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第五篇
不寫筆記想了等於白想,自己騙自己,怕個屁跟他一樣窮看你還怕不怕以利他的角度來完成自己的布局強者見危於無形,志者見禍於未生,哪有人見人愛糊弄傻子人見人愛等於沒人見也沒人愛難道不是嗎,人人自由等於人人都不自由,人人平等等於人人都不平等,暴露生活習慣了是吧有本事就不要在這東拉西扯的一切都是精彩的那當然了哈哈陷入深思了吧我這不是在給自己添堵嗎所以呢所以啊意氣做事一文不值隔絕底層斷絕過去我又不欠你的煙什麼煙,我告訴你一個如此高價值的大問題難道你不應該表示表示嗎不對我們都心虛了口是心非,我沒說怪你意思是在怪我咯,把我當傻子我把你當空氣,我已經掙扎過了要不你來試試什麼隱私不過是個笑話,我認為一堆廢話狗屁不通而且我覺得一文不值還有你看那麼多連屁都不放一個啥意思還啥意思不就是這個意思嗎囉里八嗦的能不能行我一個字都不想說個不想聽,煽風點火直接拉黑精神控制太可怕了必須斷交精神不正常的人而且永不見面,不出三句直接拉黑,客氣拒絕客氣退場,人家肯定是這樣想的不管你累還是不累幹不了直接拋棄這是現實也是事實所以沒有什麼情面可講落井下石都是自己人嫌你窮怕你富恨你有笑你無我提供的呀做不做是你的事跟我沒關係現在我不關心有沒有錢必須徹底戒菸也必須跪下精神控制就是收買走這麼快去工作你想告訴別人你沒錢了是嗎給你好處等你放鬆警惕我就趁虛而入把自己包裝的無懈可擊,一聲不吭鬼知道幹嘛,這什麼態度啊聲東擊西你上當了,我價值觀有問題,根本就不值得擔心,說的什麼話,我不會看人,我當然知道是錯的可是為什麼你不提醒我,我要是用這種方式對待別人人家可不得把我當神經病所以啊陷害過你的人肯定會再次陷害你這種小人中的小人根本就不值得原諒更不值得見面,臭死了拆穿你多沒面子但是我不允許自己處於這種環境的空氣忠,因為不安全說啊怎麼啦不說就不說嘛這麼客氣幹嘛一次污辱直接拉黑而且永不見面,不要生氣靠自己的本事離開他們別裝了我不信你沒反應,知道我隱私的通通拉黑也就是把柄的意思必須主動出擊精神控制心術不正一堆廢話狗屁不通我不需要窮人我只需要對自己負責也只需要收入,不是收入直接免談,賺奢好的錢也是愛好的意思,我不需要愛好更不需要奢好一心一意創造自己,你值得報復嗎,你值得算計嗎,感覺難受必須停止甚至跪下,我就沒有弱點,一切聽自己的,都是我找你,你找我沒好事除了占便宜還是占便宜了無牽掛置之不理,除了試探還是試探,根本就不值得把信用交給別人包括自己的老婆絕對不允許除非我死意思是死也不交,玩陰的直接拉黑而且永不見面,拒絕小人行為而且永不見面,聲東擊西我還不知道你,我尊重你,你不尊重我那就沒的說了意思是直接拉黑而且永不見面,感覺心術不正必須遠離而且一聲不吭的拒絕你明知道我這挑釁或者尖酸刻薄的方式是不對的你也不提醒一下我也沒說你欠我的,我敢告訴你所謂的隱私結果卻里外不是人而你呢肯定自以為是我不夠聰明沒有所謂的安全感也沒有所謂的被動收入意思是只有主動收入,沒有不勞而獲的收入即使有也是假的而且肯定是陷阱說教個屁套路還挺多,必須拉黑所有套話的人,兩次沒結果直接拉黑而且永不見面,你關注我我又不一定要關注你,你關心我我又不一定要關心你,你不試試怎麼知道是人是鬼,永遠記住他不但不感激你反倒恩將仇報而且翻臉比翻書還快,我也讓你嘗嘗沒回應是什麼滋味而且永不了解,心術不正這種人不值得原諒更不值得見面,把女人當男人看,行為就是答案。拆穿你多沒面子我不允許自己處於驕傲狀態變成錢才算價值,他媽的污辱性極強不過沒關係記得想我啊一次假或者背叛直接拉黑而且永不溝通,雖然沒有大富大貴起碼保證沒有生存危機,再說了我好不好跟你有什麼關係,感覺難受就停止吸菸也停止計劃安全第一堅持戒菸自覺意識
第一步權衡利弊第二步也是權衡利弊第三步還是權衡利弊,裝可憐幹嘛看什麼賺的錢又不是進我口袋允許別人隨時背叛,時刻做最壞的打算,其實告訴你是笑柄不告訴你才是把柄,懂了嗎所以這麼了解我卻沒反應啥意思我是離不開你的對嗎敢說不是嗎肯定是。其實告訴你是笑柄,不告訴你才是把柄懂了嗎所以這麼了解我卻冤冤相報何時了啥意思。人性本惡對人只允許用虛假這個方式,個人身體植入可以隨時監聽的追蹤器,你教我的,我教你的,我也不裝了因為侮辱性極強所以,你準備好了嗎我準備好了那開始吧,既然是並肩作戰我們又何必強分彼此呢。自己騙自己,一毛不拔還想趁虛而入因為你的了解我覺得一文不值而且很危險甚至威脅,如果跪下的是我誰願意可憐我根本就沒有,利益是吧我最喜歡了缺點是吧我最喜歡了,開黑開黑,了解這麼多豈不是很危險扶搖直上一杯水,人心不足蛇吞象,卯岸花明又一村,第一時間告訴你真是個人才,現在吃飽了以後怎麼辦現在舒服了以後怎麼辦,氣話就氣話唄你又不在意,是不是覺得我很傻,其實告訴你是笑柄不告訴你才是把柄懂了嗎所以,這麼了解我卻沒反應啥意思。我是離不開你的對嗎敢說不是嗎肯定是。其實告訴你是笑柄不告訴你才是把柄懂了嗎所以這麼了解我卻冤冤相報何時了啥意思。你好我不好玩什麼佣金傭人,解除精神病,你放心我會搞定的因為你的了解就是我的價值所以我們一定是精明加精明,你肯定覺得我很傻我這樣你可不得把我當神經病,可不是嘛我這不是在給自己添堵嗎真是個人才可惜沒用對地方,試試就試試嘛這麼客氣幹嘛別人說的舒服就是占便宜的意思也就是說你的困難就是我的收入來源自己舒服才是真的舒服也就是錢的意思,想逼我生氣我就一聲不吭的把你拉黑而且永不見面。誰考慮我我就考慮誰就這麼簡單對就是這麼簡單,因為諷刺所以不正常意思是我只聽自己的話也就是筆記的意思,而且我只相信自己,沒有噓寒問暖也沒有壓迫只有錢而且我只需要錢最重要的還是錢。如果算計的了也是我給機會你算計的,所以你才是傻瓜你才是神經病而且不太正常,一句心術不正也就是不懷好意的意思,必須直接拉黑而且永不見面。永遠記住一分錢也沒有的時候你是怎麼跟我保持距離的也就是竟然把我當空氣意思是我死了小人就會無惡不作那不行必須按照規律徹徹底底的拉黑小人中的小人然後靠自己慢慢的成功而且越來越成功。既然話都說出去了那就開戰吧,拉黑不講信用的人
時間不是金錢而是與其說是朋友還是說利益吧什麼容易不容易的加錢就行了理直氣壯也太囂張了人見人愛污辱性極強得了便宜還賣乖你教我的我教你的不管是誰直接說什麼事,成功的那一刻堅持到底,只談利益也只需要利益也就是錢的意思永遠記住我不需要追我就是人民幣戲利局,賺的錢又不是進我的口袋所以跟我沒關係意思是置之不理難道你在想我怎麼越來越優秀了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您也知道沒有免費的車票我們的溝通是理所當然的嗎,當然是理所當然的,而且肯定是理所當然的,難道不是嗎,敢說不是嗎,肯定不是,如果是別人可能就妥協了甚至服從可你不一樣所以我也不一樣而且我義無返顧的壓榨你即使這樣你還是養那麼多白眼狼我揭穿你會不會報復我我問你一個問題無動於衷視而不見跟掩耳盜鈴有什麼區別嗎所以我們沒必要往素生堆里磚也不值得算來算去算自己記住了與其輾轉難眠不如多多益志把我扛起來當然沒有免費的早餐也不是低三下四的委曲求全,我這樣刺激你甚至挑釁你可不得整死我其實我沒有毛病我也沒有人格缺陷我又是解釋又是強調雖然不能說太明白但我也沒有隱瞞。其實你不用太隱瞞也不要太提防我算是在對你進行道德綁架嗎你也不要認為我太自以為是算是威脅嗎此文起碼一個億我這樣說話你不怪我嗎,怎麼會呢,我們是最強的合作夥伴而且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不如並肩作戰橫掃四方,難道你在想我怎麼越來越優秀了,與其嫉妒不如行於心成於事我們又何樂不為呢,你知道我為什麼告訴你嗎你能告訴我這是什麼毛病嗎好啦咱倆都是文舉人記住了不是誰都願意一百零八次的一廂情願也不是誰都願意一心一意的相信你更不是誰都願意死心塌地的成就你。好人永遠都是害死你的你該不會以為我有人格缺陷吧該了解的您也了解了不該觀察的您也觀察了差不多行了哈沒錢所謂的安全感也就不存在了我這樣說話你不怪我嗎,怎麼會呢,我們是最強的合作夥伴而且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不如並肩作戰橫掃四方,難道你在想我怎麼越來越優秀了,與其嫉妒不如行於心成於事我們又何樂不為呢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您也知道沒有免費的車票。搞破壞的就是敵人必須幹掉他或者剷除這種小人中的小人永遠不值得原諒更不值得見面你可拉倒吧不覺得我恩將仇報嗎此話怎講意思是像我這種不明不白的人我是不會考慮的所以不要再咎由自取了而且一點好處也沒有啥意思沒有第二次機會心術不正直接拉黑,收買才是最大的威脅總之在關鍵時刻拋棄你的人直接拉黑而且永不溝通為什麼因為當沒利用價值的時候可能連陌生人都不如所以不要解釋也不要難受更不值得難過,所有人都像我這樣那這世界不亂套了所以幹什麼都行就是不值得偷也不值得騙更不值得違法犯罪你肯定以為我很傻哪有人這麼明目張胆的煽風點火該不會是我腦子進水了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這麼好的條件不加以利用可惜了首先加倍關心自己的身體包括意識實在不行想辦法按摩睡覺或者跪下戒菸也就是乞討的意思包括存錢都餓聰明了還要什麼面子您擔心我會落下把柄是嗎那倒不會這一點你大可不必操心咱倆是什麼人啊見招拆招滴水不漏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放棄一切我也不願意放棄獨立思考的能力,聽自己的必須守口如瓶你越是污辱我,我就越是想方設法贏到你不信,如果你不受控制等於被小人抓住了你的死穴也就是把柄的意思所以我只相信自己的狀態也只需要自己的狀態關心的話題我自己說都不信我自己做也不信,心術不正的人根本就不值得可憐也不值得利用不要生氣不要怨恨不要抱怨不要焦慮也不要掙扎跪下戒菸不要反抗睡馬路也好過去看他媽的臉色打破情關閉嘴肯定是最好的抱富所以必須等到完全戒菸才可以開始說話包括計劃,拒絕遊手好閒停下來把煙給戒了然後看清楚筆記再開始行動包括計劃你從來就沒有關心過我所以我的價值不需要你來指手畫腳你了解我肯定是為了詐騙所以我了解你不僅沒有收入而且浪費時間不需要生氣也不值得生氣就事論事就行了而不是人身攻擊,戒備,我也沒毛病肯定沒毛病他不會因為你生氣而改變即使改變也是假的所以污辱過我兩次的人就沒必要再了解了也不值得再利用必須劃清界限才可以。