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第三篇
我肚子餓的時候你怎麼不可憐我所以我是不閒聊的,以為裝瘋賣傻就會風平浪靜嗎所以咱倆並肩作戰吧如果是搞破壞我也不會客氣的哈,噓寒問暖不行就冷嘲熱諷是嗎揭穿你的缺點感到焦慮嗎為什麼行了行了你裝不裝監控跟我有什麼關系所以你少給我過分,你無緣無故對我發什麼脾氣得了吧你口是心非坐下這招不行就心情價值即可緩解壓力,拿什麼感謝難道只是說說而已,留念牽掛也是一文不值拒絕演戲難道你只是想想而已嗎,別光想啊表示表示還真是拿命換錢也就是說廉價勞動力其實一文不值我一個字都不說也不聽更不停留包括陌生人,不管是誰只要不是收入直接免談,缺點清醒對就是缺點清醒,踩過大坑不管是誰所謂關心也是為了收入,你怎麼不說你這是要跟我開戰嗎,什麼是人性、人性就是你沒聽懂嗎不消費你就給我滾出去,你賺你的我賺我的關我屁事看我都懶得看你一眼行了行了不逗你了我們並肩作戰吧你怎麼不說你拿什麼跟我並肩作戰所以那你慢慢真誠吧果真正直還包吃包住呢我提供的呀吃不吃是你的事所以我們沒有失望可言因為不值得可憐也不值得同情,說完就拍拍屁股走人而且事後了無音訊就是一文不值,對坑自己的內在想法難受就停止走路也就是睡覺的意思包括按摩,越走路就越焦慮所以你激動的腳步其實一文不值,別期待也別指望都是看你笑話的所以必須刻意的想出去,沒有收入的了解就是浪費時間,如實觀照看鏡子看自己即使跪下也要把真相寫出來而不是憑空猜測,你有什麼可圖的,選擇不對努力白費,其實是這樣滴告訴你是笑柄不告訴你才是把柄懂了嗎,記住了把自己控制好了一切問題都不再是問題所以必須要遠離否定你的人包括打擊你的人還有諷刺你的人為什麼要遠離因為見不得你好的人肯定會再次陷害你這是必然的既是現實也是事實,不舒服的直接拉黑我不想聽你講故事,窮人教你坑蒙拐騙偷必須拉黑現在拼的就是反擊並不是誰走的速度更快懂了嗎,你到底想說什麼意思是你到底想幹嘛,我從來就不信真誠不真實直接拉黑而且永不見面,價值觀不正常直接拉黑而且永不見面,一心一意一次只做一件事,試探試探你不用說了找我沒好事,心理素質第一,里外不是人我尊重你,我也尊重我自己,不值得改變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兒子,放鬆身體然後睡覺等我睡醒再開始反擊,意思是寫筆記,慢慢寫下來看清楚想明白,結果還是事業最重要,你到底想說什麼沒必要解釋不聽不信直接拉黑永不見面,我覺得這個天字有問題不聽不信直接拉黑永不見面,連保鏢也沒有你敢在這種心術不正的地方走來走去反正我不敢因為容易被算計所以離的越遠越安全,關我屁事你賺的錢又不是進我的銀行卡所以你才不正常你全家都不正常,不行的時候別人的錯誤就是我的機會扭轉乾坤牛氣沖天,不在意別人的評價是完全不在意因為不值得所以不重要,收買才是最大的威脅,關心也是最大的威脅,選擇錯誤努力白費,選擇成功就會越來越成功,有多難啊這不是很簡單嗎,我什麼都不聽每個場合都不一樣,想套我話可惜,我一聲不吭我看你怎麼辦,栽贓陷害
過我的人肯定會再次栽贓陷害我包括精神控制,如果跟心術不正的人住在附近一定會想辦法報復我這是必然的無一例外,你好還是我好,你賺錢還是我賺錢你開車還是我開車大路朝天各走一邊然後是收入收入,選擇過程,選擇過程,選擇過程,敵人處處把你防的死死的跟小人在一起就算他不害你你累了你敢睡覺嗎反正我不敢,選擇精神,選擇精神,選擇精神,拒絕壓迫,拒絕壓迫,拒絕壓迫,跪下是吧如果是我誰可憐我根本就沒有,我最恨小人尤其是黑吃黑,沒有善良,心不恨站不穩,你越抱怨我就越成功,你越關心我就越拉黑除了賺錢其它的你想都不要想,熟人一個都不認識,可憐別人就是可憐自己主動出擊,我只選擇想要的,算計過程多少時間多少公里值不值得,控制情緒的藥您可以理解為不太正常我也可以理解為該吃的吃不該吃的也吃所以我是自討苦吃也是有苦說不出想要道德綁架嗎我肚子餓的時候你怎麼不問我該怎麼辦,是你的收入還是我的收入是你的事業還是我的事業恐懼算個什麼東西,想套我話我當你是神經病,三句之內我選擇一聲不吭的拒絕拉黑,各方面都留一手我從不信道德我只信自己感到不舒服嗎行了行了我們需要的是相互扶持並不是相互嫉恨也不是抬槓更不是剝奪我都說了些什麼亂七八糟的你這又是何必呢您是擔心我的指責所以孤注一擲傻子才跟你談感情我為什麼要給你賺你憑什麼割韭菜想用就用不想用就拋棄哪有這麼便宜的事,主動出擊我從不閒聊,你想氣死我咋滴需要我氣嗎,堅持等待堅持戒菸,不是特別累必須天天上班,我需要一個過程還真是越忙越窮,替代品口頭上就不用了來點實際的下一步,你是把我當傻子嗎還肺腑之言在我心裡你一文不值,解釋個屁到底行不行我不是在跟你商量我是在通知你,我不想聽解釋一句謝謝就想把我打發了,挑撥離間,煽風點火,搬弄是非,閒言碎語直接拉黑而且永不見面,焦慮是吧我不需要我也不稀罕,我不管你哪根筋抽了可能有點傻吧,你肯定在想得來全不費工夫我也是這麼想的那就是咯,我不是慈善我也不做慈善,我說過你的傾訴一文不值,窮人一文不值,廉價勞動力也是一文不值。乞丐才跟你談情,必須狠狠的報復直至斷子絕孫,謝謝你真好不好意思是我太錯了對不起,不是我教你你又拿什麼來教我呢是吧,我不需要神經病,細節,還真是拿命換錢,答應自己我戒菸的時候我不動了我看你是不是不太正常,拒絕道德綁架拉黑談情,我從不信人品包括人性人性也是可以裝出來的,今年跪下也要把煙給戒了,奴隸工三毛一分鐘刻進骨子裡,我窮的一分錢也沒有的時候你怎麼不找我合作賺錢所以受制於人這種事業我是不願意做的不管多少錢送客,百分之一百掌控權才算是自己的事業,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啊,同情你你憑什麼再說了我一分錢也沒有的時候你怎麼不可憐我所以我身邊不允許存在這種心術不正落井下石的人,我不想聽您講故事,不要在焦慮的時候反抗時間細節等待,不好意思是我太錯了對不起謝謝你真好,沒收入肯定會丟棄拋棄那麼怎麼辦大家好等於大家都不好,你越反抗你就會越倒霉所以不要去改變別人因為不值得,我從不說教,認真反思別人身上令我討厭的一切行為,心術不正直接拉黑你的可憐一文不值你的善良也是一文不值,我看你就是不正常等我戒菸再收拾你,除掉天真就成功了包括期待,還下次安靜想想這次怎麼安全度過吧我知道您是擔心我吃裡扒外所以光靠努力是不行的講究方式方法,我們活在現實里不是活在夢幻里那就是咯,我們什麼時候用到了我們,不好意思是我太錯了對不起謝謝老闆你真好憑什麼為你考慮為你考慮還不是為我考慮,精神下的折磨才算真正的報復意思是必須負債纍纍也必須災禍不斷,你也不是老闆以為很光榮嗎我說過你的可憐一文不值,您認為的那樣就很好,聽外面的聲音有收入回答有錢嗎聽音樂有收入嗎說話有錢嗎評價有收入嗎,買你的房子我不如自己建一層又一層別墅也行沒土地就買土地,所有人都歡迎還能算歡迎嗎都說成理所當然的了所以,還人中龍鳳呢他媽的累個半死,吹牛,還人中龍鳳呢他媽的累個半死,其實我也覺得我在吹牛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因為我缺點安全感所以期待個屁,睡覺,睡覺就睡覺,您認為的那樣就很好,好,肯定好啊。