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各方反應
隨著魏忠賢的話音落下,朝堂上的文武百官紛紛躬身起,然後有序的退出乾清宮廣場。
然而一場因王工廠大爆炸引發的朝堂風波,暫時告一段落,但誰都知道這背後的暗流涌動,遠未平息。
見到退朝,這群文官武將也三三兩兩地退出大殿,但心中都充滿了疑惑:這是發生了什麼大事嗎?陛下竟然如此驚慌失措,讓每個人都心中惴惴不安。
本來英國公張維賢,正在一旁看著這群文官互相攻訐,沒想到事情突然扯到了自己身上。
心情正鬱悶的英國公張維賢,被成國公朱純臣湊到身邊來。
朱純臣吐槽道:「英國公,這叫什麼事情,紛紛擾擾的,我們該怎麼辦呀?」
英國公正煩躁著,被朱純臣這麼一出聲,弄得也沒了好氣,道:「陛下既然安排了,就好好做,別搞出亂子來,維持好秩序就好了。其他事情由那群文官去搞,接下來京城有的熱鬧了。」
豐城侯李承祚聞言,趕忙表態:「成國公放心,這等事情,只要朝堂安排得當,絕不會讓宵小之輩作祟。」
朱純臣聽完,不由得橫了一眼豐城侯,心想:我關心的是那些小民嗎?你懂不懂我的話?
於是乾笑道:「豐城侯可真是有勇有謀,不愧是中流砥柱。看樣子還是得靠你在魏公公面前美言幾句。」
豐城侯心中有數,成國公因為和東林黨那幫人走得近,無腦狂噴,也不理會他,直接大步離開。
其他勛貴見此情形,也不多說什麼,各掃門前雪。他們心想,這件事情就像英國公說的,只要自己不亂,那也扯不上他們。
想到這,他們不由地佩服英國公,不愧是兩朝元老,經歷過大風大浪的。於是紛紛恭維道:「英國公果然是老持沉重,不愧為我們勛貴的定海神針吶。」
英國公心想,都是一群什麼隊友,不知所謂。不過伸手不打笑臉人,他也就大步流星地走出了宮門。其他勛貴也紛紛告辭離開。
在宮門之外,一群群文官成群結隊地離開,他們各自有著不同的小圈子,議論紛紛,話題離不開當前的朝堂黨爭局勢。
自萬曆後期以來,朝堂上的黨爭局勢便愈演愈烈。
經過明末三大案——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的激烈角逐,東林黨大獲全勝,一舉擊敗了楚黨、浙黨、齊黨等對手。
在這場政治較量中,東林黨憑藉其強大的政治勢力和影響力,成功控制內閣,把持朝政,號稱「眾正盈朝」,一時之間風光無限。
然而,東林黨並未因此滿足,而是利用京查等手段大肆打擊異己,尤其是對熊廷弼的打壓,更是導致遼東對金局勢急轉直下,大片國土淪落敵手。
這一系列的失誤讓天啟帝逐漸清醒過來,意識到如果再這樣下去,自己遲早會淪為傀儡。
天啟四年,託孤重臣楊漣上疏彈劾魏忠賢二十四條罪狀,更是將天啟帝推向了風口浪尖。
為了平衡勢力,天啟帝授意魏忠賢聯合楚、浙、齊三黨組成聯盟,即所謂的魏黨,也被稱為閹黨。這一聯盟的形成,使得朝堂上的局勢更加複雜多變。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內閣中東林黨的代表人物葉向高、韓爌相繼免職,中立派朱國禎也被牽連致仕。
天啟五年,更是利用熊廷弼的「封疆通賄」案,爆發了「東林七君子」案。
黨爭進一步升級,從原本的文斗狀態升級為武鬥,開始出現物理上消滅對方的情況。
內閣中的中立派孫承宗、朱延禧、周如磐也未能倖免,他們最終都被影響致仕。而反覆小人魏廣微也左右橫跳,最終也被免職。
天啟六年二月,魏忠賢再次製造出「東林七君子」案,同年內閣大學士丁紹軾四月去世。
到了天啟六年五月,內閣中只剩下三人,且都與魏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們分別是:
首輔顧秉謙,左柱國太保,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
黃立極,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馮銓,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面對這樣的局勢,東林黨並未放棄打壓魏黨的機會。他們紛紛表示這是上天借天變來嚴懲魏賊等人,希望他們能夠知懼而收斂。
同時,他們也商量著什麼時候繼續叩闕跪諫,以期能夠挽回局勢。可惜隨著一眾大佬,紛紛致仕免職,下放地方,在這京城中央,卻沒有一個可以凝聚人心,號召大家的。
只見在這群清流文官之中,順天府府尹秦聚奎赫然在內,而當和禮部尚書兼翰林院侍讀李思誠,眼神示意之後,立馬聚在一起細聲商談道