刻意選擇正確的意識自己都不關心自己還指望別人自己都不救自己還指望別人雪中送炭簡直你以為我會在乎誰說黎話的人一概不認識只是說說而已我又不感冒想要成功就離鄉必須忘的一乾二淨而且拉黑推銷自己推銷就推銷這麼客氣幹嘛囉里八嗦的說重點行不行,接著說啊賣什麼關子去你的還難得糊塗滾一邊去叨鑽惡毒沒有我做不成的事做事要聰明做人必須精明可不是有心只是沒用對地方在錯誤的地方或者錯誤的人很難有所作為好一點的情況是讀原書,但若是讀完從不回顧、思考,只滿足於輸入的過程,這類學習的知識留存率很低。幾天之後就想不起自己讀了什麼。更糟的是,這種努力會讓人盲目追求閱讀的速度和數量,讓人產生勤奮的感覺,實際上,這是低水平的勤奮,投入越多損失越大。用錢時算一算三毛一分鐘,什麼刻骨銘心的經歷一推拉圾自己人一個都不認識這種掙扎是沒有用的因為身體不舒服所以,第一步放鬆身體然後妥協等到身體舒服了再開始反擊也就是賺錢的意思,不聽不信直接拉黑,自己人一個都不認識包括心術不正,只要不是收入都是浪費時間,越安靜越成功意思是心安心靜諷刺打擊否定直接一聲不吭的拉黑而且永不見面,我給你自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就是不允許偷東西也不允許詐騙,做的到嗎,做的到就留下來作工做不到就繼續找工作,跪下也必須戒菸,你他媽才神經病你敢說我不正常當我神經病我當你死了,我為什麼要給你賺我為什麼要給你割韭菜,吃點東西來回走路幾公里還要自己買單意思是還是滴滴比較實在,我拉黑你我看你怎麼氣,我拉黑你我看你怎麼算計什麼盡忠職守關心個屁,我發誓一個都不認識,我不需要感激我也沒想過要感激,沒有人情可講也沒有人情可欠,你幫助我我給你錢,我幫助你你不給我錢那麼對不起沒有第二次機會,也沒有什麼情面可講,對我就是這樣,安全的時候想想後遺症,窮人一文不值小人也是一文不值好人還是一文不值你的行為已經出賣了你的真實想法,行你敢對我興師問罪,不擔心,擔心的就是別人,怕什麼死不了知識就是銀行卡,沉默是吧我最喜歡了,這麼囂張連屁都不敢放一個,行,你敢對我興師問罪,你不在意覺得我會在乎嗎但是我也不是好惹的,看不穿直接遠離意思是不能外露等到存夠一萬就開始反擊,不偷東西就是安全的沖,什麼都不做要你有什麼用還不如沒有,錢只是身外之物注意點形象意思是知識就是銀行卡,所謂關心一文不值良心也是假的意思是你假我就拉黑,什麼都是假的那什麼才是真的,不舒服就睡覺意思是知識就是銀行卡,言行背後的動機就是別人的關心就是占便宜只要不是收入直接遠離,無動於衷我要你幹嘛冷眼旁觀我要你陪我餓肚子嗎,所以拉黑所有小人包括說黎話的村里人,侮辱人不說不做也不動意思是堅持戒菸,如果跪下的是我誰敢可憐我根本就沒有,空調第一、你不知道我對空氣很敏感嘛所以沒有收入所謂的親情也就不存在了也就是說關心是假的也是多餘只有錢才是真的,對待村里人必須沉默拉黑遠離,惡人先告狀拆穿又怎樣你發你的我發我的反正打工的錢是不可能動的意思是徹底戒菸等到完全戒菸,焦慮吃東西緩解壓力,看清人性拉黑小人包括是非之人,停止收入你看他還親不親這就是赤裸裸的人性,心術不正不是詐騙是什麼,一聲不吭鬼知道你要幹嘛,有錢我也不買東西吃意思是徹底戒菸再走路徹底戒菸再檢查計劃徹底戒菸再行動,跟一個不正常的人在一起累了你敢睡嗎反正我不敢因為不安全,什麼都不做就是等於沒想法所以我不是觀眾我也不想演戲,不要說話我看你到底想幹嘛,廉價人廉價煙,所謂面子尊嚴不過是收入罷了也就是說沒有收入分享所謂關係也就不存在了,對我尖酸刻薄證明我比你有錢,我周圍不允許存在這種搬弄是非之人意思是拉黑小人隔離底層,你想套路我我就是不反駁我看你怎麼辦,人人平等覺得你還有資格坐享其成嗎,我就一個原則就算我不幫你我也不會害你我更不會騙你,尊重你就是尊重我自己,沉默是吧證明我比你強,什麼叫沒有免費的午餐你到底想說什麼再說了免費的我還不要呢本來就是嘛,你的善良一文不值包括別人的干擾,人人有錢等於人人都沒錢懂了嗎,心裡不正常是吧我最喜歡了意思是這種心術不正的人必須打到心服口服你服不服,不要以為背後使陰招你笑什麼可我不願意跟你開玩笑,不管是誰、只要是找我的什麼事、我問你什麼事、沒事不能聊、不能,人心本惡人性我從不信知識是被壓力逼出來的,三公里你走路33分鐘我開車一分鐘就搞定了所以能不被算計嗎,這麼緊張我看你就是不正常,打牌時我什麼都不聽眼睛只有目標意思是心裡只有錢,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心中,沒有收入分享所謂的權利也就不存在了因為關心是多餘的,自從你做惡的那一刻包括落井下石你在我心中已經不重要了意思是拉黑所有小人離開家鄉才會越來越安全也會越來越成功,如果是敵人必須對著幹怎麼行就怎麼幹,耳朵靠枕頭越安靜越成功,雖然寂寞起碼是自由的,慌慌張張緊張焦慮把你摸的透透的,你敢說我不正常誰敢說我不正常我看你就是不正常,你到底想說什麼你到底想幹嘛,留給自己等到餓了再吃意思是三個小時吃一次必須是山珍海味而且是自己家的保姆做的山珍海味我才敢放心吃因為監控視頻是我準備的所以免費教學沒有好處就算了反倒恩將仇報所以這種小人中的小人看見必須離的遠遠的,為別人解決問題就是為自己解決困難因為是高收入所以打工是不可能的,我說過一個都不認識,我說過一次機會都不給你,只要不是收入我懶得理你,我是不可能聽你說話的因為不安全,我還是開自己的車吧因為時間代表收入也代表生存包括心臟移植我提供的呀吃不吃是你的事,婆婆媽媽的爽快點行不行你到底想幹嘛,剷除詐騙,理解自己的能力越來越強,你知道他在說什麼嗎拐彎抹角的,看什麼賺的錢又不是進我口袋變現變現小人小人這還用說嗎一清一楚一點意外就坐以待斃也太沒用了,真是個人才可惜沒用對地方。侮辱性極強,看他也不解氣有本事背後叫人打斷他的手腳或者內傷,只是說說而已卻沒有實際行動相當於廢話而且一文不值,沉默是吧我最喜歡了窮人一文不值生氣也是一文不值我們連認識都是一種錯誤我不是觀眾我只需要收入我不是奴隸我只需要為自己的生存負責什麼日久見人心吃個飯吃那麼久純屬浪費時間你不覺得難受嗎反正我覺得壓迫死了而且侮辱性極強不過沒關係記得想我啊總而言之一堆廢話狗屁不通生存玩的是人民幣人性欺騙的是善良輝煌個屁還不是要親力親為出面反擊套話打比方假設身邊人派人跟蹤你而且知道你的一切行程軌跡你會怎麼想我不介意關鍵是你怎麼想的,你怎麼連態度都變了,我不是道歉了嗎其實這所謂的隱私一文不值你怎麼不說我這是要跟你開戰嗎討厭明知故問你倒不希望我犯錯難道你不覺得壓迫嗎何以見得呀自己騙自己我也是無語了所以在個人成長領域,沒有最優、最確定、最權威的認知體系,只有最適合我們當前狀態的認知體系。換句話說,知識不一定能給我們帶來認知能力,而認知能力必然包含有效的知識。這部分有效的知識是能幫助我們判斷、選擇、行動、改變和解決實際問題的,也是本節要重點闡述的。為了避免混淆,下面我會使用「認知體系」來指代「知識體系
還有一類人的數量也不少。這類人能夠自己閱讀,也做讀書筆記或思維導圖,但遺憾的是,他們的讀書筆記往往只是把書中的內容梳理羅列了一番,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大綱。很多人醉心於此,似乎對全書的知識瞭然於胸,殊不知,自己只是做了簡單的搬運工作而已。雖然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屬於主動學習,但它僅僅是簡單的知識陳述,與高級別的知識轉換有很大的不同。只學讓自己觸動的
初學者迫切希望擁有自己的認知體系,是因為自己手中只有碎片化信息,難以整合以應對複雜的情況。在沒有覺知的情況下,他們很容易把「學習知識」和「學習認知」混淆,用掌握學術知識的方法去對待別人的認知體系,所以不禁沉迷於全面掌握和全盤照搬他人的體系,甚至感覺如果沒有完全掌握對方的認知體系,就有可能前功盡棄。
有這種想法和擔憂的人不少,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非常在意形式上的完整。比如很多讀者和我探討讀書方法的時候都會說,自己每讀完一本書,都要系統地梳理作者的知識框架,寫讀書筆記,摘錄精華,還要畫出思維導圖,似乎只有這樣做才意味著自己認真讀完了一本書,然後他們問我:「你平時用什麼思維導圖工具?」
這時我往往不知道怎麼回答,因為我讀書從來不畫思維導圖,也不會刻意梳理作者的知識框架。在閱讀時,我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尋找觸動點。我會在觸動自己的地方做標記,在空白處寫下大量能聯想到的思考,書讀完之後,我會放上幾天,然後問自己:「這本書最觸動自己的是哪個點?」這個點可以是一個理論、一個案例,甚至是一句話,只要它真正觸動我,並能讓我發生真實的改變,我就認為這本書超值了,至於其他,忘記就忘記了,我一點也不覺得可惜。而作者的知識體系和框架,又與我何干呢?很多人得知我的讀書方法後都很驚訝,覺得這種方法很不靠譜、很浪費:明明有完整的體系可以參考,偏偏只拾取一塊或幾塊碎片,這不是捨近求遠嗎?難道我是在騙他們?如果你有這種想法還請少安毋躁,因為這個方法是有科學依據的。想想看,你看過的那些書、做過的那些筆記和思維導圖,有多少你還記得?大部分都模糊了吧?如果再問自己:這些知識中哪些是平時能真正運用的呢?答案或許更少。我們不需要全盤掌握他人的知識體系,只需要掌握那些最能觸動自己、離自己需求最近的知識,觸動碎片」能夠與自身緊密結合,慢慢變成自己的一部分,最終織出一張屬於自己的認知網絡。
體系的本質就是用獨特的視角將一些零散的、獨立的知識、概念或觀點整合為應對這個世界的方法和技巧。我們再走近一點觀察,就會發現每個人的認知體系都是不同的,高手們也是根據自己的關注點,不斷收集該領域內觸動自己的信息,然後加工整合,形成獨特的認知體系。所以,我們也要嘗試建立獨一無二的認知體系。
這就是搭建個人認知體系的真相:打碎各家的認知體系,只取其中最觸動自己的點或塊,然後將其拼接成自己的認知網絡。
想通了這些,我們就能明白,為什麼讀了一些優質書、報了一些高端課,自己卻無法發生想像中的巨變?因為那些書的目錄、那些課程的大綱,雖然洋溢著體系的香味,但它們可能與自己的認知和需求貼合得並不緊密,學了也用不起來。明白了這些,我們就不會被各類體系所迷惑,不會因讀完一本書而沒有全部記住書中內容而內疚自責。