肯定好那當然了,怎麼啦,還怎麼啦。帶了不用或者說帶了不能用那麼帶了等於沒帶所以帶不帶又有什麼區別呢好像是哦那就是咯,沒必要自責因為不值得,所以我必須靠自己也必須戒菸,所謂關心就是多餘的我只想要錢我也只需要錢,受制於人弄虛作假這種事情我是絕對不願意做的而且很討厭因為是詐騙所以我不喜歡意思是你敢偷東西你敢騙我,你就給我有多遠給我滾多遠,第一步給自己留餘地第二步注意形象靠自己第三步按照規律我只相信自己,,第四步戒菸也就是等待的意思行了行了睡覺,睡覺就睡覺出租屋比較安全一點,不揭穿直接遠離沒有第二次機會,想要我的煙憑什麼,拉黑兒女長情也就是不需要的意思,我自然會好好把握意思是速戰速決所謂關係我從來就沒信過更何況所謂的感情,關我屁事我肚子餓偷東西的時候你怎麼不可憐我所以滾有多遠給我滾多遠心術不正恨之入骨永不了解永不服從永不接受這個世界是利益的而不是善良的我要你氣我還要你生不如死而不是言語上的攻擊,滿滿都是歹意滿滿都是歹意卻給我來一句生活所逼你不覺得可笑嗎現實真實感情是個什麼東西能吃嗎能賺錢嗎不做免費教學,不做免費說話,不做免費行動不不不,這完全是表象!事實上,我的自制力一點也不強,我甚至認為自己喜歡舒適、簡單、新奇、有趣的天性比一般人更強。即使是現在,一旦看起手機信息,我也不敢保證能全身而退,更別提以前了。
曾幾何時,我也成天玩遊戲,成宿刷微博,被一個個熱點不斷牽引,心裡根本沒有成長的念頭。每天醒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手機,並總指望著在舒適的狀態下開始一天的工作,結果總在瑣事中虛度時光。尤其是在完全自主的時間裡,我發現自己幾乎什麼也做不了——明知道有更重要的事要做,但腦子裡總有個聲音在告訴自己先去找點樂子。整個人渾渾噩噩的,就像一條無人掌舵的小船在生活的洪流里隨波逐流,根本無力掌控方向。
終於有一天,在極度自責之後,我決心奮起自救。當時想到的最好的辦法是培養強大的自制力,我認為只要有了自制力,就一定能改變現狀。我嘗試了很多方法,均無功而返——人的惰性實在是太強大了!
在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之後,我終於發現與天性對抗是沒有出路的,也隱約感覺到自制力強並不代表行動力強。在隨後的探索中,這個猜想逐漸得到證實:真正的行動力並不完全來源於自制力。明白了這一點後,我開始用新的機制重構行動力,慢慢地蛻變成了另一個自己。在上方寫下當天所有要做的事,然後清空大腦,按權重將列出的事項標上序號,這樣,目標就變得清晰可見;
第三步:收集一切可用信息,在頁面左側預測性地寫下在某一時間段做什麼,然後在底部統計「計劃學習時間」和「可用學習時間」,這樣,時間也變得清晰了;
第四步:在頁面右側記錄當天的實施情況,一天過後,對學習時間和學習成果進行統計,時間利用效率便一目了然。
整個頁面分為以下4個部分,呈現「工」字形。
(1)待辦事項
(2)計劃完成
(3)實際完成
(4)備註
這一方法幾乎包含了時間管理手帳的主要高頻功能,而且這種手帳可以隨意寫畫,比如備註區可以隨時記錄靈感或信息,用完即棄,不用花精力在手帳的形式上,時間和經濟成本都非常低廉。
如圖6-4所示,從2017年2月開始使用到截稿前,我快用完9個本子了。通過持續的規劃和記錄,我對自由時間的掌控變得越來越強。我能夠主動約束自己,我總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什麼事情最重要,即使不小心被各類消息牽絆,也能在自我提醒下快速跳出來,這一切得益於清晰力。
我曾把這個方法告訴過很多人,但大多數人並不願意真正去做,一來他們覺得這種方法太老土,二來他們認為這點事用腦袋想想就可以了,寫出來完全多此一舉。而現實往往是:不行動,就體會不到這種方法的好處,體會不到好處自然也就覺得這種方法沒什麼用,所以,只有真正做過的人才能體會到寫與不寫,完全不同。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真正的差距可能就體現在最後那一點點行動上。你陷入怠惰、懶散、空虛的情緒中動彈不得時,往往是因為你的大腦處於模糊狀態。大腦要麼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要麼同時想做的事太多,無法確定最想實現的目標是什麼;要麼知道目標,但沒想好具體要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去實現。
不管你處在什麼狀態下,只要拿出筆和紙,寫下目標、寫下時間,你的元認知能力就能迅速提升,你就會動力滿滿。歸結起來還是那句話:認知越清晰,行動越堅定。
正如愛因斯坦所說:「如果給我1小時解答一道決定我生死的問題,我會花55分鐘弄清楚這道題到底在問什麼。一旦清楚它到底在問什麼,剩下的5分鐘足夠回答這個問題。」
聰明的思考者都知道「想清楚」才是一切的關鍵,在「想清楚」這件事上,他們比任何人都願意花時間,而普通人似乎正好相反,喜歡一頭扎進生活的細節洪流中,隨波逐流,因為這樣似乎毫不費力。於是在普通人眼裡是「知易行難」,而在聰明人眼裡是「知難行易」,這一點值得我們反思。
我相信,你若真的想清楚了,就會主動實踐,重構自己的行動力。相信我,一旦做到了,那感覺真的不一樣!我一直在想,一個人開始斬斷幻想、踏實行動的起點在哪裡?想來想去,我得到一個不可思議但又在情理之中的答案:大概是因為我們有幸做了一次「傻瓜」……
我敢打賭,凡是買了一堆書沒讀、報了一堆課沒上、心中有無數欲望的人,幾乎沒有主動做成過一件事,比如養成早起、跑步、閱讀的習慣,練就寫作、畫畫的技能,考個好成績,開個好公司,有高收入,等等。這個判斷是我基於很多人的經歷做出的。
當然,我非賭徒,深知凡事都有例外,平時很少說絕對的話,之所以用「打賭」開場,只是希望引起你的注意和思考,而非爭論。畢竟,現實中有太多人終日心懷變好的願望,四處探索努力,結果不僅毫無起色,甚至徒增很多焦慮。
我知道這一切是怎麼回事,因為自己有過這種經歷。在那個時候,我心裡始終縈繞著兩個念頭:一是凡事必須在看到明確的結果後才行動,如果前景不確定、不明朗,即使別人說得再有道理,我也不願意投入;二是如果一個道理或方法不能讓自己快速發生變化,就不是最優的,所以要不斷尋找,這樣才有希望找到最好的方法。
當時覺得自己能這麼想還挺聰明的,現在回頭看,發現自己是精明過了頭。這種精明讓自己在成長的路上遇到了阻礙,就像一道無形的門檻把我擋在了成長的門外,怎麼也跨不過去。