「仲默兄(秦聚奎的字)此事發生如此突然,可有應急之策。在順天府經歷司(負責文書和檔案的管理)可否有異樣。」
「次卿兄(李思誠的字)在第一時間我吩咐管家去查看文檔,無任何異樣,而且他也一直在那邊盯著,一有消息第一時間就會通知我的。」
「唉,如今朝堂局勢混沌不堪,我等可要盡力為之,我先走一步,此時三大殿工程,被此次大爆炸影響也是損失慘重」
走完就背著雙手,穿著繡著仙鶴的官補大紅色的常服,邁著官步走向三大殿方向。
而秦聚奎身穿常服,站立不動,一臉凝重的看著李思誠的方向,直到身邊人,出聲招呼才恢復正常,一步步走向府衙,準備加班處理事務。
此刻的左都御史崔呈秀和工部左侍郎薛鳳翔,不知何時湊在了一起。
此時的工部尚書董可威,因為王恭廠大爆炸受此重傷,肯定不可能再擔任此職,履行職責,工部陷入群龍無首之境
在此背景下,身為工部左侍郎的薛鳳翔,心中暗自盤算。他深知,此乃自己晉升的大好時機。
此時朝局,魏忠賢實力如日中天,此刻他心腹崔呈秀更是熾手可熱。崔呈秀作為魏忠賢的得力助手,手握大權,朝野上下無人不巴結。
只要能夠把握機會,這進步空間不就來了。
「崔大人,你放心,我等下回到工部,即可安排營繕清吏司(掌營建之政令與工匠之管理)等人手去王恭廠安置災民,不讓東林黨那幫人嚼舌根。」言辭懇切地表示
而崔呈秀聽後,心中暗自滿意。他深知薛鳳翔此舉的用意,但也樂見薛鳳翔的靠攏。
於是,他順勢而為說道:「薛大人,你這格局就小了,王恭廠是你工部管轄的,你也要即刻去為魏公公排憂解難,排查這次大爆炸的隱患。」
不過也必須敲打敲打他,畢竟在工部管轄範圍內,出了如此大的疏忽。
薛鳳翔聞言,心中一凜,知道這崔呈秀是個不見兔子不撒鷹的主。
於是,他立馬點頭應承,並說道:「崔大人說的對瞧我這記性,我在黃華坊(屬於勾欄胡同,大家懂的)置辦一桌酒席,還望崔大人應邀」
見薛鳳翔和崔呈秀兩人一拍即合,而旁邊相熟的官員們,也紛紛湊進來,熱火朝天聊了起來。紛紛商量去哪家酒樓去,一續情誼,一片歡聲笑語。
與此同時,禮部左侍郎施鳳來,也在暗中觀察著這一切。
他心中暗自思量,表示自己想要進步。但是他並不想急於求成。
他是直接認識肅寧伯魏良卿,魏忠賢的親侄子,可以通往更高地位的一條捷徑。
於是,他也開始好好謀劃謀劃,試圖通過魏良卿的關係,進一步擴展自己的勢力範圍,甚至有望進入內閣,成為朝堂中核心人物。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像李思誠,薛鳳翔,崔呈秀施鳳來哪有熱衷於權謀。
在在朝中立的官員們,如禮部尚書李起元/兼光祿大夫來宗道,兵部尚書王永光,戶部尚書李起元,刑部左侍郎吳中偉等。
卻顯得憂心忡忡。他們不知道天啟帝這焦急的是為何,以及當前王恭廠大爆炸以及遼東戰局該的嚴峻形式,改如何是好。
天啟六年,朝堂的局勢異常複雜。勛貴和中立文官、東林黨、魏黨等多方勢力在朝中角力,形成了錯綜複雜的政治格局。
然而,這種內耗卻對朝局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官員們為了各自的利益而明爭暗鬥,導致朝廷的決策效率低下,甚至出現了許多不必要的紛爭和衝突。
傍晚時分,此時的夕陽即將落下帷幕,將整個天空渲染成血紅色,更將紫禁城緊緊的籠罩其中。
卻透露出一股難以言喻的壓抑於不安。
可惜苦了天下的黎民百姓,他們夾在中間左右為難,只希望能有一個安寧的日子。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然而一場因王工廠大爆炸引發的朝堂風波,暫時告一段落,但誰都知道這背後的暗流涌動,遠未平息。
見到退朝,這群文官武將也三三兩兩地退出大殿,但心中都充滿了疑惑:這是發生了什麼大事嗎?陛下竟然如此驚慌失措,讓每個人都心中惴惴不安。
本來英國公張維賢,正在一旁看著這群文官互相攻訐,沒想到事情突然扯到了自己身上。
心情正鬱悶的英國公張維賢,被成國公朱純臣湊到身邊來。
朱純臣吐槽道:「英國公,這叫什麼事情,紛紛擾擾的,我們該怎麼辦呀?」
英國公正煩躁著,被朱純臣這麼一出聲,弄得也沒了好氣,道:「陛下既然安排了,就好好做,別搞出亂子來,維持好秩序就好了。其他事情由那群文官去搞,接下來京城有的熱鬧了。」
豐城侯李承祚聞言,趕忙表態:「成國公放心,這等事情,只要朝堂安排得當,絕不會讓宵小之輩作祟。」
朱純臣聽完,不由得橫了一眼豐城侯,心想:我關心的是那些小民嗎?你懂不懂我的話?