隨著我們自身認知體系的不斷完善,原來距離我們較遠的知識就會相對變近,於是又能觸動我們,所以暫時放棄一些知識並不可怕,只要持續學習,我們不會損失什麼。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已經能打破形式,從萬事萬物中學習了——只要學的東西是能觸動自己並解決實際問題的,不管是讀書、上課,還是自我反思或與人交談,都是貼近自己的成長方式。這樣成長不僅高效,而且非常「接地氣」,甚至能消除學習的焦慮。有了觸動,學習的機會就來了!我們潛意識的感性能力完全可以作為學習的篩選器——通過情緒觸動,識別與自身需求結合最緊密的內容。緊緊地抓住這些內容就可以讓自己處在舒適區的邊緣,高效學習、快速提升。
截至目前,似乎還沒有人歸納過這種方法,所以我把它命名為「觸動學習法」。通過運用「觸動學習法」,我也得到了莫大的好處,用它來讀書、反思、建立個人認知體系,效果非常顯著。我建議每一個想成長的人都去進行每日反思,因為它可以提高自己對生活細節的感知能力,不會讓日子像流水一樣嘩嘩流過而什麼都沒留下。不過,和一般的日誌不同,每日反思不是記流水帳,而是留意每天最觸動自己的那件事,不管是好的啟發還是壞的體驗,都寫下來復盤,寫得越細越好。一個觸動點若是能轉化成一個認知晶體,我們的生命質量和密度將遠遠超過那些不反思的人。面對生活中信息的滾滾洪流,觸動真是最好的篩選器,它能讓我們免受洪流的衝擊,從容而體面地行走在人間。
僅僅觸動還不夠
不是所有的觸動都是有效的。就像你曾經看過很多好文章,當時被觸動得一塌糊塗,還把它們放進了收藏夾,但一段時間之後,你就再也記不起來了。如果讓你在一本書上畫出令自己觸動的地方,紙頁上可能會有很多橫線,但顯然這些內容不能全部為你所用。觸動了卻用不了,這就好像在醫藥箱裡備了創可貼,可真到劃破手指的時候卻又想不起來用,這和沒觸動又有什麼區別呢?確實沒區別,因為它們只是「偽觸動」。就明白其中的緣由了。當一個新知識靠近我們認知圈邊緣的時候,觸動產生了,但觸動產生並不意味著連接緊密。如果不及時強化,新的觸動點很可能停留一段時間之後就又「飛走了」。為了留住它,讓它成為自己體系的一部分,就得想辦法和它發生關係,產生連接。這種連接越多越好,但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用自己的語言重新解釋新知識,這會促使自己原有的知識體系對新知識做出反應。如果能用自己的語言把一個知識、一個道理、一件事情說清楚,讓外行人也能聽懂,那麼這些知識、道理、事情十有八九會成為自己的一部分。經常輸出的人往往成長得很快,因為他們總是不斷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連接。
二是在需要的時候能夠順利提取知識,提取不出來的知識就是偽觸動。比如我經常聽羅振宇的60秒語音分享,但我在寫作時,能從那些60秒語音分享中提取出來的觀點只占少數,大多數觀點都被我忘了。偶爾回頭再看那些觀點,我會感嘆:這些知識很有道理啊,但我怎麼就一點印象都沒有了呢?像這種當時很受觸動,但需要用的時候完全想不起來的知識,就是「偽觸動」。說明它們離我們的真實需求很遠,所以放棄也罷。
如果你在讀書、寫作、交談的時候想到了一個觀點,哪怕你記不清具體的內容,只有一條微弱的線索,你也要極端重視這些內容,因為那些能在需要的時候被提取的知識,是與你真正產生觸動的知識,你們之間寶貴的連接還在,所以要想辦法主動關聯和強化。
很多人讀書的時候往往只關注自己是否理解了書中的內容,卻經常忽視頭腦中冒出的想法。其實這些想法是非常珍貴的,放過了它們,我們的學習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三是在生活中能夠經常練習或使用這些知識,因為實踐是產生強關聯的終極方法。學習不是為了知道,而是為了發生真實的改變。當你運用那些知識踐行那些道理時,相關細節就會源源不斷地顯現在你的視野里。到那時,你不僅能成為認知上的強者,也會成為行動上的巨人。最終,你會明白,所謂的學習成長,諸如閱讀、寫作、反思、培養習慣、練習技能、建立認知體系,等等,本質上都是一回事:在舒適區邊緣,一點一點向外擴展。
想通了這一點後,一切就都簡單了不管是在家的、在校的、上班的,都在抓緊一切時間提升自己。為了實現目標,我們周圍興起了一股打卡風:早起打卡、健身打卡、跑步打卡、閱讀打卡、外語打卡……只要是想得到的領域,都能找到打卡陣營。
這似乎是一個不錯的辦法:把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日拱一卒,既能看到努力的軌跡,又能增強行動的信心,而且把大目標平攤為每天的小任務,看上去既輕鬆又無痛苦,成功似乎只是時間問題。
然而,總有哪裡讓人感到不對勁。讀者「阿健」就有這樣的困惑,他在諮詢時表示:「我為了學習,建立了5個打卡計劃,天天堅持,但是,如果某個打卡計劃一旦中斷,我就想把它扔到一邊,不願再繼續了。」
是他太貪心了?還是他有完美情結?都不是。事實上這種現象背後藏著一個隱蔽的心理機制。為了看清它,我們不妨關注一下朋友圈裡打卡的人,雖然他們每天打卡打得很起勁兒,但最終學有所成的人寥寥無幾。對大多數人來說,打卡只是一場充滿激情的歡娛盛宴,無須多日,他們就會出現在另一輪打卡活動中,或是無疾而終了。
當然,這樣說肯定會讓很多正在打卡的人不高興,但先別生氣,請繼續往下看,我會給出合理的解釋,也會提出更好的辦法。事實上,我並不反對打卡,只是有幾種情況我們必須學會區分。
動機轉移,動力扭曲
「微信運動」大家都知道,這個功能可以讓自己每天的行走步數顯示在排行榜上。不排名不要緊,一排名,有些事就變了。不管之前愛不愛運動,人們都開始衝進大街小巷、公園碼頭,甩開膀子走了起來,無論颳風還是下雨,都抵擋不了他們的熱情。這乍一看是好事,每天的排名激發了人們的運動熱情,既能健身又能社交,多好啊。但問題就出在這裡。
因為從開始排名的那一刻,人們的鍛鍊動機就不知不覺地發生了轉移:原先純粹是為了身體健康,享受運動帶來的美好,現在卻是不自覺地為了自己的成績在排行榜上更好看,甚至有人還專門為此去買設備或用軟體「刷」步數。
打卡活動也是如此。一開始,人們的行動動機全都出於學習成長本身,一想到自己今後能夠輕鬆早起,享受美好時光;鍛鍊塑身,擁有美好身材;熱愛閱讀,成為博識智者……就頓時信心滿滿,動力十足。出於這種目的,打卡更像是錦上添花,即使不用任何意志力支撐,人們也能持續行動。然而打卡一旦開始,任務心態其實已經錨下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熱情消退、動機減弱,學習成長的難度逐漸增大,人們不得不依靠更強的意志力去堅持,等到意志力難以為繼時又該怎麼辦呢?直接放棄?那不等於告訴大家自己不行嗎?多丟面子啊!為了不陷入痛苦,我們的大腦會開啟自我保護模式,在舉步維艱的時候主動調整認知,給自己找藉口:「學習很難,但打卡並不難啊!只要完成打卡,不就代表任務已經完成了嗎?」「既然打卡就代表完成,那為什麼不選這個輕鬆的,而非得選那個難的呢?」
這就是大腦「解釋系統」的邏輯,雖然很荒謬,但強大的天性會迫使理性這樣解釋,而有的人還真接受了,於是有人去網上購買刷步神器,坐在家中就可以讓自己運動步數名列前茅;有人早上5點鬧鐘一響就在早起群里打個卡,然後倒頭繼續睡;有人翻開書,拍張照,然後將照片發到朋友圈,以示自己今天讀過書了……這些做法雖然有些極端,也只是少數人的行為,但大多數人在意志力薄弱的情況下,都會為了完成打卡任務而不自覺地降低標準,此時做多做少、做好做壞已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完成打卡任務。人們堅持的動機,就這樣不知不覺地從學習本身轉移到了完成任務上,由內在需求轉移到了外在形式上。
阿健同學正是因為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學習動機已經轉移,所以疑惑為什麼一旦打卡中斷就不願繼續行動,因為他關心的是讓打卡紀錄保持完整,而不是讓學習過程保持完整,其實對於學習來說,偶爾中斷又有什麼關係呢?
一些「中毒」更深的人,他們的學習動機轉移了,甚至連學習的目標也轉移了。他們起初還記得做某件事的意義,比如知道學英語是為了與外國人流利地交談,但時間一長,目標就被簡化為每天背20個單詞,於是他們每天只是機械地完成、打鉤,卻忘了所學為何,從此陷入為學而學的境地。
認知閉合,效能降低
單純地依賴打卡,不僅會轉移行動的動機,還會降低行動的效能。這源自另一個重要的心理機制——認知閉合需求。
所謂認知閉合需求,就是指當人們面對一個模糊的問題時,就有給問題找出一個明確的答案的欲望。比如古時候人們不知道為什麼會下雨,於是下雨這個問題就沒有閉合,會讓人很難受,所以古人就用雷公、電母、龍王解釋下雨的成因,這些說法雖然沒什麼根據,但滿足了認知閉合需求。將這一概念擴展到行為上也是一樣的:一件事若遲遲沒有完成,心裡就總是記掛,期盼著早點結束;此事一旦完成,做這件事的動機就會立即趨向於零。比如老闆交代你做一件事,在完成之前,你總會對這件事念念不忘,腦子裡都是關於這件事的零零散散的細節,但是只要老闆說可以了,這件事就結束了。任務一旦閉合,大腦就會清理原先被占用的記憶空間,那件事很快就會退出腦海,行動的動機也就消失了。
我們之所以有這種心理是因為人類的大腦喜歡確定性,不喜歡未知或不確定性。而打卡活動自帶任務心態,人們每打一次卡,都要面臨一次任務閉合需求,這在開始時並無大礙,但動機一旦轉移,人們的心理就會發生變化。
比如你每天要打卡記20個單詞,如果今天時間來不及了,但為了完成打卡,你就可能隨便掃幾遍,告訴自己學過了,先讓任務閉合再說,不然總惦記著這事,心裡難受。反過來,如果今天時間非常充裕,你一早就完成了記20個單詞的任務,打卡一結束,任務就閉合了,此後,你的學習動機衰減為零,你也不會想著再多做些探索。
這就是打卡心態的特性:學不到,假裝一下;學到了,立即停止。所以單純抱著打卡這一任務心態去學習,很少會有強烈的主動性,畢竟在任務心態的驅使下,人們關注的是完成情況,對任務本身沒有更大的熱情。任務心態在某些領域是很有用的,比如軍事領域。軍人必須有極強的任務意識,但在個人學習成長領域,任務心態或許並不可取。
比如跑步時總想著還剩多少時間就可以結束,讀書時總想著還剩多少頁就可以完成,背單詞時總想著還剩多少個就可以完事……這樣的心態會使注意力處於分散狀態,很難全身心投入事物本身,從而體會其中的要領和樂趣。我們感受不到跑步時身心、手腳的暢快,無法深入了解書中人物的思考和情感,體會不到單詞之間的深入關聯……不管什麼時候,身後好像總有個聲音在不停地催促:快點、快點、再快點,趕快完成它!