直到有一天,我無意中打破了障礙,徑直地跨了過去。然後,一切開始改變了……沒錯,這個世界是有認知層次的。處在下一個認知層次的人往往看不到上一個認知層次的風景,因而只能用狹隘的視角來判斷:這些東西雖然很有道理,但似乎看起來並沒有什麼用。
這些東西在他們眼裡確實沒什麼用,因為人們無法證明一件沒有發生過的事。想要打破這個悖論,只有讓自己行動起來,將認知提升到更高的層次,才能做出不同的判斷。
我此前一直強調「想清楚」的重要性,但當我們絞盡腦汁去想卻仍然想不清楚的時候,就要依據前人的假設先行動起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接近目標的本質,才能想得更清楚。
很多人總是希望先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再行動,事實上,如果不行動,我們可能永遠也找不到自己的人生目標,畢竟依靠低維度的認知和經歷,我們很難看清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只有先依據前人的假設走到更高的層次,人生目標才可能慢慢浮現。思考很重要,但光想不做,貽害無窮。事實上,你只要做上一次就會發現:做成一件事真得很不容易。這揭示了又一個悖論:當自己從來沒有主動做成過一件事情的時候,總會以為做成一件事很容易,於是生出很多不切實際的欲望和想法,而欲望越多,就越做不成事,反過來說,只有當我們真正做成一件事之後,才會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其實很少,這樣就不會想要那麼多了,而欲望一少,焦慮消散,我們反而能更專心地做好手頭的事情。
凡事看結果。當你從現實結果中得到成長的真相時,什麼「學習焦慮」「三分鐘熱度」「知而不行」就都不算事了。你會主動斬斷幻想、專注一點、靜心行動,因為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不要垂涎別人二十幾歲身家百萬,不要羨慕別人一夜成名,他們的故事若無法真實地改變你,那對你而言都是幻想。還不如踏踏實實地用行動讓自己一點一點變好,畢竟,現實結果才是最好的「評判師」。
突破閾值
打破這些悖論的方法就是不計得失地先行動起來。有些人並不完全同意這些觀點,因為他們行動後依然看不清結果、體驗不到好處、消除不了欲望。
如果是這樣,我想你有必要先審視一下自己的行動量,看它是否突破了發生改變的閾值。因為付出的努力必須達到某種程度才能影響一個體系,而努力程度低於這個閾值時,你的行動就會收效甚微。
比如GG行業就存在閾值效應:GG投放不足時不會產生多少效果,要讓受眾對GG做出回應,就必須讓GG投放量超過閾值。
我們在行動時也應如此,我們要專注、要持續行動,直到突破閾值,這樣才能看到更高層次的風景,我在這方面體會頗深。如果我想養成一個習慣,通常不會以21天為標準,而是要求自己至少做半年。我相信一件事情要是能被持續做180天,它就會成為習慣。
比如我開始早起和跑步的時候,起初是有一些痛苦的,但扛過去之後,我就體會到了早起和跑步給自己身心帶來的不可思議的體驗。回頭想,最難堅持的時候可能就是突破閾值的時候,幸好自己當時沒有放棄。從那以後,要是哪天沒有早起跑步,我反而會覺得難受。我知道,當自己停不下來的時候,表示已經突破了閾值,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
用同樣的路徑,我養成了閱讀、寫作,以及每日反思的習慣。
做一個有理有據的「傻瓜」
之所以在「傻瓜」這兩個字上加上引號,說明我並不認為這樣的人真的傻,有時反而是一種聰明,這裡的「傻」,並不是盲目和衝動,而是有原理、有依據的堅定。
行動力強,是因為自己贊同行動背後的原理、依據和意義,而不是別人說做這個好,自己不深入了解就跟風去做,那才是真的傻。
換句話說,如果你覺得別人講的道理有理有據,而自己暫時無法反駁,碰巧自己又非常想做這件事,那就相信他們說的是對的,然後篤定地行動(見圖6-9)。
在實踐途中,你自然也要保持思考,用行動反覆驗證他們的理論,不適則改、適則用,直到自己真正做到為止。屆時你不僅能做成那件事,還能探索出自己的理論,成為別人眼中的高手。當然,即便只是踐行一個小小的理論,堅定的人也會有更多收穫。比如我告訴過不少讀者如何在舒適區邊緣提升自己,多數人聽後覺得很有道理卻並不行動,而讀者「如如大王」卻嚴格執行了這些方法論,結果她用了兩周的時間就把鋼琴考試的節拍速度從160提到192,一掃考前焦慮的情緒。
再比如我在第五章提到了如何利用番茄鍾進行主動休息,很多人頻頻點頭,表示很有道理,卻沒有真正行動、體驗,反倒是一位媽媽看到後立即讓孩子用了起來,結果孩子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她說:「國慶假期用番茄工作法指導孩子假期學習非常有效。他自己設置鬧鐘,自己學習,自己休息,有時候只用2小時就完成了全部的作業,從此寫作業時家裡不再上演『父子大戰』。孩子有了更多的遊戲時間,但在學習時也保持著極高的專注度。孩子這幾天的變化真是太大了!」
同樣的道理擺在面前,有的人覺得那是雞湯,沒什麼用,而有的人卻覺得那是乾貨,好用得不得了。如果你能夠持續行動,我相信,這個世界一定會特別偏愛你。「道理都懂,就是不做」怎麼破解
細數這世上的難事,「知行合一」肯定算一條。
有太多人想不通為什麼自己「懂得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一生」。這種困惑來得如此自然,每個人在成長路上都會不可避免地遇到。
有些人走出來了,有的人卻始終困在裡面。走出來的人看得透亮,而困在裡面的人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付出再多的心血也無法達成一次持續的行動?在他們心裡,始終有這樣一種執念:自己現在不做是因為還沒有找到最好的方法,等找到那個方法以後,一切就會變得不一樣。於是他們在尋找、搜集道理的路上越走越遠。
他們閱讀了很多有道理的書,收藏了很多有道理的文章,覺得自己無所不知,卻始終不能俯下身子去行動。因為他們總認為自己還沒準備好,擔心方法不是最優的,貿然行動會走彎路等,殊不知,這樣的觀望、等待本身就無效率可言。更使人困擾的是,道理知道得越多,行動力反而越弱,因為似乎總有更好的道理等著我們去發現。
「知多行少」就像是一個死結,越拉越緊,以至於眼看著自己成為「認知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卻不知如何是好。當他們看到同齡人,甚至是後輩通過紮實的行動功成名就時,那些懂得的道理就會一股腦地化為焦慮傾瀉而出。懂的越多,焦慮越多,無力之下,索性就破罐子破摔了。