於是乾笑道:「豐城侯可真是有勇有謀,不愧是中流砥柱。看樣子還是得靠你在魏公公面前美言幾句。」
豐城侯心中有數,成國公因為和東林黨那幫人走得近,無腦狂噴,也不理會他,直接大步離開。
其他勛貴見此情形,也不多說什麼,各掃門前雪。他們心想,這件事情就像英國公說的,只要自己不亂,那也扯不上他們。
想到這,他們不由地佩服英國公,不愧是兩朝元老,經歷過大風大浪的。於是紛紛恭維道:「英國公果然是老持沉重,不愧為我們勛貴的定海神針吶。」
英國公心想,都是一群什麼隊友,不知所謂。不過伸手不打笑臉人,他也就大步流星地走出了宮門。其他勛貴也紛紛告辭離開。
在宮門之外,一群群文官成群結隊地離開,他們各自有著不同的小圈子,議論紛紛,話題離不開當前的朝堂黨爭局勢。
自萬曆後期以來,朝堂上的黨爭局勢便愈演愈烈。
經過明末三大案——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的激烈角逐,東林黨大獲全勝,一舉擊敗了楚黨、浙黨、齊黨等對手。
在這場政治較量中,東林黨憑藉其強大的政治勢力和影響力,成功控制內閣,把持朝政,號稱「眾正盈朝」,一時之間風光無限。
然而,東林黨並未因此滿足,而是利用京查等手段大肆打擊異己,尤其是對熊廷弼的打壓,更是導致遼東對金局勢急轉直下,大片國土淪落敵手。
這一系列的失誤讓天啟帝逐漸清醒過來,意識到如果再這樣下去,自己遲早會淪為傀儡。
天啟四年,託孤重臣楊漣上疏彈劾魏忠賢二十四條罪狀,更是將天啟帝推向了風口浪尖。
為了平衡勢力,天啟帝授意魏忠賢聯合楚、浙、齊三黨組成聯盟,即所謂的魏黨,也被稱為閹黨。這一聯盟的形成,使得朝堂上的局勢更加複雜多變。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內閣中東林黨的代表人物葉向高、韓爌相繼免職,中立派朱國禎也被牽連致仕。
天啟五年,更是利用熊廷弼的「封疆通賄」案,爆發了「東林七君子」案。
黨爭進一步升級,從原本的文斗狀態升級為武鬥,開始出現物理上消滅對方的情況。
內閣中的中立派孫承宗、朱延禧、周如磐也未能倖免,他們最終都被影響致仕。而反覆小人魏廣微也左右橫跳,最終也被免職。
天啟六年二月,魏忠賢再次製造出「東林七君子」案,同年內閣大學士丁紹軾四月去世。
到了天啟六年五月,內閣中只剩下三人,且都與魏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們分別是:
首輔顧秉謙,左柱國太保,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
黃立極,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馮銓,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面對這樣的局勢,東林黨並未放棄打壓魏黨的機會。他們紛紛表示這是上天借天變來嚴懲魏賊等人,希望他們能夠知懼而收斂。
同時,他們也商量著什麼時候繼續叩闕跪諫,以期能夠挽回局勢。可惜隨著一眾大佬,紛紛致仕免職,下放地方,在這京城中央,卻沒有一個可以凝聚人心,號召大家的。
只見在這群清流文官之中,順天府府尹秦聚奎赫然在內,而當和禮部尚書兼翰林院侍讀李思誠,眼神示意之後,立馬聚在一起細聲商談道
「仲默兄(秦聚奎的字)此事發生如此突然,可有應急之策。在順天府經歷司(負責文書和檔案的管理)可否有異樣。」
