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虎頭蛇尾(4K)
「末將不才,願率軍為先鋒!」
李倓看去,說話的正是淮西節度判官劉展,此前請命去對付叛軍探子的那位。
雖然縱觀前世今生,李倓都沒有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經驗,一路上他都在向高適學習,但涉及的數萬人的安危,還需要他這個主將拿主意。
不得不承認的是,當高適和曾在河北作戰過的李銑有了軍略矛盾時,李倓的確一時不能決斷。
劉展之言的確是一個辦法,可即便是紙上談兵的李倓,也能聽出此策的風險——渡江作戰,須得在對岸建立一個橋頭堡。
一旦情況不順,甚至於就算季廣琛等人投降是真的,那麼李璘麾下還有接近兩萬大軍呢,這率先趁夜渡江的偏軍很可能就回不來了。
而聞聽劉展此言,高適和李銑也停止了爭論,皆看向了李倓。
李倓知道,這是自己要做出決斷了!
他抬頭看向了對岸的當塗城,那裡火光閃耀,流動不止。深吸了一口氣,李倓抑制住不知是因興奮還是恐懼有些莫名顫抖的手,用平靜的口吻命令道:「劉展,即刻帶本部三千兵馬乘船渡江!本王親率大軍在你之後,今夜,大軍渡江!戰後,本王親自為你表功。」
決定已下,剩下的命令也都順理成章起來。
渡江用的小船這些日子早就準備好了,北岸舉著火把的士卒也要用民夫調換回來一部分,留下五千兵交給李銑守衛營寨,防止有人偷家。
而倉促而來的李白見自己提供的消息真的發揮了作用,且高適很快就要領軍出發了,他咬了咬牙請求道:「大王,消息是我從當塗帶來的,我願與劉將軍一同作為先鋒!」
李倓不假思索地應道:「好!來人,給他一套甲冑!」
李白聽後也不多言,兀自跟著李倓的親兵著甲去了。
而劉展見商議結束,當即便領命而去。
李倓也最後對李銑交待道:「季廣琛等人領軍皆要過江,其敵友未定,需嚴守營寨!」
李銑表現地雖然張狂,但治軍很有手段,當即應道:「若營寨有失,大王儘管斬我!」
當即雙方就要各行其是。
這時,高適忽然說道:「大王,看當塗城!」
李倓朝南岸看去,只見城上的火把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失,是的,消失,部分城牆上連一根火把都沒留,直接陷入了黑暗之中。
由此,高適愈發堅定自己的判斷——「大王,可遣斥候往當塗城下探明一二!」
李倓自無不准之理。
事實證明,李倓還是高估了李璘。
他率軍幾乎渡江,一路來到了當塗中,整個過程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就連當塗城,當李倓率軍抵達城下時,發現南城門根本就關。
不僅如此,等到白日裡高適親自帶人清點府庫之時,發現其中囤聚了超過十萬石米,顯然是李璘走的匆忙,根本沒有來得及處置。
與此同時,領軍投向廣陵的馮季康、康謙暫且不提,季廣琛趁夜過江之後並未貿然領兵來投,而是又派遣了使者向李倓表達其並無叛逆之心。
於是乎,新鮮上任的淮南節度府掌書記李白搖身一變又成了李倓的使者。