很多人因為缺乏耐心、急於求成,總想跳過行動環節,尋求捷徑,最後發現:這才是走了彎路,真正的捷徑正是那條看起來漫長且低效的行動之路。
不久前,讀者「A麗」在後台留下一個經典之問:「道理都懂,就是不做,怎麼應對?」我當時回答:「真想破解,方法也有,就一條:直接去做!」
這回答雖然沒毛病,但現在看來的確有些簡單,我想有必要再做一個更翔實、清晰的闡述。作為過來人,真希望每個迷茫的生命都能移去眼前的迷障,也願你的知行困惑在此消除。認知,其實是一種技能
曾幾何時,我也是一個知而不行的人,凡事滿足於知道,行動力極弱,很少主動、持續做成過什麼事。真正促使我移去知行迷障的,是對大腦學習機制的認知,在這方面,我們每個人似乎都有很大的盲區。
在科學家看來,學習任何一門技能,本質上都是大腦中的神經細胞在建立連接。用神經科學的術語解釋就是:通過大量的重複動作,大腦中兩個或者多個原本並不關聯的神經元受到反覆刺激之後產生了強關聯。
這一點不難理解。當我們還不會騎自行車的時候,看別人騎,會覺得那並不難——只要手把方向,雙腳交替踩踏就可以了。然而真到了自己騎的時候就不是那麼回事了——重心左搖右晃,方向左搖右擺,速度快不了,害怕會摔倒,緊張得厲害……
這是因為我們還沒有進行足夠多的練習,大腦中相關的神經元也沒有受到過足夠多的刺激並產生強關聯,所以,即使我們能輕鬆理解騎自行車是怎麼回事,但這項技能自己實際並未掌握。直到我們學會這一技能,再經過無數次的日常運用,大腦中相關的神經元連接才會變得異常牢固,我們才會真正掌握騎車這項技能。
如圖6-10所示,在技能學習的路徑中,僅僅「知道」是無法形成反饋閉環的,只有經過大量的練習,讓大腦相關的神經元形成強關聯,反饋閉環才能經由「做到」這個節點得以形成。所有的技能學習都遵循這個規律,諸如走路、說話、畫畫、彈鋼琴……技能學習需要經過大量的練習,直到可以利用潛意識自動執行。
但當我們進行認知學習的時候,卻會產生一種天然的錯覺——認為明白了一個道理就好像掌握了這項技能。比如當我們學會一個知識、明白一個概念或想通一個道理時,在「知道」的那一瞬間,我們確實提升了認知,甚至也能在短時間內「做到」。這種感覺非常美妙,就像發現了一個全新的自我,我們只需要在大腦中推演一番,就能體會到這個認知給自己帶來的正向反饋,這個正向反饋在當時是真實的,但僅憑一次強烈的神經元刺激遠遠無法形成強關聯,所以這種認知也是極不穩定的。而此時大腦已經接收到認知帶來的正向反饋,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得到了,從而忽略或輕視後續大量的練習。
因此,絕大多數人在認知學習的過程中都會不自覺地停留在「滿足於擁有或知道」的階段。當我們下單買書的那一瞬間,感覺特別棒,就像已經擁有這些知識一樣,但收到書後,可能就再也想不起去讀它們了;當我們得知「元認知能力」這個概念時,驚嘆原來這就是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然而在真實場景里卻又記不得去運用它;當我們領悟「一天不看手機也不會有任何損失」時,頭腦一下子就清醒了,對手機信息的危害看得無比通透,然而沒過幾天,再次碰到這種情況時,我們又會把書放到一邊,掏出手機開始玩。
道理再好,如果不去刻意練習,不去刺激相關神經元的強關聯,這些美好的認知將永遠不會真正對自己產生影響。
當然,如果你現在就是一個「知而不行」的人,千萬不要自責,因為「避難趨易」是人類的天性,這種選擇取向深深地刻在了我們的基因里,所以凡是能簡單得到的,人就不會選難的;有短的反饋迴路,人自然不會選擇長的——這就是大腦做選擇時的默認邏輯。在缺少覺知的情況下,我們很難察覺這一點。
如圖6-12所示,我們把技能學習路徑和認知學習路徑合在一起,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知而不行」的原因了。好在我們可以覺醒。覺醒就意味著看清,意味著主動改變默認設置,並做出新的選擇。從現在開始,把認知當成技能,知道或想通一個道理時,不要高興得太早,想想後面還要做大量的練習,這樣就不浮躁了。
一開始做不好很正常
很多人不願意行動的另一個原因是:在開始嘗試的時候,總覺得自己做不好,看不到明顯的效果,然後就放棄了。
這個觀點看似合理,實際上非常可笑。從大腦的學習機制推斷,無論學習一項技能,還是養成一個習慣,背後都是相關神經元從少到多、從弱到強的關聯過程。那麼在一開始、在神經元關聯很弱的情況下,做不好是正常的。
我們無法在剛學琴時就彈出流暢的曲子,也沒辦法一下子輕鬆地堅持早起。在做不好的時候,我們要先想想自己的現實狀況,給神經元更多的關聯時間。如果一開始就能做好,我們還要學習什麼呢?
但很多人認為自己必須有絕對優勢或極大的興趣和天賦才願意行動,否則就直接放棄。就像小孩子在玩遊戲時必須保證自己能贏才願意玩,否則就不玩了。可是我們已經不是孩子了,我們應該學會用更成熟的心態包容自己最初的笨拙,即使做不好,也要持續練習,給神經元留夠關聯時間。
《思維導圖》的作者東尼·博贊和巴利·博贊曾這樣形象地描述養成習慣時大腦的工作情況。
當你每次產生一個想法時,帶有這個想法的神經通路中的生化電磁阻力就會減少一些,就像在叢林裡清出一條小路一樣。一開始非常費勁,但是隨著你經過這條路次數的增加,這條路也會開闢得越來越徹底,你所遇到的阻力也會慢慢變小。到最後,這條小路會變得平坦而寬闊。
這從側面證明:只要不斷練習,神經元之間的關聯必然會越來越強,即使你感覺自己暫時在退步,也不要氣餒,因為你可能進入了學習的平台期。
希望和耐心都藏在你的刻意練習里,藏在不斷強化的神經元關聯里,無論你是否喜歡這件事,只要持續練習,你肯定會一天比一天做得好,總有一天,你會真正體驗到那種「做到」的快感。我們能做的其實很少
對一些人來說,這部分內容有些打擊人,因為我不斷描繪了這樣一個殘酷現實:道理不可能很快實踐,道理也不會輕鬆實踐。所以另一個事實就是:我們真正能做的事情其實非常少。這也引出了人們不願意行動的另一個原因:欲望太多。
面對「道理都懂,就是不做」這一問題的人通常不清楚真正做成一件事需要花費多少心力,因為他們很少真正主動做成過一件事,所有的想法都只在腦海中盤旋。但凡真正主動做成過一件事的人都知道那並不容易,無論是從學會彈鋼琴到彈奏自如,還是從養成早起習慣到終身堅持早起,都是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我們要打破這個執念。而打破執念最好的辦法就是著眼於現實改變,畢竟現實結果是最好的「評判師」,如果學習不能讓自己發生真正的改變,那學再多又有什麼用呢?