「次卿兄(李思誠的字)在第一時間我吩咐管家去查看文檔,無任何異樣,而且他也一直在那邊盯著,一有消息第一時間就會通知我的。」
「唉,如今朝堂局勢混沌不堪,我等可要盡力為之,我先走一步,此時三大殿工程,被此次大爆炸影響也是損失慘重」
走完就背著雙手,穿著繡著仙鶴的官補大紅色的常服,邁著官步走向三大殿方向。
而秦聚奎身穿常服,站立不動,一臉凝重的看著李思誠的方向,直到身邊人,出聲招呼才恢復正常,一步步走向府衙,準備加班處理事務。
此刻的左都御史崔呈秀和工部左侍郎薛鳳翔,不知何時湊在了一起。
此時的工部尚書董可威,因為王恭廠大爆炸受此重傷,肯定不可能再擔任此職,履行職責,工部陷入群龍無首之境
在此背景下,身為工部左侍郎的薛鳳翔,心中暗自盤算。他深知,此乃自己晉升的大好時機。
此時朝局,魏忠賢實力如日中天,此刻他心腹崔呈秀更是熾手可熱。崔呈秀作為魏忠賢的得力助手,手握大權,朝野上下無人不巴結。
只要能夠把握機會,這進步空間不就來了。
「崔大人,你放心,我等下回到工部,即可安排營繕清吏司(掌營建之政令與工匠之管理)等人手去王恭廠安置災民,不讓東林黨那幫人嚼舌根。」言辭懇切地表示
而崔呈秀聽後,心中暗自滿意。他深知薛鳳翔此舉的用意,但也樂見薛鳳翔的靠攏。
於是,他順勢而為說道:「薛大人,你這格局就小了,王恭廠是你工部管轄的,你也要即刻去為魏公公排憂解難,排查這次大爆炸的隱患。」
不過也必須敲打敲打他,畢竟在工部管轄範圍內,出了如此大的疏忽。
薛鳳翔聞言,心中一凜,知道這崔呈秀是個不見兔子不撒鷹的主。
於是,他立馬點頭應承,並說道:「崔大人說的對瞧我這記性,我在黃華坊(屬於勾欄胡同,大家懂的)置辦一桌酒席,還望崔大人應邀」
見薛鳳翔和崔呈秀兩人一拍即合,而旁邊相熟的官員們,也紛紛湊進來,熱火朝天聊了起來。紛紛商量去哪家酒樓去,一續情誼,一片歡聲笑語。
與此同時,禮部左侍郎施鳳來,也在暗中觀察著這一切。
他心中暗自思量,表示自己想要進步。但是他並不想急於求成。
他是直接認識肅寧伯魏良卿,魏忠賢的親侄子,可以通往更高地位的一條捷徑。
於是,他也開始好好謀劃謀劃,試圖通過魏良卿的關係,進一步擴展自己的勢力範圍,甚至有望進入內閣,成為朝堂中核心人物。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像李思誠,薛鳳翔,崔呈秀施鳳來哪有熱衷於權謀。
在在朝中立的官員們,如禮部尚書李起元/兼光祿大夫來宗道,兵部尚書王永光,戶部尚書李起元,刑部左侍郎吳中偉等。
卻顯得憂心忡忡。他們不知道天啟帝這焦急的是為何,以及當前王恭廠大爆炸以及遼東戰局該的嚴峻形式,改如何是好。
天啟六年,朝堂的局勢異常複雜。勛貴和中立文官、東林黨、魏黨等多方勢力在朝中角力,形成了錯綜複雜的政治格局。
然而,這種內耗卻對朝局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官員們為了各自的利益而明爭暗鬥,導致朝廷的決策效率低下,甚至出現了許多不必要的紛爭和衝突。
傍晚時分,此時的夕陽即將落下帷幕,將整個天空渲染成血紅色,更將紫禁城緊緊的籠罩其中。
卻透露出一股難以言喻的壓抑於不安。
可惜苦了天下的黎民百姓,他們夾在中間左右為難,只希望能有一個安寧的日子。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