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大明,我是你的大古剌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十二月初,整個風上之地西部,洪沙全境還在全面戰爭。

  隨著朱慈煊一把火燒掉同古,李定國平定洪沙西北。

  莽白近二十萬大軍令人瞠目結舌的戰敗。

  十二月末,戰線已經漸漸縮小。

  代清和大明仍舊在三宣邊境對峙,並開始產生摩擦。

  殘存的下洪沙侯王貴族,固守勃固、大光、馬都八三座郡城。

  希望能打出點團結價值,然後投降。

  下洪沙的其他地方就是傳檄而定,望風而逃。

  大明很快征服下洪沙。

  真的快。

  比李自成出潼關、建大順,攻克中原還快。

  朱慈煊還在東吁郡撫降俘虜。

  武大定和從孟艮回阿瓦的沐天波,帶著重新投降的洪沙貴族水師,興兵一萬漢蠻軍隊。

  從大金沙江南下,準備收復沙林卑謬勃生三郡。

  還沒到地方就接到投降信。

  投的慢的洪沙官員貴族,被地方土司頭人砍掉頭,做了投名狀。

  特別是莽白大肆屠殺的勃生郡。

  滅族破家的各族百姓早就按捺不住復仇的怒火。

  殺了洪沙官員,徑直向卑謬勃固出發,願為明國王師先鋒。

  等到朱慈煊放了俘虜中的奴隸農民。

  大明分土地,兩年不收稅,立功封侯王的消息傳開。

  更是如巨石落入池塘,掀起轟然震動。

  迅速在下洪沙擴散開來。

  勃固大光的孟族人紛紛反正,主動圍攻勃固大光兩城。

  讓昂山等負隅頑抗的侯王陷入百姓戰爭的汪洋大海中。

  阿拉干山、勃固山、麓川高原山林中的各族土司也盡數下山。

  少者數十人,多者上千兵,匯聚在明國大軍麾下。

  而朱慈煊沿錫唐河南下勃固,轉向密馬加河,和武大定沐天波匯合。

  麾下的兵力一時達到了十萬。

  當然,正兒八經的戰兵也就一兩萬,其餘多是沒有甲冑的民夫輔兵。

  但沒兵有象啊。

  聽到朱慈煊虎象之主的名聲,各土司帶著大象為明國太子先驅。

  大明軍隊中的大象一度達到三百頭。

  除了洪沙瓦底的各族百姓。

  因為莽白和明國開戰,躲進暹羅和麻六甲的漢人,也陸續返回下洪沙,幫助明軍。

  上洪沙因為莽應龍莽應里良淵王三代人征討麓川高原,和明國打仗,漢人僅剩寥寥。

  下洪沙的漢人則沒受到牽連。

  馬都八海灣作為印度洋和風上之地的商貿大港。

  起初,蒙元開闢雲滇到洪沙的驛路,幫助洪沙瓦底在皎克西開鑿運河。

  閩贛的海上商人,就來往於海上絲綢之路。

  用絲綢瓷器、粗碗白絲、銅鼎鐵鼎在洪沙換取象牙香料。

  勃固和蒙元貿易,中土十去九不返,便有不少漢人在勃固定居。

  後來永樂朝下西洋,下洪沙與閩粵的貿易也愈發密切。

  京師的四夷館中有單獨的洪沙館,培養語言文字翻譯人員。

  說起大明皇帝多才多藝,皇帝之外多有副職。

  編書、修仙、木匠……

  玩的最歡的就是武宗正德皇帝後。

  可能使人意外,大明二祖列宗。

  語言天賦最強的不是有下西洋的永樂帝,也不是留學生英宗朱祁鎮。

  而是上能騎馬殺敵,下能吟詩作畫的正德帝。

  正德朱厚照,人稱小朱慈煊。

  通曉藏語,學過藏傳佛教,自封大慶法王。

  學過阿拉伯語,自稱沙吉敖爛(少年王),大明皇帝即蘇萊曼國王的稱號傳播中東。

  學過蒙元語,取名忽必列。

  還和中亞、葡萄牙、占城等傳教士使臣學過外語。


  洪沙語也不例外,四夷館也有旅緬華僑,教過朱厚照。

  而四夷館中專門的翻譯課本,《華夷譯語》第二篇就是洪沙語。

  第一篇是蒙古。

  話回當下。

  這些洪沙漢人帶著暹羅漢人、麻六甲漢人、蘇門答臘漢人,投奔朱慈煊。

  大大緩解了朱慈煊治理地方的壓力。

  中軍大營,又接見撫問了一批土司頭人。

  沐天波撫須笑道:

  「自古漢軍沒有到錫唐河勃固者,今王師至此,方讓爾等蠻夷見我大明天威。」

  沐天波當然要揚眉吐氣。

  自從永曆狩洪沙以來,最憋屈的就是他。

  穿著洪沙服飾,做洪沙禮儀,向平達力作臣禮。

  結果一年的時間,就攻守易型,東吁國滅王死。

  他又重新成為東南亞的王上王。

  鄧士廉笑著道:「黔國公,這是在化用王忠毅之言啊。」

  沐天波正色回道:「此番太子殿下聚兵十萬於勃固,不正是有我大明永樂之風嗎。」

  「何況王忠毅,乃至三寶太監都沒到過下洪沙,殿下獨領萬餘兵馬,再滅東吁一國,會盟勃固,風範直追漢唐。」

  王忠毅,全名王驥,諡忠毅。

  永樂年進士,朱祁鎮時的大將。

  曾三征麓川,平定思氏叛亂,打穿上洪沙。

  追殺思氏叛賊,西渡大金沙江,追到阿薩姆。

  在木邦宣慰司,和當時還在撣族人手中的阿瓦宣慰司出兵協助下。

  聚兵十餘萬在大金沙江。

  當時,蠻夷土司頭人皆呼:「自古漢軍無渡金沙江以西來此者,今王師至此,真乃天威也。」

  會盟各族,立碑於大金沙江西岸。

  海枯石爛,爾乃渡江。

  直到海枯石爛,爾等蠻夷才能渡過大金沙江到中土。

  威懾大西南近百年。

  大明在東南亞和東北亞的名聲,可不是大宋般王道沐化,而是實實在在打出來的。

  呃,朱祁鎮土木堡之前就和安史之亂前的唐玄宗。

  後來王驥參與奪門之變,迎接留學生重回大位。

  沐天波轉頭對朱慈煊說道:「殿下,爾等蠻夷吃打不吃記。」

  「洪沙瓦底千里之地,不可使東吁一國勢大。」

  「殿下此前雖許八百大甸(清邁)給暹羅,但理應設一國一王於彼處隔絕東吁暹羅瀾滄。」

  朱慈煊點了點頭。

  沐天波來時就給他上奏摺。

  八百大甸緊挨著孟艮,為四國交接之地。

  八百大甸就是說其地有八百個土司村落。

  孟艮景棟後面就是車裡宣慰司的景洪(西雙版納)。

  西南各國只要一做大,就窺伺進犯此地。

  暹羅洪沙兩國誰得到清邁,就能對另一國的王都,從上而下。

  所以沐天波想立被東吁國覆滅的蘭納國舊王室,在彼處復國稱王。

  地緣政治嘛,朱慈煊還是略懂點。

  巴蜀的巴獨立出去,再把漢中遵義劃給陝省和黔省。

  「我也有此意,在下洪沙另立勃固王,與上洪沙東吁王互相牽制。」

  「劃勃固勃生大光三郡獨立於洪沙瓦底之外。」

  「就看接下來,各族土司,誰能攻下勃固大光。」

  「立大功者,孤可封其為勃固王。」

  話音剛落,包著紗布的潘璜匆匆進入營帳。

  「殿下,黔國公,有自稱大古剌宣慰使的孟族人請求覲見。」

  朱慈煊面色古怪的接過潘璜遞上的鐵牌和金字紅牌。

  大古剌宣慰司?

  不是兩百年前就斷了聯繫,沒有朝貢了嗎?

  一百年前就被莽瑞體滅國。

  金字紅牌無甚出奇。


  就是大古剌宣慰使,多迦逾華。

  那面鐵牌,正面寫著信符二字,旁邊刻著永樂四年造。

  背面有篆書刻寫。

  朱慈煊認了半天才認出來。

  三列十六字,品字排列。

  皇帝聖旨。

  合當差發。

  不信者㓠。

  信符鐵牌右側有六個小字。

  大古剌宣慰司。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