在兩年多的實踐中,我也深深感到:不發生真正改變的學習都是無效的學習。一篇文章、一本書就算講得再有道理,倘若最終沒有促成自己改變,我便認為讀這篇文章、這本書的過程是無效的學習,因為在需要的時候,我卻提取不出任何讓我頻頻點頭的道理,所以儘管它們講的看上去很在理,但實際上與我沒有關係,這樣的道理我會大膽地捨棄。
當「改變」成了讀書學習的最高標尺後,我們的學習量還有可能下降。比如當你真正明白「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這個道理時,網上所有關於「目標聚焦」的文章都不會再對你有吸引力了,但如果你並沒有明白,那麼你依然會在看到類似文章時覺得很有道理,然後一個勁兒地把它們往收藏夾里塞。
現實和理論都告訴我們:懂得百點不如改變一點。真正的成長不在於自己懂得了多少道理,而在於自己改變了多少。
所以,儘管放心地拋棄「懂得很多道理」這樣的執念吧,在拋棄時,還要真誠地為自己開心,因為在這個世界上,知而不行的人實在太多了,只要你有所行動,就可以超越一大批人。
對成長來講,道理都是「空頭支票」,改變才是「真金白銀」。當你凡事都以改變為標準時,你的成長路徑會更加清晰。
過我的人肯定會再次栽贓陷害我包括精神控制,如果跟心術不正的人住在附近一定會想辦法報復我這是必然的無一例外,你好還是我好,你賺錢還是我賺錢你開車還是我開車大路朝天各走一邊然後是收入收入,選擇過程,選擇過程,選擇過程,敵人處處把你防的死死的跟小人在一起就算他不害你你累了你敢睡覺嗎反正我不敢,選擇精神,選擇精神,選擇精神,拒絕壓迫,拒絕壓迫,拒絕壓迫,跪下是吧如果是我誰可憐我根本就沒有,我最恨小人尤其是黑吃黑,沒有善良,心不恨站不穩,你越抱怨我就越成功,你越關心我就越拉黑除了賺錢其它的你想都不要想,熟人一個都不認識,可憐別人就是可憐自己主動出擊,我只選擇想要的,算計過程多少時間多少公里值不值得,控制情緒的藥您可以理解為不太正常我也可以理解為該吃的吃不該吃的也吃所以我是自討苦吃也是有苦說不出想要道德綁架嗎我肚子餓的時候你怎麼不問我該怎麼辦,是你的收入還是我的收入是你的事業還是我的事業恐懼算個什麼東西,想套我話我當你是神經病,三句之內我選擇一聲不吭的拒絕拉黑,各方面都留一手我從不信道德我只信自己感到不舒服嗎行了行了我們需要的是相互扶持並不是相互嫉恨也不是抬槓更不是剝奪我都說了些什麼亂七八糟的你這又是何必呢您是擔心我的指責所以孤注一擲傻子才跟你談感情我為什麼要給你賺你憑什麼割韭菜想用就用不想用就拋棄哪有這麼便宜的事,主動出擊我從不閒聊,你想氣死我咋滴需要我氣嗎,堅持等待堅持戒菸,不是特別累必須天天上班,我需要一個過程還真是越忙越窮,替代品口頭上就不用了來點實際的下一步,你是把我當傻子嗎還肺腑之言在我心裡你一文不值,解釋個屁到底行不行我不是在跟你商量我是在通知你,我不想聽解釋一句謝謝就想把我打發了,挑撥離間,煽風點火,搬弄是非,閒言碎語直接拉黑而且永不見面,焦慮是吧我不需要我也不稀罕,我不管你哪根筋抽了可能有點傻吧,你肯定在想得來全不費工夫我也是這麼想的那就是咯,我不是慈善我也不做慈善,我說過你的傾訴一文不值,窮人一文不值,廉價勞動力也是一文不值。乞丐才跟你談情,必須狠狠的報復直至斷子絕孫,謝謝你真好不好意思是我太錯了對不起,不是我教你你又拿什麼來教我呢是吧,我不需要神經病,細節,還真是拿命換錢,答應自己我戒菸的時候我不動了我看你是不是不太正常,拒絕道德綁架拉黑談情,我從不信人品包括人性人性也是可以裝出來的,今年跪下也要把煙給戒了,奴隸工三毛一分鐘刻進骨子裡,我窮的一分錢也沒有的時候你怎麼不找我合作賺錢所以受制於人這種事業我是不願意做的不管多少錢送客,百分之一百掌控權才算是自己的事業,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啊,同情你你憑什麼再說了我一分錢也沒有的時候你怎麼不可憐我所以我身邊不允許存在這種心術不正落井下石的人,我不想聽您講故事,不要在焦慮的時候反抗時間細節等待,不好意思是我太錯了對不起謝謝你真好,沒收入肯定會丟棄拋棄那麼怎麼辦大家好等於大家都不好,你越反抗你就會越倒霉所以不要去改變別人因為不值得,我從不說教,認真反思別人身上令我討厭的一切行為,心術不正直接拉黑你的可憐一文不值你的善良也是一文不值,我看你就是不正常等我戒菸再收拾你,除掉天真就成功了包括期待,還下次安靜想想這次怎麼安全度過吧我知道您是擔心我吃裡扒外所以光靠努力是不行的講究方式方法,我們活在現實里不是活在夢幻里那就是咯,我們什麼時候用到了我們,不好意思是我太錯了對不起謝謝老闆你真好憑什麼為你考慮為你考慮還不是為我考慮,精神下的折磨才算真正的報復意思是必須負債纍纍也必須災禍不斷,你也不是老闆以為很光榮嗎我說過你的可憐一文不值,您認為的那樣就很好,聽外面的聲音有收入回答有錢嗎聽音樂有收入嗎說話有錢嗎評價有收入嗎,買你的房子我不如自己建一層又一層別墅也行沒土地就買土地,所有人都歡迎還能算歡迎嗎都說成理所當然的了所以,還人中龍鳳呢他媽的累個半死,吹牛,還人中龍鳳呢他媽的累個半死,其實我也覺得我在吹牛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因為我缺點安全感所以期待個屁,睡覺,睡覺就睡覺,您認為的那樣就很好,好,肯定好啊。肯定好那當然了,怎麼啦,還怎麼啦。帶了不用或者說帶了不能用那麼帶了等於沒帶所以帶不帶又有什麼區別呢好像是哦那就是咯,沒必要自責因為不值得,所以我必須靠自己也必須戒菸,所謂關心就是多餘的我只想要錢我也只需要錢,受制於人弄虛作假這種事情我是絕對不願意做的而且很討厭因為是詐騙所以我不喜歡意思是你敢偷東西你敢騙我,你就給我有多遠給我滾多遠,第一步給自己留餘地第二步注意形象靠自己第三步按照規律我只相信自己,,第四步戒菸也就是等待的意思行了行了睡覺,睡覺就睡覺出租屋比較安全一點,不揭穿直接遠離沒有第二次機會,想要我的煙憑什麼,拉黑兒女長情也就是不需要的意思,我自然會好好把握意思是速戰速決所謂關係我從來就沒信過更何況所謂的感情,關我屁事我肚子餓偷東西的時候你怎麼不可憐我所以滾有多遠給我滾多遠心術不正恨之入骨永不了解永不服從永不接受這個世界是利益的而不是善良的我要你氣我還要你生不如死而不是言語上的攻擊,滿滿都是歹意滿滿都是歹意卻給我來一句生活所逼你不覺得可笑嗎現實真實感情是個什麼東西能吃嗎能賺錢嗎不做免費教學,不做免費說話,不做免費行動不不不,這完全是表象!事實上,我的自制力一點也不強,我甚至認為自己喜歡舒適、簡單、新奇、有趣的天性比一般人更強。即使是現在,一旦看起手機信息,我也不敢保證能全身而退,更別提以前了。
曾幾何時,我也成天玩遊戲,成宿刷微博,被一個個熱點不斷牽引,心裡根本沒有成長的念頭。每天醒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手機,並總指望著在舒適的狀態下開始一天的工作,結果總在瑣事中虛度時光。尤其是在完全自主的時間裡,我發現自己幾乎什麼也做不了——明知道有更重要的事要做,但腦子裡總有個聲音在告訴自己先去找點樂子。整個人渾渾噩噩的,就像一條無人掌舵的小船在生活的洪流里隨波逐流,根本無力掌控方向。
終於有一天,在極度自責之後,我決心奮起自救。當時想到的最好的辦法是培養強大的自制力,我認為只要有了自制力,就一定能改變現狀。我嘗試了很多方法,均無功而返——人的惰性實在是太強大了!