更深一層的是,讀完書能去實踐書中的道理,哪怕有那麼一兩點內容讓生活發生了改變,也是很了不起的,因為從這一刻開始,書本中的知識得到了轉化。
從知道到做到是一種巨大的進步,然而自己知道或做到是一回事,讓別人知道或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不信你可以試著將自己知道的東西向別人清晰地陳述,你會發現這並不容易。明明心裡想得挺明白,講的時候就開始語無倫次了,如果再讓你把知道的東西寫下來呢?你可能會覺得根本無從下筆。
請注意,遇到這種困難才是深度學習真正的開始!因為你必須動用已有的知識去解釋新知識,當你能夠把新學的知識解釋清楚時,就意味著把它納入了自己的知識體系,同時達到了可以教授他人的水平,並可能創造新的知識。
羅振宇曾提到他是這樣學習的:「我每天要求自己寫夠五篇閱讀心得,不用長篇大論,短短几個詞就行。因為真正的學習就像是縫扣子,把新知識縫接到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每天寫五篇閱讀心得就是逼迫自己原來的知識結構對新知識做出反應,然後把這些反應用文字固化下來,縫接的過程就完成了。」可見「縫接」是深度學習的關鍵,而大多數人只完成了「獲取知識」,卻忽略了「縫接知識」這一步,因此,他們的學習過程是不完整的。有些人做了一定的縫接,但縫接得不夠深入,沒有高質量的產出,也使學習深度大打折扣。
淺層學習滿足輸入,深度學習注重輸出。從想法到語言再到文字,即將網狀的思維變成樹狀的結構再變成線性的文字,相當於把思想從氣態變成液態再變成固態——那些固態的東西才真正屬於自己。畢竟任何知識都不可避免地會損耗,並且這種損耗一直存在,如果不想辦法把自己學到的東西固定下來,時間一長,這些知識就會煙消雲散,留不下多少痕跡。
有了自己的東西,便一定要教授出去,教授和縫接會相互鞏固,形成循環。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講清楚,十有八九你還沒有完全理解。當然,教的最高境界是用最簡潔的話讓一個外行人明白你講的東西。
所以,逼迫自己獲取高質量的知識以及深度縫接新知識,再用自己的語言或文字教授他人,是為深度學習之道。獲取高質量的知識;
(2)深度縫接新知識;
(3)輸出成果去教授。
這樣的學習必然要放棄快學、多學帶來的安全感,要耗費更多的時間,面臨更難的處境,甚至還會「備受煎熬」。但請一定相信:正確的行動往往是反天性的,讓你覺得舒服和容易的事往往得不到好結果,而一開始你認為難受和困難的事才能讓你真正產生收穫,所以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法逐步改進。
一是儘可能獲取並親自鑽研一手知識。比如,我們可以讀經典、讀原著,甚至讀學術論文。經典的一手知識已經經過時間的沉澱,其價值已被證明,值得精耕細讀。我們要放棄那些「幾分鐘讀完……」「每天一本……」「十堂……課」的乾貨幻想,雖然這些方法也能帶來一些啟示,但終究是支離破碎、被人咀嚼過的。親自鑽研雖然更艱辛,但能感受到深度理解產生的真正快感,這比吸收淺薄的二手知識不知道要舒服多少倍。讀書這件事最好不要請人代勞,從長遠看,終歸是要自己獲得挖礦的能力的。
二是儘可能用自己的話把所學的知識寫出來。每讀完一本有價值的好書,就用寫作的方式把作者的思想用自己的語言重構出來,盡力結合自身經歷、學識、立場,去解釋、去延伸,而不是簡單地把書本的要點進行羅列。因為簡單的知識陳述無法達到深度縫接的效果,只有做到知識轉換才能用舊知識體系對新知識進行深度縫接,所以在重構時,我們可以只取最觸動自己的觀點,其他觀點可以放棄,即使它們很有道理。如有機會,我們還可以花足夠長的時間去打磨一個主題或觀點,當一個你精心打磨的作品打動了別人,它產生的影響力將遠比每天都寫但缺乏深度的思考要大得多。而且,寫作具有複利效應,我們寫的文章隨時可能被他人讀到,這樣也間接達到了討論交流和教授他人的目的。三是反思生活。學習不止讀書,生活經歷同樣可以被深度學習。比如《好好學習》一書的作者成甲就非常注重反思,他每天早上大約要花2小時進行復盤反思,還要求自己的員工也這樣做。他在書中花大量筆墨闡述了反思的方法和好處,他說: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不是來自年齡,甚至不是來自經驗,而是來自經驗總結、反思和升華的能力。
受這個理念的影響,我從2017年2月開始堅持每天寫復盤反思,有時幾句話,有時上千字。通過持續反思,很多沒想明白的事情想清楚了,很多模糊的概念變清晰了,很多看似並無關聯的事情居然有了底層的聯通。持續反思讓我對生活細節的感知能力變得越來越強,從生活中獲得的東西也越來越多。這部分內容的立意與構思也來自平日的反思。如果讓我推薦一個不可或缺的習慣,我必推每日反思。
深度學習的好處
深度學習除了能讓我們不再浮躁,能磨鍊理智,還能帶來諸多好處,比如跨界能力的提升。古典在《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一書中提到,人的能力分為知識、技能和才幹三個層次:知識是最不具遷移能力的,你成為醫學博士,也照樣有可能不會做麻婆豆腐;技能通常由70%的通用技能和30%的專業技能組成,遷移性要好一些;而到了才幹層面,職業之間的界限就完全被打破了。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一些人能夠輕易地跨界,因為他們通過深度學習已經擁有了某些才幹,而這些才幹在其他領域同樣適用,所以他們只需要花少量的時間熟悉知識與技能就玩得轉。但反過來,如果你不具備某些才幹,當你換到其他行業時,只能重新開始培養底層的知識和技能,這就非常吃力了。
深度學習還能讓人產生更多靈感。我們知道愛因斯坦是在去專利局上班的路上,看到伯爾尼鐘樓時突然冒出了一個假設:「如果公交車以光速移動,那麼從車上看,鐘樓的指針會不會是靜止的呢?」這個假設使20世紀最偉大的發現之一——狹義相對論走入人們的視野。而德國化學家凱庫勒是在非常疲勞的情況下做了個夢,夢到一條首尾相咬的蛇,這條蛇成了他發現苯分子結構的線索。人們都驚嘆科學家們的直覺和靈感,但假設愛因斯坦和凱庫勒不具備深度學習的能力,他們就不會獲得這些直覺和靈感。只有在自己的領域探索得足夠深入時,靈感才可能在潛意識的幫助下顯現。雖然我們不是科學家,但深度學習也能讓我們更大概率地收穫意外的驚喜。
與此同時,深度學習還能讓我們看到不同事物之間更多的關聯,產生洞見。比如我曾帶女兒去看電影《西遊記之女兒國》,劇中女兒國國王與唐僧經歷生死之後對他說:「我做了一個夢,多年以後,你蓄滿長發,和我一起慢慢變老,但是,你並不開心。」我立即感慨道,這就是「未來視角」啊,國王用未來視角回望現在,然後做出了理智的決定,克制了自己的感情,放唐僧西行。因為一周前我正好寫了一篇關於未來視角的文章——《用什麼來拯救你的行動力》,換作以前,我肯定是對此無感的。而女兒看到的只是國王好漂亮,孫悟空好搞笑……
不僅如此,如果自己在一些領域的認知積累得足夠多,那麼,即便是面對影視節目、娛樂八卦或新聞熱點等這些分散人們注意力的事物時,也同樣能調動高級認知,把它們與有益的思考關聯起來,產生更深刻、更獨特的見解。
據我所知,很多嚴肅的成長者同樣喜歡娛樂消遣,比如李笑來就喜歡看電影。我敢說,當他們身處娛樂環境時,依舊是理智腦作主導,他們能不自覺地關聯認知、獲得啟發,而非單純地滿足本能腦和情緒腦的原始需求。選擇一些值得關注的人,和他們保持聯結。他們釋放的一些有價值的信息會引領我們走向更廣闊的世界,但無論如何,最終要自己去讀、自己去想、自己去做。就像這本書,如果它觸動了你,也僅僅是為你開啟了一個新的視角,最終能否獲取深度學習的能力,只能靠你自己行動,沒有人能夠代替。用自己的語言重述信息,即找到觸動自己的信息點;
·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即關聯生活中的其他知識;
·我的應用,即轉化為行動,讓自己切實改變。
這既是有效閱讀的三個步驟,也是深度學習的三個層次:
·知道信息點
·關聯信息點
·行動和改變
不難看出,知道信息點是最淺的層次,完整、深入的學習還包含關聯和行動。然而很多人到了第一層就停止了,或是因為心理滿足,或是因為根本不知道學習有這三個層次,於是常年遨遊在知識的海洋中,始終無法進階,這其中最根本的阻礙在於他們意識不到新學習的知識點是孤立的。不管這個新知識讓人多警醒、使人多震撼,若是無法與已有的知識發生足夠的關聯,它存活不了太久。
在前文中我也提到羅振宇「縫扣子」的學習方法,可見高手們的學習通常不滿足於對新知識的獲取,更注重對新知識的「縫接」,這個縫接過程就是關聯。孤立的知識就像沙粒,只有關聯才能將其聚沙成塔,形成穩固的知識晶體,最終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如果你了解人類大腦的學習原理,就很容易從這幅圖聯想到大腦中神經元工作的情景。因為無論是學習動作,還是背記公式,從本質上來說都是大腦中神經細胞建立連接的過程。用神經科學術語解釋就是:通過大量的重複動作,大腦中兩個或者多個原本並不關聯的神經元經過反覆刺激產生了強關聯。如果沒有關聯這個過程,就算有再多腦細胞,你也不會變得更聰明。
鑑於此,我時常也鼓勵人們寫作。因為單純閱讀時,人容易滿足於獲取新知識,而一旦開始寫作,就必須逼迫自己把所學的知識關聯起來,所以寫作就是一條深度學習的自然路徑。
放眼看去,按照關聯意識的強弱,人在不知不覺間被分成了兩個群體:絕大多數人習慣以孤立的思維看待事物,喜歡花大量時間收集和占有信息;而另一批先行者則更喜歡撥弄信息之間的關聯,從而在不知不覺間變得聰明了起來。充分運用關聯,確實能快速提高人的能力,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需要隨時隨地把所見所聞通通關聯起來,那既不可能,也無必要。天下事物之多,如何能關聯殆盡?所以,我們在關聯時,需要牢牢聚焦自身最迫切的需求,換句話說,就是讓一切與自己有關。
在這方面,《生活中的經濟學——發現你內心的經濟學家》一書的作者泰勒·考文給我們做了一個亮眼的示範。據說考文讀的10本書中往往只有1本是從頭到尾讀完的。有記者目睹了考文讀書的過程,並進行了報導。
一次,考文帶著一大摞新書在機場等飛機起飛,他一邊翻書一邊跟記者聊天,2小時過去了,飛機快起飛了,考文也翻得差不多了。他留下一兩本,把剩下的書都丟給了記者,說:「你要感興趣你就拿走,你要不感興趣就直接扔了吧。」
普通人覺得要是不把書讀完,實在是對不起作者或是自己花出去的錢,但經濟學家考文卻覺得他這樣做很划算。因為只有真正和自己有關的內容才對自己有用,在這個注意力非常匱乏的時代,沒有必要把所有的書或是書中所有的內容都讀完。
想來也是,一本書再好,我們也無法記住全部內容。回頭一翻,很多內容就像沒看過一樣,但那些被自己關聯過的觀點和知識卻很難被忘記,讓自己發生改變的觀點必定印象更加深刻。這也反過來印證了前文:知識的獲取不在於多少,而在於是否與自己有關聯,以及這種關聯有多充分。對別人有用的東西可能與自己並沒有關係,那就果斷將其放棄,把握「與自己有關」的篩選原則,會讓關聯效能大大提升。
當然,還有一個更重要的隱蔽條件不能忽視:你需要明確的目標或強烈的需求。張繼鋼之所以能將佛像關聯為舞蹈,把薄膜關聯成五環圖案,是因為他是一個藝術工作者,有強烈的創作需求。這就好比你手中有了一把錘子,其他事物看起來才會更像是釘子,能為你所用的東西才會變多。一個心中迷茫、漫無目的人,即使置身各種情景和知識中,也看不到有益的關聯,縱使辛勤努力,也終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如何獲取關聯能力
成為大師並不神奇,只要開啟了暗箱,我們也有機會成為大師。關聯能力能夠讓人加速演化,獲取槓桿。結合上文,我們很容易梳理出幾條實現路徑。
首先,手中有錘子。如果你對某件事情沒有足夠的熱愛和投入,沒有極致的專注和思考,恐怕任何事物對你都沒有意義。張繼鋼的訪談節目是我10年前看的,如果不是因為現在手中有了寫作這把「錘子」,這個故事可能再也不會被我想起。
其次,輸入足夠多。不管是閱讀獲取,還是現實經歷,知識和閱歷越豐富,成功關聯的概率就越大。很難想像空白的頭腦和蒼白的人生如何建立精彩的關聯。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面對滿屋子的食材,拙婦也能隨便弄出點花樣來,所以,多走走、多看看,多閱讀、多反思。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再次,保持好奇心。瓦特好奇壺蓋為什麼會被熱氣頂起來,牛頓好奇蘋果為什麼會往地上落……這世間最偉大的哲思蘊藏在萬事萬物中,越不起眼的小事越有可能通過關聯產生至深的啟發。不過對於成人來說,做到這一點可不容易,若不時常淨化自己,像孩子一樣保持純淨,怕也只是遇到了任何事都見怪不怪、視而不見,所以,成長這件事不僅僅是提高認知,更是一種自我修煉。最後,常說一句話。總有一些話讓人聽過一次就難以忘記,比如李笑來的這句話我就一直記在腦中:「這個道理還能用在什麼地方?」很多高手都是這樣學習的,比如混沌大學創辦人李善友看書的時候,每看到一個有用的知識,都會停下來尋找聯繫,看看有什麼其他的現象能夠被這個理論解釋。不找出5個現象他是不會罷休的。
他們都有意無意地堅持著這個思維準則:但凡收穫一個感悟、了解一個觀點或是學到一個知識,只要觸動了自己,就要想辦法讓它效率最大化,而效率最大化的辦法就是主動關聯到別處,並讓自己的行動發生改變。所以你不妨也把這句話當作口頭禪,時常問自己:這個道理還能用在什麼地方?
一切在於主動
瓦特關聯了壺蓋,牛頓關聯了蘋果,愛因斯坦關聯了鍾,凱庫勒關聯了蛇,偉大的方法論始終存在,只是被極小部分人運用了,若是我們打開了暗箱,可不能再對其熟視無睹,全憑運氣撞進暗箱啊!
我們很小就學過「關聯」這個詞,也在無數場合聽過「關聯」這個詞,但誰能想到它竟是進階的天梯呢?從今日起,請你重新認識它,主動運用它、傳遞它,讓它不再隱藏、不再模糊。我相信肯定有人會因為主動使用了它而變得與眾不同。
放眼未來,我似乎看到一大波有識之士正在知識和技能的進階之路上不斷崛起……
第四節體系:建立個人認知體系其實很簡單
如何判定一個人是否厲害?
要是一個人擁有的知識體系可以解決自己遇到的各種問題,那他必定是個厲害的人。
比如被譽為當代最偉大的投資思想家查理·芒格,據說他有數百個思維模型可以應對投資判斷中的各種問題;再比如橋水基金的創始人瑞·達利歐,他的知識體系中包含500多條生活和工作的原則,最終寫成的《原則》一書也有500多頁;當然,很多知名高管、政界翹楚、圖書作者、超級學霸,等等,都在此列。那些知識體系正是他們的制勝法寶,如果我們能借用他們的知識體系,是不是也能快速提升呢?