話分兩頭,等到天色大亮,領軍逃亡的李璘終於反應過來自己大概是被昨夜大江北岸的陣勢給騙到了。正要返程,卻得到了當塗城已經被李倓占據的消息。
李璘在憤怒之下,當即決定向後轉進,前往江南東道的晉陵郡(常州)。
中午,渡江後的全軍已經休整完畢,李倓也探知到了李璘的最新動向。
只是他仍有些不解:「按理來說,江南西道是為永王節度,他如何會捨棄西南的鄱陽郡、新安郡,轉而往晉陵郡去呢?」
聽得李倓的疑問,高適稍加思索後答道:「永王既然有意占據江南東道,莫非是此前派兵攻打了晉陵郡,此去是為了合兵一處?只可惜季廣琛領兵在外,李白又不知詳情。不過以下官之見,永王兵馬潰散,正該一鼓作氣追而擊之!」
此番判斷和李倓正相合,而且李璘去了晉陽,正好方便李倓堵住他返回其治下的道路。畢竟李璘手中四路節度使的印信是實打實的,難免會有消息不靈通的四路官員聽從李璘的命令。
於是就在當日正午,劉展引三千淮西兵為先鋒,直追李璘而去。待到次日,劉展回報,李璘派了李偒與行軍司馬高仙琦領兵意圖反擊,雙方已經交戰了。
李倓得報,當即命令大軍丟下輜重,只留千人看守,餘下一萬兩千人,皆快速趕往戰場。
然而李倓還是晚了一步。
「那李偒自詡武勇,膽敢領軍衝鋒,正好被末將一箭射中肩膀。末將當機立斷其軍自亂。」
剛剛經歷過一場大戰的前鋒劉展話語中不無得意。
沒錯,在李倓趕到之前,領兵一萬餘的李偒和高先琦就已經先一步給劉展領著三千人擊敗了。
雖說李倓覺得自己已經在戰略上很藐視李璘了,但仍沒想到李璘竟然這般菜。在李偒潰敗之後,李璘的大軍也四散而逃,只是李倓也因此失去了李璘等人的蹤跡。
再次狠狠地誇讚了一下劉展,並向自劉展以下的先鋒君許下賞賜後,李倓當即選擇了分兵搜尋李璘的蹤跡。同時,他還以自己的名義向周邊各郡尤其是屬於江南西道的新安、鄱陽兩郡送信,要求兩地官吏協助搜捕李璘,盡力活捉。
如此局勢,李璘敗局已定,是時候考慮臨行前聖人的要求了。
而李倓自己,則坐鎮中軍,收攏敗軍,往新安郡的方向而去,用以斷絕李璘的西歸之路。
三日之後,新安郡歙縣城外,正有十來騎叫門。
城下之人雖然騎著馬,但姿態卻十分狼狽,其中一個肩上更是隱隱有傷,為首的那個更是對城上自稱江南西路節度使。
沒錯,這一行人自然是逃亡的李璘了。
未久,得到消息的新安司馬來了,他在城上喊道:「建寧王傳來了公文,說是節帥作亂,太守已經去拜見了,下官不知原委,不願與節帥刀兵相向,但也不能開城迎節帥,還請節帥離開吧!」
李璘聞言大怒:「你既然不肯開門,那本王就把你的大門燒了!」
李璘說干就干,也不顧自己正在逃命,在附近尋到了因為倉促關城門而被丟在城外的一車木炭,竟真的燒起了城門。
左右的李偒和高先琦勸阻不得,也只能任其施為了。
這時候,一直站在城門上的新安司馬不忘喊道:「節帥須知,建寧王有令,讓沿途郡縣遇到節帥盡力活捉,除了本縣,想來其他郡縣也收到了消息……若是節帥真要燒壞了城門,那下官也只能出兵與節帥作戰了。」
聽著城牆上司馬喋喋不休試圖勸降的話語,李璘又給城門處加了些木炭,望著燃起的大火,感受著久違的溫暖,李璘一時忍不住大哭起來。
想當初他作為四路節度使,乃是兄弟之中唯一一個走馬上任的,那時候他是何等的意氣風發。
可不到半年,他怎麼就落到這幅田地了呢!