在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之後,我終於發現與天性對抗是沒有出路的,也隱約感覺到自制力強並不代表行動力強。在隨後的探索中,這個猜想逐漸得到證實:真正的行動力並不完全來源於自制力。明白了這一點後,我開始用新的機制重構行動力,慢慢地蛻變成了另一個自己。在上方寫下當天所有要做的事,然後清空大腦,按權重將列出的事項標上序號,這樣,目標就變得清晰可見;
第三步:收集一切可用信息,在頁面左側預測性地寫下在某一時間段做什麼,然後在底部統計「計劃學習時間」和「可用學習時間」,這樣,時間也變得清晰了;
第四步:在頁面右側記錄當天的實施情況,一天過後,對學習時間和學習成果進行統計,時間利用效率便一目了然。
整個頁面分為以下4個部分,呈現「工」字形。
(1)待辦事項
(2)計劃完成
(3)實際完成
(4)備註
這一方法幾乎包含了時間管理手帳的主要高頻功能,而且這種手帳可以隨意寫畫,比如備註區可以隨時記錄靈感或信息,用完即棄,不用花精力在手帳的形式上,時間和經濟成本都非常低廉。
如圖6-4所示,從2017年2月開始使用到截稿前,我快用完9個本子了。通過持續的規劃和記錄,我對自由時間的掌控變得越來越強。我能夠主動約束自己,我總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什麼事情最重要,即使不小心被各類消息牽絆,也能在自我提醒下快速跳出來,這一切得益於清晰力。
我曾把這個方法告訴過很多人,但大多數人並不願意真正去做,一來他們覺得這種方法太老土,二來他們認為這點事用腦袋想想就可以了,寫出來完全多此一舉。而現實往往是:不行動,就體會不到這種方法的好處,體會不到好處自然也就覺得這種方法沒什麼用,所以,只有真正做過的人才能體會到寫與不寫,完全不同。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真正的差距可能就體現在最後那一點點行動上。你陷入怠惰、懶散、空虛的情緒中動彈不得時,往往是因為你的大腦處於模糊狀態。大腦要麼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要麼同時想做的事太多,無法確定最想實現的目標是什麼;要麼知道目標,但沒想好具體要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去實現。
不管你處在什麼狀態下,只要拿出筆和紙,寫下目標、寫下時間,你的元認知能力就能迅速提升,你就會動力滿滿。歸結起來還是那句話:認知越清晰,行動越堅定。
正如愛因斯坦所說:「如果給我1小時解答一道決定我生死的問題,我會花55分鐘弄清楚這道題到底在問什麼。一旦清楚它到底在問什麼,剩下的5分鐘足夠回答這個問題。」
聰明的思考者都知道「想清楚」才是一切的關鍵,在「想清楚」這件事上,他們比任何人都願意花時間,而普通人似乎正好相反,喜歡一頭扎進生活的細節洪流中,隨波逐流,因為這樣似乎毫不費力。於是在普通人眼裡是「知易行難」,而在聰明人眼裡是「知難行易」,這一點值得我們反思。
我相信,你若真的想清楚了,就會主動實踐,重構自己的行動力。相信我,一旦做到了,那感覺真的不一樣!我一直在想,一個人開始斬斷幻想、踏實行動的起點在哪裡?想來想去,我得到一個不可思議但又在情理之中的答案:大概是因為我們有幸做了一次「傻瓜」……
我敢打賭,凡是買了一堆書沒讀、報了一堆課沒上、心中有無數欲望的人,幾乎沒有主動做成過一件事,比如養成早起、跑步、閱讀的習慣,練就寫作、畫畫的技能,考個好成績,開個好公司,有高收入,等等。這個判斷是我基於很多人的經歷做出的。
當然,我非賭徒,深知凡事都有例外,平時很少說絕對的話,之所以用「打賭」開場,只是希望引起你的注意和思考,而非爭論。畢竟,現實中有太多人終日心懷變好的願望,四處探索努力,結果不僅毫無起色,甚至徒增很多焦慮。
我知道這一切是怎麼回事,因為自己有過這種經歷。在那個時候,我心裡始終縈繞著兩個念頭:一是凡事必須在看到明確的結果後才行動,如果前景不確定、不明朗,即使別人說得再有道理,我也不願意投入;二是如果一個道理或方法不能讓自己快速發生變化,就不是最優的,所以要不斷尋找,這樣才有希望找到最好的方法。
當時覺得自己能這麼想還挺聰明的,現在回頭看,發現自己是精明過了頭。這種精明讓自己在成長的路上遇到了阻礙,就像一道無形的門檻把我擋在了成長的門外,怎麼也跨不過去。
直到有一天,我無意中打破了障礙,徑直地跨了過去。然後,一切開始改變了……沒錯,這個世界是有認知層次的。處在下一個認知層次的人往往看不到上一個認知層次的風景,因而只能用狹隘的視角來判斷:這些東西雖然很有道理,但似乎看起來並沒有什麼用。
這些東西在他們眼裡確實沒什麼用,因為人們無法證明一件沒有發生過的事。想要打破這個悖論,只有讓自己行動起來,將認知提升到更高的層次,才能做出不同的判斷。
我此前一直強調「想清楚」的重要性,但當我們絞盡腦汁去想卻仍然想不清楚的時候,就要依據前人的假設先行動起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接近目標的本質,才能想得更清楚。
很多人總是希望先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再行動,事實上,如果不行動,我們可能永遠也找不到自己的人生目標,畢竟依靠低維度的認知和經歷,我們很難看清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只有先依據前人的假設走到更高的層次,人生目標才可能慢慢浮現。思考很重要,但光想不做,貽害無窮。事實上,你只要做上一次就會發現:做成一件事真得很不容易。這揭示了又一個悖論:當自己從來沒有主動做成過一件事情的時候,總會以為做成一件事很容易,於是生出很多不切實際的欲望和想法,而欲望越多,就越做不成事,反過來說,只有當我們真正做成一件事之後,才會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其實很少,這樣就不會想要那麼多了,而欲望一少,焦慮消散,我們反而能更專心地做好手頭的事情。