這真是個好思路。
於是,學習高手們的知識體系成了時下流行的學習方式:一些人熱衷於談概念,張口閉口就是某某模型,好像知道了這些就擁有了完整的知識體系;一些人相對勤奮,他們看書、畫思維導圖,為自己能整理出一個「完美」的結構框架而欣喜不已;一些人博採眾長,對別人的知識體系如數家珍,甚至還能互相整合,感覺自己看穿了一切。
只是美好歸美好,現實歸現實。折騰了一番之後,他們發現自己還是問題重重,少有長進,除了知道,一切照舊,最後只得把原因歸結於此:建立知識體系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而自己現在的積累還不夠,等學會更多知識以後再來嘗試……事實上,建立個人知識體系真的很簡單,簡單到你可能不相信,但等我說出來之後,你就知道我不是在吹牛。畢竟這背後不僅有嚴謹的科學作支撐,還有我自己實踐的呈現。現在,讓我們一起搓搓期待的小手,開啟不一樣的個人知識體系打造之旅吧。
知識與認知的區別
如果你仔細看過這一節的標題,會發現我寫的其實不是「知識體系」,而是「認知體系」。「知識」和「認知」在我眼裡是不同的,這種不同如何表達呢?我想借用萬維鋼老師的一段話。
考試得了高分,不叫有知識;茶餘飯後能高談闊論,這也不叫有知識。這些場合下,知識雖然有用,但是這些知識都不太牽扯到具體的得失,所以只是智力遊戲。只有當局勢不明朗、沒有人告訴你該怎麼辦,而錯誤的判斷又會導致一些不良的後果時,你要是能因為有知識而敢於拿一個主意,這才算是真有知識。請注意,這不是在說,實用的知識才是知識,而是在說,只有當知識能夠幫助你做實際決策的時候,它才是你的知識。
這段解釋深深地打動了我,因為它打破了人們對於知識的固有觀念。在很多人(包括我自已)以前的觀念里,知識就是書本上的概念、公式、原理、案例、它們都是有體系的。那個時候,我們至少堅信兩件事:一是學術上的知識體系是確定的、通用的,是可供所有人學習和參照的;二是學霸或名師必然掌握了知識體系或知識框架,看到了知識的全景,所以才能遊刃有餘,因此參照他們的知識體系就是走捷徑。這兩種觀點在求學階段幾乎沒有什麼可反駁的,以致人們形成了思維慣性,在探索個人知識體系的時候,也不假思索地延續了這種觀念:找一個最權威、最確定的認知體系去學習和照搬就好了。如果有這種想法,就說明我們把「知識」和「認知」混淆了,這直接導致很多人以「尋找最優認知體系並全盤學習」為標準,忽略了他人的認知體系與自身實際需求的差異,因為個人成長的目的已經不是「知道和理解」了,而是「判斷與選擇」。正如萬維鋼所言,真正的知識不是你知道了它,而是能運用它幫助自己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解決實際問題。這一點正是「學術知識體系」和「個人知識體系」的重要區別。
第一步權衡利弊第二步也是權衡利弊第三步還是權衡利弊,裝可憐幹嘛看什麼賺的錢又不是進我口袋允許別人隨時背叛,時刻做最壞的打算,其實告訴你是笑柄不告訴你才是把柄,懂了嗎所以這麼了解我卻沒反應啥意思我是離不開你的對嗎敢說不是嗎肯定是。其實告訴你是笑柄,不告訴你才是把柄懂了嗎所以這麼了解我卻冤冤相報何時了啥意思。人性本惡對人只允許用虛假這個方式,個人身體植入可以隨時監聽的追蹤器,你教我的,我教你的,我也不裝了因為侮辱性極強所以,你準備好了嗎我準備好了那開始吧,既然是並肩作戰我們又何必強分彼此呢。自己騙自己,一毛不拔還想趁虛而入因為你的了解我覺得一文不值而且很危險甚至威脅,如果跪下的是我誰願意可憐我根本就沒有,利益是吧我最喜歡了缺點是吧我最喜歡了,開黑開黑,了解這麼多豈不是很危險扶搖直上一杯水,人心不足蛇吞象,卯岸花明又一村,第一時間告訴你真是個人才,現在吃飽了以後怎麼辦現在舒服了以後怎麼辦,氣話就氣話唄你又不在意,是不是覺得我很傻,其實告訴你是笑柄不告訴你才是把柄懂了嗎所以,這麼了解我卻沒反應啥意思。我是離不開你的對嗎敢說不是嗎肯定是。其實告訴你是笑柄不告訴你才是把柄懂了嗎所以這麼了解我卻冤冤相報何時了啥意思。你好我不好玩什麼佣金傭人,解除精神病,你放心我會搞定的因為你的了解就是我的價值所以我們一定是精明加精明,你肯定覺得我很傻我這樣你可不得把我當神經病,可不是嘛我這不是在給自己添堵嗎真是個人才可惜沒用對地方,試試就試試嘛這麼客氣幹嘛別人說的舒服就是占便宜的意思也就是說你的困難就是我的收入來源自己舒服才是真的舒服也就是錢的意思,想逼我生氣我就一聲不吭的把你拉黑而且永不見面。誰考慮我我就考慮誰就這麼簡單對就是這麼簡單,因為諷刺所以不正常意思是我只聽自己的話也就是筆記的意思,而且我只相信自己,沒有噓寒問暖也沒有壓迫只有錢而且我只需要錢最重要的還是錢。如果算計的了也是我給機會你算計的,所以你才是傻瓜你才是神經病而且不太正常,一句心術不正也就是不懷好意的意思,必須直接拉黑而且永不見面。永遠記住一分錢也沒有的時候你是怎麼跟我保持距離的也就是竟然把我當空氣意思是我死了小人就會無惡不作那不行必須按照規律徹徹底底的拉黑小人中的小人然後靠自己慢慢的成功而且越來越成功。既然話都說出去了那就開戰吧,拉黑不講信用的人
時間不是金錢而是與其說是朋友還是說利益吧什麼容易不容易的加錢就行了理直氣壯也太囂張了人見人愛污辱性極強得了便宜還賣乖你教我的我教你的不管是誰直接說什麼事,成功的那一刻堅持到底,只談利益也只需要利益也就是錢的意思永遠記住我不需要追我就是人民幣戲利局,賺的錢又不是進我的口袋所以跟我沒關係意思是置之不理難道你在想我怎麼越來越優秀了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您也知道沒有免費的車票我們的溝通是理所當然的嗎,當然是理所當然的,而且肯定是理所當然的,難道不是嗎,敢說不是嗎,肯定不是,如果是別人可能就妥協了甚至服從可你不一樣所以我也不一樣而且我義無返顧的壓榨你即使這樣你還是養那麼多白眼狼我揭穿你會不會報復我我問你一個問題無動於衷視而不見跟掩耳盜鈴有什麼區別嗎所以我們沒必要往素生堆里磚也不值得算來算去算自己記住了與其輾轉難眠不如多多益志把我扛起來當然沒有免費的早餐也不是低三下四的委曲求全,我這樣刺激你甚至挑釁你可不得整死我其實我沒有毛病我也沒有人格缺陷我又是解釋又是強調雖然不能說太明白但我也沒有隱瞞。其實你不用太隱瞞也不要太提防我算是在對你進行道德綁架嗎你也不要認為我太自以為是算是威脅嗎此文起碼一個億我這樣說話你不怪我嗎,怎麼會呢,我們是最強的合作夥伴而且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不如並肩作戰橫掃四方,難道你在想我怎麼越來越優秀了,與其嫉妒不如行於心成於事我們又何樂不為呢,你知道我為什麼告訴你嗎你能告訴我這是什麼毛病嗎好啦咱倆都是文舉人記住了不是誰都願意一百零八次的一廂情願也不是誰都願意一心一意的相信你更不是誰都願意死心塌地的成就你。好人永遠都是害死你的你該不會以為我有人格缺陷吧該了解的您也了解了不該觀察的您也觀察了差不多行了哈沒錢所謂的安全感也就不存在了我這樣說話你不怪我嗎,怎麼會呢,我們是最強的合作夥伴而且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不如並肩作戰橫掃四方,難道你在想我怎麼越來越優秀了,與其嫉妒不如行於心成於事我們又何樂不為呢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您也知道沒有免費的車票。搞破壞的就是敵人必須幹掉他或者剷除這種小人中的小人永遠不值得原諒更不值得見面你可拉倒吧不覺得我恩將仇報嗎此話怎講意思是像我這種不明不白的人我是不會考慮的所以不要再咎由自取了而且一點好處也沒有啥意思沒有第二次機會心術不正直接拉黑,收買才是最大的威脅總之在關鍵時刻拋棄你的人直接拉黑而且永不溝通為什麼因為當沒利用價值的時候可能連陌生人都不如所以不要解釋也不要難受更不值得難過,所有人都像我這樣那這世界不亂套了所以幹什麼都行就是不值得偷也不值得騙更不值得違法犯罪你肯定以為我很傻哪有人這麼明目張胆的煽風點火該不會是我腦子進水了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這麼好的條件不加以利用可惜了首先加倍關心自己的身體包括意識實在不行想辦法按摩睡覺或者跪下戒菸也就是乞討的意思包括存錢都餓聰明了還要什麼面子您擔心我會落下把柄是嗎那倒不會這一點你大可不必操心咱倆是什麼人啊見招拆招滴水不漏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放棄一切我也不願意放棄獨立思考的能力,聽自己的必須守口如瓶你越是污辱我,我就越是想方設法贏到你不信,如果你不受控制等於被小人抓住了你的死穴也就是把柄的意思所以我只相信自己的狀態也只需要自己的狀態關心的話題我自己說都不信我自己做也不信,心術不正的人根本就不值得可憐也不值得利用不要生氣不要怨恨不要抱怨不要焦慮也不要掙扎跪下戒菸不要反抗睡馬路也好過去看他媽的臉色打破情關閉嘴肯定是最好的抱富所以必須等到完全戒菸才可以開始說話包括計劃,拒絕遊手好閒停下來把煙給戒了然後看清楚筆記再開始行動包括計劃你從來就沒有關心過我所以我的價值不需要你來指手畫腳你了解我肯定是為了詐騙所以我了解你不僅沒有收入而且浪費時間不需要生氣也不值得生氣就事論事就行了而不是人身攻擊,戒備,我也沒毛病肯定沒毛病他不會因為你生氣而改變即使改變也是假的所以污辱過我兩次的人就沒必要再了解了也不值得再利用必須劃清界限才可以。刻意選擇正確的意識自己都不關心自己還指望別人自己都不救自己還指望別人雪中送炭簡直你以為我會在乎誰說黎話的人一概不認識只是說說而已我又不感冒想要成功就離鄉必須忘的一乾二淨而且拉黑推銷自己推銷就推銷這麼客氣幹嘛囉里八嗦的說重點行不行,接著說啊賣什麼關子去你的還難得糊塗滾一邊去叨鑽惡毒沒有我做不成的事做事要聰明做人必須精明可不是有心只是沒用對地方在錯誤的地方或者錯誤的人很難有所作為好一點的情況是讀原書,但若是讀完從不回顧、思考,只滿足於輸入的過程,這類學習的知識留存率很低。幾天之後就想不起自己讀了什麼。更糟的是,這種努力會讓人盲目追求閱讀的速度和數量,讓人產生勤奮的感覺,實際上,這是低水平的勤奮,投入越多損失越大。用錢時算一算三毛一分鐘,什麼刻骨銘心的經歷一推拉圾自己人一個都不認識這種掙扎是沒有用的因為身體不舒服所以,第一步放鬆身體然後妥協等到身體舒服了再開始反擊也就是賺錢的意思,不聽不信直接拉黑,自己人一個都不認識包括心術不正,只要不是收入都是浪費時間,越安靜越成功意思是心安心靜諷刺打擊否定直接一聲不吭的拉黑而且永不見面,我給你自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就是不允許偷東西也不允許詐騙,做的到嗎,做的到就留下來作工做不到就繼續找工作,跪下也必須戒菸,你他媽才神經病你敢說我不正常當我神經病我當你死了,我為什麼要給你賺我為什麼要給你割韭菜,吃點東西來回走路幾公里還要自己買單意思是還是滴滴比較實在,我拉黑你我看你怎麼氣,我拉黑你我看你怎麼算計什麼盡忠職守關心個屁,我發誓一個都不認識,我不需要感激我也沒想過要感激,沒有人情可講也沒有人情可欠,你幫助我我給你錢,我幫助你你不給我錢那麼對不起沒有第二次機會,也沒有什麼情面可講,對我就是這樣,安全的時候想想後遺症,窮人一文不值小人也是一文不值好人還是一文不值你的行為已經出賣了你的真實想法,行你敢對我興師問罪,不擔心,擔心的就是別人,怕什麼死不了知識就是銀行卡,沉默是吧我最喜歡了,這麼囂張連屁都不敢放一個,行,你敢對我興師問罪,你不在意覺得我會在乎嗎但是我也不是好惹的,看不穿直接遠離意思是不能外露等到存夠一萬就開始反擊,不偷東西就是安全的沖,什麼都不做要你有什麼用還不如沒有,錢只是身外之物注意點形象意思是知識就是銀行卡,所謂關心一文不值良心也是假的意思是你假我就拉黑,什麼都是假的那什麼才是真的,不舒服就睡覺意思是知識就是銀行卡,言行背後的動機就是別人的關心就是占便宜只要不是收入直接遠離,無動於衷我要你幹嘛冷眼旁觀我要你陪我餓肚子嗎,所以拉黑所有小人包括說黎話的村里人,侮辱人不說不做也不動意思是堅持戒菸