曾經李璘的志向有多遠大,現在他就有多後悔。
「阿耶,至此危難之際,正該振奮。此城不開,那便前往鄱陽郡,江南西路不納,那就前往嶺南道,總有我父子容身之處!」李偒上前安慰道,只是行走間牽動了肩上的傷口,忍不住吸了一口冷氣。
李璘見狀,卻猛然大哭起來。
「想我順江而下時是何等的風光,如今找一個給你治傷的良醫都不行。」
等到李璘哭了一陣,一直在城門上的新安司馬忽然又開口道:「莫非是襄陽郡王受傷了嗎?若是節帥信得過下官,下官可以放一個竹筐載襄陽郡王入城治傷。」
見李璘不言,新安司馬又道:「其實節帥得虧遇到了下官,因為節帥仍舊是江南西路節度使,是以下官並不願與節帥刀兵相向……此前節帥出兵殺害丹徒太守,下官豈能不知?下官這裡有些良言,不知節帥可願聽從?」
恰在此時,只聽轟的一聲,城門終於被燒壞了。
但李璘向內看去,只見內里正站著許多甲士,皆手持刀槍。
他自知進不了城,對新安司馬說道:「你若自認為我的下屬,要同我說話,那便下城來!」
「有何不可?」未久,新安司馬下了城門樓後,竟直接越過已經逐漸熄火了的城門,到李璘面前拜道,「拜見節帥。節帥莫要想著以下官為人質,下官來時已經交代好了,節帥及節帥的家人乃是極大的功勳,下官活著時還能控制住他們,但下官一旦死了……」
「好了,本王豈會做如此下作之事!」李璘斥道,全然忽視自己方才的心動。
新安司馬這時才說道:「自古亂軍之中,天家貴胄難以存身之事數不勝數。而建寧王雖欲保全節帥,卻也不敢下一定活捉的軍令,以免給節帥可乘之機。下官聽聞節帥意欲往嶺南道去,可此去嶺南路途遙遠,關隘要地只怕都已經得了建寧王的公文,別處的兵將得知節帥經過,難道會像下官一樣不心動嗎?」
李璘冷笑道:「你說這些,不過是想要本王投降於你,以便你建功立業。至於本王,說不得就被送到關中引頸就戮了。」
「非也!一則下官並不貪圖此功,乃是想請節帥自行出首。二則……節帥細想這盡力二字——不是務必,不是生死不論,而是盡力。此二字便證明建寧王乃是真心想要活捉節帥。」新安司馬侃侃而談,自信的模樣頗讓李璘信服,「此外,當下正逢安祿山之亂,節帥身為太宗之後,豈能不思平叛而行割據之舉?」
「關中又如何?那位焉能忍我?」
「下官自幼長在京兆,自知節帥為聖人養大,此間情誼豈會輕易淡薄?只需節帥主動認錯,自請幽閉……固然節帥以後大約身處牢籠,但節帥之兒女卻不必被冠以叛逆之名。」
李璘沉默了。
半晌之後,他忽然問道:「未知君之姓名?」
「下官博陵崔氏崔祐甫。」
「好,我便如此所言,投了建寧小兒便是!」說罷,李璘看向李偒,「我行差踏錯,卻不能讓兒女也如我這般。」
一日後,剛剛領軍踏入新安郡治下的李倓便得到了消息,李璘主動領著餘下的百餘殘兵並其家眷來降。
此舉正是昭示著由永王掀起的叛亂宣告平息。
已經聞訊趕來的宦官啖廷瑤、段喬福不等人到,便向李倓請求了兵馬去迎接李璘,李倓自無不可。
「須知我不是白給了你!」李璘見到李倓時,竟還擺著叔父的架子。
李倓一時無語,有些摸不清李璘的腦迴路,不過想了想他還是沒有拂袖而去,只是當著李璘的面感慨道:「四路之地啊,這可是四路之地啊!叔父經營了幾個月來著?」
都不用李倓說什麼其他的話,身為階下囚的李璘就被氣得指著李倓說不出話來。
倒是李偒頗為認命,向李倓解釋道:「兄長莫怪,阿耶只是在惱怒兄長之前送來的信。」
李倓聽後絲毫不覺得愧疚,他應道:「如今叔父能夠安然在此,說不得還是我那封信的功勞,不然叔父指不定就命喪何處了。」
李璘一點都沒有階下囚的覺悟,他自覺是看著李倓長大的,認為李倓不會拿他怎麼樣,當即便反駁道:「與你有何干係?只是因為新安司馬的勸說我才領軍前來。」
「當真?」李倓有些驚訝,「叔父可知,就在我來見叔父之前,有人密報於我,說是江南西路採訪使皇甫侁擅自揣測聖心,意圖殺了叔父!」
李璘大驚:「皇甫侁?虧我此前這般信任他!」
另一邊李偒也是一陣後怕:「回稟兄長,勸家父領兵來投的正是新安司馬崔祐甫,如此看來,倒是幸得崔公救我全家性命,還請兄長代我父子答謝之。」
李倓看去,說話的正是淮西節度判官劉展,此前請命去對付叛軍探子的那位。
雖然縱觀前世今生,李倓都沒有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經驗,一路上他都在向高適學習,但涉及的數萬人的安危,還需要他這個主將拿主意。
不得不承認的是,當高適和曾在河北作戰過的李銑有了軍略矛盾時,李倓的確一時不能決斷。
劉展之言的確是一個辦法,可即便是紙上談兵的李倓,也能聽出此策的風險——渡江作戰,須得在對岸建立一個橋頭堡。
一旦情況不順,甚至於就算季廣琛等人投降是真的,那麼李璘麾下還有接近兩萬大軍呢,這率先趁夜渡江的偏軍很可能就回不來了。
而聞聽劉展此言,高適和李銑也停止了爭論,皆看向了李倓。
李倓知道,這是自己要做出決斷了!