凡事看結果。當你從現實結果中得到成長的真相時,什麼「學習焦慮」「三分鐘熱度」「知而不行」就都不算事了。你會主動斬斷幻想、專注一點、靜心行動,因為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不要垂涎別人二十幾歲身家百萬,不要羨慕別人一夜成名,他們的故事若無法真實地改變你,那對你而言都是幻想。還不如踏踏實實地用行動讓自己一點一點變好,畢竟,現實結果才是最好的「評判師」。
突破閾值
打破這些悖論的方法就是不計得失地先行動起來。有些人並不完全同意這些觀點,因為他們行動後依然看不清結果、體驗不到好處、消除不了欲望。
如果是這樣,我想你有必要先審視一下自己的行動量,看它是否突破了發生改變的閾值。因為付出的努力必須達到某種程度才能影響一個體系,而努力程度低於這個閾值時,你的行動就會收效甚微。
比如GG行業就存在閾值效應:GG投放不足時不會產生多少效果,要讓受眾對GG做出回應,就必須讓GG投放量超過閾值。
我們在行動時也應如此,我們要專注、要持續行動,直到突破閾值,這樣才能看到更高層次的風景,我在這方面體會頗深。如果我想養成一個習慣,通常不會以21天為標準,而是要求自己至少做半年。我相信一件事情要是能被持續做180天,它就會成為習慣。
比如我開始早起和跑步的時候,起初是有一些痛苦的,但扛過去之後,我就體會到了早起和跑步給自己身心帶來的不可思議的體驗。回頭想,最難堅持的時候可能就是突破閾值的時候,幸好自己當時沒有放棄。從那以後,要是哪天沒有早起跑步,我反而會覺得難受。我知道,當自己停不下來的時候,表示已經突破了閾值,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
用同樣的路徑,我養成了閱讀、寫作,以及每日反思的習慣。
做一個有理有據的「傻瓜」
之所以在「傻瓜」這兩個字上加上引號,說明我並不認為這樣的人真的傻,有時反而是一種聰明,這裡的「傻」,並不是盲目和衝動,而是有原理、有依據的堅定。
行動力強,是因為自己贊同行動背後的原理、依據和意義,而不是別人說做這個好,自己不深入了解就跟風去做,那才是真的傻。
換句話說,如果你覺得別人講的道理有理有據,而自己暫時無法反駁,碰巧自己又非常想做這件事,那就相信他們說的是對的,然後篤定地行動(見圖6-9)。
在實踐途中,你自然也要保持思考,用行動反覆驗證他們的理論,不適則改、適則用,直到自己真正做到為止。屆時你不僅能做成那件事,還能探索出自己的理論,成為別人眼中的高手。當然,即便只是踐行一個小小的理論,堅定的人也會有更多收穫。比如我告訴過不少讀者如何在舒適區邊緣提升自己,多數人聽後覺得很有道理卻並不行動,而讀者「如如大王」卻嚴格執行了這些方法論,結果她用了兩周的時間就把鋼琴考試的節拍速度從160提到192,一掃考前焦慮的情緒。
再比如我在第五章提到了如何利用番茄鍾進行主動休息,很多人頻頻點頭,表示很有道理,卻沒有真正行動、體驗,反倒是一位媽媽看到後立即讓孩子用了起來,結果孩子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她說:「國慶假期用番茄工作法指導孩子假期學習非常有效。他自己設置鬧鐘,自己學習,自己休息,有時候只用2小時就完成了全部的作業,從此寫作業時家裡不再上演『父子大戰』。孩子有了更多的遊戲時間,但在學習時也保持著極高的專注度。孩子這幾天的變化真是太大了!」
同樣的道理擺在面前,有的人覺得那是雞湯,沒什麼用,而有的人卻覺得那是乾貨,好用得不得了。如果你能夠持續行動,我相信,這個世界一定會特別偏愛你。「道理都懂,就是不做」怎麼破解
細數這世上的難事,「知行合一」肯定算一條。
有太多人想不通為什麼自己「懂得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一生」。這種困惑來得如此自然,每個人在成長路上都會不可避免地遇到。
有些人走出來了,有的人卻始終困在裡面。走出來的人看得透亮,而困在裡面的人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付出再多的心血也無法達成一次持續的行動?在他們心裡,始終有這樣一種執念:自己現在不做是因為還沒有找到最好的方法,等找到那個方法以後,一切就會變得不一樣。於是他們在尋找、搜集道理的路上越走越遠。
他們閱讀了很多有道理的書,收藏了很多有道理的文章,覺得自己無所不知,卻始終不能俯下身子去行動。因為他們總認為自己還沒準備好,擔心方法不是最優的,貿然行動會走彎路等,殊不知,這樣的觀望、等待本身就無效率可言。更使人困擾的是,道理知道得越多,行動力反而越弱,因為似乎總有更好的道理等著我們去發現。
「知多行少」就像是一個死結,越拉越緊,以至於眼看著自己成為「認知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卻不知如何是好。當他們看到同齡人,甚至是後輩通過紮實的行動功成名就時,那些懂得的道理就會一股腦地化為焦慮傾瀉而出。懂的越多,焦慮越多,無力之下,索性就破罐子破摔了。
很多人因為缺乏耐心、急於求成,總想跳過行動環節,尋求捷徑,最後發現:這才是走了彎路,真正的捷徑正是那條看起來漫長且低效的行動之路。
不久前,讀者「A麗」在後台留下一個經典之問:「道理都懂,就是不做,怎麼應對?」我當時回答:「真想破解,方法也有,就一條:直接去做!」
這回答雖然沒毛病,但現在看來的確有些簡單,我想有必要再做一個更翔實、清晰的闡述。作為過來人,真希望每個迷茫的生命都能移去眼前的迷障,也願你的知行困惑在此消除。認知,其實是一種技能
曾幾何時,我也是一個知而不行的人,凡事滿足於知道,行動力極弱,很少主動、持續做成過什麼事。真正促使我移去知行迷障的,是對大腦學習機制的認知,在這方面,我們每個人似乎都有很大的盲區。
在科學家看來,學習任何一門技能,本質上都是大腦中的神經細胞在建立連接。用神經科學的術語解釋就是:通過大量的重複動作,大腦中兩個或者多個原本並不關聯的神經元受到反覆刺激之後產生了強關聯。
這一點不難理解。當我們還不會騎自行車的時候,看別人騎,會覺得那並不難——只要手把方向,雙腳交替踩踏就可以了。然而真到了自己騎的時候就不是那麼回事了——重心左搖右晃,方向左搖右擺,速度快不了,害怕會摔倒,緊張得厲害……
這是因為我們還沒有進行足夠多的練習,大腦中相關的神經元也沒有受到過足夠多的刺激並產生強關聯,所以,即使我們能輕鬆理解騎自行車是怎麼回事,但這項技能自己實際並未掌握。直到我們學會這一技能,再經過無數次的日常運用,大腦中相關的神經元連接才會變得異常牢固,我們才會真正掌握騎車這項技能。