,如果跪下的是我誰敢可憐我根本就沒有,空調第一、你不知道我對空氣很敏感嘛所以沒有收入所謂的親情也就不存在了也就是說關心是假的也是多餘只有錢才是真的,對待村里人必須沉默拉黑遠離,惡人先告狀拆穿又怎樣你發你的我發我的反正打工的錢是不可能動的意思是徹底戒菸等到完全戒菸,焦慮吃東西緩解壓力,看清人性拉黑小人包括是非之人,停止收入你看他還親不親這就是赤裸裸的人性,心術不正不是詐騙是什麼,一聲不吭鬼知道你要幹嘛,有錢我也不買東西吃意思是徹底戒菸再走路徹底戒菸再檢查計劃徹底戒菸再行動,跟一個不正常的人在一起累了你敢睡嗎反正我不敢因為不安全,什麼都不做就是等於沒想法所以我不是觀眾我也不想演戲,不要說話我看你到底想幹嘛,廉價人廉價煙,所謂面子尊嚴不過是收入罷了也就是說沒有收入分享所謂關係也就不存在了,對我尖酸刻薄證明我比你有錢,我周圍不允許存在這種搬弄是非之人意思是拉黑小人隔離底層,你想套路我我就是不反駁我看你怎麼辦,人人平等覺得你還有資格坐享其成嗎,我就一個原則就算我不幫你我也不會害你我更不會騙你,尊重你就是尊重我自己,沉默是吧證明我比你強,什麼叫沒有免費的午餐你到底想說什麼再說了免費的我還不要呢本來就是嘛,你的善良一文不值包括別人的干擾,人人有錢等於人人都沒錢懂了嗎,心裡不正常是吧我最喜歡了意思是這種心術不正的人必須打到心服口服你服不服,不要以為背後使陰招你笑什麼可我不願意跟你開玩笑,不管是誰、只要是找我的什麼事、我問你什麼事、沒事不能聊、不能,人心本惡人性我從不信知識是被壓力逼出來的,三公里你走路33分鐘我開車一分鐘就搞定了所以能不被算計嗎,這麼緊張我看你就是不正常,打牌時我什麼都不聽眼睛只有目標意思是心裡只有錢,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心中,沒有收入分享所謂的權利也就不存在了因為關心是多餘的,自從你做惡的那一刻包括落井下石你在我心中已經不重要了意思是拉黑所有小人離開家鄉才會越來越安全也會越來越成功,如果是敵人必須對著幹怎麼行就怎麼幹,耳朵靠枕頭越安靜越成功,雖然寂寞起碼是自由的,慌慌張張緊張焦慮把你摸的透透的,你敢說我不正常誰敢說我不正常我看你就是不正常,你到底想說什麼你到底想幹嘛,留給自己等到餓了再吃意思是三個小時吃一次必須是山珍海味而且是自己家的保姆做的山珍海味我才敢放心吃因為監控視頻是我準備的所以免費教學沒有好處就算了反倒恩將仇報所以這種小人中的小人看見必須離的遠遠的,為別人解決問題就是為自己解決困難因為是高收入所以打工是不可能的,我說過一個都不認識,我說過一次機會都不給你,只要不是收入我懶得理你,我是不可能聽你說話的因為不安全,我還是開自己的車吧因為時間代表收入也代表生存包括心臟移植我提供的呀吃不吃是你的事,婆婆媽媽的爽快點行不行你到底想幹嘛,剷除詐騙,理解自己的能力越來越強,你知道他在說什麼嗎拐彎抹角的,看什麼賺的錢又不是進我口袋變現變現小人小人這還用說嗎一清一楚一點意外就坐以待斃也太沒用了,真是個人才可惜沒用對地方。侮辱性極強,看他也不解氣有本事背後叫人打斷他的手腳或者內傷,只是說說而已卻沒有實際行動相當於廢話而且一文不值,沉默是吧我最喜歡了窮人一文不值生氣也是一文不值我們連認識都是一種錯誤我不是觀眾我只需要收入我不是奴隸我只需要為自己的生存負責什麼日久見人心吃個飯吃那麼久純屬浪費時間你不覺得難受嗎反正我覺得壓迫死了而且侮辱性極強不過沒關係記得想我啊總而言之一堆廢話狗屁不通生存玩的是人民幣人性欺騙的是善良輝煌個屁還不是要親力親為出面反擊套話打比方假設身邊人派人跟蹤你而且知道你的一切行程軌跡你會怎麼想我不介意關鍵是你怎麼想的,你怎麼連態度都變了,我不是道歉了嗎其實這所謂的隱私一文不值你怎麼不說我這是要跟你開戰嗎討厭明知故問你倒不希望我犯錯難道你不覺得壓迫嗎何以見得呀自己騙自己我也是無語了所以在個人成長領域,沒有最優、最確定、最權威的認知體系,只有最適合我們當前狀態的認知體系。換句話說,知識不一定能給我們帶來認知能力,而認知能力必然包含有效的知識。這部分有效的知識是能幫助我們判斷、選擇、行動、改變和解決實際問題的,也是本節要重點闡述的。為了避免混淆,下面我會使用「認知體系」來指代「知識體系
還有一類人的數量也不少。這類人能夠自己閱讀,也做讀書筆記或思維導圖,但遺憾的是,他們的讀書筆記往往只是把書中的內容梳理羅列了一番,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大綱。很多人醉心於此,似乎對全書的知識瞭然於胸,殊不知,自己只是做了簡單的搬運工作而已。雖然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屬於主動學習,但它僅僅是簡單的知識陳述,與高級別的知識轉換有很大的不同。只學讓自己觸動的
初學者迫切希望擁有自己的認知體系,是因為自己手中只有碎片化信息,難以整合以應對複雜的情況。在沒有覺知的情況下,他們很容易把「學習知識」和「學習認知」混淆,用掌握學術知識的方法去對待別人的認知體系,所以不禁沉迷於全面掌握和全盤照搬他人的體系,甚至感覺如果沒有完全掌握對方的認知體系,就有可能前功盡棄。
有這種想法和擔憂的人不少,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非常在意形式上的完整。比如很多讀者和我探討讀書方法的時候都會說,自己每讀完一本書,都要系統地梳理作者的知識框架,寫讀書筆記,摘錄精華,還要畫出思維導圖,似乎只有這樣做才意味著自己認真讀完了一本書,然後他們問我:「你平時用什麼思維導圖工具?」
這時我往往不知道怎麼回答,因為我讀書從來不畫思維導圖,也不會刻意梳理作者的知識框架。在閱讀時,我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尋找觸動點。我會在觸動自己的地方做標記,在空白處寫下大量能聯想到的思考,書讀完之後,我會放上幾天,然後問自己:「這本書最觸動自己的是哪個點?」這個點可以是一個理論、一個案例,甚至是一句話,只要它真正觸動我,並能讓我發生真實的改變,我就認為這本書超值了,至於其他,忘記就忘記了,我一點也不覺得可惜。而作者的知識體系和框架,又與我何干呢?很多人得知我的讀書方法後都很驚訝,覺得這種方法很不靠譜、很浪費:明明有完整的體系可以參考,偏偏只拾取一塊或幾塊碎片,這不是捨近求遠嗎?難道我是在騙他們?如果你有這種想法還請少安毋躁,因為這個方法是有科學依據的。想想看,你看過的那些書、做過的那些筆記和思維導圖,有多少你還記得?大部分都模糊了吧?如果再問自己:這些知識中哪些是平時能真正運用的呢?答案或許更少。我們不需要全盤掌握他人的知識體系,只需要掌握那些最能觸動自己、離自己需求最近的知識,觸動碎片」能夠與自身緊密結合,慢慢變成自己的一部分,最終織出一張屬於自己的認知網絡。
體系的本質就是用獨特的視角將一些零散的、獨立的知識、概念或觀點整合為應對這個世界的方法和技巧。我們再走近一點觀察,就會發現每個人的認知體系都是不同的,高手們也是根據自己的關注點,不斷收集該領域內觸動自己的信息,然後加工整合,形成獨特的認知體系。所以,我們也要嘗試建立獨一無二的認知體系。
這就是搭建個人認知體系的真相:打碎各家的認知體系,只取其中最觸動自己的點或塊,然後將其拼接成自己的認知網絡。
想通了這些,我們就能明白,為什麼讀了一些優質書、報了一些高端課,自己卻無法發生想像中的巨變?因為那些書的目錄、那些課程的大綱,雖然洋溢著體系的香味,但它們可能與自己的認知和需求貼合得並不緊密,學了也用不起來。明白了這些,我們就不會被各類體系所迷惑,不會因讀完一本書而沒有全部記住書中內容而內疚自責。
隨著我們自身認知體系的不斷完善,原來距離我們較遠的知識就會相對變近,於是又能觸動我們,所以暫時放棄一些知識並不可怕,只要持續學習,我們不會損失什麼。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已經能打破形式,從萬事萬物中學習了——只要學的東西是能觸動自己並解決實際問題的,不管是讀書、上課,還是自我反思或與人交談,都是貼近自己的成長方式。這樣成長不僅高效,而且非常「接地氣」,甚至能消除學習的焦慮。有了觸動,學習的機會就來了!我們潛意識的感性能力完全可以作為學習的篩選器——通過情緒觸動,識別與自身需求結合最緊密的內容。緊緊地抓住這些內容就可以讓自己處在舒適區的邊緣,高效學習、快速提升。
截至目前,似乎還沒有人歸納過這種方法,所以我把它命名為「觸動學習法」。通過運用「觸動學習法」,我也得到了莫大的好處,用它來讀書、反思、建立個人認知體系,效果非常顯著。我建議每一個想成長的人都去進行每日反思,因為它可以提高自己對生活細節的感知能力,不會讓日子像流水一樣嘩嘩流過而什麼都沒留下。不過,和一般的日誌不同,每日反思不是記流水帳,而是留意每天最觸動自己的那件事,不管是好的啟發還是壞的體驗,都寫下來復盤,寫得越細越好。一個觸動點若是能轉化成一個認知晶體,我們的生命質量和密度將遠遠超過那些不反思的人。面對生活中信息的滾滾洪流,觸動真是最好的篩選器,它能讓我們免受洪流的衝擊,從容而體面地行走在人間。
僅僅觸動還不夠
不是所有的觸動都是有效的。就像你曾經看過很多好文章,當時被觸動得一塌糊塗,還把它們放進了收藏夾,但一段時間之後,你就再也記不起來了。如果讓你在一本書上畫出令自己觸動的地方,紙頁上可能會有很多橫線,但顯然這些內容不能全部為你所用。觸動了卻用不了,這就好像在醫藥箱裡備了創可貼,可真到劃破手指的時候卻又想不起來用,這和沒觸動又有什麼區別呢?確實沒區別,因為它們只是「偽觸動」。就明白其中的緣由了。當一個新知識靠近我們認知圈邊緣的時候,觸動產生了,但觸動產生並不意味著連接緊密。如果不及時強化,新的觸動點很可能停留一段時間之後就又「飛走了」。為了留住它,讓它成為自己體系的一部分,就得想辦法和它發生關係,產生連接。這種連接越多越好,但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用自己的語言重新解釋新知識,這會促使自己原有的知識體系對新知識做出反應。如果能用自己的語言把一個知識、一個道理、一件事情說清楚,讓外行人也能聽懂,那麼這些知識、道理、事情十有八九會成為自己的一部分。經常輸出的人往往成長得很快,因為他們總是不斷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連接。
二是在需要的時候能夠順利提取知識,提取不出來的知識就是偽觸動。比如我經常聽羅振宇的60秒語音分享,但我在寫作時,能從那些60秒語音分享中提取出來的觀點只占少數,大多數觀點都被我忘了。偶爾回頭再看那些觀點,我會感嘆:這些知識很有道理啊,但我怎麼就一點印象都沒有了呢?像這種當時很受觸動,但需要用的時候完全想不起來的知識,就是「偽觸動」。說明它們離我們的真實需求很遠,所以放棄也罷。
如果你在讀書、寫作、交談的時候想到了一個觀點,哪怕你記不清具體的內容,只有一條微弱的線索,你也要極端重視這些內容,因為那些能在需要的時候被提取的知識,是與你真正產生觸動的知識,你們之間寶貴的連接還在,所以要想辦法主動關聯和強化。
很多人讀書的時候往往只關注自己是否理解了書中的內容,卻經常忽視頭腦中冒出的想法。其實這些想法是非常珍貴的,放過了它們,我們的學習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三是在生活中能夠經常練習或使用這些知識,因為實踐是產生強關聯的終極方法。學習不是為了知道,而是為了發生真實的改變。當你運用那些知識踐行那些道理時,相關細節就會源源不斷地顯現在你的視野里。到那時,你不僅能成為認知上的強者,也會成為行動上的巨人。最終,你會明白,所謂的學習成長,諸如閱讀、寫作、反思、培養習慣、練習技能、建立認知體系,等等,本質上都是一回事:在舒適區邊緣,一點一點向外擴展。
想通了這一點後,一切就都簡單了不管是在家的、在校的、上班的,都在抓緊一切時間提升自己。為了實現目標,我們周圍興起了一股打卡風:早起打卡、健身打卡、跑步打卡、閱讀打卡、外語打卡……只要是想得到的領域,都能找到打卡陣營。