他抬頭看向了對岸的當塗城,那裡火光閃耀,流動不止。深吸了一口氣,李倓抑制住不知是因興奮還是恐懼有些莫名顫抖的手,用平靜的口吻命令道:「劉展,即刻帶本部三千兵馬乘船渡江!本王親率大軍在你之後,今夜,大軍渡江!戰後,本王親自為你表功。」
決定已下,剩下的命令也都順理成章起來。
渡江用的小船這些日子早就準備好了,北岸舉著火把的士卒也要用民夫調換回來一部分,留下五千兵交給李銑守衛營寨,防止有人偷家。
而倉促而來的李白見自己提供的消息真的發揮了作用,且高適很快就要領軍出發了,他咬了咬牙請求道:「大王,消息是我從當塗帶來的,我願與劉將軍一同作為先鋒!」
李倓不假思索地應道:「好!來人,給他一套甲冑!」
李白聽後也不多言,兀自跟著李倓的親兵著甲去了。
而劉展見商議結束,當即便領命而去。
李倓也最後對李銑交待道:「季廣琛等人領軍皆要過江,其敵友未定,需嚴守營寨!」
李銑表現地雖然張狂,但治軍很有手段,當即應道:「若營寨有失,大王儘管斬我!」
當即雙方就要各行其是。
這時,高適忽然說道:「大王,看當塗城!」
李倓朝南岸看去,只見城上的火把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失,是的,消失,部分城牆上連一根火把都沒留,直接陷入了黑暗之中。
由此,高適愈發堅定自己的判斷——「大王,可遣斥候往當塗城下探明一二!」
李倓自無不准之理。
事實證明,李倓還是高估了李璘。
他率軍幾乎渡江,一路來到了當塗中,整個過程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就連當塗城,當李倓率軍抵達城下時,發現南城門根本就關。
不僅如此,等到白日裡高適親自帶人清點府庫之時,發現其中囤聚了超過十萬石米,顯然是李璘走的匆忙,根本沒有來得及處置。
與此同時,領軍投向廣陵的馮季康、康謙暫且不提,季廣琛趁夜過江之後並未貿然領兵來投,而是又派遣了使者向李倓表達其並無叛逆之心。
於是乎,新鮮上任的淮南節度府掌書記李白搖身一變又成了李倓的使者。
話分兩頭,等到天色大亮,領軍逃亡的李璘終於反應過來自己大概是被昨夜大江北岸的陣勢給騙到了。正要返程,卻得到了當塗城已經被李倓占據的消息。
李璘在憤怒之下,當即決定向後轉進,前往江南東道的晉陵郡(常州)。
中午,渡江後的全軍已經休整完畢,李倓也探知到了李璘的最新動向。
只是他仍有些不解:「按理來說,江南西道是為永王節度,他如何會捨棄西南的鄱陽郡、新安郡,轉而往晉陵郡去呢?」
