度學習。

  時間撥到數十年之後,我們的社會發生了巨變,人類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物質和信息豐富時代。時至今日,恐怕很少有人能像王雲五先生這樣主動靜下心來深度學習了,甚至有很多人認為,現今,學習已經不必如此費勁、艱辛,人們有太多方式可以讓自己輕鬆地獲取知識,比如每天聽一本書、參加名人的線上課、訂閱名家專欄或參加某某學習社群,等等,輕鬆高效,乾貨滿滿,只要自己持之以恆,就肯定能有所成就。可惜這只是一種錯覺。科技和信息雖然在我們這一代發生了巨大的發展,但人類的學習機制並未隨之快速變化,我們大腦的運作模式幾乎和幾百年前一樣。更壞的消息是,豐富的信息和多元的方式帶來便捷的同時,也深深地損耗著人們深度學習的能力,並且這種傾向越來越明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