這似乎是一個不錯的辦法:把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日拱一卒,既能看到努力的軌跡,又能增強行動的信心,而且把大目標平攤為每天的小任務,看上去既輕鬆又無痛苦,成功似乎只是時間問題。
然而,總有哪裡讓人感到不對勁。讀者「阿健」就有這樣的困惑,他在諮詢時表示:「我為了學習,建立了5個打卡計劃,天天堅持,但是,如果某個打卡計劃一旦中斷,我就想把它扔到一邊,不願再繼續了。」
是他太貪心了?還是他有完美情結?都不是。事實上這種現象背後藏著一個隱蔽的心理機制。為了看清它,我們不妨關注一下朋友圈裡打卡的人,雖然他們每天打卡打得很起勁兒,但最終學有所成的人寥寥無幾。對大多數人來說,打卡只是一場充滿激情的歡娛盛宴,無須多日,他們就會出現在另一輪打卡活動中,或是無疾而終了。
當然,這樣說肯定會讓很多正在打卡的人不高興,但先別生氣,請繼續往下看,我會給出合理的解釋,也會提出更好的辦法。事實上,我並不反對打卡,只是有幾種情況我們必須學會區分。
動機轉移,動力扭曲
「微信運動」大家都知道,這個功能可以讓自己每天的行走步數顯示在排行榜上。不排名不要緊,一排名,有些事就變了。不管之前愛不愛運動,人們都開始衝進大街小巷、公園碼頭,甩開膀子走了起來,無論颳風還是下雨,都抵擋不了他們的熱情。這乍一看是好事,每天的排名激發了人們的運動熱情,既能健身又能社交,多好啊。但問題就出在這裡。
因為從開始排名的那一刻,人們的鍛鍊動機就不知不覺地發生了轉移:原先純粹是為了身體健康,享受運動帶來的美好,現在卻是不自覺地為了自己的成績在排行榜上更好看,甚至有人還專門為此去買設備或用軟體「刷」步數。
打卡活動也是如此。一開始,人們的行動動機全都出於學習成長本身,一想到自己今後能夠輕鬆早起,享受美好時光;鍛鍊塑身,擁有美好身材;熱愛閱讀,成為博識智者……就頓時信心滿滿,動力十足。出於這種目的,打卡更像是錦上添花,即使不用任何意志力支撐,人們也能持續行動。然而打卡一旦開始,任務心態其實已經錨下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熱情消退、動機減弱,學習成長的難度逐漸增大,人們不得不依靠更強的意志力去堅持,等到意志力難以為繼時又該怎麼辦呢?直接放棄?那不等於告訴大家自己不行嗎?多丟面子啊!為了不陷入痛苦,我們的大腦會開啟自我保護模式,在舉步維艱的時候主動調整認知,給自己找藉口:「學習很難,但打卡並不難啊!只要完成打卡,不就代表任務已經完成了嗎?」「既然打卡就代表完成,那為什麼不選這個輕鬆的,而非得選那個難的呢?」
這就是大腦「解釋系統」的邏輯,雖然很荒謬,但強大的天性會迫使理性這樣解釋,而有的人還真接受了,於是有人去網上購買刷步神器,坐在家中就可以讓自己運動步數名列前茅;有人早上5點鬧鐘一響就在早起群里打個卡,然後倒頭繼續睡;有人翻開書,拍張照,然後將照片發到朋友圈,以示自己今天讀過書了……這些做法雖然有些極端,也只是少數人的行為,但大多數人在意志力薄弱的情況下,都會為了完成打卡任務而不自覺地降低標準,此時做多做少、做好做壞已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完成打卡任務。人們堅持的動機,就這樣不知不覺地從學習本身轉移到了完成任務上,由內在需求轉移到了外在形式上。
阿健同學正是因為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學習動機已經轉移,所以疑惑為什麼一旦打卡中斷就不願繼續行動,因為他關心的是讓打卡紀錄保持完整,而不是讓學習過程保持完整,其實對於學習來說,偶爾中斷又有什麼關係呢?
一些「中毒」更深的人,他們的學習動機轉移了,甚至連學習的目標也轉移了。他們起初還記得做某件事的意義,比如知道學英語是為了與外國人流利地交談,但時間一長,目標就被簡化為每天背20個單詞,於是他們每天只是機械地完成、打鉤,卻忘了所學為何,從此陷入為學而學的境地。
認知閉合,效能降低
單純地依賴打卡,不僅會轉移行動的動機,還會降低行動的效能。這源自另一個重要的心理機制——認知閉合需求。
所謂認知閉合需求,就是指當人們面對一個模糊的問題時,就有給問題找出一個明確的答案的欲望。比如古時候人們不知道為什麼會下雨,於是下雨這個問題就沒有閉合,會讓人很難受,所以古人就用雷公、電母、龍王解釋下雨的成因,這些說法雖然沒什麼根據,但滿足了認知閉合需求。將這一概念擴展到行為上也是一樣的:一件事若遲遲沒有完成,心裡就總是記掛,期盼著早點結束;此事一旦完成,做這件事的動機就會立即趨向於零。比如老闆交代你做一件事,在完成之前,你總會對這件事念念不忘,腦子裡都是關於這件事的零零散散的細節,但是只要老闆說可以了,這件事就結束了。任務一旦閉合,大腦就會清理原先被占用的記憶空間,那件事很快就會退出腦海,行動的動機也就消失了。
我們之所以有這種心理是因為人類的大腦喜歡確定性,不喜歡未知或不確定性。而打卡活動自帶任務心態,人們每打一次卡,都要面臨一次任務閉合需求,這在開始時並無大礙,但動機一旦轉移,人們的心理就會發生變化。
比如你每天要打卡記20個單詞,如果今天時間來不及了,但為了完成打卡,你就可能隨便掃幾遍,告訴自己學過了,先讓任務閉合再說,不然總惦記著這事,心裡難受。反過來,如果今天時間非常充裕,你一早就完成了記20個單詞的任務,打卡一結束,任務就閉合了,此後,你的學習動機衰減為零,你也不會想著再多做些探索。
這就是打卡心態的特性:學不到,假裝一下;學到了,立即停止。所以單純抱著打卡這一任務心態去學習,很少會有強烈的主動性,畢竟在任務心態的驅使下,人們關注的是完成情況,對任務本身沒有更大的熱情。任務心態在某些領域是很有用的,比如軍事領域。軍人必須有極強的任務意識,但在個人學習成長領域,任務心態或許並不可取。
比如跑步時總想著還剩多少時間就可以結束,讀書時總想著還剩多少頁就可以完成,背單詞時總想著還剩多少個就可以完事……這樣的心態會使注意力處於分散狀態,很難全身心投入事物本身,從而體會其中的要領和樂趣。我們感受不到跑步時身心、手腳的暢快,無法深入了解書中人物的思考和情感,體會不到單詞之間的深入關聯……不管什麼時候,身後好像總有個聲音在不停地催促:快點、快點、再快點,趕快完成它!
更深一層的是,讀完書能去實踐書中的道理,哪怕有那麼一兩點內容讓生活發生了改變,也是很了不起的,因為從這一刻開始,書本中的知識得到了轉化。
從知道到做到是一種巨大的進步,然而自己知道或做到是一回事,讓別人知道或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不信你可以試著將自己知道的東西向別人清晰地陳述,你會發現這並不容易。明明心裡想得挺明白,講的時候就開始語無倫次了,如果再讓你把知道的東西寫下來呢?你可能會覺得根本無從下筆。
請注意,遇到這種困難才是深度學習真正的開始!因為你必須動用已有的知識去解釋新知識,當你能夠把新學的知識解釋清楚時,就意味著把它納入了自己的知識體系,同時達到了可以教授他人的水平,並可能創造新的知識。
羅振宇曾提到他是這樣學習的:「我每天要求自己寫夠五篇閱讀心得,不用長篇大論,短短几個詞就行。因為真正的學習就像是縫扣子,把新知識縫接到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每天寫五篇閱讀心得就是逼迫自己原來的知識結構對新知識做出反應,然後把這些反應用文字固化下來,縫接的過程就完成了。」可見「縫接」是深度學習的關鍵,而大多數人只完成了「獲取知識」,卻忽略了「縫接知識」這一步,因此,他們的學習過程是不完整的。有些人做了一定的縫接,但縫接得不夠深入,沒有高質量的產出,也使學習深度大打折扣。
淺層學習滿足輸入,深度學習注重輸出。從想法到語言再到文字,即將網狀的思維變成樹狀的結構再變成線性的文字,相當於把思想從氣態變成液態再變成固態——那些固態的東西才真正屬於自己。畢竟任何知識都不可避免地會損耗,並且這種損耗一直存在,如果不想辦法把自己學到的東西固定下來,時間一長,這些知識就會煙消雲散,留不下多少痕跡。
有了自己的東西,便一定要教授出去,教授和縫接會相互鞏固,形成循環。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講清楚,十有八九你還沒有完全理解。當然,教的最高境界是用最簡潔的話讓一個外行人明白你講的東西。
所以,逼迫自己獲取高質量的知識以及深度縫接新知識,再用自己的語言或文字教授他人,是為深度學習之道。獲取高質量的知識;
(2)深度縫接新知識;
(3)輸出成果去教授。
這樣的學習必然要放棄快學、多學帶來的安全感,要耗費更多的時間,面臨更難的處境,甚至還會「備受煎熬」。但請一定相信:正確的行動往往是反天性的,讓你覺得舒服和容易的事往往得不到好結果,而一開始你認為難受和困難的事才能讓你真正產生收穫,所以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法逐步改進。
一是儘可能獲取並親自鑽研一手知識。比如,我們可以讀經典、讀原著,甚至讀學術論文。經典的一手知識已經經過時間的沉澱,其價值已被證明,值得精耕細讀。我們要放棄那些「幾分鐘讀完……」「每天一本……」「十堂……課」的乾貨幻想,雖然這些方法也能帶來一些啟示,但終究是支離破碎、被人咀嚼過的。親自鑽研雖然更艱辛,但能感受到深度理解產生的真正快感,這比吸收淺薄的二手知識不知道要舒服多少倍。讀書這件事最好不要請人代勞,從長遠看,終歸是要自己獲得挖礦的能力的。
二是儘可能用自己的話把所學的知識寫出來。每讀完一本有價值的好書,就用寫作的方式把作者的思想用自己的語言重構出來,盡力結合自身經歷、學識、立場,去解釋、去延伸,而不是簡單地把書本的要點進行羅列。因為簡單的知識陳述無法達到深度縫接的效果,只有做到知識轉換才能用舊知識體系對新知識進行深度縫接,所以在重構時,我們可以只取最觸動自己的觀點,其他觀點可以放棄,即使它們很有道理。如有機會,我們還可以花足夠長的時間去打磨一個主題或觀點,當一個你精心打磨的作品打動了別人,它產生的影響力將遠比每天都寫但缺乏深度的思考要大得多。而且,寫作具有複利效應,我們寫的文章隨時可能被他人讀到,這樣也間接達到了討論交流和教授他人的目的。三是反思生活。學習不止讀書,生活經歷同樣可以被深度學習。比如《好好學習》一書的作者成甲就非常注重反思,他每天早上大約要花2小時進行復盤反思,還要求自己的員工也這樣做。他在書中花大量筆墨闡述了反思的方法和好處,他說: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不是來自年齡,甚至不是來自經驗,而是來自經驗總結、反思和升華的能力。
受這個理念的影響,我從2017年2月開始堅持每天寫復盤反思,有時幾句話,有時上千字。通過持續反思,很多沒想明白的事情想清楚了,很多模糊的概念變清晰了,很多看似並無關聯的事情居然有了底層的聯通。持續反思讓我對生活細節的感知能力變得越來越強,從生活中獲得的東西也越來越多。這部分內容的立意與構思也來自平日的反思。如果讓我推薦一個不可或缺的習慣,我必推每日反思。
深度學習的好處
深度學習除了能讓我們不再浮躁,能磨鍊理智,還能帶來諸多好處,比如跨界能力的提升。古典在《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一書中提到,人的能力分為知識、技能和才幹三個層次:知識是最不具遷移能力的,你成為醫學博士,也照樣有可能不會做麻婆豆腐;技能通常由70%的通用技能和30%的專業技能組成,遷移性要好一些;而到了才幹層面,職業之間的界限就完全被打破了。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一些人能夠輕易地跨界,因為他們通過深度學習已經擁有了某些才幹,而這些才幹在其他領域同樣適用,所以他們只需要花少量的時間熟悉知識與技能就玩得轉。但反過來,如果你不具備某些才幹,當你換到其他行業時,只能重新開始培養底層的知識和技能,這就非常吃力了。