聽得李倓的疑問,高適稍加思索後答道:「永王既然有意占據江南東道,莫非是此前派兵攻打了晉陵郡,此去是為了合兵一處?只可惜季廣琛領兵在外,李白又不知詳情。不過以下官之見,永王兵馬潰散,正該一鼓作氣追而擊之!」
此番判斷和李倓正相合,而且李璘去了晉陽,正好方便李倓堵住他返回其治下的道路。畢竟李璘手中四路節度使的印信是實打實的,難免會有消息不靈通的四路官員聽從李璘的命令。
於是就在當日正午,劉展引三千淮西兵為先鋒,直追李璘而去。待到次日,劉展回報,李璘派了李偒與行軍司馬高仙琦領兵意圖反擊,雙方已經交戰了。
李倓得報,當即命令大軍丟下輜重,只留千人看守,餘下一萬兩千人,皆快速趕往戰場。
然而李倓還是晚了一步。
「那李偒自詡武勇,膽敢領軍衝鋒,正好被末將一箭射中肩膀。末將當機立斷其軍自亂。」
剛剛經歷過一場大戰的前鋒劉展話語中不無得意。
沒錯,在李倓趕到之前,領兵一萬餘的李偒和高先琦就已經先一步給劉展領著三千人擊敗了。
雖說李倓覺得自己已經在戰略上很藐視李璘了,但仍沒想到李璘竟然這般菜。在李偒潰敗之後,李璘的大軍也四散而逃,只是李倓也因此失去了李璘等人的蹤跡。
再次狠狠地誇讚了一下劉展,並向自劉展以下的先鋒君許下賞賜後,李倓當即選擇了分兵搜尋李璘的蹤跡。同時,他還以自己的名義向周邊各郡尤其是屬於江南西道的新安、鄱陽兩郡送信,要求兩地官吏協助搜捕李璘,盡力活捉。
如此局勢,李璘敗局已定,是時候考慮臨行前聖人的要求了。
而李倓自己,則坐鎮中軍,收攏敗軍,往新安郡的方向而去,用以斷絕李璘的西歸之路。
三日之後,新安郡歙縣城外,正有十來騎叫門。
城下之人雖然騎著馬,但姿態卻十分狼狽,其中一個肩上更是隱隱有傷,為首的那個更是對城上自稱江南西路節度使。
沒錯,這一行人自然是逃亡的李璘了。
未久,得到消息的新安司馬來了,他在城上喊道:「建寧王傳來了公文,說是節帥作亂,太守已經去拜見了,下官不知原委,不願與節帥刀兵相向,但也不能開城迎節帥,還請節帥離開吧!」
李璘聞言大怒:「你既然不肯開門,那本王就把你的大門燒了!」
李璘說干就干,也不顧自己正在逃命,在附近尋到了因為倉促關城門而被丟在城外的一車木炭,竟真的燒起了城門。
左右的李偒和高先琦勸阻不得,也只能任其施為了。
這時候,一直站在城門上的新安司馬不忘喊道:「節帥須知,建寧王有令,讓沿途郡縣遇到節帥盡力活捉,除了本縣,想來其他郡縣也收到了消息……若是節帥真要燒壞了城門,那下官也只能出兵與節帥作戰了。」
聽著城牆上司馬喋喋不休試圖勸降的話語,李璘又給城門處加了些木炭,望著燃起的大火,感受著久違的溫暖,李璘一時忍不住大哭起來。
想當初他作為四路節度使,乃是兄弟之中唯一一個走馬上任的,那時候他是何等的意氣風發。
可不到半年,他怎麼就落到這幅田地了呢!