如圖6-10所示,在技能學習的路徑中,僅僅「知道」是無法形成反饋閉環的,只有經過大量的練習,讓大腦相關的神經元形成強關聯,反饋閉環才能經由「做到」這個節點得以形成。所有的技能學習都遵循這個規律,諸如走路、說話、畫畫、彈鋼琴……技能學習需要經過大量的練習,直到可以利用潛意識自動執行。
但當我們進行認知學習的時候,卻會產生一種天然的錯覺——認為明白了一個道理就好像掌握了這項技能。比如當我們學會一個知識、明白一個概念或想通一個道理時,在「知道」的那一瞬間,我們確實提升了認知,甚至也能在短時間內「做到」。這種感覺非常美妙,就像發現了一個全新的自我,我們只需要在大腦中推演一番,就能體會到這個認知給自己帶來的正向反饋,這個正向反饋在當時是真實的,但僅憑一次強烈的神經元刺激遠遠無法形成強關聯,所以這種認知也是極不穩定的。而此時大腦已經接收到認知帶來的正向反饋,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得到了,從而忽略或輕視後續大量的練習。
因此,絕大多數人在認知學習的過程中都會不自覺地停留在「滿足於擁有或知道」的階段。當我們下單買書的那一瞬間,感覺特別棒,就像已經擁有這些知識一樣,但收到書後,可能就再也想不起去讀它們了;當我們得知「元認知能力」這個概念時,驚嘆原來這就是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然而在真實場景里卻又記不得去運用它;當我們領悟「一天不看手機也不會有任何損失」時,頭腦一下子就清醒了,對手機信息的危害看得無比通透,然而沒過幾天,再次碰到這種情況時,我們又會把書放到一邊,掏出手機開始玩。
道理再好,如果不去刻意練習,不去刺激相關神經元的強關聯,這些美好的認知將永遠不會真正對自己產生影響。
當然,如果你現在就是一個「知而不行」的人,千萬不要自責,因為「避難趨易」是人類的天性,這種選擇取向深深地刻在了我們的基因里,所以凡是能簡單得到的,人就不會選難的;有短的反饋迴路,人自然不會選擇長的——這就是大腦做選擇時的默認邏輯。在缺少覺知的情況下,我們很難察覺這一點。
如圖6-12所示,我們把技能學習路徑和認知學習路徑合在一起,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知而不行」的原因了。好在我們可以覺醒。覺醒就意味著看清,意味著主動改變默認設置,並做出新的選擇。從現在開始,把認知當成技能,知道或想通一個道理時,不要高興得太早,想想後面還要做大量的練習,這樣就不浮躁了。
一開始做不好很正常
很多人不願意行動的另一個原因是:在開始嘗試的時候,總覺得自己做不好,看不到明顯的效果,然後就放棄了。
這個觀點看似合理,實際上非常可笑。從大腦的學習機制推斷,無論學習一項技能,還是養成一個習慣,背後都是相關神經元從少到多、從弱到強的關聯過程。那麼在一開始、在神經元關聯很弱的情況下,做不好是正常的。
我們無法在剛學琴時就彈出流暢的曲子,也沒辦法一下子輕鬆地堅持早起。在做不好的時候,我們要先想想自己的現實狀況,給神經元更多的關聯時間。如果一開始就能做好,我們還要學習什麼呢?
但很多人認為自己必須有絕對優勢或極大的興趣和天賦才願意行動,否則就直接放棄。就像小孩子在玩遊戲時必須保證自己能贏才願意玩,否則就不玩了。可是我們已經不是孩子了,我們應該學會用更成熟的心態包容自己最初的笨拙,即使做不好,也要持續練習,給神經元留夠關聯時間。
《思維導圖》的作者東尼·博贊和巴利·博贊曾這樣形象地描述養成習慣時大腦的工作情況。
當你每次產生一個想法時,帶有這個想法的神經通路中的生化電磁阻力就會減少一些,就像在叢林裡清出一條小路一樣。一開始非常費勁,但是隨著你經過這條路次數的增加,這條路也會開闢得越來越徹底,你所遇到的阻力也會慢慢變小。到最後,這條小路會變得平坦而寬闊。
這從側面證明:只要不斷練習,神經元之間的關聯必然會越來越強,即使你感覺自己暫時在退步,也不要氣餒,因為你可能進入了學習的平台期。
希望和耐心都藏在你的刻意練習里,藏在不斷強化的神經元關聯里,無論你是否喜歡這件事,只要持續練習,你肯定會一天比一天做得好,總有一天,你會真正體驗到那種「做到」的快感。我們能做的其實很少
對一些人來說,這部分內容有些打擊人,因為我不斷描繪了這樣一個殘酷現實:道理不可能很快實踐,道理也不會輕鬆實踐。所以另一個事實就是:我們真正能做的事情其實非常少。這也引出了人們不願意行動的另一個原因:欲望太多。
面對「道理都懂,就是不做」這一問題的人通常不清楚真正做成一件事需要花費多少心力,因為他們很少真正主動做成過一件事,所有的想法都只在腦海中盤旋。但凡真正主動做成過一件事的人都知道那並不容易,無論是從學會彈鋼琴到彈奏自如,還是從養成早起習慣到終身堅持早起,都是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我們要打破這個執念。而打破執念最好的辦法就是著眼於現實改變,畢竟現實結果是最好的「評判師」,如果學習不能讓自己發生真正的改變,那學再多又有什麼用呢?
在兩年多的實踐中,我也深深感到:不發生真正改變的學習都是無效的學習。一篇文章、一本書就算講得再有道理,倘若最終沒有促成自己改變,我便認為讀這篇文章、這本書的過程是無效的學習,因為在需要的時候,我卻提取不出任何讓我頻頻點頭的道理,所以儘管它們講的看上去很在理,但實際上與我沒有關係,這樣的道理我會大膽地捨棄。
當「改變」成了讀書學習的最高標尺後,我們的學習量還有可能下降。比如當你真正明白「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這個道理時,網上所有關於「目標聚焦」的文章都不會再對你有吸引力了,但如果你並沒有明白,那麼你依然會在看到類似文章時覺得很有道理,然後一個勁兒地把它們往收藏夾里塞。
現實和理論都告訴我們:懂得百點不如改變一點。真正的成長不在於自己懂得了多少道理,而在於自己改變了多少。
所以,儘管放心地拋棄「懂得很多道理」這樣的執念吧,在拋棄時,還要真誠地為自己開心,因為在這個世界上,知而不行的人實在太多了,只要你有所行動,就可以超越一大批人。
對成長來講,道理都是「空頭支票」,改變才是「真金白銀」。當你凡事都以改變為標準時,你的成長路徑會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