深度學習還能讓人產生更多靈感。我們知道愛因斯坦是在去專利局上班的路上,看到伯爾尼鐘樓時突然冒出了一個假設:「如果公交車以光速移動,那麼從車上看,鐘樓的指針會不會是靜止的呢?」這個假設使20世紀最偉大的發現之一——狹義相對論走入人們的視野。而德國化學家凱庫勒是在非常疲勞的情況下做了個夢,夢到一條首尾相咬的蛇,這條蛇成了他發現苯分子結構的線索。人們都驚嘆科學家們的直覺和靈感,但假設愛因斯坦和凱庫勒不具備深度學習的能力,他們就不會獲得這些直覺和靈感。只有在自己的領域探索得足夠深入時,靈感才可能在潛意識的幫助下顯現。雖然我們不是科學家,但深度學習也能讓我們更大概率地收穫意外的驚喜。
與此同時,深度學習還能讓我們看到不同事物之間更多的關聯,產生洞見。比如我曾帶女兒去看電影《西遊記之女兒國》,劇中女兒國國王與唐僧經歷生死之後對他說:「我做了一個夢,多年以後,你蓄滿長發,和我一起慢慢變老,但是,你並不開心。」我立即感慨道,這就是「未來視角」啊,國王用未來視角回望現在,然後做出了理智的決定,克制了自己的感情,放唐僧西行。因為一周前我正好寫了一篇關於未來視角的文章——《用什麼來拯救你的行動力》,換作以前,我肯定是對此無感的。而女兒看到的只是國王好漂亮,孫悟空好搞笑……
不僅如此,如果自己在一些領域的認知積累得足夠多,那麼,即便是面對影視節目、娛樂八卦或新聞熱點等這些分散人們注意力的事物時,也同樣能調動高級認知,把它們與有益的思考關聯起來,產生更深刻、更獨特的見解。
據我所知,很多嚴肅的成長者同樣喜歡娛樂消遣,比如李笑來就喜歡看電影。我敢說,當他們身處娛樂環境時,依舊是理智腦作主導,他們能不自覺地關聯認知、獲得啟發,而非單純地滿足本能腦和情緒腦的原始需求。選擇一些值得關注的人,和他們保持聯結。他們釋放的一些有價值的信息會引領我們走向更廣闊的世界,但無論如何,最終要自己去讀、自己去想、自己去做。就像這本書,如果它觸動了你,也僅僅是為你開啟了一個新的視角,最終能否獲取深度學習的能力,只能靠你自己行動,沒有人能夠代替。用自己的語言重述信息,即找到觸動自己的信息點;
·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即關聯生活中的其他知識;
·我的應用,即轉化為行動,讓自己切實改變。
這既是有效閱讀的三個步驟,也是深度學習的三個層次:
·知道信息點
·關聯信息點
·行動和改變
不難看出,知道信息點是最淺的層次,完整、深入的學習還包含關聯和行動。然而很多人到了第一層就停止了,或是因為心理滿足,或是因為根本不知道學習有這三個層次,於是常年遨遊在知識的海洋中,始終無法進階,這其中最根本的阻礙在於他們意識不到新學習的知識點是孤立的。不管這個新知識讓人多警醒、使人多震撼,若是無法與已有的知識發生足夠的關聯,它存活不了太久。
在前文中我也提到羅振宇「縫扣子」的學習方法,可見高手們的學習通常不滿足於對新知識的獲取,更注重對新知識的「縫接」,這個縫接過程就是關聯。孤立的知識就像沙粒,只有關聯才能將其聚沙成塔,形成穩固的知識晶體,最終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如果你了解人類大腦的學習原理,就很容易從這幅圖聯想到大腦中神經元工作的情景。因為無論是學習動作,還是背記公式,從本質上來說都是大腦中神經細胞建立連接的過程。用神經科學術語解釋就是:通過大量的重複動作,大腦中兩個或者多個原本並不關聯的神經元經過反覆刺激產生了強關聯。如果沒有關聯這個過程,就算有再多腦細胞,你也不會變得更聰明。
鑑於此,我時常也鼓勵人們寫作。因為單純閱讀時,人容易滿足於獲取新知識,而一旦開始寫作,就必須逼迫自己把所學的知識關聯起來,所以寫作就是一條深度學習的自然路徑。
放眼看去,按照關聯意識的強弱,人在不知不覺間被分成了兩個群體:絕大多數人習慣以孤立的思維看待事物,喜歡花大量時間收集和占有信息;而另一批先行者則更喜歡撥弄信息之間的關聯,從而在不知不覺間變得聰明了起來。充分運用關聯,確實能快速提高人的能力,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需要隨時隨地把所見所聞通通關聯起來,那既不可能,也無必要。天下事物之多,如何能關聯殆盡?所以,我們在關聯時,需要牢牢聚焦自身最迫切的需求,換句話說,就是讓一切與自己有關。
在這方面,《生活中的經濟學——發現你內心的經濟學家》一書的作者泰勒·考文給我們做了一個亮眼的示範。據說考文讀的10本書中往往只有1本是從頭到尾讀完的。有記者目睹了考文讀書的過程,並進行了報導。
一次,考文帶著一大摞新書在機場等飛機起飛,他一邊翻書一邊跟記者聊天,2小時過去了,飛機快起飛了,考文也翻得差不多了。他留下一兩本,把剩下的書都丟給了記者,說:「你要感興趣你就拿走,你要不感興趣就直接扔了吧。」
普通人覺得要是不把書讀完,實在是對不起作者或是自己花出去的錢,但經濟學家考文卻覺得他這樣做很划算。因為只有真正和自己有關的內容才對自己有用,在這個注意力非常匱乏的時代,沒有必要把所有的書或是書中所有的內容都讀完。
想來也是,一本書再好,我們也無法記住全部內容。回頭一翻,很多內容就像沒看過一樣,但那些被自己關聯過的觀點和知識卻很難被忘記,讓自己發生改變的觀點必定印象更加深刻。這也反過來印證了前文:知識的獲取不在於多少,而在於是否與自己有關聯,以及這種關聯有多充分。對別人有用的東西可能與自己並沒有關係,那就果斷將其放棄,把握「與自己有關」的篩選原則,會讓關聯效能大大提升。
當然,還有一個更重要的隱蔽條件不能忽視:你需要明確的目標或強烈的需求。張繼鋼之所以能將佛像關聯為舞蹈,把薄膜關聯成五環圖案,是因為他是一個藝術工作者,有強烈的創作需求。這就好比你手中有了一把錘子,其他事物看起來才會更像是釘子,能為你所用的東西才會變多。一個心中迷茫、漫無目的人,即使置身各種情景和知識中,也看不到有益的關聯,縱使辛勤努力,也終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如何獲取關聯能力
成為大師並不神奇,只要開啟了暗箱,我們也有機會成為大師。關聯能力能夠讓人加速演化,獲取槓桿。結合上文,我們很容易梳理出幾條實現路徑。
首先,手中有錘子。如果你對某件事情沒有足夠的熱愛和投入,沒有極致的專注和思考,恐怕任何事物對你都沒有意義。張繼鋼的訪談節目是我10年前看的,如果不是因為現在手中有了寫作這把「錘子」,這個故事可能再也不會被我想起。
其次,輸入足夠多。不管是閱讀獲取,還是現實經歷,知識和閱歷越豐富,成功關聯的概率就越大。很難想像空白的頭腦和蒼白的人生如何建立精彩的關聯。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面對滿屋子的食材,拙婦也能隨便弄出點花樣來,所以,多走走、多看看,多閱讀、多反思。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再次,保持好奇心。瓦特好奇壺蓋為什麼會被熱氣頂起來,牛頓好奇蘋果為什麼會往地上落……這世間最偉大的哲思蘊藏在萬事萬物中,越不起眼的小事越有可能通過關聯產生至深的啟發。不過對於成人來說,做到這一點可不容易,若不時常淨化自己,像孩子一樣保持純淨,怕也只是遇到了任何事都見怪不怪、視而不見,所以,成長這件事不僅僅是提高認知,更是一種自我修煉。最後,常說一句話。總有一些話讓人聽過一次就難以忘記,比如李笑來的這句話我就一直記在腦中:「這個道理還能用在什麼地方?」很多高手都是這樣學習的,比如混沌大學創辦人李善友看書的時候,每看到一個有用的知識,都會停下來尋找聯繫,看看有什麼其他的現象能夠被這個理論解釋。不找出5個現象他是不會罷休的。
他們都有意無意地堅持著這個思維準則:但凡收穫一個感悟、了解一個觀點或是學到一個知識,只要觸動了自己,就要想辦法讓它效率最大化,而效率最大化的辦法就是主動關聯到別處,並讓自己的行動發生改變。所以你不妨也把這句話當作口頭禪,時常問自己:這個道理還能用在什麼地方?
一切在於主動
瓦特關聯了壺蓋,牛頓關聯了蘋果,愛因斯坦關聯了鍾,凱庫勒關聯了蛇,偉大的方法論始終存在,只是被極小部分人運用了,若是我們打開了暗箱,可不能再對其熟視無睹,全憑運氣撞進暗箱啊!
我們很小就學過「關聯」這個詞,也在無數場合聽過「關聯」這個詞,但誰能想到它竟是進階的天梯呢?從今日起,請你重新認識它,主動運用它、傳遞它,讓它不再隱藏、不再模糊。我相信肯定有人會因為主動使用了它而變得與眾不同。
放眼未來,我似乎看到一大波有識之士正在知識和技能的進階之路上不斷崛起……
第四節體系:建立個人認知體系其實很簡單
如何判定一個人是否厲害?
要是一個人擁有的知識體系可以解決自己遇到的各種問題,那他必定是個厲害的人。
比如被譽為當代最偉大的投資思想家查理·芒格,據說他有數百個思維模型可以應對投資判斷中的各種問題;再比如橋水基金的創始人瑞·達利歐,他的知識體系中包含500多條生活和工作的原則,最終寫成的《原則》一書也有500多頁;當然,很多知名高管、政界翹楚、圖書作者、超級學霸,等等,都在此列。那些知識體系正是他們的制勝法寶,如果我們能借用他們的知識體系,是不是也能快速提升呢?
這真是個好思路。
於是,學習高手們的知識體系成了時下流行的學習方式:一些人熱衷於談概念,張口閉口就是某某模型,好像知道了這些就擁有了完整的知識體系;一些人相對勤奮,他們看書、畫思維導圖,為自己能整理出一個「完美」的結構框架而欣喜不已;一些人博採眾長,對別人的知識體系如數家珍,甚至還能互相整合,感覺自己看穿了一切。
只是美好歸美好,現實歸現實。折騰了一番之後,他們發現自己還是問題重重,少有長進,除了知道,一切照舊,最後只得把原因歸結於此:建立知識體系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而自己現在的積累還不夠,等學會更多知識以後再來嘗試……事實上,建立個人知識體系真的很簡單,簡單到你可能不相信,但等我說出來之後,你就知道我不是在吹牛。畢竟這背後不僅有嚴謹的科學作支撐,還有我自己實踐的呈現。現在,讓我們一起搓搓期待的小手,開啟不一樣的個人知識體系打造之旅吧。
知識與認知的區別
如果你仔細看過這一節的標題,會發現我寫的其實不是「知識體系」,而是「認知體系」。「知識」和「認知」在我眼裡是不同的,這種不同如何表達呢?我想借用萬維鋼老師的一段話。
考試得了高分,不叫有知識;茶餘飯後能高談闊論,這也不叫有知識。這些場合下,知識雖然有用,但是這些知識都不太牽扯到具體的得失,所以只是智力遊戲。只有當局勢不明朗、沒有人告訴你該怎麼辦,而錯誤的判斷又會導致一些不良的後果時,你要是能因為有知識而敢於拿一個主意,這才算是真有知識。請注意,這不是在說,實用的知識才是知識,而是在說,只有當知識能夠幫助你做實際決策的時候,它才是你的知識。
這段解釋深深地打動了我,因為它打破了人們對於知識的固有觀念。在很多人(包括我自已)以前的觀念里,知識就是書本上的概念、公式、原理、案例、它們都是有體系的。那個時候,我們至少堅信兩件事:一是學術上的知識體系是確定的、通用的,是可供所有人學習和參照的;二是學霸或名師必然掌握了知識體系或知識框架,看到了知識的全景,所以才能遊刃有餘,因此參照他們的知識體系就是走捷徑。這兩種觀點在求學階段幾乎沒有什麼可反駁的,以致人們形成了思維慣性,在探索個人知識體系的時候,也不假思索地延續了這種觀念:找一個最權威、最確定的認知體系去學習和照搬就好了。如果有這種想法,就說明我們把「知識」和「認知」混淆了,這直接導致很多人以「尋找最優認知體系並全盤學習」為標準,忽略了他人的認知體系與自身實際需求的差異,因為個人成長的目的已經不是「知道和理解」了,而是「判斷與選擇」。正如萬維鋼所言,真正的知識不是你知道了它,而是能運用它幫助自己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解決實際問題。這一點正是「學術知識體系」和「個人知識體系」的重要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