曾經李璘的志向有多遠大,現在他就有多後悔。
「阿耶,至此危難之際,正該振奮。此城不開,那便前往鄱陽郡,江南西路不納,那就前往嶺南道,總有我父子容身之處!」李偒上前安慰道,只是行走間牽動了肩上的傷口,忍不住吸了一口冷氣。
李璘見狀,卻猛然大哭起來。
「想我順江而下時是何等的風光,如今找一個給你治傷的良醫都不行。」
等到李璘哭了一陣,一直在城門上的新安司馬忽然又開口道:「莫非是襄陽郡王受傷了嗎?若是節帥信得過下官,下官可以放一個竹筐載襄陽郡王入城治傷。」
見李璘不言,新安司馬又道:「其實節帥得虧遇到了下官,因為節帥仍舊是江南西路節度使,是以下官並不願與節帥刀兵相向……此前節帥出兵殺害丹徒太守,下官豈能不知?下官這裡有些良言,不知節帥可願聽從?」
恰在此時,只聽轟的一聲,城門終於被燒壞了。
但李璘向內看去,只見內里正站著許多甲士,皆手持刀槍。
他自知進不了城,對新安司馬說道:「你若自認為我的下屬,要同我說話,那便下城來!」
「有何不可?」未久,新安司馬下了城門樓後,竟直接越過已經逐漸熄火了的城門,到李璘面前拜道,「拜見節帥。節帥莫要想著以下官為人質,下官來時已經交代好了,節帥及節帥的家人乃是極大的功勳,下官活著時還能控制住他們,但下官一旦死了……」
「好了,本王豈會做如此下作之事!」李璘斥道,全然忽視自己方才的心動。
新安司馬這時才說道:「自古亂軍之中,天家貴胄難以存身之事數不勝數。而建寧王雖欲保全節帥,卻也不敢下一定活捉的軍令,以免給節帥可乘之機。下官聽聞節帥意欲往嶺南道去,可此去嶺南路途遙遠,關隘要地只怕都已經得了建寧王的公文,別處的兵將得知節帥經過,難道會像下官一樣不心動嗎?」
李璘冷笑道:「你說這些,不過是想要本王投降於你,以便你建功立業。至於本王,說不得就被送到關中引頸就戮了。」
「非也!一則下官並不貪圖此功,乃是想請節帥自行出首。二則……節帥細想這盡力二字——不是務必,不是生死不論,而是盡力。此二字便證明建寧王乃是真心想要活捉節帥。」新安司馬侃侃而談,自信的模樣頗讓李璘信服,「此外,當下正逢安祿山之亂,節帥身為太宗之後,豈能不思平叛而行割據之舉?」
「關中又如何?那位焉能忍我?」
「下官自幼長在京兆,自知節帥為聖人養大,此間情誼豈會輕易淡薄?只需節帥主動認錯,自請幽閉……固然節帥以後大約身處牢籠,但節帥之兒女卻不必被冠以叛逆之名。」
李璘沉默了。
半晌之後,他忽然問道:「未知君之姓名?」
「下官博陵崔氏崔祐甫。」
「好,我便如此所言,投了建寧小兒便是!」說罷,李璘看向李偒,「我行差踏錯,卻不能讓兒女也如我這般。」
一日後,剛剛領軍踏入新安郡治下的李倓便得到了消息,李璘主動領著餘下的百餘殘兵並其家眷來降。
此舉正是昭示著由永王掀起的叛亂宣告平息。
已經聞訊趕來的宦官啖廷瑤、段喬福不等人到,便向李倓請求了兵馬去迎接李璘,李倓自無不可。
「須知我不是白給了你!」李璘見到李倓時,竟還擺著叔父的架子。
李倓一時無語,有些摸不清李璘的腦迴路,不過想了想他還是沒有拂袖而去,只是當著李璘的面感慨道:「四路之地啊,這可是四路之地啊!叔父經營了幾個月來著?」
都不用李倓說什麼其他的話,身為階下囚的李璘就被氣得指著李倓說不出話來。
倒是李偒頗為認命,向李倓解釋道:「兄長莫怪,阿耶只是在惱怒兄長之前送來的信。」
李倓聽後絲毫不覺得愧疚,他應道:「如今叔父能夠安然在此,說不得還是我那封信的功勞,不然叔父指不定就命喪何處了。」
李璘一點都沒有階下囚的覺悟,他自覺是看著李倓長大的,認為李倓不會拿他怎麼樣,當即便反駁道:「與你有何干係?只是因為新安司馬的勸說我才領軍前來。」
「當真?」李倓有些驚訝,「叔父可知,就在我來見叔父之前,有人密報於我,說是江南西路採訪使皇甫侁擅自揣測聖心,意圖殺了叔父!」
李璘大驚:「皇甫侁?虧我此前這般信任他!」
另一邊李偒也是一陣後怕:「回稟兄長,勸家父領兵來投的正是新安司馬崔祐甫,如此看來,倒是幸得崔公救我全家性命,還請兄長代我父子答謝之。」